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最近很火的概念「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 第1页

     

user avatar   jasinyip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遗憾,目前大部分人都在讨论的沉浸式体验、VR/AR 等,都不是元宇宙,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其中一些交互方式。


元宇宙 人以独立身份自由参与和共同生活的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这是我参考得到上陈序老师的定义稍作修改后下的定义。

网上正热烈讨论的关于沉浸式体验、VR/AR 等,都不过是元宇宙的众多交互方式中的其中一些,其它的交互方式还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汽车等,这些看起来普通而平常的东西。

现在的互联网为什么不是元宇宙,存在什么问题?

我们看起来在网上都有数字身份,比如微博、微信、知乎账号等,但这些身份看起来是数字身份,实际上仍然依靠的是物理世界中的真实个体,只是物理真人的映射,只能算是数字账号。元宇宙所说的「独立身份」意思是这些数字身份应该是脱离物理身份的存在的,至少也不是强映射的,一个人可以有多个独立的数字身份

同时,这些数字账号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主导权的,我们只能依据平台的规则来玩,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由我们的物理个体来实现,而不是该数字身份。

我们没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微博今天要禁你言、封你号,你是没有办法的。而元宇宙所说的「自由参与」的「去中心化」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独特玩法,只要有别人也同样感兴趣,别人就可以 自由参与 到你的元宇宙当中,从而形成 共识

元宇宙的实现要素——去中心化

元宇宙的实现要素是 去中心化 的身份系统和价值系统。

去中心化 是元宇宙最关键的基础设计模式,是必要条件。可以说,凡是中心化的所有自称是元宇宙的项目,都是伪元宇宙。

以媒体和网上很多人提到比较多的游戏为例,很多人认为元宇宙就是一些高级点的游戏。虽然不同游戏中的不同数字身份,也由于装备市场和陪练打怪服务市场等经济活动出现,看起来也是有身份系统和价值系统的。然而这些游戏公司都是中心化的,无论是游戏规则、游戏账号、游戏资产等,只需要游戏公司的一个决定,就可以让你一夜归零,瞬间一无所有。

然而元宇宙作为一个「数字世界」,它不应该受到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约束,没有超级特权,元宇宙的建立和长期活跃是通过共识建立的。大家都用脚投票,只参与一些自己认可的元宇宙当中,一旦某个元宇宙恶化,就可以马上派生出一个不同规则的元宇宙,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愿意跟着离开就随便离开,成本应是极低的。

有很多自称要做元宇宙的游戏公司不断出现,把「沉浸式体验」摆了在第一位,大力研发 VR/AR 等。这些顶多可以算是更高级的游戏,并不是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并不是实现元宇宙的必要条件。

一些仅仅是为了打钱的游戏,更不是元宇宙,仅仅是资金池游戏甚至是骗局而已。

要实现元宇宙,必要的技术条件——区块链(尤其是 NFT)

去中心化是元宇宙的必要条件,而实现去中心化的技术就是 区块链,尤其是 NFT 技术。

不要一看到区块链,就只想到炒币;不要一想到炒币,就只想到违法。
不要一看到 NFT,就只想到炒作;不要一看到炒作,就只想到泡沫。
心中有衰所见皆衰,心中有荣所见皆荣。

为什么 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正是因为区块链 NFT 技术在今年才开始火热,才让大家幻想了几十年的元宇宙成为可能。

NFT(Non Fungible Token) 去同质化凭证,是一项基于区块链的 数字资产确权 技术产品。基于区块链使它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即无需任何政府、机构或个人的认可,即可完全证明对某个数字资产的所有权。

举个例子,在元宇宙的房产便是一个个的 NFT。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要证明一个房产的所有权,通常是由政府(即中心化机构)来证明的,而它是可以随意阻碍你自由交易的,甚至像中东那些战乱国家你甚至很难证明某个房产的所有权(因为连政府都倒台了)。而区块链网络只要存在,便可以为你证明,并且可以自由地交易。

当我们可以在网上安全地确权和进行价值交换,我们便真正地在网上拥有了安全的资产,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OpenSea、SuperRare 等平台。

