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可以留下你对未来几年的预言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an-qu-dong-a3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便进行一波长期天气展望,欢迎到时候开箱验证

1.今冬明春21-22总的天气形式,拉尼娜效应,纬向环流继续混乱,各种高压脊持续拦路抢劫

1.1长江流域异常炎热天气持续到10月中旬,刷新历史最晚入秋时间记录

1.2 10月15-18日一股超强冷空气暴力打断江南华南炎热天气,气温直接从35℃左右降到20℃,长江流域在这一阶段集中光速入秋

1.3 还是这股超强冷空气,有可能在长城以外造成一波雨夹雪或冻雨,乌鲁木齐迎来初雪

1.4 这场冷空气将终结华北黄淮持续多雨的状态,冷空气过境后长城以北出现零下低温,黄河以北普遍出现5以下低温,淮河以北普遍出现10以下低温

1.5 10月下旬至11月初,副热带高压会有3次反扑,与冷空气互有往来,期间长江流域出现多轮阶段性明显降水,气温从20-25逐渐滑落到10-15,淮河以北晴朗干爽,昼夜温差较大

1.6 11月13左右副热带高压再次谋求反扑,但遭遇较强冷空气,中东部出现广泛降水,后期冷空气增强,北京在11月16日左右迎来初雪,雨雪分界线最南到黄河。此后黄河以北入冬,广东福建入秋

1.7 11月下旬,随着冷空气越来越强,黄河以北出现零下低温,但南方暖湿气流一直强大,期间淮河和长江流域出现5-7日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并入冬,长江流域的秋天仅维持了约40天。一开始雨雪分界线在黄河南岸,长江流域还有10℃出头,2天后淮河流域雨转雪,最后长江沿线也飘起大雪,但由于前期10月份的炎热天气,地温过高,难以形成积雪。

1.8 12月中下旬会有一波强寒流,南岭以北普遍出现零下低温,但与降水配合不好,与此同时,日本出现强降雪

1.9 2021年降水统计,新乡>郑州≈台北>广州>北京>福州

1.10 岁末年初,西欧多国出现暴风雪,接着出现罕见的极寒天气

1.11 年底之前西太平洋台风持续偏少

1.12 12月下旬和1月,华南出现几轮回南天,江南温暖再现

1.13 1月中下旬冷空气再度活跃,中东部随着一波雨雪天气,气温转为偏低,1月下旬各地气温达到最低

1.14 2月份冷空气活动依然频繁,长江流域气温偏低

1.15 2022年春季,北方沙尘活动弱

1.16 由于近年降水持续不足,明年春,华南出现明显干旱,5月中下旬后缓解

1.17 今冬明春北美洲冷热交替,气温变化大,流感与COVID19同时发生,部分州再次出现医疗紧张

1.18 今冬明春澳洲干旱,加剧山火

2.明年夏季

2.1 珠江流域5月中下旬出现明显降水,贯穿6月,旱情缓解,长江流域梅雨开始晚,持续整个7月

2.2 与今年不同,明年夏季北方降水将偏少,6月份华北平原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

2.3 明年上半年台风活动不足,但下半年台风突然异常活跃

2.4 印度雨季推迟,出现干旱,世界粮食价格显著上涨,AFH面临粮食危机

3. 22-23年冬,东亚西太平洋季风区气温高,冷空气不活跃,出现暖冬,降水偏多,但雨雪分界线偏北,南方很难下雪。而欧洲持续阴雨,23年初逐渐形成厄尔尼诺

4. 23年春,东亚季风区雨季开始早,时间长,夏季,西太平洋台风活跃,而与此同时,加州与南欧少雨干旱,山火加剧

欢迎大家检验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冠病毒不会结束。

美国会越来越歇斯底里,把各种霸权变现。

网络舆论会越来越对中国不利,因为显然,他们的经费至少翻倍了。

虽然大部分人都支持国家的清零政策,但偏偏新冠是一种”只要5%的人不配合抗疫,就不可能抗疫成功“的疾病。所以任由这些网军泛滥的话,真的可能出大问题。


user avatar   lai-fei-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国产现代兵器拟人游戏推出,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茶饭不思。国外玩家甚至通过该游戏学习中文。

某些人投诉该类游戏又黄又暴力,结果投诉石沉大海……

直到有人贴出制作名单才发现,原来支持单位有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武警……

2.国产手游改编的剧场版大电影轮番上映,外国玩家眼红不已。

3.在昆明的漫展上,一个俄罗斯人和一个美国人大打出手。原因是漫展出售了战机拟人周边,两人的祖父都参加了援华空军,但限定周边只有一个……

4.由长野和泉编剧,唯月一担任人设的“魔兽世界”单机剧情向游戏《Elysium》发售。部分声优表已经公布,其中绿川光担任基尔加丹,下和田裕贵担任艾泽拉斯,引起了玩家轰动。

