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天涯论坛泪痕春雨的新帖《漫评南宋——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 第1页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既然泪痕春雨的粉丝动不动就是人性、逻辑啥的,那今天我也拿他的一篇文章来谈谈人性和逻辑。宋史我不熟,至少不如东晋史熟,那就拿他当年的一篇《刘裕崛起的背后》来谈谈。

首先他举了个例子——“一个人拿刀追赶几千个敌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要说几千个拿着武器的军人了,就是随便从劳动市场找五十个壮劳力,不用给他们任何专业武器,只要训练他们三五天时间,我相信任何一个所谓的高手,都会被他们瞬间打残废的。”

看似很合理的样子,然而高手是什么状态呢?他没说,那我也可以假设那个高手穿全身板甲,手持长矛,那这五十个训练了三五天的普通人也能瞬间将他打残废?


“随便到劳务市场找五十个壮劳力,这样训练他们三天时间。给他们每个人两根五十公分长的细钢管,前面削得尖尖的。让他们五十个人用这些细钢管瞄着一个靶子掷三五天时间(用投掷标枪的方法掷出)。我相信只要训练三五天时间,那什么格斗高手,无论拿刀也好、拿长矛也好,以一敌五十,恐怕都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段话倒是说得靠谱,投射类武器对单人的克制最为显著,然而他忽视的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细钢管放在古代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神兵利器,精良的标枪、弓箭一般都是官军才有资格使用的武器,而起义的民军很多时候只能用竹枪凑和一下。

“我上面提到的,那只是博斗中最简单、最简陋的联合协作。职业士兵的联合协作远比这个复杂、精密。从这层意义上,刘裕一个人追赶几千个人的故事,应该只是一个故事。因为一个人追赶几千个人,不要说这几千人能达成默契一块反击他了,就是其中有三五十个人达成默契反击他,他也无力应对的。”

第一个问题,孙恩的军队是职业士兵吗?嗯,这个先按下不表。“几千人能达成默契一块反击“如果泪痕在这里的意思是几千人能轻松地达成默契的话,那只能证明他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都不用举别的反例,大伙回想一下自己的军训时光,一个班上几十个人是不是都能时时保持默契?事实上,指挥是门极精妙的学问,人数越多,需要的组织、通讯手法就越复杂,人数的优势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优势反而是己方组织和通讯上的拖累,都不用举太远的例子,几十年前的淝水之战就是最好的注解。


“在战争中,一个人对付三五十个人,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事。最简单而言,三五十条长矛从不同方位刺过来,一个人靠什么抵挡、躲避呢?”

三五十条长矛从不同方位刺过来,一个人靠什么抵挡、躲避呢——确实没法躲,因为三五十条长矛同时扎一个人这在战场上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以一个人为圆心,1米为半径,他周围撑死了6、7个人,2米为半径周围最多也才20个人,3米为半径倒是勉强够得上三五十个人,不过那也没法刺了,只能端着。上面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在战场上一个人对付三五十个人是可行的,人拿着武器的有效作用空间是有限的,而人周围能被攻击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再考虑地形因素,很多时候一个人上和三五十人对峙,但其实只会和最前面的五六个人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凭借武器、战斗技巧,以及最重要的因素——心理,完全可以做到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

泪痕每逢历史事件就要大谈一番人性,唯独在分析这个案例上完全不说人性,那我替他说说人性,人是种群体性生物,恐惧、害怕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当同类在自己面前被杀死时,这种恐慌的情绪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很多时候连10%的伤亡都承受不了就崩溃了。只有到了近现代,军队对纪律、信念的例子压倒了本能的恐惧,才会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但东晋时代的古典军队,显然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孙恩的军队做不做得到这一点呢?

“因为军队作战,主要依靠的永远是纪律、士气、协作”——说的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孙恩的军队在这方面的表现吧,首先是军队的组成——“于是会稽谢鍼、吴郡陆瑰、吴兴丘尫、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史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短时间内弄出来的几十万”大军“,素质如何,不言自明。军纪又怎样呢?——”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堙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看来不怎样。作为宗教军队,士气总该说得过去吧——”寻知牢之已济江,乃曰:"孤不羞走矣。"乃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一时逃入海。惧官军之蹑,乃缘道多弃宝物子女。“一听北府正规军来了,连交战都不敢,就慌忙跑到海外,看来这士气也堪忧啊。事实上,孙恩之乱闹得那么大,纯粹是因为东晋上层当时在乱搞,吴郡又承平日久,下层民众又多信五斗米,才闹得一发不可收拾。而一旦东晋政府反应过来,派出北府正规军出战,“恩退缩”“恩复还于海”“恩众大败”“恩复大败”的记载比比皆是。

明白了这个历史背景后,出身正规军的刘裕,凭借身上校尉级别军官的武器和铠甲,以及自己过人的搏击技术,对付一只除了人多外,素质、军纪、士气无一可取的军队真的很难想象?更何况,最开始刘裕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带了一支小部队,打到那个时候,孙恩那支千人队士气早就衰竭了。“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

史料的问题几位答主说得已经够多了,我就不献丑了。即使是他擅长的所谓逻辑、人性,他也很少结合历史实际进行分析,无视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站在今人的观点举几个似是而非的例子来混淆视听,对自己论点有利的人性就大谈,不利的人性就不谈,骨子里贩卖的还是派系争斗决定历史那一套。问题那一套我在天涯沙梨熊那里都听腻了,况且断鞭熊三观虽歪,但逻辑和外国史上不比你高明得多,何必去看你卖弄的那点私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开头:

看了看最近的评论和这个问题下最近的回答。真的觉得很多人连南北宋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军事制度的概念都没有。

唉,多的不说发链接吧:

一些短文

【科普】俺家的武穆才不可能那么萌呢 论有关岳飞评价的争议
换个角度看岳飞——《金史》中的岳飞及浅析&晓风的分析

几本大部头的专著

《岳飞评传》龚延明 王曾瑜:岳飞新传
千古罪人秦桧——曾琼碧 著
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

其他

【2013-2014】宋吧干货年鉴 邓广铭,王曾瑜谁的岳飞传记写的更好一点?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

300赞~(≧▽≦)/~ 附加内容,感谢大家的支持。

泪痕春雨(原id

杏花春雨

)这几天正式露面了,并且在他的回答里对我屏蔽他表示不满。对此我表示没关系,你也可以屏蔽我啊。

屏蔽原因主要有二:

①我原回答里就提到过泪痕【这个字数说明其历史观已经定型了,估计说什么也做不出什么改进。】,所以基本没有必要多说什么,反正这个回答也不是给他看的。(是为了庆祝300赞~(≧▽≦)/~和回馈支持我的网友。)

②我本人是个心智不坚的人,毕竟“你在唐朝我在汉”,要是一不小心搞成“要我打来我就打”的结局就不好了(滑稽)

关于他回答里其他的部分(

如何评价天涯论坛泪痕春雨的新帖《漫评南宋  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 - 泪痕春雨的回答

)的吐槽,我就简单说一说。

(看来泪大湿出于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修改了答案,不过依然没有高明到哪去。随便翻翻长编都知道宋辽战争中辽军南下都是败多胜少,甚至在辽史里闹出耶律休哥大战亡灵军团的破事。过400赞或许我会细说一下。)

泪痕的核心论点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南宋开国前”“宋军一败再败,许多人都认为,这样再打下去,就不是个事。”

二)“徽钦二帝坚守汴梁,结果”“让人忽悠死了”。“赵构如果到汴梁,恐怕又一个靖康之难。”

三)“赵构南迁,是当时普遍利益群体博弈出来的结果。”因为“表面上,主战是大势所趋,所以赵构逆天行事,还能稳住皇位,就是因为他是皇帝唯一的儿子。”“如果大家都反对皇帝南撤,高宗敢南撤,大家随便扶个宗室成员,打着坚决抗战的旗号,就可以取代康王赵构。”

我记得原回答里好像有说我没有好好看过泪痕的全文。对,我没看过。

这么说吧,在网上混了不少年了,两宋方面的网文基本看上其中几段就知道文章水平大致是什么样了。

就以泪痕这篇反驳文来说,单纯的低级错误就一大堆:

首先是关于“南宋开国前”“宋军一败再败,““这样再打下去,就不是个事。”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在军事上连续失败以后,休战来止损是非常明智的。但是要注意一点:能战而后能和。国家间的和平通常是建立在双方力量均势上的。也就是说,和平恰恰不是求来的,如果你不能展示出实力,对方是不会给你和平的。

借用泪痕自己的话,认为单纯靠逃跑或求和就能得到和平的,那是“童话史观的逻辑”。

我们以宋金战争前的宋夏战争为例:宋仁宗时期,宋军连续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战败,北宋损失大量野战部队和中高级军官。同样是“宋军一败再败,“的局面,那么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这样再打下去,就不是个事。”,应该像赵构一样,放弃陕西沿边五路,甚至干脆放弃关中好了。

如果是那样的话,估计北宋后来就不会有王韶开熙河、李宪取兰州了,也不会有泪痕嘴里的“大宋西北军中,最牛的统帅”“种师中、姚古”了。

因为在泪痕眼里主战派的战争形式只存在“赵构站在前方,大手一挥,就能如何如之何”“勇敢的站在前面,指挥十来万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就能大败金军这一种形式。

宋辽战争中的弹性防御,宋夏战争中的进筑浅攻,宋金战争中的联结河朔,宋元战争中的山城防御、藩篱防御等等战略战法都不足道,不能把敌人拉在一起a掉的根本不算战争!

