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酋使来, 不登岸不易服之说, 愤而赋之》
“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郑经
应该指出, 郑经在谈判中的表述决不是台湾独立政策。因为当时康熙代表的是清朝满族政权, 而郑经代表的明朝汉族政权, 在清朝满族政权要明郑汉族政权投降的情况下, 郑经提出按朝鲜对待, 是两个政权之间政治斗争的需要, 是寄希望于将来的策略。同样, 当时清朝只想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 并不想占有台湾土地。如康熙二年 (1663) , 清朝福建地方政府与荷兰司令官达成协议, 共同消灭明郑政权, 然后台湾归荷兰人所有。即使在清朝统一台湾以后, 对台湾是弃是守, 还是没有统一意见。最后由于施琅的坚持, 才决定将台湾划入版图。而郑经代表的明朝遗民, 最大的愿望是不被清朝统治, 不愿剃发辱没祖先。
我想看《大英雄郑成功》(何家劲版),做人做事要有气节!导演编剧演员监制制片人要有汉民族气节!!
明郑时期台湾民众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互动
陈名实
明朝末年, 福建闽南民众开始较大规模迁居台湾。明朝灭亡后, 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 后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许多坚持民族气节, 不屈服异族统治的仁人志士跟随郑成功所建立的明郑政权来到台湾, 形成明朝遗民群体, 他们的思想成为台湾民众的主流思想。本文就台湾明郑时期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内涵进行探讨
明郑时期台湾汉族移民族群的形成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到明朝末年更加密切。明天启元年 (1621) , 福建漳州人颜思齐率13艘船由日本南下, 在台湾笨港 (北港) 登陆, 后在诸罗 (今嘉义) 一带筑寨以居。闽南民众纷纷渡海投奔, 约有二三千人, 后颜思齐被公认为台湾“开山之祖”。天启五年颜思齐死后, 郑芝龙成为首领, 招募其兄弟及晋江、南安沿海居民3000多人, 前往台湾开发建设, 并设佐谋、督造、主饷、监守、先锋等官职。崇祯元年 (1628) , 郑芝龙归附明朝后, 进一步从大陆迁移大批劳动力到台湾开发, 迁居台湾的大陆人民有三万人之众。这时期大陆与台湾的民众往来日益密切, “濒海之民, 以渔为业, 其采捕于彭湖、北港之间者, 岁无虑数十百艘。” (1)
清朝在取代明朝的过程中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一遇抵抗, 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 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 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 大屠杀几乎没有间断, 令人触目惊心。满族统治者为了征服汉族的反抗心理, 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满族男人头发剃去前额和四周, 留存头发编成辫子垂之脑后(金钱鼠尾 )。清在关外时, 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归顺或被掳去的, 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顺治元年 (1644) 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 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 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 被迫停止。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清廷乃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 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也以此为限, 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发, 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 违抗者杀无赦。
