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什么让中国很多东西看起来缺乏美感和质感? 第1页

     

user avatar   administo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圗注意流量

题主拿中日对照的话那我也拿日本来说说好了,

不止一次有日本人和我说过现在的中国看起来像昭和时代的日本,在很多日本论坛上也偶尔能看到。

那么这个昭和时代的日本到底是甚么样的呢,先看图:



上面這張挺像現在的上海南京路

昭和30年=1955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京的一个电铁站「博物舘动物园駅」,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在东京的一个车站,乍一看会以爲是朝鲜,很有旧时公共厕所的破败感,虽然对于八九十年代的东京来说祗是个别现象:



圗中有髒話


两张珍贵的旧时城市彩照

以上这些圗均来自日本60年代至80年代的东京或名古屋横滨,绝大部分是东京。

是不是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雾霾,灰尘,泥土,城市种缺乏设计感,乱杂。

你们瞧四五十年前的日本也是这个土气的样子,60年代东京奥运会时期的日本人的素质让当时来到日本的欧美人感到错愕,当时的日本游客与现在的部分国内游客一样,打扮土气,在博物馆擅自破坏文物,因此那个时候的日本人游客还被冠名「农协ツアー」(简单翻译来讲就是农村旅游团的意思)。

想要改变这种土气的画面感第一环境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毕竟蓝天加上没有泥土和灰尘的城市就已经很漂亮了

我之前通过2ch上的日本人集体回忆昭和时期的日本情形回答过一篇下面的问题,从2ch里面纯手工翻译的,有兴趣可以看看: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干净的? - 蛋喜的回答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再说一个让设计师们跳脚的真相吧。

现在多少所谓设计师高考是什么分数,难道心里没数么?

我倒不是唯分数论,只是你文化成绩太差,如何理解各种复杂的文化内涵以及各种内在逻辑联系。

有人就在回答里说了,钱给少了,所以有些东西做得不好情有可原。

还是拿大家吹捧的那个桂林米粥的例子。

米粥长什么样?这个需要调查么?

说白了,我们的美院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工匠,除了画画什么也不会。

是的,基本的逻辑也差,常识也糟糕,也自以为真理在握,把甲方当傻子。

现在都20200年了,知识的壁垒早就瓦解了,你们还不知道吗?

据说现在几大美院高考文化分数线在550分以上了,这是个好现象,也许后面几年,会出点像样的设计师。


先说结论:我们的设计界,目前还谈不上设计得好不好的问题,先学会尊重甲方爸爸,您们的衣食父母好吗?


看来,我还是要从一个文化产品集成商的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跟甲方爸爸有没有审美能力关系真不大,更多的责任还是设计师。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文化产品集成。

我们就是那种既要和甲方爸爸斗智斗勇,又要教设计师做丑图的大坏蛋。

甲方爸爸会给我们提出一揽子的跨界需求,比如企业整体的VI设计,文创产品,活动策划执行,宾客接待,平面及多媒体物料制作,自媒体运营,媒介咨询,危机公关,企业文化建立等等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其实本质上,我们就是为甲方爸爸承接他们除了自身业务领域以外的所有外围服务。

当然,这种横跨多个领域的业务模式目前我们还没见过太多,所以只能先用文化产品集成这个词来形容一下。

问正因为如此,我对甲方爸爸和设计师这个行业接触还真不少。

先讲讲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丑丑设计。

一般来说,甲方爸爸,尤其是政府部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乙方儿子。

比如拍片子是一组人,他拍婚纱出身的,拍得宣传片满面圣光。

接着,设计活动宣传喷绘的又是一组,喜欢搞点性冷淡风。

门口做园林景观的,又是一个行业的设计师,人家玩的是巴洛克园林。

设计企业LOGO的,又是搞当代艺术的。

分开看,东西挑不出毛病,合起来那完全就是灾难。

比如啊,你看五粮液的标志


感觉还不错吧

但是一上酒瓶。

有没有沾着一坨屎的感觉。

茅台酒鸡贼很多。

茅台的标志也是相当的,不好看。

现在基本上高档酒都不用了。

飞天茅台老设计耐看,是不是有一种又土又飙,让人肃然起敬的感觉。

所以,人家干脆就一撸到底,老子不改了!连LOGO都复古了。

扯远了。

现在该说说整个设计行业的问题了。

大部分设计师,基本上都是二把刀,包括这个回答下的一些高赞答主。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兴趣听甲方爸爸的呼声,只想按照自己的美学,撸自己一套。反过头来还责怪衣食父母不懂美学。

比如说吧,有人很赞赏的这个得奖无数的设计

说实话这个设计根本就没抓住桂林米粥的精髓,如果不说是米粥,谁知道你是啥?

米粥熬出来时这样的形状吗?

熬出来的粥,里面的米粒如这般光亮圆润,你愿意吃吗?

我用这个代言京山桥米,似乎也是可以的吧。

毕竟人家也有山水也有米嘛。

这样的设计,能刺激购买欲和食欲吗?

别抬杠了,这个对产品并没有太多助力,只能在行业内自嗨而已。

说真的,这效果还不如这个简单直接

正是因为设计师圈子这样的特点,所以老是抓不到甲方的痛点,逼得很多甲方自己做设计了。

当然,设计出来自然是一个丑,否则人家为啥一开始还要抱这么大希望请设计师呢?

