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边答案笑死我了,
万历那么好,怎么大明没几年就没了呢?啊,明粉又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了,把责任推给知识分子,推给地主,推给继任者。嘴上埋汰崇祯,干的全是崇祯“诸臣误我”那套
把万历朝描绘的富足安定,把康熙朝描绘的苦不堪言。那马可波罗还说中国遍地是黄金呢,那我是不是可以说元朝老百姓过的比明朝好多啦?扯什么清朝饥饿之类的,我就问问哪朝的老百姓不是这么过来的?合着就大明天下大同了,人间仙境了?真要是跟下边许多回答似的,万历朝好的没边,那怎么二十来年功夫各地就揭竿而起了?合着万历是金矿?他一驾崩,老百姓从顿顿大鱼大肉直接穷到没裤子穿?明实录隆庆朝人口六千多万,万历三十年人口怎么变五千多万了?哦,万历朝隐瞒了是吧,隆庆朝的就不会隐瞒。隆庆朝的地主就是老实。哦对,还有史料都被清朝篡改了是吧?故意黑我万历圣天子。
清朝是饥饿的盛世,大明是没盛世。因为老百姓也没得番薯吃,饿死了还盛什么世。于是乎明粉大喜过望,你看虽然明朝人口有没有破亿还存疑,但是我们生活质量高啊,穷的老百姓大部分都直接饿死了,老外看不见,大明赢麻了,真好。哪像清朝,屁民有口番薯吃就饿不死,穿着破衣服在外邦友人面前丢脸,真恶心。
既然题主 @MSDMM 是自带着论据和答案来提问的,为避免其再误导其他人,就姑且针对他的论据与问题进行回答,以作为反驳。
以唐言,“清兴五十余年矣…”可知其描述的时间节点大致为康熙三十二年左右。
而清代盛世并非仅康熙一朝,而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康乾盛世,康熙朝可谓是盛世之初的奠基,以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后的境况为论据去否定随后直至嘉庆四年(1799)一百零六年的发展成果,无异于是刻舟求剑,亦可戏称为“拿前朝的钱去斩本朝的官”。
因而题主所举唐甄所言,自然不能成为所谓的论据。
首先,题主所列诸士大夫中,除徐枋亡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外,其余皆故于康熙初年或更早。其经明清鼎革,战火纷扰,又不曾见到更多清代的发展与革新,无从对比,他们又谈何论证万历朝胜于康熙朝呢?
其次,诸士大夫多以明遗臣自居,离乱之际、故国之思,美化前朝亦是情理之中事。
再者,题主所引话语,多为时人诗词章句,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艺术性多于现实性。
故以此等粗劣论据来论证万历朝胜于康熙朝,不论据既不充分,也不合理。
万历与康熙两位皇帝在历史发展脉络上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不仅都是幼年登基且在位时间很长;而且在其统治期间国家状况有着大的改变。因此姑且以万历二十年(1592)与康熙二十年(1681)为时间节点,将其分别分成前后两期,相互加以对比印证,以辨明其相互间之优劣。
1.1万历朝前期(1573-1592)
首先是万历践祚前,国家的发展境况:以万历元年(1573)年算,明朝已享国208年之久,东南倭寇以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基本肃清,北部蒙古俺答汗于隆庆五年(1571)受封为顺义王。国家内政虽存在痼疾,但总体发展稳定。
其次,伴随着万历登基,张居正对明朝的改革措施也随即展开。
政治上考成法、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水利上任用潘季驯治黄淮水患、经济上清查土地,一条鞭法。
虽然伴随着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改革人亡政息,但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明朝尤其万历朝前期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康熙朝前期(1662-1681)
首先是康熙登基前,国家的发展状况:自1644年清军入关起,至康熙元年(1662)清朝立国仅17年,时天下尚未统一。康熙元年吴三桂刚刚杀死南明永历帝,川东十三家、台湾郑成功尚未平复;清朝先前颁布的剃发令、圈地、投充、逃人法等措施引发了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家虽然初定,但经战火离乱,依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其次,康熙朝前期的措施
中央上,康熙九年(1170)内三院改内阁、康熙十六年设南书房,以削弱议政王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上,川东十三家于康熙三年(1164)壮烈牺牲、历时八年之三藩之乱于康熙二十年平定,基本统一中国;
