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年9月的当下,中国外贸行业的出口为什么不涨价呢?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回答:



谢邀。

这年头你能听到很多神论,例如“限电能促进出口涨价”。

你把脚砍了,也能变瘦,十几斤的肉呢。


外贸是这两年的拉动经济主力,尤其是制造业和中小微就业上。

民间投资和内需停滞,但全球订单继续向中国集中,于是外贸板块挑大梁。像今年后半年,6月的贸易顺差是515亿美刀,7月是565亿美刀,8月是583亿美刀。

要知道19年全年的货物贸易顺差也就4628亿美刀,现在三个月就干出了1600亿美刀,外贸杀疯了。

上下都指望外贸再撑一段时间,给国内的去杠杆争取时间。结果这个节骨眼上有人蹦出来说:

“外贸在薅国家低电价的羊毛,欠图”。

我:???


这种观点是这样的:

美帝在大放水;

大宗商品在疯狂涨价;

外贸居然不涨价,只赚微利;

所有成本我们摊了,外贸是国贼。


我很佩服这种观点,是因为他们老是能把我国“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的三大前提给忘了:

美帝常年产业空心化,又遭疫情沉重打击,又是疯狂印钞放水;

美帝工业产能利用率在75%左右;

我国全球工厂,趁着防疫红利收割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工业国的订单,外贸连续高企;

我国今年二季度的工业产能利用率是78.4%。

这表示每五台缝纫机里,有一台没开工。

这就叫过剩。总供给过剩的前提下你讲涨价,你能涨几下?

限电是导致部分订单涨价了,但不改变我国产能总体过剩的事实。

要是这么轻松就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那何苦去折腾东南亚非洲等海外市场?一纸文件集体涨价不就完事了?


假设你是个金华小厂佬,原材料在涨价,但海外订单也在增多,你会涨价么?

不会的,前有狼后有虎。

前面的狼,是你的同行。不仅是在你本地的同行,还有你在越南、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的同行。

你心里很清楚能争取的空间:聊聊天可能能改变三五个点,急单可能能加到十个点;再往上走,有些单子怕是要去广东了,再加点,就得去越南。

一个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大港口周边的多个产业集群的互相竞争、大港口彼此的竞争、与国外同行的竞争。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后有虎。这虎是你的固定成本。

工业是个资本增密的过程,这意味着厂佬们的钱,总有相当一部分是要持续投入在订单垫款、地租、工资里。

对于有意扩张或升级产能的厂佬,他们还会有相当一部分钱拿去采购了新设备,这些设备回收成本往往要个三五年。

所以很多厂佬号称资产几千万,现金抠个一百万都要手抽筋。因为他们的资金大部分都沉淀在工业生产循环里。

不涨价好歹能维持这个资金循环,一涨价万一后续订单断了,整个厂子的资金链就砸在地上。

你不得不做,所有工厂都不得不做。


有些人嚷嚷“制造业短视导致大量美帝增发成本被中国承担”。

兄啊,这不是制造业短视,这就是制造国被金融国资源国联手收割,这就是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残酷之处。

换你做个小厂佬,看完账单后,我怕你跪得比别人都积极。


现阶段就要实现外贸的高利润,理论上只有一个可能:

形成超级制造业托拉斯,分行业,把全中国做鞋子的做玩具做电机的,各自集中到几家手里。

这就是反垄断法里的经营者集中。

你只垄断产能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垄断经营者,这样才能避免分散的经营者相互竞价。

但你要想好了:垄断经营者,同时也意味着垄断这个市场里的所有波动风险。每一家小厂子的经营不善,都要由你这个垄断者承担。

在外贸这个需求高度多样高度灵活的市场里,搞这种集中度,我看你是老鼠摸猫浦西,找死找刺激。

你等于要用集中计划性指令去应对分散高频波动市场,你当你是中东王爷卖原油啊?


现在限电导致的部分订单涨价,并不是拉升了整体产能的溢价,而是实质上人为变相去产能。

做三休四乃至做一休六,工厂可生产时间被压缩过半,不得不一边拉高紧急用工工资和交付单价。

看单个时间段,工资和订单都涨了;看整个时间段,就业和总订单都砍了。

砍你50%的开工时间,你在剩下的50%时间里尽力找补,还是要损失至少30%。

难道是要用这种手段来倒逼外贸溢价吗?

