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沙丘》上映后为什么会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 第2页

           

user avatar   si-da-wa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欠交待太多东西,搞得路人观众不明就里。

首先你得把世界观之所以然先给说明白。

比如智械危机导致计算机被废弃,一切算力转嗑药人工;

嗑的这药(香料)就成了第一生产力;

然后护盾的原理要多用一些对白抬杠来完善交待。

以及扑翼机等设计为特异形状的原因。

姐妹会、帝国、几大诸侯的关系也缺少足够适当的节奏解释。

你不解释,那就莫怪路人不愿参与你硬核粉丝的「沙学」。


user avatar   qi-feng-liao-8-52-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产电影:“中国电影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讲故事,只会堆砌元素,放弃最核心的故事。”

国外电影:“中国观众观影水平,还在纠结一个故事的好坏,就这画面音效还不值回票价?”

咱能不这么双标嘛?​正面反面的话都让你们说了?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宣传方的策略就是下沉的,强调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属性,但这其实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的作者性电影。

我在电影上映之前就说过,《沙丘》可能会重蹈《地球最后的夜晚》之覆辙,观众预期和影片本身出现巨大的错位与偏差。


当年《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机核找到了电影的编剧之一做节目,42提到了他的朋友认为遗憾的地方,编剧说:商业剧本就是这么写的,如果换一个欧洲的文艺片导演,你说的那个才能够拍出来,

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其实好莱坞这两年有一个导演不是这样的,他叫维伦纽瓦。

这个编剧总结的很到位:维伦纽瓦有些镜头不强调叙事效率和叙事快感,他会展现纯粹的精神上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编剧是很懂的,他在提到小说改编电影的时候,引用了巴赞和《乡村牧师日记》。他在提到要拍一部赚钱的商业片的时候,指出《2001太空漫游》《普罗米修斯》这样深邃的电影虽然好,但是观众看不懂,要拍一部赚钱的电影,只能让最普通的观众也能看懂。

而他总结的维伦纽瓦的特点“有些镜头不强调叙事效率和叙事快感,而是展现纯粹的精神上的东西”,我认为也很精准,这其实是很多观众睡着了,或者觉得冗长,不知所云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商业电影所要极力避免的。


所以《沙丘》两极分化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让电影《流浪地球》编剧看的电影,却不小心让电影《流浪地球》粉丝看到了。。。

电影《流浪地球》的编剧,喜欢《乡村牧师日记》《2001太空漫游》《普罗米修斯》,这样的人给了《沙丘》高评价。

电影《流浪地球》的粉丝,喜欢。。。。《流浪地球》。这样的人给了《沙丘》低评价。

本来人对电影的欣赏有差异,所以这也正常。维伦纽瓦存在的必要,不应该是被普通观众喜欢,而是探索电影的边界,推动电影的进步,促进电影的活力。他们不影响观众,而是影响电影从业者,把他们搞出来的新东西翻译给普通观众看。

这个有点像学术研究者和科普作家,观众看不懂学术研究,破口大骂:你们研究这些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有什么用?

但是通过科普作家的翻译,观众是可以享受到知识的魅力的。

问题是如果把学术论文包装成畅销书,就难怪有人骂了。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如果喜欢《沙丘》的人,每个人肯话1万块钱看这个电影,那么就不用卖给更多的人。但是这些人出不起1万块钱,只能把电影卖给更多的人。

仔细想想,虽然看了很多负面的评论,但是省了9千多块钱,还是超值的!


ps,有朋友认为《沙丘》失败是因为它太老了,我同意又不同意。这个故事确实老套,尤其是大多数观众都等于先玩了《原神》又玩《旷野之息》,但是如果你像欣赏艺术电影一样看这个影片,实际上故事是电影最不重要的东西,视听语言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影像、节奏、氛围、美学风格,这部片子当然是特别的,超前于商业科幻片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有非常新的东西,也有非常老的东西,老的地方无法满足观众,新的地方观众接受不了,等于两头不讨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西方文明口碑两极分化?


