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海复旦大学一教师捅死同事,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可能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第2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故意杀人必受严惩。我们谈谈背后的“非升即走”


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青年教师刺死学院书记的惨剧,引发了全网的讨论,不少人在声讨“非升即走”的不合理规则,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这里我们简单的说一下“非升即走”的设计逻辑以及其根源问题。

一、什么是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政策就是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采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对于青年教师,对其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以科研为主,此外也包括教学等,如果在考核期结束未达到标准,那么就辞退。

学校之所以选择非升即走,主要是在学校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吸收更多的年轻博士来补充学校的科研实力,择优留下。

当然,非升即走并非没有优势。事实上,这个群体享受着超额的待遇。

1、收入方面

一般非升即走要比正常序列的教师待遇高不少,甚至能达到2倍以上。

2、经费方面

学校一般会给非升即走的教师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科研,这些是正常序列教师无法享受到的。

3,招生方面

非升即走的教师一般会直接授予硕导或博导,可以直接招硕士博士生,而这一点对于正常序列的教师来说,要经历逐步的评选和竞争才能获得这个资格的。

4,职称方面

非升即走的教师一般是入职即授予特聘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而对于许多高校来说,正常评选往往需要经过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般间隔时间都是5年起步。

可见,非升即走序列享受着超过了正常序列教师的待遇,那么这种待遇背后,必然是承担着相应的风险,也就是,在考核期达不到标准,就要被辞退。

二、为什么会有非升即走?

虽然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非升即走,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大于求。

我国的博士太多了,而高校的职位却有限。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博士6万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如此庞大的博士规模,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归来学子,可以说,我国的博士是严重超量了。

但是,我国高校的教师缺口却没有那么大。

事实上,对于一个稳定的高校来说,每年退休几十个教师,那么理论上,也就是只有几十个人的缺口。

尽管放到全国范围内,按理说应该还好。

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按理说,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容纳相当比例的博士的。

然而,现实中是,大家都会涌向那些好的学校。

这就导致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比如,中山大学,6年之间引进了8000位博士人才,而这些人,大部分是非升即走。

而一些西部地区的专科院校,博士都寥寥无几,招聘条件都下降到了硕士了。

为什么大家会优选名校呢?

因为名校的平台更好。名校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名校拥有更好的科研力量,名校还拥有更好的生源,这些都和个人的科研发展息息相关。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哪怕面临着名校强烈的竞争,甚至忍受着名校所在城市的高额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依然愿意选择去名校竞争。

就以这次悲剧的犯罪嫌疑人姜某,他从海外归来,先来到了苏州大学,获得的是副教授,甚至可能是稳定的序列,然而他为了更好地科研资源,放弃了苏大的稳定,选择去了竞争更激烈的复旦大学,而且是不稳定的非升即走。

然而,非升即走,竞争非常激烈。

三、通胀下的激烈的非升即走竞争

由于大量的优秀博士去名校竞争,结果导致名校的非升即走是非常激烈的。而且,这种竞争是随着时间越来越强的。

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十多年前,国内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人尚少,如今隔三差五就有国内发表顶级刊物的消息。

可以说,这些年来,国内的科研竞争越来越激烈,非升即走序列更是竞争压力大。

以清华大学为例,每年的国家杰青评选,清华大学有大量的副教授评选上去,可见,某种程度上,清华大学副教授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准杰青这个层次。而这种层次的人才,搁到普通院校,那属于极其优秀的人了。

正因为如此,这种不断加强的竞争,也导致了很多名校的非升即走竞争十分残酷,前两年,

武汉大学对一批非升即走的教师进行考核, 119位被考核教师中,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97%。

四、“走?”——现实与不甘

那么,没能通过考核的青年博士们怎么办呢?

其中一种策略是:向下兼容

就是去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

这一点,可以阅读 @司马懿 老师关于中美非升即走的介绍。

高校教职非升即走是否真的不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如何?

其实非升即走并非我国首先发明,在美国等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非升即走模式,也并没有造成如此激烈的结果。那么,美国方面是如何解决的呢?

