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类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但是动物比如说牛天天吃草却从不会腻?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牛:TM俺吃一天,摄入的能量才相当于你最快5分钟就能摄入的,你来问俺为啥吃不腻?


  • 接下来分析一下,各类动物味觉的不同,最后总结一下人与牛的差异。


味觉一开始被进化出来,是为了区分食物能吃还是不能吃的。

例如,食物单一的狮子,味蕾只有470个。

由于肉没有甜味,猫科动物甜味受体基因缺失,所以无法尝出甜味。重返海洋的哺乳动物,同样无法尝出甜味。

食肉动物基本上都能感受到苦味,这样可以尝出腐臭的肉类味道。

而对于杂食动物来说,由于几乎什么都吃,那就必须标记更多的食物特征来判断,哪些可食哪些不可食。不同的食物所含的成分不同,你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判断所有的食物能不能吃。

例如,你用甜味判断杏子果实能吃,但还要用苦味去判断种子(杏仁)不能吃。

是的,人类能够尝出的绝大部分苦味,除了需要判断腐肉外,主要原因就是众多的植物有毒。

人有大约1万个味蕾,而比人类更加对食物来者不拒的猪,则有1.5万个味蕾,比人类还多50%。老鼠也挺过分的,竟然进化出对淀粉的受体,可以尝出淀粉的味道。

其实对于杂食动物来说,出现的进化动力,本身就是食物不足不得不尝试其它的食物。

所以天生对主要供能的糖,具有最大的演化驱动力。

由于自然界的水果相对稀有,受季节影响大,且水果的糖分比例其实也并不是很高,所以杂食动物长期处于缺糖的状态,所以对甜的味觉相当的发达。乃至于现在工业文明时代,糖分泛滥之后,人常常因为摄入过多的糖威胁身体健康。

其实这也反应了,进化从来只是适应当时的环境,无法对未来进行预判,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虽然不少鸟类也是杂食动物,但鸟类比较特殊。首先,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祖在3亿多年前,那时候合弓纲和蜥形纲还没有分支,还没有什么咬合能力,吃东西基本都是靠整个吞下。

口腔内的味觉系统还处在早期发展状态,鸟类飞上天空后,本身就是没有复杂味觉系统的。而后来的即便杂食,也仅仅限定在蠕虫、蚯蚓、昆虫等小动物,还有就是相对固定的各类动植物的种子,浆果等等,并不会涉及大量的有毒植物。

同样,鸟类获得食物,也比陆生哺乳动物容易很多。

综合原因,造成鸟类味觉演化动力的不足。

所以,鸟类平均只有20~60个味蕾。哪怕味蕾最多的鹦鹉,也仅仅只有几百个,只是人类的20分之一。鹦鹉味蕾多一些,可能因为它们主要生活在环境复杂的热带地区。

最后再来说说食草动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面,可能会觉得食草动物不就是吃个草,哪里需要什么味觉。

但实际却恰恰相反,食草动物拥有最为丰富的味觉。

例如,题主提到的牛,味蕾的数量可达2.5万个,是人类的2.5倍。

一开篇我就说了,味觉的起源是拿来区分食物的。

牛因为是吃草,所以它有两大十分强烈的需求:

1、甜食。

是的,你没有看错。

牛其实相当的挑食,它们最喜欢的是那种有甜味的草料,例如燕麦的干草。

主要原因在于,草料中的能量含量太低了。

牛不仅还进化出对含糖量高的草料的偏好,还进化出了反刍胃。

植物的甜味本身就是进化出来让动物吃,然后传播种子的,通常来说,甜味的植物都没有毒。

牛通过敏锐的甜味感受,可以回避那些不甜而有毒的植物。

当然,为了和动物“斗智斗勇”,一些植物的种子会有毒。

另外,对于牛羊来说,由于植物含盐低,所以它们对咸味也十分的敏感。例如岩羊为了获取盐分,会穿梭在峭壁之间,疯狂舔食山岩中沉积的盐分。

除了甜味和咸味外,牛会回避醋酸和乳酸味,但对苦味不敏感,而山羊则对苦味敏感。

那为什么牛羊吃东西吃不腻,其实答案已经很简单了。

「腻」是什么?