给赵构洗地的无非就是这一套,简化并歪曲历史,神化敌人的强大,给赵构的卖国提供理由。

我们先来看看本位面的宋夏战争是怎么打的:

范仲淹、韩琦等人作为仁宗时代“大宋最富盛名的统帅”,虽然“宋军一败再败”,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找原因,想办法。重建西北中级军官团队(如狄青、种世衡等)、根据宋军各防御节点接应不灵容易中埋伏的问题修筑军城要塞招纳地方番汉势力为向导和民兵,精简野战军编制缩短各路出援策应的时间。

终于在仁宗时代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并在宋神宗、宋哲宗时期全面转入战略进攻。

战略防御阶段,必然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是长期的。但正如我的原回答里提到过【军队的战斗力是在不断的战斗和训练中提高的!越是羸弱,越是要不断抗争!】。南宋初宋军的战斗力不如金军是客观事实,“勇敢的站在前面”就能如何如何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不行,所以更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军队的战斗力才能提升到能够把金人推回谈判桌的实力。

那么如果干脆不抗争会如何呢?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宋钦宗的求和,还是赵构在建炎年间的求和受到的结果都是相似的:主和派自认做出的巨大牺牲根本不能满足侵略者不断膨胀的野心。金军不把你榨干,把你的财富、人口甚至皇帝本人据为己有是不会甘心的。

所以宋钦宗最后被掳去东北,赵构被金军赶进海里。

这里再举一个反例。绍兴十一年的完颜宗弼,在绍兴十年连续被刘錡、岳飞、王贵等人教育以后,绍兴十一年金军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张俊这样的庸才都认为金军已经不堪一击,巴巴地把岳飞刘錡部遣返想要独占军功。但是完颜宗弼为了达成和议,依然把自己的军队派往两淮战区恐吓赵构,并利用张俊的大意取得了一些胜利。可见即使是女真人也深谙【能战而后能和】的道理。

(当然,这不妨碍绍兴和议本身对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不符合双方实力对比的条约。)

所以,“南宋开国前”“宋军一败再败,“恰恰不是靠求和就能解决问题,反而要靠抗争来解决。不要老是一副咸鱼的模样,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通常是没有救济粮的。

其次是关于【徽钦二帝坚守汴梁】结果”“让人忽悠死了”。“赵构如果到汴梁,恐怕又一个靖康之难。”

第一次金军进攻开封时,宋徽宗就匆匆让位给宋钦宗然后逃走了。无论如何谈不上坚守。

第二次金军保卫开封时,宋徽宗已并无实权(

靖康内讧解析

),他的意见和行动已经无法影响开封保卫战的战局,所以“所谓宋徽宗坚守汴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宋钦宗,我们上一段史料,出处: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宋代卷》

这段史料说明两点:

①宋钦宗的决策层中有三分之二是主和派。

②宋钦宗本人也是倾向于主和的。

也就是说,宋钦宗集团在靖康之难前后的割地求和的政治主张是主流。“是当时普遍利益群体博弈出来的结果”。相比之下李纲这样的主战派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少数派。少数派的下场呢?自然是不断地“下台”,要么是意见不受重视,要么是处处受到制约。

这个制约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种师中出兵救援太原,地地道道的本土作战,最后的失败原因是军队得不到补给断粮数日被金军击败。

这样的团队,泪痕竟然认为会好好地“坚守开封”

我们来看看第二次开封保卫战是怎么打的:

金第二次包围开封时宋朝军队哪去了? - 历史

①战前遣返了城中已有的二十万义军,理由是金军未必会南下,还是议和更妥当。

②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匆忙再召唤军队和义军勤王,也就是说在金军南下前根本没有防秋的准备。

③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病急乱投医,搞出六甲神兵这样的笑话。

④金军控制城墙以后由于担心巷战(此时西军二十万已经在与金军争夺潼关了,攻城部队不宜损失过大),于是采取“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敲诈财富人口。

总体来说,战前遣散部队,战时进退失据,议和卑辞厚币,整个过程智商下线。

这就叫所谓的“坚守”?!这个叫做“作死”!


第三部分,关于赵构南迁,是否是当时普遍利益群体博弈出来的结果的问题。

如我提供的史料所显示,宋钦宗的中央决策层在靖康年间的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人数比例是有个粗略的量化数据的。

坦白说,泪痕是如何量化赵构在建炎年间的决策层几派势力对比我是不知道的,这里不作评价。

泪痕在后面的文字里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真的主流支持抗战,(南逃的)赵构早就下台了”。


这里首先我得强调一句泪痕有个很坏的习惯,就是喜欢在评论一个历史事件时引入大量其他朝代和时期的史料做例证。

唯物主义强调“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汉唐宋元明清,现代人连在一起说,但是这几个朝代的时间跨度决定了它们的政治军事制度、社会人文习俗、经济气候都是完全不同的。汉朝人觉得合理的,宋朝人未必觉得合理;宋朝人觉得很正常的,明清人可能会觉得奇怪。

你们看,我在知乎关于宋朝的回答就很少谈及汉唐如何如何(偶尔也会提及,比如马政),因为通常这些朝代纵向的类比是不科学的,历史是变化发展的,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纵向比较无异于刻舟求剑。


以泪痕所说的宋代皇位继承制度而论,宋初承五代习惯,主要由两套制度驱动。

一条是“点检做天子”,也就是五代常说的“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即五代开封军事集团的大佬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而在宋初殿前司都点检等五个三衙最高军职长期空缺。

另一条则是“亲王尹京”继承制度。泪痕的回答里说“大宋太祖的儿子,连皇位都没有坐上,就直接让他叔叔插行了。”,显然认为父死子继才是合法的继承制度,然而五代宋初的政治惯例其实是以尹京阴为储副之位”。史载的五代储君,朱友文是博王东京留守,李从荣是秦王河南尹,石重贵是齐王开封尹,周世宗是晋王开封尹;宋代之后,太宗是晋王开封尹,廷美是秦王开封尹,元僖许王开封尹,真宗正式立储前寿王开封尹。

这一政治惯例延续至宋太宗即位,宋太宗即位时已经“尹京十年”,同时殿前司高级军官空缺使其在军界没有竞争对手,最终顺利即位。宋太宗即位后通过对秦王廷美的打击逐渐改变“亲王尹京”的政治惯例,史称:

“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上始举而行之(此指宋太宗立赵恒为太子之事),中外青悦。”

五代宋初的继承制度暂时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可以看看王育济的文章。

这些内容说明了:
每个朝代甚至朝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惯例都是不同的,各个时期之间都是变化发展且有脉络可循的,抓住这些脉络捋顺才是断代史研究的方向。不要拿来瞎比对,
这都是历史初学者才喜欢玩的东西。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宋钦宗割让三镇的同时遣散义军。

现代人必然认为这不合逻辑,所谓两手准备嘛,对方都没答应下来你就裁军。但是其实发生这种事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北宋以前就干过这么傻的事

元祐年间,旧党执政,司马光和文彦博曾经希望以归还西夏米脂四寨为条件获得两国和平。虽然吃相比靖康年间的宋钦宗要好不少(毕竟是归还占据西夏的土地),但是性质上依然和靖康年间宋钦宗的行为一样,希望以割地来获取两国和平。

这件事的发展结果也和靖康之难如出一辙,西夏在得到土地后立刻撕毁条约再次入侵北宋,旧党(此时司马光已逝世)竟然认为西夏军打过来那是因为我们割让的土地不够多。被宋哲宗怒斥:

始议以先帝经略西边,为好大生事。遂弃城寨,罢戍守,厚礼以招来羌人。意谓可以息兵民。卑辞厚币,无所不至。贡使未还,疆界未画,兵已犯境矣。时奸人在朝,君道不立,致使西人犯顺,内外束手,措置乖缪,使彼得计,如入无人之境,大获而归,诚可忿惋。

而到了靖康年间,开封百姓吐槽: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不管防秋,却管《春秋》;不管炮石,却管安石;不管肃王,却管舒王;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不管河东,却管山东;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

简单解释一下,太原被围,万分危急,朝廷却派程颐的学生杨时去整顿太学,不管怎么防备来年秋天金人的再次南下,却要求恢复王安石变法时期废除了的《春秋》课程;不管给开封城楼上添加炮石,却要把王安石从孔庙十哲的地位上拉下来;不管被金人扣为人质的肃王,却在议论废除王安石的舒王爵位;不管东京安危,却想着怎么惩治蔡京等徽宗羽翼;不管河北兵危,却在为怎么科举考试吵个不停;不管二太子斡离不可能再次南下,却急着立太子,彻底稳固自己帝位,断绝徽宗复辟的可能。(

为什么会有「靖康之难的祸首是王安石」这一说法? - 崔竹修的回答

所谓的“太学”“春秋”“安石”“舒王”,指的都是当时宋钦宗的官员重新掀起党争,想要驱逐王安石的新学思想对太学的影响(那个时候王安石的新学是官方主流学派),恢复旧党执政。

也就是说元祐和靖康年间两拨以【弃城寨,罢戍守,厚礼以招来羌人】为执政思想的官员其实都同属旧党。所以说,靖康年间宋钦宗的中央政府是什么逻辑水平,根本不能“以今度古,想当然尔。”

顺便一提,赵构在绍兴和议后宣称自己最爱元祐,凑巧他也是个割地割上瘾的货。

这样一件在现代人看起来不合常理的事,非常愚蠢的选择,在北宋的旧党眼里却完全不以为耻。可见时代不同,人对于国家领土主权等事务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还是那句话,捋顺历史发展的脉络才是唯物主义历史研究的方向。

所以不要老是搞什么“你站在xxx的位置考虑问题”这种玩意,你思考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观点,不是古人的观点,古人怎么想的,除非确实地被记录下来能够让人看到,不然他是如何想的是没有人知道的。

实事求是才是最大的唯物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当今史学家不搞阴谋论和代入法的原因,这种东西写出来叫做小说,不是历史。



回到赵构是否会被废除的问题。

废立皇帝的主要方式有三,内部权相政治;内外部的军事力量叛变。

宋英宗时代,有大臣号称“伊尹之事,臣能为之”。这是宋仁宗时期对士大夫放权导致的相权强盛,但宋神宗通过元丰改制再次强化了皇权,王安石曾哀叹过去“凡事(君臣)商量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也就是说,元丰改制之后直至南宋权相政治抬头以前的相权已不足以在体制内废立皇帝。

那么赵构是否有内外部的军事威胁呢?

这个需要回到靖康之难前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军攻打开封,康王赵构在相州接到宋钦宗的蜡书,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负责营救京城、康王开大元帅府后,“有兵万人”, 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充到五万人,改组为御营军,维扬之变前扩充到十万人。

另一支从建炎年间从御营军分离出来的东京留守军,该部在第二任指挥官杜充反复折腾下,到马家渡之战完全溃散前仍有六万人。

这两支军队在绍兴年间逐步演变为京湖、两淮的屯驻大军,合计二十一万人。此时另有杨存中的殿前司军三万人为高宗亲卫。

这些军队始终都是赵构的嫡系部队,苗刘兵变期间主要的平叛部队就是在外围的御营军,甚至在赵构逃入海中时,这些野战部队在没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也都始终没有投降而是坚持战斗,可见他们的忠诚是可以信任的。而且这些军队大部分时间(除建炎末期)都是由赵构的财政系统供给的,所以也不具备反叛的资本。

这些数据是什么概念?

