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年「双十一」,有哪些值得购买的书籍推荐? 第1页

  

user avatar   yi-fa-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推荐一些我喜欢的书,书籍方面,我总觉得开卷有益。平时买书价格很少考虑,不过双十一期间活动蛮多的,选折扣力度最大的买就行。

一.《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赫尔曼黑塞的小说,看完后又相继买了《在轮下》《荒原狼》和《乡愁》。

看完被他深深迷住,他的小说有太多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地方,我看的是张佩芬译本。

这本书选择了黑塞著名的三篇中篇小说:《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

《盖特露德》通过两个极具才华音乐家和一位年轻美貌女子间的三角恋故事,暗示出小说主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却促使了他艺术的创造。

《克努尔普》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

它展示了上世纪德国一小镇的风俗图景,斯·茨威格赞这部充满感伤之情的作品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主打篇《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二.《心》夏目漱石

我特别喜欢《心》,心理描写极其细腻,私小说的典范。《心》多少带有现今所说的推理色彩。

“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说得极端一点,假如没有《哥儿》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还真是个疑问。

三.《三体全集》刘慈欣

世界观、宇宙观宏大且合理的一本科幻小说。

2006年,第一部《三体》面世,开创了《科幻世界》月刊连载原创作品之先河,一举成为当年最受关注、最畅销的科幻小说。2008年,地球往事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面世,再次成为当年最畅销科幻小说。2010年,地球往事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一举拿下该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奖。

刘慈欣因此被评论界誉为“21世纪中国文坛最值得关注的作家”。在《三体》粉丝那,世界似乎从此分为了读过三体和没读过三体的。

四.《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一开始谁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成为畅销书,包括黄仁宇自己。

58岁的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76年完成这部作品,取名叫《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万历十五年》是翻译成中文时的译名。黄仁宇48岁才入行历史学界,个人作品不多,已近六十花甲的他急需出版一本有分量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这本书是他调动一生的经验和思考,全力以赴的作品,寄出书稿的时候,他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颗重磅炸弹,将在世界史学界引发一场巨大震动。然而他收获的,却是美国多家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地退稿。

市场化的出版社认为:这本书虽然包含宫廷秘史、妃嫔恩怨等普通读者可能感兴趣的流行要素,但是又夹杂有大量思辨性的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很大阅读难度。

1979年,黄仁宇被纽约州立大学解聘,他个人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谁能想到,他翻译成中文托人送回国内碰碰运气的这本书,能成为他人生的转折?

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钱穆,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的史学兼取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优长。就纯史学而言,他的历史研究涵盖了史学理论、中国通史、中国部门史和中国历史考证等众多内容,有《国史大纲》《史学导言》《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

本书为钱穆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六.《国史大纲》钱穆

关于《国史大纲》有此一段,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七.《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管理文秘课上老师提到的一本曾经禁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虽自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却也是一位最大的爱国者。书中很多观点深刻,上课时老师着重讲了国民的儿童化倾向,并提出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的地方(港台)这种儿童化倾向越是明显。结合东西方人大脑各部分的发达程度,西方人主管理性的部分更活跃,而我们主管情感的部分更发达。

老师还将东西方人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做了对比佐证,我们的父母不管子女到了什么年龄还是将我们当做孩子看待(西方未尝不是,但东方父母的关心干预明显更多)。西方人没有父母向的归属感,他们的父母是宗教是上帝,所以有一句话说教堂是一座巨大的育儿场。

西方人更注重成为一个人(独立的、个性的、平等的),而我们更注重的是做一个人(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面,但大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模样)。随之而来又是弗洛伊德泛性理论中成人前的五个阶段,认为我们在成人前将其中某些阶段固化因此造成成人期到来的不断延迟或到达成人期后还有某些幼稚遗留(从作者的另一本书《未断奶的民族》可一窥作者的观点倾向)。