本质上是你的血糖含量充足之后,然后反馈到下丘脑的饱中枢,让你产生的饱腹感,对食物产生排斥的状态。

如果你摄食中枢被抑制,则可能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当然,有时候你身心健康,处于饥饿状态也可能排斥某种食物。例如你天天吃肥肉,看到回锅肉就腻得不行。

这除了和每个人的感官、情绪差异有关以外,还有就是杏仁核的影响。

杏仁核掌握人的情绪,而喜欢和厌恶本身就属于一种情绪表现,所以它同时也决定了你对食物的选择能力。所以,当杏仁核被破坏了,就会影响人的食欲。

最后,人类常常感到腻的根本原因在于:

人类发达的农业和工业体系,保证了物质的丰富。

让你天天都能大量摄入同样一种食物,造成你营养的不均匀。

于是你的身体主动提醒你要饮食均衡。

而在原始社会,不说糖超标了,人类常常糖分摄入不足,甚至需要进化出储备脂肪的能力来应对。

古代平民一日三餐,更是吃不了多少肉,也谈不上吃腻不吃腻。

所以,题主的问题,同样也适用于饥饿的穷人。例如:

  • 为什么我们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而他们天天只吃馒头都不腻呢?

user avatar   fei-liu-26-67-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侠,一看你就没有放过牛吧?

牛天天吃草它也会腻的。

兄弟我六岁开始放牛,至今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

牛最喜欢吃的是下面这种草。

我们哪里都称呼为巴 茅,叶子为锯齿状,很容易割伤手,当年鲁班就是因为受它启发发明了锯。

牛一般看到这种草,其他的也就不吃了。

其次是水稻。

我家牛经常就去别人家稻田里霍霍,一吃一大片,每次人家找到我家里,我外公道歉都道不过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这牛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扯断了绳子”

你说牛天天吃草,但是人家也是天天换着花样再吃呢。

水里的草,岸上的草,各种奇怪的树叶,你才天天吃草呢,人家吃的可是山珍海味。你要这样说,人不就是天天吃饭么,可是你觉得饭不过隐,你就换成面啊,馒头,不也是一样的五谷杂粮么?

除了草你是不知道,牛冬天吃什么。吃稻草(晒干的),吃米糠,吃萝卜。。。。没办法,不是不腻,天天吃一样谁也受不了,但是不吃就会饿,这是生理反应啊。每顿都给你饿半天,给你一碗饭,保证你也吃的比谁都香。

牛还有一种草,牛它也挑的,一般一块草原,有一处因为别的牛粪长得非常旺盛的草,牛是不吃的,它闻闻就会走。


小时候看牛吃草吃的特别香,我都会好奇,真的有这么好吃么。

有一次我没有忍住,吃了一口下面这种草。

你猜什么味道,它竟然是甜甜的。这种草闻着就很甜。

我和你说这么多,你估计也不会明白。

我家牛都懂,和你说,估计是“对牛弹琴”吧

以前啊我爷爷那个时候,人没得吃,就是米饭,红薯,天天吃。

不腻么,腻呀。

但是没得办法,没有选择。

条件好了谁不想天天换着花样吃呢。

你觉得牛吃草不腻,那只是你的想法。

它们只是没法表达。


user avatar   ace-z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对于人类而言,“吃东西会腻”是一个优势性状。

不同的动物又不同的生存路线,牛羊虎豹走的路线是简单食物来源,缺什么我自己合成,或者靠体内的微生物。而人类祖先走的是“我全都要”。前者优势在于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到极致,技能点远比人类“精”,后者的优势在于对食物不足的应对能力强那么一些——迫切换到某种单一食物的时候,健康会受损,但能挺更久。

也是这个原因,人类祖先能穿过冰原、跨过海峡,扩散到全世界。

缺点是一路随机丢掉了不少营养素的合成能力,以至于“维生素”可以列一长串,“必需氨基酸”也有一堆。

于是,对人类而言,饮食需要均衡,“会吃腻”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比如某种谷物十分充足的时候,容易“吃腻”的人会在身体状况下降之前前瞻性地捕猎和钓鱼。

