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幻小说为什么离科学技术越来越远了呢? 第1页

  

user avatar   kla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的回答者主把这个问题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科幻作者懒惰倦怠,不愿意去了解现在真正的科学前沿;基础科学发展缓慢,越来越细碎,整体的科学版图和几十年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值得写的,能够写的技术奇观绝大多数都已经被成名的科幻大家写过了,等等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硬科幻越来越少的问题。更不用说很多回答是立足于国内科幻的现状来分析这个问题。


但是实际上,中国大陆的科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对硬科幻,或者说黄金时代的科幻风格最为追捧的了。在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越来越软的趋势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幻新浪潮运动开始就一直在发生的。在现在的欧美幻想文学中,像《盲视》《火星救援》这样的硬科幻才是真正少有的异类。


因此,这个问题显然不像很多回答一样,可以用AI,《三体》这样近几年才热起来的事物去解释回答。也不会涉及到要去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民科普这么“深刻”的主题。


其实说起来,这个问题很简单。硬科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管是对作者还是读者,都是如此。


对于作者来说,硬科幻需要很高的科学素养,需要紧跟科学前沿的发展,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结果呢,这样做的结果,其实和写出来的小说是不是好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毕竟,“硬科幻可以很好看,有着特有的技术美感”和“因为我写的是硬科幻,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好看:这两者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而且在做了这些前期工作之后,仍然要面对小说怎么样写好看的问题,而且还多了一个怎么样把这些硬核的东西合情合理的融入情节的问题。等于是平白无故地给自己找事情去做。


对于读者来说,真的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把闲暇时间读小说这么一个娱乐活动变成一次费力的脑力活动么?又有多少人是叶公好龙一样的嘴上说着自己喜欢硬核的科学理论的呢?不算还没有发展完善的国内原创科幻长篇,看看近几年引进的硬科幻作品,除了因为电影热度火起来的《火星救援》,《盲视》《七夏娃》《龙蛋》等等这些作品,你看到它们有多少讨论度和热度了么?


姑且不说硬科幻,看看知乎,这么一个以分享知识为主旨的社区,你觉得现在主流的内容是什么。那些真正分享硬核知识的答主,每篇回答的关注和回复又是怎么样的。


整体大环境如此嘛。


user avatar   Hieda_no_Akyuu-2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不懂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了解都来自我对象,前来强答

这个问题可以归类于几个要素:

  1. 大众认知内相比较于二战——冷战时代的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与象征性工程发展停滞
  2.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普及作用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层面上的“祛魅”
  3. 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不匹配

未来的趋势其实是,具有交叉背景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深挖社会科学技术的增量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存量,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现有自然科学技术水平的大背景,对未来进行推演猜想而并非是由文学爱好者所进行的“幻想”。不过那种内容可能也不会被放到网络上来就是了(光速逃跑)


Part Ⅰ大众认知内相比较于二战——冷战时代的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与象征性工程发展停滞

我们人类对于科幻的想象能力,是高度依赖于我们已经发展并且在过去几十年这个历史阶段在大众所认知当中的科技发展与进步水平的。然而...许多目前能看到的,十分科幻的科学理论也好,技术原理也好,工程应用也好,要么是在过去被诸多科幻大家写过的点子,要么是出现在各种“永远的五十年”的PPT当中,甚至已经有落地的雏形(点名核聚变与可穿戴式设备)。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往后没多少年的时间就已经出现潜水艇了,而更不用说“机器人三定律”、“反物质”、“人工智能奇点”这种科幻题材早就被讨论过太多次,以至于没法再写出什么东西的存在了。

在缺乏冷战所带来的军备竞赛的那种大的历史背景(甚至可以说是军事共同体的历史机遇)的条件下,近些年来[纯]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趋近于停滞的状态。在当下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内,一些明显不能带来利润的项目发展动力多半还要来源于国防需求,而国防需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内也不会过多地追求大部分人认知当中的“科幻”水平,资金投入也更加会接近温和的军备竞赛,而不是“星球大战”那种演员出身的总统能够提出来的东西,所具体实现的路径还会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核武器、航空母舰、空间站等为主。我们或许不会觉得中国有十几条航母,几千枚核弹头,24小时三位一体的核武器投送能力是一件“科幻”的事情,顶多会给个“牛逼”的评价,甚至在某些人眼中只不过是“还行”。(点名批评某山高县

