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况人会成长的很快,即便这种成长并不那么让人快乐:从沉痛的创伤中挺过后。
我们并不是鼓吹信奉“苦难让人成长”的挫折教育,而是说那些不可避免的人生创伤,是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巨大的成长的。
当我们谈起“创伤”这个词时,往往联想它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各种不良的影响。
但近年来心理学家在针对各类创伤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经历过长期的虐待、绝症、至亲离世、战争、恐怖袭击等创伤事件的人们,反而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了积极的个人成长。这些人被称呼为“幸存者”。
幸存者这个词,一方面代表他们经历了负面的人生体验,同时更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这个词强调了“他们有力量度过了那些负面事件”。
1995年,Richard Tedeschi 和Lawrence Calhoun提出了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创伤后成长是指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生命境遇抗争之后,所经历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在创伤后,个体发展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
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创伤的人,都会发生“创伤后成长”,那么,是什么让一些人发生了这样的创伤后成长呢?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聊创伤后成长之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我们所说的创伤是什么意思。
根据APA(1994)的定义,创伤性的事件是指与(实际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相关的事件,暴露在这样的事件中会使人感到害怕、恐怖、无助的情绪。
Tedeschi(2012)认为,能够引发创伤的事件往往包含以下特征:a. 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令人意外的或不寻常的;b. 通常包含身体上的伤害,或者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会使人产生失控的感觉。在一些特定人生阶段的发生的创伤事件更容易使人脆弱,比如童年及20岁前后。
然而,研究者却在一些幸存者身上发现,在与创伤性事件抗争的过程中,尽管痛苦仍未消失,但他们也经历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比如,针对被关押在越南监狱长达8年的前战犯的研究中惊讶地发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被释放后,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积极的个人成长。而且,那些经历最恶劣处境——反复的折磨、饥饿和肉体伤害的人,积极的成长会比他人更显著 (Fretwell, 2013)。
Calhoun称,在他所研究的案例中,大约有35-75%的幸存者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成长(Kushner, 2016)。
这种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创伤的直接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Tedeschi(2004)认为,尽管名为“创伤后成长”,但在其中,促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创伤本身,而是幸存(surviving)的过程——是尝试与创伤抗争、最终幸存下来的过程,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长。尽管我们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尝试给创伤赋予意义,或者从中寻找创伤的好处,但当我们做出努力时,这种成长是真实存在的。
在每个经历创伤的个体身上,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都是并存的。只不过在每个人身上这二者的配比不同。有一些人能够不断通过“幸存”的过程,克服负面影响,让自己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说,创伤后成长既是一种过程,也是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也曾见到过一些令人惊叹的“幸存者”。他们中有的人曾在童年遭受过父母的严重的虐待,有的有过给身体上极大痛苦的疾病抗争多年的经历,还有的曾经置身于一段充满了伤害与不安的关系。但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你不仅很难察觉这些创伤留下的疤痕,他们甚至显得比一般人更加坚强和明亮。
* 当我们与创伤性事件抗争时,可能会获得以下3个方面的成长(Tedeschi & Calhoun, 1996):
1. 自我的改变
不知道经受过创伤的你,是否曾经这样想过:“再坏的情况也不会比现在更坏了,还有什么事是我不能应对的呢?”
