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周围的科研同事很少有家财万贯者,有没有富二代做科研的?没有经济压力的优秀子弟对科研的态度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没做科研,也不是富二代,但经常参加文化活动,也常去各地考察名胜古迹,历史遗址。前段时间打印银行流水,我发现从06年开始,家人给我的零花钱有340万。对于有钱人,这钱可能连张小画都买不了,但对于成长期的我,这钱还是有点作用,起码开拓了眼界。让我赚三百万也不难,就是耗时间,但问题就在这,人生命都是有限的,特别是青年时光,忙了赚钱,就没时间和精力深入走访了。


user avatar   gui-mei-er-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只有在中国才会这么问。毕竟在很多国家,只有富人才做得起科研,甚至读得起大学。

2016年,Nature上发过一篇题为「Is science only for the rich?」的文章[1]。注意,是「only」,不是「also」,你品品。

Around the world, pover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remain huge barriers in scientific careers.
在世界范围内,贫困和社会背景仍然是追求科学事业的巨大障碍。

文中比较了美国、中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肯尼亚、俄罗斯这八个国家科研领域的阶级情况。(不知道为何没有德法这两个欧洲公立教育的典范,欧陆就这么没存在感嘛。。。)

总结起来就是:

美国:阶级分化从高中课堂就开始了。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因为负担不起科学课程的昂贵费用而无法开设相关课程,这样一来,来自贫困地区的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中处于劣势,即使上了大学也面临着越来越贵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变得负债累累而无法继续从事科研。

中国:廉价的高等教育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是,政府高官和私企老板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顶尖大学。而且,当其他工作更轻松也更赚钱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不愿意从事辛苦的科学事业,这一点在优秀的富家子弟身上更为明显。此外,低工资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外流。

英国:工薪阶层占总人口的35%,但只有15%的科研人员出身工薪阶层。来自工薪阶层的小孩尽管对科学感兴趣,但由于很少遇到从事科研的人,因此很难把科学视为一项事业。而且,如果想要从事科研,在16岁时需要放弃其他学科,这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无疑是一场豪赌。此外,高昂的大学学费也是一道障碍。

日本:学费的上涨加剧了科研领域的阶级分化。想要做科研,就必须进入东京大学这样的知名研究机构,而东大学生的家庭平均收入为全国2倍。科学正在成为富人的游戏,把那些依靠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的人拒之门外。

巴西:公立高中的教学质量非常低下,因此只有最贫困的家庭才会就读。不过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家庭和公立学校的优秀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接下来,就要看这些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推动科学创新。

印度:由于种姓制度和英语水平的制约,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有钱有权人家和高种姓的特权。不过,这一情况已有好转迹象。

肯尼亚:尽管政府为贫困学生提供补贴和贷款,但是由于缺少工作前景,贫困家庭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放弃科学事业。

俄罗斯:在教育领域,俄罗斯依然保留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理想——理工科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然而,尽管有着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注重发掘青少年天赋的努力,由于较差的英语水平和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俄罗斯的科学产出仍然偏低。

参考

  1. ^ Nature 537, 466–470 (2016)

user avatar   xuebe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达尔文啊

妥妥的富二代,还不是一般的富二代

然后娶了个老婆,也是个富二代,俩人一辈子没有工作过

天天在研究猴子怎么变成人的,可惜,研究了一辈子,还是个科学假说。

后来因为人类有某种需要,进化论这种科学假说就成了科学真理,堂而皇之的写进了教科书

到今天为止,猿进化成人的中间过度物种的化石,依然没有一块。

像是一夜之间,猴就变人了。

这哪是进化,这简直就是系统软硬件不停机更新升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不算富,但是基本上衣食无忧,在某南方沿海城市也有几套房,老爸公司一年也一些分红。现在研一刚入学,就读于某C9,研究方向cv,看到这个问题非常有感触,也想来答一下。

从毕设开始到正式入学,再到有机会出去走走这个过程,慢慢认清了现在高校的一个科研大环境吧(导师在cv这个方向不算大牛,但是还好生活上放养,组里面师兄基本都是free research)都说这个国内的学术界环境就像象牙塔嘛,自己的感觉就是大部分普通的老师都抱着那种与他能力不配对的pride and ego。

学生来说大部分都家境平平,对科研都还很理想化,生活中也感觉没有很丰富的经历,抗打击能力比较脆弱吧,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就是除了读书就没有很多别的爱好,就容易把读书上的那种较真代入到生活中。我自己的话可能应试考试这方面有点天赋吧,从小到大考试什么的都没啥压力,但是就感觉无论是生活期望,还是说对未来人生的规划都跟他们很格格不入吧,人和人的追求还是不太一样的。

其实之前跟一些创业的大佬聊过,发现现在的一个创业模式已经跟以前很不一样了,风险没那么高,起点也没那么高了,但是同辈大部分人还是不选择创业,说白了还是没有那种魄力,原生家庭没能让他们看到一些利弊,自己对高校教职的印象又还停留在那种安稳的刻板印象,但是其实教职早就卷的不成样子了,自己也报着那种不属于自己身份的pride and ego,也不重视阅历,天天宅实验室里卷,我是很不认同的。

