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郑州地铁 5 号线「 7.20 事件」情况公布:遇难者增至 14 人,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jesuistresb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哪些人在妄言“中国人没有献花的传统”?

从四十九中事件,或许更早的事件开始,就有人传播一种奇谈怪论——“中国人没有献花的传统”。言外之意,献花的都不是中国人,是境外势力在带节奏。

要是再不抽一抽他们。这种说法就要像“自古以来无神论”一样,重复无数遍成了正确的集体记忆了。

比如说,这位“懂王”(你比较活跃,所以选你做个典型),当自个儿是孔夫子还是周公旦?张口就来判定中国有什么传统、没有什么传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才去过几个地方?

【我只知道中国根本没有这个传统】
一看到“中国根本没有”几个字,我就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国家提倡文明祭扫已经有不少年了吧?提倡鲜花代替冥币多少年了?明明是21世纪,偏偏给你谈传统,你怎么不把“周礼”搬出来?

【正常人的悼念也不会在车祸现场烧纸啊,正常的祭奠也是在合适的位置烧纸啊。】
你自己见识短浅而已。
我们老家的小县城,出了事故,不仅在事发现场献花,还在现场放炮仗呢?你要是看到了还别吓成什么样。

看你也是个上班族了,怎么社会经验跟00后似的。

还有这种在知乎没什么动态的三无用户,这时候反而像掌握了什么大秘密一样——“我就告诉你这么多”。“说普通话”、什么“某港”……中国人说普通话还成了嫌疑,你是对郑州人的普通话水平有多大的怨念。还“机票”,我南京去郑州的机票这几天还买不到呢。

几条旧闻:

杭州杀妻案:居民自发祭奠杭州遇害来女士:打捞井边摆放蜡烛鲜花

2010年上海火灾,市领导还来到“11·15”特大火灾事故现场主动献花(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5年2名女孩在上海踩踏事故现场献花后拥抱哭泣

2008年杭州地铁坍塌,杭州市民到坍塌现场献花 悼念遇难者

2013年厦门市民前往公交爆炸事故现场 为逝者献花


user avatar   ding-xu-ya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想问一个问题。

当晚六七点左右,似乎有不少官媒发通报说五号线地铁乘客已全部救出。

这类报道,是因为其具备正能量,鼓舞人心,所以没有按造谣处理么。

去微博上找了找,没找到那些8点前就通报全部救出的原文,但好歹找到了些相关评论,证明我的记忆力还没有混淆的太厉害。

不知道过上几个月,正确的历史记忆会是什么样子。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郑州地铁事故之后,网上出现一篇《被洪水吹破的牛皮》的文章成为百万级的爆款,但是这篇文章基本逻辑就错漏百出,不客气的说,这篇文章就是想骂郑州地铁与城市管理者也没骂到点子上。

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观点就是郑州市政府花了重金来建设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前期媒体报道各种吹嘘海绵城市对雨水的处理如何如何先进,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如何如何了得,但是一场洪水,就把这些牛皮全冲破了!出现各种人员伤亡事故等等。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外媒报道郑州暴雨灾害时的观点都如出一辙——都是质疑我们基础设施建造标准太低导致了这场灾难。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

外媒是啥居心我们姑且不论,这里简单普及一个常识。

任何基础设施建造都有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按照历史大数据再预留一定的富余量而制定的。换句话说,任何基础设施建造标准都不可能按照极端情况去设定。


郑州郑东新区夜景

以纽约时报所在的美国为例,911事件中两架客机撞塌了帝国大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指责,帝国大厦建造强度不够才导致了这场死亡3000多人的悲剧呢?同样,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佬也没有把摩天大厦的建造标准设置为飞机都撞不塌的程度。

郑州打造海绵城市其基础标准也只能按照郑州正常降雨量——最多再留点富余量来设计相应的雨水处理能力。

2020年郑州全年降雨量为681毫米,单日最大降雨量大概就是20毫米左右,所以郑州要打造海绵城市只能依据这个数据,大致单日能处理雨水30毫米左右。

历史上,郑州单日最大降雨量是1987年,单日最高峰是289毫米,单时最高峰是110毫米。郑州打造海绵城市不可能按照这个历史上最高降雨量来设计(如果真按照历史最高降雨量来建造排水措施,那么不但成本翻几倍都打不住,而且未来可能毫无用处,造成巨大的浪费),事实上,郑州即使按照历史上最极端的天气来设计,这次极端天气来了也顶不住。

本次郑州单日最大降雨量超过500毫米,三日时间降水量达到720毫米,尤其是7月20日16时到17时,也就是地铁出事前1小时(注意这个时间),郑州降雨达到巅峰,每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50个西湖水量在1小时内直接倒在郑州市内。

这样的降雨量什么“海绵”都顶不住!