经济上,康熙八年,分别颁布禁圈地与更名田以及以租佃制代替投充等措施,缓和尖锐的阶级民族矛盾、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康熙朝前期的发展虽然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但总体上的发展并不平稳。
1.3万历朝前期与康熙朝前期的对比
对比此两个时期可明显发现,在二百余年稳定基础上,又有张居正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的万历朝前期,无论是在政局稳定还是人民的生活发展水平上,万历朝前期皆明显胜于草创仅三十余年的康熙朝前期。
对比过两朝前期的发展后,再来看两朝后期发展之对比
2.1万历朝后期(1592-1620)
政治上:张居正改革流产,内阁派系林立;争国本问题上,东林党开始兴起、梃击案(以及随后红丸案、移宫案)
军事上:自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之役始,三大征虽然打胜,却耗费大量人财物力,动摇国本;万历十四年(1616)萨尔浒之战,明军优势被彻底扭转。
经济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神宗在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怨声载道;万历四十六年(1618)加征辽饷;土地高度集中,: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无地之人只得“佃农自活”。
阶级矛盾上:民变迭起,如万历四十四年,松江府百姓不堪董其昌(就是那个大画家)压迫,奋起反抗引发松江民变;边镇军饷长期贪墨缺额,如天启元年(1621)竟引发台州兵士索饷兵变。
综上可见,伴随着官僚的腐败、外战的消耗、内部的压迫,万历后期已明显显露出亡国之象。
2.2康熙朝后期(1682-1722)
严格意义上康熙朝并不存在前期后期,为了相互印证姑且如此划分
维护统一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七年(1688)乌兰布通之战消灭噶尔丹主力;康熙三十年(1691)多伦会盟盟旗制度。
经济上:康熙五十一年(1712)“新增人口永不加赋”,减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兴修水利,“淮黄故道,次第修复”;粮食亩产提升,康熙五十六年实现双季稻、经济作物如烟草业推广到全国南北两地种植。
文化上:继清初顾炎武经世致用后,考据学派逐渐开始盛行;图书整理工作开始进行,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大总结阶段;康熙三十年(1691)完成完成416卷《明史》底稿。
总体来看,从康熙二十年后起,不但国家统一社会趋于安定,国家经济军事综合国力较清初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2.3万历朝后期与康熙朝后期的对比
相比与万历朝后期所显示出的颓象,康熙朝后期明显显示出极强的活力与生命力。
万历朝与康熙朝,无疑一个正坠入深谷,另一个则正走向巅峰。如题主般罔顾事实预设立场的拉踩,那么其问题只会得到距其预想相比更可悲的结果。
参考资料:
1.谢杰:《虔台倭篡》卷上《倭变》。
2.林延清:《李太后与张居正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张居正:《张太岳文集》卷四《太师张文忠公行实》。
4.《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一,姚文燮《圈占记》。
5.《清圣祖实录》卷九四,康熙二十年二月甲午。
6.《明史》卷二一八《方从哲传》。
7.顾炎武:《日知录》卷一〇《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四《福建》四。
9.《明熹宗实录》卷二二,天启元年二月丙寅。
10.《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一。
11.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二六《齐民四术 庚辰杂著》二。
12.方苞:《望溪先生文集 集外文》卷一《奏札 请定经制札子》。
本来不想再为这种问题上浪费时间,但看到 @华孙杨张合体无敌 这么张口就来,就稍微在反驳下。既然他发了教科书,那下面的反驳也全部都上教科书好了。
看他的回答,发了那么多教科书,说不存在什么康乾盛世,还说是为了应对新高考的新教材。
那么我们看看应对新高考的部编版新教材真是这么乱写的吗?
第十四课白纸黑字写的康乾盛世,这难道是所谓的不存在?