通过这么多接触,我一直都觉得,现在绝大多数设计师都缺乏深入沟通甲方需求的能力,甚至根本没那个想法。

其实甲方要的东西很简单。

商业就是要赚钱的,鲜明的大色块给上,产品的特点要自己去想办法提炼,甚至一开始就要好的文案跟进,文案和设计师合场办公,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必要时,还要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看能不能让普通顾客一眼就能辩识出你要传达的内容。

政务类的,一定要搞清楚别人的工作性质,这个行业的自我认知和群众认知如何?他们最想展示的形象是什么?怎样在庄重的前提下,区别出他们的核心业务特征。做完了,还要给他们多提意见。

请记住一点,对于甲方爸爸来说,准确是第一原则,其次才是美。

准确的意义在于,你的设计,只是视觉识别统的一部分,更何况还要和听觉识别(不同于传统的AIS,这里是广义的,还要包括口碑传播等故事系统)等等要融为一体。

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你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有时候,设计师们是自己忘记了,谁才是衣食父母。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来共同进步。


user avatar   an-sen-y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洗白国内平均审美水平,确实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个是不可否认的。

但首先我要说那个说我们审美缺失是因为艺术课被霸占的答案其实漏洞很多,我不排除这个对社会审美有那么一些影响,但是抱怨因为没这些课丧失审美的人,大多也都是对小时候被占用“放松”课以及应试教育表示恨意而已,有些人就算上这个课他也未必是真正在欣赏艺术,只不过是想和前后的人打打闹闹或者睡觉亦或者是学一些“有用”的科目,我也是见的多了,从小给一些人放卢浮宫,审美也未必会上升多少,审美好坏和看多少名画不成正比,也和画画好坏不成正比,有时候你会发现美术生打扮的也未必比理工学生好,很多时候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

  • 其实客观点说,大家认为可以称得上是设计行业的“佼佼者”的日本也是充斥着这些玩意的,评价任何东西切忌忽略次要矛盾,这个是相当一部分国人的共性,你看我说这句话都有点极端了。

图 这还是个给别人印刷东西的会社的海报。(或许是突出他们用的是“純正インク”吧  笑)

广告招贴这东西最起码也是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才大规模出现的,这一点我们确实是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工业设计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其实没多少年,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开始才算是有了“工业设计”这玩意,在这之前的产品设计基本都是这样。

图 英国水晶宫博览会展出的工作台

图 美国产的椅子

总之你要是觉得这玩意好看那也就别说大清朝那些桌子椅子丑了,要不是后来几代艺术家以及建筑师的努力,欧美也是被洛可可美学控制的。

图 包豪斯的瓦西里椅子,算是很早把工业生产和美学结合起来的。

所以审美和美学本质上还是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我们不得不承认“仓廪实而知礼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永远是社会的核心,就比如在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在拼命的增加产量,哪管你粗制滥造或浮躁奢华,至于引起了莫里斯、高迪等人的反思搞出了工艺美术运动等,那也是后话了,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美感、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或人机工学一直都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也催生了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

  • 所以在一味追求生产力的大环境中,工业设计被忽视是极其正常的,我们一直抱怨中国工业设计相对落后,那是因为以国内某些公司工厂来说,其巨大的产量可以完全让其赚的盆满钵满,而更改设计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变革,他们没有索尼苹果那样的人才实力和宣传实力,没几个老板愿意去赌这个。

而你说平面设计总不用更改生产线吧,为什么还是一堆大红底大黄字还有没修的四方图,如果还是从利益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确实非常醒目,吸引人的目光的同时一瞬间就能让人知道它在表达什么,还是拿日本举例子我们来看一个海报。

图 这种玩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有,大多数都是竞选海报,我选了这个是因为觉得这个好神奇,这东西怎么都算不上好看,你要是再把那几个假名换成汉字,大多数人就更觉得难看了。

当然很多东西变成外文我们明显会觉得能接受很多,我们总会被不能迅速明白的东西所造成的神秘感和异样感带来“美”的感觉,从音乐上也是如此,很多乐曲一旦汉化就会让我们感觉缺了些什么,你的脑子开始注意你耳熟能详的词语含义,“功能性”开始压过美学,新奇感消失,其实美学和功能性的这个矛盾在所有设计界都存在,而且很可能会永远存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汉字”在排版中确实和拉丁字母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举个栗子。


图 哲人皇帝奥勒留的一句话,顺便推荐大家关注我的专栏“祖先”。

图 这两个是用完全一样的字体、尺寸和位置排版的同一句话(第一个因为英语这句话比较长,我就删了一部分)。

但是我们还是会感觉英文的那个总是比中文的这个看着舒服(当然你要非要觉得中文的好看那就当我没说,反正都是我随手弄的。),从字形来说,英文的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流”里的一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一幅画卷,一般来说无论大小却很难抢戏,而中文每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图案,在位置尺寸上不进行合理科学的考虑的话,就很有可能造成彼此“抢戏”导致你找不到视觉中心,这样的花和乱往往会造成美感缺失,所以某些设计作品你会发现往往要不把相对次要的汉字缩小到很小,而将重要的汉字变得醒目,这个其实是符合一定的设计规律的,并不一定是过于追求“大气”导致的。

图 只要一对比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说汉字本身就有自己的设计难度,这个也是不可回避的,汉字多的东西一旦不会设计,就很容易丑成车祸现场,而英文的往往这方面没有那么危险,这也就是设计大国日本为什么也会出现开头那样的东西。

所以恶性循环,从平面设计到工业设计,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造成美感缺失以及群众审美下降也不足为奇,上层喜欢高贵奢华而下层被迫粗制滥造也是我们甚至全世界的共性,当然这个时候不得不说的也就是一个历史原因了。

  • 我们国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也是受到浓重小农思维控制的,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农业人口,这个千年以来的农业大国让小农思维根深蒂固,人们害怕变动,愿意活在一个既定的脉络中按照如有若无的规律来生存,“标新立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个反义词,凡事都是要求合算、利己,所以“美学”这个东西和很多人是无关的,甚至是“丑陋的炫耀”,我前两天看到一个问题,一个答主就说了一句大裤衩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很多中国人审美有待提高的时候,下面就充斥着“你一个建筑设计的硕士小屁孩,有什么资格侮辱俺们大众的审美”“你们建筑行业一个服务行业,装什么优越感”“建筑不就是个房子么,能住才是最重要的吧。”等等言论,这还是门槛较高的建筑学行业里的回复,就更别说几乎毫无门槛的美术类设计行业了。(建筑不是房子*3。)