靖康之难前后,金军在华北的军队:

燕云常胜军,七万

山后义胜军,十余万

宗翰本部,六万

宗望本部,六万

合计约三十万,其中女真主力十二万,汉军十七万以上。主要承担作战任务的为女真主力。

宋军方面

开封城内守军,八万多(原来的守军七万+张叔夜入援的一万三千人)

潼关范致虚部,二十万

赵构部,五万

不计其他小股部队,宋军三支主力合计三十三万。

注意一个细节,赵构部在开封东面,宗泽在开德府取得一些胜利,张叔夜部是从开封南面进入开封的。也就是说,金军主力在应对开封以西潼关方向的宋军以外,对开封其他方向的封锁的力量是不足的,是可以让万余人冲入开封不能阻止或者是被宗泽这样当时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统帅击败的程度。

那么设若西军二十万在潼关继续给金军施加压力,赵构部采纳宗泽的意见急进开封,开封守军将达到十三万,金军主力(十二万)攻城的话将会变得缺乏数量优势。金军不能急下开封,又不能集中力量打援(历史上范部西军战败是在开封陷落金军集中力量之后),无功而返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而对于赵构来说,这个方案并不需要他与金军进行野战,只需要参与相对简单的守城战,能力差一点也是能完成的。

但是本位面的赵构的选择是始终坐观成败。开封沦陷他不管,西军被金军击溃他不管。甚至在过程中“遮蔽江淮道路”拦着义军前来救援。

这样的结果是,在金军北去后,北中原地区的宋军武装和义军武装中赵构的御营军和东京留守军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当时他的竞争者,比如宗室赵叔向兵仅七千,后为刘光世捕杀。不然你们以为张邦昌怎会那么决绝地要放弃帝位?

到绍兴年间,西军退往四川,总兵力被压缩至十万以内,八字军兵力不到三万。此时赵构嫡系部队已经超过全国兵力的一半,也就是说从建炎年间开始,赵构的嫡系的野战军(不包括城市守备部队、义军和民兵)在中原地区都是最强的一支。其余如八字军、钟相、曹成、孔彦舟、李成等即使在个别时期军队达到比较大的规模,但单支军队的战斗力基本只能与赵构神武/御前军一部相匹敌,其他更弱小的则连中兴四将里公认最弱的刘光世都未必打得过。这还没有算上那归顺赵构的义军力量。

因此,即使仅仅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标准来衡量,赵构无疑都是够格的。而另一方面作为宋徽宗唯一没有被俘的直系子嗣。因此想要撼动赵构的皇位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说你们看赵构,虽然人特别坏,但是一点都不傻。知道什么时候要揽权,兵权比什么都重要。可惜啊,小聪明都用在邪门歪道上。

另外要特别提一句。现在我们认为赵构是投降派(好听点叫主和派),是根据其一生的执政成果得出的结论。而事实上,赵构在绍兴和议前极少对外公开提及他的投降主义言论。

绍兴和议之前,他比较著名的一次投降主义行为是发生在建炎三年去皇帝称号向金朝祈求和平,但是很快招致了维扬之变和苗刘兵变(兵变中叛军就对赵构的投降政策表达不满)的反弹。

之后宋高宗在建炎年间及绍兴初年大部分时期的官方口号一直是“迎回二圣”(伪齐灭亡以后提的少了),这个口号甚至连金人都知道,海陵王南侵前就派遣使节以此羞辱赵构。

也就是说,赵构的官方口径长期都是主战的,加上他在军事上嫡系众多兵强马壮,正统性比较强以及赵构从海上回来后任用赵鼎、张浚等有志于恢复的士大夫为重臣,并重用韩世忠、张俊、岳飞等主战派将领,让当时的许多士大夫误以为赵构虽然能力比较差,但是已经认识到抗金的必要性。

即使在绍兴八年、九年的和议期间,赵构对外的和议理由也不扭扭捏捏地表示思念母亲(你当年当大元帅的时候干嘛去了?),也不敢公然宣称自己的投降主义路线。一直到绍兴十一年以后,秦桧基本完成了对自己反对者(其中主要是主战派)的迫害,赵构才开始比较多地在公开场合谈论他的投降主义路线。还是那句话,赵构虽然坏,但是一点也不傻。

综合来说,投降派赵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所以能得到中原百姓官民的支持,是他早期的抗金口号、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及对军队的控制力等多处因素决定的。而中原其他抗金武装既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和物力取而代之,名分上也缺乏足够的动机和理由。

================================================================

最后我要对应嫖相的回答:

如何评价天涯论坛泪痕春雨的新帖《漫评南宋  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 - 经略幽燕我童贯的回答

来谈谈我对赵构建炎年间的军事部署。

原回答里提到,建炎年间的宋军的主要问题是

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人在建炎乃至绍兴初年的很多时候的作战都是在完全缺乏朝廷调度和支援下独立进行的。战区之间难以协调,部队本身缺乏补充。

解决方法是:

如果赵构真的有能力,那么他首先应该呆在开封,让宗泽去整合河北的忠义军,同时派遣使者调集陕西地区剩余的西军。然后着手重建国家政府和财政系统,以保障对河北和河东军事力量的物资供应。

泪痕认为这些就能反驳我了

宗泽领导这百万义军,结果呢?金军兵分三路。娄室率军攻破长安,一路向西打到了陇州、秦州;宗辅率军攻入了潍州、青州;银术可率军攻入了邓州、唐州。
宗泽率领百万义军,无非就是保住了汴梁附近没有沦陷。宗泽率领这百万义军,就打出这种水平,赵构率领这百万义军,就能打得金军不敢深入宋境,这不是扯淡吗?
宗泽是干什么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宗泽率领百万义军,也只能让金军在北方大地上,那是随便驰骋纵横;这百万义军的战斗力有多强,还用细分析吗?

其实吧,这恰恰暴露了泪痕对宋朝军制几乎一无所知。

当时宗泽的官职叫做东京留守兼开封尹,简单来说就是他的职权范围只有开封府及其下辖州县。也就是包括滑州在内的一些州县。

泪痕罗列的陇州、秦州、潍州、青州、邓州、唐州这种都不在宗泽的管辖范围,你起码等宗泽当上河北、京东、京西、陕西四路宣抚使再来吐槽宗泽没有力挽狂澜吧,然而事实上宋朝军制的惯例是宣抚使通常不会给予两路以上的权力,所以宗泽得到这样的殊荣基本是不用想了。

你看我吐槽赵构的时候一向是强调赵构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却老是按兵不动,因为理论上他可以调动河北路所有的附宋武装力量,道义上他也应该去营救自己的父兄。然而结果他在任上基本什么积极作用都没有起。

吐槽杜充也是这个思路:东京留守你主动把开封放弃了,不黑你黑谁?

还有就是,抗金义军大部分都缺乏装备、军事训练、后勤补给甚至军队纪律。这样的军队不能与金军主力刚正面,只能避入山水寨坚守,在金军退却时出来偷袭金军有什么错?不是很明白你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而某些人的思路大约是这样的吧:

朝廷没有给予主战派足够的资源导致主战派战败,说明主战派没有能力。

主战派完成了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和朝廷布置的命令,却没有完成指标外的工作,说明主战派没有能力。

主战派通过越权等特殊手段成功完成了所有分内分外的工作,说明主战派功高盖主,必须杀掉。

综合起来一句话:主战救不了中国人。(所以说有些网友说你们只懂一点办公室政治真不是冤枉你们,你们自己把主战派和宗泽替换成某个员工的名字,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行,回到我原来的【解决方法】

@经略幽燕我童贯

请嫖相指点

【那么赵构首先应该呆在开封】——只有呆在开封,才能更好地维持河北河南的军队士气和民心。另一方面,金军由于兵力不足(主力仅十二万),且金军的军事文化酷爱寻求宋军总指挥决战,呆在开封可以在后面的战斗中牵制大量金军,且开封地处水运枢纽,南方的物资可以较快地帮助重建开封城池的防御和粮食兵器补给,这样即使在开封附近驻扎较多的军队也不会导致乏粮。

历史经验:在金朝末年,金朝丧失辽东后,仅仅依靠黄河和关中的地主武装就能和宋蒙及反金义军周旋了十余年,史称据关守河,这一经验曾被宋理宗所借鉴,拥有南方大后方的南宋相比之下还多了更多的财赋和补给。

【让宗泽去整合河北的忠义军】——整合忠义军的目的是确保宋军的兵员补充并且整理人心。此外,忠义军缺乏管理会逐渐沦为流寇(有些本身就是流寇出身),只有以军纪约束才能逐步壮大。

历史经验:宗泽与王彦等人是南宋初招募忠义军最得力的官员,必须人尽其才。

【同时派遣使者调集陕西地区剩余的西军】——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在金军南下前尽快动员西军,这些西军是南宋当时最可靠的野战力量,无论是用来守城还是在金军围攻城市久攻不克时他们都是反击的中坚力量(没错在宋代守城也必须偶尔出城野战维持士气,这是常识。)

历史经验:即使到了绍兴年间,西军的军官和军队在宋朝军队中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

【然后着手重建国家政府和财政系统,以保障对河北和河东军事力量的物资供应。】——靖康之难后,中央政府和财政系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这些都是军事斗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历史经验:即使赵构这样比较无能的君王,最迟在绍兴初年也基本搭起了南宋政府的架子,可见南宋当时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完全能做得到。

完成以上这些,并不代表战争一定会胜利。必然还会有很多城池陷落,很多百姓被掳掠,很多军人战死。但是这些选择在两宋历史上都是比较成功的经验,相信足以暂时稳住阵脚。下一步的发展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军队战斗力提升了,那么就能考虑转入反攻,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把战线推回到宋辽战争时期的定州、沧州、关南一线。逐步争夺燕云和河东一些城池的归属权。宋军具有人数优势,更适合小股力量的多头浅攻。在野战军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会战以后再逐步扩大战果。根据历史经验,金军的猛安谋克军制很快就会崩溃,所以长远角度对于宋军是有利的。

================================================================

下面是正式回答部分:

写的非常之差!

而且这个字数说明其历史观已经定型了,估计说什么也做不出什么改进。

我来引用几段:

说赵构南逃的,作者的语言是这样的。

  如果两河、中原的军队,表现的比较好,中央政府就敢留在长江一线,甚至敢留在更北的地方。比如,留在扬州、建康应该没有问题;进一步说,留在南阳、襄阳,应该也没有问题。

  问题是,如果两河、中原的军队,表现让人没有安全感,中央政府就只能退到长江以南,找一个安全地方了。否则,随时可能让靖康之耻重演的。

  开始,赵构选择了长江北岸的扬州作为临时都城。

  但是,在金国鬼子第二轮大扫荡中,赵构终于发现,把临时都城定在这里,太危险了,于是赶紧向南转移。
  甚至而言,赵构把都城迁到杭州,面对鬼子第三轮大扫荡时,一点也不安全,于是赵构直接跑到了海上。

  事实上,就是因为赵构跑到了海上,所以金军在江南横冲直撞,终于只能无奈北返。否则,谁敢说,靖康之耻不会重演?

