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是我们过冬的传统艺能了。
放开行政介入、回归市场为主的价格闯关,三十三年前就干过。
后果很难看。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特色,不得不品尝。虽然有很多腐败和低效的故事,但关键时刻还是能抗点伤害的。
今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四家头部企业的生猪量就占全行业的40%以上,规模化养殖提到了57.9%。
要知道我国家电年销售才8000多亿,生猪养殖起码1.3万亿,是个超大型产业。万亿产业实现40%以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有谁?
这个产业集中度,就干出了今年预计超过7.3亿头的生猪出栏量;十年前,这个数字是6.6亿头。
所以前段时间猪肉跌穿10元一斤,还拉动牛羊肉同步下跌。很多嚷嚷嗯造碳水的胖友突然就不适应了,因为东北小馆子里一大盘快一斤的“小”炒猪头肉,只要19元。
在肉上,东北成了中国的德州,东北老铁成了中国的红脖子。
眼下普通人吃猪肉吃得开心,伤心的倒是猪企,都在眼巴巴等着中央第四轮猪肉储备收购,好把每斤从11元拉到13元。
拉呗,怎么拉也回不去年初接近20元一斤的高位。
大放水时代下,美帝都是过5的通胀。
这时候要看的是手上有什么,因为不在你手里的,都会涨起来。
今年遭遇这么多极端气候,粮食总产量还稳在了1.3万亿斤。这些国家主导的基础供应量保持高企,CPI就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讲真,扣掉廉价食品因素,9月的CPI其实还是同比上涨1.2%,维持在疫情后高位。
这就是用你手上有的,去对冲你手上没有的。
PPI就是没办法的,因为这些多不在你手上。
(PPI即生产价格指数,你可以理解成企业买原材料元器件和工人的钱)
今年大宗商品就是全面起飞。动力煤上个月的涨幅过60%,现在是每吨破1500元,十年前才每吨500元上下。
就是贴脸的输入型通胀,还被能耗双控放大,社会整体运营成本今年都是畸高。
外贸板块还能转嫁成本回海外,维持5%到15%区间的净利润(5%是大单,15%一般是亚马逊速卖通小单。至于某些自媒体描绘的“外贸厂商亏本做货”,我没见过,如果有请务必介绍给我)。
但外贸也明白订单的不稳定性,所以9月28.1%的出口增速,大概是今年顶点。
28.1%的出口增速,见了鬼了。
放开转嫁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前几天发改委取消了工商业电价的销售目录。
工商业电价转入市场化,走基准价和20%浮动区间;至于高耗能(电解铝)这种,直接放开。
这其实会进一步刺激PPI上浮。
拉高基础产品供给量与有选择地放松价格联动,其实能看出一些过冬的思路:
一,输入型通胀躲无可躲,那就尽可能“还”回去。
反正中国制造业早已产能过剩,本来就是薄利。现在大放水,那人家上游加了多少,你下游就加多少,卖回去。
在这个链条上,国家压缩廉价基础供应,鼓励价格传导。
二,对于无法还回去的输入型通胀,那就继续拉高基础供应量,继续把通胀锁定在特定板块。
前者是保持吃穿类产品的轻度过剩,压低部分生活成本,进行代偿;后者是海航恒大,在维持实体运转的前提下消灭杠杆。
你虚空借的钱,就炸在你虚空的股份上。
降低虚拟高杠杆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联,这个切割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总之,入冬是肯定的。
但有些胖友复读老半天的“xx时刻”,也不至于。
山西和内蒙甚至安徽的煤矿都在恢复经营。我们的实体资产和交易是有的,只要不映射到虚拟板块,支撑币值绰绰有余。
你要看翻盘的能力,我们现在还没有;你要看苟的能力,我们现在抖得很。
就是具体到多数个人身上会有点难受,因为个体增速又要卡住了。
大宗商品在国际上是美元计价,对应的PPI,10.7%正常,而CPI是人民币计价的。
这两个的差,其实说明的是人民币的升值空间有多少。这说明人民币一年中在升值了10%的同时,还余了另外的10%升值空间。
但如果人民币升值,拥有房产者会去用房产套现外币(而且这些人很多本来就是或者已经是外国人了)。所以需要先把房价打下来,人民币才能放心地升值。
我们自己的9月份通胀数据也出来了,跟美国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9月CPI同比上涨0.7%,比上个月甚至还小幅回落0.1%。
这跟很多人的“通胀”感受有很大不一样。
也有人说“拿掉猪肉,全是通胀”。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文章我会来跟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1)我们有没有通胀
我们今年的通胀率整体情况是这样的。
整体来说一直保持在1%左右的通胀率,8月份和9月份通胀率甚至都不超过1%,很显然这是称不上通胀的数据。
一般会把通胀率保持在2%以内,视为温和通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想水平。
所以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都是把2%通胀率视为一个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一旦通胀率超过2%,比如美国现在通胀率已经连续5个月超过了5%,这就属于一个高通胀水平。
基本上,一个国家如果通胀率持续高于3%,这个国家基本就要考虑加息来抑制通胀。
今年除了俄罗斯、巴西、墨西哥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加息之外,包括新西兰、挪威、波兰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加息,他们加息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本国通胀率在美联储疯狂印钞带动下,而出现通胀失控的现象。
所以,单纯从我们每个月公布的CPI数据来看,我们显然没有出现通胀,甚至隐约还有点通缩。
这跟很多人平时生活里的直观感受,有很大区别,我们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涨价,感觉什么都在涨,那为什么会没通胀呢?