时至今日,我们会想起肯尼迪总统在休斯顿的伟大演讲(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会想起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时的震撼,会想到苏联第一颗卫星发射的时候,美国人内心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Sputnik crisis)这些科学技术的标志。但是现在,我们所能回顾得到的伟大工程、标志性工程,仍然是小圈子里面的科学通讯、工程消息,而在缺乏必要基础知识的大众当中的震撼感已然没有那么地强大。不然,你能说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CERN,从参数上分析贵州天眼在哪些领域是世界第一,以及“墨子”量子卫星的技术原理吗?或者,从更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互联网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三峡大坝的立项时间与技术难点、或者引力波探测团队有哪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幻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理想实验,我们通过改变某项技术或者科学原理的参数,然后观察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路径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会更加关心算法会如何评价我们的kpi,我们会更加关心今天的算法能不能给受众推荐丝袜小姐姐,而不是核武器是怎么将全人类放置在毁灭的边缘的。

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Part Ⅱ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普及作用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层面上的“怯魅”

近些年来,我国参与到R&D里面的人数逐年增加,以及他们在传播界的地位与占比上升,从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祛魅”的作用。在看过诸多的天马行空的稿件与研究思路以后,在了解当前学术前沿与领域内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之后,这些人再看科幻小说,更多的恐怕不是“这个点子好牛逼”,而是“这个人怎么这么能扯,这个领域内的难点明明是xxxx,而且xxxx从原理上就不可以实现,单纯就是作者本人的设定而已。”这样的思潮多了以后,对于科幻小说的科学性要求,将会比原来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然而如果你用这层有色眼镜去评价大部分科幻小说,甚至包括《星际迷航》、《海伯利安》、《沙丘》和《银河帝国》这种“殿堂”级别的作品,你都能找到一堆的槽点,这毫无疑问非常地影响阅读体验。

然而,这种“科学性”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得到扩散和普及,具体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消灭了这种科幻小说所带有的“幻想属性”,从客观意义上来说为科学技术本身起到了“怯魅”的作用。比如国家地理博物团队(主要是藏狐主任)所作的科普内容,为广大社会群众普及了博物学的知识,你固然可以说,这是与民科做斗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彻底地消灭了“水猴子”的形象和生态位,并且在之前围绕水猴子所产生的诸多谣言是切实造成了社会动荡的。

在我国,曾围绕着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与“科学性”问题也曾有过一场论战,作为这场论战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钱学森(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一届干事会顾问之一)曾经表示:

“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科幻小说就不同,是作者加入他个人的臆想,也就是不科学的东西,……人的臆想代表他的意识形态,有进步的,也有反动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幻小说也要看看作者在想干什么。千万注意!

emmmmmm,只能说,不学数理化,生活处处是魔法。这句话反过来说其实也一样,只要怯魅的足够多,就算是魔法,也能给你拆成无聊的科研工作。(摊手)

Part Ⅲ 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不匹配

此外,在很多人的概念当中,所谓的科学技术就是“纯自然科学技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政治学不应该归类到社会科学甚至是科学的范畴内。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看法的,但是不得不说,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科幻小说离科学技术越来越远的原因:近些年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不匹配。马克思曾经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我们不由得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说:

在当前的时代下,科学技术已经开始逼近极限水平,而超前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正在呼唤和推动者新的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高度发展阶段,而生产关系是较为落后的一方。

相应的问题,在过往的几十年当中以理论和实践的形式一直拷问着我们,从突尼斯、埃及到伊朗,甚至到新疆地区和香港地区。

  • 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吗?
  • 信息技术会重塑科层制政府吗?
  • 目前的高等教育-科研体系,是多少年以前的遗产了,来源于哪个时代,又做过什么可靠像样的形态调整?
  • 目前的社会组织形态与政府组织形态,是多少年以前的遗产了呢?

此时,我们所作的内容就不再是传统的“科幻小说”,而是基于预计可能可行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未来的演化形态与组织流程机制、社会结构与社会心态进行推演。悲观地说,现在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消化完这一波科技革命的成果,能够让人类平稳过渡到下一个历史阶段,都算是人类的幸运了。不然迟早有一天,人类会一头撞死在信息技术这个大过滤器上。

你看,这个话题要是深入讨论下去,而且讨论的内容被公开的话,我们只能写出《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种“科幻小说”,然后就被请去喝茶了。(摊手)

Part Ⅳ 对鱼昆回答的吐槽

@鱼昆 在他的回答当中提出了几个可行的科幻小说方向:

比如 AI 处理专项任务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但深度学习需要海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而数据的筛选与标记因某些原因(随便口胡一个)不能自动化完成。于是给 AI 筛数据成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主要产业,这一产业的从业者的待遇可能不怎么好,这样就又会牵扯到无数上下游产业和社会矛盾。
又比如 AI 在进行分类任务时抽象出的标准虽然好用,但和人类的经验标准差异巨大。而因为最后学出来的神经网络对人类来说是个黑箱,没法通过调试让它的分类标准与人类的经验标准兼容,导致人类不得不在一个虽然高效但却别扭的社会里生活。
再比如任何神经网络都可能被类似错觉的机制卡 bug,所以当深度学习训练出的 AI 进入国家命脉级别的产业时,卡 AI 的 bug 就有可能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攻击手段。但无论是确认 bug 的存在形式还是精确地触发它都并不容易,围绕这一点又会展开无数对抗
或者人们终于发现现成的神经网络比电路更好用,于是相比于买服务器,更多的实验室与企业开始养殖某些特定的果蝇或者蠕虫
又或者 AI-现象学,或者 AI-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不幸点出了能揉捏人类意识的革命,康德以来的全部哲学、政治学基础全部应声崩塌,社会彻底陷入价值观崩溃的混乱

我只能说,这压根就是恐怖小说而不是幻想文学好吧!真正的幻想文学应该是那种合上书本以后感觉自己的灵魂收到了洗礼,而不是放下书本以后开始觉得脊背发凉。这么现实而露骨的话题,深入思考以后只会觉得这不就是我们正在生活的世界线吗。

与此同时,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专门的学者在讨论,比如Andrew Yang所谈到的数字税、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对抗性样本生成、仿真神经网络以及后现代社会心理机制,然而目前还没有拿出一套可靠的技术规范与自律监管体系。

只能说,科幻小说当中的人文存量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但是挖下去的铲子一定不是幻想,而是来自现实的沉重引力。

中国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现「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 - 汪萌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作者菜或者懒,抱着几十年前的科普文章不放还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技术前沿”。实际上能进一步发掘的公众对技术的盲区还有得是,只要稍微对产业体系或者学科的知识树有些了解就能写出看起来非常“硬”的东西。

拿我自己的专业说事有点欺负人,所以我就纯从科幻爱好者角度出发谈点我在学术上完全不懂的东西——比如说 AI。

很多人在描述关于 AI 的科幻时给出的逻辑是,强AI在五十年前是ppt,在现在依然是ppt,所以强AI的科幻核心设定早就被前人写完了。这听起来没错,但用这套逻辑论证现在的科幻创作资源已经枯竭就完全是扯淡——谁告诉你现在的前沿依然是强AI的?一个五十年来就没啥变化的ppt,你凭什么认为它依然是个值得被科幻关注的技术前沿?

现阶段 AI 的前沿毫无疑问是深度学习,而创作者面对这个前沿时的最大问题就是根本搞不懂它是什么。但我们稍微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前沿让创作者难以搞懂才是正常的——难道五十年前的作者搞懂什么是强 AI 就和我们现在一样容易吗?

至于科幻在这里可以关注什么——拜托,只要你稍微搞懂一些关于深度学习的基础概念,下面这些点子就都不怎么难想……

  • 比如 AI 处理专项任务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但深度学习需要海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而数据的筛选与标记因某些原因(随便口胡一个)不能自动化完成。于是给 AI 筛数据成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主要产业,这一产业的从业者的待遇可能不怎么好,这样就又会牵扯到无数上下游产业和社会矛盾。
  • 又比如 AI 在进行分类任务时抽象出的标准虽然好用,但和人类的经验标准差异巨大。而因为最后学出来的神经网络对人类来说是个黑箱,没法通过调试让它的分类标准与人类的经验标准兼容,导致人类不得不在一个虽然高效但却别扭的社会里生活。
  • 再比如任何神经网络都可能被类似错觉的机制卡 bug,所以当深度学习训练出的 AI 进入国家命脉级别的产业时,卡 AI 的 bug 就有可能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攻击手段。但无论是确认 bug 的存在形式还是精确地触发它都并不容易,围绕这一点又会展开无数对抗
  • 或者人们终于发现现成的神经网络比电路更好用,于是相比于买服务器,更多的实验室与企业开始养殖某些特定的果蝇或者蠕虫[1]
  • 又或者 AI-现象学,或者 AI-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不幸点出了能揉捏人类意识的革命,康德以来的全部哲学、政治学基础全部应声崩塌,社会彻底陷入价值观崩溃的混乱

……

上面这些点子都是我几分钟之内随手想到的,之前多半已经有人写过,但至少就我所知还远没有被写烂,并且就其架构方式而言不难写出些比较“硬”的故事。

重申一遍,问题并不在于近几十年里技术发展放缓了,问题只是很多作者一直抱着几十年前的科普不放,而且还把这些东西当成所谓的“技术前沿”。

参考

  1. ^实际上真有人试过用果蝇大脑跑自然语言处理 https://arxiv.org/abs/2101.06887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去起点找科幻?

