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国产的爱情影视作品,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接地气。其成因便是对爱情的“神化”需要——对现实里的种种因素,进行规避甚至逆转。这当然是对于观众的“理想化”要素提供,是造梦。但是,由于它必然导致的人物动机、发展方向、事件逻辑的种种不合理,让它离现实世界太遥远了,丝毫没有任何生活的实感。
观众感受不到“人物像自己”,自然也就不会相信片中的甜蜜童话。
《爱情神话》,带着一个“神话”,直接了当地摆出了造梦的架势。但是,它却拿出了不错的平衡感,反而是一众爱情片里最“现实”的那一类。造梦与现实的距离感,是本片把握住的东西。既要高于现实,甚至模糊现实,但又不能完全割裂于现实,凭空盖楼地自说自话。由此,神话才变成了可信的神话。
首先,当然是对语言的使用了,这难度不大,但却表明了主创“现实化”的目标——避免口音与舞台背景不符合的错位感。更进一步地说,开场的序幕里,导演就巧妙地利用了方言,强调了生活化的回归。先是普通话的话剧,大声宣讲着一些远离生活日常的大段文青语句,而后切到了打瞌睡的徐峥,并带出了他与马伊琍在审美上的分化。此时,话剧的“非生活之高大上”呈现出“矫情与刻意”,直接从形式上与作为观众的徐峥二人拉开差距。并且,在后片中,普通话的出现,也往往伴随着“文艺化的自述”。
在这一段中,徐峥与马伊琍的爱情显然也没有那么美好,而是被审美的差异所延缓,这便更加深了爱情呈现的现实成分。话剧的普通话,徐峥此时说的方言,也加深了这种分化。而后,正片开始,便是做早饭的生活化特写镜头,构成了对序幕的推倒。
在全片中,作品都将爱情与“矫情的文艺”特意地拉开着距离,逆转了大部分国产爱情片的“不接地气”。徐峥的职业是带人画画,但教学段落里却不是借艺术而行的所谓“心灵交流”、“深度共鸣”,而是极度日常性氛围的生活化闲扯——“你们不画了开始聊天了是吧”。他有着文艺小资追求的过往,但却被时间和人生日渐消磨。并且,他也试图向文艺腔的马伊琍靠拢,发出一些爱情片男主角会做的所谓“浪漫”行为,发现代诗一样的抒情,但却马上害臊地删掉了内容。相反,徐峥身上环绕的,始终是茶米油盐酱醋茶——骑着车的身影,买菜时的闲话,对儿子化妆的不满。
徐峥与马伊琍的爱情,成为了“日常生活里的现实神话”的载体。徐峥对马伊琍的追求,靠的是他的生活化、烟火气,是他脚踏实地、立足现实的落地。开头,导演便设立了二人的矛盾点——代表文艺理想化的马伊琍,与压抑原本存在的文艺内心、充满生活气息的徐峥。马伊琍喜欢着年轻女孩都会认为“矫情、做作”的文艺话剧,沉浸在一种对形而上之物的追逐之中。这也让她与烟火气的徐峥,必然产生裂缝:电影开头,看完话剧的她想要与徐峥“绕远散步”,浪漫一把,深入交流,却被不解风情的徐峥提醒“我家在另一边”,便是对全片中二人矛盾之存在的提示,也是徐峥要跨越的东西。
事实上,马伊琍也面临着现实日常的繁琐困境。她带女离婚,生活艰难,这也提供了徐峥以生活化特质而走进她内心的前提。徐峥第一次来马伊琍家,导演给出了光线的变化——先是隔着楼门、蓝色门框里的徐峥,而后是楼道的黄色照明里的马伊琍,这样的光线与此前的日常光明显不同,结合徐峥此时给马伊琍的话剧原作小说,试图用文艺的投其所好来获得芳心的做法,形成了与全盘日常烟火气不同的“文艺范儿”;但旋即,二人来到马伊琍家里,徐峥帮马伊琍修灯泡,帮忙带孩子,而马伊琍也暴露了自己离婚带女的生活现实,并困扰于隔壁的吵闹,二人的交互转入生活化,光线也变回了日常色调。
本片保持着对“脱离现实的文艺爱情”的否定,强调着基于日常生活层面之帮助、扶持,对于情侣关系的重要推动作用。徐峥对马伊琍的关怀,并不是理想化的安慰、心灵鸡汤,而是落地于实际的帮忙,代替工作繁忙的马伊琍带她的女儿,并且愿意承受其他人对他“娶二婚女人“的背后冷眼,也对前夫非常关心,而非“爱情战胜一切”。他支持的是马伊琍更实际的部分,也面临着二人关系里更实际的考验。他与马伊琍当然有着性质的分化,有着jimmy choo高跟鞋上体现的经济实力高低,也有审美上的分化,但却靠着实际的帮助,让马伊琍感受到了扎实的生活支撑。
而在另外一些侧面上,电影也竭力强调着现实性对文艺范的打破。徐峥的邻居一身文青小资打扮,却被交通协管员禁止在咖啡馆门口停自行车。而在配角们的爱情线索上,也有着“脱理想化”的倾向。
最典型的,便是所有人一起吃饭的段落。首先,是一系列的“脱现实”氛围:马伊琍想与徐峥独处晚餐,而徐峥的女学生格洛瑞亚则先行一步,用“丈夫被绑架“的谎言——只有两万五的赎金涨让它原形毕露——试图求得安慰,其人此前也以文艺的口风讨好徐峥,一副文青的“谈心灵“模样。然而,徐峥的前妻、邻居,阴差阳错之下纷纷入局,让——马伊琍口中的——“独处变大锅饭”成局,文青被打破,成为了现实中家长里短的纷乱繁杂:情感关系,法律关系,混成一团。然而,在日常拉扯中,少许的尴尬、甚至针锋相对后,一句揭示人物不如意之现实状态的“谁是野猫”“谁是剩饭”,却让众人都其乐融融起来。比起尴尬不自然的“暧昧”,家长里短的烟火反而更让他们舒适。
直面现实,打破无谓的小资、文艺矫情,反而才是这些人最舒服的状态。人终究是活在现实里的,一味强调文艺、小资、纯爱,不过是对现实的掩盖和回避,完全不符合这些人在现实里的生活状态:活到现在,有太多过往、太多困境,也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在“文艺”与烟火之间切换、混杂。马伊琍需要审美上的交流,也需要独身生活里的支撑,甚至还有“四十四岁却自称三十八岁的年龄焦虑”。女配角说着文艺的话语,喜欢唱歌放纵,也体现着生活中“虚假繁华”的孤单寂寞冷,在“一夜情”与“花钱买朋友”之中寻求慰藉。徐峥的前妻,和徐峥家长里短,困扰于徐峥母亲对自己依旧的关照,也会偶尔回想起对舞蹈的热衷。即使戏份有限的男邻居,也有着故作文艺的包装自我,以及对交警的毫无办法。而意大利人亚历山大,也看似外国血统、家族企业,宛若网络小说主角,实则“回义乌卖冰箱贴”。