5.国产现代魔幻题材电影《燃烧之水》上映首日,创下了影史上首日票房记录。该电影综合了“美人鱼传说”以及谍战元素,讲述一群生活在海里的美人鱼为了报复破坏大自然的人类,向人类社会拍出间谍进行破坏的故事。其中一名“雌性”美人鱼和人类男主角产生了爱情,难以自拔。另外人类组织也试图把美人鱼赶尽杀绝,双方可谓是水火不容。

电影里美人鱼的魔法可以把水改造成炸弹,任何途径都无法检测出来……

《燃烧之水》是电影审批制度改为分级制度后第一个大规模上映的商业片,从此国产电影进入一个新时代。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kai-de-feng-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祖国的未来信心十足,对我自己的未来担忧不已


user avatar   yinhoc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看到这条并点赞的你未来几年能赚到500万。

2、台湾回归。

3、明天股市大涨。

4、你能买到下金蛋的基金。

5、你和家人永远都健康。

6、和爱的人永远相伴。


user avatar   cheng-zheng-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人能够面对未来言之凿凿,如果有,那就是骗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和题主分享一下对于未来几年一些趋势的看法。欢迎友善评论交流啊,知乎刚刚恢复评论功能貌似:)

  1. 中国房产资产价格(价值的体现)的大分化会在目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愈演愈烈。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内,比如20年后,现在所谓的三线以及以下城市,更不用说乡镇,房产的资产价格将会缩水到一个目前大家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地步。原因很简单,目前所谓的房产“价格”,仅仅只是预期的一个映射函数在人民币数值上的反应而已,是预计和预估的结果。20年(乃至十几年之后甚至更早)后,绝大部分三线以下、县城、乡镇目前在兴建的那些楼盘,从房屋质量和当地的预期青壮年人口来看,并没有存在一个房屋交易二级市场的空间。那些现在的三线城市以下新房,到时候的老房几乎不可能以一个令人满意的价格交易出去,因为根本没有流动性。 而且这类资产的价格的暴跌不会是阶段性的,持续性的一个过程,而是突然有一段时间内就呈现无人接盘,最后只能严重折价转手的状态。
  2. 从人口结构看未来的产业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最强劲,在未来经济转型的下行周期大背中中抗击打能力最强的地区。
人口流入会带来什么?一个典型的数据是,在全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之际,过去10年深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提升幅度非常缓慢,仅从占总人口比的1.76%提升到占比3.22%。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老龄化比例也普遍偏低,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东莞仅有3.54%,中山仅有5.98%,珠海、佛山、惠州、广州也均低于8%。这使大湾区的整体抚养比较全国水平更低(抚养比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指15-64岁),人口红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参考: 大湾区10年人口变迁图谱 - 21财经

强大的吸收人口能力,相对来说鼓励生育的文化传统,以及除了深圳以外尚可接受的生活成本,良好的工作机会期许,以及相对来说开放而轻松的文化传统会使得大湾区直接向加州对标。 当然,具体的程度,也要看几个中心城市能够在多大的意义上实现整合。不过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结果就是,如果人口的年轻化水平和经济活力、文化开放程度是高度相关的话,那么大湾区事实上会成为到时候对来自一般家庭的年轻人来说生活质量最高的一个地方。长三角当然比起全中国其他地方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上海同时也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大城市,这一点会是无形的负担和社会成本。

3. 在目前的经济运转状态下,公有制经济扩张的趋势短期内不会缓和下去;而且更不理想的是,随着新毕业大学生数量的水涨船高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中过多的不确定性,zf天然会倾向于扩张公有部门的岗位来吸纳就业保持社会治安状态的相对稳定(一定要让年富力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这一部分年轻人有工作,避免某之春这样的社会事件),作为一个权宜之策。

这样子的问题当然很大,展开写可以写出好多篇毕业论文。总之就是这个经济惯性会导致资源天然地继续向公有制主题的这部分部门倾斜,最后资源的调配必然紊乱。而对于绝大部分没有资源、人脉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在体制内当上高级干部不太现实。 所以我们大可以把体制内的工作视为一个类似于美国国债的极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类似于债券), 你的收入是稳定的、被保证的、可预期的, 而目前这个固收产品的价格由于供需关系的极速转变(可以参考2021考公人员比起2020增加了30%),价格已经非常地高了,所以你要得到这个工作的成本就非常地高,这也使得这个固收产品给你带来的收益率yield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0了。 而且更糟糕的是,太多人买美国国债不会导致美国国债违约,但是太多人在这个公共部门的体系里面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违约(default)的风险。随着公共财政的恶化和人口极速变老,这个公共部门的工作到底是不是yyds,也值得大家重新去思考和审视,这里就不说太明白了。

