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下,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核力量?发展何种规模的核力量?陆、空和海基如何选择? 第2页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战略不同所需要的核弹头数量不同。美苏的战略是要“打赢”核战争。打赢核战争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把对方的核武器消灭在发射架上。

而中国的战略是最低限度核威慑。简单来说就是使尽可能多的核弹躲过第一波攻击。


那么问题来了,确保摧毁260个核弹头需要多少核弹?答案是不一定。比如我只有一个核弹,但我有一万个坚固的发射井,你就得把这一万个发射井都炸了才能确保我没有反击力量。反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发射一千枚洲际导弹反击。你说:因为他只有260枚弹头,所以我们只要随便拦截其中的四分之一就安全了。这是人话?但先发制人就不一样了。你要打掉10000个发射井,你就得真有10000个弹头。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阅兵出来的那些弹道导弹都塞上核弹头,也早就超过300枚了,当然阅兵的导弹当然没有装弹了。可你说除了阅兵,就没有别的核弹头在值班了么?

合理的解释是:至少有300枚始终处于战备值班状态可以快速开火,其中有100枚以上可以打到地球另一面。

核弹头也是匹配载具的,之前有塞强5上用的,也有用轰6用的,还有各级弹道导弹、潜射导弹用的,都不一样,载具更新了,你不更新弹头?有些是单个大当量氢弹头,有些是原子弹弹头,还有一些中等当量的氢弹头,还有更小当量的战术核弹头、中子弹……

最核心的是30万-50万当量的弹道导弹弹头的数量,因为这是给目前突防能力最强的洲际弹道导弹用的,一枚弹道导弹带7-12颗弹头(俄亥俄级的三叉戟D5可以携带7颗47万吨当量的弹头),那就是200-500万当量的打击力量,基本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把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型城市炸的完全失去功能,或者炸掉五到十个中小城市,一条战略核潜艇上装12枚这样的导弹,连大带小,保守点说,能把70个城市炸成渣,要是俄亥俄那样带24枚,能把140个城市炸成渣(例如同时把中国国内GDP排名前140个城市彻底炸毁),4条俄亥俄级都扔出来,对中国这种级别的国家,足以把人口数字最前面的1抹掉,同时被抹掉的还有全国前500个城市,5条俄亥俄差不多可以给俄国造成同样的伤害,欧洲那点小地方2条俄亥俄足够,南美洲1条也够了(没那么多大城市),印度洋方面2条,非洲……真不值得炸,你炸不炸都那样。这还只是动用了14条俄亥俄级,还没提美国的陆基和空基呢。

俄国人准备的洲际弹道导弹、核弹头的数量只比美国多不比美国少,所以他俩每一家都能把地球炸个来回是没啥问题的,要再冷战时期,两家各自能把地球炸俩来回,所谓核弹犁地。

这里要清楚:不是说一个城市扔一发核弹就完事儿了,按照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标准,两家对于对方的核心城市例如首都这种地方都是150颗核弹洗地。虽然当时的洲际导弹分弹头当量没到现在这种动辄40万当量起步,也至少是10万当量了。

我们按照之前的规模,一直都是4-6条战略核潜艇,一条船塞8-12枚导弹(巨浪系列),一个导弹也就3颗分导弹头,而且一颗弹头别说30万吨的当量了,3颗加起来也没有30万吨当量,也就是对某一敌对大国进行报复性打击,陆基弹道导弹外媒根据我们各种阅兵(部队的集结调动,侦查卫星可以跟踪)前后,各基地导弹车进出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来结果是300颗弹头(人家自动把强五和轰6能带的战术弹给忽略了,这种你也扔不出去)。

但现在要按照最新的阅兵数据,你把这一堆大杀器带满了弹头,光阅兵场上那些也不只是能带300了,所以保守的估计,目前我们至少有300颗是能随时开火打的,其中能扔地球另一头的至少有100,而且弹头当量也之前比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user avatar   CommanderYCJiangS1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普这么几点

首先,国庆阅兵拉出来的车,显然不可能是我军的全部装备,甚至连大多数装备也不可能(不可能为了阅兵干扰战备值班任务),我们按照非常极端的算法假设阅兵装备占全部装备的50%

然后阅兵拉出来的车可不是简单的车——那个叫TEL车(美国至今没有该技术),同时具备展开发射+全地形越野能力,跟普通的运输车和半挂拖车不一样。

这个是99年阅兵的老东风31,使用的半挂拖车,只能走公路,必须依托长城工程+预设阵地发射,生存力比起东风5B并没有高很多。

这是现在的东风31AG,注意看发射车的区别——显然AG的车底盘是一体化的,可以脱离公路野外机动+无依托发射,理论上可以在我国国土的任何位置发射。当然由于东风31AG弹体的限制,为了保证打到美国西海岸,31AG可以机动的范围有限。而更大的东风41则可以实现在我国国土任意位置打遍美国全境。