就像马伊琍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是年轻时,我可吃这一套了”,每个人的年轻时代都会有着对文艺爱情、纯粹感受的憧憬,认为爱情可以压倒一切,艺术与心灵的体验高于一切。但是,随着对生活的逐渐深入、感受,这种想法必然会逐渐消失,取代以更现实的需求。徐峥便是最体现这一点的主角。他对马伊琍间或的“文艺倾诉”、投其所好,基本都半途而废。对于格洛瑞亚的“求爱暗示”,则是实实在在的“会错意”,真的以为她丈夫被绑架到了土耳其,还想自己去营救。即使是点一杯奶茶,在念出那一大串文艺范儿十足的名称时,也毫不自然,违和感十足。他帮助儿子脱离相亲困扰的,也不是去告知“爱情自由的伟大”这些大道理,而是最实际也效率的,骗对方儿子喜欢男人。
他能给予他人的,不是纯粹的什么爱情、心灵,而是扎实的生活帮助。这是源于他自身在现实日常里感受到的困境。事业上,他的画作成就不高,爱情上,则一次离婚,人生即将走入“被剩下“的状态。
然而,必须要重视的表达是:在另一方面,徐峥的生活化给予,却也是对自己走进其他人、迎来更好未来的阻碍。这是源于其他人对于“文艺”的追求,更是由于徐峥自身呈现出的“对情感交流的尴尬,过度的烟火”,让他变得有些庸俗、无趣。儿子并不喜欢他对相亲的直接打断,也在自己的柔化审美倾向下不满于他对自己“爱化妆,不像男人”的评判。这让他没法处理好对儿子的教育,也被母亲要求转移房产给儿子。而在自己的爱情里,他也饱受现实因素的困扰——经济实力是一方面,而他的贸然出击、邀请同居,在过度热切之下,让离婚女马伊琍产生的“不可冲动”的现实顾虑,是现实因素错误的恶果。
由此可见,过于不在意现实,或完全的现实导向,都不会有助于生活。每个人都有理想化的曾经,又被生活打磨。但如徐峥一样,一味地“现实”,也不足以改变什么。到了影片后半段,导演开始将二者混合,从“文艺”中提取出有用的部分,让它作用于现实的烟火气之中,推动生活的进展。
首先,导演先进一步强调了文艺的无用。在徐峥拿着高跟鞋去找皮匠时,被告知马伊琍对他的防备,绕过了一个弹钢琴的女人,暗示着二人爱情推动中“文艺”的无帮助。而在那之后,徐峥与邻居闹翻,互相揭穿了“你的爱情故事都是假的”“你的画作根本没人看”的真相,撕破了文艺的假象,暴露出了“强行文艺”掩盖的尴尬生活状态,则是对文艺无助于现实的进一步表现。二人在各种——从文雅店名的水果店、酒吧、奶茶店等文艺风环境,到楼下垃圾桶的生活风场所——场合邂逅下的相互别扭,暗示着他们全部生活内容的不堪,没有文艺层面的圆满,也没有日常生活的家庭顺遂。
而后,电影似乎给出了一个“文艺力量”的承认环节,让徐峥获得了大展的机会,又让他与马伊琍,在一个脱离日常化光线的策展厅环境之下相互攀谈,似乎打破了此前徐峥过度现实带来的二人关系破裂。这是一个信号,开始对过度的“现实主义”进行纠偏,将“文艺”作用于其中,构成了对“第三幕中答案”的铺垫。
文艺的力量能够压过现实吗?当然不完全能,即使在第三幕中也是如此。男邻居的死亡,是这里极具象征性的段落。他听闻意大利情人的病危,悲痛欲绝。此前被当作“文艺谎言”的美丽邂逅故事,其实并非全然的虚假,更接近于模糊,他与美丽而身份差距极大的情人之间,似乎真地拥有一段摆脱了现实因素的纯粹心灵交互,而非完全的胡编乱造。然而,他却只能哭着自嘲“都是假的”,表现出时过境迁、爱情悸动已被时光磨灭、败北于庸碌日常的无奈。而他其后的死亡,结合着情人的痊愈,又更加让他的这段心灵邂逅、纯粹爱情,变得让人啼笑皆非,他的“为情而死”都失去了现实意义。文艺于现实的不明确,达到了极致。但是,不明确之“文艺”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却被扎实地确认了其存在。
影片否定了文艺的全盘性力量,这是《心花路放》里也做过的表达。而另一方面,本片也展现了过度现实化的无力。最终,随着邻居的死亡,二者实现了混合。一辆平庸无奇的公交车经过,马伊琍从徐峥那里接回孩子,日常化的要素再次出现。而二人讨论的,却是关于男邻居的哀思,马伊琍安慰徐峥“不要太难过”,情感上的交流重新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而徐峥否定了邻居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却是不忍承认邻居孤寂失落的情感触动——弱化了全盘的“文艺”,但凸显了情感的部分。
随后,更是点睛的一笔。众人为邻居办追思会,观看费里尼的电影《爱情神话》,是为情感交互,然而看着看着,却从煞有介事变成了百无聊赖,传递着护手霜,念叨着“这电影是关于爱情的吗”,似乎不解风情,连马伊琍都是如此。然而,当徐峥给众人做饭时,此前被特写定格、凝视电影的马伊琍,却发来了约咖啡的微信。
在这里,做饭的画面与开头形成了呼应,带回了徐峥身上的日常烟火气,延续了段落里对文艺的打破。然而,这一次的马伊琍,却在凝望电影的同时涂了擦手霜,也给了烟火气的徐峥以积极的回馈。这让她在“文艺”与“生活”间有了平衡,润滑点便是与徐峥基于“追思朋友”的情感自然交互。它高于烟火,但也不再刻意,不再尴尬,同样不再过分庸俗,这才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积极结果。
整体的烟火日常是必要的,人也必须活在现实里。但是,这并不代表对“文艺”的全盘否定,不意味着文艺强调之“情感交流”的可有可无。否则,人们会活得越来越目的明确,越来越功利,而失去了互相之间的慰藉与温暖。它是全盘日常烟火之中,必须存在的润滑剂。