那总产能人为限制导致的被动失业和亏损,最后谁承担?


有个观点我觉得真得说上一百遍:

美帝过剩的是钱,我们过剩的是产能。

美帝要消灭钱的过剩,方法总是有的,毕竟把钱赶到虚拟板块,那就是数字。

我们要消灭产能,那就是在物理空间里消灭工厂和就业,那些可不是数字。

现在政策对产能的限制,并不能有助于我们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反而在消解承受通胀的能力。

你没有掌握澳洲和西芒杜的铁矿,大宗商品的价格就是会涨,因为他们不在你手里,还和美帝这个金融国印的钱紧密挂钩。

如果你的工业循环连这个微利都不赚,你要怎么自循环?全国人民一年能买220亿件衣服吗?买不下,那全国8000万依附于服装行业的就业谁承担?


你没有自己独立的制造-金融-资源循环体系,这个印钞成本你就只能吃下去。

因此要打破这种被收割的局面,也只能寄望于建立自己的国际循环。

这是海外抢市场、推广人民币、建立政治联盟的事,不要指望踹外贸几脚就能实现。

更不要为了强行解释,硬找个背锅的。


user avatar   aaa-47-21-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酱也配谈待遇?

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是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啊

你不干,有的是其他国家愿意干

共和国要是有那么强输出通胀的能力,还喊叫什么输入型通胀啊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很多人可能误以为外贸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透明,或者是非诚勿扰,有人买有人卖的吆喝。

我自己也不是太懂外贸,但是在知乎看了很多大棋论,感觉还能伸伸脚。以前说过我也认识几个江浙一带开厂的家纺老板,所以他们来纽约有时候会住我家,我有时候工作闲着陪他们出去谈生意见见世面,疫情前每年都会有几次。说说我观察的情况,以下只限家纺行业。

ps:我虽然不是外贸从业者,但是是那个坐在谈判桌现场看他们讨价还价的观察者,物理意义上坐在谈判室里看着他们把最后的价格订下来。

涨价这个东西是这样的,因为贸易战原材料以及汇率因素,外贸报价经常会有15%以内的波动,很常见。但是如果你想着在没有别的因素的情况下额外涨价,是很困难的。

美国的进口贸易商一般是2种:零售商的直接采购和品牌贸易商。

零售商比如沃尔玛target这些其实工厂真的就挣个退税钱,但是胜在定金先付量大稳定账期短。但是这些零售商的供应链进去不容易,加价很难。除非以后你不想做这家了,而且哪怕你加价人家不一定会买你的账。风险在于加价不成功可能直接被踢出去。这就类似于你在一个公司里拿辞职要挟老板加薪一样。更不用说很多是翻单的,有协议价。

贸易商是另外一种,他们一般在美国做好设计,到中国找供应商加工,然后把这个设计带上品牌卖给零售渠道。因为历史原因,这种家纺贸易商全集中在纽约(第五大道的28-32街,特别是家纺大厦)。

这种情况贸易商承担了所有风险,所以价格看的很紧,你可以加价,但是他可能根本不会进了,因为他可能卖不掉。不做生意不会死,但是货卖不掉会死。比如现在我知道很多工厂老板发愁,因为美国贸易商不提货,货压在中国仓库里,因为运费太贵。如果转嫁成本真那么容易,贸易商直接把海运成本转给下游零售商不就得了?

贸易商本身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不是采购和设计,而是在全世界转悠寻找工厂,他们天天就干这个,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么说吧,一个浙江工厂老板肯定没有一个纽约贸易商了解他在浙江究竟有多少同行。工厂和贸易商在博弈的时候是不公平的,同一个产品贸易商可以同时向全球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工厂询价,工厂一般来说也就是10-15个客户差不多了。而且工厂要养工人不能停工,贸易商的运营成本可比工厂低多了。贸易商一般没有那么强的时间压力,只要还没有和零售商签约,早一点晚一点关系不大。所以不管是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还是信息优势都在贸易商这边。工厂连自己这个省里总共有多少同行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了,拿什么加价?网上来个网友告诉你印尼停工了可以加价,你就敢信了?