就算看历史我们追溯到我们最早的历史也会发现,“商”作为一个商业性质很强的浪漫主义民族,在工艺品上有着爆炸性的革新和发展,他们的东西到现在也是放在国博的国宝,就算后来的周代也很难出现“四羊方尊”这样的艺术精品,在欧洲同样如此,希腊能出现强大的自然哲学和艺术美学,和这是一个地中海二道贩子,广于交流和变通有着很大的关系,越是这样针对生产和商业的民族,越会思考一针一线和遥远星空,无论具象的艺术品和产品还是抽象的几何与哲学,可以说希腊的雕塑、建筑都是同时代绝无仅有的。(别和我说兵马俑,本质都不是一种东西。)

所以从这一方面中国可以说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闭关锁国也导致了美学思维的缺失,这里就不说众所周知的50——80年代的悲惨审美,我们从农业社会迅速进入到工业社会,又迅速从计划性的社会进入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大多数人还是在用农业的思维在进行产品生产,那“设计”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人们不会绞尽脑汁在产品的好坏和灵魂,而是大批量的播种收获。

我们这个国家令人骄傲的时代,大多都有很强的包容态度(不要和我说大萌朝。)

所以这样的历史原因加上以“美学”所不齿,看别人谈“审美”当成“秀优越感”的小农主义碰上这个永远以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时代,满大街都是这样的玩意也不奇怪了。

图 中国“国粹”沙县小吃。

当然有人看到这东西会说,天啊冷不丁一看这个多PUNK啊,还有上面的回答中把落魄杂乱的乡村拍成黑白说这也是一种美的人,破败乡村是有破败乡村的美,但是你不可能让这东西成为普世的美学,这个属于偷换概念,强行小粉红。我觉得目前还是不要把一种适用于生产生活的设计美学和剑走偏锋的现代美学放到一起来说,一些人连最基本的设计美学都不懂,你觉得他会去明白现代美学?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还是波普?

对于红色自古也是不能乱用的,至于黄色就更不可能了,皇权专制的时代你要是乱用黄色的话是会掉脑袋的,不仅仅黄色红色,紫色甚至蓝色甚至绿色也是不能乱用的,到了明清,民居基本大多都是硬山顶,像天安门那种歇山顶或者太和殿那种庑殿顶你要是用了就是僭越,等级限制了颜色以及建筑形式,也就基本限制了艺术的道路,而对红黄的喜爱也不是自古就有,商代好白,秦始皇好黑,宋代人们开始推崇喜庆的红色,但是到了元代蒙古人根据自己的苍狼白鹿传说,极其嗜好白色,而元青花的发展一般认为也很大程度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其实可以说进入到明、清朝之后,红黄才彻底成了等级的代名词,我们被轰开国门后,皇帝一走,红色黄色慢慢作为财富、喜庆的象征被各个阶级使用,慢慢的“红色”是中华民族自古喜爱的颜色的说法就出来了。

图 唐招提寺的庑殿顶,中国明清后一般只有最高级的皇族建筑才能用,我自己做的图要是敢转载,犹远必诛。

所以历史原因把红色黄色给抬高成民族象征,一说到中国第一反应就是西红柿炒鸡蛋,所以各式各样的媒体只要制作“正经”一点的设计的时候也是清一色的这种配色,如果在色彩美学上来说,红色这种长波色可以说非常麻烦,红配绿作为对色非常有冲突感,红配蓝这种间冷色还是会有极大的违和感,红配黄让人感觉同样作为有冲击性的暖色会过于张扬不内敛,所以红本身就是个麻烦色,这个在设计行业往往都会谨慎使用的颜色却被乡镇企业党媒官媒大肆使用,后果可想而知了。

而日本作为一个最起码从平安时代后就开始推崇“詫び、寂び”的民族,无常感充满他们的审美,所以对于颜色日本大多数都是素色,我们平时也能感觉到,黑白这两种“无颜色”的东西,和任何颜色搭配起来,很难出现“灾难性”的视觉冲击或者“丑哭了”的感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也慢慢成为全世界的重要设计思维,而我们中国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教育程度较低的老板,还是希望能把自己需要表达的东西尽可能的表达出去,殊不知表达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最终出现了上面沙县小吃那种玩意,实际上这个要是给日本人做会这样。

图 日本一般小饭馆的一种设计方式。

所以说有时候并不一定仅仅是审美的问题,更多的是到底要表达什么东西的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带给别人什么,这个才是最可怕的。

更何况这年头随便一个打印店小哥印1000张海报就可以帮你弄个海报设计,请设计师去做纯属是侮辱我伟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闭关锁国几十年,小农思维上千年,想让国人审美能上来,用TC的话说。

还是全在我少年吧,但可不仅仅是设计行业的少年应该干的,国家富裕才会让美学发展,社会自由才会让美学发展。


user avatar   li-san-85-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向来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想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说这个问题,让人们能够更清晰的察觉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看起来low。正好之前写过一篇相关的东西,今天就把它搬运过来。

我将日常影响城市及生活美感的行为概况成六个习惯,分别是:

1.习惯以局部 “好看”替代整体美感;

2.习惯以丰富、灿烂、全面为美

3.习惯先讲“功能”再讲“外形”

4.习惯强行植入文化意义

5.习惯具象表达而非抽象提炼

6.习惯将丑与接地气划等号

下面多图警告,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1.习惯以局部 “好看”替代整体美感;

如果让一个毫无经验的来人做PPT或者海报,很多人都会倾向使用例如楷体字之类的书法字体与加粗、阴影等特效来制作标题。

比如这样:

选择楷体、阴影、渐变特效是因为直觉告诉我们,更“书法”“彩色”的字会更好看,字好看了整个版面也会相应好看起来。但是多数人无法判断出看似好看的字体与特效放在具体演示的ppt里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美还是不美。

当人们脑中没有一个整体美的概念的时候,就只会本能的选择一些曾经见过的所谓“美丽”的元素来进行局部装点。

举一个例子,农村每家每户都要盖房子,虽说面积着实不小,但盖出的所谓“洋房”基本都是这样:

这是因为老乡不讲究吗?不是,但越是讲究就越会在层高、雕花、瓷砖、琉璃瓦、贴面上下功夫,最终洋房变土房。老乡们觉得红色的琉璃瓦是美的,蘑菇石贴面是美的,平整的水泥地是美的。可怕的是,很多人都会觉得挺好看,没毛病。但美这个东西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和真正整体设计出的农民房相比,便一目了然。

乡下土,城里也没有好到哪里。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会下意识的习惯在吊灯、床、装饰画这些东西的样式上精挑细选,往往经过一番挑选购买后,原先设计之初所构思的配色风格全部被打破。

以至于出现这样极端的设计尴尬……


2.习惯以丰富、灿烂、全面为美

目前国人心底最大的审美恐惧就是“怕单调”,也不知老祖宗的留白都被遗忘去了哪里。

以城市景观为例,国内樱花常见樱花林却不常见。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在国内城市中很难中看到真正的“樱花大道”“十里桃花”?搞的每年春天武汉大学的门都要挤破。城市绿化的确中很少有真正落地实施的大片樱花,为啥呢?

因为大片的樱花种植永远绕不过两个自以为是的问题:

“全是樱花是不是太单调?”

“春天开花后其他季节不好看怎么办?”

虽然知道樱花林很美,但是在决策过程中“丰富”、“全面”的重要性依旧压倒“美”。可以说是宁可四季都不美,也绝不允许只有春天美。城市绿化尤其道路绿化中一片樱花外必有碧桃海棠,樱花背景处必见桂花香樟,最终也就没有了樱花林、樱花道的效果。

除此以外,我们看有多少城市的夜景灯光喜欢这么干:

镶边、闪烁、五彩斑斓的变化,看着这样的亮化真的是只想旋转跳跃我闭上眼。无绚烂不灯光的思想其实扎根在很多人心里深处。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夜景不绚烂也似乎的确显示不出工作成绩;

从人民群众角度来看,如果不绚烂就也好似没有什么氛围。

人们总说“少即是多”,要简单一点,但落在城市公共建设上,丰富灿烂全面确实会给实施者以更大的稳妥感,相比之下美丽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当然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开始有意避免这种做法,所以未来还是可期的。


3.习惯先讲“功能”再讲“外形”

正常人一般都会认可“功能”优先于“造型”,道理很简单,“功能”都不行再好看有什么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穷惯了”的后遗症,起码在物质已然较为丰富的今天,“功能”应当与“造型”同时考量,甚至很多时候“造型”应优先于功能。直到如今,人们还经常说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尽量做漂亮一点,但如若没有为了“造型”牺牲一定“功能”的魄力,在审美层次与技术水平上都很难再更进一步。

手机的外形变化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在一开始就认为“功能”绝对优先于“造型”,那么实际实施中造型就会越来越被忽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下网络疯狂追捧的北欧风、muji风装修在现实却寥寥无几的原因,太多的功能被牺牲掉,当下的多数中国家庭是无法承受的。


前两年北京开始强制拆除楼顶广告。楼顶没有广告牌的天际线当然会比有广告的好看许多,更何况曾经的大字牌广告多数也根本没有经过任何设计考量。

很多人喜欢把城市难看这件事怪罪政府,但政府真的出手提升美感时,人民群众却开始忆情怀起来,全然忘了他们网上哭爹喊娘保护的实际是商家对他们天空的侵占。

所以功能并非是先天优先于美感,当人们习惯了清爽的天际线后就不会再允许楼顶广告功能的出现。北京市政府的这一举措唯一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出现的太早,导致政策极易夭折。在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平还意识不到天际线重要性的时候出台此项政策是何等的魄力与担当。

所以“追求美的第一步是断舍离”是有一定正确性的,对美的追求往往带有阵痛。

不过在产品界与服装界,目前为造型而牺牲功能的例子还算是比较多。

比如牺牲了插孔数量的小米插板

牺牲了一定脚腕保暖功能的裤子:


4.习惯强行植入文化意义

中国人骨子里认为寓教于乐才是最为妥当的,设计也无法免俗,纯粹好看为目的的东西一定是玩物丧志的。所以小品的结尾一定是要煽情的,动画片的主旨一定是要有教育意义的,也就不奇怪经常会搞出些类似下面这样的东西。

这样

这样

这种对所谓文化的强行植入,在公共建筑与景观领域可谓泛滥成灾。

比如福禄寿文化,比如茶文化,诗词文化等等

文化这个东西从来都是讲究润物无声,强行植入往往适得其反。而强行植入的方式就往往和下面第5条习惯相关。


5.习惯具象表达而非抽象提炼

我们说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因此抽象的能力基本可以看作审美能力的标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我们依旧处在较为低级的具象审美阶段。

举个例子,一家粥店的logo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我们在百度里搜索 粥店 logo,那么出现的基本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将粥和碗、热气、粥字等十分具象的内容关联起来,常见的logo也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然而林韶斌给桂林米粥设计的logo却是这样的

抽象出的米和桂林山水形象的结合,不仅美观大方还将店铺特点表达了出来。

除了平面设计领域,建筑景观领域也同样如此,五粮液的大楼便是一个酒瓶

表达传统文化就非得弄些书简、毛笔、大字报


当然,这些例子都相对极端,但反映出的现象让人不得不唏嘘感慨。


6.习惯将丑与接地气划等号

如果前面五个习惯是审美能力的问题,那么第6条就是态度问题。是的,没人会承认自己的审美低级,最常见的反驳方式便是强调“实用性”与“接地气”。美的事物可以接地气,但丑的东西则永远丑。如果非要说“珍粥道”比“桂林米粥”的logo实用接地气,这话题也就没得聊了。

其实,美丑这件事和是否接地气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乡村的并非就是土气的,底层人民又凭什么只能和丑挂钩。很多键盘侠眼里,但凡和穷苦的人谈一点点提升美的内容,就好像是何不食肉糜,仿佛穷人没有获取美的权利,就只配使用丑陋的东西,生活在丑陋的环境,这样才算是接地气了

但底层人民也渴望美,杀马特的诞生就是很好的证明,只不过缺乏美育的年轻人用错了方式而已。


尾声.

