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营养学界的政治正确是喝汤没营养? 第2页

        

user avatar   EAT-GY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营养学界没有所谓的“政治正确”,如果非要说有,那只能是“科学”。营养科普的前提是科学--赛先生。

前段时间有个大三的小朋友咨询我一个问题,我提到了德先生赛先生,他居然不知道。不知道这个说法情有可原,但是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科学常识的。

人的信仰害怕真空,不相信科学那就会相信非科学--反正道理是都不懂的,就信听得懂的吧!

不过我们还是有方法,有工具的:摆事实,打比方,举例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广东人每天是在做无用功吗?也不是,广东人的肾病发病率就很高啊,广东人的身高体重就普遍低啊,肾病发病率高,就是喝汤乱加所谓的中草药造成的;身高体重低,就是因为汤里面没有营养啊!

肾病:

其次,中国式家长传统吃法?你确定有这个东西?往上数几十年,温饱还成问题的时候,不是有啥吃啥吗?你还挑三拣四的?到了现在,中国式家长的对于怎么吃的指导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学习的吗?还是道听途说的?还是父母的影响?又或者是广告的影响?

你再传统不能传统过你的父母吧,你父母再传统一下,是不是就到民国清朝去了?人血馒头治病?

就拿早餐举例,父母的传统是白粥咸菜,现在更提倡牛奶鸡蛋(当然可以加粥,饼等碳水)。哪种好?当然张文宏医生不让喝粥已经被批判死了,说明认可度还是前者高一些,悲哀。

我发现,外行说吃,说营养,基本上都是从外在去说:

做法:是炒菜还是炖汤,
食材:是鱼翅燕窝还是萝卜白菜,
产地:是昆仑山的,还是某某原产地的,
颜色:黑的补肾,白的纯洁,
时令:不能吃反季节的,

有没有道理?有,非常朴素的价值观。但是不科学,不严谨。

营养学界里面真正做科普的,具备科学素养的,说营养,是说营养素。不但看种类,还要看量。

先分析热量,再看宏量营养素(糖蛋白质脂肪等),再看维生素矿物质等,然后还有生物活性成分等。

还要结合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需求来看--儿童老年人孕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营养方案效果不好,就要调整。不存在打脸的问题,不存在“药是好的,是吃药的人不好”这种论调。


营养科普不是做的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希望更多的营养师们能站出来,被看到;说出来,被听到。传播营养知识,健康中国人!


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好心好意的做科普,就这么遭人恨呢?张文宏被骂,丁香医生被骂,注册营养师被骂?是不是真的有一种“高级感”?“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这次营养师大会,和范志红老师有些交流,她的一些话给了我很大启发:科普,科普,是科学多一些,还是普及多一些,这要去平衡的。

她给营养科普工作者的建议就是:坚持输出,接地气,和善,做自己。


user avatar   zhang-qi-ling-2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话都被你说成这样了,你想让专业人士怎么说话?


喝汤这个问题我从2018年就开始科普,当时我就认为喝汤没啥营养应该算是营养学常识了,没想到当年连在知乎这种地方说汤不如肉,都会被骂到狗血淋头,尤其是被广东人骂,被中医粉/药膳粉怼。当年我还没考取注册营养师,也没有营养学优秀答主的黄标,许多人就像题主一样怼我是「非专业人士」说我哗众取宠甚至崇洋媚外都来了,我逼急了只好找到协和营养科大佬写的书po出来,才稍微平息了一点对我的质疑

感兴趣的可以围观这条回答的评论区,当时我真的被怼到非常懵逼,我以为的常识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这个回答能获得4.3w赞,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后来,这两年经过许多健康方面的「非专业人士」的不停科普,终于喝汤不如吃肉观念变成了「ZZ正确」,本来我倍感欣慰,结果没想到现在都快2022年了,又有人问出这个问题,而且我来的时候已经有了18个回答


那就再强调一下这些我本来以为已经没有受众的知识——

1.以肉汤来说,喝汤不如吃肉,溶解在汤里的营养物质很少,大部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都在肉里。

2.骨头里的钙不能溶于水,所以喝汤不能补钙。

3.奶白色的汤里主要物质是乳化的脂肪,很不健康,不建议多喝。

4.肉汤还有高嘌呤的弊端,虽然嘌呤也是来源于肉里,但是吃肉的同时能获取蛋白质等物质,喝汤啥也没有光干嘌呤了不划算。

5.加了盐的汤很容易让你盐摄入超标。

6.药膳不要乱吃,不一定能大补,反而可能伤肝肾。


最后,我绝不是说汤完全没有营养,任何食物都有营养,当你缺水/寒冷/缺能量/消化吸收异常的时候喝点温暖易消化汤水当然也是好的,我也不反对你平时喝汤,好喝的东西谁不喜欢,但是营养是营养,味道是味道,脂肪和盐较高的肉汤喝多了对健康很不好,不建议多喝,更不建议喝汤弃肉。