答案就是:严格把关入口。

在美国,高校并不是可以随意招聘非升即走,他们会对学校的缺口进行评估,然后给出对应的需求,而对于同一个位置,学校并不会招聘多人来,而是择优选择一人,保证该人和学校要求基本匹配。接下来,该应聘者就进入非升即走序列,在经历数年考核后,达到学校标准,留下获得永久的位置,如果无法留下,那么学校会继续招聘。

由此可见,美国的解决办法就是:严格把关。同一个位置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只有1个人。然而,到了我国,却发生了大变样,同一个位置,同时进入非升即走序列的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最终能否留下,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成就,还要看个人在所有非升即走序列中的排序。


可以说,对于美国来说,大部分非升即走的前景是明确的,哪怕强大如哈佛大学,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非升即走人员可以成为正式序列,反观我国,武汉大学进入非升即走后只有3%的人能留下,两者悬殊高达20倍。

因此,解决非升即走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严格把关,严格控制非升即走名额,不得随意招聘非升即走,更不能像养蛊一样招聘大量的人员,然后再数年后只留下少数人。

而对于其他不能进入名校的博士,应该鼓励他们向下兼容,进入其他院校,甚至进入产业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非升即走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不是像眼下这样会导致大量的人在数年后面临失业的情况。

当然,也要加强对博士们心理预期的教育,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业界,而不是像现在拥堵在名校里。



然而,现实中,其实难度也不低。

一方面,这些教师难以放弃心中的执着,毕竟向下兼容,其实最先克服的就是内心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多重压力。

目前国内不少情况下,对年龄的限制依然存在,而不少非升即走的博士们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都无法符合国家青年基金的评选标准了。而且经过多年的适应,其实学术水平和身体条件都不一定能够竞争的过很多新毕业的博士了。

因此,不少学校更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应届博士来。结果就导致,这些人的向下兼容其实难度也不低。


至于其他诸如全面改制、扩大高校规模等策略总体上程序缓慢且困难重重,眼下不具备可行性。


user avatar   yt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体还是太理想化了,现实远远比这残酷,在三体中,章北海谋杀几个老航天就改变了技术路线,而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老航天代表的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就算他们死了,这个利益集团也会选新的代表上去,实际上不会有什么改变。


在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时候,“老航天”不是无辜的,没有人是无辜的。
路线错了,越努力,就越是浪费整个人类的资源,消耗人类的生存希望,如果真的按照工质火箭的路子往下走,到了末日之战的时候,就没有一艘星舰可以逃出去,整个人类都只能死无葬身之地。
老航天是权威,拥有行业内至高无上的威望和话语权,对上层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能够动用海量的资源,走什么道路,怎么走,他们一言而决。
他们坚持保守的技术路线,不只是因为科技的原因,更是因为利益,庞大的利益共同体,科研、产业、商业结合在一起,惯性巨大,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你要他们改变思想,改变的不只是思想,更是无数人的饭碗和利益。
这就好比商鞅变法、革命派刺杀立宪大臣、不只是路线之争,更是利益重新分配。商鞅杀的贵族们无辜吗?革命党刺杀的清朝官僚无辜吗?看起来无辜,但他们屁股太大太重了,挡了文明的新出路。
人年纪大了,权力重了,就会慢慢变成保守派,变得目光短浅、肉食者鄙,只顾一家一姓之利益,只顾一行一业之前途,忘了居安思危,忘了迫在眉睫的危机,忘了未来人们的生机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热度超千万的邯郸路大学问题不进热搜还凭空消失了。

热度40万的复旦大学问题进热搜。

我比较关注像这类数学问题博士后能给出学术解释嘛?

我觉得他们做不到,只有神圣的小管家能做到。

所以没必要搞那么多博士后卷来卷去的。开辟博升专,让做题家们一键还原,毕业去做社区运营就挺好。这样最多献到产品经理,危害会小一些。


user avatar   lin-xi-bang-b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人都说涉案的教师心里有问题,这是废话,正常人就算受了打压,就算丢了工作也不会报复杀人,问题是我们打算怎么办。

如果有一个机会,时间倒流,我们怎么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有人大可以说风凉话:这是他的问题,凭什么社会买单,他自己有病自己吃药啊。那结果就是学校要赔一个书记,有两个家庭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的人报废掉,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把问题完全归因于过错方可以逃避责任,但是不能解决问题。什么是制度问题,就是随着时间拉长事件增多,出事是一种必然。比如中学门口不设红绿灯,没有过街天桥还连着高速出口。那学生出车祸是一个必然,你可以说肇事司机全责,但是要想避免悲剧重演只能按红绿灯。

目前科研口非升既走最大的问题还不在压迫,而在于退出机制,走了去哪?企业辞退还有n➕1,你总不能说把优秀人才还给社会吧。而且科研是高度定向的,六年时间,你让他怎么调整方向。刚毕业的时候他还可以选调,走人才引进,安安稳稳拿个副科过日子。那现在我们社会在制度上要怎么接收他们。

总会有有问题的人,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个就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不是什么立场占位的问题。


本来呢,我也只是有感而发,觉得面对社会存在的矛盾不应该假装岁月静好,没想到回答被顶上来了,看了评论区的观点,我再提几个小问题。

1,当今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真正是谁?剩余价值到底在谁手里?