目前感受就这些,有新的想法再来更。

——分割线——

不太同意 @TiK2KK 的回答。从你的回答里我深刻意识到了一种仇富的心理,不知道是不是你碰到过非常不nice的富二代孩子,你给我的感觉是你非常仇视有钱人做科研,此外你除了一顿牢骚和吹捧自己并没有直面问题。我碰到的所有所谓『富二代』朋友,除去一些喜欢买奢侈品外,(这个当然个人喜好,我觉得无所厚非),大部分都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低调,我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花钱去买很贵的衣服鞋子,我觉得有这个钱不如去买一些科技产品来得实在,所以我喜欢买莆田和高仿,朋友问起来我会直接跟他说我穿的是假鞋,我也从来不会看不起穿假鞋的人,甚至经常会互推莆田微商。我承认我是个俗人,我从来都认为赚钱永远是所有人的生活中的一个目标,没有人能脱离钱生活在社会里,所以所有人条件好起来都应该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大家起点不同而已,而不是成为破坏团结、强调所谓『阶级』的一种措辞。毕竟资本还是少部分,我们这种程度也只能是中产阶级,说白了还是平民百姓。希望你摆正心态,直面问题。

——分割线——

不知不觉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我的小树洞,还蛮有意思的。我发现身边还有一部分家境平平的人有着这样的特点,当然,只是一部分人,他们永远都在提出批评别人反驳别人的意见,而从来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当自己错误地反驳别人时,也不愿意坦然地承认。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这个人非常富有逆向思维的精神,甚至有点过头的逆向思维,甚至他把这种批判的精神代入到了他的科研工作中,他这个人有着极高的『学术洁癖』,对于那种看似灌水的工作他都十分不屑(但是其实所谓『灌水』是不是就等同于不solid呢?而且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手,你真的能够正确判断『灌水』吗?我不以为然),导致最后他能知道『为什么他的idea不work』,而不能想到『怎么样让自己的idea work起来』,非常具有喜剧色彩。我的理解科研应该是十分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成功的路上要有千次百次的尝试,甚至不乏一些简单、『幼稚』的尝试或者是验证工作,如此眼高手低,怎么成气啊?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在国内,很少有人没有“压力感”。

如果过于有钱,应该是看不上“10-40”万这个入门级别的科研人员/大学老师的年薪。至少在国内,出现的几率较低。就算是几千万资产,比如一线城市的几套房子,如果不能变现,只是收租,过的跟普通人区别不大,普通大学老师开辆丰田或者马六,你可以开个保时捷或者奥迪Q7;普通老师回家自己洗碗,你可以花钱雇个阿姨;普通科研人员假期旅游选择去新疆自驾;你假期选择新西兰自驾;普通老师孩子读公立小学,你可以给自己孩子送去私立小学国际精英班。但其实,生活质量差距还是可以预见。没有特别。

除非你可以做到——完全跨越阶级,比如,普通有钱的学者开保时捷718入门,你可以玩法拉利;普通有钱科研人员周末去个五星级酒店开个2000的香槟;你可以去会所开个82年的法国葡萄酒;普通有钱的科研人员抽软中华;你可以抽雪茄。这个才是阶级的压制。普通有钱的学者出国旅游坐的是经济舱;你去国外坐的是头等舱。普通有钱的学者是送孩子读中国私立;你是直接捐款给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捐款——确保孩子名额。

这种实力才说的上是压制。如果你到达了这种收入,你不会选择做科研人员——你有可能是直接创立一个研究团队,雇一帮学者专门研究喜欢的话题,那多好玩。

工资算一下出来了,深圳的大学老师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地方——入门40万,到手30万;如果有课题+论文加成,应该可以拿到40-50万。如果深圳有三套房子,就是再加3000万,一套自住,2套出租,那么每个月租金算2万,一年再加个25万。所以以3000万的资产来计算,一个努力的青年学者一年收入应该是65万-75万之间。

当然,大部分一本二本的讲师,科研人员的待遇应该在10-15万之间。没钱应该是青年学者的常态。

取3000万资产的原因是因为:3000万资产应该是中国富有阶层的最低入门标准。但是这样的资产配置,很难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上,完全压制其他的大学教授。毕竟很多老牌教授,一年收入100万也很正常。他们的资金来源可以是讲座,横向课题,企业培训,专家评审费,或者其他灰色地带的收入。

大胆预测下,如果要强行压制其他所有教授的生活质量,那么收入应该为——还是不预测了。


user avatar   jackie-lee-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了解一下科学史,你就会发现,大科学家们基本都是富二代(或者说,科学家里富二代的比例远远大于富人在总人口中占比)…比如冯•诺依曼,“冯”在德语里意为封地在xx的贵族。

钱学森,出身吴越钱氏家族,吴越王钱镠之后,钱穆、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都是这个家族的。钱学森之父任浙江教育厅长,母亲是当地的富商之女。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蒋百里之女、金庸的表姐、徐志摩的表妹。钱老和蒋英的婚礼在上海外滩和平饭店举行,饭店非常高,富丽堂皇,这个饭店接待过英国女王、美国总统…


user avatar   fu-lan-duo-lu-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富二代怎么定义?