以上,来自一个非专业注册营养师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汤当然有营养,说没营养那是瞎扯淡。

就比如题主提的这个人,她可并没有说“汤没营养”,而是说,汤没什么神奇的营养功效,这和汤没营养完全是两码事啊。

事实上,别说汤了,就是很多人提的“垃圾食品”,照样是有营养的,没营养的,那是水?

当然,不排除有的人非要不讲究任何语境的说“喝汤没营养”,em,个人认为,缺乏一个专业人士的基本严谨。


你要是往前走三十年,甚至更早的时代,垃圾食品那绝对是人间圣品,喝汤也是享受人生,毕竟绝大多数时代,饥饿问题都是基本的事情,许多人需要先满足温饱解决饥饿问题,然后才有资格谈健康。

即便是今天,对于部分人来说,很多被反对的事情,仍然是一种很优秀的健康做法,而绝对不是一棍子打到的。比如久病卧床或者消化不良的,汤类就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是在医院或者诊所,根据需求补充营养更好);再比如很多人反对的碳水和脂肪,对于从事体力活的人来说,那绝对比什么蛋白粉好多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开始提这些问题呢?

主要原因在于:现在不少人,营养过剩了。

比如典型的就是全球性的肥胖发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肥胖了。

而肥胖本身会带来各种健康风险

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控制营养摄入反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健康途径。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诸如“垃圾食品”之类的概念。喝汤也是如此,因为汤里的脂肪含量和盐很高,而喝汤容易大量摄入,结果导致营养进一步增多,促进肥胖。


所以,喝汤,当然有营养,但是如果你营养过剩了,那么,还是少喝汤。


user avatar   justin-liu-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一辈人总是对喝鸡汤有蜜汁执念,虽然汤里的鸡肉柴不好吃,为什么呢?我想最初的原因其实是:

1,熬汤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全部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后的氨基酸便于吸收,不用洗碗,刷锅汤水都能喝掉,不浪费;

2,熬汤可以利用廉价燃料如木屑和稻草小火盖盖子烧,比炒菜节约燃料;

3,几乎不需要调理品如盐和油,以前很贵的;

4,加上汤,量大便于大家庭分食,避免内部矛盾;

时光流转,物质贫乏年代的理性逻辑早已不复存在,而是神化为所谓的传统,被老人们抱残守缺,让人不胜悲哀(还是红烧仔鸡好吃)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方是这样的,卖羊肉粉、羊汤馆、羊杂汤什么的店,一般都是免费续汤。

没有免费续肉的。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广东人喝汤的主要目的是解渴。也不是为了营养。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kong-shao-fa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美国空气香甜的杨舒平,被美国驱逐出境,被中企拉黑,声名狼藉

杨舒平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一直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好学生,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并取得了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可是杨舒平为什么会说出“崇洋媚外”的话呢?

一、空气香甜

在毕业典礼的演讲上,杨舒平说道:“我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长大,在那里只要一出门就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然而,当我来到美国,下飞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

杨舒平的这番言论一出,就受到了中国人的声讨和质疑。在一个正常的国人眼里,这种说法一听就是胡说八道,而这种做法更是不可理喻。

杨舒平的整篇演讲都是在说自己的家乡有多么多么的不堪,美国有多么多么的美好,似乎她的家乡真的有她说的那么不堪。然而,部分网友搜索后发现,杨舒平的家乡位于云南昆明,在出国留学之前,杨舒平一直在昆明生活学习。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有着“春城”的称号,空气质量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是在昆明出生长大的杨舒平为了讨好美国,竟然把自己的家乡贬得一无是处。

最令网友生气的是杨舒平后面一段话:“五年前,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准备了厚厚的5个口罩,从飞机上下来的那一刻,当我准备戴上口罩之时,我震惊了,我吸入了美国的第一口空气,我不禁感叹,这里的空气是多么的香甜,多么的可贵,我在美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珍贵。”

群众和网友们的怒火遍布了整个互联网,迫于舆论压力,杨舒平也只能公开道歉,并声称:“自己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并删除了自己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