user avatar   yiye-can-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丘》这部电影成本1.65亿美元以上,且在全球所有市场全部票房惨败

《沙丘》的票房有多惨。在中国、北美以外地区上映3周才到达1亿美元票房。在中国和北美同步上映后,北美票房首日1700万美元,中国票房首日4000万人民币。

但是就算是这样一部全球所有市场都不喜欢的电影,给中国自媒体的宣发文案依然是:

“《沙丘》名利双收”

“《沙丘》打破影史记录”

我更想问问,全世界包括美国本土在内都不喜欢的垃圾,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喜欢,不喜欢就是中国人不配做人?

为什么一部美国垃圾在全世界票房崩盘,还要中国人反思是不是中国人人种不行。

一部猫眼评分才8.0,豆瓣评分7.8(截止10月24日,此处勘误,之前说6.0分是1984版沙丘),全网观众99%差评的电影,凭什么说“两极分化”,凭他不要脸吗?

后补内容:

本人第一次被私信骂献给知乎了。11月12日补:

知乎小管家说我挂人,不改正就封我。好家伙,别人私信骂我没事,我只是截个图,连id都没放就是破坏社区环境了。特此打码。

后补内容:

有人说我虚空打靶,那我把靶子发出来好了

1. 票房口碑双丰收(指1.65亿成本的电影三个星期票房一亿)

2. 一亿票房大爆大爆

3. 疫情期间华纳兄弟电影的最高开映票房,只要我限定词足够多,总能破纪录

4. 中国人好惨,错过了一部全球一个亿票房的盛宴


5. 中国人太坏了,只看豆瓣评分。

6. 至于那些没v的账号,随便放点吧


user avatar   tang-jian-93-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冷知识:《沙丘》作者曾被指控“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当时在欧美有相当一群人将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不但阅读过他所有的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稿,还真的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沙丘》小说的新宗教。

以下是正文:

因为过于宏大的世界观是难以用影视表达的,沙丘系列又重点着笔于人类政治制度变迁的描绘,这种变迁更多的体现在政治阴谋、经济结构变化、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上,很难用电影进行大众化的表现。

所以,电影史上早就有过对《沙丘》的影视化,不过都赔到了姥姥家,堪称票房口碑双巨坑。

《沙丘》是软科幻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前,科幻小说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精彩新奇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都被忽视了,可读性不强。而《沙丘》却是一部构建了完整世界观的小说,而且作者通过另外5部系列小说《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皇》、《沙丘的异教徒》、《沙丘圣殿》构建了一个抑制技术、思索人类和人类政治制度变迁的沙丘文学世界。

作者去世后,作者的儿子也继续用两部小说《沙丘猎人》、《沙丘沙虫》延续了这个世界。

《沙丘》的试图探讨的主题其实的确有些晦涩:

1.对领导权的关注。人类为何容易盲从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又哪些优缺点,最后又将导致领袖如何失去控制局面的能力?

2.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潜能和人性随着潜能开发的诸多变化,能够改变人类意识的化学物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历史后果。

3.社会生态学。理性和疯狂的本质,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人类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社会。

而且,作者很谨慎的从不在任何一本系列作品中提供他所支持的固定答案。

所以当然看着就晕,对不对。

上一篇文章讲了我个人对第一次沙丘星战役的军事角度解读,本文重点讲沙丘宇宙的政治结构,挖坑必填坑。

沙丘系列的第一部:《沙丘》时期,人类经历了两次沙丘星战役,以及两次战役期间长时间的弗瑞曼游击战,当时的人类帝国,不过是由柯瑞诺王朝统治着的神罗式帝国。

有名义上的共主:柯瑞诺皇朝的帕迪沙四世皇帝陛下。

有支持和反对皇帝的各大家族和小家族:如文中出现的亚崔迪和哈肯尼。而且他们支持和反对皇帝的原因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如亚崔迪就更倾向于本土基因农业和制造业,所以能够打造大气圈内强大的海空军,换了新领地的第一反应也是立足沙丘原住民重建军队,哈肯尼依靠纯粹的商业和金融,就像文中莱托公爵的调侃:

“香料采集就是一系列进进出出,尽量多跑几趟。”
“这倒很符合哈肯尼人的道德观。”公爵说。[1]

所以,力量来自于卖资源、金融和商业物流的哈肯尼家族,没有稳固的军事力量来源,打仗都是靠雇佣军,于是天然更支持宇宙内有一个能够稳固控制局势的皇帝;自主工业化的亚崔迪,虽然跟皇帝在血缘上更接近,但始终被皇帝视为巨大的威胁,亚崔迪内部对皇朝也有很强的离心倾向。

有与皇帝既合作又对抗的“大家族联合会”即立法会:能够影响帝国政局的各大家族组成立法会,整合各家族的力量,主要目的是防止皇帝逐个吃掉他们,反对皇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尝试,电影里面也提到,大家族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皇上的萨督卡军拒绝接受立法会管制,然后将他们一个一个的干掉”。

中立的商业、宗教同盟、服务行星:足以强大到影响帝国政局和军事平衡的有宇航公会、比吉斯特姐妹会;弱小但足以保持中立实体如苏克医生学校、专门训练门塔特(人形电脑)的行星、专门提供高级剑客的行星、专门提供床奴的行星、只有宇航公会知道坐标的避难星图拜星等等,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自由市。

以上种种政治势力的合作和对抗,构成了复杂的帝国政治构架。至于为什么会在星际时代形成这种封建式政治构架,深层原因还是技术和经济,可以参考这个我的这个答案:《沙丘》中公爵对太太说的那句「I should have married you」是什么意思?

在这一构架中,皇帝掌握萨督卡军团,萨督卡的战斗力远超其他各大家族的军队,但规模难以扩大;大家族联合会中大部分家族的军队联合起来能够对抗萨督卡。以此维系着帝国的军事平衡,从而也保持了政治平衡。

而平衡被打破,导致发生第一次沙丘星战役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莱托亚崔迪具备柯瑞诺皇室血脉,与皇帝是表亲,理论上可以继承皇位。事实上,柯瑞诺皇室能够上台,亚崔迪家族是出了大力的,特别是在宇航公历88年的柯瑞诺战役中——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作为指挥官的亚崔迪家族人员流放了临阵退缩的哈肯尼家族主君,导致了亚崔迪和哈肯尼的家族世仇。

2.立法会准备推举一个联合代表人,代表他们和皇室对话,这个人就是莱托亚崔迪。

3.萨督卡的战斗力开始下降,原因是帕迪沙四世个人好大喜功,各种检阅、星球改造、贪污腐败导致皇室花费大大提升,萨督卡军的训练经费开始出现严重不足。

4.亚崔迪军队战斗力提高太快,有超过萨督卡的趋势。

5.凭借着出色的商业运作能力,哈肯尼家族在商业上越来越成功,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积累了能够执行皇帝也无法执行大大规模登陆战所需的资金。

“哈肯尼统治时期,维护费和薪金开支控制在14%以内,至于我们,开始阶段,如果能把这个比例控制在30%的话,我们就够走运了”[1]

于是,情况对柯瑞诺皇朝就很不妙了。

从帕迪沙皇帝陛下的角度来看,原本的局势是:哈肯尼控制着沙丘星,但战斗力弱鸡,不敢不服从命令;亚崔迪不听话,但打不过自己;大家族联合会一盘散沙,比如哈肯尼和亚崔迪就是仇人;皇室有君臣大义名分,无法动摇。

现在的局势是:哈肯尼的钱实在太多了,能够支撑超大规模的战役——后来的第一次沙丘星战役也证明了这点;亚崔迪开始能打得过自己了;立法会开始整合,公推一个发言人;这个发言人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沙丘》的结局,也正是具备皇室血统的保罗亚崔迪娶了皇帝的长公主伊如兰,帕迪沙四世接受软禁,保罗亚崔迪实际统治帝国。