在凭借努力度过创伤后,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加强大。研究发现,应对和处理创伤的经历,让幸存者们更加能够自我依靠,获得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的提升,改变了一些对自己的看法。
他们对自己应对困境能力的自我评估会提高,而且也会更相信自己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会有能力去处理(Tedeschi, 1996)。这是因为我们会把自己在一次艰难情境中的幸存过程,更广泛地加以总结和推论。
2. 与他人关系的改变
针对重病新生儿的母亲、以及失去父母的个体的研究发现,有60%的人都认为自己从这个过程中有所受益。20%的人报告说,这段经历使得她们的家庭关系更加亲密 (Affleck, 1985)。这是因为,创伤经历使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有多重要,以及丧失亲密的人可以是一件多么迅速的事情,从而更珍惜和他人的关系(Malinak, 1979)。
一部分被父母忽视、虐待过的孩子,也会对家庭以外给予了自己爱的人(朋友、老师、恋人)等,有着更多的珍惜和感恩之心。这种珍惜会让他们拥有更紧密的关系。
此外,创伤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找到曾经被忽视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创伤时,我们愿意自我暴露的程度会比以前更多,这种自我暴露则能够使我们寻找到合适的社会支持。当得到了回应时,我们会明白当自己处于困难中时是可以依靠他人的,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在被强奸的女性的报告中,有25%的人都说因为受伤害的事件,而和原本疏远的家人增进了关系(Burt, 1987)。
同时,我们也会因为自己体会过痛苦,而对他人的痛苦更加敏感,我们因此变成一个更有关怀的人。这一点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关系。
3. 人生哲学的改变
除了对自己和他人看法的改变,和创伤抗争的过程还会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在被查出癌症的女性身上,表现出了这样的变化:她们开始对人生的优先级进行调整,对自己该重视什么有了新的判断,比如,会更欣赏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享受生活(Taylor, 1984)。
从长期来看,与创伤斗争的过程最终增强了幸存者们的精神信仰,使他们人生的意义感增强。他们会获得情感上的释然,并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比如,相信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而这并没有什么(Aldwin, 1994)。
关于创伤后成长是如何发生的,Tedeschi和Calhoun(2014)提出了创伤后成长模型(model of posttraumatic growth)。如图所示,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轨迹往往是这样的:
1. 首先,当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我们会在三个方面受到重大的挑战:
· 在管理悲痛情绪上的挑战,即如何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极端负面情绪;
· 在人生图式、信念、目标上的挑战,即如何处理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信念的怀疑,建立起新的、更高级的价值观和目标;(当创伤让你怀疑人生,你还得想办法重新树立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 在生活叙事上的挑战:如何摆脱痛苦的叙事,建立起新的叙事方法。叙事,即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不仅展示了我们(已经)是怎样的人,也同时塑造着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对创伤的叙事,对象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己,但都会逼迫我们去直面创伤事件,直面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2. 大多数的个体会进入反复的思考,即沉思(rumination)。一开始,沉思大多还是无意的(automatic)、侵入性的(intrusive),这些思绪会自动进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反复进行和创伤相关的思考。
在沉思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能够自己减轻悲痛的情绪,对被动的沉思过程进行管理,进入主动、有意的沉思。还有一部分人,则会去外界寻求支持。他们会通过沟通、祈祷等方式来对他人进行自我暴露,并从其他榜样人物(比如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关于如何认知、如何处理的模范学习和支持,获得生活叙事的新视角,从而进入主动的沉思。