2,为了公平,我们是要把穷邻居变富,还是把把富邻居变穷?

3,我们知道真正的问题但是解决起来太难,那么挑个软柿子假装解决一下问题,有利于所有人的利益增加吗?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后主动辞职走还被要求退还已发的工资,否则就要发论文抵债,简直是债务奴隶制!


user avatar   anzhongguancha-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该怎么承担就怎么承担,但这件事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能被忽视。

比如非升即走的制度是否还能这么加速地玩下去?

非升即走这种制度不是不能用,只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有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执行环境。

这样,即使是最残酷的竞争,也好让参与竞争的人在心里有一个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认知与定位。

很多人不去玩这个游戏,他们所反感的并不是竞争,毕竟当年都是从高考这样的独木桥挤过来的,没有多少人会惧怕竞争。

大部分人所反感的,就是这种由单个的人所操纵的不确定性。

非升即走,明面上是制定了一堆的考核制度,实际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拿到名额的,依然还是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这就好像一些公司会神经质一样地重奖或重罚一些员工一样,一个员工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经常经历大悲和大喜。

喜欢这么做的领导,一般都是为了享受这种“自己可以随意操纵别人悲喜”的掌控感。

待在这样公司的员工,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努力方向,如果有,那最后肯定会是揣摩领导的意图。

我看了这个青年教师的履历,应该属于那种很有能力,却又喜欢在学术上单打独斗的类型的人,发表的论文很少有那种多多与别人合作,轮流来一作的情况,也没有抱国内大腿的情况。

这种人在非升即走,又人情复杂的环境里竞争,最后大概率都会拿不到名额。


对于非升即走式的竞争,我觉得个人不是不能参与,而是要提前给自己找好确定存在且可靠的退路,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下,就觉得自己也有的那种退路。

比如很多人之所以会去这种高校去非升即走,想的都是,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混个编制。

而事实上是,某些学科,即使是地方院校,也开始变得十分挑剔。

挑剔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有的选。

而他们有的选的原因,也是因为太多人都觉得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

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这个退路,就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

这世上本来有很多条路,只是走的人太多了,也便没了路。

愿世间再无此类悲剧!


user avatar   zr95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笔(七)— 成功与失败之间,应有第三种人生

前段时间,上海某高校发生了一起关于年轻老师的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除了这个非常特殊的事情之外,近些年笔者也时不时地听到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想不开而发生的各种悲剧。随着网络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上的负能量也是越来越多。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可能因为学业压力,也有可能是因为感情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是家庭的因素。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之前还在读书的时候,身边就有导师为了让学生一定要做出某个课题而禁止学生研究其他方向,并且还说:“一定要把学生逼上绝路才有可能做出好的结果。”也有导师在学生读博期间中途离职而把学生抛下完全不管的。当然,每一个导师都有各自带学生的方式与方法,负责任的导师总能给学生找一个还不错的出路,不负责任的导师基本上也就是对学生就是放羊的态度了。至于学生最后是否顺利地能够找到工作,不同的导师有着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导师完全不闻不问的,有的导师拒绝给去学术界的学生写推荐信的,也有导师非常热心地帮学生谋求各种出路。整体来看,如果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在读书期间遇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导师,那真的是做科研的幸运。

对于许多从普通城市出来的学生,在高中期间可能只接触过语数外,理化生等高考课程,对于计算机/金融学/天坑专业也没有概念,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进入了天坑专业,无论在该专业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社会平均水平,说不定在读书期间还一直被导师所压榨,会被导师一直灌输一种思想:“做科研的人做不了其他行业,只能在科研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如果这些学生运气比较好,进入了一个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在同等努力付出的情况下,未来的收益整体肯定会优于某些天坑专业。