>>>提升审美,从你我做起<<<

虽说集体的审美品位往往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审美从不是一件得过且过的事情,所谓品位的提升也需要每个个体不断的积累与自我审视当下这六个习惯可以说严重拖慢了国人审美水平的前进脚步,但也可以说是审美尚且不够的具体表现,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多多审视,想想自己是否在不经意之间就犯了其中一些习惯。


--------2020.3.14更新的分割线----------------------------------------------------

大家讨论的如此热烈,令人受宠若惊,这里选了评论区朋友们几个主要的问题疑惑再来进行一些探讨,只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和大家一起为社会审美进步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1. 桂林米粥的logo到底好不好?

很多朋友觉得桂林米粥的logo不能很好的体现“粥”的主题,会让人看不出是卖粥的店,因此并不太适合一家粥店。

这里我的观点是,logo和店招的功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品牌来说logo的作用是品牌的视觉记忆传播,而非功能信息传播。简单的说就是logo的作用是通过图像锁定品牌形象,进而就行视觉传播,最终让客户记忆住品牌。所以logo从不具有功能说明的作用,就像苹果的logo没法看出是做手机的,耐克的logo也看不出是做体育用品的,同样餐饮行业的老娘舅也无法从logo看出功能。“粥珍道”logo的问题在于确实告诉了别人这是卖粥的,但这个功能通过几个大字就可以满足,而logo本该具有的强化品牌视觉形象的作用却没有做到。

当然,桂林米粥似乎并不是门店,而是大米加工产品,其他具体信息没有查到,如果是大米加工产品的话,这个logo更显恰如其分。让我们再来赏析一下logo对品牌的真正作用:


2. 功能和外形究竟哪个为先?

很多朋友在功能和外形的关系上提出了异疑,基本认为先满足功能再考虑外形美丑是符合逻辑的,功能应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这里我的观点是,我们把功能这个词进一步拆解为直接使用功能、延展使用功能、审美享受功能三个部分就会容易理解一些。比如一把椅子的直接使用功能是能坐,延展使用功能是坐的舒服,审美享受功能是装饰家居环境。那么在这三个功能里,“坐”的直接使用功能是无法压缩的,但是“坐的舒服”“看着好看”这两个功能之间的比例是可以相互调节的,在设计中必须同时考虑,不应有先后之分。比如椅子靠背高会舒服,但低会更符合目前现代一些的家居装修风格,所以各种类型椅子层出不穷,从结果看就是为了外观而牺牲了一定的功能。


3. 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为什么中国古代审美水平很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审美上可以解释为,只要经济水平持续增长到一定程度,审美就早晚会回归提升,只是时间问题。同时经济水平也时刻影响着审美情趣的走向。这是一种宏观论述,并非指谁的经济水平高谁的审美水平就一定高。中国古代的持续富足必然会诞生较高的文化审美情趣,而至近代以后百姓生活日渐流离,审美出现严重断层,虽然民国上流社会也留下了一些还不错的艺术作品,但社会整体审美一泻千里了,若想重新恢复仅仅靠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但只要能持续发展,重回较高水平的整体审美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古代审美水平高可以认为是因为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无论如何改朝换代都具备着较高的生活条件与文化水平,造就了提升审美的中坚力量。同时各朝均有较为持续的富足的时期,这也就给了广大底层百姓审美发育的广阔土壤,保证了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前进。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开始美学出现了严重断层,但我个认为其实从清朝起甚至包括部分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审美情趣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清朝时期审美逐步出现奢靡繁杂、爱慕淫巧的特征,文人情怀日渐凋零,乾隆开始匠气趋势更甚。所以,这几百年的审美滑坡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起码现在我们还没有做到。

4. 东梓关民居的白墙并不实用?

很多评论区朋友担心白墙不易维护,如果脏了就很麻烦。

这里我的观点是定期的粉刷维护其实也是对墙体的保护,如果有一天真的无法维护了那脏也就脏吧,传统徽派建筑的白墙也并不干净,但实际并不影响美感。现在杭嘉湖区域广大农村依然也遗存了一些白墙黑瓦的房子,虽然不甚干净,但却十分漂亮,新有新的美,旧有旧的味。

(图片为网络下载,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user avatar   iamlic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有人说中国的看着low,是因为我们看的懂中文。我觉得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是如果在细节上下功夫,中文也可以看着有美感。来看下进军日本的沙县小吃:

国内是这样的:

日本是这样的:

国内海报:

日本沙县小吃海报是这样的:


原答案分割线:--------------------------------------

答:缺乏“克制

我们先看下设计的定义:

Designis the creation of a plan or conven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bject, system or measurable human interaction.Designing often necessitates considering the aesthetic, functional, 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dimensions of both the design object and design process.