要说这些观点其实也只是部分认同,因为自己也有成人方面的恐惧,总是不能确定成人到底是何模样,对长大成人的一种莫名的惧感。

八.《欢乐英雄》古龙

古龙巅峰时期其个人最爱的作品。这可能是最特别的一本武侠小说。

九.《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向死而生的绝唱。林奕含的梦想是一面写小说,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说的:从书呆子变成读书人,再从读书人变成知识分子。

十.《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

参考我这一篇文章吧。

十一.《护生画集》丰子恺

稚拙天真,自有态度。

丰子恺与恩师李叔同说好要画这套画集,从1928年到最后一本100幅画,画了整整45年,wg、癌症也不能动摇画家的心。乃修生养性食素之良友。

“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十二.《东京塔》利利弗兰克

《东京塔》是中川雅也首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从“我”一点点长大,一直写到“我”目送着母亲因病去世,各种生活细节每每令人感同身受,因而赚取了读者的大把眼泪,也当之无愧地成“哭泣小说”的首席代表。小说连续三年荣登日本各大畅销排行榜榜首,并获得多项文学大奖,几乎人手一本,被日本读者奉为过敏小说。

看完这本小说用了两天时间。看到最后很让人悲伤,想起日本电影《入殓师》和台湾电影《父后七日》,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后爆发……

下面是同名电影《东京塔》的剧照。

小田切让,很喜欢的一个日本男演员。


以上。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我比较喜欢看史书,因为我觉得史书里的废话比较少。史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一个大人物的一生就那么几页纸,真可谓干货满满。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记 高祖本纪》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汉书 东方朔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宋弘传》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诸葛亮传》


user avatar   dai-yu-xi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声学专业从业者,本回答中所涉及的书籍均为声学专业书籍。也许一些人会认为书是没用的,或者一些看似枯燥和过于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音箱、耳机、家庭影院等音频产品没什么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相关书籍就会发现很多产品选购所需要的知识、提升音频系统表现的有效方法、防止被发烧圈中的骗局忽悠等现实问题,都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很好,我始终认为玩发烧音频,买书并且学到真正的知识总比单纯买器材好。单纯的购买器材和非严谨的随意试听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所总结出的发烧理论和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相比之下,专业书籍中所提及的经过权威实验总结的结论更有意义和说服力。

即便是这些专业书籍比普通书籍贵一些,但是相比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的发烧器材而言,也许连一个零头都不到。如果实在还是觉得有些书不便宜,那么这里给大家发两个超级红包,进一步减轻一些人读书的负担。

声学基础知识篇

耳机圈有很多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理论”,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认为不论你如何花钱都是有意义的。再多一点就是把水搅浑,让很多事情变成不确定的或者不可知的,进而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人们相信广告中的概念才是对的。

了解一定的声学基础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避免被一些营销概念误导,例如“推力”、“耳机声场”、“线材玄学”、“素质”之类的。我知道,也许很多人认为,作为消费者只需要买就可以了,原理并不需要懂。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耳机这个如此混乱的圈子,了解一定的声学基础知识还是有一定必要的,再怎么说,总比看广告和营销故事强吧?

基础相关知识类的书籍这里推荐以下几本:

声学基础

顾名思义,这本书详细论述了声学中最基础的理论。

这本书是南京大学便携的南京大学声学专业教材。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和很多耳机发烧友息息相关的例子——耳机的单元和耳机声音之间的关系。

耳机是压力场,声音的输出主要由腔体/泄露孔决定而不是单元。这一点很容易通过电力声模型证明。单元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即可,或者说耳机的声音和单元的关系并非像一些广告中的营销故事和发烧圈自我发明创造的说法那样。