4. 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会出现自己的斯坦福。斯坦福的特点:1. 雄厚财政家底 2. 学科(自由)研究全面开花 3. (最具有特征的一点)一夜之间崛起。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个时候谁要是在全世界走来走去到处说我是斯坦福毕业的学生,请考虑给我一份工作,恐怕刚打完世界大战的全世界老哥们都会一脸懵逼:what the hell, 什么野鸡学校?没听说过啊,这又不是常春藤又不是著名州立的。但是仅仅过了25年后,比如1980年代初,那个老哥再说同样的话,恐怕全世界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原因无他,产业的崛起和学校的崛起相辅相成,计算机工业的出现和跨越式发展使得斯坦福成为了它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强助推器。强大雄厚的财政基础,对全美以及之后全世界人才的虹吸使得湾区成为了最强的网络效应生效的地方。

客观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财政以及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条件、人才储备情况和文化的相对宽松(不知道可不可持续)已经使得它具备了能够产生真正世界级一流学术中心的核心条件。接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以及等待一些具体方向上(比如捐款相关的细则、每年能够拨的经费的限制等等)的绿灯,我期待20-30年后大湾区可以涌现出一批顶尖的研究人员,以及研究成果上能够叫板清华北大的顶级学府。目前来看,双鸭山有希望成为大湾区的加州系列学校UCB UCLA 这些的,毕竟到处开分校,但是个人估计最后吃鸡的不会是鸭大。

深圳一系列秽土重生的学校(没错,说的就是你哈工深港中深)已经证明了产业前景、个人发展上大湾区的地理条件对尖端人才的吸引力,接下来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和一些具体的办学限制的解除。随着产业技术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范式安排的更迭,我毫不怀疑除了一些传统科目外,某一个最终会吃鸡的学校(你目前不知道哪一个会成为大湾区斯坦福),将会全面超越内陆的学校,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上超一流的学府和研究基地。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呓语,大家随便看看,止增笑耳。


user avatar   xian-yi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竟然被解读成我非常看好共和党。。。。

很明显,对共和党不利的预测我没说而已。

从长期来看,总统大选民主党占优,因为民主党的base比共和党大很多,而且处于上升阶段;议会共和党占优,因为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共和党。

共和党控制着31个州议会。如果第十七修正案没有废除,共和党现在应该是62个参议员。民主党在参议院的结构性劣势只会随着polarization和sorting的不断加剧越来越明显。


===================================================================

我是美国问题专家,以下预言全是关于美国。


1,DeSantis迟早会成为美国总统,不是2024就是2028。

原因:

如何看待特朗普批拜登正「破坏美国」,确认将再次参选总统?

美国大楼倒塌事故已致 11 死 150 失踪,四天未发现一名幸存者,被质疑救援缓慢,暴露了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再次参选美总统是别无选择?


2,共和党2022中期选举会夺回众议院,原因参见我关于2022选区重画的分析。

参议院要看两党候选人,如果NH州长Sununu参选(可能性很大),大概率赢下NH;如果NV前州长Sandoval参选(可能性极小),大概率赢下NV。


3,2024民主党西弗吉尼亚参议员Joe Manchin会退休,否则会败选;

民主党蒙大拿参议员Jon Tester会退休,否则会败选;

民主党俄亥俄参议员Sherrod Brown会退休,否则大概率败选。


4,民主党参议员Kyrsten Sinema如果不在2024被primary掉,会成为一个legendary politician。


5,大趋势:

拉丁裔会逐渐按照ideology而不是identity投票(政治学上叫sorting),因此,拉丁裔在中短期内会继续右转,但很难突破50%投共和党。

黑人对民主党的支持度会略有下降,但还是overwhelmingly Dem。


6,佛罗里达会继续右转,最终摆脱摇摆州的地位。

德州会维持偏共和党的战场州地位,很难彻底翻蓝。

内华达逐渐会成为偏共和党的战场州。

新墨西哥会逐渐成为战场州。

亚利桑那会维持战场州的地位,不会像科罗拉多那样成为稳定的民主党州。

俄亥俄会成为稳定共和党州。

衣阿华会成为稳定共和党州。

威斯康辛的农村地区会继续右转,成为偏共和党的战场州,逐渐走向密苏里、俄亥俄的老路。

密歇根的农村地区会继续右转,成为偏共和党的战场州,逐渐走向密苏里、俄亥俄的老路。

宾夕法尼亚的农村地区共和党支持度已经max out,两党实力会保持接近,很难成为稳定共和党州。这三个州的结果会是WI>MI>PA。


7,关于最高法院

共和党不会在出现史蒂文斯、布莱克门、苏特这种彻底左转的大法官,但是也很难再有伦奎斯特、斯卡利亚、托马斯、阿利托这样的“伟大的保守主义者”。

哥萨奇会是稳定保守派,偶尔往左摇摆一下,但是很难达到斯卡利亚的水平,最终大概类似于博格,“杰出的保守主义者”。

罗伯茨和卡瓦诺不可能走上布莱克门的道路,也不会像奥康、肯尼迪那样成为稳定摇摆票,但是这两人会按照政治需要向左摇摆。

巴雷特介于这两种人之间。

原因:

如何评价美最高法院以 5:4 表决拒绝签发禁制令,默许得克萨斯州「全美最严堕胎法」的生效?