这里很容易出现的一个谬误,就是认为「只要是数字的东西就可以随意复制,没有任何价值」。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的,技术上来说数据可以随意复制,但 复制出来的东西是缺乏共识的,只有有共识的数据才有价值,比如你可以随意复制一条区块链,但如果没有人用、形成不了共识,便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复制出来的东西带不走原来的价值,除非你提供了新的特性吸引别人使用你的新产品,所以后半句是错的。

回应问题中的「如何实现」,答案就是基于区块链网络实现。

关于沉浸式体验

通篇我都在否定沉浸式体验之于元宇宙的必要性,然而这并不表示沉浸式体验就不重要。

有沉浸式体验元宇宙才能更完美,我们才能更彻底地 生活 在元宇宙当中。

写在最后

元宇宙概念有太多的资本炒作,甚至不少骗局,但我们不应该把目光盯在这些上面,而是关注有哪些好的、可以展望的方面。我非常认同「心中有衰所见皆衰,心中有荣所见皆荣」这句话,一直以来我强调要把目光放在有哪些我们可以做的上,而不是有哪些我们不能做的。

愿元宇宙早日到来。


user avatar   chen-zhuo-37-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一个带头炒作的社交网站和一群跟风吃尾气的互联网企业炒起来的概念。

抛开华丽的词藻,所谓“元宇宙”说白了就是大型VR应用——巨头们描述了一个在虚拟世界工作生活的美好愿景。

志向听起来很远大,落地又有几分可行性?

说个大家可能不信的事情:零几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过虚拟社区的项目——虽然当时的技术水平放到今天完全不够看,但是随手一搜仍然能够找到前人留下的痕迹(再看看今天这些媒体稿件,你甚至还能找到同款科幻小说)。

请问各位听说过这些项目吗?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项目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在技术水平不行的时候,好的创意是无法落地的。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恰恰就是VR技术自己。

2016年,VR概念甚嚣尘上,各路公司媒体纷纷将这一年吹捧为“VR元年”,仿佛VR的未来触手可及。在VR最火的时候你只需要体验体验VR内容,就可以制作出一个几十上百万播放量的视频,撑起一场观看人数可观的直播。可所谓的“VR元年”过去短短几年后,留下的几乎是一地鸡毛,VR设备于消费者基本只存在于博物馆、体验店、展览会和少数新潮玩家的手中;至于VR应用,不说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概念,就连极其接地气的VR游戏都要靠小工作室的作品(Beat Saber、VRchat)来撑牌面,唯一的大作Half-Life ALYX还是不怎么做游戏的Valve出品的。 那个VR引领潮流的未来根本没有到来。

其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VR太贵,并且效果一般

所谓”VR元年“的那一年,想购买一套能够运行VR应用的电脑再加上VR显示器手柄要花上一万块钱以上,就算是较为廉价的解决方案——PSVR也要花上五千块钱。这使得VR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玩具。就算你花了这个钱,VR眼镜的纱窗效应也会立刻将你拉回现实。至于c ardbox,那玩意纯属图一乐。

技术不成熟,结果就是再好的创意也要落地成盒。那2021年的今天,VR技术成熟了吗?

去看看购物网站,你会轻易下单购买VR设备吗?

去问问你的朋友家人,他们体验过VR应用吗?

去看看新闻网站,VR有什么破圈的王牌应用吗?

问完这三个问题,应该你已经得出答案了。如果你非要问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基准可以参照,那么你可以对照五六年前的智能手机。

以史为鉴这么简单的道理,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不可能没有一个明白,然而即使如此,一大波的互联网公司仍然要追逐Facebook的尾气,这就是整件事最让人恶心的地方,他们与虚拟币发行方在行为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Facebook为了他们所谓的元宇宙,好歹收购了Oculus,入股了VRchat,其它互联网厂商和虚拟币炒家又做了什么?只怕还够不到Facebook的脚趾头。

那Facebook相比于追逐者如此脚踏实地,好歹可以成功吧?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前些日子某工作室招兵买马的时候,我就说过一个观点:所谓的虚拟社区(这里我真的不想用”元宇宙“这个说法),根本不需要等到未来再做,现在就可以着手实施落地,开始积累经验:

用户自定义玩法,自己创作内容的Minecraft,算不算虚拟社区?