所以,遇到极端天气时,我们不论是普通老百姓或者城市管理者都要特别小心,因为很多看起来很安全的设施搞不好就要出问题。

前年重庆某几日连降暴雨,一个低洼处的隧道很快就形成一人高的积水,一辆出租车还是如同往常一样没减速就下穿隧道,结果就一头扎进积水里,出租车司机反应快跑出来了,后排座位上一对母女遇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被外界广泛质疑的重大问题:

——在气象部门连续发出红色预警的情况下,郑州方面为什么不及时停工停课?

——在极端暴雨来临之后,地铁5号线为什么不停运?

我们首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停工停课?

说实话,对于任何城市管理者而言,要作出停工停课的决策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影响力差不多可以与封城相比。

郑州气象部门在7月19日发出的红色预警,也只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单日100毫米以上的特大降雨。这样规模的降雨量当然会对城市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为此却要下全市停工停产的决心还是很难。

结果没想到7月20日降雨不是100毫米,而是500毫米!其中下午16时、17时两个小时降雨量竟然高到每小时200毫米!如此极端的气候是谁也没预计到的。




这里多啰嗦几句,人类在面临极端情况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毫无瑕疵。去年武汉首先爆发新冠疫情,当时因为前期武汉处理疫情不当受到全国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武汉1月23日封城是迟来的决策,如果封城时间提前到1月初,那么损失就会小得多。

为此湖北方面有上千名官员被追责,省市一把手都被撤职查办。但是几个月后,等到欧美国家也爆发疫情,我们才发现,湖北这票应对疫情不利的官员——好吧,我们认为是差等生的表现都要碾压欧美发达国家官员。

本次郑州暴雨也是如此,如果早知道7月20日降雨会达到500毫米,那么谁都可以作出停工停课的决策,但是气象部门给出的预测数据只是100毫米以上!谁也没想到这个“以上”竟然会翻5倍!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7月20日,郑州降雨量只有100毫米,有关领导却提前作出强行让郑州所有单位停工停产的决定,那么,郑州市政府未来将面临多少责难?光是唾沫星子就能把市政府的盖子给掀了!

对比一下,我们平时家里有点事上班时要请个假提前下班,有些老板都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肉痛模样,如果因为政府强行命令企业停工停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口怨气有多大简直不问可知!

恰恰7月20日郑州就遇到千年难遇的暴雨,在7月20日下午16—17时,来了一波单时降雨量达到200毫米的暴雨,恰恰这个时候正临近下班,城市管理者又面临着空前的城市通勤压力!

几方面因素阴差阳错凑到了一起,我也只能深深的叹息。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在极端暴雨来临之后,地铁5号线为什么不停运?

首先地铁内是有抽水系统的,日常的渗漏和雨水倒灌,通过地铁内的水泵很快就可以排放至市政管道中,不会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但7月20日的暴雨无论是从密度还是流量显然超过了地铁内已有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不但地铁有排水系统,而且在运营的路段还有挡水墙来防止雨水渗透与倒灌,但是由于北方地区一般降雨量不大,所以挡水墙一般都是用挡水板拼装上去,并非一体化结构,只有在南方一些多雨城市地铁挡水墙才会是钢筋水泥结构。

那么,在郑州遇到特大暴雨袭击之后,郑州地铁方面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措施了吗?

郑州地铁还真采取了应急措施。

7月20日上午9时郑州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名为《郑州地铁启动应急机制,全力保障市民乘车安全出行》的文章,文章表示:

郑州地铁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恶劣气象应急预案,组织客运、车辆、供建等应急抢险队伍驻守车站和相关安全关键点,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车站内外的巡视力度。
线网各车站配备充足的沙袋、防水膨胀袋、防淹挡板、移动排水泵等专用防汛物资和器具,全力做好应对暴雨天气的各项准备工作。

大家注意这段描述——“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车站内外的巡视力度”!

郑州地铁应该很清楚,地铁的挡水墙其实就是挡水板,一旦遇到极端的暴雨天气,并不结实的挡水板是有可能坍塌的。

所以,按照地铁运营中的安全条例规定,对于地铁的挡水墙平时都应该有专人监守,即使是隧道副线中的挡水墙也要通过视频等信息源工具对突发情况进行监控。

郑州地铁启动的应急预案还特别强调,“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车站内外的巡视力度”,但是这一次偏偏就没监控到沙口路站C口的挡水墙崩塌!

如果这次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事故,郑州地铁这点疏漏也许大家都能理解,毕竟是突发的极端天气,手忙脚乱之下出点纰漏很正常,但是地铁5号线事故死了14个人,所以,郑州地铁方面安全监管的责任就跑不掉!

那么,在7月20日下午16—17时遇到极端暴雨之后,郑州地铁5号线为什么不停运?