所谓设计,即“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活动。原意是“设置摆放其元素,并计量评估其效用”,现代通常指预先描绘出工作结果的样式、结构及形貌,通常要绘制图样。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

因此,设计不是随手做出来的,不是随意做出来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周密考量之后做出来的。因此,设计必然是反本性的,因为人在不假思索、毫无节制的情况下,作出的往往是体现本能和本性的。人的本性含有贪婪、欲望。因此未加设计,或者说设计不佳的通常是这样的形象:

贪大,求满:


为了更加显眼,没有节制的使用极强的对比度

既然是反本性,反贪婪,那就是要做到克制,比如看下近邻日本的屋外广告,相对来说就有了设计感

其实,在这之前,日本的广告牌也是凌乱无序的:

那为什么日本现在的户外广告牌看上去更有设计感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于“克制”:

日本现在有专门的“屋外广告物条例”,为了维护景观和街道的美丽,这个条例详细规定了所有室外广告都必须按规定设立。对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规定得极细。

比如对于色彩的“克制”,日本对于广告色彩的要求细化到了数值指标,下面是东京都文化主题公园等景观形成的特别地区广告的色彩要求:

保证城市的广告色彩都控制在一定彩度之下,进行克制,不至于太花哨或太张扬,能够与环境色和建筑墙面的色彩相协调。

那具体来说,怎样做到有设计感呢

配色方案保持克制:

浅色调以及单一色调的使用,给人以安谧和沉静的感觉,而不是强烈的刺激感:

通常来说,配色上你需要选择具有对比度的颜色,但是这种对比要保持最低限度。 超过三种不同的颜色会破坏掉这种宁静感。

对文字排版保持克制:

首先,要保持一致:使用多种类型的字体会导致无序感,也不符合简约的设计哲学。相反,你应该通过使用同一字体,但在字体的大小和粗细上下功夫。 例如,粗体粗体字体适用于关键信息,而较柔和的字体则适用于较长文本。 切忌使用过度装饰的文字:令人愉悦的可读字体至关重要。


对空间保持克制,留白:


其实在产品设计当中,克制 也会让产品更有“设计感”,有更好的体验。

譬如当今最火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深深的刻上了乔布斯的印记,而苹果所有的设计都与乔布斯的禅宗修为有关。禅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恰恰是克制中庸的东方审美。

------------------------------------------------------------------------------------------

广告区:


user avatar   tianchengtam 网友的相关建议: 
      

-


▌狭隘的实用主义


说个身边亲人的例子,

叔叔 60 后国企单位领导,对设计有着颇具贬义的理解。


我俩聚餐时的对话:

「现在的商品,总弄些华而不实的包装,有什么用?投在商品本身不知好多少?」

「包装不算商品的属性吗?不算提升吗?」

「好看有什么用?都是花架子,做好品质,搞好研发,才是真材实料,踏踏实实做事。」


不难发现,

他眼中商品或事物的,实用性是首位的。

认为视觉体验不必在意。

多数不注重美的人,潜意识里都有实用倾向。


▲ 国内条幅


人类对血液的红色,本能的敏感。第一时间抢占视野,引发本能的关注。

搭配上又大又粗的字,警示作用别提多好了。

注重醒目吸睛的实用性,字与背景的关系是否和谐也就不考虑了。


▲ 国内货车


车头部钢板拼接转角的弧线处理,就能感受到凑合能用的目的性。

相比载重满街跑的实用性而言,工艺与外观细节忽略不计。

省去这些成本的「高性价比」,自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 国内客车


仅靠车身就看懂线路的客车,遍布车身的「金主」广告。

搭配前面提到的车体工艺及设计细节,都让客车在工艺成本、报站功能与广告赞助等方面,获得了很好地实用性平衡。


▌实用主义的改变


我叔叔对设计与美,秉持忽视或抵触状态?

然而他购买衣物,对我爷爷而言也被称作华而不实。


他俩的对话:

「穿质量好的就行了,浪费那钱买点吃的多好。」

「这年头衣服只图质量和耐穿哪行啊?」


有趣的事发生了,

每代人有着不同的实用理解,华而不实的定义有了明显的差异。


1、


祖辈的实用主义


成长环境与资源都十分有限,常常听他提起儿时吃不饱穿不暖,几个兄弟姐妹们轮换着穿衣取暖,衣物破了还要修修补补。

他心中的实用,满足生活所需前提下耐用有保障的产品,至于什么样式什么美观那都不曾考虑过。


2、


父辈的实用主义


中国经济发展,商业产品丰富起来,早已脱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

仅仅衣物,专属耐用质量有保障,已不成问题的前提下,种类逐渐多了起来。

他们这代人与祖辈的实用基础有了明显的差别,他们所见识的都是祖辈不曾奢望的。


3、


我们的实用主义


当下的年轻人,自小成长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商品不断细分化的时代。

前两代人的实用性对于年轻人而言早已不再重要,多样化细分化的商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后,外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属性变成为了这代人的必要且实用的属性。


▌美逐渐实用


仔细观察身边,

服务年轻群体的商品变得越发注重设计,抢眼的外在与同行较量中占据优势,定价高于同类产品也有不少年轻人为之买单。

电子商品本身、发布会的 PPT、网站界面等等方面,不断投入精力与资金,培养了大众对电子产品的苛刻眼光。

如今手机及智能产品的各大发布会,没有高大上的 PPT 都很难「忽悠」到消费者了。

设计引发的差异性,逐渐成为盈利的实用属性。


▌精神属性逐渐实用


「简陋」的商品足以满足生活所需,经济腾飞的今天仅仅基础所需,我们恐怕难以满足了。

美能带给我们实用所不能给的精神享受,越发多的年轻人,为不实用甚至无所需的好看事物买单。

为美买单的人多了,美就值钱了。

与美有关的工作也就越实用,越多的父母也会「正视」美的价值,孩子懂点美才不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对吧?