所以皇帝下决心通过假意安排领地交换、派出萨督卡秘密参战等手段,协助哈肯尼消灭亚崔迪家族。第一次沙丘星战役后,作为盟友的哈肯尼家族六十年来积累的财富,被庞大的战争费用掏空:

“如果你榨干沙丘星的每一分钱,整整榨上六十年,也仅仅够偿付我们支出的这笔费用!”
“该死的宇航公会垄断了太空。要不是我老早以前就开始为这笔开销筹措资金的话,我们早就毁在宇航公会手里了。你要知道,拉宾,这是最令我头疼的问题,甚至连运送萨督卡军团的运费也是我们出的。”[2]

哈肯尼家族还要面对大家族联合会的质疑、弗瑞曼人的长期游击战,对皇室的依附性进一步增加,没有皇帝的认可,哈肯尼男爵甚至连继承人都不能自由挑选。

敌人莱托亚崔迪公爵自尽,亚崔迪家族几乎被灭门,除了葛尼哈莱克逃到走私组织中外,其他主要将领全部被杀或投敌,军队全军覆没。

大家族联合会虽然没有抓到萨督卡参战的证据,但哈肯尼男爵几乎必然会故意泄露皇帝参与了战事的证据,这实际上也是符合皇帝的预期的——各大家族被萨督卡和哈肯尼的联合力量吓坏了,暂时噤若寒蝉,更别提公推一个发言人了。

亚崔迪家族可能的皇位继承人也都被消灭了。

从柯瑞诺皇朝的角度来看,帕迪沙四世可以算得上中兴之主,将即将分崩离析的帝国重新捏在了一起,一次战役就解决了两个最强大的地方势力,还将其中一个收为己用,实在是算得上伟大的君主。

以上就是沙丘宇宙当时的政治构架和第一次沙丘星战役的深层政治原因,如果不是小说,这就是大多数神罗式帝国政治循环中的一次罢了。

不过,正如皇帝的长公主,伊如兰所记载的那样:

“伟大只是个暂时性的概念,绝不会亘古不变。它之所以能够出现,部分的原因在于人类那种营造神秘主义的想像力……哪怕只是偶然伟大一次,也会彻底毁掉一个人”[3]

由皇帝隐喻的封建势力,和哈肯尼隐喻的资本力量,和他们在我们这个时空的同类一样,都想当然的忽略了那些被践踏人民中所蕴含的力量——短短十年之后,由沙丘星本地弗瑞曼人隐喻的那些人民力量,不仅完成了根据地建设、站上了经济起飞的门槛,还建立了强大的人民军队,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把萨督卡、哈肯尼军团一锅端了……书中这个过程和去当精神领袖的保罗亚崔迪还真没啥关系,《沙丘》表现的这场斗争根本不能说成是白人拯救者空降套路。

新坑:电影票房破亿后,再讲通过弗瑞曼人的视角,讲他们搞根据地建设、最后反杀殖民者的历程。

参考

  1. ^ a b 《沙丘》第一卷第12节,亚崔迪家族沙丘星第一次战略会议
  2. ^ 《沙丘》第二卷第4节,哈肯尼男爵与侄儿拉宾的谈话
  3. ^ 《沙丘》第一卷第16节,伊如兰公主《穆哈迪语录》

user avatar   zhi-neng-shou-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主角不是个帅哥,如果宣发不是很到位

这电影口碑能好到炸你信吗


说白了,这种片子的受众是很窄的,就“不应该”曝光太多,无异于自毁口碑。

就好比很多豆瓣高分电影,高分只因为看得人太少了,但凡看得人多(人多=观众更泛)能高分?

