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中国叫“父母之邦”,两个都占。
韩愈:
“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朝鲜宣祖在壬辰倭乱期间,告诉大明:
“与其死于贼手, 无宁死于父母之国。”
现代叫“祖国妈妈”,我更倾向于这是个巧合:
在法国、俄国等几个先发展成民族主义,且对中国民族主义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的国语中,名词分阴阳,且对本国的称呼是阴性名词。
在现代民族主义兴起之前,法国人对国家的称呼就是“la patrie”、“la france”之类阴性名词,所以法国人先发展出了“玛丽安”这种女性化的祖国形象。
因为法国人带头搞这套,所以其他欧洲大国发展自己的民族主义时,都发展出了各自的“国家娘化形象”,即便本国语言中,国家可能是中性(如德语、英语)或阳性(如葡萄牙语)的。
名词有性别的语言里,各国家的性别:
法语:本国和大部分国家是阴性(红,包括中、俄、印),中亚、撒南非洲、美洲国家是阳性(蓝),英国、美国是阳性
俄语:本国和大部分国家是阴性(黄);中国、美国、中亚、东南亚一些国家是阳性(蓝)。
所以俄国人才会有“祖国-母亲”的说法。
德语:本国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中性(黄),蒙、乌、土等少数国家是阴性(红),部分中东和撒南非洲国家是阳性(蓝)。
德国在历史上总在 vaterland 和 mutterland 之间摇摆,因为德国在德语中是中性的。
波兰语:本国和大部分国家是阴性(浅蓝),中亚和非洲一部分国家是阳性(深蓝),中、美德、意是复数
捷克语:本国和中欧、东欧国家是中性词、中印是阴性、中亚国家是阳性
葡萄牙语:本国是阳性,中国和大部分国家是阴性(粉),北美、中亚、非洲部分国家是阳性(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