如此循环全民审美便被潜移默化提升了。


其实一个字,穷。

食不果腹,就别提色香味了。


-


user avatar   laowub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总体审美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100多年,整个中国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绝大多数人苟全性命于乱世,能活命都不容易。连起码的“扫盲”教育都无法普及,美学教育更是奢谈。幸运的是传统美学的传承还算完整,但是传承的人数比例其实也很低。

新中国建立后,有积极的一面: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行“扫盲”教育,普及教育是中国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共产党给解决了。

但是自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整整跨越20年,政治运动对中国传统审美传承的破坏是近乎毁灭性的。“破四旧”所捣毁的古建筑和破坏的古迹,如果要以金钱来衡量,都是无法估算的。

建国初期,我们是大力吸取苏联美学风格。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还是有很多建筑具备典型的苏联风格。同时,列宁装一类的苏联风格浓厚的大众审美也遍及大江南北。

而当时基于政治对抗的立场,对西方世界的审美是彻底否决和抗拒的。在与苏联“老大哥”闹翻之后,中国与世界几乎隔绝。特别是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基本上一无所知,甚至比起解放前,还走了回头路。


传统美学近乎绝灭,西方美学不得其门而入,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主导下所制造的文化产品真心不能看。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要说根本没有美学也不为过。

1950前后~1976前后(在农村及偏僻地区甚至到1985年前后)这一时期所出生的中国人,审美视野的狭窄,是很多今天的90后和00后所无法想象的。

年轻一代人在审美观这个问题上,真的要少一点讽刺和鄙视,多一点同理心。特别是对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将来单位上的领导。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愿意做土鳖,而是在他们需要汲取美学养分的年轻时代,连生存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他们很难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来研究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欣赏音乐和绘画等等。

他们的审美观严重滞后,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时代的悲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不是借口!


任何事物,摧毁特别容易,建设起来却非常难。


经济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

1979年之后的中国,正式启动经济改革。

这30多年来,国家首要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能源、交通、运输这些基础建设问题;神舟上天、航母下水这样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不是不注重教育,当年小平同志回到中央第一件事就是抓科技和教育,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素质教育,经济建设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教育,而美学教育,真心是顾不上……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我们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地区的人民仓廪未实,衣食未足。所以,已经实现了仓廪实和衣食足且懂得审美的那部分人,真的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你周边的所谓“审美LOW”。嘲讽和挖苦改变不了现状,如果你真有心,应该收起你高傲的眼神,伸出你帮助的双手。

经济建设尚能依靠勤劳的双手来改变,偏偏文艺类的审美和兴趣培养,却是最好能从小抓起的漫长过程。“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这句话,就说明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历程必然是漫长而煎熬的。

良好审美观的培养,一定是要经历好几代人才能逐渐建立的,急不来。急来的也是假道学,伪小资!但是咱们才过上几天好日子?真正在同步世界潮流下成长起来的90后才开始学着当爹当妈,他们的下一代都还没有长大呢!

不要把总体审美水平不高的现状归结为某一个特定群体的错,这是咱们整个中国社会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的必然现象。

要消除审美水平的参差不齐只能依靠普及美学教育,扩大美学影响。而这些,只能是依靠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投入才能达成。

想想我小时候念书,偌大一个中学连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都没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体育老师都教过我们的美术课。到初二,美术(语文)老师画素描还不如我画得利索,这就是当年的农村教育现状。(我老家那地方,还不算特别边远落后的地区)

大家都爱用嘲讽的语气说某人是土豪。但社会缺乏足够多的“土豪”,同样就没有办法谈美学。有钱不一定有好的审美,但是要想展示较高水平的美学,却几乎都绕不开钱字。所以“鸟巢”的设计费是钱,建设成本是钱。没钱,你只能弄个土坷垃坝子。

经济基础是否良好是整个社会能否良好运行的坚实基础,文化、艺术、民主、文明……这一系列体现社会进步的项目,都必须是要建立在足够富足的经济基础上的,就是这么简单。你可以去和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大谈美学比较,但是你能去和一个利比亚的难民交谈这些吗?他连饥饿威胁都没有消除,哪里有心思理你!

咱们国家在政治治理上走过的弯路,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方面,但是不代表国家没有在反省过去的错误。比如这个新闻:



这说明,对于提升社会全民的审美水平,政府层面也同样有思考,有干预,并没有听之任之,或是避而不谈。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LOW”,都是中国社会从温饱迈向小康的过程中正常的必经之路。




美学教育这一课必须要尽快补上


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的平面风格,干净素雅,不少作品将“禅意”演绎得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也曾很好奇为什么日本的平面设计能够将东方神韵保留得如此完整,且以现代技艺来精准再现。后来读了一些日本设计师的书,也看了一些日本历史资料,个人的总结如下:

二战虽然摧毁了经济,但是并未摧毁其文化传承,而且其在战后也没有意识形态重构这个问题。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不断接纳西方文明,但是其对西方文明的吸纳都是有选择性的,并未因为西方文明的进入而彻底否定自我的文明传承。

所以能在日本的平面设计中看到中国画的影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中国的美学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有人口众多的原因。生存竞争压力过大,小孩从小到大的大多数精力都花在了应付学分教育方面。如今的小孩子,小学开始就是什么奥数班,作文班……送去美术班、音乐班也是这几年才开始普及的事情。


一海之隔的台湾,一是较好的保存了传统文化,二是因为人口少,没有大陆这样的生存压力,反正稍微用点功,就能上大学。加上日治时期的文化影响,所以台湾的总体审美水平确实是相对较好的。

我在知乎认识的一位台湾萌妹子,新竹清华大学的生物制药硕士,却能画得一手好水彩画,也着实让我惊讶。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硕士都应该是天天抱着啃书本的,哪里有时间来研究琴棋书画。


中国美学研究和教育的另外一个症结是认知方向的紊乱。因为最近这100多年的落后挨打,所以自己的什么都不好了,进而就想在文化上全盘推倒,彻底西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又怀念满清以前的大国盛世,又试图去找回传统的美学传承。在这种一会儿学东方,一会儿学西方的状态下,很多学者和专家自己都晕了头,到底该面对何方?中国美学的四不像,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真心希望在度过这起初的混乱之后,中国的新美学之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往前。