人们的生活,当然要排除掉一味的“诗与远方”,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一路向西去大理”,更不能追求什么“不止眼前的苟且”。但是,现实化、日常化、烟火气,并不意味着功利主义,也不意味着对内心情感交互的完全忽视。马伊琍需要徐峥提供的生活帮助,就像他大部分时间里在做的那样,但同时也需要与他拥有自然的、更侧重于情感部分的共感。
落地生活,可以烟火,却不能庸俗,不能不谈钱,却不能只谈钱。
日常生活是主体,而情感交流则是重要的润滑。影片的资源分配中,日常化居多,而“情感”较少、却是终极推动,即是对其的呈现。电影里,徐峥间或地练习老白家的手鼓,暗示着他试图“情感共鸣”(当然不是强行凑话剧审美的“文艺”)的努力,但却始终稍纵即逝,直到结尾,才借助邻居的死,而敞开了心扉,不是目的明确的“同居暗示”,也不是尬文艺的写诗、话剧,而是自然的真情流露。而贯穿影片的轻摇滚歌曲,也不是单纯的文艺范儿表现物,更契合着人物当时自然生成的情感。
徐峥最后说,“爱情没有神话”,电影确实否定了通俗意义上的“神话”,也让众人无感于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从而否定了”有爱情就无往不利”的奇迹。但是,于现实生活而言,非物质的存在固然不能决定所有事情,却可以推动一些事情,让人们冲破一些现实中的阻碍。生活日常里的些许自然情感共鸣,或许就是现实里的爱情了。
这就是这部爱情电影达成的宝贵平衡感。它给出的“超现实”,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根据神话的普遍释义——不可实现之神话,却也是日常生活里可出现的“神话”。
以上
看多了骗小孩的爱情童话,也看多了闹心的爱情现实灾难片,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叫爱情神话。
在国产片里很罕见,定位大约海派伍迪艾伦。法租界祖传房洗掉了文艺中年常见的酸楚,让这个故事成为了令人信服且愉悦的神话。
法租界独栋房主“杂家”,离婚探戈爱好者,老公失踪的富贵野猫,号称泡过索菲亚罗兰的文艺中年,混血女儿的广告达人,这么摩登洋气又市井的70后,也只能法租界有了。徐峥和倪虹洁的选角尤其合适。
行文非常的松弛和灵巧。捎带上中国男导演的道歉、手牵手的男人、乳化不乳化、自由的女人、美妆的儿子,这群人的一小步,中国电影的一大步。
费里尼纯属牵强附会,那个莫名其妙的片子的中文译名也属于莫名其妙,片尾也自嘲了这一点。
这片子,我看了,而且是在徐家汇港汇看的,距离片中的故事发生地点不足1,2公里,我自己也住在附近,年龄也接近片中人,所以有很强很强的既视感,即所谓的逮虾户,23333。
这部片子的细节非常足,编导不愧在这块区域生活了6年之久,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足够细致,加上有一堆上海老戏骨的加持,确实能够准确地还原出上海这座城市和所谓正宗上海人的应有的味道的。
但是,这部片子也还是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依然不够严谨。在聊这部影片前,还是要指出来。首要的问题在于年龄设定,马伊利44岁,98年上大学(马伊利本人确实是这个岁数),那么可以推测,故事中发生的时间为2023~2024年,徐峥98年大学毕业,比马伊利大4岁,到剧中也不过是48岁。而剧中他的儿子应该至少是大学毕业了吧,最差也是大专毕业吧,48岁的爸爸,22的儿子,徐峥结婚很早啊,但马伊利结婚也太晚了点,小女儿不过10岁。这不太符合当年的大多数的上海年轻人的结婚年龄。正常而言,大部分这个岁数的人,儿女都应该是初高中阶段。当然,这两个人可以说得通。主要是徐峥和马伊利的妈妈的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尤其是徐峥妈妈,演员是张芝华,本人63,妆容也不过60出头,但实际上她们的年龄怎么也要70……甚至75了,(上海本女性一般结婚都较晚,鲜有20岁出头就生孩子的)肯定是老态尽显了,这点是比较出戏的设定。所以老人这块没有写进去,恐怕还是观察得不够。
其次,这部片子的上海话,依然是小问题不断,编导自己也说剧本是用普通话写的,这足以说明编导本人并没有足够要好的上海本地朋友,不然用上海话写一遍剧本,肯定会更好。很多上海话能看得出来是几位上海演员自己调的。特别要提一下,周野芒有一段吐槽江北人城管管他停自行车的话,看口型是怒喷江北人的,但是台词还是被配音和谐了,为了照顾更多的非上海本地人观众吧,很遗憾,其实批判性地还原一下还是很好的。
再有,就是这部片子真的是人保戏的片子,如果说冯小刚的老炮儿是一个假北京的YY,人都保不了戏的YY的话,这部戏就是认认真真的观察了上海和上海人,让上海演员保出了一台好戏。尤其如果不是马伊利贡献的神技演技,这部戏恐怕很难达到现在的效果。几段窗边吸烟的戏,太绝了。阳台上和徐峥的一段戏:“我年轻时候最吃这一套了”,魅力尽显!我只能骂文章这个傻X,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居然娶到过马伊利……
接下来说说本剧中的一些有趣的上海细节吧。
一个是片末提到的蝴蝶酥铺子,这个铺子叫芈庆铺子,天钥桥路上开了一年左右吧,确实挺好吃的。之所以肯定是这家是因为天钥桥路上一共就两家临街主打卖蝴蝶酥的,都是新开的,另一家更新,还不怎么好吃……天钥桥路上的各种小食铺时常更换的。
一个是平角短裤,这几乎是这个年龄段的上海男人从小的记忆和从小穿到大的。以前上海夏天满大街男的外穿这种裤子的,尤其是小孩子。现在也是夏天居家常穿的裤子,因为凉快舒适。而且上海人都要去外贸摊头买的,质量好,所以这点特别有生活。