VR社交第一平台VRchat,算不算虚拟社区?

说得极端一点,曾经QQ游戏大厅的QQ秀聊天室和QQ宠物,算不算虚拟社区?

更别提前人早就做过的各种虚拟社区,比这些吹牛皮不打草稿的厂商还不知道高出哪里去了

相比于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里面的VR应用,这些应用虽然看起来低端一些,可它们遇到的问题却完全可能是今后VR技术大规模应用时可能遇到的:

高自定义内容需求的大量计算资源如何提供?用户自定义内容的收益、风险如何考量?

用户自定义虚拟形象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否应该允许一个普通权限的玩家创建超大模型或者华丽特效?

据说有用户在虚拟世界受到了骚扰,如何规制新虚拟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样的交互方式适合VR?有哪些游戏可以将影响力投射到VR领域?

包括前些日子某工作室吹嘘的”稳定的经济系统“,拜托这玩意现在你就可以在游戏里面用一用了哪用等什么”Oasis“(出自电影《头号玩家》)呢?

===========以下结论,以及太长不看版

说到底,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所谓”元宇宙“是还八字没一撇的东西。现在更应该做的实事是积累VR技术和内容,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开始做的厂商。搭建平台坐享收益这等好事谁都想干,可写了个PPT就想成事,是等着别人把饭喂到你的嘴里吗?

面对这些浮躁的厂商,我只想再次重复下某”云电脑“停止服务时的观点:什么时候不再张口闭口所谓“颠覆”,而是认真耕耘行业生态,脚踏实地研究,这些概念上的东西才有未来


user avatar   kevi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慈欣之前说过,人类将来有两条路:

向外,探索宇宙,征途是星辰大海,马斯克的 SpaceX 在走这条路;

向内,虚拟化,数字化,人类进入数字世界,也就是元宇宙,小扎现在想走的就是这条路(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其实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如果有一天,冰川期来临,或者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或者陨石撞击地球,尘埃遮住了太阳,或许,人类可以生存于地底,脑后插管,靠营养液续命,一切活动在元宇宙中进行;

如果有一天,太阳变成了红巨星,尺寸迅速扩大,地表温度急剧上升,那时,或许躲在地底也不现实了,只能探索宇宙。

所以,现实的来讲,个人觉得,元宇宙是为了探索人类中短期的出路。

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元宇宙的具体概念,只需要明白,他是为了人类在大规模的传染病,战争,地外小行星冲击,剧烈气候变化的时候,能够在元宇宙里继续生活、工作、娱乐。

短期内,人们可以在元宇宙里完成日常工作所需的一切功能,开发元宇宙里的应用和产品,在元宇宙里交流沟通,当然,不需要出差。

长期看,如果能解决脑机接口的技术瓶颈,人类可以直接在元宇宙中完成感官刺激,一切在现实中的体验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实现。

小扎说:if you die in the metaverse, you die in real life.

所以,简单的把元宇宙理解为一款 VR 游戏还不够,在这里你不能像游戏里一样无限续命,这也是你的人生,你的数字人生。

此外,更大的一个区别,在于 VR 游戏里的世界是程序设定好的,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都在程序逻辑里,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主。

而真正的元宇宙,是完全开放的,就像现实中的高山海洋,只要你想,都可以去,没有边界,没有限制,你去哪里,会遇到谁,没有程序设定,全看在其中的人们自己的行为。

如何实现呢?

Facebook,哦不,Meta之前发布的会议室,在 VR 中,除了能看到,听到,还能“感觉到”,也就是,VR 里的人的方位和真实世界也是一样的,形象和真实世界也是类似的:

总之,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以及MR(融合现实),通过全面接管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动作捕捉来实现元宇宙中的信息输入输出,让你的大脑有更加真实的体验。

元宇宙的经济体系应该以数字货币为基础,NFT及类似的技术可以标记数字资产的所有权,为了保证不可篡改,底层应该有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另外,5G及更高的高速网络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和所有新技术一样,元宇宙也逃不过 Gartner Hype Cycle:

现在应该还在爬升阶段。

炒作概念的人,也许不知道这个规律,即5-10年后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也许知道这个规律,而是觉得在到达顶峰之前,自己不会是最后接盘的那一个。

天下之事,不外如是。


刚才又看到一种观点,觉得这个思路更加切合实际。

我先简单概括一下,原文贴在下方。

元宇宙不是一个虚拟世界,不是一个地方,不是头号玩家,不是 Minecraft、Roblox 或者 Meta 的那个虚拟会议室。

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时点。

人工智能中有个概念,叫做技术奇异点(Singularity),在这个点之前,AI 弱于人类,在这个点之后则反之。

类似的,Metaverse 也是一个时间点。

在这个时间点之前,物理世界的生活对我们更重要,之后,数字世界的生活对我们更重要。

这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会耗时几十年。

毕竟,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向数字世界迁移。

工厂迁移到电脑,会议室迁移到zoom,好友迁移到微信,资金迁移到数字货币……

我们的注意力逐渐被抽离进入数字世界,电视抽到85%,电脑抽到70%,手机抽到50%,Metaverse之后,物理世界所剩无几。

好事还是坏事?无所谓好坏,就是一个事实,无可避免的事实。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的科普文可以参考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的《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是今年9月份发出的,信息比较及时,适合学习。

我的解读可以参考:

元宇宙:揭秘资本游戏背后的内卷真相

元宇宙对传统的解构:伦理风险、资本绑架和政府监管

视频版本:

元宇宙:揭秘资本游戏背后的内卷真相

最后,欢迎关注塔哥FRM: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把这些做出来得有一个共同信念和不计成本的支持才行。

比如三体1里面ETO搞的那个“三体”游戏。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圈感觉大多数人都是根据一些科幻小说臆想出来的理解啊。

建议先把Mark Zuckerberg的视频看完,也就一小时,不长。

倒不是说他的愿景就一定是未来的样子,但至少人家是实实在在朝着这个目标攻克一个个技术瓶颈、完成一个个项目、生产并投入到市场一系列产品的,而不是一拍脑门儿信口胡说出来的。

很多人把“元宇宙”(metaverse)理解为乌托邦,一个脱离现实的平行世界。

这肯定是误解了“metaverse”。

“元宇宙”虽然名字里有个“宇宙”,但它本身并不是另一种现实,而是一个打包、整合的辅助现实的技术

至于说这个技术有没有可能实现“骇客帝国”那种数字世界,不是没可能,但现在还做不到。

现在能做到的,是通过改变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改变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发展。

辅助现实的技术其实很多,飞机火箭、电话电报、互联网都算。它们也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比如飞机把环绕地球的距离缩短到24个小时以内,加强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互联网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全世界的资讯,改变了人们社交、生产、和消费模式。

“元宇宙”就是在已有基础上增加了一层“体验”(experiential)的维度。

玩游戏还只是这“体验”里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只是玩游戏,那应用场景就太有限了。

“元宇宙”想要真正得到发展,必须在教育、医疗、通讯、商业等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领域发挥作用。就好像现在每天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和手机,它必须做到这个程度才行。

但问题是,现有的日常经验有必要升级吗?

我觉得是有的。

有人觉得没有可能是还没体会到升级的重要。以前人也觉得买东西得去店里,有多少人想到阿里巴巴今天的规模?

现在习以为常的,比如通过书本学习中国古代史,辅以互联网上的资讯,传递知识是借由平面二维模式。

利用“元宇宙”技术,你可以亲身回到唐朝,在虚拟的唐朝世界中亲历朝代的更替、走过长安的大街小巷、聆听皇帝和大臣们在朝廷上的辩论。

过去你要死记硬背“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现在你亲眼目睹安禄山与史思明如何密谋策划、唐玄宗如何大惊失色、群臣如何献策献计。这些知识通过你真实的体验全部刻画在你心里,你不需要死记硬背,你不仅头脑里知道,现在是整个身心都知道了。

实现这个应用并不难,很多博物馆都在用,比如这个梵高展览:



还比如,过去一直以来是科技拉近了时空,但人仍然是远的。

我可以和你隔着太平洋打电话发消息,但无法面对面的感知你,无法和你分享我此时此刻的处境,无法给你一个真实的拥抱。

“元宇宙”可以做到。

它可以突破全息投影、电子扫描、神经元复制、生物传导等一系列技术屏障,让我们隔着太平洋感受同一个场景。

比如我在五月天的演唱会现场召唤你,你可以real-time和我一起观看。你身临其境,我也可以享受你的陪伴。


基本上现在互联网能做什么,你在上面再加上一个“体验”的维度,就是“元宇宙”能做的。

所以把“元宇宙”理解为“虚拟现实”是不准确的,它并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而是利用电脑技术将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叠加、融合,“增强”了时间和空间各个场景体验的可能性。所以叫“增强现实体验”要准确的多。

“体验”这件事,不要小看,它不仅是用的舒服、玩的开心而已。“体验”是共情的前提。

也就是说,你要追求好的客户体验,一定要尊重个体的经验,同时建立在大多数人经验上的产品也会反过来规训那些outlier,到最后会产生该产品生态圈内的某种共识。

这个做过产品就知道了,用户体验建立在个体的经验上,但到最后却是趋同的,就算有outlier,也会通过“教育”的方法给ta“纠正”过来。可以参考Apple的产品开发。

因此,“元宇宙”到最后,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整合。

事实上,如果Zuckerberg预测正确的话,“元宇宙”最终不是拉远,而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就好像飞机、高铁、互联网促进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以前互不相通的人现在必须一起做生意、配搭与合作,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某种程度的了解、信任和共识。

“元宇宙”会加强这种全球链接,同时带动更多的理解和共识。

其实没有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LGBTQ运动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规模。正是个人在网络上获得了分享渠道,通过分享故事、见证、经历激发了社会层面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才得到今天各种民间和政策上的支持。

你可以想象这些分享再加上一个感同身受的“体验”维度,那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和共鸣?

人与人的悲喜不能相通,那是因为“我”没有渠道进入到“你”的故事中。

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和元宇宙真正的意义所在。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确是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整个人类的集体意识也会越来越互通和融合,而阻碍这种融合的某些政体和政策会最终因为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

“元宇宙”也许只是一个起点,这些技术促成了人类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情,提高了爱的能力。

当人类可以不再借助任何技术而实现心意相通,情感和意识越来越趋近,爱人不再成为苦役,那么人类真正的合一就实现了。


user avatar   JoeLa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日美盛文化二十几个点出,这是我这段超短唯一一次在A股元宇宙上捞金,之前全部亏损。


但有我Twitter的朋友知道,在crypto方面还是有吃些鸡腿的。


几天前刚发了一个朋友圈,在硅谷与投资元宇宙的几家vc聊了聊,有感,写下我的感悟。





文章最后也会给出A股里值得长期投资的元宇宙企业,有几率成为2022年的大黑马。



很多隔壁老王开始借用元宇宙宣传山寨币割韭菜,这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借噱头行骗的人很多,元宇宙与crypto没有直接关系。


港美股的频道明年会开始,今年风险大于机会,美股我还是持有原有品种,新能源方向,我有任何美股的操作也都会提前在文章中写出来,老朋友都知道。


从九月份开始每天后台都有朋友问我元宇宙的事,今天打算梳理一下我对元宇宙的认知,包括我在西十区观察与东八区的元宇宙发展异同,会用最简单的逻辑来讨论,假设都对此概念是小白。


我说过,把金融讲得简单的,才是真懂,那些讲得云里雾里基本抄,希望每一位朋友看完都能对元宇宙有一个基础的认知。


既然决定要写,就是开始准备在上面进行大幅资产配置,为22年打下基础.