我自己来画个尺度吧:

家产过亿的:没见过。

家产千万的:见过不止一个,搞得还不错。

家产百万的:很多。

百万以下的也不好意思叫富二代了吧。

其实有点家底搞科研还是很合适的,因为科研很费时间,而且最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富二代来搞,哪怕找不到教职,最后总还是有父母兜底,不至于混的太惨,也不至于走极端。

反倒是那些真正家境贫寒的,我个人不建议搞科研,很容易被逼到走极端。科研说白了是饱暖思淫欲的事情,如果保暖还做不到,那么还是去学计算机吧。


user avatar   chen-qi-fan-2-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个例子,我非常尊敬的,赌王副手、澳博ceo的儿子,香港中文大学做优化的Anthony Man-Cho So苏文藻。苏教授科研无敌强,以前在semidefinite programming里有非常出名的工作,和ye yinyu大佬写了领域内著名教材,最近他也一直持续有产出好工作比如manifold optimization里的几篇,但谷歌他的名字时,会看见跳出来的“xxx儿子斥7000万买房”“xxx儿子结婚赌王和两任特首亲到祝贺”。他的父亲是赌王的副手、澳博ceo,可谓是顶级富二代,至少是我见过的最有钱的富二代。

我和苏教授接触其实并不太多,只跟他做了一个integer programming的暑研,快一年后又花半学期研究他在manifold optimization的工作。现在我转方向做计算pde后也不好意思再去联系他了。但苏教授为人之好、做事之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作为工学院副院长的他非常忙,仍然会认真地回复每一个邮件并对问题给出详尽的回答(虽然普遍要拖几天并在凌晨才回复),据他任教的本科生说各种问题都会很认真地回复,甚至聊人生都会收到真诚地鼓励。他经常因为太忙而饭都没时间吃就去和学生讨论科研,有一次他从下午四点开始连着和学生讨论科研,到见我时已经快晚上九点。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学生,给予机会,很大方地给学生工资不低的ra。认识的所有老师都评价他very nice(印度教授原话)。

虽然他肯定很有钱,除了富二代外,港中文一年都至少给他几百万工资,不过在我观察下,他过得也就是正常科研大佬的生活。他的手表似乎是普通卡西欧,他买豪宅上了新闻,但大部分仍然时候住学校(可能为了科研方便?),精力都在着科研上,办公室里堆满了教材和论文,架子上挂满了无数世界各地学术会议的名字牌。现在learning席卷天下,很多做优化的都去learning了,不过他仍然一直在思考他感兴趣但又难又不好发文的sensor定位相关的sdp优化问题,即使这方向已经不怎么热门,可谓是甘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真正热爱科研的人也许就是这样吧。


user avatar   wei-jun-n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比如我们北大化院的罗佗平老师,入职北大后,家里直接送了北京一套别墅,希望罗老师安心做科研,为人类科学作出贡献,不要操心钱的事。

罗老师本人也是天才少年,当年北大本科化院第一,哈佛的博士,断然拒绝了家里要求读工商管理、接手家族企业的要求,强烈要求做科研。

所以什么是真爱科研,这就是…

记得成立实验室早期比较忙,罗老师亲自披挂上阵做实验---这没什么,很多老师也这样。但是,罗老师不仅自己上,还把夫人一起叫上来帮忙…

什么是没有铜臭味的纯粹科研,这就是…


user avatar   seren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仁

这位算不算富二代?应该算富N代了,N>100

Akihito. Linné and taxonomy in Japan: on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his birth.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Volume 86, Issue 3, 2010, Pages 143-146

Akihito, Fumihito Akishinonomiya, Yuji Ikeda, Masahiro Aizawa, So Nakagawa, Yumi Umehara, Takahiro Yonezawa, Shuhei Mano, Masami Hasegawa, Tetsuji Nakabo, Takashi Gojobori, Speciation of two gobioid species, Pterogobius elapoides and Pterogobius zonoleucus revealed by multi-locus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Gene, Volume 576, Issue 2, Part 1, 2016, Pages 593-602, ISSN 0378-1119

Akihito, Ikeda, Y.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of Callogobius (Gobiidae) found in Japan.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2021


天皇没有姓,只署明仁(Akihito),地址是"东京都,皇居",简直cooooool

明仁一面说天皇的工作太过繁重,无法胜任,要求退位,一面2021年刚又发了一篇文章,看来这份工作比天皇有意思多了 [捂脸]。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 2021 年「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实现科技自立的路上,如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如果有机会与世界知名科学家共处一天,你最想问什么问题?最想做什么事? 
  我是一个自考生 想考吉林大学非法学研究生 不知道机会大不大? 
  参加保研夏令营应该做哪些准备? 
  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是怎么样的?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 2019 年增选院士名单,有你所了解的么? 
  不同国家和制度的数学PhD成才率(永久学术职位)是多少?有多大差别? 
  如何评价 2018 年国家优青评选结果?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你有信心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知乎上不劝退神学专业?
下一个讨论
马未都是一个怎样的人?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