它属于科幻片里面都小众的类型(别扯什么经典名著,大部分观众知道三体的都没几个)

它适合【对科幻题材非常喜欢】【对大历史类电影感兴趣】【对上世纪科幻理解和接受】的群体,否则你就只会看到一个“节奏慢,场面拉夸,色调晦涩苍凉,除了甜茶好帅帅”啥也没看懂的片子。

说白了,即便你喜欢变形金刚或者漫威DC那种所谓科幻片,你也不太会喜欢这部电影。

我就说一点,如果你对西方封建分封历史不了解不喜欢,你根本get不到什么“皇帝为了打击家族势力,去把一个家族的封地给了另一个”到底有啥意义。

因为它与其说是“科幻片”,不如说是“科幻历史片”(也就是所谓“太空歌剧”)

就这么讲吧,如果《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映,你觉得几个人耐得下心看完?

观众:“英国人为什么来阿拉伯,这是在讲911战争吗?奥斯曼帝国是啥?”

我记得当年有个科幻片叫《铁甲钢拳》我当时看了感觉也就六七分的样子,但是网上普遍给分都在八九分,为啥?因为感人啊,真喜欢科幻的不多,但是父子情深大家都看得懂。

所以《沙丘》这种片子太“历史宅”了,很多人冲着甜茶来的,冲着枪战太空战来的,结果看了半天就给点武术格斗,还一片大漠孤烟直(而且电影自身在设定解释上也比较弱,姐妹会,太空公会,帝国到底是啥?基本上都不展开),那确实这电影没多大意思,

这种没意思就像别人看我玩《欧陆风云》

“这游戏就是玩地图?”


user avatar   lu-xi-nan-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片对原著读者极度友好。

对非读者极度不友好。

以我20多年科幻小说阅读来看,启蒙读物除了叶永烈和凡尔纳,就属黄金年代这批大咖了。20世纪初,跟着科幻世界和四川科技出版社,看了一大批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茵、罗杰泽拉兹尼。看了厄休拉勒古恩、看了加文·胡德、看了特里普拉切特。当然也看了沙丘。

至今,我仍在一些科幻小说读者群里潜水。

讲真,群里的哥们姐妹看了电影沙丘无一不是热泪盈眶此生难得。

太对味了。

就是这个调调。

就是省略了很多非原著读者不知道的细节。

你们看不懂就是活该。

这就是拍给原著读者看的。


就好比一个导演把天龙八部百分之九十九的复刻到了大银幕上,武侠迷的感觉。

但你要一个外国人看这个复刻的天龙八部,就会一头雾水。

沙丘之于西方世界,就如同天龙八部之于我们。你说它设定合理么?以66年后,即2021年来看,不是很合理,很是有些bug。但正如你接受了公元1400年左右即明初时候一个小说家对西游记的设定,你一旦接受这个设定,熬过原著的前100页,你的阅读感觉就开始起飞了。毕竟从全书看,天龙八部的第一本也没出现萧峰和虚竹啊。

我们拍一个自己特别熟悉的故事,会事无巨细的展示所有细节么?也许。但那样是好电影么?不是。沙丘原著各种译版印数超过4000万,看过以及了解它的人可能更多。再次强调,这个电影是拍给读者看的。你看一部电影之前,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下这片子适不适合你看。或者说,你愿不愿意看。

只看宣发就进电影院的,我一般管这种人叫韭菜或者弱智。哪怕你花几分钟百度一下什么叫太空歌剧呢?看看沙丘的故事梗概呢?这小说都50多年了,谁拦着你粗略的花几分钟了解一下了?你不喜欢这种设定你就别看嘛。有人拿枪逼着你看的么?你看电影是免费的么?

讲真,我不在乎出品方赚多少钱,赔不赔谁儿子。

但要是一个美国人跟我讲,你们的86版西游记设定漏洞百出,逻辑不能自恰,战斗力完全写崩了,那我只能叫他去吃屎。

你现在跟我讲这其实就是一个中世纪的未来复刻,什么护罩什么高科技都喂了狗,那没有任何意义。借助一个全新的沙丘世界,用预设语境,把读者带入全新的价值体系中,让他们从不可能的角度出发,去讨论已有的价值观。推导出现有价值观的不正确、不完整或者不适用。深刻地展现其中的荒谬、局限和可悲。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小说的精神内核。这是科幻小说的价值所在。