清朝对汉族人民的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使汉族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 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更加剧了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 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可毁伤”, 这是儒家“守身如执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历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张, 人们世代遵循。甚至生前脱落的头发、牙齿, 死时也要同殓同葬以“还之父母”。因此, 注重民族气节的汉族精英们大都走上反抗的道路, 他们宁为明朝遗民, 也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然而, 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反清斗争都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 是清朝势力较晚到达、兵力较弱的地区, 许多明朝皇族和官员南下逃难于此, 是当时反抗清朝暴政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清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五日, 郑芝龙、郑鸿逵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在籍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 改元隆武, 建立南明政权。在这些人当中, 最坚决抗清的是大儒黄道周。黄道周, 字幼平, 福建漳浦人, 明天启二年 (1622年) 中进士, 隆武帝任命黄道周为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 为首辅大臣。他这时满怀恢复明朝大业的希望和热情, 起草了数十件诏谕檄文, 发出许多私人信件, 广泛号召共同抗清。但是, 掌握军队的平国公郑芝龙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无意抗清复明, 只想保存实力以应其变, 而且拥兵专权, 使隆武皇帝徒具虚名。黄道周看出郑芝龙的真实面目, 决心以身许国, 自请召募亲友、弟子、乡亲组成义旅, 北赴闽浙赣边界抗御清军。隆武帝只好同意他的请求。七月, 黄道周携带隆武皇帝颁发的约百张空白委任状和白银2640两兵饷, 以及张肯堂、何楷等僚友捐助的1860两, 赴闽北召募义旅, 同时去信请亲友、弟子在闽南、浙江召募义兵。他率领义兵4600多人越过武夷山分水关挺进江西, 凭借讲学, 劝助军需, 招募乡兵, 义军的总兵力达到11800多人。
当黄道周北征婺源之敌时, 遭清军四面合击, 黄道周奋勇抗争, 兵败被俘。隆武二年 (1646) 正月, 黄道周被解到江宁。当时, 降清明臣洪承畴任清江南总督, 与黄道周同是闽南人, 自觉无颜与黄道周见面, 而命陈谦前去劝降。黄道周闭目掩鼻不言。陈问何故如此, 黄道周正色道:“吾有目不忍视, 有耳不忍听, ”掩鼻是因为“色味难当”。清朝劝降不成, 就决定杀害黄道周等被俘人员。黄道周面不改色, 从容就义。黄道周的民族精神为福建反抗民族压迫的民众树立了榜样。南明隆武二年 (1646) 八月, 清兵长驱直入福建, 郑芝龙降清, 其子郑成功深痛国难家仇, 在闽南誓师抗清。其后军队迅速发展, 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建立政权, 史称明郑政权。