一个是这个剧的外景,基本取景就是永康路,太原路附近,天平路街道和建襄街道吧,都没出徐汇区。这个区块毗邻徐家汇,闹中取静,是非常值得闲逛的地方。而且剧中徐峥这套房子,老值钱了,三上三下带小院子,配套上海市最顶级的学区,户口产证只有徐峥一个人,周边好几个三甲医院和大量地铁……我估摸着,没有5000万,也得有4000万。别看马伊利家不怎样,但楼上楼下加起来,也得有个小1000万了。所以徐峥让马伊利搬去他家住,其实是很值钱的。两个人一结婚,家庭资产快5000万了,绝对挺富足的了。而且徐峥家里门路不浅,一个小学美术老师,能当上海电视台美术总监,自己想想。这套房子也是他外公留下来的私房,全须全尾,一个外孙独享,这家底真不是一般的殷实。他的前妻,也就是蓓蓓,只要不是傻X,是绝对不可能离婚的,要么就是找了一个家境更好的。所以你要是细细推敲的话,这里还是有些与现实脱节的。当然,徐峥在这部片子里,很多不撩而撩的骚操作,实际上就是浸淫在这块文化土壤里的结果,比如画了个马伊利的白描。也难怪他准儿媳会说他儿子有魅力,他前妻会说他是抢手货,倪虹洁会为之动心了。一言以蔽之,闷骚啊。
再有一个是老乌这个名字。其实上海的乌姓还是很少的,如果编导有采风的话,这里的老乌的原型应该是上海话里,一类叫作“老糊”的人,这类人喜欢捣糨糊,做人也大大咧咧的,有点剧中老乌的样子,一般大家都会用这个绰号指代他。老乌,老糊,老吴,这三个词在上海话里的发音几乎是一摸一样的。而且无论是不是索菲亚罗兰,8、90年代,这块区域的房子是不可能出售给外国人的,上海的首批外销房也不是老乌家这种陈旧的老式公寓。
片中的小皮匠特别用了江北口音,这是很戏谑地,其实这种皮匠铺子就快消失了,而从业人员多为江北人,而且是那种在上海生活了很久,努力说着上海话,说的是带有上海口音的江北话的人,和而老乌喷的城管口音新奖杯腔是不一样的。小皮匠的口音一听就很怀旧。上海最著名的滑稽戏,72家房客里面的小皮匠也是江北人,也是笑点担当。另外红烧肉很细节,上海人确实爱吃红烧肉,也确实有隔夜菜要倒掉的习惯,尤其是绿叶菜。上海妈妈如果给儿子女儿带点菜的,也一般会带红烧肉,还有油焖笋,也难怪徐峥这么胖。只是红烧肉两天以内是绝对不会倒掉的,反复蒸着吃更好吃,还可以把猪油撇掉。
最有意思的要算倪虹洁直接把白马会所的地址给爆出来了,这也实在太好笑了。所以我可以肯定这部片子的女编导有一帮上海富婆朋友,在日常聊天中,在白马会所的灯红酒绿中,慢慢把这个剧本的给磨出来了。因为别看剧中三个女人和徐峥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实际他们每个人的家境、收入、社会资源哪怕在上海也算得上人中龙凤,个个都是有钱有闲,所以才能有这份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哪怕是老乌,年纪最大,真真假假,80年代末能公派留学的,老了还能随时免费搞定各种街道资源,就绝对不是普通人。
最后谈谈影片本身,这部片子的学院派的气息很浓,有了徐峥的监制毫无疑问为本片带来了质量和演员阵容的保证。而学院派的编导,又保证了徐峥他们不必太过向商业妥协,可以相对含蓄和收敛的来把作品进行完整的表达。这部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对上海人,尤其是老派上海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对距离感的拿捏给表达出来了。有很多不了解上海人的外地朋友会简单粗暴的说上海人比较冷漠。其实不是的,看这部片子你就会发现,上海人之间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既能保持自我,又能充分表达自己,尤其是一帮彼此都能拿捏好距离感,且社会层次接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坐下来吃饭聊天的话,确实是很惬意的过程。它不同于北方饭局的直抒胸臆、指点江山,也不同于南方饭局的市井家常、街坊倾己。而是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互相抛“因头”(以隐喻开始话题),“轧苗头”(察言观色),既不要“掼浪头”(吹牛皮),又大家拎得清(心知肚明)的对话,就很好玩。尤其是片尾字幕徐峥和马伊利的微信对话,确实可以感觉到两人的心有灵犀和彼此尊重。很看好这对,闷骚大叔VS广告熟女,哈哈哈哈
总之,这是一部不那么商业,且极具地道烟火气的片子,尽管细节考究还可以再进一步,但毕竟这不是纪录片,对于真实上海人的描摹是到位和贴切的。从什么女性自由,女性群像,讽刺影视编剧啥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我觉得没什么必要,我也不觉得这是编导特别在意想表达的内容核心。相反,我觉得编导能够比较坦然自在的呈现真实的上海和上海人,是值得称道和感谢的。作为上海人,非常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作品的诞生,编导能够沉下心来观察生活,在平平淡淡中,把人物立起来,让情绪传达到位,还是很不容易的。尽管剧中人依然缺乏对更多现实中的普通上海人的代表性,但影片对上海人的精神内核的表达是到位的。对于上海观众来说,他们可能远没有徐峥和马伊利们的家境好,境遇优秀,可以那么有钱有闲,但他们的形象是真切典型的,他们的生活是令人切实的向往的,他们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因此能够格外的引起一些共情。而一个上海这样的都市,也确实需要多几部这样的影片来展示它的文化内核,希望有条件的朋友都去影院支持一下,谢谢啦。外地朋友也不用担心听不懂上海话的问题,听得懂的话,观影乐趣是120分,听不懂的话,保底90分有的。