如果实在对声学不了解,可以看一下上图中,驱动器(单元)和前腔、后腔的占比,一目了然。

更基础的解释则在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中。

声学系统中各个问题,有些是主观评价的,有些是心理声学的,有些是客观理论的。对于耳机单元与最终输出声音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声学原理问题。其实只要对这些原理稍微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厂商的广告和音频媒体以及发烧圈对此的说法,与声学或者真正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只是纯粹的营销故事。不少人确实从来没看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所以看到一些广告语中也许符合他们直觉的说法便会深信不疑。这些广告的目的一来是想宣传耳机的声音有多好,二来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这样的商品是有意义的理由。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腔体容积没办法卖大价钱,单元“素质”和数量是不懂声学的人也能看得见的“堆料”,能给耳机卖贵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些人之所以对此深信不疑,可能也是由音箱而来的惯性思维。

电力声模型是任何声学原理类书籍都会讲的最基础概念之一。有些人总是把耳机神话,认为是超高端的黑科技,恨不得是量子力学的产物。然而却连最基本的声学概念都完全不了解,但是通常不知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把厂商的广告故事当作真理去反驳南京大学声学基础。

这个问题过于基础,以至于我两年前都是一笔带过。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头戴式耳机也是类似的。

其实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虽然这本南京大学的教材顾名思义是关于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不论是实际产品设计还是选购以及甄别商家宣传的广告,都或多或少的与这本书中所讲的基础声学知识有所联系。如果稍微了解并理解其中的原理,就很容易看穿一些耳机商家广告的营销故事。

至于还是有一些杠精和别有用心的人说南京大学不懂音箱耳机,我不想再过多解释。

扬声器系统设计手册

这本书虽然主要讲的是音箱,但是其中有些关于单元的内容,如果了解一定的关于单元的知识,并且稍微结合一些声学基础中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的避免被各种耳机单元以及单元与声音之间关系的marketing story忽悠。

这里又能举出一个典型的与音频发烧友有关的例子——扬声器单元分割振动与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

发烧圈中经常有一种说法是“频响曲线没用,声音好坏还要看单元的分割振动”。还有很多类似于“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之类的误区。

但实际上“振膜裂变的复杂的叠加和消减关系在典型的SPL曲线上产生了许多峰谷”“频率升高,声波往往从振膜中央区域发出,有效辐射质量变小,高频衰减”。

就是在这本扬声器系统设计手册这种甚至可以说只是半专业书籍的第0章简单带过的内容。而且这个道理我认为只要稍微学习一下其实并不难理解。

当然,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此,也包括不同类型的箱体对声音的影响、倒相孔设计、分频器设计等等与音箱有关的基础入门知识。不论对于音箱选购还是对一些有音箱DIY兴趣的玩家,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籍。


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手册

一旦玩音频,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人和你说放大器、推力之类的事情。如果是玩耳机,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人和你说关于耳放、播放器之类的事情。这本书有助于你看清关于那些言论的真相。甚至并不需要读到后面关于放大器设计的部分,只需要读前几章序章即可。

例如,我这里引用一段:

  1. 与非正式的试听测试的主观感受相比,客观测试数据是不重要的。如果二者相互矛盾,那么客观数据可以被忽略。
  2. HiFi器材性能的好坏,是传统的工程科学无法解释的。
  3. 在给出HiFi器材区别的假想机制时,可以任意的自由发挥。例如神秘的振动缺陷,以及线材的微小差别,并无需讨论这些理论的真实性,或者收集任意的客观证据。
  4.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想要,我们就能发明出新的术语用来描绘HiFi系统。

这本书是剑桥大学高材生所写,不论对于一些发烧友认清发烧圈中一些“安慰剂”产品的真相,还是一些功放DIY爱好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此外,如果想深入了解的话,也建议看一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的书籍,可以避免误解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例如瀑布图与频响曲线的关系之类的。

数字信号处理则对理解EQ调音和DSP算法有一定的帮助。


主观评价基础知识篇

实际评价时如何避免被坑,或者说如何避免把钱花在一些无用或者收效甚微的环节。

不过在一切开始之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人类自身听觉特性/听觉极限的知识。这会有助于判断,到底哪些环节是有意义的,哪些环节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毫无用处的。

首先是关于人耳的听觉极限

对于纯音而言,人耳听觉对于频率响应的感知范围大致在20Hz~20kHz。

Pumphrey R J. Upper limit of frequency for human hearing[J]. Nature, 1950, 166(4222): 571.