说白了,就是没有可靠的“妈妈告诉你不要偏食”的时候,基因更靠谱地帮你确保饮食均衡。


user avatar   kml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1030:

继续补充。

对于进食自然食物而非人工饲料的动物而言,食物选择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1. 吃饱(必须有足够的热量摄入才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
  2. 吃好(平衡营养成分以维持身体健康)
  3. 安全(动植物可以通过自身带刺、带异味或者带毒来让捕食者付出代价)

因此,对于自然界中的动物而言,需要兼顾上面三个需求来选择食物(显然,对于食用人工饲料的家畜和宠物来说,安全问题一般是不存在的——正常生产和销售的饲料不会故意做成“有刺、有异味或者有毒”的)。而动物的寿命长短对此起到重要作用:

(一)寿命短意味着发育期短,此时吃饱的重要性优先于吃好,为的是能够获得足够能量以完成发育。而寿命长的动物更有条件“耐心等待食物组成发生变化”

例如牛津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同样面对高脂肪低蛋白(不利于发育)的食物,生命周期为一年的豹蛛属蜘蛛Pardosa amentata会优先选择吃饱以保证发育速度,而同为豹蛛属但生命周期为两年的Pardosa prativaga则会选择控制进食,放慢发育速度以等待更适合食物的出现。显然,在外人看来,后者的行为就是“吃腻了”而前者则没有。

(二)寿命长有利于“积累经验”,学习如何回避有毒食物,选择优质食物

总之,多样化饮食有利于保证营养平衡摄入,因此绝大多数动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倾向于增加食物的多样性。但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吃不饱或者有毒)的时候,这种需求也可能被暂时放弃,优先保证“吃不死”和“能吃饱”。


晚上回来补充一点:

对动物而言,使用营养平衡的观点来解释“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要建立在自然食物的基础上。如果使用人工饲料来喂养,则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动物的食物选择:

  1. 人工饲料可以根据具体动物的营养需求,选择各营养素比例合适的配方。
  2. 人工饲料可以添加各种诱食剂(最简单的就是加糖),这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未曾体验过的诱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动物的食欲。

例如日本1975年的一项实验表明:将家蚕五龄幼虫分为三条一组,一部分用含葡萄糖(甜味很淡)质量分数为19.0%的人工饲料喂养,另一部分用含蔗糖(甜味浓烈)19.0%的人工饲料喂养。结果前者在24小时内平均只产生粪便2.8±1.9克,而后者24小时内产生粪便多达40.9±10.2克。

所以,对于人工饲料而言,只要配方合适,再配以足够的诱食剂,“天天吃同样的食物却不腻”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以下是原始回答:

对相同食物表现出“吃腻了”是绝大多数动物的正常反应。以我最熟悉的蜘蛛为例,陆东林等人在饲养穴居狼蛛的过程中就观察到过“吃腻了”的表现(2004):


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不排除有极个别永远只吃一种食物也能过得很好的奇行种),饮食多样化是保证各种营养素均衡摄入,维持身体正常发育、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是以我最熟悉的蜘蛛为例,1987年美国一项饲养平甲蛛属蜘蛛Loxosceles laeta的实验中发现:

  1. 单一饮食(只吃果蝇和黄粉虫)的79只蜘蛛在孵化至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死亡率高达61%,而多样化饮食(不定期加入在野外捕到的其他昆虫)的48只蜘蛛在孵化至发育成熟过程中的死亡率为21%。
  2. 单一饮食的蜘蛛分别需要930天(雄蛛)和900天(雌蛛)发育成熟,而多样化饮食的蜘蛛只需要819天(雄蛛)和762天(雌蛛)发育成熟。且成熟后多样化饮食的蜘蛛体型比单一饮食的蜘蛛大5~10%。
  3. 成熟后的存活天数,单一饮食的蜘蛛分别为200天(雄蛛)和1074天(雌蛛),多样化饮食的蜘蛛分别为598天(雄蛛)和1745天(雌蛛)。