灵的呀!高级的成年人“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聚焦一组上海弄堂里成年人的爱情友情亲情,这类题材,要么被各路狗血电视剧夸张放大极端化处理,变成“婆婆媳妇妈大战三百回合”的互撕套路大合集;要么被裹挟为沉重的一地鸡毛一声叹息。
前者是用极端的变故和套路来硬凹戏剧转折,后者则更类似蜕尽美好之后的举手投降。
总之,“大人们”似乎不配与“爱情”“灵”这些字眼一同出现。
《爱情神话》的特别,就在于这是一个很上海的、很“灵”的爱情“神话”。
成年人的爱情“神话”,自然离不开情、也逃不掉“利”,
如果太侧重前者、容易滑向青春偶像的不真实;
如果太偏向功利的算计,又会过于晦暗、沉重。
《爱情神话》则找到了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
在家长里短、弄堂市井烟火气的基石上,细腻描摹了复杂又微妙的怦然心动欲说还休。
影片中白老师(徐峥饰)和李小姐(马伊琍饰)的微信对话框,写了又删,删了又编,问了又等,等了又再看。
反反复复的煎熬、细腻,来回等待的在意、甜蜜,尽在其中。
《爱情神话》一眼窥见局中人的生活困境,但只轻轻巧巧揭起一角,如同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在窗边吃一支烟那般,夜一深风一起就散;故事里弥漫着的不是人到中年的无力感,而有着轻巧的光彩。
李小姐一夜之后不告而别,白老师辗转打听到住处,借口送你一本话剧的原著小说,上得楼去,是逼仄的楼梯、老旧的家具、坏掉的吊灯,喋喋不休责骂不停的老妈、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小小房间。
短短几个镜头、几句老妈骂人的“背景台词”,就将李小姐的前尘往事、生活现状交代清楚。
此后,李小姐辅导女儿功课、抽查她单词,选择的词汇、句子都很有意思,诸如“后悔做一件事”等等,字字句句都在往白老师脆弱的小心肝上扔炸弹。
心惊胆颤的老白,还趁乱画了张速写,笔下人、心上事,微妙。
此后白老师成为免费家教和带孩子的“保姆”,影片通过孩子视角来人小鬼大讲感情,质感也很有趣。
影片中的街道、弄堂、店铺,老白的画、老乌的嘴、小鞋匠的咖啡,诸多细节都合适到位、巧妙有意思。
蓓蓓描述中老白的鲫鱼汤,老白早起准备的爱心早餐、发现对方跑了之后将爱心捣碎;
街道抑或弄堂、阳光或者一扇窗,都有着很浓郁的生活氛围,似乎处处有“情调”。
这种情调又不是脱离生活、刻意装出来的考究,而渗透在过日子的寻常节奏里,在地域和方言加持下质感更是非常浓郁。
三分通透,三分轻巧,三分高级,“灵”的呀!
对比当下其他华语影片,气质更是独特。
《爱情神话》中的几次饭局,都很有看点。
从第一次的“情敌”修罗场到后续的老友局,再到最后的怀念局和观影局,氛围越来越混融。
·第一次饭局,白老师终于约到李小姐,精心准备好二人晚餐,倪虹洁饰演的Gloria却突然杀出来,哭哭啼啼慌慌张张讲她老公被绑架。
三人“修罗场”名场面,Gloria的每一个难题、李小姐都轻而易举理性且略带不屑拆解;
Gloria又黏黏糊糊哭诉这不行那不行,很好笑。
所谓绑匪一共才索要两万五、而上海飞土耳其往返机票都要一万多;
这光怪陆离、漏洞百出的麻烦事,特别有意思。
此后,白老师前妻蓓蓓上门,一番关于“剩饭也有人抢”“野猫”的针锋相对的明涵,也很精彩。
剑拔弩张一场,这群人后续的故事走向,却意外都成了朋友。
老乌觉得Gloria人生空虚、贪图情感和陪伴,认可李小姐压力重大、贪图钱财和条件,为此老乌和老白大吵一场,将几十年不说的“看不上但不拆穿你”一股脑砸向对方,风卷残云大吵特吵然后一拍两散。
最后,帮老白、老乌解决场地问题的,却是联手的李小姐和Gloria这两位。
几位再度一同出现在饭桌上,俨然都是老友。
什么前任、一夜前任、前任情敌,身份通通不重要,种种奇怪的过往纠葛、都可以被笼统放入“老友”的大酒杯中。
关系模式分明很“新潮”,甚至可以说“前卫”,但同时又很古典、很“家常”。
一桌人、一盏灯、几杯老酒、一段故事,那种浓郁的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什么类别的情感,有浮世温暖、又有街头巷陌烟火气浓郁的家常气息,很吸引人。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性别刻板偏见等内容的探讨。
白老师总是嫌弃、反对自己儿子用化妆品,动辄说他“男孩子不像男孩子”。
“男人不像男人”这样的论调,老白本人就是受害者,但转过头来依旧用这套刻板印象攻击儿子。
影片对此的批评、否定和消解,通过李小姐等人的态度表达得很鲜明。
众人聚会上,李小姐等人和Gloria都对这位“美妆达人”很有兴趣,挨个等他“诊断”发话该如何护肤。
就连老乌也批评老白“你这是性别歧视”。
影片中关于“没有如何如何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这种刻板陈词滥调的嘲讽,从一句“没有孩子的女人,人生是不完整的”,嘲讽出千百万般变化,更是精彩。
故事中工作场合雷厉风行的李小姐,或者身边总是有很多“卖相好男孩”纸醉金迷环绕的Gloria,都不是老套刻板印象中“常规女人应有的样子”。
至于蓓蓓,她说前夫时“我不过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性别倒置之后说这句话格外有效果。
你看,故事中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位饰演的女性,每一位都很不“常规”,但所谓“正常”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阉割甚或说“裹脚”呢?