对于纯音而言,人耳听觉对于响度变化的差别阈限(阶跃极限)约为0.3dB,但一般情况下约为0.5~1dB,这个数值换算为百分比大约为10%.

Harris J D. Loudness discrimination[J]. Journal of Speech & Hearing Disorders. Monograph Supplement, 1963.

对于纯音而言,在500Hz~2kHz范围内,人耳听觉对于频率变化的差别阈限约为0.2%,这是以百分比为衡量,人类能够感知到的最小声音差别。

Moore B C J. Relation between the critical bandwidth and the frequency‐difference limen[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4, 55(2): 359-359.

对于非线性失真而言。并不是数值越小影响就越小。JBL的Alex Voishvillo博士曾经证明,硬削波产生的22.6%的THD,比交越失真产生的2.8%的THD更容易令人接受一些。

Voishvillo A. Assessment of Nonlinearity in Transducers and Sound Systems–from THD to Perceptual Models[C]//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Convention 121.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2006.

对于大部分情况下出现的低次谐波失真,恰好能够被人耳感知到的数值大约是1%.

Moir J. Just detectable' distortion levels[J]. Wireless World, 1981, 87: 32.

交越失真有可能在0.3%或者更低一些被人耳感知到。

Moir J. Transients and Loudspeaker Damping[J]. Wireless World, 1950, 56: 166-170.

P.A. Fryer的研究表明,对于钢琴而言,刚好能被人耳感知的互调失真IMD约为2%~4%,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测试信号,约为5%.

Russell K F, Fryer P A. Loudspeakers: An Approach to Objective Listening[C]//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Convention 63.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1979.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引用的数值都很高。因此,你可能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HiFi产品的低失真的追求没有被停止。一方面是,以上这些数字如此之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另一方面则是,会有商业利益推动这些技术指标继续进步,不论这些技术指标是否可以被人感知。

Douglas Self, Audio Power Amplifier Design

这部分内容也在上文提到的音频功率放大器手册中详细提及。

审听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

而说到与主观评价有关的专业书籍,比起各种牛鬼蛇神,审听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国内出版的关于音质主观评价、声场主观评价、乐器声学与音乐鉴赏的最专业、最清晰、最言简意赅的书,没有之一。

很荣幸能被作者王鑫老师翻牌,吐血推荐不解释。这才是金耳朵,这才是耳朵收货。

在主观评价前,个人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些主观评价相关的概念,或者说真正与声音的主观感知有关的一些概念。从而避免一些并不恰当的描述,亦或是对一些概念的误解。

当然,主观评价的相关基础概念固然很重要,但实际的主观评价能力并不是仅仅看一两本书就能提升的。听力训练和听力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对音质音色频率分辨的训练为哈曼的How to listen。

而对于空间印象也就是一些人俗称的声场的主观评价,则相对需要更复杂和严苛的条件。掌握起来也更难。所以可以先对以上提到的音色频率分辨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测试。对空间印象的理解可以先从这本审听训练与音质主观评价开始。


客观与主观的桥梁——心理声学篇

单纯的声学原理只能表达音频产品输出的声音与系统中组成部分的关系,单纯的主观评价只能评价音频系统的实际表现,而不能指导和反馈到底改如何改变系统组成,或者说单纯听音只能判断产品的好与坏,却不能调音、解决问题、让系统的声音变得更好。心理声学则为连接两者的桥梁。

心理声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听觉的交叉学科。心理声学模型是对人听感的统计性质的数学表述模型,它解释人各种听感的生理原理。揭示和解释了客观声音与主观听感之间的关系。连接了客观测量与主观感知。