当今国内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让学生从小学开始,走上中学,最终通过大学走向社会,并且在这条路上不停地给学生灌输成功的案例和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向所谓的成功之路,但是对于这条路上的失败者却显得不那么宽容。例如,对于一些中途退学的同学,无论是身边的同学,还是学校的老师,甚至社会上的公司都很难接受这样的“失败者”。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给他们扣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甚至从言语还是行动上去打击他们,不停地告诉他们已经失败,绝对没有翻盘的可能性。对于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可能还能走下去,但是对于心态一般的学生可就不一定了。

俗话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从这句话上来看,好像世界上只有成功和失败两条路,别无选择。但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只是在某个场景下才会有成功或者失败的概念。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学生在 2000 年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选择了生物专业,但是最后由于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从学生当年的眼光和角度来看,这次的填写志愿肯定不是成功的。但是就当今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就业情况来看,就平均水平而言,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收入肯定高过生物学,因此当年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学生 2010 年要出国留学,家里面资金有限,只能够将留给学生的婚房卖了供其读书。结果学生读完了之后房价暴涨,回国工作的话自身的工资也有限,短期内再也无法通过自己和家庭的努力买回当年的婚房。因此,在当年申请上国外名校这件事情上是成功的,但是过了几年回头来看这件事情就可能是失败的开始。最后举一个例子,去年某个程序员在面试某家在线教育公司,在得知面试失败之后一时之间难以接受,毕竟面试失败了。但是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那家在线教育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回头得知该程序员还庆幸去年没有进入那家公司。当上帝关上了这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一个人和家庭的发展除了要考虑个人的努力,更加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对于一些当年看起来很重要的事情,回头一看也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一些当年很执着的事情,回想起来其实根本不值一提。在成长的阶段上,只要做到真正的努力,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即可,如果实在是能力不济达不到最优的结果也不需要死磕到底,像什么“把学生逼死了才能做出优秀的结果”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真正优秀的结果是需要实力和运气的,连人都没了怎么可能做得出结果。如果真正努力了之后实在无法达到下一个更好的结果,那么及时止损,尽快退回到之前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差的状况。上海某高校的老师如果在 2009 年博士毕业之后早早进入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甚至通过博士学位进入上海的某些重点高中,可能就不会发生现在的悲剧了。在 2010 年之前,博士进入中学当老师会形成一定的优势,毕竟当时的高中老师有博士学位的还不算特别多。如果选择了学术圈这条路,就一定要适应学术圈的玩法,早日拿到终身教职上岸,也一定要不停地出成绩,否则也很难在学术圈混下去。对于博士生而言,如果早就发现自身不是搞科研的这块料,在拿到学位之后迅速离开学术圈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当时的离开可能在某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面是一种失败,是一种被迫离开学术圈的失败,但是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离开学术圈可能比留在学术圈的结果好。

成功和失败其实都只是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而且在不同的人眼里面对一件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努力追求某件事情是合理的,但是为之放弃正常的生活肯定是不对的。不停地努力肯定是必须的,但是如果真正的努力了之后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也没有必要自暴自弃,人生有多条路可以走,某条路没有走成功并不是人生的结束。在一段时间内,每条路上都会有很多人再走,有的人能够在一条路上持续走下去,有的人则会在某个时间点换一条全新的路继续走,但无论走哪条路,目的都是让自己和家庭更好的生活下去,毕竟能够体验生活的美好是一生中最开心的事情。


user avatar   mao-ze-dong-3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朋友圈我,我也看到这个教师恋爱的故事了,这波我不说锅男问题,因为没必要。

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对中国的顶层设计充满信心和对未来抱有非常积极的看法的人。

那么这类事情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凉拌,以后会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讲。我只能先借 @吴天微 跟我谈过的一个说法,就是“后现代的浪潮汹涌而至”。我对后现代研究的比较少,我就用个我自己的说法“虚无主义”。

我对虚无主义的理解来自多年上网的本能感受,就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很朴素的青年,他在遭遇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这个文化可能是西方的电影,可能是微博知乎的kol,他过去的观念就会完全被冲的稀烂,只留下一点残余,从而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我之前把这种称之为“思维变成了自由主义的碎片”,严格来说,这种说法不准确。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这种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了,这个教师这么传统,他跟后现代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恰恰是他的传统成为了后现代的养料,而他自己本身也在这种供养中走向崩溃。