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 郑成功为把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拓为新的抗清根据地, 率兵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 收复台湾, 建立政权。郑成功病殁后, 长子郑经加强台湾的开发和政权建设, 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台湾, 并使他们安居乐业。跟随明郑政权来台人口的确切数字, 缺乏史料准确记载研究者认为以施琅的尽陈所见疏较有参考价值疏云查自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 原在台湾者有二三万, 俱系耕渔为生。至顺治十八年, 郑成功带去水陆伪官兵并眷口, 共计三万有奇;为伍操戈者, 不满二万。又康熙三年间, 郑经复带去伪官兵并眷口, 约有六七千;为伍操戈者, 不过四千。” (2) 按照这种说法, 由郑成功与郑经从大陆带至台湾的约3万7千人, 加上原来在台湾的汉族人, 约有6万多汉族人。在郑氏集团治台期间, 当地的汉族人口繁衍增加至12万人。
二、主导民众思想的明朝遗民群体
明郑时期, 台湾主要居民是大陆的汉族移民。此外还有台湾的土著民族, 现在称为先住民。这些先住民有语言, 但没有文字, 处于文化落后状态。荷兰占领台湾时期, 对先住民先实行武力征伐, 后实行殖民统治, 在他们中间传播基督教文化。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 明郑政权对先住民实行安抚政策, 与他们友好相处, 并开展教化。随着移民不断迁来, 明郑时期, 台湾的大陆移民在思想文化领域已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些跟随明郑政权来台的移民, 除了福建闽南农民和郑氏军队及眷属外, 还有不少是不屈从清朝统治的明朝旧吏儒生。这些人文化水平高, 是明郑政权的支柱。他们在台湾宣传汉族传统文化, 开展儒学教育, 主导台湾民众的思想。关于这些人的人数, 连横认为有800多人, 他在《台湾通史》中说:
“明亡之季, 大盗窃国……民彝荡尽, 恬不知耻。而我延平郡王独伸大义于天下, 开府思明, 经略闽、粤。一时熊罴之士, 不二心之臣, 奔走疏附, 争趋国难。虽北伐无绩, 师沮金陵, 而辟地东都, 以绵明朔, 谓非正气之存乎?吾闻延平入台后, 士大夫之东渡者盖八百余人, 而姓氏遗落, 硕德无闻, 此则史氏之罪也。承天之郊, 有闲散石虎之墓者, 不知何时人, 亦不详其邑里。余以为明之遗民也。” (3) 因此, 连横在《台湾通史》中, 为这些流落台湾的明朝遗民立传, 以彰显他们的忠义精神, 特别推崇他们充满民族大义的遗民思想。其代表人物除郑成功、郑经外, 还有陈永华、徐孚远、沈光文、卢若腾、沈佺期、王忠孝、朱术桂、辜朝荐、许吉燝、诸葛倬、张灏、黄骧升等, 形成一个有共同思想基础的遗民群体。择要简介如下:
郑成功, 原名郑森, 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 生于明天启四年 (1624) , 15岁入县学, 21岁以贡生入南京太学。父郑芝龙, 明末海上武装集团首领。南明隆武元年 (1645) 闰六月十五日, 郑芝龙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 引儿子郑森晋见。隆武帝对郑森十分喜欢, 赐姓朱, 改名成功。隆武二年八月, 清兵长驱直入福建, 隆武政权亡, 郑成功母亲不甘受辱自杀身亡, 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深痛国难家仇, 誓师抗清。其后军队迅速发展, 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建立政权, 史称明郑政权。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 郑成功为把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拓为新的抗清根据地, 率兵渡海收复台湾, 建立政权。
郑经, 又名郑锦, 明崇祯十六年 (1643年) 生, 郑成功长子。他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反清战事。郑成功病逝后, 郑经前往台湾弭平郑氏内斗继位。永历十七年 (1663) , 金、厦两岛在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下失陷。第二年, 郑经撤退台湾, 在陈永华的辅政下, 抚土民, 通商贩, 兴学校, 进人才, 定制度, 境内大治。康熙十二年 (1673) “三藩之乱”爆发, 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 率军东渡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 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 进而攻下广东惠州。郑经率兵西征后, 与耿精忠开始交恶。后来, 清廷平定“三藩之乱”, 郑经军队损失惨重, 被迫放弃厦门班师回台。