这种TEL车,本身技术含量极高——一辆车的全寿命成本甚至比导弹还贵得多。这就意味着绝对不可能出现车比弹多的情况。换而言之,虽然拉上阅兵的导弹是模型,但一辆车一定对应四到五枚真实存在的备弹

所以直接按照阅兵出现的车的数量X2(所有车的总数)X4(备弹)(X3+X1)(一枚41对应3个弹头,一枚31AG对应1个弹头)就可以大致算出一个最低最低的核弹头数字。阅兵出现了12辆31AG和12辆41,按这个算法可以算出,光是这些车就已经对应384枚核弹了。注意这个是一个低估的数字,由于我军目前应该没有也不需要战术核弹,于是目前除了31AG和41之外,我军还有其他配置核弹的单位:东风5B(井射重型弹,一枚起码要对应3个核弹头),老东风31(刚想起来这玩意应该没退,今后有可能废物利用,用来当洲际高超弹的载体),东风26(核常兼备),巨浪2(核潜艇)和某种不知道具体型号的空射ICBM(给轰6N使用)。

这么算来的话260显然是一个荒谬而不可信的数字。


顺带一提,所谓“美军要在日韩部署中导”也是一个纯粹的嘴炮而已——因为美国在历史上就没有服役过的TEL车,真想实现通过陆基中导有效威慑中国,美国不光要从头开发先进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不行),还需要从头开发TEL车,不然日韩原本就面积小,要是导弹还只能在公路上机动的话,那么我军只要放一批攻击11渗透进去就可以确保美军一枚导弹都打不出去。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正俄罗斯多,而且俄罗斯搞核捆绑。

所以你丢核弹给我我就丢俄罗斯,俄罗斯会帮我丢全世界。


user avatar   hu-di-d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用阅兵武器数量推演有多少核弹头的回答直接Pass,都是意淫。

首先,这些答案不懂核弹头数量为核战略服务,

第二,不知道核弹头和核载具以及攻击目标不同所需求数量关系,

第三,阅兵只是展示有还是没有,具体数量无法通过阅兵得知(尤其战略武器)

除美苏以外,其他核国家都是有效反击战略为主的核遏制策略,保障数量最低而且有效核武器反击能力迫使美苏无法在第一波核攻击下,彻底摧毁战略武器系统,使美苏顾忌未被第一波核打击摧毁的核力量反击带来的伤害,从而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念头。(参看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空军无法100%消灭苏联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如果空袭古巴,没被摧毁的苏联中程导弹进行反击将对东部的重要城市进行攻击,损失较大,从而放弃空袭计划。当时苏联除了古巴部署的中程导弹之外,并没有其他可靠的核武器系统对美国本土进行报复,美国可以完全牺牲掉东部部分城市从而赢得热战的胜利,但是最终选择的是放弃,两方谈判,互相把中程导弹撤走。所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只要不被完全摧毁,就足以遏制整个热核战争的发生,这就是典型的核遏制战略)

除了美苏,其他三个常任理事国的核弹头数量都非常接近300量级,区域性大国在150枚左右。原因是符合各自的核武器战略,主要是不被敌对方一次剥夺所有核武能力就能遏制对方率先使用核武器。中英法三国的核力量是确保不要被美苏一次推掉即可,而不是核讹诈去试图摧毁美苏的核力量。

核弹头需要核载具才能投射出去攻击目标。核载具构成一般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路基导弹,空基轰炸机,海基核潜艇。大体上路基反应快,空基机动性好,海基隐蔽性强。当核战略升级成为核讹诈,先发制人这个水平的时候,核武器系统主要目标将对准对方的路基,空基,海基核载具,指挥中心,通讯网络以及这些载具依托的导弹基地,空军机场和海军的海港和码头。开战要首先摧毁对方的战略反击能力,而不再是攻击对方城市目标,无差别屠杀报复。由于目标具体化,不再是城市这种大型固定目标,变成了导弹发射井,导弹发射车,导弹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的停靠机场以及码头,还有重要的加固型指挥中心(夏延山这类)这类目标比城市小的多,摧毁他们除了要有高精度的核武器(CEP<100米 2发大概能摧毁一个发射井,如果CEP大的话,需要更多的核弹头),还需要有全球侦察系统,去侦察,跟踪并定位对方战略轰炸机,战略导弹核潜艇以及路基机动导弹发射车从而向这些载具可能出现的位置用高精度核弹头予以摧毁。