闲吟客:My analysis about the 6:3 US Supreme Court (1)


8,华人法官何俊宇(James Ho) 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大法官,他将有望达到斯卡利亚的水平。不过他的问题是时间。

何俊宇出生于1973年,共和党最早能在2025年提名他。但是如果拖到2029年以后,他将超过56岁,而共和党已经有50年没有提名超过55岁的大法官。所以他的窗口期可能只有2025-2029这四年。

何俊宇想成为大法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共和党2024年胜选,并控制参议院且有较大优势,因为Collins和Murkowski可能不会作为支持他的第50票,Sununu可能也是这样,Larry Hogan,Charlie Baker,Phil Scott同理,当然这几人2024年成为参议员的概率很小(Phil Scott基本确定会投反对票)。

2a,共和党2022年赢得参议院,同时布雷耶(生于1938)或索托马约尔(生于1954,但有严重的一型糖尿病)在2023年-2024年因病退休或死亡,麦康奈尔领导共和党击败民主党所有的提名,拖到2025年。

2b,上述两人在2024年到2028之间退休或死亡。

2c,2024-2028年间,有共和党大法官退休或死亡。共和党最年长的大法官是托马斯(1948)和阿利托(1950),但这两人好不容易熬到共和党在最高法院占据绝对优势,应该不想过早退休。


如果上述条件达到满足,何俊宇有比较大的概率会被共和党提名。共和党本来准备提名Miguel Estrada成为美国第一位拉丁裔大法官,但是民主党为了阻止,在他被提名为上诉法院法官的时候,连续7次filibuster他,当时共和党的领袖比较软弱,结果Estrada不得不退出(如果当时共和党的领袖是麦康奈尔,Estrada的提名肯定会被通过,然后2005年成为大法官。)

何俊宇比较不走运,特朗普这三次都没赶上。哥萨奇那次肯定会提名肯尼迪的Clerk,好让他放心退休,巴雷特的时候要提名一个女性,所以他都没机会。卡瓦诺的那次是唯一的机会,但是由于共和党内斗导致他被提名到5巡太晚了。本来5巡正好有两个德州的位置,按照传统两个参议员各推荐一个,Ted Cruz支持何俊宇。但是,德州州长Abbott由于之前是德州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司法总长,也想来分一杯羹,结果导致三个人分两个位置的僵局。

这个情况还特别复杂,两个位置,三个分羹的人,四个候选人。Ted Cruz力推何俊宇。另一个参议员John Cornyn能接受何俊宇,但是他主要力推的是自己的前幕僚Reed O'Connor。Abbott力推自己的幕僚Andy Oldham。剩下一个是德州最高法院大法官Don Willett,此人虽然大佬没有力推,但是比较资深,也比较有名,而且已经在特朗普最高法院候选人的名单上,属于“上面看中的人”,德州的三个大佬也不反对。

于是德州共和党陷入内斗,导致何俊宇的提名被拖了很长时间。最终结果是,先提名众望所归的Willett和何俊宇,然后特朗普提名5巡的Prado为美国驻阿根廷大使,空出一个位置,给Andy Oldham。

但是,这导致何俊宇直到2018年1月4日才上任5巡,而这离大法官肯尼迪宣布退休已经不足半年。由于何俊宇之前没有在低级法院任职,这半年是他仅有的法官的经历,显得比较单薄,因此没有被纳入肯尼迪继任者的考虑范围。


目前看来,何俊宇在首位亚裔大法官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华人是民主党政治正确鄙视链的最底层,民主党已经很明确,他们优先考虑黑人,下一个大法官的提名会给黑女。共和党这边,何俊宇最大的竞争者是他的同门,印度出生的波斯人Neomi Rao。Rao与何俊宇一样,都是大法官托马斯的门生,作为卡瓦诺的继任者在DC巡回法院担任法官。不过Rao被以Josh Hawley为代表的的参议员认为立场不够坚定,把她排除在特朗普的大法官候选人list之外。从我对共和党法官的研究来看,如果上面的条件得到满足,共和党很可能把这个名额给何俊宇。


===============================================================

何俊宇在拜登上任之后作为华人法律界的杰出代表,被邀请参加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的“Diversity的重要性”听证会。民主党的“diversity”政策表面上对少数族裔友好,但是他们给华人量身定做了一个身份:“over-represented minority”。华人靠着智慧与勤劳在名校和高收入行业“over-represented”的比例,就要被diverse掉,把留给黑墨。

何俊宇作为华人的代表,旗帜鲜明的抨击了民主党的政策。他的演讲非常精彩,我几乎从不全文引用,这次为他破个例:


My remarks today are akin to what judges call "concurring in the judgment." We agree on certain core principles, but I'd like to offer my own reasoning.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s fundamental to who we are, and to who we aspire to be, as a nation.1 To my mind, that means two things: It means we must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truly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ucceed. And it means we must never bend the rules to favor anyone. Dr. King had it right: Choose people based on who they are—not what they look like.