说宗泽、岳飞等人抗金时语言是这样的。

  宗泽的话,总是充满了大言不惭的意味。

  而后来,许多人在分析南宋初战略时,都是拿这种内容去分析。总而言之,在宗泽的领导下,北方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就是因为赵构一伙贪生怕死,所以让这种大好时机白白错过了。

  “原来活动在淮水流域约有七万人的王再兴、李贵两支部队,原来活动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一带,拥众号称数十万的王善一支,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拥众号称三十万的没角牛杨进的一支,都先后归附在宗泽的领导之下,愿意在反击女真南侵军的战争中,效劳效命。从此,宗泽拥有了上百万人马,军声大振。”邓文铭《岳飞传》


  “从抗金的大局出发,宗泽的收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王善、杨进、王再兴、李贵、丁进、马皋、张用、曹成、马友、李宏等队伍,都争先恐后地归附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很多义士也从四面八方前往开封府投军。最后,宗泽编组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王曾瑜《岳飞传》

  面对这种内容,自然谁也会觉得,只要赵构愿意回汴梁,就可以吊打金军了。
  问题是,这种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只要看看在宗泽坐镇汴梁期间,金军兵分三路,攻克了多少城池,战线拉得有多长,就可以知道了。

  话说回来,如果宗泽领导下的北方军事力量,真有这样牛,还用等赵构回来?宗泽直接率领他们,把金国鬼子打跑了,再请赵构回来,多好!
  在南宋初期,岳飞那是从河北一路转进到中原,又从淮南、转进到江南。虽然,岳飞一路转进的理由,总是很充足,问题是,转进就是转进啊。关键是,如果拥有话语权,谁转进时,也有一大堆理由啊。

  至于韩世忠,在南宋初期,更让金军打得,跑都跑不迭。所以在万分危急之际,韩世忠突发妙招,半夜率领指挥部,偷偷转进了。这种玩法,自然让鬼子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韩世忠的下属,也万万没有想到啊,于是韩世忠的军队,顿就是溃散了。


总结起来就是:逃跑者都有其合理的理由,抗争者则永远嫌他做的不够好。典型的双重标准。

我一直觉得做人要有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国家危难的时候都应该担起一份责任。那么在建炎年间赵构的责任是什么?是在河北河东陕西建立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而不是拍拍屁股逃到江南去。而事实上,就是因为赵构的离开,以及其政府对于抗金力量的漠视。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官方和民间抗金力量都得不到发展与整合,错过了最好的抗金时机。

我举个例子,如果赵构真的有能力,那么他首先应该呆在开封,让宗泽去整合河北的忠义军,同时派遣使者调集陕西地区剩余的西军。然后着手重建国家政府和财政系统,以保障对河北和河东军事力量的物资供应。

但是现实位面呢?赵构丢给宗泽一万人作为开封的留守部队后就拍拍屁股带着从开封搜罗的美女南下了。河北的防务完全丢给了宗泽,他应该庆幸宗泽在此期间表现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才让他整合了大批忠义军和土匪加入抗金事业。相比之下,河东和陕西因为缺乏整合和物资供应,不止导致大批义军变成盗匪,连官军都出现兵散为盗的迹象。而重建国家政府要等到李纲入朝以后才完成,财政体系更是等到吕颐浩时期才有起色。

也就是说,宗泽、岳飞、韩世忠等人在建炎乃至绍兴初年的很多时候的作战都是在完全缺乏朝廷调度和支援下独立进行的。战区之间难以协调,部队本身缺乏补充。这样的仗怎么可能打得赢?!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泽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准备就守住了开封,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从抗金战争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可以认识到,抗击侵略,一开始一定要越坚决越好。因为妥协退让只会让侵略者觉得有利可图而越来越嚣张。宗泽守在开封,金军只能在开封外围与宋军激战,赵构和后来的杜充逃去江南,金军拿下开封以后继续追到江南,可见侵略者的野心是会逐渐膨胀的。本来可以用来抗战的资源和财富到头来给他人作了嫁衣,还不如一开始就死抗,你越硬气敌人就越软弱,硬不起来就想办法图强,在战斗中找出路谋变革,这些选择都比逃跑有用的多。

而这些东西到了泪痕春雨的嘴里就变成了“因为河北的抗金军队表现不理想所以赵构准备迁都。”

mdzz!这话和“因为我不是富二代,家里条件不好所以我就打算一辈子做屁民”一样带着一股咸鱼的腐臭味。

什么时候军队的战斗力是靠祖宗传下来的?!

难道不应该是“我们不靠神仙皇帝,我们只靠我们自己”吗?
军队的战斗力是在不断的战斗和训练中提高的!越是羸弱,越是要不断抗争!

而且泪痕春雨一方面对于南宋初的宋军战斗力表示担忧,一方面对于义军又极度的不信任。我就奇了怪了,既然官军战斗力弱,你挑兵员还挑三拣四?八路当年拉队伍都没你这么矫情!土匪怎么了?地主怎么了?甚至出身少民又怎么了?姓了赵以后你不会改编吗?不会训练吗?宗泽、岳飞手里多少盗匪、叛军出身的士兵和将官?最后还不是让老百姓翘大拇哥?!

举个例子,岳飞被王彦抛弃,还受到宗泽看重,终成一代名将;杨再兴做曹成部下时斩杀过岳飞的弟弟,但岳飞不计前嫌,杨再兴的勇武终为宋军所用;更不用说岳飞部队里有几万原杨幺起义军的士兵,结果还不是留下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

相比之下,苗傅祖上干过殿前都指挥使,刘正彦的爹还做过熙河路经略使,两人是赵构直属卫队的将领,可谓亲信中的亲信;杜充进士出身,被委以重任,还不是说叛变就叛变,说投敌就投敌?!

可见出身不重要,有没有前科也不是关键。只要调教得法,个顶个都是好样的。领导不给力,亲信都能背叛你。


事实上,许多人对于赵构的认识都存在这样严重的逻辑混乱:

【赵构做大元帅期间,不但不好好救援父母兄弟,还一个劲地暗示自己要当皇帝】被一些人解释成“当时宋军根本打不过金军。”,所谓孝字当先呢?就算救不了有你那么猴急地把开封里面的亲爹亲娘当死人自己忙着称帝合适吗?

【赵构称帝以后,一个劲地往南跑,根本不去关心与整合抗金力量】被认为是“河北土匪遍地走不敢久留。”,也不算算多少土匪是因为当初当义军得不到粮食干脆落草的?

【因为赵构的南逃政策,引起部下反弹导致了苗刘兵变,因为赵构和张浚的错误用人,导致淮西兵变。】被说成“苗刘兵变导致赵构对军队不信任”“岳飞反对淮西的兵权分配说明其跋扈”,到底是军队不信任赵构导致的兵变还是赵构不信任军队导致的兵变啊?因果关系能不能搞清楚?知不知道什么叫做“专家意见”?岳飞担心的就是淮西可能造成兵变所以才坚持反对张浚的主张,你们一个个要不要像八戒一样逼走悟空然后催着唐僧往沟里跳才心甘啊?

【终赵构一生,对于金人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卑躬屈膝,只有在金人与他无话可说只管亮刀子的时候(比如搜山检海、比如绍兴十年、比如海陵王南下)他才敢做一点还击】被解释成“当时的宋军战斗力差,能维持和平就不错了。”,甚至更不要脸的还说和议是为了老百姓的。你们知不知道绍兴和议一签下来,第二年南宋政府就给老百姓加了税啊?!知不知道赵构平生最爱干的就是打你们这些自干赵的脸?不信的话我们来捋一捋:

赵构的爹死在塞外;

赵构的忠臣不是在两广出差或者死在诏狱就是被活活气死;

赵构的女人不是被玩死被掳走就是几乎得不到名分;

赵构的百姓不是在沦陷区当亡国奴就是在南方被逼的揭竿而起。

给赵构打工的没几个有好下场,反倒是压迫赵构的人颇有不少都过的挺滋润的。

======================================================================

看了昨天到现在为止的评论和其他人的回答,发现有些人不但蠢而且坏。为了给赵构的卖国行为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但不要脑子,脸都不要了。



我们一个个挑出来瞅瞅,事先声明这里只说史料上的错误,不谈三观问题

第一个笑话:绍兴和议南宋没有吃亏。

noob hehe的理由是

刨去一堆没用的抒情文字,我们可以看出noob hehe认为绍兴和议的边界划分是双方实力的体现

那么我们首先看一看绍兴和议最后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条款:

①宋朝向金朝称臣

岳飞当年攻克的商、虢、唐、邓等州,吴磷等部收复的陕西州县,以至吴玠当年坚守的和尚原要塞,都割让金朝

③宋朝向金朝缴纳岁币。

条款中关于边界的问题,南宋必须让出绍兴十年和十一年期间占领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割让的州县,除了和尚原、唐邓这样的四川、襄汉门户,还包括了一部分陕西、河南的州县。

换而言之,金军在绍兴十年和十一年的作战中,不但损失惨重,而且宋军战线已经向北延伸到了中原与关中地区,而金军始终没有在战场上夺回来。

结果,这些战争中金军没有夺走的土地最后以谈判的形式重新回到了金朝的手里,这体现了宋金战争的真实实力吗?


======================================================================

于是noob hehe开始表示,对啊!宋金战争中宋军就是实力不济。

然后这里诞生了笑话二金军不认为与宋军交战能占据优势,但是金军同样也没吃亏啊。

没有吃亏吗?岳飞在绍兴十年的北伐容后再说,这里先提两段史料:

胡世将、吴璘在绍兴十一年的作战和李大谅的《征蒙记》

绍兴十一年秋冬,南宋已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的兵权,撤去边境守备,讳言兵事,专意于和,宗弼再度兴兵,但在川陕,仍被胡世将、吴璘打得大败,号称“百战百胜”的罕札和勇谋兼备的希卜苏被困于腊家城,若非秦桧以金字牌急令班师,金兵五万之众将被全歼。

这段史料讲的是陕西一带的宋军作战,说明不只是岳飞与韩世忠等部,四川的宋军在战斗中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另一个是李大谅的《征蒙记》

金人李大谅的《征蒙记》记载了宗弼遗嘱,其中有对绍兴十一年的回忆:“诸将士云辎重俱尽,有食奴婢者。”,以至于宗弼“日视诸军,饥心嗷嗷,忘失寝食。”最后“誓信约定”“吾班师回汴”后,“集军马辎重:骡马依稀四分,奴婢十中无六七。”

而其部将则更加绝望,大将韩常慨叹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所幸南方未知耳。”

而另一位将领龙虎阿鲁保则认为“若南宋受檄(指南宋接受和议),犹得半军回;若宋军渡江,不击自溃。”

自己的遗嘱,完颜宗弼完全没必要夸大自己的失败,而且事实上完颜宗弼也没有透露自己在绍兴和议前究竟损失了多少军队,只是透露了两点:

①金军当时的后勤已经彻底崩溃,开始靠吃人维持了;

②金军士气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连基本的行军都会导致大量减员。

这种时代背景下,不要说什么朱仙镇五百破十万没什么奇怪,岳飞宣称的直捣黄龙都不能算是天方夜谭。

网络上许多人试图解释绍兴和议的合理性,手法无非是论证岳飞等主战派没有取得足够的战果。金军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那么麻烦谁来解释一下完颜宗弼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倒是想听听你们“以常识来推断”一支后勤依靠吃人来维持,行军“回汴”都能减员一半的军队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还“宋朝拼尽吃奶的劲,把要被灭国的战争打成能跟对方和谈的战争。”,说反了吧?!完颜宗弼的金军才是那个拼了命也要让赵构相信“我还很能打”,拉着几乎是“不击自溃”的军队去淮南赌国运督促和议达成。

======================================================================

然后某人就开始继续他的表演,先是质疑岳飞战绩的真实性,这个后面还有下文,一会细说。

然后某人开始祭出笑话三:吕思勉大法

行啊,既然谈吕思勉那么我们就彻底谈开吧:

根据近年新披露的史料,争论最先始于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汪精卫在和蒋介石在探讨应怎样应对“一·二八”事变时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但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因为他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其实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他用自己遭世人唾骂,换来当时的和平,使无辜生灵免遭涂炭之灾。照我看秦桧的救国与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介石怒色说道:“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呢?”同日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后,蒋介石向报界发表谈话说:“余决心迁移政府。与日本长期作战,将来结果不良,必归罪于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做城下之盟。此害之大,远非一人获罪之比。余早有志牺牲个人,以救国家,他复向所惜哉!”随后蒋介石通电全国“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我十九路军将士即起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心之暴日相周旋!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日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此后,蒋介石暗派第五军打着第十九路军的旗号协助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共同抗战,日军在30多天的攻势中屡战屡败,四易其帅,数次增兵,死伤逾万,1932年3月3日在国联的调解下,被迫同意停战。[1]

与汪精卫“崇秦贬岳”的言论相呼应,当时有日本历史学家发文吹捧秦桧,贬低岳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杭州后,将岳墓、岳王庙毁坏。[2]又有曾在日本留学、后依附汪伪政权的文人如周作人等发表文章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反倒是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3]这种观点的学术依据,源自当时在汪控区上海光华大学执教的吕思勉1923年所著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吕的观点包括:
宋金“和议在当时,本是件不能免的事”;秦桧“爱国”,不是“金朝的奸细”,“主持和议的秦桧却因此而负大恶名,真冤枉极了”,“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解除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已成“军阀”,岳飞的抗金事迹全被夸大,朱仙镇大捷“更是必无之事”,《宋史·岳飞传》的有关记载,“真是说得好听,其实只要把宋,金二史略一对看,就晓得全是瞎说的”,宗弼渡长江时,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没有去救援。[4]
吕思勉的观点,得到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的支持,他发表文章指出:秦桧“真是冤枉”。[5]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能被国民政府容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遭到查禁。
上述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论是出自什么动机发表,如果仅从学术角度来评价,则完全是一派胡言。
在金人渡江之时,主将杜充降敌,其他宋将纷纷败逃,仅余当时身为中级军官的岳飞履行守土之责,率孤军苦战,取得了广德六捷、常州四捷、镇江之战、清水亭之战以及收复建康(今南京)的胜利,使金军始终有后顾之忧,不敢放手追逐高宗,被迫北返。吕氏却说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赵构受金人的追逐不去救援。这不是在闭着眼晴说瞎话么,却反诬《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全是瞎说”。至于吕氏称秦桧“爱国”,不是“金朝的奸细”,“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解除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是他手段过人之处。”这些言论的性质,无异于给国难深重之时甘愿卖国投敌的汉奸分子美容,瓦解中国民众反侵略的意志。对此,中国史学前辈范文澜先生1942年12月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一书加以反驳,直指秦桧是金朝的“奸细”,“知道岳飞不死,和议难成,自己的相位也难保,专力谋杀飞”。[8]此后,1948年吕振羽又著《简明中国通史》一书,指秦桧为金朝的“大奸细”。[9]范、吕二人的观点均言之有据,此处不再赘述。
【标注版】论有关岳飞评价的争议

说白了,吕思勉给秦桧翻案并且踩岳飞这事,不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都是一件十足丢人的事

自己的书被民国政府封了,抗战胜利以后上了汉奸法庭。

学术观点被包括邓广铭在内的宋史学者各种踩。

尤其恶劣的是,这一错误的学术观点被汪伪政府利用,后来这一学术观点还传到了日本。实在是应了一句古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关于吕思勉对于秦桧的翻案,知乎上也有一些不错的观点

如何看待吕思勉认为秦桧受冤枉? - 历史

顺便一提,吕思勉的观点漂洋过海去了日本之后,解放后的岳飞研究学术大会上又有日本学者寺地遵发文。我们来看他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皇帝收回兵权,“某家军”体制, 立太子问题上宋高宗与岳飞的争执。


是不是一下子觉得天亮了?觉得自己在大洋彼岸的日本那里找到知音了?

接着看下文:









在龚延明和王曾瑜关于岳飞的论著发表以后,日本学者寺地遵自认自己的文章“几乎变得没有价值了”。

看看专门研究宋史的日本学者对于王曾瑜和龚延明先生文章的态度。起码分辨得出文章的水平。

再看看某些人

======================================================================

接下来我们来到最有趣的部分:强行装逼解释金史中的郾城之战

我刚才用【郾城 金史】作为关键词百度了一下,看到第一个链接是这样的:

《金史》中记载岳飞并无颖昌郾城大捷,而是岳飞打了败仗

我估摸着noob hehe也是顺手百度了一下,因为如果以前真的有关心过金史关于岳飞部分的考辩。关于败“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这条史料是绝不会使用的。因为现存的宋方史料显示,岳飞军在绍兴十年根本没有去过亳宿之间。

而且我猜他看到标题写着“《金史》中记载岳飞并无颖昌郾城大捷”有点慌了,后面的对话反复找补,比如“我原文里可没口口声声对上号,我只是说稍微可以算是对的上号,盖因为金史宗弼传确实承认金军在这一地区跟岳飞部交过手。而岳飞其他的战绩,金史里压根就连毛都没有。”“实际上这种稍微对的上号的内容才是史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历史记载双方都会尽可能说自己有利的一面,对方不利的一面。光听一面之词显然是要出事儿的。”

所以我为什么说有些人“不但蠢而且坏”,既不肯好好读书,读好书,又喜欢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装逼。

先贴一篇《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里关于郾城大捷的干货:

所以说,下次在岳飞问题上装逼不要用《宋史》这种low货,记得用全宋文或者金佗双编。

你看看人家高手是怎么论证郾城之战的存在的,第一岳飞本人的捷奏,第二高宗的御札证实,第三其他第一手史料印证。

关于岳飞的史料记载是否完整以及朱仙镇之战的考辩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

历史人物会不会因为早逝或非正常死亡而过誉?如霍去病,郭嘉,岳飞,纳兰性德等?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知道你们不喜欢王曾瑜,我来一篇陶晋生的(这里只给结论,全文你们天涯那边就有

岳飞与完颜宗弼(转载)

):


ps:这篇文章2010年放到天涯至今点击不到三千,这就是天涯历史爱好者对于正经学术文章的热情。


======================================================================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面有不少泪痕春雨的支持者的回答。基本套路无非是:

——泪痕的文章颠覆了我的三观。

——你们根本不懂历史,不懂唯物史观。

——忠武腹心薛直老是个傻逼。

那好,我手头有一本关于岳飞研究的文集,上面陶晋生以及寺地遵的文章基本都是从这本书里截图下来的,反正是截图,我不介意多截一点。


张棪《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实事求是评价岳飞》

要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史料。某些一遇到史实部分就满嘴跑火车的人你们要知耻。


曾琼碧《赵构与秦桧》

曾先生有过一本秦桧的专著,其南宋初的史学水平也是很可观的。


[台湾 ]王德毅《宋高宗评——兼论杀岳飞》

最无能的中兴君主,弯弯人说话还真是不客气啊。



俞兆鹏《钟相杨幺起义与南宋政府的招安政策》

你们看,起义军对抗金的作用我没说错吧?




李勇先《从系年要录看高宗日历中有关秦桧、岳飞的史实记载》

李先生是徐规的弟子,徐规对于岳飞的研究态度我想懂的人自然懂。而李先生依然指出要录与日历中关于岳飞的史料受到秦桧的篡改与干扰。


徐规《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岳飞战功》

即使是徐规这样的贬岳派,也承认岳飞的抗金“态度最坚决,战功也最高,郾城之捷,脍炙人口,史有定评。”


邓广铭《岳飞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纪念岳飞诞生8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没错,你没有看错。在《岳飞传》中认为朱仙镇大捷并不存在的邓广铭先生在发言中明确肯定了绍兴十年岳飞北伐“建立了极为辉煌的几次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迫使金帅兀术不得不做出开封撤退的种种准备”。



你们可以说我不懂历史,不懂政治,不懂军事。我毕竟还在学习中,我的历史水平和能力也不过是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尽可能地分享给大家自己的观点和其他(比我强得多的)宋史学者的学术成果。上面的截图你们也能看出,我在知乎中回答的许多关于岳飞的内容基本也是沿用了这些学术成果。

新世界的大门我就给你们开到这儿。真心想学历史的,贴吧、知乎、天涯、人人、微信号等等都不是什么好地方。关键是要多读书,读好书。顺着我列出的这些人名去找他们的专著,去阅读(实体版电子版都行),才能真正有所得。

实事求是才是最实在的唯物主义。

ps:关于邓、王、龚三本岳飞传的评价可以看这里:

邓广铭,王曾瑜谁的岳飞传记写的更好一点?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

继续,我发觉很多人都喜欢强调【逻辑】【常识】的重要性。没错,这些都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历史研究的【调查】是什么?就是对史料的掌握啊。所以对于讨论历史而言,【没有正确掌握相关史料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两位:

刨去关于“缺乏逻辑”“英雄史观”“常理就是常理”这种废话,其实两个人的核心观点很简单:建炎年间的中原南宋是无法守住的,这是大势所趋。

由此引发的分论点包括:

①打不过还要打是莽夫所为。

②认为赵构在建炎年间留在开封是对“君权神授”的一种迷信。

③建炎绍兴年间民间的抗金情绪真的特别高涨的话赵构必然不能反对,以此说明赵构的政策和路线没有受到“普遍的抵制”。

ok!整理完毕,还是那个原则,任何问题要回归史料分析,用史料说话。

第一个,也就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建炎年间的中原南宋能不能守住?