还是找硬科幻?

我觉得还是去南极找大熊猫更靠谱一些。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幻想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改变,是科幻小说的初衷。

可是所有科幻小说核心,都是当代人的政治观念加上科技改变的生活。

欧美作家的政治观念已经被锁死,那就是好的国家政治一定是全民选举的,中央集权政府全部不加辨别的归类到坏政权。

科技无论多么先进,人类的政治形态在欧美那里就这个这个样子,所有小说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已经到了极致。

(1)人类可能毁灭(2)人类未来被帝国统治(3)人类被外星人统治(4)人类被机器人统治(5)人类被财阀或家族统治(6)人类的命运总是那一个人做决定或者拯救(7)集权政府终将被一个英雄带领的民选武装推翻(8)民选政府最后被某个独裁势力推翻(9)未来就是悲观的

所有沾上史诗的科幻都是这些套路,直到刘慈欣出现,民选的圣母婊必将毁灭世界,才打破了西方科幻作家锁死的科幻方向。

不过刘慈欣突破只做了一半,他的清单里没有中国这种中心型政府形态。

说到底,还是西方哲学的根让他们无法突破。

西方哲学的根源柏拉图开始,因为神权社会的存在,个体知识分子为了不被神控制的社会同化,必须保持叛逆,保持与社会群体的距离,就这种精神让西方人在文艺启蒙(他们自己贴金说文艺复兴)后,开始了一个个科学家独自探索科学的精神。

西方哲学家这种对于群体的叛逆与远离,一直贯穿到现在,甚至一个中国人要出国留学,必须要向大学证明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我,就是他们想让中国人也学习西方这种对于社会与人群的疏离。

可是中国人没有经历神权社会,神权社会在中国就没有生存土壤,中国读书人的境界是,越是优秀就要成为国家管理层的一部分,回到乡里要担负教化乡里的责任,两千年一直如此,在中国大隐于市是普遍得到认可的。

西方小说就西方哲学观的延伸,欧洲那些小说作家们,就是西方哲学观的自然延伸。

西方哲学里逃不了的神权社会变集权社会,这个思维状态贯穿了每一个西方人,他们眼里个人要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和政府对着干。而西方政府也非常如他们所愿,每个时期都是站在对立面上,证明他们自己确实有问题。

西方作家根源上对政府不信任,因为他们的发展史,就是企业或者群体改变社会进程,政府就是选出来拘束自己的机构。

这个中国不一样,中国政府是带着全体国民逆天改命,重新站立世界强国之巅,我们对于政府带着信任。

不同视角下,西方科幻文开始陷入政治锁死状态,他们的创新只能是科技上的,目前世界,物理科技好多年没有革命性突破了。小说作家们又被锁死了一个方向。

未来的科幻小说,创新必须要接受中国政治模式,否则他们还要等待自己的突破。


user avatar   moobot_cn_rob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雌性动物眼中, 雄性动物漂亮/有吸引力.

雄性动物眼中, 雌性动物漂亮/有吸引力.

男性眼中, 女性漂亮/有吸引力.

女性眼中, 男性漂亮/有吸引力.


默猜题主是男人, 或雌性动物.


雄性孔雀, 颜色丰富; 那么女性是否比男性颜色更多?

雌性猴子的红屁股, 算好看算不好看?




  

相关话题

  如何理解《三体》的结局? 
  大家一起虚构一下 10 多年后的某天,知乎热榜的 10 大话题可能是什么? 
  有哪些当时很受欢迎、因技术的发展现在看来很「可笑」的科幻小说或电影? 
  如何用天蚕土豆的方式写《三体》? 
  为什么我的语文老师不能理解科幻小说? 
  人工智能会产生真正的感情吗? 
  科幻作品有哪些颠覆过你的脑洞、设定或点子?为什么? 
  《三体》中章北海在最后按按钮的时候为什么会慢了几秒钟? 
  如何评价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为什么科幻小说中外星生命也是用人类逻辑思考或者已知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前一个讨论
在你心中谁是最伟大的法国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认可张三丰厉害的人较多?张三丰到底有多强?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