声音的重现

在这方面,当代心理声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Floyd Toole博士集毕生研究之精华著有一本《声音的重现》,详细论述了与音箱系统/小房间有关的心理声学结果。解释了人类对音箱的主观评价规律以及到底哪些才是影响一个音箱声音是否好听的关键因素。为整个音箱行业设计音箱提供了指导意见。并且其部分研究内容已经成为美国国家标准CEA2034A。

书中不仅详细讲述了与音箱和房间有关的心理声学知识。也包括线材、煲机等发烧圈中的概念的科学论述。

还有关于瀑布图等相关主观听觉域和工科理论的论述。这也是发烧圈中常见的一种错误说法。

很多人看到瀑布图,会想当然的认为其中的一些时域“振铃”或者时间轴相关的东西能够独立于频响曲线代表时域表现,抑或是可以通过这些瀑布图中的时域问题看出听感中的时域问题。

相比于高Q值resonance,低Q值resonance更容易被察觉。

而另外一个问题,则在于高Q值谐振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说过程才能够触发可闻性。即音乐中必须要有内容在这个频率上,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使人听出可闻区别。这也许也是为什么音乐信号相比于Pink Noise需要更高的幅度(尤其是在高Q值)才能触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低Q值resonance,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触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低Q值才更容易暴露一些瞬态问题。也就是那些频响曲线中“看似不起眼”的范围很宽的“隆起或者凹陷”。

而低Q值的resonance恰恰不容易在瀑布图中产生“振铃”

此处的内容我不想再多做重复,有兴趣详细了解的,可以去看一下上面两个文章链接。这里再做一个系统性总结:

  1. 耳机在大部分频段都属于最小相位系统或具有最小相位特性,时域和频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变换,对于这些频段,解决频域问题等效于解决时域问题。
  2. 对于200Hz以上而言,我们听到的是频域的隆起而非时域振铃
  3. 低Q值谐振更容易触发“时域问题”,而低Q值谐振反而不容易引起瀑布图中的“振铃”。

这里再做两点补充:

  1. 由于频域和时域精度的制衡关系,时间轴越精确的瀑布图反而越影响频域精度,或者说瀑布图获得的察觉域信息反而比频响曲线更不准确。
  2. 分频系统分频点附近所引发的群时延通常不会影响可听性。

但是目前个人其实并不是特别推荐这本第一版,因为我所翻译的,没错正是在下,声音的重现第三版还有几个月就发售了。第三版相比于此前引进的第一版更新增加了很多内容,更值得一读。前面提到的这么多本书加起来也有几千页了。大家可以先看之前的这些基础内容,估计几个月消化的差不多了到时候就能看到第三版声音的重现了哈。

《声音的重现》第三版 部分内容节选(样稿 非最终版):

音箱和它们所处的房间影响着“艺术”创作,然后又影响着“艺术”的重现。事实上,音箱是声音的重现中最重要的元素。模拟和数字电子产品也在信号通道中,但不难证明,在设计精良的产品中,如果不造成严重失真或削波,它们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都很小。事实上,与电声和声学因素相比,电子产品的影响通常非常小。电子产品对声音的影响的测试很快就变成了“有没有区别?”?“这就是众所周知的ABX测试的起源,它以单调的规律性表明,设计精良的功放、喇叭线等并不是导致声音难听的原因。有时,一些测试也会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但只有当听音者能够陈述一个更真实或更准确的偏好时,这种差异才是重要的。人类的天性是不论听到任何区别都认为是提升,这就是为什么A和B测试也需要随机引入B和A测试以用来平衡测试结果的原因。进行有意义的听音测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见第三章)。
传统观点认为,音箱应该是“耳朵收货”主观选择的。这背后的普遍假设是“千人千耳”,因此音箱好坏必须是个人决定。的确,我们对“酒、人、歌曲”的偏好是个性化的,但音质却不同。事实上,认识到这一点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就在一些备受推崇的音箱上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听音测试(如第18.1节所述)。它们的声音很不一样,消声室对它们的测量证实了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但是,在盲听结束时,有两件事是清楚的:(1)大多数听音者对他们所喜欢的音箱的看法达成一致,(2)他们喜欢的音箱有最好的(即,最平滑和最平坦的)频率响应。对所有在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启示。从那以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故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细节。
我们所有人都曾聆听具有严重缺陷的音频系统。许多人仍然如此。音质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不知何故,音乐幸存下来提供享受。简单的快乐并不需要完美的音箱系统。然而,当我们听到好的器材时,会公认这样的器材是可取的。但重要的是,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适应一个不完美的环境并从中获得快乐。
科学在音频领域中经常被“稻草人攻击”,随之而来的是“那些研究音频的科学家都是宁愿看数据也不愿意听音乐的书呆子”这样固执的想象。至少在我一生的音频研究中,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理性的人充分了解主观评价的全部意义,并且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寻求更多可以有效提高人们体验的方法。如果某个东西听起来“不对”,那它就是错的。我们的任务是寻找测量值如何解释听起来不好听,更重要的是,可以识别那些使得听起来好听的测量结果。
与一些音频主观主义者声称的“科学家”从来都不听或都是聋子相反,事实是,主观评价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没有它们,就无法揭示测量的意义。在科学知识指导工程工作的基础上,好听的音频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多且更具性价比。