3. 进入有意的沉思后,个体就能逐步改变认知图式(即你认识世界的一些基本框架)和叙事方式,进行新的意义发现,从而获得创伤后成长,并获得人生智慧。获得人生智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会使我们“不断地平衡反思与行动,衡量已知与未知,更能够接受人生的种种矛盾之处,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与人类存在相关的基本问题”。
Zoellner(2006)认为,在“创伤后成长模型”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认知策略,他们对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积极的认知重评
(Positive cognitive re-appraisal)
积极的认知重评,指的是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产生负性情绪的事件。它是一种“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即不要等到对情绪做出反应,而是在产生和接收情绪的当时,就对情绪进行重新解释。
认知重评是让幸存者感到强大、能够控制和管理艰难情境的最有效策略(Castro, 2016)。
认知重评的过程包括:当我们遇到一件让自己感受到负面情绪的事件时,先试着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给他们打标签,比如“我开始有愤怒的情绪了”或者“我感到很焦虑”。然后,系统地重新分析这件事对我们个人产生的影响,以新的、乐观的方式去叙述和评价创伤,分析它对我们现在和今后的人生的积极意义。
· 有意的沉思(deliberate rumination):
对于创伤后成长而言,有意的沉思指的是“对于意义寻求、问题解决、回忆和期待的反复思考”(Martin, 1996)。如前文所说,经历创伤事件后,我们往往会先进入无意的沉思,再进入有意的、建设性的沉思。当有意沉思和积极重评相继发生的时候,创伤后成长的程度最高。
· 接受式应对(acceptance coping):
在对9·11创伤人群的研究中,使用“接受应对”策略,即在应对创伤时,平静地接受已经发生的创伤事件,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是能够促进创伤后成长的一项重要策略 (Butler et al., 2005)。相反,如果采用防御性应对,即对灾难性事件表现出否认、愤怒,则不利于个体积极的成长。
· 追求意义感
2013年发表于PNAS的研究发现,快乐感和意义感往往并不重叠,快乐感往往更注重当下和利己,意义感则更长远和利他;并不是快乐感高的人意义感就一定越高,反之亦然。那些报告负面事件和痛苦挣扎(快乐感较少)的个体,人生的意义感更强,他们需要意义感,才得以在逆境中维持信念,相信自己是在获得更长远的、更宏大的人生奖赏。
研究也证明,如果一个人的意义感比较强,他们可能会更好地获得创伤后成长。在针对创伤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个体具有较强的意义感(觉得世界是有意义的,正面和负面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并愿意去追求意义),那么他们就会更好地获得创伤性成长(Zoellner, 2006)。
科胡特曾经说,“我印象中最具创造性的生命,是那些尽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创伤,但(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找到朝向内在完整性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结构的个体。” 这也符合我们自己做临床工作、以及在KY观察到的现实。
还有人说,曾经经历过的创伤会形成一道伤疤。这可能是真的,但一道伤疤,同时也是一枚勋章。它提醒着你曾经有过的抗争、取得的胜利。
对于有些人,活着的感觉,像一座山峰连着一座山峰,一场战役连着一场战役。似乎比一般人更难,有时觉得看不到尽头和希望。但如果你停下来看看自己,你会发现这些攀登和战斗的结果,已经在你身上留下了“好的结果”,而你也因此长出了一身属于你自己的铠甲❤️。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人成长最快的时候,是一个场景,三个条件:
1、一个场景:牵头做事,承担责任。
空想是不可能成长的,人要成长就得做事。
做事也分很多种,有时候是配合做事,有时候是居中协调,有时候是牵头负责。
其中只有牵头负责最锻炼人,人的成长最快。
牵头对成长的好处,首先是强度和态度。
牵头负责一件事,结果成败、毁誉得失系于自己一身,躲都躲不掉。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竭尽全力。
牵头的第二个锻炼,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牵头负责一件事时,人会发现处处是问题,人是问题,钱是问题,上面是问题,下面是问题,节奏是问题,协调是问题,自己也是问题……出了问题就得解决,每天都在解决问题,有时候得哄着,有时候得吓着,有时候还得瞒着……有时候得抓紧,有时候得放放,有时候彻底没办法……
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灯,有时候亢奋,有时候失落,有时候机智无比,有时候目瞪口呆,有时候还想散摊子回高老庄……
总之到了最后,结果也许好,也许不好,但这个过程中的人,就如同八卦炉里的孙猴子,固然伤病一身,但本事也是切切实实增长了。
2、三个条件:有动力也有压力,有支持也有劝诫,有认真也有放开