我可以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

下面是干货时间:

宗泽在建炎元年六月赴任东京开封府后,着手整顿毁废的城防设施,沿大河建立连珠寨,规划光复旧物的大计。
宗泽除了联系两河、燕云等地的抗金军外,还注意收编大河以南的民间武装、溃兵游勇、盗匪之类。南方各类散居或流窜各地,千百为群,实为不可忽视的武力。民间大抵是处于乱世,以保卫本乡本土为宗旨,至于溃兵游勇和盗匪无非是乘乱作乱,烧杀抢掠,或者称霸一方。从抗金的大局出发,宗泽的收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王善、杨进、王再兴、李贵、丁进、马皋、张用、曹成、马友、李宏等队伍,都争先恐后地归附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很多“义士”也从四面八方前往开封府投军。最后,宗泽编组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
宗泽执法严明,赏罚公平,全军上下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命令,在军民中享有极高的威信。他曾处死擅杀主将的统制赵世隆,却重用其弟赵世兴;②他执法处斩聚众抗金的李旺,又命令其弟李道接管这支抗金队伍。③赵世兴和李道也欣然听命,没有怨尤。
岳飞转战在太行山区,深感自己势孤力单。守泽委任王彦“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④岳飞深感与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


从建炎元年冬到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春,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双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一支宋军被打败了,另一支宋军又接蹱而战。一些地区得而复失,一些地区又失而复得。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从容地调动军队,部署战斗。正月里,开封市民张灯结彩,一如往时。⑤这与一年前的景况,适成鲜明对照。在艰难的搏战中,宗泽表现了非凡的大智大勇。
滑州是开封的北方门户,争夺战打得最为激烈。宗泽先后派将官刘衍、张撝、王宣和赵世兴率部前往迎战。经过反复较量,宋军将士支付了相当大的牺牲,张撝也英勇战死,终于牢牢地保住了滑州城。⑥岳飞从正月开始,也参加了滑州的战斗。他接连在胙城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卫州汲县西的黑龙潭⑦、龙女庙侧的官桥等处获胜,俘虏了一个姓蒲察的女真千夫长,在宗泽麾下保持了“每出必捷”的记录”。⑧
金军这次猛烈的进攻己至再衰三竭的困境。河北、河东等地抗金义军配合宗泽,广泛出击,扰乱了金军的后方。翟兴和翟进兄弟指挥义兵,在伊川的皂矾岭、驴道堰等地战败敌人,收复西京河南府。⑨陕西民兵首领孟迪、种潜、张勉、张渐、白保、李进、李彦仙、张宗等,兵员各以万计,也奋起抗敌。李彦仙率领人马收复陕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同邵兴会师。⑩
四月,金军终于撤退,各路宋军乘机收复一些州县。在艰难百战之后,宋金军力的对比有了一定的变化,宗泽的抗金措施初见成效。 极度紧张的戎马生活暂时休止,使宗泽有些暇去研讨各次战斗的成败得失,以利再战。

宗泽在建炎元年六月接手开封防务,此时距离靖康之难开封被攻破仅仅只有一年,你们觉得金军会给宗泽留下些什么了不得的物资或者兵员吗?

也就是说,宗泽指挥的开封保卫战是建立在宗泽手里只有一万人的初始兵力以及一座新破首都的基础上的,他需要在半年内组织起足以抵挡金军的保卫力量。

那么结果是如何呢?建炎二年金军前后四个月的进攻连开封的城墙都没摸到就撤退了。

这样的能战之兵,善战之臣,民心可用。在合理的经营下,何愁中原守不住?!

而赵构当时的南宋的基本盘远远不止这些:

建炎三年后张浚入陕整顿西军,尽管在建炎二年关中就遭到金军入侵,西军在之前的伐辽战役和救援太原的作战中损失惨重。但是张浚筹备到的军备物资和人马依然极为可观。

张浚本人亲驻远离战场的那州(今映西彬县),而陕西各路军马聚集在位于关中平原的富平县,由刘锡任战场指挥。连粮、草、钱、帛、珍宝也在富平堆积如山,都是四川、陕西各路多年积聚的财富,以备军需和犒赏之用。
关于宋军参战兵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富平之役》,《齐东野语》卷2《张魏公三战本末略》等说,“合五路(按:指永兴军和径原、环庆、秦凤、熙河路)兵四十万,马七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8注引《秀水闲居录》作“悉陕服之用兵,凡三十万众”。《三朝北盟会编》卷142作“兵二十万,马七万”,而《金史》卷19《世纪补》作“骑兵六万,步卒十二万”。看来四十万大军当是号称,在古代的后勤供应条件下,集结十万兵力,已极为不易,集结四十万兵力是不可能的事,而后两个数字当近于事实。

之后宋金大战于富平,虽然宋军战败,但是金史的记录中记载了金军一部被宋军击败的史实。

金军虽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却举行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并且得以在平原上施展骑兵的战术特长。宋军却因仓卒迎战,刘锡战场指挥不灵,五路军马各自为战,“他路军无与援者”,⑧未能协同配合,兵力上的优势也就无从发挥。尽管如此,部分宋军还是战斗得比较顽强.从有关宋金战争的记录看,《金史》的扬胜讳败,远甚于宋方记载,但关于富平之战的记载却有点例外。《金史》卷72《娄室传》说,此战“宗弼左翼军已却,娄室以右翼力战,⑧军势复振,张浚军遂败”。同书卷77《宗弼传》说:“与张浚战于富平,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⑤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看来金军兀术一翼曾一度陷入困境,当是事实,然而宋方的记述,一般未载此事。《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錡传》云:“大战于富平原,绮身率将士,先薄虏阵,自辰至未,杀获颇众。”可见与刘錡所率径原军对阵者,大约即是兀术一翼,这是两人在顺昌之战前的一次交锋。陕西五路军马以径原军作战最力,却未能挽回败局,当金军击破赵哲所率环庆军后,宋全军大溃。《金史》卷19《世纪补》说:“自日中至于昏暮,凡六合战,破之。”而辰时则是早上七、八点钟左右。虽然双方记述战斗开始的时间不同,但当天傍晚结束战斗,大致是不成间题的。(宋金富平之战

也就是说,建炎年间南宋在陕西尚有非常可观的有战斗力的正规军以及物资。而在河北,在宗泽的筹备下,钱粮也能够支持义军的消耗,其义军也具备与金军正面拉锯数月的能力。

所以说,如某评论中“宋乌合之众比明朝形式还恶劣”“南宋没有还手之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守护中原的战争有的打,那么我们就能谈谈赵构呆在开封的作用。

PS:下面的东西涉及到宋朝的官制常识,如果觉得不了解需要多读书。

在宋代,理论上只有皇帝本人才有权限同意战区之间的军事调动和协同作战。宗泽当时不过是东京留守,就算说破大天就算宗泽做了河北路京东路安抚使这样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在没有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他也无权调动和指挥河东路与陕西路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如果皇帝远在江南,宋军军事调动的通讯成本将会非常之高。因此,作为南宋政府的军事最高统帅的赵构,不仅有且只有他有权力统帅全军。不是说百姓离了赵构就没了脊梁骨,而是因为在封建专制的南宋,只有赵构有权限可以保障整个北方的物资供应和兵员补给乃至于军事行动。

但是建炎元年到建炎四年,赵构不但没有对中国北方进行合理的军事部署,甚至本人亲自对金朝摇尾乞怜:

宋高宗自从南宋小朝廷建立以来,一意对金妥协求和,以图苟安一隅。建炎三年,他经历了扬州逃难和苗刘之变后,丧魂失魄,自动去掉了皇帝的尊号,改用康王的名义向金朝元帅完颜粘罕(宗翰)致书,说自己“守则无人”,“奔则无地”,“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①宋廷的祈哀乞怜,卑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后果无非是使女真贵族的气焰更为嚣张。

对比后面绍兴和议的条款,赵构的外交政策倒还真是“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啊。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建炎三年金军还是一路派兵把他赶到了海里。

有人会问,既然金军的搜山检海南下作战如此成功,不恰好说明宋军不堪一击吗?

恩,小朋友你很有想法,我来给你念两句:

“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接任东京留守、开封府尹的,是原北京留守杜充。他是相州安阳人,①和岳飞也勉强可算是同乡。
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发表此项任命时,要求杜先“遵禀朝廷,深戒妄作,以正前宫之失”。②其实,杜充与他们是一丘之貉,即使没有这番叮咛和告诫,他也完全会反宗泽之道而行之。杜充上任伊始,立即中止宗泽的北伐部署。当时,统制薛广所部已向相州挺进,因王善和张用两部未去会师,薛广战败牺牲。③苦守近两年的相州城终于在建炎二年十一月陷落,守臣赵不试自杀。④河东和河北的最后一批州县,包括北京大名府,全部被金朝占领。“两河豪杰”原先按照宗泽的计划,准备配合宋军北伐,杜充却切断了对他们的任何联系和支援,⑤使金军得以竭尽全力,残酷镇压。著名的五马山寨也被金朝大军所攻破。⑥
杜充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⑦似乎是羽扇纶巾般的文臣,和铁马金戈般的武士,兼备于其一身。然而他得知金军行将发动冬季攻势,就吓得丧魂落魄。他的唯一的对策,是下令开决黄河的河堤。黄河于建炎二年十一月改道入淮,⑧但暴溢的浊流其实并不能阻遏金军,只是使当地居民遭殃。
“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⑨宗泽所以能收编大河以南各种武装,是有着一个抗金的总目标。杜充既然无意于抗金,加之他对人苛酷,善猜忌,刚愎自用等劣性,部属们不由不离心离德。丁进和杨进两部首先叛而为“盗”,剩下王善、张用等部也朝不保夕。

你们为什么不问问为什么赵构长期信用的都是黄潜善、汪伯彦、杜充、秦桧这种水平和层次的人,而喜欢赶走李纲,对宗泽不闻不问,对岳飞杀之后快呢?