对于人类,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前几天有个某男子一个月“除了早餐,其余时间都靠鸡胸肉充饥”然后发现肾脏受损的问题上了知乎热搜头条,即是一例。所以,“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本质上是身体对不健康饮食的一种防御措施,但具体表现则因物种而异。例如蜘蛛具有极低新陈代谢率(就是耐饿)和体外消化这两个一般动物不具备的特征,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应对单一饮食的生理机制:

机制一:遇到食物多但单一的时候只吃个半饱,靠耐饿能力等到其他种类的猎物出现。

蛛形纲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在所有动物中几乎是垫底的,这赋予了它们超强的耐饥饿能力,因此在遇到食物丰富但单一的时候可以“只吃个半饱,然后慢慢等到其他猎物出现为止”。

例如2011年丹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给狼蛛提供同一种特殊饲养的果蝇(使其体内脂肪含量远超正常水平),则蜘蛛在猎物密度较高时反而会降低捕食频率。反之,如果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则捕食频率随猎物密度增加稳定上升。

(这种反应是肉眼可以看出来的,因而较容易被注意到)


机制二:发挥体外消化的长处,优先吸收身体缺乏的营养

蜘蛛之所以会有选择性吸收营养的能力,源于其体外消化的独特进食方式。众所周知,蜘蛛捕食时需要先将消化酶注入猎物体内,将其内脏和肌肉溶解后再吸食。这就使得蜘蛛在遇到不均衡的营养时,可以调整消化酶的比例,来优先吸收自己缺乏的营养成分。

例如牛津大学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1. 分别给蜘蛛提供高蛋白低脂肪或高脂肪低蛋白的果蝇,每次喂食前先测量果蝇的重量并记录每只蜘蛛每次得到的是何种果蝇。
  2. 待蜘蛛进食完毕后,测量剩余的果蝇残骸重量并与喂食前的重量比较。
  3. 测试结果表明:如果蜘蛛前一餐吃的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果蝇,那么它们下一餐遇到高脂肪低蛋白的果蝇就会吃得更多,而继续喂高蛋白低脂肪果蝇则吃得较少。反之亦然。

(这个就不是肉眼能看出来的了,也就意味着你意识不到它实际上已“吃腻了”。)


不难想象,对其他动物来说,几乎可以肯定也存在类似的应对单一饮食的生理机制。只不过不同动物的应对方式有差异,导致某些动物“吃腻了”很容易被我们看出来,而另外一些动物“吃腻了”的表现则不那么引人注意而已。


user avatar   xiaoyan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只羊,它从一筐小鸡里面叼出来一只,然后吧嗒吧嗒嚼了几下,连骨头带毛一起吞了下去

这是一头鹿,它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只冻死的兔子,它把兔子的皮毛啃掉以后,把这只兔子吃了个干净

这是一只宠物兔,有次它的主人不小心掉了一些炸鸡到地上,然后被兔子欢快的啃食掉了。


子非牛,安知牛不

但是那有什么办法呢?

一箩筐鸡仔在那里,山羊叼了3、4次才好不容易叼上来一只;

以小鹿的高度和牙齿锋利程度,正常情况下它只能给兔子饶痒痒;

兔子吃鸡就更没可能了,农村里兔子和鸡养在一起的话,兔子才是被欺负的那一个。

人类把双手独立出来就是为了使用工具,频繁使用工具让我们拥有更聪明的大脑,让我们在长达6000万年的进化进程中一点点占据优势,最终早早的站在了食物链顶端,所以我们才有得选,才有的资格和感受。

像牛、马、羊这些生畜,他们在食物链的地位取决于他们被什么人养着以及用来干什么。

奶牛可以吃牧草,回头指不定主人们还会给它弄来一大筐上好的红薯叶,对,就是人吃的那种,但前提是它能产奶,不然它大概就和同重的牛扒等价了。这个的资格看似是奶牛的,其实还是主人们的。主人不给,它就饿着,饿到吃为止。

可悲吗?一点也不。你看动物世界那些非洲野牛,它连的资格都没有。眼前的植物带刺难下嘴,啃不啃呢?不啃?回头狮子来了,它的牛生很可能因此戛然而止。

所以,从来都是极少数才配拥有的一样奢侈品

活着、每天能吃饱,这已经是食物链中下层生物最好的命运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厌倦#

