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不可能
首先的,异尾下目比螯虾下目出现的晚,并且两者并非姊妹群。寄居蟹所在的异尾下目与短尾下目组成真蟹类,而真蟹类与螯虾下目之间还隔着甲虾下目 Axiidea 和蝼蛄虾下目 Gebiidea 两个旁系群。所以除非携带螺壳作为御敌手段是以上所有类群最近共同祖先就具有的祖征,否则螯虾与寄居蟹的异型螯不可能都源于对这一行为的适应
并且从发育上看,螯虾与寄居蟹的异型螯反而受后天因素影响很大
螯虾的一对螯足在体积上几乎没有差距,真正区分开两者的是它们的形态:一只剪刀状可快速开合的切割螯,内部肌肉是能快速伸缩的快纤维;一只内侧生有臼齿,虎头钳状的碾压螯,内部肌肉是伸缩较慢但力量更强的慢纤维。但在螯虾的生命早期,这一对螯在外观上并没有差异,并且内部也都混合有相同比例的快慢纤维
研究发现[1][2][3],决定哪只螯发育为切割螯的主要因素是螯虾在生长中更频繁开合哪只螯,虽然在捆绑双钳的实验并没有产生拥有两只碾压螯的螯虾,但这也只说明异型螯的发育是由基因部分决定,实际的发育进程依然是依赖后天行为的
与之相对的是,寄居蟹包括异型螯在内的不对称体态似乎也是后天依赖的。在不同阶段移除螺壳的实验表明[4],即使最初拥有螺壳的寄居蟹长出了不对称体态,这一特征也会在移除螺壳后的几次蜕皮周期内消失。同时,作为寄居蟹科姊妹群的劣柱虾科,以及更早就分化出来的瓷蟹科和铠甲虾科都是两侧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