有些人总以为外贸的内卷是你报价13美金,边上窜出来一个哥们说12美金:)。抱歉外贸询价不是知乎的评论区。其实是信息黑幕下,外贸商问你12美金做不做?你虽然可以做但是说不做,他就转身走了。也许他10天后回来,也许不回来。然后呢?你觉得这种博弈优势和主动权在哪边?你怎么知道抢你单子的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所以我经常帮这些朋友去楼下店里看货,拍水洗标给他们)。

大的贸易商经常会深度介入供应链,比如直接在中国入股工厂或者扶持中国工厂去东南亚和南亚开厂(纽约现在一些新的贸易商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像香港利丰这样的大机构更是深度整合了供应链,工厂在这个链条里面可以舒舒服服的挣1块钱,跳出来是拿生死去搏2块钱。你都知道去考公务员拿个稳定饭碗,工厂老板比你傻啊?

提价这个问题差不多类似于富士康为什么不和苹果多要点加工费?富士康对苹果的议价能力可是大大高于工厂对沃尔玛吧,起码苹果有那么大的利润空间。所以郭台铭一定是狗罕见了。

那么有没有雄才大略的工厂老板能跨越这些不利因素和美国人斗呢?有肯定是有的,但是很少,因为前提要做大做强。但是这么说吧,那些能力特别强的外贸工厂老板,早就有别的更挣钱的路子发财了,还开什么厂啊。比如我认识一个号称江浙某县首富的(号称而已),家纺起家的,那个厂差不多3000多人,但是他其实根本不在乎挣不挣钱,早就扔给女儿练手了。那个厂的作用就是维持这么多人的就业可以让地方政府给他的家纺城和港口优惠政策罢了。反正这么说吧,我认识的这些外贸老板,从房地产上挣的钱比工厂都多几倍。对他们来说工厂只是历史惯性下一个稳定挣钱的工具,他们愿意费心考虑这个不如考虑怎么扩大别的投资。某个程度上,中国房地产的腾飞大大消解了这些工厂老板们的雄心。而且代工厂就算做到上市又怎么样?你见过哪个敢和苹果叫板的供应链老板,能站稳了说话就不错了。

最后,加价这个事情,最终还是要落到美国的消费者头上。你们为什么觉得美国人就非要买这些东西呢?美国人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浪费的,所以其实他们缩减消费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东西本来就是可买可不买,零售商并没有把握把加价后的东西卖给消费者,毕竟美国人少换次窗帘又会怎么样呢?

ps:很多时候即使有垄断,不同进口的东西的议价能力是不同的,为什么挪威的三文鱼泰国的榴莲疫情期间可以不进口?因为终端消费者对于吃这个不是刚需。为什么澳大利亚辱华了矿石还是不能不买?因为你的钢铁厂不能熄火停工。

某个程度上,美国的零售业并不比中国竞争更低。事实上从沃尔玛到target到梅西到高端的Saks,任何一家零售商都能网购,消费者在家就能在这些大零售商以及ebay和亚马逊之间比价(更不用说还有谷歌和bing这些比价工具了)。美国人也许不聪明,但是也不贱非要买贵的。所以每一家零售商到贸易商都是在拼命削减价格,这个和工厂是一样的。认为某一个环节上可以主观联合提高到一个不合理的价格的想法很幼稚。

退一万步,即使你加价到某个惊人的程度,带来的只会是销量的大幅下跌。拿猪肉来做例子,前两年有一段时间中国猪肉很贵对吧?猪肉比起床单窗帘是刚需吧?那段时间你家买猪肉的量不变吗?所以那种情况如果发生,比如提价卖了5000条窗帘挣了原来10000条窗帘的钱,老板大概是能发财了,但是因为总共只生产了5000条而不是10000条窗帘,工人肯定失业更多了。所以我不是很理解那些自己不开厂的网友倒是挺替资本家啥时候能买下一个豪宅操心啊。而且这个提价不见得符合工厂老板的最大利益,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位3000工人的老板,如果他提价30%接70%产能可以一年挣3年的钱,代价是1000工人失业,那他的家纺城就要被地方政府找麻烦了。而且明年估计就没订单了,厂还开不开了?你以为买手们都没有脾气的?

