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雪天的“小火炉”符合人类本性。
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平均下来也就是六七千年,之前几百万年我们都是在地球上游荡的狩猎小团伙,大多数埋藏于基因的潜意识都是这几百万年塑造的。在最近100万年,我们学会了用火,淘汰了排斥火堆的基因,从此火堆意味着亲朋好友的等待,意味着没有猛兽和寒冷的威胁,意味着我们把剩余的食物集中在那里分配。天气不好的时候、孤独的时候、需要聊天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有食物的)火堆。前几天在知乎看了一篇关于游戏的文章也提到这一点:
用一个简单场景承载整个故事,这正是篝火场景能胜任的,不用说话,篝火场景便给人以“仪式感”,给人以“有故事”的印象,这恐怕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从那时起,人类围坐在篝火边讲故事的场景就已经深入人心。
再看诗句原文:
绿蚁新醅酒,
——我这里食品过剩(酒意味着积攒的果实和谷物)。
红泥小火炉。
——今天部落把火堆设在我身边,这里很安全。
晚来天欲雪,
——天气在变坏,越来越冷。
能饮一杯无。
——欢迎你分享我的食物,烤火聊天。
抛开农业时代的文化不论,只看基因本能,这四句话组合起来,完全覆盖了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作为邀约几乎无法拒绝,作为诗句则会让每个寒冷、孤独、饥饿或没有安全感的人产生向往。与之类似,冰火岛的雪地上,张翠山和谢逊两个敌对角色分享火堆和烤熟的肉,是非常强力的示好行为。接下来双方迅速弥合了打瞎眼睛的仇恨,共同抚养张无忌,而读者并不觉得突兀,就是因为火堆和烤肉铺垫了气氛:
谢逊斗然间听到人声,脸上露出惊喜之色,但随即辨出是张翠山的声音,脸上又罩了一层阴影,隔了良久,才点了点头。
张翠山回洞拿了一大块昨晚吃剩下来的熟熊肉,远远掷去,说道:“请接着。”……谢逊吃了半块熊肉,伏在地下呼呼睡去。张翠山在他身旁升了一个火堆。
张翠山道:“我们射瞎了你的眼睛,自是万分过意不去,不过事已如此,千言万语的致歉也是无用。既是天意要让咱们共处孤岛,说不定这一辈子再也难回中土,我二人便好好的奉养你一辈子。”
谢逊点了点头,叹道:“那也只得如此。”
作为佐证,反向的场景——没有火堆的坏天气,在狩猎者后代中意味着孤独和威胁。要是哪个角色在大雪天丢掉了火堆,或是被拒绝分享火堆,接下来的场景往往会出现朋友的背叛,而且很快就得准备战斗: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陆虞侯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
……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林冲在雪天丢掉了自己的火堆,而更大的火堆恰恰处于敌对一方,表面上这只是背景描写,实际上作者借助我们的本能,在背叛和战斗到来之前,就已经用雪和火制造了前兆气氛,宛如给无声的书页加了压抑的伴奏。所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篇动人心魄,和白居易的诗分别在两侧迂回了我们的本能,成为文学经典。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