从中港台文化的反转看文化自信的崛起


由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改革开放后,西方及港台的文化产品一下子进入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明白。

下图中间这个外国人叫皮尔·卡丹,意大利人,成名于法国。他是第一个将西方服装品牌带入中国的外国人。1979年的北京街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穿衣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这一张是皮尔·卡丹的模特在长城上,看看旁边的吃瓜群众。

彼时的中国青年,一切以舶来品为荣,穿的花衬衫都要称之为“港衫”。明明是大陆歌手出专辑,都要标上“港台著名歌星”。90年代前后,国内的电影院几乎全部倒闭,造成这股倒闭潮的原因,就是以播放港台电影和美国电影录像带为主的录像厅崛起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整个国内的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其实都非常尴尬。旧有的传统文化被丢得一干二净,甚至不少失传。部分年轻人觉得过年挂灯笼,写春联都是很LOW的事情,偏偏热衷于去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外国人的节日。


这种现象是因为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无脑崇拜,加上国内文化界一些学者的鼓吹助推这种“唯西方先进”的思潮,后来酿成的某事件实际也有这种文化倾向的影响。

1980年代~2000年初期,《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一剪梅》、《婉君》……这些港台剧集在大陆火得不要不要的。2010年之前的珠三角地区,一到晚上黄金时间几乎都是在看TVB连续剧。那时候连演员和歌手说话都要模仿港台腔,为此,中宣部还下过禁令,不许主持人说港台腔。



当时的主流媒体面对这些文化现象,三不五时的都在痛心疾首:这国家这样下去吃枣药丸,帝国主义亡我之心要成现实。

结果天朝没有药丸,在2010年之后,这样的情况开始逐渐反转。珠三角看TVB的人越来越少,《甄嬛传》、《琅琊榜》、《兰陵王》在台湾引发收视热潮。现在哪个大陆主持人还去模仿港台腔,只会被笑作土鳖。港台艺人纷纷登陆,到大陆市场掘金。

这些逆转现象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大陆的经济发展之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推动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国产电影、电视剧在制作品质上距离英美的影视作品的差距依然明显,但是依然值得肯定。

在与其他发达国家做横向对比的同时,我们还要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这三十年来,文化产品的总体水准提升,是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的。



市场条件下的审美差异


以东亚国家比对,中国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方面落后于日本,韩国。这个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日本这个国家,除了不承认侵华罪恶史,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民族。日本人在工业设计领域近乎极致的完美追求,值得敬佩。这种极致,成就了日本的工业文明,但在当下的全球市场变革中,也严重拖累了日本。


我们就以日本卡车和中国卡车为例。哪个好看?当然是日本的产品。

但是卡车的首要功能是什么?拉货。

在能够满足这个首要功能的前提下,投资者一定是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至于好看与否,卡车天天灰头土脸的,谁会去在意他是否好看?而性价比高这就是中国产品的优势所在。

日本人那么在意工业设计,那是他们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到达了一定高度,你设计得太丑没有人要。而咱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到达这样的审美需求层次。如果有天,中国人觉得你这个设计不好看而不买的时候,你看看厂家改款的速度飞快。

商家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美学最大化。但是如果美学最大化能促进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样会去做。

这样的解释或许太市侩,但这就是现实。

做过平面设计的人,一定都知道“logo要大字要大”这个梗。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设计师十之八九都觉得甲方或领导是个土鳖,什么都要大,什么都要大红色。

各位设计师也好,非设计师也好,你坐在车上从高速公路上经过,不妨看看那些字号略小的路牌广告,是不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就一晃而过了。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常年买了我们当地晚报的报眼广告,从那里辞职后,我无意看到一期新的广告,那个电话号码的字体纤细到几乎看不清。设计师在电脑屏幕上看,肯定觉得大面积的留白,纤细的字体是高逼格的。可是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却忽略了报纸印刷的网点比显示器上要粗很多的实际情况。

所以中国的各类型设计师,ID设计,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大部分人的专业素养是严重不足的,很多时候都是为炫技而设计。很多在他们看起来不low的设计,却是在现实的应用要么效果不好,要么因为成本或是制作水平而无法实现。

之前在知乎答过一题,很多人说中国的火车站引导标识设计得很土,字太大,不洋气。

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真是何不食肉糜,中国哪个火车站不是人山人海的,你那个字太小,排在队伍末端的我看不见啊!我还仅仅是轻度近视啊!


所以我说句站着说话腰不疼的话:设计不是先看他low不low,而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最大需求要点。



总结


我个人对自己的祖国是蛮有信心的,也坚信中国的美学总体素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高端。毕竟,我们曾是这个地球上最有范儿的国家。我们在最危难的时候都没有沉沦,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所以我们完全有自信,能重回地球之巅!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

审美,只是其中的小儿科啦!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不可抗力。


(有删节)


济南老火车站说拆就拆了,美其名曰“去除德国殖民元素”。然後盖了一个犹如“老八撤硕”的破火车站大楼。。据说现在规划拆除,重新盖。。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user avatar   zhang-heng-1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相关话题

  在清朝什么人对皇上自称臣,什么人对皇上自称奴才? 
  东北人与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 
  国外发生过哪些「中国行我也行」或成功或失败的事例? 
  第 74 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拒绝将涉台提案纳入大会议程,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有哪些关于工业设计的好书? 
  商业化和市场化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我国文化中是否有太郎,一郎和次郎这样的称谓,其起源于何时或何处? 
  为什么中国人相对于西方国家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四大”组合? 
  中国男人与外国的男人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讨论
如果你是诸葛亮,在摆空城计的时候你会唱什么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知乎用户对抵制日货和抵制清真食品的态度完全不同?





© 2024-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