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界同行,我比较关心这几个问题:
我看到有自媒体说,姜虽然发过Annals of Stat这种统计顶刊,但是那是博士期间和导师合作的结果。他在复旦期间论文一般。我看到这个只想苦笑,这个社会对学术圈青椒要求太苛刻了。不仅要有高质量产出,还得有稳定的高质量产出。姜在复旦的论文情况的确比博士期间弱一些,但基本全部是独作啊,又不是没有产出。说句不好听的,张益唐搞出prime gap的大新闻,距今也快10年了吧,这10年期间,他似乎没再写过一篇论文?
我们当时填志愿的时候,有人说计算机虽然高薪,但是是青春饭。高校还是稳定一些。现在看来,学术界也要发展成青春饭了,实在是讽刺啊。这碗平均收入不到码农三分之一的青春饭,到底香在哪里呢,不嫌噎得慌么?
多加一句,忘了以前在哪里看到的,海归(裸归)的价值在你签合同的一瞬间达到顶点,在你飞机落地那一瞬间归零。
答案不都冻结了吗,还讨论干嘛
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教师持刀伤人,被害人已死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真牛逼,头回知道还能关闭分享。原贴1700多回答的上不了热搜,现在冻结原贴重新开一个上热搜的逼大家把原贴重新贴一遍。这是知乎再刷热度么?
有本小说叫《活着之上》,讲的是学术体系内的一些事。
主人公聂致远,追求单纯简单的学术道路。
“认真做学问,写出了好文章,别人想挡住我前进的道路,让我边缘化,那怎么可能?”
然而现实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发表论文,想在权威刊物发布,如果不经营各种关系,即使有足够含金量,乏人问津。
评职称,更加赤裸裸,学术成果和教学成绩是次要的,首要的是圈子和资源。他第一次评副教授,尽管材料过硬,但还是被刷了下来。
然后看下这次邯郸路主人公的学术水平(下文数据均引用自https://www.zhihu.com/answer/1928084977):
09年有篇AoS,被引170次。
17年一篇Stat。
19年在顶尖review期刊有篇comment,一篇Bernoulli。
20年一篇EJS。
得到的结局是:解聘。
一篇论文好还是不好,一杆秤在人们心里,一分一毫,都是清清楚楚的。
小说里写过的桥段,现实中会不会有?有一些?只有一些么?
一个人发布,不给别人雨露均沾,有什么错呢?
阀字的前缀多元化,可以是军,是财,是学。
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商业社会冲击,坚守独立人格,不苟合,太难了!
希望能免他死刑!监狱里平静做学问,将功补过!
中国的科研人员有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问题。
金融上的输入性通胀,大家一直在解决,但学术界的输入性通胀,在过去几十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更何况解决了。由此,导致了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问题。
把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当成货币,待遇position当成商品,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中国的博士生有巨大的顺差,中国博士毕业能去海外工作的少,海外博士毕业回国的却多,大量的海归加入这个pool争夺少量的待遇position,导致了中国学术界的输入性通胀。
内卷啊,地狱tenure track啊,这些都是输入性通胀的体现。
输入性通胀有一个特点,就是输入的量不随本地市场的调节而调节。培养多少中国博士,把其中多少留下其中多少反注入回中国,决定权基本在美国。你经济形势好,好的position多,想要放开招人,美国可以收紧(出台phd毕业即给绿卡,延长opt年限等政策把人留在美国);你经济形势不好,好的position少,美国可以放开(鼓励排华,签证check n年等政策)把人赶回去给你来个大通胀。类似美元潮汐一样,美国也可以通过制造”人才潮汐“来虹吸其他国家的科学界。
调控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无可靠消息来源? @知乎小管家 怎么?不认证一下贴一点不适合公开传播的视频,放点聊天记录就是无可靠来源?