而不是教你怎么搭设一个核电站。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个比方,我现在要是拿国家给我七八个亿人民币,拍一部京剧版《定军山》,就算我制作再怎么精良,演员京剧唱功多地道多深厚,照样路人口碑好不到哪去。

好莱坞的问题是这样的,西方文艺界的鄙视链从来都是舞台剧鄙视大荧幕。

演指环王的老甘道夫,说自己演什么最满意说万磁王甘道夫乃至邓布利多(老外也有脸盲的)都是打个哈哈,说莎士比亚人家立马认真了。

同样的还有大驴脸卷福,说起奇异博士什么的都是打个哈哈,一提舞台剧莎士比亚什么的立马换个脸说自己多认真。

近年来炮轰惊奇漫改根本就不是电影的导演演员更是多了去了。而且就算是惊奇,雷神1也是照着王子复仇记改的。

总之就是,老外的名导都有一颗再把莎士比亚搬上大荧幕的心,就像是不拍一回莎翁名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

至于舞台剧到底有没有一般人去看嘛……这个汉爵爷早就说了,舞台剧是人类文化精髓,是需要政府花钱保护的,至于纳税人看不看管他们屁事,我们在牛津修古代文学的人类精英喜欢就行了。

就凭他们这么瞎端着,要是口碑没问题才是奇怪的事。

至于为啥“明知道不行也要这么拍”,你知道库布里克吗?反正《太空漫游》吹的这么多,我就没见过几个能一口气看完的,我上学的时候宿舍里大把的时间可以拉片,半个宿舍楼的人都找我借DVD看,但是真没几个能看完《发条橙》《教父》《闪灵》的。不过,这个并不妨碍五十年后《教父》《发条橙》会被吹得更牛逼,但是妇联就不好说了,因为我真见过路人看不下妇联,因为他们入坑晚,根本不认识谁是谁,觉得巨乱巨无聊,也没兴趣从美队一重新补,只能说错过了就错过了。

沙丘就是奔着“青史留名”这个目标去的,压根就不是面相大众的作品。


说点别的。评论里有说闪灵教父发条橙好看的。

这个吧,好电影确实是好电影,但是起码十年前我这样的大学生天天泡音像店的时候就说了,音像店店员给我推第七封印,重金属动画,南美革命史等等。给一般路人就推周董不能说的秘密,乃至朱延平乌龙院。我们私底下早就说了,宾虚,十戒,异形,驱魔人,全金属外壳什么的别看评分高,一般真看不下去,动不动三四个小时的片长(那时候都老片大多都有导演加长版),像驱魔人演了一小时了还没开始驱魔,神父和魔鬼聊天能聊快两个小时,这真没看出哪吓人。不看影评我都不知道导演安排的细节。异形这破片更别提了,演了四十分钟没出现异形,就是几个宇航员叨逼叨逼聊天。大白鲨跟沉默的羔羊,鲨鱼和汉尼拔出场都没十分钟,但是全片有快三个小时……

总之就是“经典电影”的节奏真的非常慢,不像上课一样一手拿着《看电影》对着影评拉一遍片,再换个导演音频拉一遍片,很难看出味来。因为那些电影真不是像爆米花动作片一样提供视觉享受的。

说起来,我曾经在一年过年放假的时候放了一天指环王加长版,一部片从开头到放完个字幕大概四个小时,我弟弟就不理解我是怎么办到早晨看一个电影晚上还在看这个电影不麻烦的。但是即使指环王已经长到了将近四小时,粉丝却觉得还是不够丰富删减内容太多。而对路人来说,这片非加长版就已经长的过分了,最近指环王重影,票房口碑也是平平。

说这些闲话就为了表达一件事:电影本身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片别看大制作,但是内核是相当粉丝向的,及其小众,这样的片有争议就对了,真的不是所有的片都是妇联这样从头爽到尾的。

