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dizzarz邀。
很难算。
我在裁判文书网上搜了一下,1.2亿份文书里,明确提到“强迫灌酒”的只有8份。
而且这8份文书都涉及到了生命权。
案情一般是这个模式:受害人聚餐,喝大了,聚餐结束后因各种意外受伤或身亡。
家属(或受害人)认为受害人的醉酒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进而主张劝酒灌酒的人要承担间接责任。
其实这种类型的案件,受害人已经被证实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受伤或身亡。这足以证明,劝酒者没有“把喝酒人引导进一种危险境地”的主观意愿。
但这8起案件里,只有宁夏固原和湖南永州2起被认定为有强迫灌酒行为。
前者是喝酒打关(也就是一轮轮地喝),必然存在灌酒行为;后者同行聚餐者不否认有灌酒行为,但认为受害人已经离开了餐厅,还与路人发生过争执,因此责任不在他们。
其余6起所主张的“强迫灌酒”,均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认定。
涉及生命权的尚且如此,其他类型的案件就更难界定了。
其实参加过这种酒局的都知道,完全可以不动声色地“强迫灌酒”:
“你不能喝?哎呀,抿一口抿一口,意思意思还是要的”;
“你不懂,这酒很贵的”;
“喝完这杯我就不逼你了,给大家一个面子,你看小王都喝了八两了,你不能养鱼啊”;
“哎呀你能喝呀,你看看你一口闷,女中豪杰!”;
“来来来,咱俩喝个交杯!”
酒精是有中枢神经抑制效果的,这点别忘了。
对于酒量小白,一般就是三段论:
第一段,兴奋。
酒精稍稍上头,有欢快感。初次喝酒的这时候往往觉得不难受,神色淡定;
第二段,抑制。
思维开始发散,肢体语言丰富,认知能力出现偏差。兴奋过后,酒精会开始抑制人的中枢神经,人会感觉很多精神上的枷锁不存在,但同时思维能力也出现明显的混乱。
这时候往往是微醺;
第三段,断片。
微醺之后还不停,那就是进入重度抑制阶段。人开始放飞自我,此间记忆基本残缺,有的会撒酒疯,有的吐一地,有的直接躺了。
一进入神经无法主导记忆和理性判断阶段,我就统称为断片。
酒局里你要强迫灌酒,根本不用架着别人喝,那是最笨的方法。
我以前还使坏的时候,喜欢用菠萝啤开第一罐,温黄酒开第二杯。低酒精麻醉了口感后,第三四杯的白酒,很多人完全喝不出“冲”来。
洋酒里担任这个任务的是百利甜,女生喝起来像甜牛奶,奶油和可可豆掩饰了威士忌的底子;长岛冰茶更是大名鼎鼎,你以为是柠檬汁,其实里面伏特加朗姆龙舌兰金酒四大俱全。
掌握一个节奏,低酒精浓度先麻醉一部分神经,引起第一层的兴奋,再在兴奋状态下追加酒量。这足以在谈笑风生中把人放倒。
这个过程里,用领导的口吻、客户的面子、同事的起哄,能很轻松地完成第一阶段的助推。
以前我遇到过两位,一个客户一个领导,都好灌酒,而且都是斯斯文文。
一位是大院子弟,不在他面前喝醉一次免开尊口。于是我喝他爱灌的一种新疆白葡萄酒,不贵,但很甜腻。
喝到第三瓶,喷射性呕吐,会所里的厕所废了。大哥哈哈一乐,就此不劝我酒。
另一位是二代大姐,不喝倒,做多少PPT也把你当外人。于是我咬咬牙,空腹在她家喝,八两后直接躺沙发,最后被人抬回酒店。
她之后逢人就说我醉酒的窘态,但也再不灌我了。
对男的,其实就是服从性测试,就是要看你忍着难受做丢你脸面破你斯文的事,扒去你社会性的外皮。你愿意扒,你就表明了服从。
对女的,咱就不好多说了。
经历过的就知道,这种事司法上几乎不可能认定。就像裁判文书网的搜索结果那样,除非劝酒者自己承认。
只要劝酒者咬口不认,那故事就成了“他主动喝的、他喝大了、后面我们都在劝他不要喝”。
人都断片了你再劝,有意思么?
法律只能做事实上的判断,不能无证据揣测动机。因此当下最好的办法还是倡导职场禁酒,让酒精回归私人空间,回归个人选择。
等级落差越强烈的环境,个人意志的自由度就越小。这年头的办公室尊卑分明,酒精就该从这个环境里说再见。
“职场霸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动武。“酒桌文化”之所以让人痛恨,也恰恰是因为它杀人不见血,笑脸逼死人。法律意义上定性你“强迫灌酒”确实难度挺大的。
但立法者也不傻,只要聚众饮酒,有人饮酒死亡,就可以连坐。
这实质上,就是曲线救国,警告民众“不要以为借着酒桌文化的名义灌酒就没有法律能治你”。越界太多,出了事,照样有可能进局子。
写得不错!
笔法细腻,又不乏童趣,算是上佳的练笔之作。
最值得赞赏的是那份“闲心”和“童趣”,愿常持而得欢愉。
写得不错!
笔法细腻,又不乏童趣,算是上佳的练笔之作。
最值得赞赏的是那份“闲心”和“童趣”,愿常持而得欢愉。
你找男朋友,有两个人选。一个叫李雷一个叫韩梅梅。
李雷身高一米七,韩梅梅身高一米八。
单就身高来说韩梅梅更有优势。
但是李雷身体健康体型匀称,器大活好,更有文化,经济条件好,而且气质形象俱佳。
综合来说,李雷除了身高略微不足,其他方面比韩梅梅更有竞争力,甚至是碾压。
这个时候韩梅梅想要提升竞争力,就应该改变自己其他方面的条件。
但是韩梅梅没有,他还在努力提升身高,终于他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到了两米五。
韩梅梅因为身高两米五被人所熟知,人们都知道有个人身高两米五,但是代价就是身体十分虚弱,无法从事基本的日常工作,基本生活都很困难。
心智正常成熟的妹子都知道,这个时候应该选谁。
身高是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达到一定阈值以后一般人就不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
像素就像身高。
面对一群不知所以的人来说,一开口我的男朋友有多高,肯定是越高越唬人,宣传效果越好。然而现实中谁的男朋友实际体验更好其实一目了然。
即便是这样,韩梅梅的身高也还是真实的身高,可现在,还有人通过装高跷,架梯子的方法企图来把韩梅梅的虚假身高提升到六米五。以此来向世人说明这个男朋友更好。
然后有人问:为什么大家不像韩梅梅那样,给男朋友堆身高?!
答案就是:再高了没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