易代入、易厌倦、易上瘾,是人的定义中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所在。

易代入,是指人类拥有将自己代入其它事物的本能能力。

人类很容易设想“假如我是一只老虎,我看到了一只羊”,或者“假如我是一只羊,我看到了一只老虎”。也很容易设想“如果我是张三,但是是我站在老虎面前,我将xxx”。

这种本能的代入能力,实际上是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起点。

而这种代入能力带来了几个直接后果:

1)它带来了同情能力。

代入对方的角色去推演对对方可能的行为,越是惟妙惟肖、越是深入和全面,你的生存优势就自然越大。但问题是,它除了可以帮你更好的制定狩猎和作战计划之外,还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你也会感受到代入对象的痛苦。

因为这份痛苦是你代入的对象的决策模式里不可排除的绝对关键因素。如果你代入对方却感受不到对方的痛苦,或者甚至感受的不足,你对对方的行为预测就往往是失效的。那么你就将是一个更糟糕的狩猎伙伴和群落成员,你将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因为不能在有效的级别上识别和淘汰这种成员的群落,自己也要面对额外的竞争压力。

于是就只剩下了一种答案,你的血脉能遗传至今,势必在这种代入能力上要达到某个水准以上。

这实际上是“太平洋岛民/布须曼人受到现代教育可以正常的融入现代生活”的生理基础。

那么这就意味着人只要拥有足够的智力,就必然会拥有足够的同情能力

而这个同情能力,毫无疑问的在最类似于自己的事物——同类——上会格外敏感。

人类天然的对同类的痛苦有不可抗拒的本能感应。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重大分别。是因为这个原因,原始的人类有比其它动物更强的回避攻击同类的倾向,因为ta们有比其它动物更多的不攻击同类的理由。

这种本能,也是PTSD作为典型的战争创伤必然存在的生理基础。哪怕你杀的是敌人,是十万八千里外你终战之后再也见不到的陌生肤色、陌生文化下的同类,从法律上来讲你完全“有权”、“无责”,甚至受到“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你个人的责任”的安慰,哪怕整个意识形态都站在你这一边,你仍然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为了保证战斗性,人类常常宣扬敌人的无人性、残暴或者敌人种族的低劣性的缘故——这是要先一步将敌人定义为非同类,以便抑制这种本能。

而即使是人类动用了全部的意识形态工具,包括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心理疗法的最新进展、乃至于药物技术的一切威力,仍然不能真正的解决PTSD问题。

因为它是直接内嵌在人性的本质里、与人的基本理智一体两面的东西。它如果真的被“解决”了,你得到的不会是一个“健康的人”,而只会是一个丧失了基本功能的人。

实际上是这一点——而不仅仅是对对方武力的忌惮——在最终意义上抑制着人类的湮灭。对方的武力再强,在一些超越了人性极限的计划下仍然是脆弱的。如果能有足够规模的这类超越人性极限却又仍然能有效组织、有效合作的的群体,可以说没有任何防御策略是足够有效的。这实际上是恐怖主义的有效性的来源——也是好莱坞大量苏联间谍电影的灵感源泉。

但非常幸运的,几百万年演化的逻辑已经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这类组织无法同时形成足够大的规模而又保持有效合作。没有对人的同情,固然使得你特别危险,也使得你无法适应过于复杂的合作。

简而言之,这个世界在塑造人类这个种族的时候,已经在赐予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的思考能力的同时,把对同类的无法自我抑制的同情心一起嵌入了。

并且,这种“同类”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它甚至对猫、犬、甚至是角蛙、甲虫、狼蛛都可以有效。这是人类会畜养宠物,包括能驯化犬类、马匹这类伙伴动物的生理基础。