徐孚远, 字闇公,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幼能诗文, 为“几社”创始人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徐孚远随之入台在台湾一段时间后回到厦门往来闽粤沿海一带与多处义军联系抗清晚年流亡广东潮州府饶平县。
沈光文, 字文开, 号斯庵, 浙江宁波人。明朝灭亡, 沈光文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 后因船遇上台风, 被吹到台湾。以教学为业, 遗著有:《台湾舆图考》、《文开文集》、《草木杂记》、《流寓考》、《台湾赋》、《东海赋》、《文开诗集》等。
卢若腾, 字闲之, 号牧州, 福建同安贤聚 (今金门县) 人, 任兵部郎中。明朝灭亡后参加抗清, 随郑经东渡台湾, 至澎湖时因病逝世。著有《留庵诗文集》、《岛居随录》、《岛山闲居偶记》和《岛噫诗》等。
沈佺期, 字云右, 号复斋, 福建南安人, 授吏部郎中。明朝灭亡, 他响应郑成功举兵抗清, 与明朝遗老、骚友墨客徐孚远、王忠孝、卢若腾、曹笼、陈士享等人结社吟诗, 推徐孚远为首, 时人称为“海上六君子”。后东渡台湾, 以医为业, 被尊为“台湾医祖”。
王忠孝, 字长孺, 号愧两, 福建惠安人, 授光禄寺卿。明朝灭亡, 他参加郑成功队伍, 举荐同安县教谕陈鼎之子陈永华给郑成功。后来陈永华成为郑经的主要助手。王忠孝于永历十八年 (1664年) 入台, 著有《四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诗集、文集等。
朱术桂, 字天球, 别号一元子, 明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代, 隆武帝封他为宁靖王。永历十八年, 朱术桂随郑经渡台, 筑宫西定坊居住。清军破澎湖, 郑克塽议降。朱术桂自以天潢贵胄, 义不可辱, 自缢死。姬妾五人、侍者二人亦从死。
陈永华, 字复甫, 福建同安人, 生于明崇祯七年 (1634) 。清兵攻陷同安, 陈永华投奔郑成功, 先入储贤馆学习, 后任参军之职。郑成功想收复台湾, 陈永华极力支持, 受命辅佐世子郑经监守金门、厦门, 巩固后方。郑成功病逝后, 陈永华随郑经东渡台湾, 被委为咨议参军, 实际担负治理台湾的重大责任。治台近20年, 政绩卓著, 对台湾的开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永历三十五年 (1681) 逝世。
这些人是明郑政权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台湾民众影响深远, 得到普遍认可, 其坚持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
三、台湾民众思想中的民族精神
当时, 台湾的移民主要来自福建闽南。宋代以来, 福建儒学思想深入人心, 儒家的民族气节与忠义思想基础深厚。宋朝灭亡后, 郑思肖、谢翱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明隆武时期, 福建大儒黄道周坚决抗清他在《赴台留别亲友》之三诗中写道:“六十年来事已非, 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拚尽一腔血, 会看中原万里归。”后来兵败被俘, 宁死不屈, 在《就义诗》中写道:“纲常万古, 节义千秋。天地知我, 家人无忧。” (4) 。他的民族气节与忠义思想成为台湾民众民族精神的楷模。明郑时期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 “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
春秋时期, 管仲及齐桓公在中原争霸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孔子盛赞齐桓公攘除夷狄, 挽救了中国, 使中国没有沦为夷狄。以华夏民族为正统, 融合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 是儒家提倡的春秋大义, 成为汉民族精神的基础。郑成功从小就十分赞同强调民族精神的春秋大义, 在郑成功看来, 以明朝所代表的华夏文明统一满族夷狄是符合春秋大义的, 而满族入侵、强迫剃发是夷狄乱华。只要励精图治, 华夏文明必然会收拾民心, 实现尊王攘夷的目的。郑成功在北伐南京时, 写下著名的七绝《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表达他尊王攘夷的豪情:“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5)