倪虹洁饰演的角色,假装四两拨千斤浑不在意、拒绝老白的“认真”好意,一转头回到声色犬马场合中眼中黯然是真,空虚也是真,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女人都应该妥协向“没有如何如何的女人就是不完整”的一刀切论断。
电影中关于刻板印象、女性身份的讨论很多,打法也很大胆,但并不干巴、生硬。
出现在有点好笑有几丝“倒霉蛋”气息的老白的感情世界里,熠熠生辉。
故事最后将重头戏放在老乌吹牛的爱情中,让戏中人讨论那一段传奇究竟有没有发生过。
与其说重点在于探究是否存在的客观真实,不如说在于叩问“愿不愿意”相信的主观感受。
老白多年来都不信,只是出于朋友义务、在被逼到极限吵架之前都不拆穿。
究竟是不方便透露的“神秘人”到来更震惊,还是老乌之死让老白改变了看法,或许也并不重要。
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感受是真的。
角色可以是假的,但眼泪是真的。
在某个华灯初上的夜晚,老乌在老白的小院子里,和三五老友讲起那场刻骨铭心的异国绝恋。
说故事的人认真说,听故事的人认真哭。
灯光温柔、众人入戏,感情动人。
老乌说不知为何从未看过费里尼的《爱情神话》,影片最后众人为纪念老乌聚在老白家中看《爱情神话》,又一顿生猛吐槽“这电影看不下去”。
这三分真挚三分调笑、三分戏中戏映射的画风,处理手法也很聪明。
李小姐说她并不相信老乌的爱情故事,但她女儿白色裙子上胡乱涂抹的“垃圾”、已经被老白画成了一副精彩的画。
你看,若相信,那不慎被弄脏的裙子,或许都能成为美丽的画作、流动的盛宴。
好奇《爱情神话》最后的收官票房
如果能探到2亿门槛,对电影行业的价值将不亚于《流浪地球》和唐探系列,都是在拓展行业类目开创性的一步
其实,这种伍迪艾伦式的文青城市爱情小品,不是没人考虑过。但是,搞文艺片的看不上,搞商业片的怕亏钱,都在等别人做第一个吃螃蟹。主要是基于行业市场环境的预判,以及对制作能力的不自信
伍迪艾伦从商业角度看是个什么导演?稳定输出但是打不出暴击伤害的那种。大体上每部电影1000万-2000万美元,收入3、4000万美元
因为他是主动收缩受众的导演,观众大多是城市文艺中产及小知识分子。至于文化教育相对较低的大众,比如贫民区黑人或者南部红脖子,这辈子也不可能走进电影院看一部伍迪艾伦式的电影
电影本身的气质和语言范式会天然树立起一道观影门槛,把部分观众婉拒门外,更不用说伍迪老头的电影时不时就尖酸刻薄的讽刺一下红脖子没文化的蠢样子,何必看来找罪受呢
但是我国素有工农文化传统(春晚要求节目必须让农民看得懂),加之各大行业在扩张时期的本能都是服务增量市场,而不是着眼于对存量市场的精耕细作。
对于电影行业,每年新增的电影屏幕数量,大多是在三四线城市逐级下沉,所以从做增量的角度来看,就更不会有人吃饱了撑的,做一部把广大群众拒之门外的电影了
这也导致了我们很久没有在院线见过优秀的城市主题电影,要么是服务于广大群众的乡土题材,要么是文艺片的热土小镇青年。一旦涉及北上广,大都是雾里看花式的繁华浮夸,也就是观众常说的“悬浮感”,比如xxx系列。本质上,这一类电影都不是给定居于大城市的人看的,而是给游客看的“观光电影“
其实一部服务于城市里文艺中产及小知识分子的消费型电影,并不好做
城市本身的活动本身是极具单一的,吃饭喝咖啡喝酒聊天看展看电影看话剧,放弃大视觉效果和耸人听闻的情节兜转,对于人物之间的摩擦碰撞要求反而更高。而消费型电影,放弃了晦涩的镜头语言,对台词打磨的能力也极为考究
《爱情神话》这两点的完成度都不错,并且很取巧的把整个物理空间限定在几公里以内,把城市生活的颗粒度拉的足够精细,与台词和人物产生了极为协调的化学反应。相对伍迪老头来说,只保留了文青反文青的自嘲部分,不做他嘲,这需要导演一定程度认识到自身的攻击性,并加以克制收敛,所以展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气质又不至落于矫情
所以私心我是希望《爱情神话》能成功的,毕竟国内资方大多没什么先见性,流浪地球不成之前都不看好,成了以后跟风而来。不过就算票房失利,也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市场摸底,至少后面大家就能估算出这批存量用户的盘子有多大,下回做饭的时候控制好量,逐渐也能摸索出一条不堵车的好路
刚刚看完了电影《爱情神话》
总得来说得打8.5分
主演的演技到位,电影故事讲的很棒。
虽然语言是上海话也就是吴语,但我在苏州小镇呆了近四年,所以观影无压力。
电影里没有那么多狗血,平淡且真实,观影很欢乐。
我现在突然发现徐峥老师确实适合演这种中年危机的男性
尤其这次回到了上海,整个表演更加自然。
其它的主咖也是实力强大,无论是马伊琍,倪虹洁,还是吴越等演员表现都非常的出色。
很真实,这是我所观察到的。
虽然叫爱情神话,但其实是一部很有烟火气的电影。
同时看上去又很时髦,就是一种异于其它地方的文化底色,大概就是所谓的海派吧2333
1.5扣在哪里呢?