而作者同样授权我翻译的这个演讲视频则是对其毕生研究的进一步总结:

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

相比于声音的重现,这本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偏向于更基础和底层的理论。对于想了解人耳听觉特性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朋友,值得一看!

这里可以讲个小八卦,这本书的作者的一位学生,是目前国家大剧院里的一位负责人。有很多人会说中国人不懂调音,其实中国人还是有懂调音的,我之前也是专门做主观调音工作的。然而确实调音这个圈子的人有不少都不太愿意和发烧友交流,甚至是声学行业内的一些不懂听音的人。可能他们觉得和已经被发烧洗脑的人讲声音讲道理是在浪费时间吧,也可能他们之前也解释过,但一些已经被忽悠的人可能本能的抗拒再接受与之前认知截然相反的事实。不论如何,业内一些专家可能确实放弃与某些信仰群体沟通,但他们的著作本身依旧是一扇窗户。不论任何人,想了解这个行业的真相,都可以从中寻找并得到。


音频手册

此外,还有一本与发烧音频相关性较强的书籍——音频手册

是Ethan Winer所著。然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翻译有些不太通顺。大家可以看一下之前Ethan Winer在国际音频工程协会座谈会的演讲:

写到这里这篇回答也接近尾声。但我却不禁感慨。我想起了之前一位网友给我的留言,“人们都在炫耀自己买了多少器材,但却很少见到有人讲自己买过多少书,认真读过这些书的更是少之又少”就在此时此刻我也去某东看了一下,本篇回答所提及的书籍,评价数多的也就只有500左右,评价少的只有100左右。

而我过去测评和推荐的一些产品,随便点开一个都有几万十几万的评价。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希望在看这篇回答的朋友,对音频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抽空坐下来仔细读一些音频相关的书籍。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并且即便一些书中也有记载科学严谨的实验,但一些书确实更多的是理论,有些东西可能确实要亲身实践。但这些经典书籍,总比论坛、广告和网络上很多说法靠谱的多的多。可以从一些基础的维度防止发烧圈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坑蒙拐骗。




  

相关话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知名度不高但值得一看的书? 
  关于美国文化与历史,有哪些写作透彻、文笔较好的书籍值得推荐? 
  阅读为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021年双十一有什么好物推荐? 
  哪些书读了以后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双十一求推荐薅羊毛商品、生活、家居、护肤品? 
  求有关地缘政治学的好书籍推荐? 
  你读过的最让人心酸的句子有哪些? 
  双十一你的老板们都在剁什么手?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是真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希望小学被命名为“博肖希望小学”?
下一个讨论
献血有益健康,为什么很多人却误以为医生不献血?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