从实际出发,假想敌是美国,那么先发制人打击美国需要多少核武器?首先,400个民兵III发射井,按照CEP计算,需要800-1200枚弹头才能摧毁。其次,存放战略轰炸机的空军基地除去美国本土的3个,就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和太平洋的关岛都要单独抽调洲际导弹去摧毁。14艘俄亥俄,至少8艘在战斗值班,分散在不同区域,能定位到又是要多少弹头去覆盖?还有那些山下掩体,至少维持到和美国均等的1500+核弹头才初步具有先发制人的能力。所以不具有这个能力的话,你数量是300还是500,或是1000实际战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只是增强了二次反击的生存能力。无法先发制人剥夺对方的反击能力,就贸然使用核武器,那是以卵击石。如果针对城市目标300全打城市,跟1000打城市也没有区别。后面的弹头都是在焦土上再炸一次。所以如果战略目标是有限核反击来遏制对方使用核武器,那么300足够,英法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英法的海基生存条件要比中俄好很多(前提不针对美国的话),毕竟全球制海权在盟友美国手里,他俩的核潜艇相对中俄安全的多。空基核武器需要更多的前进基地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点美英法遍布全球的海空军基地优势明显,所以从某种层面可以说,中俄的三位一体能力只能针对地缘周边国家有效,对于美国的威慑依然是路基导弹为主。

阅兵主要是政治需求和武力展示,战略武器值班是国家安全底线,不可能拉到阅兵现场来做秀。从战略值班的发射阵地或者基地来参加一个Show场,多达48枚载具在接近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脱离战备值班?这是脑子抽了!更别提因为参加阅兵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另外这类武器作为国家安全底线,怎么可能只生产需要服役的,而不生产备用车辆,弹体和零部件,这些东西也不会1:1的生产,所以东风41到底实际部署多少,跟阅兵式上有16辆展车没有一毛钱关系。实际部署1枚或者部署了100枚都是可能的。所以用阅兵去推断完全不准。


美国推算的核弹头数量准不准?中国核武器数量是不是太少,为什么不多造点。

核武器生产是需要消耗很大的资源的,所以根据一个国家公开的统计数据是可以推算很多相关数据的。比如发电耗电生产产品等宏观数据模型计算。另外根据美国的反导测试和韩国部署THAAD的中方反应来看,应该估计的比较准确。毕竟反导能力的提升,削弱的是咱们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如果中国的弹头数量足够,我们对于这类武器的部署反应应该不会太强烈,就像俄罗斯试射几枚洲际导弹就过去了。

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从绝对值来说偏少。但是满足自身的核战略。

多造不会带来质变,反而成为累赘。毕竟核武器整个系统不便宜,不光造还要养!像胡锡进那样提高到1000枚也没实质改变战略态势,提高到2000枚还是有用的。现在的数量经济实惠,满足需求。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


user avatar   tuis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张图我能用到知乎倒闭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由于已经先后有5个人类航天器飞的比冥王星还远甚至直接飞越冥王星——新视野号。所以我想题主问的是人类能不能发射物体环绕冥王星,也就是轨道器或者说环绕器?这个虽然因为目前火箭运力限制很困难,不过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更大更强的火箭当然能在几十年内实现。NASA还真有冥王星轨道器的方案,其中甚至考虑过着陆以及在冥王星表面像无尾目两栖动物一样跳跃好考察多个地点。

首先这是2017-2018年的NASA创新先进概念研究项目之一冥王星三级跳跃探测器,依靠直径70米的巨型气球在冥王星稀薄的大气层中辅助减速,然后启动主推进系统进一步让探测器被冥王星引力捕获并且最终着陆。当时认为如果立项、钱给够能2029年发射,不需要等百年。

新视野号探测器拍到的冥王星大气

着陆器本身质量大约200千克,减速系统质量大约400-700千克。可以用宇宙神551+Srar 48V固体燃料火箭上面级发射,不需要更大的SLS。着陆后使用剩余的推进剂启动推进系统跳跃飞行考察不同地点。

发射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的宇宙神551运载火箭
Star 48V固体燃料火箭上面级
冥王星跳跃探测器飞行轨迹预想图
冥王星跳跃探测器再入冥王星大气着陆模拟示意图,注意用80米直径阻力减速气球
冥王星着陆-跳跃器概念设计示意图

有人可能说这是着陆、跳跃器,那轨道器或者说环绕器能不能用冥王星大气阻力减速入轨?当然可以。只不过减速后会进入椭圆轨道,需要启动发动机圆化轨道进入科学轨道。

使用气球减速技术的冥王星轨道器减速入轨示意图

可能有人会说美俄关系不好要停供RD-180发动机了宇宙神5没法用了那即使立项了也要泡汤,撇开SpaceX的重型猎鹰、蓝色起源的新格伦以及巨大的SLS、军方御用的德尔塔四重型版不说,明年就要发射的火神(ST粉也可以叫其为瓦肯,毕竟都是Vulcan)运力比宇宙神551强很多。

