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为重?这话也未免太茶言茶语了,什么叫大局?谁都有谁的算盘,根本就不会有齐心一致的大局,只能说各有各的立场而已。
孙权集团的大局在于荆州的地理,它卡在上游水陆要冲,吴无荆州恰如宋无幽云,天险尽丧,门户操之人手,必将寝食难安,幻想被人刀子顶着脑袋的孙权把门户之安寄托于刘备的信誉本就强人所难。联盟抗曹只是一个大体上的理想目标,并不妨碍荆州是必争之地。有荆州的东吴才是完整的东吴,孙权取荆州根本谈不上对错,立场所致罢了。
刘备集团的大局在于双线出击的隆中对,但如上所述,隆中对的命门在于孙权难以容忍荆州的威胁,指望孙权坐视北伐置之不理显然过于理想主义。诸葛亮当然不会不懂这道理,但有地可占已是谢天谢地,没有挑剔的资格。他说“待天下有变”,也是明白在三处稳稳鼎立时全面北伐风险甚大,必须等待另两家生变的有利时机。
的确,荆襄城防坚固,关羽驻有重兵,若不轻举妄动,无论哪一家意图攻下并不容易。然而诸葛亮很清楚当初能占荆州只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结果,实力还远不足以和另两家拉开放对,凭借先占优势可以固守,可一旦丢失再夺回来就很难了。
故而他说“东和孙权”,不如说是“东御孙权”,关羽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限度地和曹操主动作战。隆中对的双线作战是不能冒进的。万一荆州丢失,作为家底不厚的刘备,也就只能丢了,硬要把筹码全压上去孤注一掷,恰如输急的赌徒,是莽夫所为。
所以总结,孙刘两家的天然分界线本是三峡,刘备占有的荆州相当于突出部,身处四战之地,必须非常谨慎,一旦丢了就很难再打进去了。而丢了以后,他和孙权的最直接矛盾就缓解了,无论是谁穿越三峡进攻对方的性价比都不高,因此相互威胁大大减小,这就是刘禅时期吴蜀联盟远比刘备时期稳固的根本原因。
因此,诸葛亮和不少朝臣反对打彝陵之战,既然这一局输了也就只能接受既成事实,缓和与孙权的关系。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丢掉荆州以后刘备集团的大局,强行征吴本就是不理智的。
只不过,刘备不甘心。他六十岁了,没几年好活了,诸葛亮等得起,他等不起。在得知关羽死讯后,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又发作了,也许他在想,上天开始把老战友收回去了,自己也老了,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就孤注一掷,搏一搏吧!
可惜,客观规律是不以精神原子弹为标准而转移的。
既然大橘为重,那么啥是大橘?
毫无疑问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组成的联盟之大局是抗曹。
孙权背盟,讨羽自效,为曹公解围,替曹公效命,这叫抗曹?
刘备东征,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讨伐的是服膺于北方的曹氏鹰犬大魏吴王孙仲谋,这不叫抗曹?
孙权的立场从抗曹转为降曹。
刘备的立场始终是抗曹。
无非刘备要做先打曹氏还是先打曹氏鹰犬这选择题罢了。
如此,自然可以说孙权破坏大局,却没道理指责刘备有损大局。
而联盟的首要意义是自保: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然后才是扩张: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破坏联盟不仅是少个帮手的问题,还多树一敌,本来就是唇齿相依,有急相救才能生存的情况,偏偏要玩自己以一敌二,自己作死捎带着把队友也搞死,这不是蠢是啥?
若孙权真能兼并益州,灭了刘备集团,从而与北方曹氏二分天下,咱给孙权点赞,干得漂亮!
事实又是啥……
孙权请曹操保密自己袭荆州之事,曹操转手就把消息卖给关羽。孙权明知如此,还要欲进图蜀,率兵西过,不忘上疏称臣,劝曹操篡汉。待老曹翘辫子,这位又调转枪头擅取襄阳,给曹丕上眼药,妄想以一敌二。
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有便宜不占就蛋疼的心态,这水平还瞎折腾啥?到头来,二分天下是泡影,以一敌二成笑谈,结结实实的降魏受爵,自取其辱,这不是贱得么?
孙权对刘备集团而言,即便北伐帮不上忙,起码也无东顾之忧,少一个敌人,大盘上牵制北方。
孙权对曹操集团而言,炮灰加马前卒,坐观孙权与刘备互殴,伺机灭他一家,天下可定。
最基本的生存利益,也该知道选谁不是。
抗曹为的就是生存,孙权破坏大局,与刘备开战,破坏的就是这个。刘备无非是选择打曹丕还是曹权罢了。
自卑。
大概是因为我们4000万人口的辽宁省没比过江苏和广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