最后,以上我说的都是家纺。家纺是一个劳动密集而且利润率不高的行业,某个程度上是出口中国的劳动力这个大宗商品。也许有些行业的竞争力强可以随意加价我就不懂了。

还有就是中国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记得有一次我陪个老板去谈生意,因为那时特朗普加了关税(那时还是15%?)。然后那个贸易商直接说:“你这个狗窝的产品就不要报价了,你竞争不过别人的”。贸易商对于成本的理解是非常深的(因为他们可以横向比较,而工厂经常闭门造车),所以有时候哪怕偶尔有些地方成本略高也会下单,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地方未来的成本会下降。就像工厂会赔本接单,贸易商有时也会开出第一个高价单,因为这个行业买卖都不是一锤子,大家都靠后面的翻单,只有能证明一个产品卖给消费者,有了稳定的预期,才能挣钱。一个单子有屁用。

我这里不是说不可能提价,是你不可能通过单边行为去加价。比如贸易战的25%关税,最后是双方一起吸收了成本。如果有从上游传导下来的不可抗力成本,那么最后肯定会传导到终端,但是靠一厢情愿的加价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贸易商手上的信息量和牌是多于工厂的。非要说限电会不会涨价?如果规模够大形成预期是会的,只是这种情况下最后大家都很难挣到钱。因为最后销量会下降,1000件货一个挣1块和卖300个货一个挣3块,哪种挣得多?而后者的话,就业会下降。

就像那波猪肉天降行情,除了第一波手上有猪肉的存量快钱,后面大家怎么样了?

ps:分享一个好玩的。很多人看了上面觉得贸易商的日子比工厂强?事实上很多工厂老板也是这么觉得,不少人就和我说在纽约开个办公室,也做贸易商。但其实我也认识一些美国贸易商(认识,但不是朋友),其实他们的生意比工厂更难做。因为他们在零售商面前也是孙子。


user avatar   zhang-qing-1-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涨价了,而且涨得不少。但是悲哀的是这个涨价的红利国家(或者说普罗大众)没有吃到,甚至连中小企业主都没有吃到;不仅没吃到,连汤都没喝到。从去年9月开始的一轮轮的涨价,都是因为原材料以及物流成本飞升导致的,没有一次涨价是因为普通劳动者的待遇提高了。所以我们甚至很明显的感觉到一种错位,从去年7月份开始明明像老黄牛一样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但是回报却几乎没有什么增加。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大棋论能传开的一个原因,劳动者本身积累了很多怨气,希望国家能有所为,但是很遗憾。

我们行业从去年9月开始感受到第一波涨价,是个可有可无的配件。第一次涨价就拉起了20%,春节前又涨了20%左右;一直持续到今年8月底,供应商突然通知我们价格回落到第一波涨价之前的价格了。原本我们以为这个配件是特例,直到10月份芯片开始涨价,线材、塑料、铝框等等接二连三的开始涨价。最终我们产品的价格在今年6月底才开始平稳起来,这个价格相比去年同期的价格已经涨了52%。但是,我们的利润甚至不如去年了;为什么不再涨了,因为下游实在负担不起了,很多单我们已经拒掉了;上游如果再涨价,我们就只有停工了。所以就是我们在连轴转,大头全被上游的大宗原材料薅走了。

物流行业也是,我们主要航线上的海运费几乎已经是涨价前的3倍了。但离谱的是,我们竟然有合作的货代倒闭。所以这个钱到底谁赚走了呢?

你们觉得出口不涨价,实际上已经是天翻地覆了。我们贡献了这么多优质的劳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换谁也受不了。虽然我自己身在这个浪潮中,但我真心觉得外贸的卷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卷是对外宽容压缩利润,对内严苛压缩成本(主要劳动力成本)。国家也没有做正确的导向,长此以往也只能像海瑞说的那样“我大明朝还有利剑吗”。大棋论我也觉得不靠谱,但我真心希望国家在这种处于变革的时代抓住机遇、精准出击、扭转航向。如果想靠着这些出口的中小企业主自己觉悟,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再多说一句哪怕真的要推涨价,提高劳动力待遇(最低工资标准)也比限电来得有用、实惠多了。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王子君观点。 @王子君

王子君认为只有形成垄断才能涨价,但是实际上从顶层设计上来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垄断体,垄断的范围是一国,垄断的形式是劳动法,垄断的抓手是劳动力,我国的制造业劳动力供应量在世界上都有垄断地位,只要严格执行劳动法就能实现限制劳动力供应量,保障劳动力价格,进而让制造业产品普遍卖个好价钱。

但是我国顶层设计出了问题,不去严格实行这个垄断,而是老是在为一些不存在的问题担心,例如,严格实行劳动法了,工厂都去越南了,我国工人失业了怎么办?