先把这结论记住——

人类有比其它动物更强的回避攻击同类(包括类同类)的强迫性本能。

这是人类拥有智力的逻辑代价。强行买一送一,不容挑拣。

2)这种能力必然带来原始的宗教。

因为这种代入是泛化的。除了会代入猎物、人类也会很容易代入一座山、一条河,甚至风雨雷电。

更不用说天空和大地。

同样是买一送一,不容挑拣。

不过这个与本题距离略远,就此打住。


我们回到刚才得到的这个基本起点上来——人类有因为理性能力而同时获得的强迫性的避免攻击同类和类同类的本能,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这个:

假设有两群准人类——严格说这时候的人类仅仅只是一种脑子发生了变异的猴子,并没有成熟的语言,更没有文字可言,当然也没有“我们”、“人类”的概念认知——遇到了“这片树林里无花果不够吃了”的典型困境,它们处理这个困境的本能感应会与其它动物不同。

对于其他的动物,无论多么大的困难——不管是不是其它同类造成的——只要消灭到多余的竞争对手就好了。

杀掉那头多余的狮子、杀掉那群多余的蚂蚁就好了。杀掉多余的同类,就这一招,已经足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如果是它也解决不了的困难,那就是合该灭绝,到了时候了。

而这种常规操作却会令这种猴子踌躇再三,因为这做法对牠们有特殊的痛苦。

但是你要注意——不错,这种特殊的痛苦效应的确对攻杀同类的行为有抑制作用,但是很显然这种抑制力并不是绝对有效的

如果人类的确只能吃这种果子,确实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日复一日更加显著的饥饿迟早会压倒这种抑制效应,促使人类仍然走上消灭同类的老路。

人类只是阈值高出一大截,但这阈值并没有高到一切困境都不足以越过。


到这里,就出现了“易厌倦”和“易成瘾”的关键意义了。

人类的易厌倦和动物的“不能忍受完全的单一”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的厌倦并不是出于某种必要性的驱使,因此是开放的。

而动物的“不能忍受单一”是受必要性约束的,是非开放的。

一个动物总是吃一种食物会厌食,是因为它如果不吃另一些食物怕是要影响生理功能,面对生理痛苦。是这种痛苦在驱使它摄取其它食物。它的这种“多样化胃口”常常可以在非常有限的几种食物集合之内收敛,闭合。

举个例子,家里养猫养狗的,往往只需要极少的几种食物种类就可以让自己的爱猫爱犬对食物毫无抱怨了。牧场饲养牛羊也一样,如果仅仅喂一种不行,往往也可以只准备极少的几个种类,就可以无限循环。

与其说另外的几种辅食是出于满足动物厌倦的的情绪,倒不如说那是一种生理上必要的药。

而人类的厌倦性,是无限开放的厌倦。

即使已经吃过一百种食物,人类也会对这一百多种食物全体厌弃,而想要去寻找第一百零一种食物。

除非无可选择,否则人类不会自然的满足于任何固定的食谱——无论它已经有多大。

你们有没有看明白这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是因为这种“易厌倦性”所带来的无限向外探索的本能,才使得拥有回避攻击同类本能的人类获得了“在饥饿感击垮这本能之前找到其它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那么,易成瘾性又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易厌倦性,本质上就是人类的无限好奇心。

但是仅仅靠着好奇心,是不足以有效的越过原有的行为边界的。

举个例子,你大可以出于好奇去尝试辣椒或者某种原始的香蕉,但是你得到的一定不是香甜、软糯,而是灼烧的辣和让你翻白眼的涩。

这要不了你的命,但是也绝不会让你快乐接受它们也可以是食物的可能。

绝大多数你的同类都会停止尝试第二次。

但是,因为人类大脑的特殊复杂性和可塑性,你的某个同类可能会非理性的对这种本来堪称折磨的体验上瘾。

人类可以对极其广泛的、超越了直接理性范围的事物上瘾,譬如对闻汽油、嗅胶水上瘾,对特定的形状甚至排列组合上瘾,对各种没有任何显性的有效性的行为上瘾。

这个范围根本不受到“对人类自身有利”的理性法则的约束。甚至可以说——它有强烈的反理性倾向。恰恰是在理性范围内毫无有效性行为,反而有格外强烈的成瘾可能。这也是人类艺术的生理基础。