一是有动力,也有压力。
首先得有动力,要么是自己喜欢,自己很想做,要么是激励机制到位,人的积极性被激发。总之人首先得有主观能动性。
其次必须有压力,这点经常被人忽略,这种压力往往来自明确的目标和对结果的要求(deadline、数据、指标、盈利、养活团队……),结果会呼唤效率、倒逼改进。
只有动力没有压力,人很容易进入一种(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放弃不了,无法衡量结果好坏,长时间使用自己喜欢、过去习惯、主观认同而非客观最高效率的方式、直到激情被结果耗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人是很难有快的成长的。
说白了,成长是有痛感的,只有爽感是不行的,痛是因为外部结果在对自己的认知、习惯、心态等进行修正和淬炼,没有压力,就谈不上任何修正。
二是有支持,也有劝诫。
支持是必须的,物质上给资源金钱,精神上给鼓励肯定,环境上给决策权力。
说到底,做事一要有权,二要有资源,三要有肯定。
领导只是口头上支持,不给权不给钱不给声势,那事情就很难做,不如不做。
还得有劝诫。
自己做事,很容易一根筋,容易有盲区,很多时候做的事问题很多,但自己感觉不到。
这时候,上面的领导能给自己点醒,下面的手下敢提出问题,就很关键。
这里面的分寸不好掌握,能成事的人,一定有固执的一面,有原则的一面,有坚持的一面,什么地方该坚持,什么地方该灵活改进,需要自己去认真把握。
三是有认真也有放开。
这是说自己的心态。
人想做成事,必须很认真,有担当。殚精竭虑,竭尽全力,把事情扛在肩上,放在心里。
但很多时候事情不是自己想做成就能做成的,很多时候甚至不是事情的问题,只是时间还没到,条件还没到。
如果人过度焦虑,心里负担太重,就容易过度反应,自己把自己压垮。
事情还没怎样呢,人已经扛不住了。
这种心理素质是不行的。这时候,人要懂得该放开时需放开——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就别在意。
无论压力多大,人得有定力,能冷静分析当前的局势,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其实没啥问题。
做事的人,最忌讳情绪大起大落,而要想明白、走得稳、把得牢,同时灵活机动。
而且,你自己举重若轻,才能把情绪传达给团队,让大家积极工作。
一个场景——牵头做事。
三个条件——有压力有动力,有支持有劝诫,有认真有放开。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坚定努力,开放包容。
大气洒脱,坚定灵活。
希望我们都能成事,与君共勉。
答案可能很扎心,但却是现实:
人只有在“父母强悍”的情况下,成长才能最快!
其他任何情况下,所谓“你觉得成长快”,只是“你觉得”而已
去年旅游,和一位18岁、在美国读高中的高中生,聊了一路。
这个年龄段,能和我聊这么久的,真不多。
家境呢?
父亲做PE,母亲炒美股,
都是中欧商学院的EMBA。
她从小就被送到南怀瑾创办的太湖学院,
早上学太极拳,中午学周易、背逍遥游,晚上练书法。
15岁初中毕业,就被送到美国,
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家,开始被打磨。
一回国,就是去甘肃宁夏等地方做公益,
或者穿越沙漠穿越戈壁,
总之:哪里苦就让她去哪。
国学底子好,国外见识多,
博览群书,阅人无数,经历和知识的厚度,秒杀同龄人
小小年纪有独立见解和判断,
聊起经典著作如数家珍,待人接物落落大方;
这种素质,只有父母强悍的家庭,才能打造出来。
而这种素质一旦形成,即使后面没有父母助力,也一样有大的发展。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拼爹娘,
爹娘强的人,小孩脑子都好。
小孩脑子好,不用扶、也能青云直上;
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脑子差点的,
只要不做杠精和愤青,只要能示弱,获得脑子好的资本家的信任,
打打下手,做做苦力,也能衣食无忧。
还一朋友,比我大10岁,父亲是村里的木匠,
内心从来很自卑,厦大会计硕士毕业后,独自闯荡深圳,
现在过去20年了,
大女儿在英国读高中,小儿子在美国读初中,
上次一起算过,这两个宝贝一年轻轻松松干掉他100万。
两个宝贝,成熟、独立、开朗、社会。
靠的也是他的cash和基于对社会深刻认知的规划,砸出来的。
没有花钱的不是。
我女儿也是从小国际学校。一年学费比我一辈子上学花的都多。
这钱花的短期内,似乎没效率。
但长期看,肯定比不花强。
我这位老哥当然能力强,但其实老婆的家境更强悍。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对于我们这些出身底层的人,永远要记住并且坚信一点:
“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
你需要坚信一些东西,要不然只能沦落为废柴
你需要往上看,因为向下的通道永远是顺畅的
而且我们不能太着急
曾国藩讲过“不求速效”
你我的努力,即使当时没效果
其实就跟读国际学校一样,至少为子孙的发展积攒了势能。
家境太重要了
你父母的能力、见识、资源
比你上清华北大重要多了
日本NHK电视台曾做过调研,结论是:
贫困家庭的小孩刚一出生,人生就结束了。
该电视台追踪调查了两个真实的家庭:
A同学:
小时候父母年收入1000万日元,他从小被父母精心培养:出国旅行、学才艺、补习;
长大后进入了第一流的名校学最先进的技能,毕业后进入第一流的企业,年收入600万,婚姻美满。老了之后,有国民年金、一大堆积蓄、儿孙满堂、住高级养老院;
B同学:
小时候父母年收入200万日元,能活下来已经很努力了,上学时还得打工养家,专业不喜欢或者没价值,毕业后进入三流企业,年收入200万,老了后成为独居老人。
“聪明美丽家境好,童年快乐朋友多。怎么可能不幸福?”