但是实际上,

第一,越南工人基本拒绝加班,还经常罢工,罢工还能得到工会支持,完全没有我国这么卷。

越南工人现状:加班是意外,罢工是常态
据越南劳动与荣军社会部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越南国内发生的罢工事件就高达67起,其中外企工厂罢工占比高达82.1%,大多发生在在劳工密集型企业。
由于来越南投资建厂的越来越多,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加速上升。数据显示,在过去15年里,越南的最低工资增长了17倍,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20年里(1995-2015)也只是涨了15倍。

我想,越南知乎也一定在讨论,如果严格实行劳动法,工厂都去中国了怎么办?

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和越南差不多,拒绝内卷的;另一类是真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但那一类国家往往是政治动荡,疫情蔓延,基建落后,制造业成本反而是高的。

第二,我国和越南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良好,有事好商量。我国是世界大国,有足够的影响力推动全球劳工权益改善。

这个不言而喻,只要劳动力主要供应国形成协议,一起涨价,看他能跑到哪儿去?他本国人普遍吸麻,根本连充当劳动力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周边国家都被祸害了一圈,也没有这个安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更不要说在抗疫的情况下我国几乎是唯一可以维持正常生产的大国。所以,舍我其谁?

第三,我国很多血汗工厂制造业并不解决就业问题。

这个可能乍一看很荒谬,实则有道理,因为宁可躺平也不进厂,高端写代码,低端送外卖,青年已经大批从制造业逃离走向服务业,逃不走的宁可日结也不当长工,这已经成为我国青年的主流选择。也就是说,青年人根本不想去这种地方就业。事实上,血汗厂早就用工荒了。那他们解决了什么就业问题?答:他们和职业学校负责人勾结,用扣押毕业证的方式强迫青年去他们那里就业。试想,一个真正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工厂,必然能直接靠工资招到人,又怎么可能需要用这种非法强迫的手段呢?他们的口号是,没有就业问题,那就创造就业问题也要解决。

很可惜,我国顶层设计还在搞一比一分流这种无谓的挣扎。实际上一比一分流又有什么用,过不了几年,青年哪怕不要毕业证也不会去血汗厂了。


总结:劳动力价格一定会回升到它本来的价值,这是无法改变的经济规律。当然,具体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副作用也有所不同,除了严格劳动法规并形成国际合作并在过渡时期足额发放失业救助金这条黄金之路外,涨汇率,停出口退税,拉闸限电查环保,虽然目的并不是提高劳动力价格,但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提升劳动力价格,也就是说,我们无产阶级其实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走都赢麻了的状态。当然相对于黄金之路来说,后面这些路线就必然对自己有更大的副作用,那为什么不选择黄金之路呢?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我的小破厂来说今年工业扫地机(就是酒店拖地扫地那种)涨了50%了,美国和德国的一直问我是不是脑子坏了,我说没办法我也要生活,然后有一些已经退单了,感觉他们是真买不起。

其他的是对内的,涨了30%,这是真没办法,因为原材料涨的吃不消了,不涨价就是死。


还有我说句实话:我们搞企业是赚钱来的,如果这行赚不到钱一般就关门大吉了,也不会想着转行干别的,干企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跑银行找财务搞税就很快烦的我受不了了。为了发工资我弄了4个网银。



好了,涨价党现在不仅脸被打烂了,还要面临经济危机了,好了,报应这下真来了。

业内人士说了无数遍了,中国外贸企业涨不起价,别人会不买的,非不信,非觉得我们涨价别人只能受着,别人只能从我们这买。

经济会议开完了,国家也知道了,我国的三驾马车最猛的外贸现在也完蛋了,大棋党,来说点什么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涨啊,涨了好几波了。

钢材涨幅多少我们就涨多少。我所接触的朋友都是不同行业,原材料涨就跟着涨。

别信大棋党,拿着退税去补贴外国人?老板有那钱给自己买茅台喝不香么?