这就是人类的“易成瘾性”。

是靠着这种随机发生的,不依赖理性支撑的(甚至有反理性倾向的)成瘾行为的支撑,人类的好奇心才能足够有效的翻越新行为模式的固有能垒,无视早期粗砺的痛苦的折磨和恐吓,被惊人的、无理性的坚持和强化、从而获得原本不可能的被不懈优化的机会,而形成超出整个群落的原有一切认知边界之外的全新经验。

将原有的不可能,改为可能。

“这种果子非常辣,但是它也可以吃。”

它们长满了另一个山坡。

而因为人类大脑从复杂性而来的天然的可塑性,一旦有了某个同类靠着易厌倦性/好奇心、易成瘾性,不但翻越了原有的认知边界,而且还幸存了下来,产生了显然的生存优势,其它同类再要通过模仿而形成自己的类似神经回路、新行为模式,其门槛会低得多。一个个体的经验,会因此成为在群体内部通过不断模仿而不断传播和传承的群体经验。

用不了多久,这些准人类就可以集体的将这种新辣果纳入自己的食谱。

“所以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杀掉李家坡的猴子们。”

我们可以去隔壁的山谷生存。

我们可以到峡谷对面生存。

我们可以到河对岸生存。

我们可以到草原生存。

人类是靠着 两位一体的理智与爱保住了回避通过自相残杀达成简单平衡的底限、而又靠易厌倦性、易成瘾性突破了外部局限,才获得了可以支撑远超过其它动物的复杂性和规模的群体结构的特殊能力。

是靠着这三者,人类成为了人类。

遍满全地,仰望星空。

导致着人类对食物单一的本能反感的这种易厌倦性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殊属性。所以相对于人类,其它动物自然会显得对单一的食物耐受得多。

当你充分的理解人类的本质,你自然会理解这些因素为人类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困扰。

典型的,有易成瘾性带来的毒品问题和“心理发育异常”问题、易厌倦性带来的叛逆性问题——这不仅仅是指青少年叛逆父母,同时还指邪教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绑定在人性本质之中,并且它们同时有着内在的、不容无视的价值。

要知道,从最初到如今,绝大多数的好奇和成瘾,都并没有走向大团圆结局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超越原有群体理性认知的好奇和成瘾,都导致了个体的伤残和死亡。

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成功的——而且是意外的——中了命运的彩票,成为了出人意料的开辟新道路的先驱。

这形成了一种永恒的矛盾——一方面,人类的文化必然会本能的尝试反对和抑制这种超越现有共识边界的“无理性”的行为,以尽可能的努力的挽救同类的生命;而在另一方面,人类并不能保证仅仅依赖自己的现有共识,就足以应对一切将会降临到人类头上的危机。

那些不被任何共识所认可的怪异行为里,可能有人类下一场危机的钥匙——尽管它的的确确的是九百九十九死一生。

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本质特性,其实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

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不可能的消除的、什么会是无法回避的风险。

这里已经告诉你们了。


user avatar   karlv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动物说:草又不是可口可乐,全世界都一个味道!


user avatar   wen-shui-61-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草不会腻


user avatar   limingyang6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qiong-qiong-luo-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版药厂公开到岸价了吗?没有。为什么?




     

相关话题

  假设人类从来都没有嗅觉,地球上其他动物都没有,人类要多久才能发现“气味”的存在? 
  世界上有哪些有趣的蛇? 
  以负熵为食的都是生物(生命)吗? 
  为什么桃核里会有虫子,是怎么进去的? 
  为什么水生动物都有较接近的腥味? 
  猫头鹰头形的优点何在? 
  如果每次人看到鲨鱼都上去揍他,以后鲨鱼会不会进化到看到人类就跑? 
  什么时候你真的觉得人类是最残忍的生物? 
  老鼠被粘鼠板粘住之后在思考一些什么呢? 
  为什么人类的臀部是两瓣的? 

前一个讨论
31 岁北大考古博士刘拓在考察洞窟壁画时坠崖去世,他对考古学有哪些贡献?
下一个讨论
刑诉课上老师调侃道:「国内刑辩律师,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现状真这么糟糕?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