这个教师文化水平这么高,怎么还会虚无主义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他的能力比较强,这就让他的传统观念有了更多生存的空间,现代的文化没有把他冲垮,而只是对他造成了一些影响。

如果那个美国的同学对他的恋爱流程描述属实的话,我的看法应该是准确的。这种人很矛盾,他传统的渴望没法满足,他也知道没法满足,他效仿一些恋爱的形式,把形式当成了相处本身,最终的失败是没有偶然的。话说回来,由于他能力比较强,因此即使失败也不会显得彻头彻底的失败,就反而妨碍了他的反思和突破。

我看到有人说,男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家,这样就不会精神出问题。这并没有意义,因为总会有没钱没家的,而且一直也都有。怎么能让没钱没家的的人也能过的比较幸福呢?这是很难的,因为当传统的思想崩溃,现代的虚无涌入,人的生命就会失去意义。失去意义的生命就会变得偏执,偏执中就肯定有走极端的,偏执的越多,走极端的就越多。

费尔巴哈提出的,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说,人本身就是一种跪拜的,懦弱的动物,需要一种信仰。这里还有个很深刻的意思,就是这类走极端的人,他们可能是完全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是却把其他的一些东西当作了宗教。

人的愚昧无知是无穷的,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由于愚昧无知而失去根据和由于幻想而失去界限的自然力,就是神的万能。

把神换成爱情或者阶级跃迁,比如说,幸福的爱情完善自己的人生。比如说,阶级的跃迁实现更高的飞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感情的寄托。

我之前写过这么一篇回答,里面有这么一段

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性的解放会带来爱的淡漠,性如果唾手可得,人们就不会再重视家庭。典型的如美国,离婚率极高,人越年迈就越孤独。
这样的观念引导下,比较体面的人们会对性的追求不屑一顾。相对广泛的群众呢,则各有各的花样,有的把性视为洪水猛兽,有的把性当作喝水一样自然。
随着现代化的展开,人的精神需求也越发提高。可以想见,对于缺少亲密关系经验的人来说,贸然进入婚姻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失望,在感情经营中将会多么彷徨和无措。在这样的矛盾中,性的新鲜感总有一天会消磨殆尽。
越是对性保守的人,越是缺乏感情经营的人,就会在相处中越彷徨。越是因为缺少经验而受到信息社会思想冲击而走向偏执的、僵硬的、单向度的人,他们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就会越失望,失望过后就是更加极端。这两个层面相互作用,螺旋向下,足以冲破任何性冲动带来的稳定家庭。

我在这里讨论的就是,这个东西不是任何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毕竟之路,你这条路没走过,你就不懂。你不懂,你就会搞砸,搞砸了怎么办?搞砸了也没什么,大多数人搞的也不好。但是扬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极端因素,这也是一种必然。

我可以用“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来进行个类似的比喻。

旧唯物主义,指霍尔巴赫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一类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理解不了人如何通过实践和世界联系起来。


唯心主义,指康德黑格尔那些人的古典哲学,他们主要分析世界运动的规律,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一直到黑格尔成功的塑造了一整套思维运动规律,也就是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指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批判费尔巴哈后发现的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客观世界与人通过人的主观活动联系到一起。

我想到的是:“传统人”,指未受信息文明渲染的人,他们朴素的、原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天天lol的学生,对爱情充满幻想,对世界偶有愤慨。他们就像旧唯物主义者,但他们早晚要步入第二个阶段,在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以后。

“现代人”,指接受了信息文明的洗礼的人,比如左棍和BoBo,他们感受到痛苦和难过。因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定的社会规律,但是是不全面的,只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碎片,就像唯心主义者 。由于他们不能对世界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信息茧房下变得焦躁而狂热。如果他们不能突破到“突破的人”,那么就必然会走向偏执,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就会变得极端。

“突破的人”,能够系统的认识世界,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和自身的位置,以此为基础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认识到了这点的人,就可以成为“突破的人”。

理解了这一个否定之否定,就阐释了为什么我说未来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朴素的小世界里面被撕扯出来,受到现代信息的冲击。甭管是什么形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款。

能上知乎的,应该对“一人我饮酒醉”和“女人你听着”只有鄙视,但你还真别小看这种文化形式。人家的受众比你广多了,稍微一推敲就能发现,在这类的信息茧房里面,走向偏执和极端的人总会有的,因为他无论怎么喊“女人你听着”,大概率都没有女人听。