当然,这时候又有人会问,既然赵构向你说的那么人渣,为什么李纲、宗泽、韩世忠、岳飞都还一心为他卖命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赵构对外一直维持着“迎回二圣”的口号,加上抗金军民内心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

先说迎回二圣,没错这个口号最早就是赵构提出的。作为他登基以后提出的政治口号之一,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是很吸引人的。

两宋之交的很多宋朝军民,真的可以说就像中国球迷一样单纯而可爱。很多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们都乐于为国家卖命。

比如建炎年间的河东

当时,在金朝统治区内抗击敌军的,并不止王彦和岳飞两支队伍。女真统治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统治,激起各族人民如火如茶的反抗斗争。
燕山府的刘立芸聚众起义,攻破城邑。他告谕民众说:“吾欲致南北太平。”起义者纪律严明,“蕃、汉之民归者甚众”。①蓟州玉田县(今河北玉田县)爆发杨浩与智和禅师领导的起义,队伍发展到一万余人。易州(治易县,今河北易县)的刘里忙年仅十八岁,他领导的起义军也有一万多人。他们把截山险,邀击金军,对金朝形成一定威胁。②
从河北路的北部到南部的相州,很多民众自动组织武装,结成的山寨达五十余处,每寨不下三万人,“皆以白绢为旗,刺血,上书‘怨'字”,奋起反抗女真贵族的统治。③
河东路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五台山和尚真宝率领一支义军,同强敌周旋,宁死不屈④。在文水县(今山西文水且),保正石頳率领的队伍占据山险,屡败金军。石頳坚持斗争八个月,被完颜粘罕(宗翰)军所俘,钉在车上,臀部插入利刃,以施加支解的酷刑相威胁,石頳毫无惧色。完颜粘罕(宗翰)亲自劝降,石頳厉声回答:“爷是汉人,宁死不降!”终于被害。⑤宋太原府将官杨可发在繁畤县(今山西繁畤县)招集二万多人的队伍,以五台山僧李善诺等为先锋将,遭完颜粘罕(宗翰)大军的攻击,义军战败,杨可发刺腹自杀。⑥另一武官何宏中也“收合散亡,立山有棚七十四所,号令所及千里而远。” ⑦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离石县)也聚合一支几万人的抗金义军,为首者号称‘阎先生”。 ⑧
解州(治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的邵兴、邵翼兄弟团聚义兵,占据神稷山抗金。金兵俘虏了邵翼,企图胁迫邵兴投降。邵翼大骂敌人,惨遭杀害。邵兴誓不投降,屡次痛击金兵。 另外,由邵云领导的一支民间抗金武装,也同邵兴会合,两人“约为兄弟”,坚持斗争。⑨小吏张昱“聚众数千”,一度占守慈州(治吉乡,今山西吉县)。⑩
在建炎初年的北方民众抗金斗争中,除了王彦的八字军外,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还有河东红巾军和河北五马山起义军
河东红巾军看来不是一支统一的队伍。宋时百姓起而造反,或为盗匪,往往“私制绯衣巾”。⑾红巾军即是头裹红巾,以作抗金义军的标志。他们到处建立山寨,“每党不啻数千人”,“旌旗缤纷,鼙鼓震叠”,声势甚盛”。 ⑿有一回,红巾军在泽州(治晋城,今山西晋城市)、隆德府(治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一带袭击金营,金左副元帅完颜粘罕(宗翰)几乎被俘。女真贵族无法对付神出鬼没的红巾军,只有屠戮无辜的平民以泄愤,结果是“亡命者滋益多,而红巾愈炽”。⒀
河北西路庆源府(治平棘,今河北赵县)赞皇县有一座山,“上有五石马”,取名五马山。⒁山上聚集一支起义军,由马扩和赵邦杰指挥。他们用高宗之弟信王赵榛的名义作号召,“两河遗民闻风响应,愿受旗、榜者甚众”,组成号称几十万人的武装⒂。金朝真定府获鹿县(今河北鹿泉市)知县张龚也起兵响应。刘里忙、杨浩、智和禅师等领导的燕云地区起义队伍,也和五马山建立了联系。⒃
在东北的金太宗御寨,有几千名被驱掳北上的汉族奴隶。他们以上山砍柴为名,置办长柄大斧,计划举行起义,并劫持金太宗,杀过黄河。由于叛徒的告发,起义被扼杀,首谋者都遭金人杀害。⒄

河东的红巾军发展到太行山以东,形成了“河北红巾甚众”的活跃局面。③真定府有一支抗金队伍,一个首领自称“元帅”和“秦王”,不幸被金将完颜撤离喝(汉名)所击破。④在真定府西山胭脂岭,“太行义士”石子明的队伍大败金朝辽东汉军万夫长韩常军,干夫长刘度馀“为炮折其颈”。⑤真定府另有一支五千多人的抗金武装,其首领是游贵和齐博。金朝真定知府田颢收买齐博,用阴谋手段杀死游贵,最终得以镇压这支义军。⑥在河间府,也有“刘先生”领导一支民间武装,号称二万人,抗击金军,一度占领府城。⑦岳飞的家乡相州和磁州一带,则有王会、孙小十、苗清等多支义军,反抗金朝统治。⑧北京大名府和洺州城内,也曾发生居民暴动,反抗者一度占领这两座城市。在州西山为寨者,有李宗所率的义军。⑨
在河东路,韦寿佺、李宋臣和冯赛聚集人马,据守山谷,屡次同金军交锋。后冯赛和李宋臣渡过黄河,回归宋朝,韦寿佺仍留在金朝占领区,守卫山寨。⑩陕西丹州(治宜川,今陕西宜川县)“义士”孙韩率部转战到河东慈州(治吉乡,今山西吉县),建立山寨。金朝知州刘庆攻破山寨,大肆杀戮,三千义军无一幸免。⑾河东很多州县据城暴动,沁州(治铜鞮,即宋朝威胜军,今山西沁县)的起义者坚守城垣,重创敌军,金将完颜挞懒(彀英)的右肋也被炮石击伤。⑿潞州(治上党,即宋朝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被太行义军攻占,并将金朝知州姚理处死。⒀

京东路(山东)

京东路的拱州拓城县(今河南柘城县)城内,有三千多居民举行起义。⒁单州(治单父,今山东单县)有黄戬领导的一支抗金义军。袭庆府府治嵫阳县(即宋朝瑕县,今山东兖州市)有陈宏为领袖的一支义军,规模很大,人数号称四十余万以上。⒂东平府、滕阳军(治滕县,今山东膝州市)和濮州范县(今山东范县东南)等地的抗金义军也非常活跃,阻击了建炎三年进攻江南的金军。⒃在东岳泰山之巅,也集维“群盗”,树立“营栅”,反抗金朝。兖州有一支三千多人的起义军,“保据山险”。⒄在密州(治诸城,今山东诸城县),王义指挥一支抗金队伍,号称众至十余万。⒅莱州(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农民范温率一支武装,据守徐福岛,不断袭击金军。敌人在今胶东一带半岛海岸深构高垒,也防不胜防。后来伪齐派兵进攻,又失败而归。范温在徐福岛坚持五年,最后因粮食告竭,才率部属二千六百多人,航海南归宋朝。⒆

开封、洛阳及京西路

开封府失陷十一天之后,在饿尸纵横,壮年男子不满一万的情况下,仍然发生反抗金朝占领的暴动。起义者苦守了一个月,到建炎四年三月,开封城才再度被金将渤海人大迪里所攻占。⒇
在西京河南府一带,翟进死后,其兄翟兴接替指择此支抗金武装,同金兵相持。孟州王屋县(今河南五屋-)“义兵统领”李兴世代为农,他组织一万多人,捍卫乡里,往返怀州和卫州之间,攻袭金军营寨,截断敌人粮道。翟兴招收李兴,充当部将,并设法与河北、河东的向密、王简、王英、卢师迪、韩进、李吉、李彦隆、马疚义、李遵、宋德等几十个山寨取得联系,他们都一致表示愿意接受翟兴的“节制”。
建炎四年八月,翟兴派遣其子翟琮、统领赵林攻击敌军,屡战皆捷,一直追奔到渑池县(今河南渑池县)而还。十月,翟琮又和李兴兵渡黄河,在择州阳城县(今山西阳城县)杀败金兵,兵锋直指绛州垣曲县(今山西垣典县)。横山“义土”史准等也率领部众,前来会师。绍兴元年正月,金朝派一万骑兵攻打翟兴的根据地、西京河南府的“寄治所”西碧潭。由于军队缺粮,翟兴当时正分遣部兵往各地就食,所剩亲兵仅有几千人。他沉着应战,派骁将彭玘在井谷设伏,击败敌军,擒获金酋忽沙郎君、十州郎君、柳橛郎君、佛面郎君(21)等人。此后,翟兴又将根据地转移到伊阳县(今河南嵩县西南)的凤牛山寨,他的部队成为北方人民抗金的支柱。(22)

可惜的是,他们爱国忠君,【君】却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靖康年间金军两次围城,每次都有大批自干赵跑去勤王,结果朝廷对他们极为冷淡,甚至不供应钱粮。由此导致不少自干赵成了流寇。钟相杨幺这样的起义军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

建炎年间,宗泽好不容易聚集了大批义军,结果杜充对他们弃如敝履,于是其中许多人重新落草为寇甚至做了金军的走狗。

说白了,当年人家满怀热情来投奔的时候你对人家爱搭不理,不给钱粮不给编制。受了你的气跑去起义或者从贼了你又打不过。躲在角落一边反思“为啥我的运气那么差,就没那么好的人才投奔我呢?”一边把李纲宗泽岳飞都给废了。mdzz!

让我们来复习一遍《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而另一方面,朝堂之上。对于秦桧和赵构的投降政策反对的声音一直很大。秦桧刚刚入朝时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政策后,几乎被吕颐浩一撸到底,几乎被终结了政治生命。

而到了绍兴九年的和议时:

到绍兴八年冬,为了压制不同政见,宋高宗断然罢免了赵鼎、 刘大中和王庶三人,他决心重用秦桧,全力推进和议。秦桧却心存当年罢相的余悸,他既渴望大显身手,又深怕皇帝反复无常,便单独对宋高宗说:
“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 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宋高宗首肯后,他还要皇帝“精加思虑三日”。三天以后,他又要宋高宗“更思虑三日”。再过三日,秦桧奏事,“知上意坚确 不移”,便取出和议方案,要求授以全权,宋高宗欣然同意。①从此秦桧得以独揽中枢大政,并引进党羽孙近任参知政事,肆无忌惮地进行降金乞求活动。
面对朝野反对和议的强烈呼声,秦桧一时颇感束手无策。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向他献计说:
“相公为天下大计,而邪说横起,盍不择人为台谏,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
秦桧大为赞赏,便通过宋高宗,任命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② 宋朝的御史台官和谏官控制言路,可以纠劾百官,评议时政得失。自勾龙如渊当御史台长官后,台、谏官逐渐成为秦桧箝制舆论,排除异己的工具。
十一月,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携带金熙宗诏书,偕同宋使王伦南下。金使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通问,而称“诏谕”,这已使秦桧也感到难于对文官武将作出交待。更有甚者,按 金方规定的礼节,宋高宗必须面北跪拜于张通古的足下,接受诏书,“奉表称臣”。昔日刘豫不过是当“子皇帝”,现在宋高宗自愿称臣,自然更卑辱十倍。但宋高宗实际上仍盘算着采取包羞忍耻的态度。③
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很多稍有血性的官员,无不怒火满腔。一时群情激愤,抗议的风潮一浪高于一浪。退闲的李纲,贬谪的张浚,也以极大的愤慨,上疏反对和议。连宋高宗亲信的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也同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解潜、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韩世良到都堂见秦桧,说:
“闻官家受敌书,必欲行屈己之礼,万一军民汹汹,即某等弹压不得。”

他们还强调,如让皇帝对金使行跪拜礼,将来他们必然要受岳飞、韩世忠等的责备。秘书省校书郎范如圭除与别人联名上奏外,还单独写信指斥秦桧说,“相公尝自谓我欲济国事,死且不〔恤〕,宁避怨谤”,以此作为“忘雠辱国”的口实。“苟非至愚无知,自暴自弃,天夺其魄,心风发狂者,孰肯为此”,“必且遗臭万世矣”!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的奏章,更引起了朝野的轰动。他实际上近乎斥骂宋高宗本人了。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他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⑦ 这篇声讨投降主义的雄文,很快被民间刊印出来,广为流传。⑧金朝统治者出重金买到副本,读后也大为震惊。⑨
临安城全城鼎沸,军民们愤愤不平,街上出现了醒目的榜帖:
“秦相公是细作!”