给大家一组数据。

7月20日下午14:30分,郑州公交系统的电车全部停运;

下午17点,地面公交系统基本全部停运,地铁1、2号线也停运;

郑州地铁5号线是郑州地铁通勤线路最长(全城唯一环线地铁线路),运载客流最大的线路。在7月20日下午17点,实际就是郑州唯一的公共通勤工具。如果这条地铁线路停运,意味着整个郑州市全部公交系统停摆,由于地面积水很深,大部分私家车也无法行驶。

也就是说,7月20日下午17时地铁5号线是郑州市民下班(放学)回家以及市民紧急通勤需求(比较患急病要去医院)的唯一希望,一旦停运影响巨大!



郑州地铁5号线

据传(消息未经证实,一切以最后官方公布的调查报告为准),郑州地铁运营公司7月20日下午15时就打报告给交委与应急管理局希望紧急停运所有地铁线路,但是有关方面犹豫了3小时,我估计就是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地铁再能撑一下,然后就出事了。

如果本次没有地铁5号线死难事故,有关方面就是顶着巨大压力保障了郑州市民唯一通勤希望的英雄,但是出了事,就啥也不是,而且注定将有大批官员为此而被追责。


最后说说西方媒体丑陋的双标。

7月15日德国遭遇多年罕见的暴雨,单日最大降雨量为154毫米,单时最大降雨量为20毫米,就这样也造成180人死亡,766人受伤,另外还有150人失踪,死亡失踪人数合计330人,好吧,西方媒体把这个归咎于天灾。



德国水灾

而本次郑州暴雨,单日最大降雨量为552毫米,单时最大降雨量为201.9毫米——单日最大降雨量是德国的近4倍,单时最大降雨量是德国的10倍,截止到7月24日整个河南省总共58人遇难,5人失踪——死亡失踪人数总计63人。

河南是德国暴雨灾害伤亡的20%,就这样,被西方媒体评论为人祸!

不仅如此BBC还大肆造谣,声称大批乘客被扔在地铁站台上等死,然后国内公知恨国党一拥而上,造谣政府不关闭京广隧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实际上郑州方面在7月20日下午16时(极端暴雨来临之前)关闭了京广隧道,只有少数车辆在关闭前进入京广隧道,最后遇难人数在10人以下。



有关部门关于关闭隧道的采访截图

现在舆论几乎就是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的翻版。西方媒体拼命造谣,各种指责这是人祸,国内公知恨国党里应外合,指责郑州方面准备严重不足,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

据我了解,有关方面在暴雨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事先迁移了很多人口,疏通排查排水系统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工作,本次郑州极端暴雨伤亡的人数会更多。


还是那句话,人类要敬畏自然,在远超预期的灾难面前,任何准备工作都不可能百分百的完美,而哪怕只做到99%,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也难免出现几十人的伤亡,虽然很痛心,但是也没有过于必要苛责。

请记住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公众要求政府做到100%完美,那么最后只会导致懒政不作为,如同美国德州公寓倒塌事件中联邦各级政府表现一样——只要官僚程序无可挑剔,哪怕实际救援效果为0——没有救出一个活人,也不会有一个官员会为此而承担责任。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原创 | 美国副国务卿来天津要谈什么事?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mdyi-qian-hao-mei-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导员在系大群发的


user avatar   zhao-xiao-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现在就想知道这新增的两人是哪来的?

到底是新找出来的两具尸体,还是家属自己找到殡仪馆认尸之后才加上去的?

是不是有更多的尸体因为没通知家属认尸所以没被统计到这遇难名单里?

地铁伤亡的准确数字到底是多少?

搁这学台湾省校正回归呢?


user avatar   sun-shi-wen-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点实际的,不太好听的,也不太政治正确的话:

如果死亡赔偿金按照遇难人员户籍or常驻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同一事故同一标准就高不就低原则计算,

某种意义上还要感谢来自上海的邹先生,以一己之力将其他十余位遇难者的赔偿金翻了一番多。

望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user avatar   chiro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这样一个不确定到底算不算值得关注但很悲伤的细节:遇难者沙涛,他的一个同学曾经暗恋他很多年。

前天在豆瓣上一条关于地铁失联者的广播评论区有这样一条评论。

这个用户大学时暗恋了五年的人叫沙涛,也在郑州,她想知道是不是重名。

过了一会她又评论了一条:她找了新闻,看到了照片,不是重名。

后来她发了一条广播,提到自己尘封的青春记忆、大学时悸动而又自卑的五年:她在食堂第一次见到沙涛,她鼓起勇气去问对方的名字时内心紧张而又幸福的感觉,篮球场看他打篮球,他曾送给她一大袋果冻,搬宿舍时沙涛帮她搬行李,毕业后请她最后吃了一次饭...