这句话的关键是“家境好的基础上对教育的重视”三个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生是一场世代累加的马拉松,教育一定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
但没有充足的经济基础,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如何获得健康的心灵?如何获得最值钱的专业的能力?如何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如何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如何形成代际间的正向循环?
据说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 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无论怎样长大,我认为个人真正的长大:
是当他认识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交换;
是客观评估自己所拥有的竞争资源;是用最有效的方式来配置自己的资源,并通过社会分工和交换获得最高的价值。
所以,如果不是富二代,那就先认命,
然后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
这才是靠谱有出息的想法。
你说呢?
the end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点个赞?
光收藏不点赞,天天回家吃泡面
我曾经一度痴迷于打羽毛球,最开始跟同事瞎打,凭借着打篮球的底子很快就可以在同事的小圈子里碾压别人了。
我一度以为羽毛球不过如此,直到我遇到了我未来的老婆,才发现自己连高远球都打不过一个女生……
为了不至于那么丢人我增加了打球频率,一周恨不得打7天,每天2小时,希望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可惜收效甚微。
后来跟未来老婆确定关系之后她才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她练过。我当时仍然不相信,难道练过和没练过能差那么多吗?出于好奇,也是觉得连女生都打不过太丢人,我请了一位教练开始练球,几堂课之后我的高远球可以跟她对抗了,之后是吊球、挑球、放网……我以每堂课掌握一种新技术的速度成长,那是我羽毛球成长的第一个爆发期。
练了十堂课之后,我开单可以打赢女朋友了,但是因为失误还是比较多,她不愿意跟我练球,于是就带着我去了她们俱乐部,跟着大家打双打,然后我就再一次被虐得体无完肤了,只能抱大腿不说,还得混双站位,而且失误太多我都不好意思接球。她说没事,你跟高手打可以适应快节奏,这样涨球快。
可惜,这次她没说对,我跟高手们打了几个月,不但技术没有提高,反而自信心受到打击,动作都不敢做了,就怕失误影响人家,看来揠苗助长是不行的。
既然揠苗助长不行,我就又回到了原来同事们的圈子,从简单的起步。可是打了两次就发现这种低水平的打法对自己根本毫无帮助,他们回过来全是半场球,这种球打多了就会越打越懒散,反而动作各种变形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于是在快速成长之后我又进入了漫长的平台期。
后来我加入了不少羽毛球群,在其中寻找跟我水平相当的人来打,羽毛球是“等级森严”的运动,我当时应该有业3左右的水平,所以我就专门找业3、业4左右的人一块打,就这样坚持打了半年,我终于成长到了业4,别看仅仅是一级之差,但是我作为业4打业3,21分他过不了10分,当然业5打我业4我也过不了10分。
到了业4马上又进入平台期,发现某一项技术不够精,例如步法,尤其跟业5打的时候总是比人家慢半拍。只不过有了前车之鉴我已经找到了成长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盲目的去多打球,而是找一些想涨球的朋友一块练多球,把技术一项一项地打磨,直到可以信手拈来。大概一年之后,我的水平提升到了业5,当时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感觉羽毛球场地很小,不管球回到哪都心里有底能接到,站在场地上有一种在家的熟悉感。
但之后又进入了平台期,但是我那时候已经很清楚羽毛球的成长路径,想要再进一步到业6恐怕需要每周至少3次的高强度专项,但是我当时已经没有那个时间了。
人的成长跟羽毛球的成长路径类似,什么时候成长最快呢?