可杨舒平的道歉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诚意,在她发布的道歉长文中,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演讲带来的反响太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深感不安。”谁能想到第一句道歉的话就显得如此没有诚意,让网友怒火中烧。

果然不出所料,杨舒平的道歉并非真心诚意,其实只是为了平息风波而已。在两个月之后,杨舒平再次发文声称自己不想回国,因为雾霾太严重,需要戴50层厚厚的口罩,甚至还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更加恶劣的文字攻击。

她更声称自己即将获得美国绿卡,成为一名美国人,这也揭露了她的真实目的:想要通过贬低中国抬高美国的方式获得美国绿卡。

但即便如此,她也未能得偿所愿,美国方面在她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就把她当垃圾一样扔了,不仅不发给她绿卡,还把她驱逐出境。

二、惨淡的生活

杨舒平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这座美丽的城市,她聪明好学,同时她也明白自己只有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因此,在国内的时间里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就只有学习。凭借着自己刻苦的努力,杨舒平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在高中,又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刻苦学习的杨舒平满心欢喜地来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戏剧和心理学,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杨舒平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身为学生代表的杨舒平在进行发言的时候根本不顾言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带微笑地讲出了十分过激的言论,这让和她一同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都感到十分尴尬和气愤不已。

没想到马里兰大学的华裔校长陆道逵却表示自己十分欣赏她的这次演讲,丝毫没觉得有何不妥的地方,甚至还表示:“她的演讲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十分激动人心,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学校的骄傲!”

在杨舒平的演讲结束之后,中国留学生的群里也呼吁中国学生们采取行动,消除演讲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维持中国学生的正面形象。

风波平息之后,杨舒平顺利毕业,并留在了美国读了两年的硕士。本以为“风波平息”之后的她能与自己深爱的美国一同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一切都在事与愿违。

杨舒平本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从此衣食无忧。可没想到,曾经的丑闻传遍了全美国,许多知名企业在看到了她的简历之后都把她给拒之门外了。

不知道那一刻杨舒平是否后悔了,自己想要与自己的祖国“割袍断义”彻底绝交,没想到却成为了人们的笑柄。

杨舒平没有意识到一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她的工作,爱其他人,以及融入这个社会呢?在社会中,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小人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只有一身正气才能让人真正地尊重和接纳。

在找工作接连碰壁的情况下,杨舒平只好来到了一家并不出名的小公司。可尽管如此,那件事情的影响还是没有消散,公司内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领导也不重视她,只让她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连数年,杨舒平在美国并没有过得很好,她只能从事着最基础的工作,拿着低廉的工资,至于美国绿卡,只能在梦中实现了。

之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只能裁员,那么裁谁呢?自然把目标放在了杨舒平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失业就等于没有生活来源,甚至失去生命,杨舒平几经辗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在朋友的介绍下,离开了美国,前往韩国工作。

只是韩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本就物价高昂的韩国在危机的影响下,物价更是突破了新高,所有日常用品和基础物资都价格翻倍,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杨舒平根本无法生存,只好回到了曾经她无比嫌弃的祖国。

回国之后的她多次向知名企业投递简历,都石沉大海,在国内早已声名狼藉的她已经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聘用。然而更可笑的是,在她的社交账号上还贴着“美籍华人”的标签。

三、总结

其实,像杨舒平这样的留学生并不少,他们通过抹黑自己祖国的方式来获取利益。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爱自己的祖国,千万不要有通过抹黑自己的祖国来获取利益的想法,这样做的下场就是被全世界抛弃。

如今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我们应该更加自信自强,更加爱自己的祖国。


user avatar   liu-lao-shi-69-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老师说又来说教了。

想通过几句正确的废话洗白,当我们是傻子呢




        

相关话题

  男性吃枸杞有什么好处? 
  早餐应该怎样吃既营养又简单而且幸福感暴增? 
  为什么人类习惯吃鸡蛋,而不是其他动物的蛋? 
  椰子水这么火,可以每天当水喝吗? 
  能不能通过蔬菜补充所有水果维生素? 
  为什么老板去读佛学,国学和养生后,企业就倒闭啦? 
  如何看待皮皮虾频繁出现镉超标现象,我们还能放心吃吗? 
  燕麦片可以长期当早餐主食吗?每天摄入量在多少合适呢?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压抑寿命还这么长? 
  小两口,一日三顿怎么安排?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部分大学生称疫情偷走了青春?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因为防疫肿瘤医院停诊,上海癌症晚期病人出不了小区,跪在居委会门口求助?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