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谷歌用30亿数据训练的20亿参数ViT-G/14模型在 ImageNet 达到新的 SOTA? 第1页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亿参数是可以单卡inference的,实际上100亿以内都可以。应用价值应该还是挺强的。

就是训练起来要的资源有点多。

不过其实不多,国内的华为、阿里、腾讯、百度这些,这种2048TPU量级的资源其实也是分分钟拿出来。还可以用神威超算。

很快就有国内对着刷的工作了吧,说不定已经做好了只是还没挂arxiv而已。


user avatar   xiaohuz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质朴的ViT is enough!

看了一下作者,和ViT模型是同名的,这个工作发布了包含20亿参数的vision transformer模型ViT-G/14,在ImageNet的Top-1可以达到90.45%,超过之前谷歌提出的 Meta Pseduo Labels模型:

但其实谷歌这篇论文的重点是研究vision transformer模型的scaling laws,在NLP领域已经有研究(Scaling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给出了语言模型效果和 compute, data size, model size之间的指数定律,更有GPT-3这样成功的模型。虽然已经有论文研究(如EfficientNet)CNN模型的scaling strategy:模型增大提升效果。但是在CV领域还是缺少比较全面的研究,而且最近vision transformer的成功应用更是需要这样的工作。

在这篇论文中,实验模型参数从5M到2B,训练数据量从30M到3B,训练时长从1 TPUv3 core-day到10 000 core-days。这使得谷歌比较全面地研究ViT模型效果和model size,data size和compute之间的scaling laws。

论文中采用的是ViT模型,并增加了G/14这样超大的模型(接近2B),不同大小的模型如下所示,主要区别在patch size以及transformer layer的参数配置。

在数据方面,谷歌又抛出重磅炸弹:JFT-3B,这个是JFT-300M的超大版本,包含接近30亿的图像,标注为包含30k类别的层级类别,由于采用半自动标注,所以标注是有噪音的。具体到训练模型,直接采用sigmoid cross-entropy损失训练多分类模型,忽略类别间层级关系。所有的测试数据均从JFT-3B中移除。

据此,实验分别改变architecture size,number of training images和training duration来测试模型的representation quality,具体可以用(i) few-shot transfer via training a linear classifier on frozen weights, (ii) transfer via fine-tuning the whole model on all data, both to multiple benchmark tasks来作为评价指标,下图是在ImageNet数据集上的结果:

最终的结论主要有三点:

  • scaling up compute, model and data together improves representation quality:同时增大模型,训练数据和计算力是可以同步提升效果的,近似满足指数定律(log-log曲线是线性的);
  • representation quality can be bottlenecked by model size:模型大小会限制上限,小的模型即使用再大的数据集也难以继续提升;
  • large models benefit from additional data, even beyond 1B images:对于大模型来说,训练数据会制约性能上限,对于最大的模型,训练数据量从1B提升至3B,效果还有提升。

虽然从实验看来,ViT模型也满足power law scaling定律,但是其实是double-saturating power law:对于最小的模型,其效果会比power law预测值要好,这是因为模型效果也有下限;而最大的模型即使给再多的训练数据和算力也不会达到0 error,模型也有上限。所以出现了双饱和。

除了上述结论,论文还发现了额外的结论:bigger models are more sample efficient,即大的模型需要更少的unseen数据就可以达到和小模型类似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最大的模型ViT-G/14,接近2B参数,在ImageNet上finetune后top-1 acc可达90.45%,而且在few-shot learning也表现优异,每个类只用10个图像训练就能在ImageNet上达到84.86%。

另外,在训练ViT模型,论文中还设计了一些训练策略来提升内存利用和模型效果,这些策略也使得ViT-G/14可以采用数据并行训练策略,这意味着ViT-G/14模型可以放在一张TPUv3 core。具体策略包括:

  • Decoupled weight decay for the “head”:模型的head分类的linear层)和模型的主体body部分采用不同的weight decay,论文中发现head采用较大的weight decay有助于迁移到下游任务(可能和SVM类似,拉大类间间距);
  • Saving memory by removing the [class] token:采用multihead attention pooling (MAP) 来替换class token,class token会使得TPU需要padding而增加50%内存使用;
  • Memory-efficient optimizers:对于Adam优化器,采用half-precision momentum,并采用Adafactor优化器(进行了修改)来进一步减少内存使用;
  • Learning-rate schedule:学习速率learning-rate schedules引入cooldown阶段(学习速率逐渐降为0),这样可以一次训练就可以得到不同训练时长的模型。



谷歌做这个实验的代价自然不必说,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个研究的意义,但是论文也在最后给出了这个工作的意义,首先就是这个scaling laws做出来后对后续研究是有启发意义的:

First, such studies of scaling laws need only be performed once; future developers of ViT models may use our results to design models that can be trained with fewer compute resources.


此外,这个预训练模型可以迁移到其它任务:


Second, the models trained are designed primarily for transfer learning. Transfer of pre-trained weights is much less expensive than training from scratch on a downstream task, and typically reaches higher accuracy.

作为一个AI大厂,Google愿意烧这么多钱做这么大的work,我个人还是持肯定态度,它总不能天天盯着学术界那点小trick吧?

不过无论是OpenAI的CLIP,还是谷歌的ViT-G/14,其实都是在大规模有监督数据上训练的,而NLP是大规模无监督学习。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漫长过程。。


user avatar   baiyangha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user avatar   xie-ling-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对战会推动人类的极限还是机器学习的进步和觉醒? 
  计算机视觉是否已经进入瓶颈期? 
  未来十年,电脑数码领域的哪些技术变革给行业和日常生活带来重大改变? 
  如何评价何恺明等 arxiv 新作 Rethinking ImageNet Pre-training? 
  科大讯飞用人类翻译的内容冒充智能 AI 同传一事是否属实?AI 同传「造假」是否普遍? 
  如何评价《罗辑思维》第 115 期对谢熊猫君翻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的重新演绎?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十年的发展空间? 
  如果阿尔法狗教人类下棋,会比人类围棋师傅要厉害么?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人工智能 CV 岗位是不是现在供严重大于需? 

前一个讨论
Resnet是否只是一个深度学习的trick?
下一个讨论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要求硕士发顶会顶刊才能毕业,985 博士都不要求,这样是否合理?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