Let me begin by explaining how I began. I came to America from Taiwan at a very young age. Most kids grow up learning English from their parents. I grew up learning English from a bunch of puppets, from a place called Sesame Street. My classmates brought a kids' lunch box to school. I brought a bento box to school. My food seemed normal to me. But it smelled funny to my classmates—or so they would tell me. And I remember racial slurs and jokes on the playground and on the football field.

But I also learned that, if you work hard and prove yourself, you can find your place in America.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s not something to be passive about—it's something we should be passionate about. We must make sure that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to succeed, so that win, lose, or draw, at least you got a chance—no matter who you are.

That's not just a talking point to me. It's why I was honored to serve as co-chair of the Judiciary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It's why I love talking to young lawyers and law students of every race and ideological stripe. It's why I always say that, if anyone is willing to forgo other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enter public service, call me. I'll take them to lunch and share what I know.

But here's the kicker: Once everyone has had full and fair opportunity to be considered, you pick on the merits. Both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ivil Rights Act make clear that it is wrong to hire people based on race.

That's the law for a wide range of jobs. But it would be especially wrong to select judges based on race.

It is true that I am the only Asian American on my court. I'm also the only immigrant on my court.

But I would never suggest that a wise Asian would, more often than not, reach a better conclusion than a white judge. That would be antithetical to our legal system, and poisonous to civil society. No one should ever assume that I'm more likely to favor Asians or immigrants or anyone else—or that my colleagues are less likely to. Everyone should win or lose based on the law—period. That's why Lady Justice wears a blindfold. That's why judges wear black robes.

I don't say this because I think race is no longer an issue in our country. I've received racist hate mail and racially disparaging remarks because of positions I've taken in my career. I've been treated differently because of who I'm married to. And I also remember, back in high school, my college admissions adviser telling me that my grades, SAT scores, and activities were all strong enough to get me into my top choice of schools—if I wasn't Asian.

Now, I'm not saying any of this here to complain. Whatever negative experiences I've had, they pale in comparison to my many blessings living in this great country. I was not born an American. But I thank God every day that I will die an American.

My point is just that I don't come to my views because I think racism is behind us. Rather, I come to my views precisely because racism is not behind us. The last thing we should do is divide people by race. The last thing we should do is suggest that the racists are right. We don't achiev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by denying it to anyone—we achieve it by securing it for everyone.

So make no mistake: It would be profoundly offensive—and un-American—to tell the world that you're restricting a judgeship to members of only one race. It's offensive to people of other races. And it's offensive to people of that race—because you're suggesting that the only way they'll get the job is if you rig the rules in their favor.

As a judge, I have the honor of presiding over a naturalization ceremony every year, to celebrate my own naturalization thirty-nine years ago.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come together in one room, for one purpose—to become an American. And it reminds me that what binds our nation is not a common race, or religion, or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What unites us is not a common past, but a common hope for the future—a shared love of freedom—and a mutual commit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Thank you.


user avatar   hun-zai-sheng-ting-de-xi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内容纯属意淫,估计会引来很多争议,你就当看个笑话。(多次要求修改,就成这样了)

1、建议删除

2、建议删除

3、建议删除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将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域化区域化民族化的特色宣传将会减弱。

5、十年内,中国人会登上月球。

6、十年内,人民币将成为主导货币。

7、国足成绩将会持续下降,且看不到发展的可能。

8、拜登病逝,哈里斯将成为美国第一任女性总统。

9、十年内,台湾回归,轻松的程度超过所有人想象。回归后,台湾人的归顺程度超过所有人想象。

10、十年内,朝鲜将进攻韩国统一朝鲜半岛。

11、外部舆论形式将出现先恶化后好转的态势,外媒妖魔化中国将达到一个极限,然后会突然间开始正面报道中国了。

12、公务员考试将会越来越热,难度会越来越大,考的人会越来越多。

13、五年内,人造子宫技术将取得突破。

14、8年内,印度将分裂并爆发内战,且看不到尽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难民涌入。