首先,我认为统计局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因为如果要像美联储那样去修饰美化数据,我们完全可以把通胀率控制在1.8%左右,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
没必要把我们通胀率搞得都快通缩一样,跟人们平常生活直观感受不太一样。
那么导致我们产生这种数据跟平时感受落差的原因都有哪些?
我再来具体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没通胀。
(2)拿掉猪肉,全是通胀?
2019年有某地产经济学家发表惊世言论称“拿掉猪肉,全是通缩,应该降息”。
现在情况则反过来,变成“拿掉猪肉,全是通胀”,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加息呢?
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拿掉猪肉全是通胀”这个观点,并不够全面。
确实,9月CPI食品价格同比下降5.2%,非食品价格上涨2%,假如不算食品价格,只算非食品价格,勉强达到通胀的2%门槛。
然后,我们细分看一下,9月食品价格中:
畜肉类价格下降28.5%,影响CPI下降约1.26个百分点;
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6.9%,影响CPI下降约1.12个百分点。
很显然,导致9月食品价格骤降,主要原因就是猪肉价格大幅度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半。
我们可以对比今年和去年的猪肉价格走势,可以很直观看到变化。
由于猪肉在CPI里的巨大权重,导致猪肉价格跌了46.9%,直接带动CPI下降约1.12%。
假如我们“拿掉猪肉”,那么我们9月通胀率大概就是1.8%左右的幅度,这就显得比较合理。
在当前全球通胀失控的大背景下,我们只要能把通胀率控制在2%以内,就是巨大的成功。
同时1.8%的通胀率,也意味着我们当前整体通胀情况,也并不算太低,至少还不算是通缩,可以算是“温和通胀”。
这里的温和通胀,也是相比美国和欧洲动辄5%的通胀率来说。
所以,虽然拿掉猪肉,确实有通胀,只是这个通胀幅度还不算太大,但也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着历史最高的PPI水平,也就是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3)历史最高的PPI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慨什么都在涨。
这个更多是因为原材料价格都在暴涨,导致PPI屡创新高,给我们造成的一个直观印象。
PPI就是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是直接反应上游工业的出厂价格,是中下游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来源。
9月PPI同比上涨10.7%,当月值达到了110.7,已经超过了2008年8月的历史高点110.1。
这意味着,当前PPI指数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PPI指数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的输入性通胀局面。
美联储过去18个月的疯狂印钞,导致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通胀失控。
这也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输入性通胀。
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是最直接受原材料价格影响。
所以原材料价格暴涨,会直接导致PPI指数上升。
我们现在感慨什么都在涨,主要也是受原材料影响。
像水泥沙子钢材都是翻倍的蹭蹭蹭的涨,其他各种原材料也都是翻倍的涨。
再加上油价也在不停涨,面对这种原材料全都在涨的氛围,我们很容易有这种直观的通胀感受。
不过,这里就存在一个思维误区。
原材料全都在涨,并不意味着消费端的CPI就一定得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会直观反映在PPI指数上,却不一定就会直接反映在CPI指数。
因为CPI指数是针对消费品的,而原材料要变成消费品,中间是需要经过庞大的制造业传导。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PPI上涨,会带动CPI上涨。
所以,人们有这样的认知错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前我们确实面临很严重的输入性通胀,但因为其他原因,我们的输入性通胀,集中在生产端,体现在PPI指数创历史新高,但没有直接传导到消费端,体现在CPI指数。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4)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我们当前PPI指数没有直接传导到我们自己的CPI,这跟我们当前消费比较低迷有关,也跟我们央行过去一年没有跟随美联储大放水也有关系。
我前天文章也跟大家分析过,我们当前的M2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斜率。
去年一季度为了应对疫情,我们M2也有过一波短暂的较大增长,但很快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完全控制下来,还是按照原定轨道进行。
而美国的M2在过去这18个月就出现比较明显的火箭式攀升。
二者还是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所以,不要因为我们当前通胀率还比较低,就掉以轻心。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暴涨、能源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只要我们稍微一大放水,通胀很可能会立马飙上去。
美国在今年3月份之前,通胀率也一直保持在2%以下的低位,但3月份开始,只用了两个月,美国通胀率就飙到5%。
而通胀率一旦飙上去,再想控制下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通胀扼杀在摇篮之内。要把美国对我们输出的通胀,挡回美国。
(5)央行怎么说