别信非外贸行业的话。

内卷有没有?当然有!同行压价有没有?当然有!

举个例子外贸同行和你所在地区的服装城没区别,大家都是卖衣服的,同质化、内卷(行业龙头除外)程度都差不多,都活的好好的。那种以低价压死同行然后垄断市场的话术看看就得了。而且有些产业是分区域的,比如你干纺织肯定知道柯桥,夸张点说就是家家户户都干,又怎么样呢?照大棋党的理论早就寸草不生了。

同样的产品不同地区报价是不同的,发达地区高一点,发展中地区低一点,印巴孟地区减配更低一点。资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交朋友更不是慈善。

退税,为了拿下大客户或者大订单会让出一部分退税作为谈判点,但也仅限于你长期给世界五百强这种体量的客户供货(货量大,频次高),还有一种情况是二道贩子、纯贸易公司两头吃。中小企业很少这么干。而且成熟的业务员会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和产品定位以及对手的价格体系,从来都是定位中端的去抢定位高端的,定位低端的去抢定位中端的,定位高端尽量争取定位中端的,定位高、中端的对低端客户基本不感兴趣,可以类比你分别穿着优衣库和LV去粪叉4S店的不同待遇。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让出退税,但是业务员没有业绩,没有提成,所以没人爱这么干,真用爱发电啊?

还有拿海运费说事的,要是所有快递都涨了三倍你看淘宝卖家跟你要运费不。本来嘛,外贸海运FOB和CFR(CIF),FOB客户付运费,CFR是卖家付运费,但是CFR条款下做报价的时候已经含了运费的了,和海运费涨不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本质就是客户承担运费——羊毛从来都是出在羊身上。

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刚疫情的时候熔喷布,口罩机,呼吸机等都发财了,现在你再看看?你让他们形成联盟统一价格,皇帝真不用金锄头,有2台机器的也是工厂,有1000台机器的也是工厂,到时候谁吃谁?再有利润大,同行涌入的速度你想象不到的快,价格会被迅速拉低,供需平衡了。

也别拿老外当傻逼,你买东西还知道货比三家呢。

总之,找个干外贸的问问,就都知道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赔钱的生意没人干。


user avatar   la-ge-na-luo-ke-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现有些人真的格局太小。

商业博弈,有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博弈;

第二层级,生产者/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有些格局过小的人,只关注第一层级的博弈,如何搞死同行抢市场,但是他们不知道,真正决定这个行业天花板的,是第二个层级的博弈。

第二层级的博弈,也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真正决定博弈优势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谁更有掀桌子的能力,谁更有底气说:“这生意我不做了”。

很多人在强调,中国的产业优势多么大,供应链多么全,工人多么吃苦耐劳,这些都没错,但是这些也只能影响第一层级的博弈,创造中国相对其他国家竞争者的优势。

然而,这些都没法影响第二层级的博弈。你就是卷死全世界的同行,控制全球产业链,也无法逼迫哪个消费者去高价购买一个“可有可无”的商品。这是娘胎里带来的劣势,与中外无关。

以下为原答案——————————-

因為确实涨不了呀。

出口的主力,还是以非必需品为主,这玩意天生就是买方市场,你怎么涨价?

欧美人是浪费,但是欧美人又不傻。本来袜子1美元1双,穿一个月就扔;现在涨到5美元一双了,大不了人家节省点,多洗几次,半年一扔也没啥大影响吧?

圣诞节小灯泡,你涨价翻翻,大不了人家就只挂一半的灯泡呗,又不是过不了年了。

更何况那些made in China的小工具小玩意之类的,不仅是非必需品,还特么是耐用品,你涨价太狠人家直接奔二手市场淘去了,螺丝刀谁在乎是几手的?