而且能做到对任何一个路人都从头爽到尾,神作无疑了。


再说点关于沙丘的感觉。

其实有关沙丘的争议,非常像当年《教父》的拍摄过程。

众所周知,教父拍摄的时候导演和制片公司打得你死我,光是双方公然的大吵大闹就有二十次,演员都觉得科导随时要滚蛋。

当年制片公司看了科导粗剪的影片后甚至要阻止影片上映,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十足的垃圾,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流程的电影,脑子里一片混沌的疯子拍出来的毫无逻辑的垃圾。

之所以当年制片公司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导演的叙事。

他们觉得《教父》应该像《一步之遥》这么拍才对。

教父一开始,棺材店老板慷慨陈词十分钟了,怎么看他就算不是主角,他委托教父给自己女儿报仇也应该是主线情节。结果镜头再一转教父唱歌跳舞去了,棺材店老板再出场是一个半小时以后教父儿子被打成筛子了。当时观影的人就是不解,你教父为什么不去给棺材店老板报仇?

现在谁要是再纠结这个,呵呵,人家都会告诉你:科导把老教父塑造成了黑道皇帝,皇帝日理万机,没必要把每件事都告诉你。而且你看棺材店老板再次出场时的毕恭毕敬,就侧面佐证了教父已经妥帖处理了棺材店老板的问题……

但是当年那些看着西部片单线故事长大的人就不理解这套叙事逻辑。在他们看来,西部片不是一个大侠走到一个地方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就是淳朴善良的老农向主角发布任务,主角去完成任务。棺材店老板都向教父发布任务了,下一个场景为何不是教父去完成任务?像《一步之遥》里文章对姜文说“哥,你得帮我忙,把我从小赤佬变成old money”,接下来立刻就是姜教有求必应父花钱选美暗箱操作一番折腾把文章包装成old money,这个样子才叫流畅的叙事结构明确的电影故事线。

但是结果嘛,不管教父当年的叙事结构多石破天惊违背常理,教父是教父,一步之遥的故事线多么明确,也仅仅是个不上不下的导演自导自演自嗨而已。

只是当局者迷,不能理解的人始终会纠结“为什么教父不去给棺材店老板报仇?”,教父都在当年有如此争议,区区一个沙丘有人纠结“星际时代怎么还肉搏?”也不奇怪。更何况我不认为沙丘能达到教父的高度。

扯这么多是说一件事,搞缓慢的,宏大的,含蓄的叙事结构是很危险的,玩不好就砸锅。例如当年大银幕上初代德古拉扮演者贝拉老爷子,从来都是衣冠楚楚大背头梳的一丝不苟的老贵族形象,并且他坚定地认为吸血鬼不应该像野兽一样龇牙咧嘴去露出獠牙撕咬的满口鲜血,吸血鬼应该仅凭自己的气势就能在精神上摧毁普通人的意志,所以他的表演极为克制。早年间他怒目圆睁把牙齿隐藏在阴影中“嘶嘶”吸气就把观众吓得心惊肉跳,但是晚年他这样的表演却迎来哄堂大笑。不会主动迎合观众审美,是一件风险巨大的事。


user avatar   segel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之见。

《沙丘》的口碑两极化,甚至可能的票房不利,都非常正常,随着艺术倾向的作品逐渐涌上主流院线,还会继续发生。

因为,这就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再自然不过的艺术生态。

对任何艺术作品的观赏门槛,都一定存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门槛,才奠定了艺术可被称之为艺术的价值。这个门槛,与脱离领域本身的任何事情都没有关联,也不代表领域之外的任何东西。它仅仅意味着:对于这个领域,哪一方会了解、学习、掌握得更多一些。

这其实完全不是什么“自视甚高”,也没有对谁进行人身贬低。数理化领域,任何人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专业人士的水平。更不用说宇宙天文。也只有文化、历史类领域,由于其表层内容是一个大众都能“接收”的输出形式,所以大家都会觉得自己“好像能懂”,才会有接下来发表意见的前提条件。