第一次是当你发现原来做什么都是有技术的,然后开始沉下心来训练基本功,这时候你的成长是最快的,人的基本功是什么呢?是逻辑,一旦你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勤学苦练能够熟练运用逻辑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刚刚清醒,人生也才算真正的开始。
第二次是当你在实践中挑战自我的时候,跟菜鸟打球你不会成长反而会因为懈怠而动作走形越打越差,跟比你高出太多的高手打也不会成长,因为你看不懂人家的球没有办法复盘,所以所谓挑战就是那些在你的舒适区之外又踮脚可以够得着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情才能让你走出舒适区又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次是当你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短板的时候,所谓短板是阻碍你提升的某一项技能,那些虽然你不擅长但并不影响你成长的技能不能叫做短板。发现短板,针对性训练补齐短板就又是一次快速成长。例如你发现逻辑可以说服自己,但却说服不了别人,于是你会发现沟通是你的短板,所谓沟通,沟通的是情绪而不是逻辑,所谓气顺了事才能顺,于是你补齐这个短板,有逻辑会沟通,再去实践就事半功倍了。
依此类推你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以至于无数次的成长机会,无非就是学习与实践的反复迭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了。
我把300篇干货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在封闭与理想模型中,是竞赛;而开放的实践中,使人成长最快的情景,远比全国物理竞赛残酷上亿倍。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上马杀敌,下马治国”,字面看都温暖得感人,而真正从战场上下来的人,光是要忘记耳中的厮杀声,可能都需要半生的时光,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专注。
一个人,在专注光环的加持下,成长最快。
所以,任何能够提高你的专注力的情境,都是非常有利于个体成长的。
情境一(绝境):危机逼近,机会在前
没有退路的同时,却看到了希望。
宛如洞穴之中,后有凶兽追赶,前有洞口光明 ,唯有向前,向前,再向前。
于是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集中所有力气奔向希望的洞口。
摒弃任何其他顾虑、兴趣和事业,孤注一掷,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
情境二(困境):遭遇困厄,心有所牵
在生活中遭遇了困境,甚至孤立无援,但是你心中还有爱,还有牵挂的人。
陡然鼓起勇气,挑起重担,奋力前行。
爱,勇气,使你一往无前,心无旁骛。
情境三(顺境):衣食无忧,兴致盎然
衣食无忧,意味着外在的干扰降到最低。
此时,能影响你的专注力的是内因。
譬如想玩游戏,譬如想谈恋爱,譬如想睡懒觉,譬如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提不起劲……
这个时候,需要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你专注,那就是兴趣。
强烈而持久的兴趣,能让你专注。
所以和平年代的中产家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当然,你这个兴趣得被社会容许且鼓励。)
我以前写过一个回答,被知乎日历收录了,讲的就是这个。
发现自己想要的和够得着的,差距有点大的时候。
比如说很多女的突然发现只靠风花雪月,以后结婚连个奶粉钱都够呛的时候,自己就现实了。
比如说经常有女的哭诉:我想要个钻戒/盛大婚礼,有错吗?
如果你想要钻戒。你就去找一个觉得钻戒不是智商税,愿意买也买得起的男人。
如果你想要体面的婚礼,想要很好的生活也一样,你去找一个这样的男人就可以了,找得到算本事。
找不到再怎么在这儿哭,网友也不欠你一个不差钱的男人。
前段时间,一个漂亮女孩去见未来的婆婆,只是在婆婆面前装了个乖,你看都被掐成啥样了。
一群女的在那儿说:婚姻是一个平等的事儿,你跑去这么早的巴结婆婆,比较丢人吧啦吧啦的。
但是对于一些想嫁给有钱人的姑娘来说,装乖是最没有成本的一件事儿了。
在不能动的家世背景之下,怎样把自己的学历刷的漂亮,工作体面,怎样让自己的颜值最大化,怎样结识她们想结识的目标人物,又怎样留住他们,让他们喜欢自己。
这里面满满的都是努力。
所以区区这种程度的低头,这种程度的牺牲,你肯不肯?