郑成功认为荷兰侵占台湾也是夷狄入侵, 他在北伐失败后决心把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拓为新的基地, 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他会集诸文武共商征台大计时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 田园万顷, 沃野千里……近为红夷占据……我欲平克台湾, 以为根本之地, 安顿将领家眷, 然后东征西讨, 无内顾之忧, 并可生聚教训也。” (6) 正是由于郑成功的这种观念, 使他能够排除干扰, 率军收复台湾。郑经继承郑成功的尊王攘夷思想, 带领军队同清军作战, 力图收复失地, 并瓦解荷兰军队勾结清军试图重夺台湾的阴谋。他的诗充满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如《悲中原未复》诗曰:“胡虏腥尘遍九州, 忠臣义士怀悲愁。既无博浪子房击, 须效中流祖逖舟。故国山河尽变色, 旧京宫阙化成丘。复仇雪耻知何日, 不斩楼兰誓不休。” (7) 郑经诗中用东晋祖逖渡江北伐典故来表达恢复中华的信心与决心, 成为后来台湾传统诗文沿用最多的典故之一。
(二) 崇尚忠义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明郑政权凝聚力的源泉。明郑政权周围聚集的文人志士大都具有强烈的忠义精神, 崇尚民族气节。在这方面, 郑成功的表现具有典范的作用。隆武二年 (1646) 十一月十五日, 郑芝龙至福州降清, 以书招郑成功同降。郑成功坚决拒绝, 复书曰:“我家本起草莽, 骫法聚众, 朝廷不加诛, 更赐爵命。至于今上, 宠荣迭承, 阖门封拜。以儿之不肖, 赐国姓, 掌玉牒, 畀剑印, 视若肺腑, 即糜躯粉骨, 岂足上报哉?今既不能匡君于难, 致宗社堕地, 何忍背恩求生, 反颜他事乎?大人不顾大义, 不念宗祠, 投身虎口,事未可知。” (8) 在这里, 郑成功以民族大义为重, 与贪图富贵的父亲决裂, 显得义正辞严。这种思想在郑成功的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复台即东都》诗曰:“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9) 郑成功以田横自喻, 表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台湾产生深远影响。
郑经继位以后, 明郑的势力已大不如前, 但是郑经仍坚持武装斗争, 对于清朝的招抚, 郑经绝不屈服, 他在《满酋使来, 不登岸不易服之说, 愤而赋之》的诗中写道:“王气中原尽, 衣冠海外留。雄图终未已, 日日整戈矛。” (10) 这首诗表达郑经坚持民族气节, 时刻准备反清复国的雄心。
王忠孝入台后写的诗表达了明朝遗民的忠君报国之情, 他的《居东首春遥祝圣躬》二首写道:“紫极映黄道, 垂裳奠异封。历绵国步远, 地迥岁华浓。天意护渔藻, 臣心俨镐雍。遐方布淑气, 海外犹朝宗。运转乾坤正, 春临万象知。日轮垂照邈, 皇历锡恩迟。圣德方怀远, 天高或听卑。小臣无以报, 遥挹汉官仪。”11
在台湾遗民诗中, 最能表现明朝遗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流传最广的是宁靖王朱术桂悲情的《绝命诗》:“艰辛避海外, 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 祖宗应容纳。”12
台湾民众的忠义思想与民族气节还集中表现为台湾关帝信仰的兴盛, 人们崇拜一生忠义、武功盖世的关帝, 希望反清复明的斗争得到关帝神灵的保佑。朱术桂为关帝庙题写“古今一人”匾额, 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感情。
(三) 以经世实学振兴台湾
明郑遗民的民族精神还表现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中。为了实现汉民族的复兴, 明郑政权在台湾招揽人才, 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 以期把台湾建设成巩固的根据地, 伺机推翻清朝统治。在学术上重视经世实学, 以振兴台湾社会。