首先,任何引起极大震动的东西一定不挣钱,二八原则不会改变,所以会有许多质疑,当这些质疑声多的时候,就是进场之时。


比如美股Roblox(美国第一家游戏元宇宙公司),高位一根阴线下来,套了多少人,故事讲得多好,前景再好,都得遵守市场规律,拉升只是一瞬间,而横盘会耗尽所有散户的耐心,这就是为什么要做基本面深层研究的必要性。


任何行业都会经历爆发期、分歧期、成长期、成熟期,而元宇宙相关刚刚经历爆发期,分歧是巨大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超高估值现象,不仅仅是A股,美股也是,这里需要一个分歧期去慢慢消化估值,步入成长。


我们先共识一点,元宇宙的发展一定不是在8090后这代人吃香,而是布局于00后10后的小朋友,他们才是以后的主力军,各大企业也是在争抢以后的蛋糕。



从骗局讲起,大部分人不理解元宇宙的原因在于,第一是元宇宙出现的必要性,第二是如何实现,这是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故事炒作。


现在是不是炒作已然很清楚,各大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当你认为还是概念的时候,人家已经起步,正如比特币几美金的时候,别人说它是骗局,到现在四万美金一个,还说是骗局,而我们A股十年前三千点,现在还是三千点,大家却玩得不亦乐乎。


各大头部企业都在布局元宇宙,如果还觉得是骗局,那一定是认知比首富们都高的大佬。斯坦福已经开设第一门元宇宙专业课程。多位明星已在多个平台进行云演唱会,尤其是在Scott演唱会后,Epic在相关领域融到的一笔巨款,10e美金,这在硅谷投资圈都是一笔巨款。


互联网行业已经好几年没有革新,12年后的短视频开始后,摩尔定律失效,新的浪潮是一定会到的。


比如五年前的新能源,那时能理解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因为节能环保,这是人类共同的话题,比如十年前的互联网,能解决沟通问题,也好理解,而元宇宙,解决的根源问题到底是什么?只是游戏娱乐吗?


这个底层逻辑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哲学上的。


当人们没有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世界,区别在于,物质世界是有界的,但精神世界是一个无底洞,是没有尽头的,会有无尽的创造力与激情出现,这个时候就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商机。


有人提过,人类的发展总是理性后再感性,感性后再理性,中世纪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比如现实生活中,出身与基因基本定性了一个人的基本层面的东西,比如身高,比如相貌,比如财富,而在元宇宙中,规则是被重塑的,完全是另一个身份。


这么一听,类似于游戏,也是另一个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直接把元宇宙与游戏类比的原因。



而我看到的现在的元宇宙仅仅停留在“4399+边玩边赚”的阶段,劣质的画面&虚拟金融体系,硅谷许多企业都在布局南美的游戏,因那里通货膨胀严重且本国货币认可度低,这个时候虚拟货币有机可乘,认可度更高,让小孩或青年沉浸进去,边玩边赚,从而通过发行游戏货币盈利。


更高阶的玩法是做出平台,让创作者做游戏,比如现在的roblox、gala之类的游戏平台,那个画面简直不能看,就像十几年前的4399小游戏,我一个不玩游戏的人都玩不下去,何来的沉浸感?根本比不过现有的类似于steam上的大型游戏。


老朋友知道我无论在一级或二级市场都不会投资游戏公司,一开始对元宇宙的印象也不好,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游戏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但凭此是掀不起那么大风浪的,游戏只是元宇宙最开始的雏形,还没真正开始。大多数人认为的元宇宙也就仅仅是游戏。


这也是很多人说元宇宙仅仅就是割韭菜概念的原因。



那为什么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宣布布局元宇宙?包括扎克伯格这个时刻充满危机感的犹太人,直接更改企业名字,足以证明决心。


逻辑接着走下去,元宇宙不仅仅是游戏,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愿景。


比如facebook开的vr群会,虽然每个人都没有腿,比如教育,边远山区的孩子可以和大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上课,比如金融,每家公司的董事长都可以亲自在他的公司里为你讲解公司愿景,盘面信息也可以通过vr实现,比如在虚拟商店里逛商品,选择商品,只不过还不能触摸。


比如以后你要开会,必须进入vr虚拟空间里,比如在远方要和父母沟通,也要通过vr眼镜。


有人又会说,那vr群会和zoom meeting又有什么区别,zoom只需要打开一个app即可,vr还需要戴上眼镜,这个必要性在哪。


这个就继续回到沉浸感中谈,目前的技术只能做到视觉与听觉,还是极其有限的,包括百度12月27日即将进行的第一次互联网开发大会,在元宇宙app希壤中举行,更多的还是在尝试与宣传效果上,与实际的元宇宙世界还相差甚远。