是演电影里徐峥老师儿子的青年演员,他的演技差了些,在戏骨面前高下立判。
另一个是上海话,对不懂吴语的观众有点不友好。
总之,这是今年最好看的电影,也是今年的黑马遗珠。
很好看,自来水推荐一波。
我去看了爱情神话,很临时决定的,外面的风呼啦呼啦,快到家了,临时让司机掉头,我说师傅我改个地址,我们去电影院吧。
就去了电影院,车上买了票,只剩第一排了,一直是抬着头看的,看完脖子挺酸。
我先在前面说吧,我怕我影评写得不好,你们没去看,一定要去看,拍得特别好,就是很直接的拍得很好,金句频出,情节紧凑是最基本的,它很新颖——国产爱情片很久没有看到除了小清新(以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致青春,同桌的你为代表)和特都市(以小时代系列,前任系列,各种小妞电影)以外的爱情片儿。
《爱情神话》吧,是把特别复杂的东西讲得特别清晰的一部电影。
女人的心态,动机,交锋,还是得女导演拍才行,大部分男导演拍的女性群像,其实还是刻板印象了。
拍得很灵啊很灵啊很灵啊。
我到的时候,稍微迟到了会儿的,其实我到的时候立刻进去时来得及的,但我看了眼自己的手机,快没电了,今天是平安夜,平安夜前的两小时,我应该有拿着手机回微信的需求吧?于是先去借了充电宝,才小跑进最里面的影厅,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其实我错过了前面的几分钟,我不知道前几分钟讲了什么但能猜到,我到的时候,徐峥饰演的老白和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从看戏剧的地方出来,老白说找个地方喝一杯吧,李小姐说去你家喝吧。
镜头一转,就是清晨,床上,李小姐醒来,老白在楼下煎了一个爱心形状的单面溏心煎蛋——哼着歌煎的,李小姐很慌张地将脚塞进了高跟鞋,啪嗒,鞋跟断掉了,但李小姐仍然没有吃这个爱心单面溏心蛋,走掉了。
老白对着手机删删减减。
“只是一夜?”删掉,最后发过去的是“你去上班了?”
李小姐过了很久回复了一个“嗯”。
我一下子就对电影来兴趣了,本来还在刷朋友圈里各种女孩发的圣诞自拍,立刻关上手机开始看电影。
怎么说呢,男女调换了视角,我就来劲了,我们女人也不是说睡一下就怎么样了,你看这男人纠纠纠结,女人潇潇洒洒不也蛮正常的,我们李小姐嗲的嘛,招人疼。
接下来就是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出场了,有钱有闲的中年女人,在老白这里学画,过来学的女人都很暗淡,穿得暗淡,面皮暗淡,眼神和头发丝也暗淡,格洛瑞亚不是。她卷发精致,钻石耳环,明艳口红,笑起来有少妇的火辣和女人的娇俏。老白过来看她的画时,她把脸凑得离老白很近,老白立刻躲开了。
这个时候,老白和李小姐接触了下,主要是他在追求李小姐,于是约了李小姐晚上见,在家里布置吃吃喝喝的,没想到等来的第一个女人,不是李小姐,是格洛瑞亚。格洛瑞亚画着精致的妆,穿着牛仔的低胸套装来哭了。哭什么呢,哭自己的老公被绑架了,绑匪要她打过去两万五。
总之就是很荒唐,此时老白的心上人李小姐来了,修罗场刚开始,老白的前妻蓓蓓和老白的好友老乌也来了。
这场吃饭的戏特别经得起琢磨,特别好看。
老白对李小姐是睡了一次后很喜欢,正在追求的状态。
格洛瑞亚是对老白有点儿想法的状态。
前妻蓓蓓虽然离婚,但是看得出来对老白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女人对男人的占有地盘感的状态。
三个女人一台戏。
她们聊的是菜也是男人。
老白的前妻蓓蓓说自己喝了十几年老白熬的鲫鱼豆腐汤,辛苦了。
李小姐说我还没吃过呢,改天尝尝。
格洛瑞亚说我小野猫,吃完擦擦嘴就走。
蓓蓓说,没想到剩饭也这么抢手。
要是女人为了男人打起来,我就不会说这电影多么好看了,那就俗了呀。
它灵就灵在女人们话锋一转,李小姐说我们都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为一个厨师抢什么。
蓓蓓说一个女人没有孩子是不完整的。
格洛瑞亚说,这种道理我也会编,一个女人一辈子没有甩过100个男人是不完整的。
女人们又开始欢声笑语,仿佛刚才的话里带刺不存在一般。
人到中年,图的就是一个体面,这三个女人,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一等一的体面。
很多导演爱拍很抓马的情节,我觉得抓马是可以的,但是很多电影的一个问题,是走不出刻板映像,例如女人和男人发生关系后会希望男人复杂,男人呢会思索考虑。
比如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导演,这三个女人,你觉得谁最有可能在老白家睡下。
前妻蓓蓓有可能,毕竟有过婚姻关系。
李小姐也有可能,毕竟李小姐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没想到啊,留下的是格洛瑞亚。
其实呢也能猜到,每天都打扮得灵啊灵来学画画,大晚上穿低胸找男老师喝酒,最后老白喝多了,老乌一个一个叫车送回家,难道忘了叫格洛瑞亚?肯定不是,那么,其实就是格洛瑞亚这只野猫,有备而来,吃掉这条鱼的。
格洛瑞亚吃掉鱼后,以买画的名义,给老白转账,叮嘱他一定要收下。
Wow,富婆的品格。
这部电影的格局,此刻我对它肃然起敬了,人到中年,图的就是一夜欢愉的畅快,我付你钱,我们也两不相欠,纠结的反而成了男人。
老白给格洛瑞亚送画,格洛瑞亚在一堆小鲜肉中,同老白喝了一杯,老白表现出了对那一夜的愧疚和在意,格洛瑞亚语出惊人:那我再转点给你?