这是它们面向大众的便利之处,但同样也会是被误认为“没有深度”,从而在他人那里难以获得“对艺术的审慎态度”的原因。

基于自己娱乐化的一面,电影,特别是表层内容看上去接近类型片的电影,在执行自己的作者表达、艺术属性时,必然面对最大的困境。或许也只有音乐,能与之相提并论——尤其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钢琴家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会有自己的构思与设计,而不是完全弹得一样,却依然能以郎朗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甚至他本人烟火气的气质,而判定“他弹得不行”,因为“不像个搞艺术的”。

这种现象绝对正确吗?当然不。但它就是艺术作品存在于世界的现实,与国家之分也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哪怕是在美国,商业大片的主流院线成绩,也往往高于奥斯卡选手,真正的名利双收只是个案。

因此,作为行业内的艺术创作者,在某个角度上讲,他们创作出作品,知晓它的价值,也知晓它会被某一部分群体接收其价值、并做出评判的情况下,或许也应该做好准备,让自己去接受大众视角下的评判。这是大众必然会执行的权利,你不能不让他说话,也不能按着他的头,让他心悦诚服地认可“伯格曼太牛了,我看的入迷了”——通过作品范畴外的媒体背书、资料阅读,他顶多能做到前半句。

毕竟,一部作品放出后,它很难只精准投放到定向人群中,终究还是要被所有人看到,由此接受所有人各自不同的审视评价。

电影尤其如此。它是小众艺术,也是大众娱乐,它是商业,也是创作。最重要的,或许不是“让所有人认可我的好”,而是在争取到一个群体的”好”的同时,接受其他群体的“不好”。对于想在混合商业与艺术的行业中做出艺术的人来说,心态终究是很重要的事情。

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门槛”,仅仅是对于电影本身的,而非《沙丘》这种情况下的“原作知识基础”。所谓的“你看不懂是因为你没看过原著,而不是电影不好”,是不成立的。一部电影的标准,应该是通过要素整合、局部串联、手法构建,在作品内部形成完整、独立的表意系统,而不是依靠电影外的信息接收去额外补充。它可以对原作有所调整、删改、整合,也可以是自己不同于原作的表达核心方向,但必须是在自身主题表达下的完整。

靠着对原作的基础才能看明白的作品,并不是“观影门槛”,更可能是电影完成度有限的证明。而对它的追捧,也只能停留在原作粉丝自认小众的局部自嗨。

当维伦纽瓦拍出这样的《沙丘》的时候,在好莱坞风生水起如此久的他,想必已经像电影里的保罗一样,预知了外界的一切声音。对他和华纳来说,参与这个事情,目的可能就不是为了大多数群体的赞誉,或商业的成绩。创造出一个与自己构想符合的不妥协作品,投资一个证明公司艺术审美的项目,可能是更重要的考量。

这一点,甚至从作品里也可以看到。维伦纽瓦有着极其个人化的倾向,按照自己的思路,删减修改了原作中的各个局部,并且在一些表达环节上弱化,转而去突出另一些表达环节。这是他一次极为作者性的创作,即使只看作品质量、手法构建,也是如此。

至于我国的大家最看重其评分的豆瓣,当然从来都不是那个“少数群体”。




           

相关话题

  赛博朋克时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美剧《萤火虫》中的牧师(Shepherd Book)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三体》中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什么? 
  科幻作品里组织欢迎新成员的台词有哪些? 
  为什么我能够接受超级英雄的设定逻辑,而不能接受电影中违背日常逻辑的错误? 
  关于电影《扬名立万》,你有哪些没看懂的细节? 
  《千与千寻》里无脸男为什么喜欢千寻?如果千寻回头了会发生什么? 
  如果《流浪地球》拍续集并且让吴京复活,是否会重蹈《王牌特工2:黄金圈》评分降低的覆辙? 
  史强是怎么找庄颜的? 
  如何评价《异星灾变》第二季第八集? 

前一个讨论
你申请签证的时候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下一个讨论
如果少女与战车最终章中加入了中国队会怎么样?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