你可以去骂他们,用你的比他们更高的局限性。你在知乎b站开喷,但没卵用,这些文化的受众,从来就不看那个。

网络对大部分群众来讲,还是很新颖的,玩不明白。认知能力、分辨能力没有到那个线。主播一忽悠,认知就跑偏了。这显然就在积累单向度的成分。

而即使小部分群众,就拿知乎来说,我可以断言,知乎这些瞧不起喊麦的人们,也大多数并没有突破,只是仗着优渥的物质和教育条件身处于一个更大的局限性罢了。

某些苍蝇就不用说了,看看大多数人对资本,资本主义,资本家相关话题的态度,以及对两性关系相关话题的态度,就很明显。这些人偏执的成分也很大,未来也必然有一部分走向极端。

作为文字社区,知乎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在全国来讲是比较高的,知乎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也是必然。这就说明,这种情况是没有任何完全避免的可能的,只能是多还是少。

“任何文化都只有在适于其滋长的土壤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铲除土壤比澄清观念更重要。”

我们可以用发展来铲除贫穷落后的土壤,但任何事物都必然有自己的副产品,最难对付的也是这个副产品,因为它必然在一套逻辑体系中不断再生产自身。这个逻辑体系说的不是思维上的,而是标志一切客观实在的范畴。

话回前言,我说过未来20年将是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时代,经济发展必然平稳又高效。这也就必然导致有更多的人进入信息茧房,成为单向度的人,或者说,单向度的成分在全社会的总量上得到增加。

有什么办法,我也还在探索,但我可以确定,马克思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如何分析“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直观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所以费尔巴哈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即成为社会的动物,社会本身即是人类的主体,人自身则成为社会的客体,客体共同构建主体,主体则建构每一个新的客体。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得与社会的统一,使社会关系构成自我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再是单独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在这个前提下,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局限性和他的深刻。

局限性在于,马克思没有见过互联网时代,但是我们顺着马克思的思路就可以发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了新的形式,一个人可能没有朋友,在工作中也是得过且过,而他的生命的本质规定性可以是在微博八卦,在快手吃播,在抖音刷腿,在知乎当苍蝇。正如 @谢流远 所说,现实的BoBo是一具空壳,知乎的BoBo才是真的BoBo。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的真理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应该说:来自实践的理论,才能是客观的真理。这就同时指出了:真理是有局限性的一个范畴,因为人类的实践运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发展的真理才是真理。

发展与变化,走向扬弃是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走向偏执的人是不理解的,这很正常,因为“唯心主义”或者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苦苦挣扎”的人,他们的感情在信息时代走向僵化,反而成为了“抽象孤立的个体”。

诚然,基于互联网信息的互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但是这是一种完全概念式的结合,比如有什么给立党点赞,这不是给立党本人点赞,而是给立党的碎片化的表达点赞。

在具体的信息网络中,这些当然是比较复杂的。同理,一个走向偏执,极端的人,他身上的成分也肯定是很复杂的。但可以想见的是,随着信息的普及,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信息反过来规定,成为“单向度的人”。如果浙大第一伯克利博士都不能成为克服这种现象的教育前提,那么任何责备都没有意义。

说了这么多,都是讲“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的正产品,就是信息的广泛,经济的发达,知识前所未有的普及。因此,在我看来,未来整体来说肯定还是比较积极的。

再说这个宗教感情的问题,在这方面,生为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贡献之一,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不依托寄望于超验之彼岸实践又超越世俗价值、能让亿万人民信受奉行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取任何宗教之名相,一方面却能现实地承担起宗教之功能,即对有意的生活何以可能、生命之终极意义何在的宗教性问题作出有效回应。这一思想贡献形之于文字的最好代表,便是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中儒家的乐天顺命慎终道远、道家的与天争衡人定胜天,不即日用亦不离日用,人皆可成圣,圣不异于人,真正实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之类宗教而超越宗教的生命-生活意义开示。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类宗教组织,(既具有巨大的道义感召力、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又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个意义上)。则此三篇可谓修行法门所在,而“为人民服务”一语更是一切修行法门之最方面、了义、圆顿的总摄。

之前吴天微谈到:

我个人认为 当下我们面对的问题 根本上不是什么左右对抗 走资走社 也不是中美对抗 意识形态 而是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秩序的需求 与后冷战和平带来的普遍的单向度唯心主义带来的后现代混沌的对抗