郑成功起兵后, 尊贤任才, 善待宗室, 反清之士纷来投奔, 郑成功都待以上客, 予以重用, 遇事必咨询。对前来投靠的明朝宗室诸王, 更是优礼有加, 妥为安置。为了招贤纳士和培养人才, 永历八年 (1654) , 郑成功设育胄、储贤二馆。入储贤馆者多是明室遗臣、闽浙缙绅及社会名流如王忠孝卢若腾沈佺期辜朝荐徐孚远等而育胄馆则是郑成功为抚恤阵亡将士后代所设的育才机构。对育胄馆诸生, 郑成功延师教导, 后皆被委以重任。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郑成功于永历八年设六官, 分理庶事。建立五家海路商行, 用仁、义、礼、智、信五字作为5家商行代号, 以厦门港为中心, 往台湾、日本、吕宋及南洋各地通商。郑成功入台后, 安抚土著居民, 友好相处。在台湾设府县, 垦荒屯田, 发展生产。命府尹杨朝栋查报田园册籍, 征纳税银。使台湾社会安定, 百姓乐业。
郑经、陈永华继续发展社会经济,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台湾儒学。《台湾外记》记载:“ (永历十九年, 1665) 八月, 以咨议参军陈永华为勇卫, ……永华见诸凡颇定, 启经曰:`开辟业已就绪, 屯垦略有成法, 当速建圣庙, 立学校。'……于承天府鬼仔埔上, 鸠工筑竖基址, 大兴土木起盖。正月, 建立先师圣庙成, 旁置明伦堂。”13
明郑时期的学校教育, 改变了明朝末年空谈心性的学风, 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四书》转向《五经》, 提倡通经致用。当时国子监学院由陈永华亲自担任,国子监司业由叶后诏担任。叶后诏是厦门人, 著有《鹣草五经讲义》。国子监助教由叶亨担任, 他是国子监主要教师, 著有《五经讲义》。师生可以对儒家经典《五经》自由理解和发挥, 培养有民族大义、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反映了明郑政权注重实际、振兴民族的精神, 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对抗清朝而产生的本土意识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明郑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 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为了切断大陆沿海民众对明郑政权的支持, 实行迁界, 使得明郑政权处于孤立的境地。郑成功逝世以后, 明郑政权内部经过斗争, 留守厦门、金门的郑经东渡台湾接管政权, 但是明郑政权在福建沿海的据点很快被清军占领。经过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以后, 台湾明朝遗民一方面对在台湾安稳生活感到满足;一方面希望保持这种分据局面, 对抗清朝, 等待时机, 以图恢复。这样, 就产生了以台湾为根本的本土意识。
(一) 台湾是明郑政权开辟的土地
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 , 郑成功欲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率二万五千名将士, 分乘四百只船, 自金门料罗湾启航, 次日便达澎湖。在军事斗争中, 荷兰派使者前来谈判, 郑成功对使者表达的大意是:台湾与澎湖均紧邻福建漳州, 应是中国领土;中国人一直在此耕垦, 以前荷兰人来通商时, 在此没有土地;当时我父郑芝龙将台湾暂借荷兰人居住, 现在我率大军前来, 是占领我父亲所有之地, 就是恢复故土;因此荷兰人必须无条件离开。14
郑成功的表示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 郑成功认为台湾在法理上是中国领土。郑成功对荷兰人表示, 台湾邻近福建漳州, 因此法理上应属中国。在这里, 郑成功从台湾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 说明台湾应该是中国的领土, 主要是说荷兰人远在他乡, 不该拥有这块土地。第二, 中国人比荷兰人早到这块土地开发, 因此应该属于中国。郑成功说中国人早就到达此地耕种, 而你们荷兰人是从远处来通商, 根本不可能拥有这片土地。这里, 郑成功是根据谁开发早谁拥有的原则, 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第三, 台湾为郑芝龙所拥有。郑成功的意思是当时明朝还没有在台湾建立政权, 而由他的父亲郑芝龙在此开发, 因此台湾应该归郑氏所拥有。第四、荷兰人只是在台湾借住。郑成功说郑芝龙将台湾暂借荷兰人居住, 是指当时明朝政府允许荷兰人在大员 (今台南市安平区) 居住, 进行贸易活动, 指出荷兰人并未取得该地的所有权。第五、收复台湾只是收回父亲拥有的土地郑成功表示台湾原来属郑氏所有虽然一段时间借出但是现在需要收回, 因此收复台湾是理所当然的。