注意重型火神-半人马的月球转移轨道运力几乎是宇宙神551的2倍,如果捆绑2个核心级同时把半人马上面级换成还没开发好的先进低温上面级,那运力增长可想而知是宇宙神5无法企及的。

官方也说了火神火箭能去冥王星

除了激进冒险的冥王星气动俘获方案外NASA还有更加稳妥细致的保守型冥王星轨道器方案。

去年NASA提出了一个冥王星系统轨道器及任务后期离开冥王星系统探索柯伊伯带天体的计划。这次是用SLS-Block 2在整流罩里额外加上半人马上面级来发射,豪华多了。如果立项那在2031年发射、2032年飞掠木星来引力加速、途中会飞越其他柯伊伯带天体,2058年抵达冥王星系统,环绕冥王星进行至少9年的详细科考任务。然后离开冥王星系统最晚于2069年遭遇探测其他科伊伯带天体,目前考虑目标中最大的是直径600千米的(470308) 2007 JH43,可能也是矮行星毕竟个头那么大,其轨道也和冥王星相对接近。

整个任务结束也要2070年代以后了。不知道那时现在的知乎大V还有几个活奔乱跳,也不知道中英大赛决出胜负没。

冥王星-柯伊伯带探测器航行轨迹示意图
跳票狂魔SLS不同型号示意图
著名的半人马上面级
冥王星系统轨道器-柯伊伯带探测器示意图

和其他探测器不同的是这个冥王星系统-柯伊伯带探测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热发电机带动3台XR-5静电网格离子推进器来作为主推进系统,当然还有化学燃料的姿态控制系统发动机辅助。探测器本身干质量2076-2699千克,装备了11种科学仪器,携带了3512-3756千克氙气、100千克肼。总发射质量6277-6844千克,这个比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测器的5712千克还重多,也超过了5000千克的天问1号组合体。

探测器的科学目标聚焦在探测冥王星目前是否还有冰下液态水海洋、冥王星和冥卫一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情况、冥王星是如何演化的等。由于为了节省推进剂和任务整体考虑、还有数据传输带宽等,所以对冥王星表面成像分辨率大约是50米/像素,比不上火星的但已经很不容易了。

由于冥王星和冥卫一可以说是双矮行星系统,互相围绕的质心不在冥王星内,冥王星系统还有其他几颗不规则卫星,所以探测器设计了非常复杂的轨道来兼顾这些高价值目标,不像火星探测器那样专一,自然无法在比较低的轨道上专心科考,上图是部分轨道在冥王星和冥卫一上投影示意图,可见轨迹本身和轨道高度。下图是轨道规划设计,可以说是玩引力的游戏非常复杂。

下表可见这个冥王星-柯伊伯带探测器成本预计为2,871,651,000美元,比卡西尼号的27.98亿美元略贵,而伽利略木星探测任务最贵倒是我意想不到的,大概是因为反复跳票加上用昂贵的航天飞机发射等吧。总体上NASA旗舰级深空探索任务平均花费31亿美元。

好久没写这样的科普了,因为最近状态很不好就没精力细说了,不过对多数人科普而言这点也够了。


user avatar   hua-fei-28-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恨歌里面写的,会不会有夸张成分?有一些画像我也看过,没觉得杨贵妃多漂亮。是因为当时和现在审美差别吗?
user avatar   fu-yi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翻译下“不针对任何国家”的意思:

“不是……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




        

相关话题

  为什么美军有这么多肌肉壮汉? 
  为什么国外能把95式改装的那么高端,而国内即使是特种部队用的95式几乎连战术配件都没有? 
  为什么一边裁军,一边征兵? 
  美军是不是拉了?感觉这几年没什么大动静? 
  电影《决战中途岛》中日本舰长与军舰共存亡的画面,是不是又打了抗日神剧的脸? 
  如何评价图中这艘航空战列舰的可行性和战术价值? 
  为什么各国坦克到中东尤其是阿拉伯诸国与土耳其表现很差? 
  美国的DDG1000是否点错了科技树?这个舰对美国海军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纳粹德国和苏联都是对文化思想极度控制的,为什么还能创造那么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和技术? 
  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1个多月了,进展如何?为何主流新闻媒体鲜有报道? 

前一个讨论
美国为什么不敢加息了?
下一个讨论
张良能功成身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 2024-05-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