Update:建议自己看
update:你们觉得校友访谈不够完善,那当事人之一现身说法总可以吧
你们有兴趣可以去fdu的网站上查查“青年副研究员”和“青年研究员”一共有多少人,反正随便看了看,诺大的基础医学院,大几十副教授里面夹了五六个青年(副)研究员,一个细分系室就一个,而且他们还负责大量的正经授课内容
你们管这个叫tenure-track养蛊?反正我不信,蛊大的那97%和6000特聘可没那机会给你上课
根据精神卫生法,他可能是部分行为能力
根据校友的访谈和泄露的视频,姜某曾在过去数年间,多次与本科学生在上课时无故爆发冲突,冲突的起因缺乏逻辑,难以理解,例如用粉笔怒砸一学生,将其赶出教室,并口中念念有词:你知道你干过什么。
结合多方反馈的姜某履历,他人际关系一般甚至较差,离异单身,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情绪变化难以捉摸,曾表现出攻击性,被捕时自述在复旦大学任教以来“一直受到迫害”,与学校曾试图为他寻求tunure失败后的行政职务的信息相背离,同时,我校的tenure track论卷度不如西南某高校,更弗如蛊大远甚
所以单凭公开的资料,姜某有可能符合 偏执型精神障碍或者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上信息均来自公开消息,最终以警方侦查结果为准
知乎er着急吃瓜的问题是永远改不掉了。
讲道理我看题目和描述并没看出什么“非升即走”什么“唯不唯论文”。
这帮人是怎么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堆然后拿到高赞呢?
号称是6年聘期非升即走给闹的。
不确信是不是考核时标准和要求提高了。
据说下的死手。
估计恨之深。
这几年两边对抗,不少人做出了选择。有的人选择留在美国。有人选择回了国。
回国的和国内的叠加在一起。
然后国内高校这些年其实收割了一波。
给了很多特聘研究员、特聘教授之类的。都有聘期考核要求。
难啰!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有什么需要讨论的。
答了两个相关问题,结果进了两天黑屋~有趣
其实fdu的人无需要护校啥的,这个又不仅仅是复旦的问题。大家本身在讨论的是国内高校的tenure是否合理,从来没有认为jiang的行为正确也没有人觉得他性格正常,试图通过论证jiang的性格有问题来证明国内高校tenure制度合理,这是糊弄不了人的。
所以还能说什么呢,反正耳光不打在自己脸上也不会觉得疼,说说风凉话谁不会呢。不过这个事不仅仅是青椒制度的问题,背后的因素牵扯方方面面,牵一发动全身导致我根本不认为他会改变。你今天看青椒说说风凉话,改明儿在自己的领域被耳光打在脸上希望也能这么淡定才好。
作为一个统计同行,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地感慨,毕竟自己以后也是要博士毕业找教职的,难免会将姜老师的遭遇映射到自己身上。从个人的角度,我是非常希望国内能反思一下这个“非升即走”的制度的,毕竟能够博士毕业的同志们个个都是卷王,结果毕业了找教职还得卷,实在痛苦。
不过具体到这件事上,我其实感觉不完全是制度的锅。我稍微查了一下姜老师的paper,一篇annals是在09年phd期间发的,确实很优秀了,但同时也不可能算在国内的考核中。在苏州大学期间,至少有一篇Sinica和两篇multivaraite analysis,作为一个刚毕业的phd,即使放到现在也很不错了,按照这个产出,当时留在苏州大学应该没什么问题的,不知为何离开了苏大去了复旦。然而去了复旦之后的研究感觉就不大行了,我只搜到了一篇Stat和EJS,还有一篇Bernoulli,可能有疏漏,虽然Bernoulli是个很好的journal,但这个产出明显是留不到复旦的。
所以综上所述,他当年要是继续留在苏大的话,现在少说也应该是副教授了吧。能看出来姜是一个挺不错的研究人员,能独自发一些不错的journal,虽然数量上少了些。可惜就是做错了选择,去了复旦之后的paper明显不如苏大期间的,他要老老实实待在苏大该多好,就不会造成今日两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