在郑成功军队的进攻下, 荷兰殖民者终于同意放弃在台湾的殖民利益, 将台湾归还中国。郑成功改荷兰人建的赤嵌城为明京, 称东都, 表示其为大明王朝的疆土, 表达恢复大明王朝之志;建承天府, 设天兴县和万年县, 都表示反清复明、建立台湾根据地是顺承天意, 疆土万年永固的意思。因此,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是把台湾作为明朝遗民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但郑成功很快去世, 明郑政权内部纷争, 势力削弱。
郑经继位后, 感到与清朝对抗已力不从心, 对郑成功的政策和部属作了较大调整, 任用陈永华管理行政, 求偏安以等待时机成为主导思想。他改东都为东宁, 改天兴与万年二县为州。增设安抚三司, 南北路和澎湖各一。基层行政组织方面, 划分府治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等四坊, 意思是在安定东、西、南的基础上, 镇住北方的满夷。还将汉人集聚区域划分为24个里。坊设签首, 里设总理, 各管民事。东都改东宁表明郑经为首的明郑政权对郑成功的政策已有重大改变。第一, 东都表示是明朝的行都, 这样清朝势必要全力剿灭。而东宁只是地名, 而且是原来明朝没有过的地名, 因此从感觉上清朝没有进攻台湾的理由。第二, 郑经借此表示反清复明已不是明郑政权的主要任务, 明郑政权可以与清朝和平共处。第三, 郑经认为台湾为郑成功开创的领土, 在清朝与明朝争夺的土地之外, 希望能得到安宁。可以看出, 郑经为首的明郑政权认为台湾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 不同于明郑政权在大陆的反清根据地金门和厦门。视台湾为郑氏开辟的理所当然拥有的土地, 保护先辈所有土地不被异族侵占的思想, 是当时台湾民众共识, 也是台湾民众本土意识的重要内涵。
台湾为郑成功开创的领土的思想在台湾民众中根深蒂固, 连横在所著《台湾通史》中仍是这种观点。连横在《台湾通史·朱一贵传》中极力推崇朱一贵的反清复明思想, 甚至为朱一贵泡制了一篇举义檄文, 说朱一贵立为中兴王时, 尊故明, 祭天地列祖列宗及延平郡王, 发布檄文说:“夫台湾虽小, 固延平郡王肇造之土也, 绝长补短, 犹方千里。重以山河之固, 风涛之险, 物产之饶, 甲兵之足, 进则可以克敌, 退则可以自存。博我皇道, 宏我汉京, 此其时矣。”15可以看出, 台湾的本土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抗满族的统治而产生的, 在台湾民众思想中, 强调民族精神和注重本土意识是反抗异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二) 占据台湾对抗清朝
郑经治理台湾期间, 明郑政权势力削弱, 清朝政权日益巩固, 反清复明任重道远。这时, 台湾处在特殊的地位。因为在清朝看来, 明朝在大陆的领土已完全被清朝取代, 而台湾本土原来是被荷兰占据, 因此清朝目的在消除反清势力, 无意占领台湾;在郑经看来, 台湾是先辈从荷兰人手中夺回的土地, 理应由郑氏治理。而且大陆公开的反清复明势力已被消灭, 无法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于是以郑经为首的明郑政权采取占据台湾, 伺机收复中原的策略。当时陈永华协助郑经治理台湾, 重视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振兴台湾, 明郑政权的反清复明民族精神转化为占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
这种本土意识在郑经同清朝进行谈判中表现出分据的倾向, 同时也代表避居海外明朝遗民的心态。到台湾定居的明朝遗民对在一个不受清朝统治的地区生存也十分满足, 徐孚远是明郑时期诗界代表人物, 他的诗《东宁咏》表现出当时台湾民众的普遍心态, 既有汉族不屈异族统治的精神, 又表达了对台湾岛自由气息的无限神往:“自从漂泊臻兹岛, 历数飞蓬十八年。函谷谁占藏史气, 汉家空叹子卿贤。士民衣服真如古, 荒屿星河又一天。荷锄带笠安愚分, 草木余生任所便。”16
徐孚远的另一首桃花诗曰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17徐孚远借咏台湾的桃花, 把台湾比喻成明朝遗民的世外桃源, 并以盛开的花朵赞美在台湾生活, 表达了诗人的愉快心情。而沈光文则把民族气节倾注在象征高尚情操的竹子上, 以竹子来比喻诗人到台湾是为了保存“孤贞”的民族气节, 宁可放弃“参天”的荣华富贵。他的《咏篱竹》诗曰:“分植根株便发枝, 炎风空作雪霜思。看他尽有参天势, 只为孤贞尚寄篱。”18