如何实现?这里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vr,这个大部分人都懂,戴一个眼镜,进入一个虚拟世界,另一个是ar,也是戴上眼镜,但是你看到的还是现实世界,只不过会多一些东西,比如在书房里,戴上眼镜你可以看到一只狗躺在你的床上,摘下即无。


理论上来说ar就跟现在的眼镜一样薄,方便携带,vr就是在此基础再加厚一些。


没有ar&vr技术,元宇宙就是空谈,可以说这两个设备就是实现元宇宙最重要的媒介。


总结说起来,就是一个沉浸感的问题,配合上底层逻辑,一旦实现,那么用户量级以及使用时间将会是极其庞大的,远超过现在抖音可怕的日活。



那现在的预期差在哪,主要难题在哪,投资机会在哪?


来一个个梳理,其一是设备问题,vr&ar的先进程度,这个无疑最重要,facebook收购oculus,字节跳动收购pico,苹果即将发布自家款vr眼镜,都是在布局这里,而80%的设备都是在我国生产,这里A股企业有极大的优势,具体品种后面谈。


其二是物联网技术,除去视觉听觉,未来会逐步攻向嗅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在roblox的招股说明书里也有提及,但目前只是愿景。也是为沉浸感做伏笔。


其三,人工智能与网络技术,这里不延展。


其四,一个有公信力的区块链平台,比如现在facebook的DIM,v神的ETH,DeFi,简单来说,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借贷,实现货币在虚拟世界流通。


其五,场景设计技术,GPU。


目前来说,许多游戏公司做的游戏(包括腾讯)以及硅谷面向南美洲与东南亚(如菲律宾)都是通过一个区块链平台交易货币,而公司利润就来自于发布代币,除去一点市值管理成本,基本是100%利润。


有的游戏借助于NFT,NFT不同于比特币这些FT品种,前些日子也有新闻说林俊杰抛巨资买下一块虚拟土地,这里的价值等同于看好元宇宙NFT资产,以后会有更多人走过这片地,在地上可以做出更多商业价值,比如挂出自己的商品让更多人观赏,比如流量思维。


NFT等于现实世界的房产证明,只不过不用任何中间商,比如早以前的《梦幻西游》,游戏币只能在游戏里流通,且要通过游戏商人,没有大众认可,而在NFT下,游戏里的金币可以直接与外界的虚拟货币挂钩,这就产生了价投,或高抛低吸,或等同于mining的行为出现。


以上内容理解为在虚拟世界里必须出现一套,去中心化无人监管且自行其道无坏账的金融货币系统,如再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的支付体系,那元宇宙与游戏毫无区别。


当然NFT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系列法律与技术保障。



以上就是元宇宙主要难题,结合这些预期差与难题来看,目前在A股市场能准确看到业绩,且具有确定性的,无疑是vr&ar的设备生产,至于媒体企业&游戏企业,还停留在玩弄概念的阶段,看不到太实质的进展。


在我看来,vr业绩最具有确定性的是歌尔股份。目前是高位,基于此,我会观察等回调。


对于vr&ar设备的拆解,会在之后的每日文章写,这里不多赘述。


目前facebook的oculus2眼镜的销量是1000万台,而有数据对比,1997年pc的销量达1000万,07年iPhone销量1000万,从此来看,数据还未赢来爆发性增长。


这里来一个我的个人观察股票池,谨代表个人观点:


场景:风语筑、恒信东方

NFT:芒果超媒、中文在线、视觉中国、蓝色光标(数字人)

Vr&ar硬件:歌尔股份、太辰光(受制裁影响)、水晶光电、京东方(microOLED模组)、联创电子(ar&vr光学镜头)

Vr&ar软件:华立科技、宝通科技、中青宝

游戏:完美世界(幻塔)、天下秀


港美股:

英伟达(omniverse流程平台)、舜宇光学科技、Roblox、Meta、高通(vr芯片)