想嫁一个能够给你提供这些东西的男人,要么就是他爹有钱,要么就是他有本事,要么就是他运气好。
你想过什么日子就在什么群体里面找对象。
你先摸到这群人的圈子里,再看看人家想要的东西你能不能提供。
哪怕人家提出了一些在你看来有点丢脸,有点伤自尊的要求,你愿不愿意低这个头,受这个气?
所有稀有的资源,参与角逐的竞争对手会非常多。
你想要过前10%的人才能过上的日子,那你就要想想这前10%的男人你有什么前10%的本事把他们搞到手。
想要和得到之间差了一个做到。
同理,有的男的颜控,只想要颜值排在前10%的女的,那么也好好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前10%的本事,能够让拥有着前10%资源的女性,对你们高看一眼。
谁不想要好东西啊,但是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配不配啊。
自己配得上的话,就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把那些明明不配,但是很会使手段的人PK掉啊。
如果自己是个50分撑死60分,要求60分的对象,给你实现90分的生活,这不扯淡吗?
在婚恋市场里面,绝大部分的情况是——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女孩子如果想要在物质上高攀的话,大多是在颜值情绪价值上面多给了点儿什么,把这个亏给吃稳了,姿态做足了,好处给够了。
对方才不会觉得自己吃亏。
除非他没见识被捡漏了。
就像男孩子如果想要在颜值上高攀的话,也多半是在物质情绪价值上面,多给了点儿什么,把这个亏给吃稳了,姿态做足了,好处给够了。
对方才不会觉得自己吃亏。
除非她没见识。
我这个答案不分男女。
想要什么都没错,想要就去努力得到,大家各凭本事。
搞到手了算本事,搞不到手算笑话。
搞不到手又在这里哭唧唧,觉得自己亏大了的人,是笑话中的笑话。
无能狂怒。
羡慕别人日子过得好,
为什么不想想:
人家娘家有多硬?
人家自己事业多体面?
人家情绪价值给的够不够?
人家颜值低就了多少?
什么条件都不考虑,张口就来,人家有的我也想要。
人家从找对象的时候,眼光手段就甩你8条街。
这是人家在择偶竞争里的胜利成果。
你现在觉得人家的胜利成果挺好,想要,早他妈干嘛呢?
口口声声说我们这是真爱,最纯情,不做作,不现实。
现在打脸疼不疼呀?
现在跑来跟网友哭诉,人家有的我也想要。
?????????????
利益相关:
我这种人老现实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只在能给我提供这种生活的男人里面选对象。
在条件合适的人里挑那个喜欢的,才可以物质爱情双丰收。
为了让配得上我的人质量高一点
我打工的时候是把自己当畜生使的。现在大老爷们哭诉的996,那是老娘当年玩剩下的。我们不仅早10晚10,1周工作7天,还得扛业绩呢,还得被领导半夜鸡叫,末位淘汰制呢。
所以这个问题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我是在人群里排前百分之多少的人,我找了一个在人群里排前百分之多少的人,我想要一个排名前百分之多少的体面婚礼这有错吗?
