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你发现了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ze)。
有机小分子催化包含数种催化模式,如共价键催化,Brønsted酸催化,Lewis酸催化,Brønsted酸-碱协同催化等等(这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题主这里发的,就是有机胺的共价键催化。
有机胺的共价键催化也包含很多分类,如烯胺机制(活化HOMO),亚胺盐机制(活化LUMO),以及SOMO机制(活化SOMO)。每种分类下又有许多小类,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什么叫活化?HOMO活化就代表着HOMO能量升高,更容易给出电子,亲核能力提高;LUMO活化则相反,LUMO能量降低,更容易接受电子,亲电能力提高。
这道题显然是走的烯胺机制。如果底物没有经过活化,在没有强碱攫取α-H的情况下,它的亲核性是很弱的。加入四氢吡咯之后,弱酸性条件下形成烯胺,可以在温和的添加下进行Michael加成。
当然了,小分子催化的魔力可不止于此。游书力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提到,如果有一个片段参与了整个催化循环,那它就有用来做不对称反应的潜力。
这时候你会想,“是不是把亚氨基的α-位做成手性,就可以做不对称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化学家们在50年前就将其付诸实践了。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绝妙的分子:(S)-脯氨酸。
最早一例报道是1971年的一篇angew[1]。他们做了一个漂流记关环:
(那还是个测旋光度的年代)
这个反应有一个逼格很高的名字:Hajos-Parrish-Eder-Sauer-Wiechert Reaction。它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用到了后来大热的去对称性策略,比如可以用来合成经典的Wieland-Miescher Ketone。这里不展开讲,不然跑题了(
然而到了30年后(2001年),Houk才通过计算化学的方法把脯氨酸的催化机制搞清楚[2]。他和合作者认为,脯氨酸的羧基也起到了Brønsted酸的作用:
之后,一众大佬开始研究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也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催化剂。最有名的脯氨酸型催化剂当属Hayashi-Jørgenson型催化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长得挺像的MacMillan催化剂:
要是记住了这两个催化剂的结构,这篇回答也算是没白看了(
由于本菜鸡不是做小分子催化的,上述内容都是必修课上所学。如果有错误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指正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