有的爱国军人甚至扬言要发动兵变,杀死秦桧。⑩在万众唾骂声中,秦桧吓得心惊肉跳,魂梦不安,他不得不与孙近一同“上表待罪”,⑾“宁避怨谤”的那种嚣张气焰扫地以尽。
事已至此,宋高宗只能撕下博听众议的假面,凭借专制淫威,自己出来支撑危局,扶持秦桧。他气急败坏地下令,说秦桧“无罪可待”,将胡铨“送昭州编管,永不收叙”。⑿按宋太祖不得杀言事官的秘密誓约,这已是不能再重的处置。宋高宗以胡铨为打击对象,惩一儆百,他立即下诏告诫百官,不准再用“浮言”动摇 求和的“大计”。⒀
宋高宗虽然乞灵于高压手段,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年岁末,他以给宋徽宗守丧为借口,由秦桧等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礼。张通古原先气焰万丈,扬言不得亏半点礼节,至此也迫于形势,同意降低礼节规格。双方草草拍板成交,演完了称臣的丑剧。⒁

而到了绍兴十一年,由于当时秦桧已经基本清除了朝堂上的反对派,因此声音相对小了一些。但是赵构也必须卸掉三大将的兵权,可在杀害岳飞时,依然遭到大批人的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反对秦桧、赵构及其投降路线的人在和议后几乎全部遭到清算!

留正《中兴圣政》与吕中《大事记》均载:
甚矣,秦桧之忍也!不惟王庶、胡铨、赵鼎、张浚、李光、张九成、洪皓、李显忠、辛企宗之徒相继贬窜,而吕颐浩之子摭、鼎之子汾、王庶之子荀、之奇,皆不免焉。盖桧之心太狠愎,尤甚于章(敦)、蔡(京)。窜赵鼎而必置之死,杀张浚而犹及其家。甚至萧振以附程氏之学而得祸,洪兴祖以序冯璃《论语注》而得祸,末年欲杀张浚、胡寅等五十三人,而秦栓已病不能书。可畏哉!
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兵部侍郎胡铨上奏痛陈绍兴年间“与敌和议有可痛哭者十”,其六“可痛哭者”即“秦桧力排不附和议之士九十余人,贤士大夫、国之元老相踵引去”;“赵鼎、王庶、李光、郑刚中、曾开、李弥逊、魏杠、高登、吴元美、杨辉、吴师古等皆死岭海,或死罪籍,怨愤之气彻天”。总结了秦桧在“绍兴和议”期问进行党禁所造成的祸害与政局。不过,秦桧的“绍兴党禁”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党羽进行不断的清洗。
史称“自秦桧专国,士大夫之有名望者,悉屏之远方。凡龌龊萎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率由庶僚一二年即登政府。仍止除一厅,谓之伴拜。稍出一语,斥而去之,不异奴隶,皆褫其职名,阙其思数,犹庶官云”。“若孙近、韩肖胄、楼熠、王次翁、范同、万俟离、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假、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等,皆不及一年或半年,诬以罪罢之。尚疑复用,多是居千里外州军,且使人伺察之”,所以时人对“得两府者,不以为荣”国。这是秦桧专政期间所采取的重要政术和手段,其目的与抑制“不附和议之士”一样,是巩固以自己为核心的相党势力,长期控制朝政,成了秦桧进行党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秦桧党羽中,即便是为秦桧在专事和议或倾覆政敌中建有汗马功劳者,如在言行上稍一不慎,就遭贬斥。下列遭贬的三人,颇具代表性。
绍兴党禁


如果说,把【要求赵构坐镇开封】当做鼓吹【皇权神圣】的【英雄史观】是天真的话,觉得【赵构的政策和路线没有受到“普遍的抵制”】【两宋之交官方与民间抗金热情不够热烈】那就是典型的无知了。

不计其数的百姓和士大夫为了家国抛头颅洒热血,不去关心这些真实的历史常识就只知道信口开河。这样的人的历史观要么是眼瞎到一定境界,要么就是纯靠臆想的“唯心主义者”。

======================================================================


user avatar   cui-zhu-x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大家一个辨别网上历史圈真历史爱好者和故作惊人之语忽悠脑残粉的写手的最简单的办法。

第一,看他是专精某个朝代历史,还是上下五千年都扯一番。如果专写某个朝代,那么还值得一看,比如当年明月,专写明朝,这就表明至少他在时间和精力上有可能把明朝的基本史料和基本论著看完,大方向上不会错。个别当然会有许多疏漏,留待爱好者自己进一步研究辨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学发展到现在,史料浩如烟海。邓小南先生说宋朝史料不多不少,一个人一辈子刚好读完一遍。就是仅仅通读一遍最基本的史料《宋史》、《长编》、《要录》、《会编》就要花去多少精力?你还得了解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这得阅读相关论著才能搞得明白。所以,真正的历史学者,只会在自己熟悉和研究领域发声。因为别的地方,根本没有精力研究。所以动辄横跨上下五千年,各个朝代都纵横高论一番的,基本骗人的居多。最起码错误就多到难以直视。这点,连民国四大史学家的钱穆都不能免俗,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就连宋朝基本政治制度中书门下的概念都搞错了,认为中书门下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连钱穆这样的大家都犯这样的基础错误,你指望那些连基本史料都不读的二道贩子讲的东西靠谱?

第二,看他在写某一个朝代时,是不是喜欢写和学界定型结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如果是,就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史学发展到现在,我们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基本历史问题,都被学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当然并不是说不能翻案,但是推翻一个成熟的结论需要大量细致的考察研究,比如最近看完的方诚峰先生的《北宋晚期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里面对于徽宗朝蔡京权力,宋徽宗御笔等问题就有着新的看法,还有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里面也提出了许多与前辈学者不同的观点。看看这些人提出不同观点是经过怎样的严格考证和规范研究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对不起,你还是乖乖闭嘴吧,某些连基础史料都没读完一遍人,对,说的就是连开德府和宗泽官职都搞不明白的大师,还是闭嘴边玩去吧。

如果某人既喜欢在每个朝代都逼叨几句,又喜欢好为大言的发明诸多与学界定型结论完全不同的论断。百分之百,这货就是个骗子。如果某些人情愿被骗,觉得这符合他的三观,那谁拦得住?还是有位知友说的好,东宫娘娘烙大饼也是符合周围受众的三观认知的。某位大师的粉丝可以自行对号入座。

当然这只是最入门级别的辨析方式,也有很多只写一个朝代,也没有惊人之语的写手,写出来的东西错误百出。但是这只是说他不至于在最基本的史观上犯大错。而现在某些人,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

——————

鉴于某大神本尊出现了,拿着民国通史大家来质疑我提出的第一点。那我就再多说几句。民国史学家们的贡献在于,他们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近代史学的基本框架。那是一个从零到一的变革时代,史学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研究水平也比较低下,研究方法也很粗疏。这是时代局限性,就像我们不能要求牛顿就发现相对论,发现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一样,我们不否认近代史学大家的贡献,但是我们也看到,近代史学家的著作中的种种错误疏漏,前举钱穆中书门下即为一例。退一万步讲,这些史学大家,无一不是受过完整传统学教育,对于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远远超过现在人,而且兢兢业业治史几十年。那么史学发展到如今,连钱,吕,陈这样的大家的观点,都被史学界批了。某些比起这些史学大家们无论在个人能力和阅读能力上都差远了的二道贩子,想在如今的史学研究水平上搞个大新闻出来,一方面上下五千年来回跳蹿,一方面想着推翻学界定型结论。这样的人不是骗子是什么?或者就是无知。因为他压根不知道现在史学的发展程度,只是YY着历代治史者都是不通实务的两脚书橱,就他懂人性,通权谋。这种人,哪凉快哪待着去。我们这些正经史学的拥趸不配和你们这高大上的人性史学家们谈论历史,也跪求你们不要来我这恶心我。我读我的史学论著,你看你的人性史学~OK?

——————

说起权谋斗争来,我想起我曾经最喜欢的一位穿越小说作者——天使奥斯卡,他的小说写权谋,写各种势力的博弈,写的那叫一个绝!他也有一本写北宋末的小说《宋时归》,刚看的时候我也是惊为天人,觉得哪哪都写的到位,分析的那叫一个精彩。后来对宋史了解更多后才发现,原来奥公公的宋史水平不过尔尔,写的东西忽悠不了解历史的读者,一忽悠一个准,那文笔,那分析,比你泪痕强了不知道多少,人家奥公公当年可是文科状元出身。但是呢,堂堂宣和年间,居然还有三司使的职位。这说明什么呢?用博弈论分析的再精妙,基础不过关,都是白搭。就我看到的泪痕写的几段东西,比起奥公公的权谋人性差了不知道多少倍。各位求爽,还不如去支持一下奥公公的书~

————

哈哈,广告,水军的标签谁加的,太TM到位了,哈哈~


user avatar   shang-hai-ren-tai-chuan-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pomuwei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健身房广告恶意诽谤医生职业? 
  如何看待微博给 steam 盗号网站做推广并删除用户的提醒微博一事? 
  说起手机高价低配为什么大多数人只看SoC? 
  如何看待小米“辱日”广告? 
  如果华为把请水军的钱拿去做闪存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力捧(商人)雷军? 
  有哪些第一眼看到就被折服的创意海报? 
  广电总局为何突然叫停槟榔广告,这可能带来哪些影响?长期吃槟榔会有什么危害? 
  营销策划的大咖们每天会浏览哪些网站? 
  你最想吐槽的国内广告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科大精日硕士季子越的女装行为?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尖叫」这种饮料?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