这些明朝遗民有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但因无力反抗清朝只好避居海外。他们所产生的本土意识是对清朝实行民族压迫的反抗, 是汉民族精神在困境中的转化, 这直接影响到郑经对清朝的态度。郑经一面积极进取, 试图用武力恢复中原;一面也同清朝进行谈判, 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永历二十一年 (1667) 郑经在谈判中对清朝表示:“今日东宁,版图之外另辟乾坤, 幅员数千里, 粮食数十年, 四夷效顺, 百货流通。生聚教训, 足以自强, 又何慕于藩封, 何羡于中土哉?”在谈判中, 郑经占据台湾的本土意识发展到割据台湾, 希望清朝“能以外国之礼见待”, 因为“今东宁远在海外, 非属版图之中, 东连日本, 南蹴吕宋, 人民辐辏, 商贾流通, 王侯之贵, 吾固所自有, 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19在永历二十三年还表示:“比朝鲜不剃发, 愿进贡投诚。”20对于郑经的要求, 康熙明确表示“不便允从,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 郑经乃中国之人”, 只要“果遵制剃发归顺, 高爵厚禄, 朕不惜封赏, 即台湾之地, 亦从彼意, 允其居住。”21郑经断然拒绝了清朝的投降方案
应该指出, 郑经在谈判中的表述决不是台湾独立政策。因为当时康熙代表的是清朝满族政权, 而郑经代表的明朝汉族政权, 在清朝满族政权要明郑汉族政权投降的情况下, 郑经提出按朝鲜对待, 是两个政权之间政治斗争的需要, 是寄希望于将来的策略。同样, 当时清朝只想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 并不想占有台湾土地。如康熙二年 (1663) , 清朝福建地方政府与荷兰司令官达成协议, 共同消灭明郑政权, 然后台湾归荷兰人所有。即使在清朝统一台湾以后, 对台湾是弃是守, 还是没有统一意见。最后由于施琅的坚持, 才决定将台湾划入版图。而郑经代表的明朝遗民, 最大的愿望是不被清朝统治, 不愿剃发辱没祖先。郑经在厦门与台湾期间, 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有贸易往来,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称别有用心地称郑经为“台湾国王”, 但郑经没有丝毫独立的愿望, 仍奉南明永历为正朔。清军进入台湾前, 明宁靖王朱术桂自缢死, 姬妾五人、侍者二人亦从死的事例, 充分证明郑经所代表的遗民群体对抗清朝而产生分据台湾的本土意识是台湾汉族民众民族精神的转化
提示:本回答被建议修改,以下内容是修改后的,删去了四分之三以上的内容。
当年《康熙王朝》能一路顺风顺水地播下去,那是舆论力量不强大,历史常识也没普及。你说你今天拍个这玩意……
想想这片子里能出现什么场景,一群留着辫子的人穿着清朝的官服,义正辞严地迫害被刻意丑化的,身着明朝衣冠的明郑军民……太可怕了。
更新:
这里再引用一下别的答主的图片,这是具备官方性质的我国权威媒体报刊。
1683年东宁沦陷,汉人彻底亡国,其后二百余年间,汉人饱受亡国之苦,辱莫甚焉,1911年武昌起义,四方响应,大有光复之势,而袁世凯等人诡计层出,功败于垂成,所谓北洋政权,不过满清朝廷之翻版,北伐之后,政府内不能正名,外受满清余孽之影响,致力于所谓中华民族之构建,然尚以汉族为中心,己丑之后,汉人地位最卑,种种欺压,难以详述,今日之《澎湖海战》,不过汉人今时地位之又一表现而已,何足怪也,自东宁沦陷以来几四百年,汉人为无国之人亦可谓久矣,知辱亦当知耻,可不勉哉!
纳粹德国逼近莫斯科时,斯大林尚且知道把米宁,波扎尔斯基,库图佐夫这些民族英雄搬出来,而不是靠吹捧拔都西征来维持民心士气。明郑不是割据政权,而是最后的抗清根据地,是大陆先台湾一步被鞑子统治了,本土政权与异民族的征服政权之间选择,那前者无论如何都是正统,自我代入满清一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很难不支持,预计会大火.
届时还可以补拍一部前传. 《融合大业之民族英雄吴三桂》
我的期待如下图
糟了,我们成侵略者了
我就特别期待,“团结壬”和“两面壬”在“团结大骗”的催化下,又催化出了什么新反应,进化出了什么新品种。
现在看来成就斐然,下面是自称博士的知乎奇人的一篇高论。
所谓奇文共赏,不能光恶心我一个人,我要发出来一起辣眼。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