至于他说的关于新高考的各种奇怪言论,真的是只要拿出教材就分分钟戳破谎言
课本内容都不熟悉,课本版本不清楚,舍本逐末拍出什么教师用书,或者有选择的拍几张教材,都只是为了颠倒黑白顾左右而言他的诡辩罢了。
如果说高中课本太浅显,也可以看看大学教材怎么叙述的。大学写的确实更详细,但哪怕放个目录都足以反驳了。
我想这已经足以反驳那位答主,所谓史学界没有康乾盛世的谬论了。
当然他还有高论,说什么因为存在文字狱,清代不存在文化繁荣。
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否定文字狱的消极因素,但也要承认,清代不仅在文献考据方面首屈一指,更是中国文化的大总结时代。
对于康乾盛世,不可否认,康乾盛世是存在如人口膨胀、虚假繁荣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以其缺点而将其彻底否定,以局部取代整体,歪曲事实搞历史虚无主义,凭借主观臆断失去理性思考,则未免贻笑大方。
最后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这里引用人民日报的一段话,正告此一类问题下的拥趸者,希望可以好好反思。
“通过迎合大众猎奇心理, 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制造谣言 …凡此种种,无不提示我们,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绝不能掉以轻心。”———《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021.9.28)
满清这盛世的牛皮,只要吹不死人就肯定往死里吹。
西方传教士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翔实的描述了明朝老百姓丰衣足食,健康积极的形象,但也如实记载了清朝的人民面黄肌瘦,在朝廷的压迫迫害下目光麻木呆滞,如同行尸走肉的悲惨境遇,这些书籍不会被满清篡改销毁,如同满清物理毁灭汉服和篡改销毁中华典籍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书在西方客观理性的精神指导下为还原历史的真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满清之于中国,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再辅以残酷的文字狱和高压的民族歧视政策,以数百年之力打造了一个奴性十足的奴隶民族"。—— 鲁迅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任贼分裂朕尸, 勿伤百姓一人! ”————"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封建王朝土地兼并带来的的通病死循环,朝代更替不超过300年,把明黑死了同样就把其他所有汉人王朝黑死。
黑明朝,继而是其他汉族朝代,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统统黑起来,等黑的差不多了就可以鼓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被替换成外来入侵的文明,所以华夏正统应该被名正言顺的更替主人,从而真正的实现某些人所向往的鸠占鹊巢。
所以华夏文明被其他文明所替代,也是和大明必亡一样的 。
所以华夏需要满清,日本和洋大人这样的解救者和替代者。
某些说着中国话,打着汉字的别有用心的人,用低级谣言抹黑明朝,用泼妇骂街般的咒骂中伤明朝,颠倒黑白地篡改歪曲历史诋毁明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你们可以兴风作浪,蹦跶嘚瑟一时,但是贯穿人类历史,古今中外的文明始终是朝着正义开明的方向发展的,你们的伎俩会被人揭穿,你们不可告人的目的终将被世人所唾弃。
从满洲民族来看,康雍乾就是满洲民族的盛世。有史以来,女真人从未控制过如此庞大的疆域,从未奴役过如此多的人口,从未过上如此奢华的日子。
从汉民族来看,康雍乾是一个从肉体奴役转型为精神奴役的时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侵略者为了减少人口而实行的无差别屠杀,但各种思想压迫却变本加厉。传统文化全面转型为奴化教育,并有步骤的消灭和限制文化传播,使得教育在很多地方出现断层。在经济上也逐步建立了制度,使得汉族群体真正成为了被剥削和奴役的对象,用制度保证了汉人无法摆脱满人的控制。
复制的幻十郎的回答
康熙时期处于恢复期,战乱刚刚平息,生活水平不如万历这不奇怪。明末清初的各种兵祸,使中国人口减少一半,四川人几乎被杀光(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里说“中国民人死亡过半”来形容明末清初的惨象)。以及造成土地荒芜。康熙沿海迁界,造成不下五十万人遇难,沿海地区十人九死,房屋焚毁,耕地废弃,渔业凋零,居民越界者杀无赦。清朝把这批人内迁后便不管他们死活,任由其饿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为惨烈的人道灾难。
清朝的赋税比明朝高的多,明末清初人陈舜系在《乱离记闻录》中记载,顺治年的赋税仅比崇祯年稍低,比万历年高的多。明末因为辽东战事增加的赋税,在康熙平定天下以后也没有废除。整个清初,百姓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承担着战时的税额。清初百姓苦不堪言。
而在万历末年,沿海地区尚可以维持富足。等清兵一到,一切都化为乌有。陈舜系回忆起儿时的富足生活,而后又亲历满清带来的惨祸,不禁感概世事无常,美好的人间仅需数年便可化为地狱:
○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卵时,父母俱廿三岁。时丁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文,百般平易。穷者幸托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癸亥启蒙受业李仲耀先生……
终清一朝,民生水平都没有恢复到明朝的鼎盛水平,乾隆朝的昙花一现,勉强摸到了万历的脚后跟,但很快便败阵下去。
历史在向前走,但却不总是在进步,
屎学界清屎砖家统一公认糠稀盛世,只要奴才们不停吹须溜马,带清的盛世就不会停下
差不多得了,一群清棍满遗在这里整活,连举证不足也出来了。
如果你能说康熙年间比明朝富足也就算了,但康熙的吏治堪比明末,灾荒连年赈灾把老天都感动到下豆子了,这就是你赈灾的成绩?