最后来看看央行对于当前通胀是怎么说的。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有专门写了一个专栏《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
这个专栏的观点,大致是说,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跟2020年疫情后的量化宽松有明显区别。
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欧美日主要以增加基础货币的形势来量化宽松,比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的9000亿美元,增加到疫情前的4.25万亿美元。
但是这段时间,美国的M2同比增速并不算多,年均增速为6.5%。
而在2020年疫情后,美联储不但大幅度扩表,把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扩大到了现在的8.4万亿美元,翻了一倍。
并且美国的M2数据也出现了大幅度激增。
2020年美国M2增长了24.9%,是相当夸张的增长水平。
这篇专栏认为,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有很大区别。
“基础货币主要是满足银行体系准备金和支付清算的需要,而货币才是经济主体使用流通的资金,是由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的。”
简单说,2008年~2019年,欧美日的量化宽松游戏,是通过央行扩表购债,把印钞的资金停留在银行体系,实际上只在金融体系内流通,最终推升的是资产价格,比如股市、债市,而不会流通到普通人手里,所以对通胀影响不大。
这是一场富人的财富狂欢游戏。
但广义货币是直接到普通人手里,所以跟通胀紧密关联。
所以,2008年~2019年,虽然欧美日都在量化宽松,但通胀率并不高。
然而2020年疫情爆发后,由于欧美日的量化宽松带来了M2数据飙涨,所以自然而然的导致当前美国通胀失控。
最后这篇专栏做了下总结,认为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并没有变化,货币大量超发必然导致通胀。
所以其认为,我们当前通胀压力整体可控,很大程度得益于我们货币政策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领先于其他大型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
这个观点,也是我去年7月份就不断跟大家提到过的。
我一年前认为虽然美国乃至全球都有可能发生大通胀,但我们自己比较难发生通胀,主要也是基于我对我们央行的信心。
认为我们不会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从过去这一年看,虽然我们7月份有过一次全面降准,但主要是释放长期资金,来替换银行的中短期债务,进行债务结构优化。
所以在7月份降准后,我们M2增速仍然维持在8.3%的常态化增速,基本跟疫情前保持一致,没有像去年初那样出现两位数增长。
所以,我们接下来即使降准来进行债务结构优化,给经济减负,但只要我们能控制好M2增速,就不算大放水。
只要我们坚持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
我们的通胀率就比较难像美国一样失控,这也是因为通胀跟广义货币紧密相关的原因。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拿到猪肉,我们的通胀率也确实有1.8%的水平,虽然不算太高,但也值得我们警惕。
更关键的是,当前PPI已经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经济处于过热状态,并且是基于严重的输入性通胀所带来的非理性过热状态。
这种情况下,假如PPI持续处于历史高位,那么迟早也是会传导到CPI消费端的。
所以,虽然我一年前认为我们不会出现跟美国一样的大通胀,但现在我认为我们要继续控制住通胀的难度是越来越大。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的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理性、克制、保持战略定力。
在当前全球大通胀的环境下,不跟随美联储大印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像现在PPI和CPI如此巨大的剪刀差,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中下游企业,面对原材料和上游工业品价格暴涨,却在消费端提不起价格,这意味着我们的通胀压力主要是由我们的制造业承担。
这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我们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下,对外合理提价。
既然我们内部消费低迷,提不动价格。
那么企业就应该趁当前外贸出口火热,团结起来,对外合理提价。
这样就可以把美国对我们输入的通胀,挡回美国。
这不是我们故意给美国输出通胀,而只是基于市场经济运行,自然而然的把通胀挡回美国。
幸好我们是一个出口大国,否则我们PPI上涨,就大概率导致CPI上涨。
假如我们跟随美联储大放水,那么一旦我们自己内部出现通胀,企业就反而会在我们内部提价,而减少对外提价的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把通胀挡回美国,而不是跟其他很多国家一样,把通胀引狼入室。
其他国家跟随美联储大印钞,都已经显现出很多恶果,包括俄罗斯、巴西、韩国、波兰等国家都因为通胀失控而不得不加息。
英国、加拿大、德国也已经出现通胀问题,而有被迫加息的压力。
这都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这种因为通胀失控而不得不加息的行为,很容易戳破其自身资产价格泡沫,并且容易让经济大起大落,严重冲击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们需要引以为鉴,保持战略定力。
只要我们坚持到美联储加息,到时候全球资产价格泡沫被戳破,那么一直坚持不大放水的我们,反而就有了自主的货币空间。
到时候美联储加息之后,我们反过来降息大放水,即稳定经济,还可以趁机让大量人民币去海外抄底优质资产,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这样就给了我们“转危为机”的机会。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