15、社会主义性别平等思想将会回潮,资本主义性别特权思想将会势微。

16、未来,国际化将会被外国人不断提起,并将国际化视为中国化。

17、建议删除。

18、建议删除。

19、税款追讨工作将会被提升到绝对高度,重要性甚至高过反腐。

20、俄罗斯持续衰落,普京无力回天,俄罗斯成为中国的加拿大。

21、东北经济持续下降,朝鲜半岛统一后将实现复苏。

22、更多类似“泰山会”“湖畔大学“这样的机构将会出现,然后被取缔,然后在出现,再被取缔,反反复复。

23、美国国内将出现重大政治危机,日本将成为第一个对美国发难的国家。

24、欧盟彻底解体,欧洲将回到一战之前的状态。

25、建议删除

26、建议删除

27、网上各种阴阳怪气的声音还会不断出现,但选择回国发展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8、资本对舆论的操控将会增强,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开始减弱。

29、很多资本家和社会名流的人设将会继续崩塌,某些圈子里蝇营狗苟的事情会被曝光。

30、诺贝尔的非科学领域奖项的公信力将继续降低,沦为全世界的笑柄。

31、教育领域将成为未来最大的市场,暴利程度超过房地产。

32、建议删除。

33、给我点赞,点我关注的人都会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中六合彩,成为亿万富翁。


user avatar   yi-lang-46-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随着疫苗的更新和特效药的产生新冠两年以内会在变异中逐渐流感化,中国在这一期间内会始终严防严控但会更强调科学防疫,并会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1.由于疫情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超大宽松政策,全球经济长期趋势会处于高债务化和高泡沫化中,不仅全球疫后经济会较疫前更疲软,而且爆发经济危机的概率大增

2.22年或23年会爆发一场类全球性的,由美联储加息收割老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引发的不少国家的金融危机,即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同步上演,欧盟,韩国,印度,拉美等等都会是受害国。

3.新冠疫情和这场金融危机会使得全球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增速会由疫情前的3%下降到2%左右,美经济增速由2%下降到1%,中国经济增速从6%下降到5%甚至4%。欧洲日本继续躺平

4.这场金融危机的起初收割对象会是中国,但由于中国疫情管控相对得当,提早收紧货币,政策工具较多,再加上中国加大金融管控,反垄断和严控房地产,去泡沫,因此最终中国大概率会像1997年和2008年一样躲过去,但其他经济体会比较惨。中国则会趁此机会对全球许多资产进行新的抄底。

5.由于这场危机不会解决疫情期间不负责任的放水导致的美元泛滥的问题并没有对美元体系造成冲击,而且危机期间和危机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会更加依赖放水作为手段,最终导致新一滞胀期到来,放水的边际效应会导致全球经济越发低迷。

6.因此这场经济危机非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会在日后制造更大的问题,最终酿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场金融风暴会最终对美元指数造成冲击,不过这都是后话。

7.随着美联储加息收割世界美元指数会在23年左右达到新的历史极值,但之后美元会迎来新一轮持续数年的贬值周期。

8.人民币未来会有一轮兑主要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大升值

9.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虽然逐步放缓但依旧稳步发展,伴随着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中国经济总量大概率十年内超美,中国会和波兰,匈牙利等国一道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为发达国家(但咱这些经常刷知乎的人不会感觉到生活有啥实质性变化),但由于不是联合国承认因此无需承担相应义务

10.逆全球化会继续并成为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流,并逐渐形成东亚+东南亚,西欧+东欧、北美+拉美的区域性循环

11.中国经济的扩张极限是名义GDP占全球30%,购买力评价占全球25%,十年到20年之间会达到相应比例,之后由于老龄化的到来中国经济增速和全球平均增速趋于一致,长达60年的中国经济扩张期停止

12.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力总量减少,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中产阶级比重加大,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在疫情结束后会加速外流,并且为了保证产业链稳定和限制印度发展的目的中国会着重引导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但是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出于保护国内制造业和保障就业的目的依旧会有一部分(主要是国产品牌)低端制造业会留在国内。

13.由于中国的产业转移东南亚国家经济会迎来一波发展期,但不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14.中美冷战会一直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这种情况会持续到美元体系崩溃。

15.拜登不会干满四年,贺经理会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但由于实在太令人讨厌贺经理不可能连任,懂王熬不到下一次大选,他的死亡会急剧争议,贺经理下一任依然会是为平庸之辈。

16.随着美国社会撕裂种族矛盾的加剧,以及共和党在年轻人中支持度下降,共和党未来的理念会更极端,未来几年美国政治界的瓜会像娱乐界的瓜一样,吃不完。

17.在贸易战科技战生物战金融战后,美国能对中国打的力求打断中国发展的牌越来越少,最后一定会努力破坏中国和平的发展环境,会在南海和tw采取更大的军事行动。

18.未来十年军事上擦枪走火的概率极高,大概率会在tw,

19.中国最终完成统一。

20.阿富汗会经历一场人道主义危机,之后塔利班会走向世俗化,和中国合作,中国最终会大规模投入阿富汗基建将阿富汗座位了链接中亚五国,巴基斯坦,伊朗,xj的经济枢纽,喀什会迎来一轮发展机遇