我不能断言,吴天微所说的就一定是未来的主要矛盾。但我可以确定,思想的博弈与斗争已经打的火热,这必然是一场极其激烈的斗争。从个体单位来说,这甚至比病毒还要不可见,但却远远比病毒更为强大,因为他的扩散是必然的。

要和病毒斗争,就必须有抗体,这个抗体就是马克思主义。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力量,才能在“后现代浪潮”的冲击下屹立不倒,砥砺前行。

年轻人应该感到光荣,因为,这是上一辈人已经难以理解和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左支右绌,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只有年轻人,才能真正懂得网络,才能真正明白信息社会的本质,才能和它的消极面进行真正的斗争。

我们必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锅男必然灭亡!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都是内卷惹的祸!全中国自下而上,就没有人不受这种煎熬。

美团与滴滴,京东,拼多多在社区团购领域疯狂竞争,内卷早以蔓延到上层的资本层面。就连看似清闲,与世无争的科研界,学术届其实早就暗流涌动。这起恶性事件,只是将学术界的不堪展露出来。打碎了大众,特别是年轻学子对科研界的幻想。哪怕你能克服自己对名利的执念,甘愿为科学信仰奉献,也得看体制给不给你奉献的机会。有人心的地方就有各种勾心斗角。在中国学术界,不仅有科学家,更有官员。所以即使是知识分子被体制压制,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样会采用最原始的暴力抗争,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兔子逼急了也咬人,再文明再有教养的人被逼到绝境,也与野兽无异。

高校执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也不是一天两天,之前也有很多高校教师被解雇。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生这种惨剧呢?因为以前,大学还在扩招,教师职位是增加的。被解雇,大不了换一所大学任教罢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犯不上和体制对抗,采用过激行动。但是当下,明眼人都知道出生人数越来越少,人口拐点到来,大学的教师职位只会越来越少,被解雇就是下岗失业,想要重新就业。难度丝毫不比体制外35岁人员被大企业扫地出门再找到同等次的职位小。所以,被解雇就是被人砸了谋生饭碗。断人财路犹杀人父母,如果受害者本就和凶手不好,官报私仇,借用考核升迁能力打击报复受害者,那么被杀完全不奇怪。

以前大众的印象里,高校教师可能收入相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不高,但是胜在体面,稳定,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生活在高校这种人际关系简单的地方比起体制外各种勾心斗角更省心。现在,是时候打破这种幻想了。内卷之下,众生皆苦,学术圈又怎能例外呢?!


user avatar   yu-er-17-6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论如何,采取杀人的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始终是无法进行原谅的,那么再大的委屈,也不至于去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这个教授以前是苏州大学副教授,然后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复旦。从履历上看,这个教授还是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的,承接了相应国家级项目。

那么为什么学校最终终止和他的聘用合同呢?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偏偏要对这个王书记进行下手?这些都是我们外人的一个迷。

也许等警方侦查完毕,嫌疑人如实供诉之后,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然后对于大学而言,院领导以及政工干部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不会轻易产生辞退的结果发生。只有聘用制的老师,才会依据合同的约定和相关规定,进行解聘或辞退。

这里面主要还是要看一下辞退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达到信服的标准。

另外,大学也是一个社会,也需要人际关系,不能只埋头苦干。




           

相关话题

  为什么杨永信还在电人? 
  如何看待「 9 岁孤女老赖案」当事女童已被解除限消令,郑州金水区法院致歉?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如何看待中国政法大学西通论文要求低于5%查重率? 
  如何看待零售巨头人人乐起诉河南一农村超市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络舆论会影响该企业形象吗?店主值得同情吗? 
  有一个人杀了人,没有找到凶器,没有目击证人,凶手本人也不认罪,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是凶手,能给他定罪吗? 
  如何看待科大讯飞一副总裁跳槽到腾讯,被判赔偿科大讯飞 1200 万?什么是「竞业限制违约索赔」? 
  如何看待印度 25 亿购买的自产呼吸机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很多用一两个小时就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如何评价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10 月 23 日出现大面积食源性中毒事件? 
  为什么香港允许外国国籍人士在港担任法官? 
  霍尊证实其与陈露纠纷正式立案,事件会如何发展? 

前一个讨论
你会在意女友学历低吗(大专学历)?
下一个讨论
原配当街殴打小三,路人没有一人阻拦,是怎样的心理?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