具体品种的投资逻辑都会在之后的文章里谈,也会实时公布我的投资布局时间。


元宇宙将会是2022年我的一大重点关注方向,不管是在哪个市场,个人希望分歧再大一些,越来越多人说它是骗局最好,这样才能给我最佳入场机会,因为我已晚悟。


现在的环境是扶持“元宇宙是骗局”的言论,贬低“支持元宇宙”,从这个方向更坚定我的看法,如果有问题,可能会被限制流量,届时会做删文处理,股票池可以自行保存研究,有的已在高位,但机会远没结束,成长期很快到来。


明天见。


user avatar   jackwang99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资本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

柏拉图说过,创造概念是人的本质,概念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了永恒。

元宇宙的概念,秉承一种形而上学气息,好像在探索宇宙的本质。

其实,仅仅是虚拟现实VR的一个升级版应用而已,冠上一个特别形而上学的名字,立刻高大上起来。

就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追求事物的本质,本质总是具有某种单纯性、平滑性和不朽性,所以看看特斯拉简单的内饰,就大概明白了第一性的意思(省钱)。

但是,元宇宙并不元,它反而很复杂,内涵的许多技术,现在都还做不到,需要大家在发明和研发上再努力才行。

比如那个低延迟、沉浸感,就很难做到,别说戴VR眼镜了,我就是在电脑上开个3A游戏,都头晕,不舒适,根本做不到元,而是混沌一片。

当然,如果能元了,我在东南亚,就可以戴个眼镜,在国内虚拟一个自己,反过来也行,也挺酷的。

这儿我没提“元”妹子。

@Jack Wang


user avatar   chen-ke-xi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的说就是“地球online”游戏,在现实中加入一些虚拟,游戏的元素,提升社交的沉浸感。

元宇宙其实就是各种社交媒体的升级版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的元宇宙概念各种基金coins都快炒疯了。

推荐一个元宇宙概念游戏,不用注册也可以体验。

如果2021年你还在纠结于股票还是基金,那真的就太不应该了

一件事物如果已经炒到了很多程度的时候,往往红利期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元宇宙异军突起?

但是互联网相当对来长尾效应更长,一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时与势。

从一个很简单的数据来看

可以看到在2018年前,元宇宙几乎没什么声音,但是转折点在2019年,众所周知,新冠爆发的那一年。

正是这种生活和工作环境催生了non-contact产业的爆发,包括了在线会议软件,非接触式的各种按钮装置等等。

Metaverse就是这种产业的最终形态,跨越时间空间,手机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把世界的二维状态展现了出来,而metaverse更像是四维的空间,因为时间也可以在metaverse操控,可以理解为读档游戏。

元宇宙何去何从?

元宇宙整个架构可以分为七层

从上往下:

基础架构: 包含wifi,5G, 6G 光纤,GPU等

人机交互:手机,可穿戴设备,交互动作,神经元等

去中心化层:边缘计算,AI agent,区块链等

空间计算:三位引擎,AR/VR,多任务UI等

创造者经济(平台):各种工具的接口

探索(应用):社交工具,游戏,金融等

体验:玩游戏,购物,看剧等


可以看到元宇宙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从底层到最高层其实技术都不算完善,所以仅有的元宇宙项目大多数是套壳的加密货币项目,用游戏或者社交来充当元宇宙整个概念。

但是元宇宙要成型,需要的是每一层的发力,同时还观察到一个很要命的现象,现实的流动性越差,这种「空气」项目就越火爆。

最后,人总是向往自由的。




     

相关话题

  如何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有哪些判断标准确定它是否靠谱? 
  中国高端民用技术大部分依赖进口,高端军用技术是可以完全国产化了吗? 
  关于中国的未来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有没有顶尖的的制造/科技? 
  机器人革命迟迟没有到来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最近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互联网大厂都在大谈组织? 
  如何看待中央台经济半小时讲自主研发芯片主讲小米澎湃,而不讲更早的华为麒麟? 
  媒体称美国开半导体高峰会强迫台积电、三星等 45 天内交出商业机密数据,是否合理?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在你的专业里,有哪些常识书本上没有? 
  如果人类活动最终被限制在太阳系以内,文明该如何发展?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号称万金油的机械专业,却有那么多人建议该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呢?
下一个讨论
头上的虱子和虫卵如何清除?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