有些人啊,如果不黑明还是有PTSD的,但是如果别人不吹清在他们眼里别人就是有PTSD的
我这么说吧,我吹皇太极部分解决满汉矛盾、推动政治体制完善、提高军事实力、解决蒙古问题和朝鲜问题,剪除明朝左右羽翼这件事情没有任何疑问,但你让我吹康熙?
差不多的了
不过据说岱清是在乾隆年间才恢复到万历年间的经济规模
不过嘛~
赈灾赈到连年饥荒也是很牛逼了
有时间自己去清史稿灾厄志看看清朝有多少灾害,别整天复读什么康乾盛世了,真的能把人笑尿,又吹乾隆英明神武古今第一人又吹康熙大爱无疆千古第一帝,你们能不能统一意见说一下到底是谁比谁强?
如果说不出来的东西就是屁话,按清史稿中个个千古一帝,你也要吹么?
真的是笑死
什么叫做举证不能够作为证据?如果照你这么说那明史是不是可以直接排除掉呢?真的开玩笑
差不多得了
本人不知道万利年间是什么样子,但对吃糠拉稀的康熙时代还是懂一点的,具体什么样子参考一下英国来中国的马嘎尼对清朝的映像。
这些匿名回答的,是不是想要讲讲清朝当年领土人口等含金量啊?我宁愿相信拉丝特炫神后面还有一个点s6第一个王者的含金量,也不愿意相信康熙盛世的含金量。
朝鲜大臣朴淳:: “皇上年方十岁, 圣资英睿, 自四岁已能读书, 以方在谅阴, 未安于逐日视事, 故礼部奏, 惟每旬内三六九日视朝。 仍诣文华馆, 御经筵, 四书及《近思录》、《性理大全》, 皆毕读。 自近日, 始讲《左传》, 百司奏帖, 亲自历览, 取笔批之, 大小臣工, 莫不称庆。”
朝鲜使臣对万历皇帝执政前期的勤政是极为称道的:“因闻皇上讲学之勤,三六九日,则无不视朝,其馀日则虽寒暑之极,不辍经筵。四书则方讲孟子,纲目至于唐纪,日出坐殿,则讲官立讲。讲迄,各陈时务。又书额字,书敬畏二字以赐阁老,又以责难陈善四字,赐经筵官,以正己率属四字,赐六部尚书,虚心好问,而 圣学日进于高明。下怀尽达,而庶政无不修,至午乃罢,仍赐宴于讲臣,宠礼优渥云。呜呼!圣年才至十二,而君德已著如此。若于后日长进不已,则四海万姓之得受其福者。”
《宣祖实录》:“今皇帝冲年即位, 资质英明, 时无过误, 朝野无事, 人情似有喜悦之意。”
成书于清初的小说《樵史通俗演义》开篇说:“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员都上本激聒,也不震怒。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舜了。一时贤想如张居正,去位后有申时行、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坐镇太平。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乱离见闻录》作者陈舜回忆说:“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时丁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文,百般平易。穷者幸托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成书于天启四年的小说《警世通言》,第三十二章说:“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了。这位天子,聪明神武,德福兼全,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那三处?日本关白平秀吉,西夏承恩,播州杨应龙。平秀吉侵犯朝鲜,承恩、杨应龙是土官谋叛,先后削平。远夷莫不畏服,争来朝贡。真个是: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
成书于万历四十七年的《万历野获编》,编辑小引说:“今上御极已垂五十年。德符幸生尧舜之世,虽果处菰芦,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藿食者但能粗忆梗概而已。”
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万历皇帝聪明而敏锐;他自称早慧似乎是有根据的。他博览群书;甚至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在他已深居宫廷几十年,并已完全和他的官吏们疏远了时,按照他时代的标准,他仍然博闻广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