反过来,同样是made in China,看看口罩之类的防护用品,比疫情前可真是涨疯了(虽然也是涨到极限了),这才叫“议价能力”,一堆造小玩意儿的就别跟着掺合了。

你以为的涨价,欧美人被迫为高涨的物价买单,中国人赚的满盆满罐,大赢;

实际上的涨价,欧美人发现好多东西变贵了之后减少了购买,造成了部分不便,中国供应商拿不到订单,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必需品无非就是两类,基础资源和高科技产品。中国不是资源国,想要抢夺“必需品”的市场,不升级科技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疯了吧,一分钟不到就删了?

有个屁的和谐字,什么鬼监控。


简单说一下,就业数量和行业利润是完全冲突的。

如果你想要1亿个就业岗位,那你就绝对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利润空间。


如果你让1亿个人每天996去干活,那么这一亿人做什么行业,什么行业利润清0。

不管是高精尖的芯片,光刻机,还是低水平的袜子衣服。

原材料价格会翻十倍,但产品价格和利润永远是0。


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一回事。

为了卖出十倍的数量,必然导致利润归零。


发达国家试图让一半人干活,一半人休假,每天工作5小时,才能保证一个行业不被摧毁,维持正常利润。


原材料是刚需,是因为购买原材料可以让人生产干活,生产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让人干活。

原材料可以涨价,是因为原材料是为了利润生产,没利润就不生产,让人去休假。


谁最想干活,谁就去承担全部成本。

卖自然资源的要利润,卖人力资源的要数量。

一拍即合,皆大欢喜,自然资源卖出高价,获得利润。

人力资源卖出数量,没有懒人,获得舒坦。


user avatar   wei-jie-33-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地制造商就是贱,只会卷,卷死了便宜外国也不涨价”这一神论是最近以李建秋为代表的国师群体提出来的。他们把最近的种种现象归咎于国内商人(东亚商人)的内卷天性。一开始只是骂他们贱,最近则出现了指责他们是汉奸国贼的新潮流。

我对李建秋本人没意见。他对欧美政局的分析是有价值的。但他有个毛病,总是一边嘲笑欧美文官菜,一边又嘲笑东亚人(商人和宫酱)卷,言下之意是只有东亚文官YYDS?欧美文官之所以菜,东亚文官之所以牛,前提不就是东亚人的服从性、纪律性、克己性远超欧美人么?正是这些特性让东亚文官得以牛逼,也正是这些特性造就了东亚人的卷。你让东亚文官离开高度服从克己的东亚人民,去欧美面对动辄上街的黄马甲,再看看会怎样?

实际上,当东亚商人真有机会取得超额利润的时候,什么时候手软过?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制造业领域,大部分中国制造就是拿不到超额利润。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能的绝对过剩,以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不可取代性。

绝对过剩的意思是,即使真如国师所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供货,其产能仍然是过剩的,仍然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宫酱制造的核心优势就在那几分几毛钱上,别说芯片航发,连煤、铁矿石的稀缺性都大于卷的稀缺性,说难听点,卷是很苦,可谁不会卷呢,再苦一苦宫酱这种技术又没有壁垒。反而煤是不能凭空苦出来的,你不买澳煤,印煤就涨到天上。

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或不可复制性的中低端制造业就是这么个现状。想要超额利润,那只能卷到绝对产能小于绝对需求,也就是卷到友商倒闭。结果友商也很顽强,好吧,一起卷到天荒地老,卷到宫酱们都润了,再没有工程师红利可卷。




     

相关话题

  有哪些东西是适合出口孟加拉国的? 
  做外贸有哪些比较好的软件可以推荐? 
  四个人的外贸公司能去吗? 
  如何看待2021年8月中国货物出口19028亿元,同比增长15.7%,疫情影响下今年外贸趋势怎样? 
  男生外派到非洲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1年9月的当下,中国外贸行业的出口为什么不涨价呢? 
  外贸这个行业现在还适合做吗? 
  欧美媒体和各路分析师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中国2018年崩溃, 你们怎么看? 
  四个人的外贸公司能去吗? 
  如果国内物价(包括房价)下降10-30%,工资不变,那会发生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小米于 9 月 27 日发布小米 Civi 手机,有何亮点和不足?
下一个讨论
网传某大厂员工离职前在内网发离职感言,指责大厂员工风气不好,风气问题是大公司的通病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