21.由于印度的一系列社会顽疾,印度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会维持中增速运作,莫迪未来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会加剧印度内部矛盾,印度经济增速大起大落会是常态,最终莫迪走向一条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道路,印人党执政长期化并向基层渗透,整体十年平均增速不会超过过去十年,为缓和经济和社会矛盾,印度和所有邻国的关系更加恶化,擦枪走火不断。

22.印人党会试图模仿四万亿走上一条政府主导扩大投资的道路,但由于执政效力,工业基础有较大差距和社会阻力最后不会取得四万亿一样的效果,只会会单纯的增加通胀,从而加剧卢比贬值,增加印度被收割的可能性,从而加剧莫迪 转移压力,和周边国家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23.纵然如此,印人党一系列改革长远依然能取得成果,印度的社会凝聚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中央zf权威加大,长期会成为一大威胁

24.全球老龄化会持续严重,并且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进程会快于发达国家,最终产生一系列问题

25.躺平,小确幸等会是未来年轻人的主流,伴随着经济逐渐放缓最终停滞,年轻人的欲望会越来越低

打了一个多小时字,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眼疼,想到啥新的再更新吧



9.5补充

1.中国经济扩张极限是现价汇率30%左右不意味着一定是突破不了30%,在未来某个特殊时期(比如人民币对外币大升值的时期)中国GDP占全球GDP比例一定会突破30%甚至更高,但很快也会滑落到应有的水平上,比如日本GDP占全球比重在1995年一度达到17%,大超日本经济扩张极限,但直到今天依然在调整。

2.在华尔街打开中国金融墙的尝试失败后,欧洲会成为重点关照对象,后面一到两年会有新的欧洲国家出现希腊式的暴雷,最终引爆新一轮欧洲危机,此次危机后中欧合作会加深,美欧裂痕也会加深,欧洲市场成为中资企业扩张重地。未来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将会和东欧的捷克,波兰,匈牙利的人均GDP相当,北欧和东欧南欧的差距会更加扩大

3.未来东欧国家将出现分化,波兰甚至捷克等国为了摆脱危机将转向和中国合作,波罗的海小国和中国联系较少会加深反华,继续充当中欧俄欧关系的搅屎棍。

4.伴随着减碳计划和新能源的发展,未来油价将长期低迷,石油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延续下滑态势,巴林或卡塔尔等国会向新家坡巴拿马那个趋势转型,并且会进一步世俗化。

5.全球粮价上涨,引发拉美,非洲一系列国家人道主义危机,世界将有更多国家陷入动荡

5.伴随着油价下降中东国家将更为动荡,未来会有新的中东大战爆发,很有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导火索。

6.伴随着油价的下跌俄国经济将会更为脆弱,会陷入新的经济危机中,卢布大幅贬值通胀加剧,人口继续减少,普大帝有生之年会继续对外扩张。俄国大量技术人被中国吸收,技术继续向中国流失。

7.随着俄国经济困境外储下降俄国军事实力也会下滑,常规军力会下滑到印度之后,大量的资金向战略武器倾斜

8.韩国未来出生率会继续显著下滑,未来将面临严重的兵源不足,现有军队规模难以维持,未来会主动推动朝韩和解。

9.未来朝鲜不会采取开放政策,但国民生活条件会稳步改善

10.未来十年内会有部分国家或城市禁售燃油车,电动车比例会继续提升,日本在汽车领域话语权会下降,日元会有新一轮贬值,十年内日本人均被韩国超过。

11.未来台湾省先进半导体产线将被迫向美国转移,台湾半导体产业在世界地位将下降,韩国半导体逐渐超过台湾,大陆也会在先进制程缩小差距并大幅提升半导体和工业软件国产化比例,两岸人均差距将缩小

12.华为会经过一段时间困难期之后涅槃重生,并且实力更加强劲。

13.美元体系崩溃后,美国会逐渐邦联化



9.6更新

1.中国未来十年房地产和基建增速相对过去十年大幅放缓,并且没有哪个国家接下来十年能填补中国的基建空缺,未来十年铁矿石价格将腰斩

2.铁矿石价格低迷,澳洲经济下滑,未来澳洲经历换届后会主动缓和和中国的矛盾

3.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日本汽车行业竞争力受到冲击,日本经济更加没活力,日元汇率会进一步贬值,未来十年中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人均GDP都有可能超过日本。