她18岁遇见的人,暗恋五年的人,毕业十年后再无音讯的人,再一次听到对方的名字竟是在灾难失联者的名单里。

怎么说呢,就很凄怆吧。

凌晨时分,遇难者增至14人之后,她又发了一条长广播,说沙涛是她少女梦里的一团烟火,看了很感慨。

即使时过境迁,热烈的情感早已被放下,双方也有了自己的爱人和生活。但回忆本身有沉甸甸的分量。

由于她提到不希望被搬运,以上提到的内容就不截图了,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

那是一个2010年注册的账号,往前翻翻,会看到在郑州暴雨当天的晚上,她还回忆起,大学时暗恋男孩曾给她讲过,黄河的水位比郑州高多少多少。

结合她的几段文字,仿佛能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沙涛的一小段人生片段。他曾经是一个鲜活的人,是一位少女曾经苦涩而幸福地默默爱着的人。他活过,然后又毫无征兆地猝然离去了,不曾得知某位少女隐秘的心事。

当然,每一起事故中的每一个罹难者,不如说世界上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有过自己的故事。如果去细细探究,都是悲伤的。我也不确定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有值得一提的特殊性。总之很触动我。

“记忆与记忆的对象,两者都转瞬即逝。”而写下这句话的奥勒留,终究也作古了。世事难料,人的一生也许会比想象中短暂。也许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后,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的人生少一点遗憾?那位小姐姐的长文里也有表达过类似珍惜当下的意思。

原来我习以为常的每一天的重复的常规生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即使年轻,也不要总觉得“时间还多”,觉得有些事可以等到明天、可以等到以后再说。

将心意明白、准确地传达——对喜爱的人,对赞赏的人,或者是对让自己不舒服的人——都应该当下就做。不要压抑,不要内耗。

比起作为关系确立标志的「告白」,还有一种「告白」的情况,是“吐露心声”。不一定是为了确立关系,而只是为了心意的传达。就,及时地、勇敢地传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吧!及时传达喜爱,不仅是为了自己不留遗憾,也能成为对别人的一点小小的激励。


user avatar   xue-wu-ya-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象新闻说:“郑州地铁5号线车厢内被困人员已被陆续疏散,受困乘客无生命危险”。

新华社说:“救援仍在进行中!郑州地铁五号线有无伤亡尚不清楚”。

新华社这条微博有视频作为证据。视频里,站台躺满了严重受伤、失去知觉的乘客,他们是生是死虽然尚未最后确认,但至少两名现场救援人员正在对乘客作心肺复苏术,显然这些乘客并非如河南官方所说,“无生命危险”。


这不只是关乎郑州、河南防灾基础力量的追问,也关乎更大范围内公共安全屏障的叩问,只有反思进取才能避免悲剧的重复。


user avatar   zhen-yi-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回答的内容被删了,这个我自己删吧。

已经看到有很多媒体在关注,期待后续。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愿逝者安息

救援算及时了,否则情况还要糟糕很多。另外我也很好奇,现在质问为什么不停运地铁的人,有多少是暴雨前就觉得应该停的?水冲进去了跳出来问为什么不停地铁,谁不会呢?

极端天气如果能完全预测,那也就称不上极端了。出了灾害,河南自救及时,全国驰援跟上,已经把损失减到最小了。

我认为遇难者的亲人如何悲痛,甚至说一些过激的话完全可以理解。但某些人也没见他的至亲怎么样,一天到晚地“错误的集体记忆”叫唤个没完,显你了?你家自然灾害不允许死人,否则就在那没完没了地叫唤“人祸”吗?

你觉得你能做得更好,现在水也没退呢,新乡、卫辉、安阳都是你建功立业的机会,别犹豫别啰嗦赶紧去救人民于水火吧,回头您也去人民大会堂挂个奖章。当然,要是您这卧龙凤雏都去了,再死人是不是应该让你偿命?毕竟现在你们这一个二个的都觉得一切死亡都可避免。




     

相关话题

  河南 1 月 15 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9 例,其中安阳 15 例,目前情况如何? 
  轻轨和地铁可以共用线路吗?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瞒报死亡失踪人数 139 人,8 人被捕 89 人被问责,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关于西安地铁女乘客这件事真相到底是什么? 
  纽约一华裔女子被人推下地铁站台当场身亡,嫌犯疑为精神病人,对此该涉案人员将会受到哪些处罚? 
  作为河南暴雨的亲历者,你经历了什么,有哪些想说的? 
  如何看待河南 16 年前「吴春红投毒案」改判无罪,吴春红欲申请 1800 万国家赔偿? 
  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与西广场为什么不修建一条地道互通? 
  国家近年是否会扶持河南的大学? 
  河南大学建设郑州新校区(龙子湖校区)会对河南大学乃至河南高教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前一个讨论
韩国现在真的是普通家庭的地狱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观众不买账《北辙南辕》中冯小刚描绘的「大飒蜜」形象了?





© 2024-12-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