网友们才好根据你的条件帮你分析问题。
有些人投胎不咋地。
还只看别人的成果不看别人的付出,张着嘴就想对人家的成果不劳而获。
凭什么呢?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2、无人理解、无人相信、甚至无人在意的时候,身临绝境,退无可退,悬崖边上,被社会毒打的时候,最能成长。
3、能在所有不利时,选择静观其变,积攒实力,在所有大吉时,凝心聚人,布局谋划。前者秉心安沉淀,后者秉雷霆成功。
4、坚信自己,曾听一位老师傅言,很多人的命运都是在少时被封,待到天时地利之时,就能呼风唤雨。
5、清楚没人有时间折磨你,折磨你的是自己的欲望,还有心存幻想的期待。
6、不低估一小步、一小步的重要性,不忽视一小点、一小点的成功。成长就是积少成多,成功就是多多益善。
7、停止过度思考,因为它会让你变得敏感和不快乐。
8、不抱怨社会,义务教育只能让你生存,自我教育才能带来财富。
10、干就完了,穷不一定懒,但懒一定穷。成长不是假装努力,现实会让你体无完肤。
11、懂得凡事能让你快乐的,也一定会让你痛苦,凡事能让你痛苦的,也一定能成全你。
12、远离无效社交,社交本身不累,累得是建立一段又一段不稳定的关系。
13、常有人摆着最傲慢的表情做最卑微的事,而我们却要用最天真无邪的状态下定决心,再去做最狠的事。
14、发现自己坎坷不断,遇到门槛时,发现能力到位是门,实力不够是槛,实力决定一切。
15、只关心两件事:能挣多少钱,能学什么东西。
16、打鸡血般的学习:把手学断,把头学秃,把人学没,把脑子学晕,把心态学崩。
17、吃苦,悟性不是让你躺在床上悟,而是在哐哐撞墙的实践中得真知。
18、不在意他人看法,只要不活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死在别人的嘴里。
19、相信复利效应,用进攻的姿态面对生活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此乃成大事之吉兆。
成长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
把所有莽撞傲气,心软热心,重情重义都放在一边,
不管前方还有多远,只记住自己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弯路,
永远敬佩当时那个坦荡的自己。
我是予安,我在这里 @予安
别忘了点赞,想成长想吃苦,想成熟先历练。
脱离努力的成功都是耍流氓,不经世事的成熟都是开玩笑。
当你每隔一段时间,都觉得过去的自己很傻逼,并且一度为此感到很羞耻,甚至无地自容的时候,往往就是你成长最快的时候。
十多年前,就有一个哥们经常跟我聊他的傻逼三定律。
第一个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大部分人日常的表达语,其实都可以用三个词来高度概括,分别是:傻逼,牛逼,卧槽!
第二个就是,傻逼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傻逼的时候,今天他扮演了你眼中的傻逼,明天说不定啥时候走在路上,你就又成了另外一个路人口中的傻逼。
第三个就是,当你每隔一段时间,都觉得过去的自己很傻逼的时候,那说明你真的进步了。因为真傻逼是意识不到自己是个傻逼的。
如果你觉得你时常后悔过去的某些做法和决定,却不曾感到过去的自己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显得很傻逼,那很可能说明你过去和今天的差距还不足够大。
我上大学的时候,虽然也时常后悔高中时没能学得更好一点,但是并不觉得那时的自己不努力,反倒是觉得那时的自己因为视野受限又过度自负,从而自以为是地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大量时间,每天都在白费力,所以我觉得那时候的自己非常傻逼。
于是,我在大学期间就在处处规避着这些自负而又显得很傻逼的白费力行为。但是等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又发现,大学时的很多认知也是很局限,有着诸多错误的,也曾想过如果重来一遍,怎么搞才会更高效,但终究还是来不及吸取教训,因为研究生期间有太多事情要忙,也有太多忧虑要去发愁,忙起来就忘了对过去的自己进行审视,一直到彻底毕业走向社会。
一直到前几年,每年一复盘的时候,都还会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感到很后悔,但是我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感觉,毕竟真傻逼是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纯傻逼这个事实的。
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时成长最快。
但是,光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还不够,还需要把生活工作推进下去。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Ta,细细想来自己最近何尝不是这样,阅读、备课、做咨询、写作,整天疲于奔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因为疫情关系,早就计划好的出行也一再延误。
刷公众号时看到李松蔚老师的问答篇,学生误认为他能轻松的理解来访者,并且很容易就能给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但在他的回应中,事实并非如此,他在推演干预措施时甚至需要反复四五次,而且每当面对来访者,他也坦诚,即使精心准备,有时也难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
我们时常难免陷入委屈——“凭什么有的人可以那么轻松,而我就得这么费力地活着”。“其实不必陷入这种自怜,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费力的,也许有,但至少我们不是。既然不是,我们就费力地、好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