4.后安倍时代日本首相更替速度回到走马灯时代

5.全球极端气候加剧



9.12日更新


更新下国内的


1.未来十年依旧处于快速城镇化或中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比例会在2030年前突破70%,这也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和内需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房地产行业整顿下为该行业托底的核心要素。之后中国城镇化会转为被动城镇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自然减少速度远快于城镇),城镇化速度会大幅放缓,最终稳定在80%左右,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和发达国家趋于一致

2.随着60后70后进入退休潮,农民工将成为历史名词

3.随着中国劳动力的显著减少,产业升级的深入和高等教育过剩,未来二产行业工资将显著超过三产,专业技术工人将会吃香

4.未来除了一线城市和重点规划的二线城市外,其他的城市房价都将回落至合理水平甚至鹤岗式的白菜价

5.未来大量农村会消失,农村会严重缺乏劳动力,最终农村会重新向着集体化公社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

6.大量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东北和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将大幅空心化,成为一个个鹤岗甚至玉门,少部分三线城市会由于政策运用得当在产业升级中吸引一部分配套企业而维持活力甚至更上一层楼(类似今天的芜湖,绵阳,柳州等)最终未来地域发展将两级分化,一二线城市和部分三线城市,产业云集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力持续流入,但生活压力依然较大。大部分中小城市人口持续流出最后仅保留低端产业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留下来的年轻人虽然少但基本都有固定岗位和社会关系,生活压力反而不会很大

7.财政转移力度将不断加大,养老金将实质性缩水(仅维持温饱)

8.中国将在2036年或2048年再次举办奥运会(也有可能这两年都办,参考1984年洛杉矶和1996年亚特兰大都在美国举办),不过不会像08年一样那样重视由zy出钱,主要会给地方zf承担,因而只有广州上海等少数城市有能力举办。

9.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部分县城会重点发展养老产业如建设养老度假区吸引一部分退休金较高的老年人落户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和革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动力。

战争和革命对于当代人可能是痛苦和灾难,但是如果把历史拉长,那么很有可能最可怕的灾难是没有尽头的和平。

人类文明的梦魇,就是发展成类似古印度种姓制度一样的超稳定社会。更可怕的是这种稳定和层级,靠的不仅是制度文化或者宗教,甚至是一种生理上和基因上的层级划分。

这种未来,我称之为寂静的自我毁灭。

人类的未来,要么是在巨大的战争,革命和动乱之中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要么就是沉沦到寂静的毁灭之中。

人类现在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早已经可以支持初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有严重的贫富分化,尽管穷人只能分到一小部分,但是就这么一点分配已经足以支持大部分人过上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了。

就好像联合国官员的发言,随便一个顶级富翁拿出一点点财富就能喂饱几十亿人。这个世界已经荒谬到了这样的地步。

生产力不再是问题,真正阻碍我们的是制度和文化上的障碍。

想想看如果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分别,全人类所有人能够享受的一样的科技。在近乎无限的生产力之下,整个亚非拉不发达国家,花个一二十年就能完成工业化。生产能力爆炸,但是却不用担心需求不足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也不用担心商品太多,需求太芜杂,管理不过来。有vr,5g和远程会议,上班上学都不用走出家门,直接都可以在线上虚拟世界完成。没有了地域的限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房地产和通勤时间。由于生产力爆炸,大家都只用每个星期上三天班就行。

我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科幻,现在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已经足够了。唯一的限制不是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唯一的限制是人心上面的限制。

只有通过战争革命和动乱,砸碎旧的世界,才能建立起新的世界。

否则的话,等待我们的就是另外一个未来:0.0001%的极少数人掌握了全世界120%的财富,剩下的所有人则占有-20%的财富,换句话说,他们一个个都身背债务。政府不过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统治工具。超级富豪们不相信政客,所以他们通过机器人警察,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组建了只需要极少数人就能管理的更加高效的统治工具。底层不要想着翻身,也不要想着革命,他们没有隐私,大数据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他们自己。而且超级富豪们一个个都经历了基因改造和几代人的基因筛选优化,才生理,智力和寿命,受教育程度等各个角度碾压底层。而且为了防止底层捣乱造反,统治者还推出了各种低毒性的致幻剂,各种虚拟游戏和各种虚拟明星。




        

相关话题

  神秘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预测下一年2021年将要发生的什么事情吧? 
  怎么看待曾老(曾仕强)预言一一实现?真是巧合吗? 
  如何看待加拿大前国防部长关于外星人存在的讲话? 
  既然经济,金融专家做的预测,从概率学上讲并不比普通人做的预测准确,为什么还要听专家的分析? 
  你对2022有什么预言? 
  预测2018年金球奖得主? 
  游戏《巫师》中,狂猎究竟是种什么东西? 
  可以留下你对未来几年的预言吗? 
  龙这种动物真的存在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澳大利亚现任总理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及其政府?
下一个讨论
日本人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哪些贡献?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