我在电影院爆笑。
前妻蓓蓓同老白离婚的原因,是她出轨了,她说: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你就不能原谅我吗。
所以你看,这真不是几个女人抢男人的故事。
这是通过一个男人,讲现在女人的“解放”,又或者说,在以前的国产爱情片里,脸谱化特别严重。
什么样的人是渣男,什么样的人是渣女。
谈恋爱应该如何,男人应该如何,女人应该如何。
男人出轨,女人哭泣。
男人回归,女人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真实的人生,并不是一张脸谱,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就是生动。
一个细节,老白的妈妈希望蓓蓓和自己的儿子复婚,经常把儿子家里的东西送去给蓓蓓,儿子给她一双全新的鞋子说随便送谁,她让自己的孙子放二手网站上卖了,“你们又没复婚,这么贵送她干嘛。”
很真实,我觉得文艺创作要敢于真实,而不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公主只能和王子在一起,骑士只能祝福。
就像这部电影里 ,老白追李小姐时不小心被格洛瑞亚睡了,那又怎样嘛,算什么大事,不影响李小姐最后同意和他谈恋爱(哎呀,我好像剧透了)。我们大城市大风大浪什么没见过的男人女人,经历就经历了。
最后这一桌人还能温馨地在一块儿看电影。
我想,爱情和友情之外,还有一种活色生香的情谊,是交情。
介于是第一天上映,我就不说那么多的剧情了,我只是觉得,拍得好好哦。
之所以我在题目里说,早两年我会看不懂它。
因为早两年,我还在被一套价值观捆绑,但我现在最喜欢的词是自由,最希望的状态是自在。
所以我在爱情神话里找到了女性的共鸣,无论是道德或者关系,无论是同行与否,旅途的愉快由自己决定,同路人也一样。
再早两年,这部电影大概也会骂声一片,早两年感觉对女性还没有这么宽容的,我觉得疫情似乎让很多东西变得宽容和真实起来。
生死之间,什么都是小事,那一刻最真实的自己会放大许多。
你知道这个女生和你睡过同一个男人,你还能和她做好朋友吗。
早两年我的答案大概率也是不会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和她做不做朋友,取决于我们相处得开心吗,我们能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吗,和我们别的过往都无关,长大的某种成熟,是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很多不重要的东西摘去。
友情或者爱情都不会看那么多前程旧事了,更单纯或者说更对很多事无所谓。
就那点事,也值得一说么。
早两年我还特别看“结局”这样的词汇,但现在我不看了,我觉得为了结局的一个好字或者世俗上的圆满而让自己被禁锢,其实是一件特别傻的事情,就像这部电影我很感动的一点,是太好了,其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谈恋爱,也可以有琐碎的浪漫,也可以有快快乐乐,我一直觉得恋爱是人生中非常有趣的事,无论是年轻时还是年纪大的时候——毕竟我还小,所以不懂中年人的爱情,但我自己觉得,成熟一点以后,爱情更宽容,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谁年轻的时候没有为体面去考虑一个伴侣的关系呢,人越长大越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完全知道我要什么和我不要什么以后的恋爱,大概率会舒服很多很多。
我谈过很多场恋爱以后,现在想迁就的只有我自己,早两年我羞于承认自己谈过很多场恋爱,我觉得特别不好嫁风,我一步步拆掉了世俗上的框架,与完全真正的自己拥抱融为一体后,决定不再为任何非我本意的事情付出代价,以及承接住任何当我想去做时我承接的代价。
虽说是中年男男女女的关系,但我真心觉得,比很多少男少女片,还多半分天真,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说不上来,或许是因为导演在细枝末节,带来的太多“真”吧。导演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有缺点展现在荧幕上,不代表观众就会觉得他一定是坏人了,越复杂越立体,多面性也是真实性。
最后结尾李小姐说“我喜欢悲剧”。
老白先打“你真变态”,又删掉,打出“你真可爱”。
我也想对邵艺辉导演说,你真可爱。
在女性的视角下,真正拍出了魅力四射的中年女性。
真正有魅力的,潇洒的,知世故而世故,却也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可爱的,中年少女。
邵艺辉还拍出来了一种击中我的轰然,那就是这部电影仿佛在对女孩说,看你会活得更自由和开阔,有没有孩子,结婚或者离婚,都不是事儿,看,她们都很可爱不是吗。不用害怕岁月,它带给我们的也许除了皱纹,还有年年岁岁的魅力和自由,你会拥有不一样的快乐。
她没有像很多电影一样,在教我们做什么,或者告诉我们要怎样拎得清,要怎样生活,要怎样谈恋爱,怎样结婚。
我真的真的很讨厌如何搞定一个男人那种电影,也很讨厌打着爱的名义结婚却在满足男性幻想的电影,但这样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
而这部电影仿佛在说,嘿,放轻松,不就是爱情神话么,只要你相信,你就会拥有的。
在某个镜头,你会感受到这一刻的。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