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蚂蚁金服原副总裁漆远离职阿里,入职复旦大学、回归学术界?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企业干不下去了,跑回大学,之前,腾讯的,今日头条的,旷视的不都这样

什么意思呢,全世界企业的业务团队都是靠把谷歌微软facebook三家的原创ai算法改改做应用

你一个公司,养一个研究院,搞的算法根本比不上谷歌微软facebook免费开源的算法

公司的业务团队只用谷歌微软facebook的算法,根本就不用所谓的本公司xx研究院搞的算法

比如视频推荐算法,大家基本就是把youtube的那个推荐算法改改用,youtube的推荐算法就是谷歌免费开源的

(学术大佬在论文里,可是说自己的算法比谷歌微软facebook的更好哦,等来了公司,业务团队一用,这是什么玩意?这么差,你们论文数据造假了吧,哦,学术界行业术语不叫数据造假,叫美化数据)

(比如腾讯,今日头条。。。)

那么公司老总会怎么想,这个研究院还有必要办下去?

==================

ai学术界也是靠把谷歌facebook微软的算法改改发ai论文

但是学术界的考评标准是看论文数量哇

有了论文数量,就可以在什么清华复旦舒舒服服的混下去

什么博导院长(名),年薪几百万(利)

谁管你的论文算法是不是比谷歌微软facebook的好还是不好的?

国内发ai论文的,谁还不来个挑数据,改数据,美化个数据图片啥的

只要你不吹你的论文是什么世纪大突破,谁会来花钱重复你的论文跟你过不去?

大家都是混炮制论文这碗饭的,小猫咪怎么会有坏心思呢?

=====================

另外说一句,达摩院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最近日子不好过,可能也是导致企业对学术界极度失望的原因

==========================

=======================

=======================

诺贝尔奖得主被曝52篇论文涉嫌造假,但他并不是第一个……

今年的诺贝尔奖发完还没多久,前年的获奖者就被曝出论文造假。

据媒体报道,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赛门扎,遭到知名学术网站Pubpeer的质疑:格雷格作为通讯作者的多篇论文里,都存在涉嫌造假的问题,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实验图片,一图多用等等。

被质疑的论文多数都是格雷格与中日韩三国团队共同完成的,格雷格在其中担任的是通讯作者的角色。因此有人认为他应该对实验结论负责。

众人唏嘘:诺贝尔奖得主也造假了吗?那发出去的奖怎么办?

具体情况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此次曝光出格雷造假的Pubpeer。

该网站创立于2012年,其宗旨是鼓励科研人员对现有论文进行讨论,进行同行审查。严格来说是一个科研论坛。

图片

这一次格雷格就是被Pubpeer曝光了有52多篇论文涉嫌造假。大部分都是实验所用图片存在雷同和伪造。我们就选其中几篇来看看。

第一篇是2008年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论文。论文名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其中多张实验图片在Pubpeer上被用户质疑。

以上两次不同的实验,能很明显地看出是用了同样的图片。

上面这张图乍一看还挺正常,但是如果放大了右上部分后,“惊喜”就来了。

能够明显看出,这张图片是被人用修图工具擦除过的。

同样的擦除技术,很明显被广泛运用在这篇论文里面(见下图)。

而这篇论文的HF-1,和格雷格的获得诺贝尔奖息息相关。

同样是发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里,则疑似采用了复制粘贴的方式进行伪造。

其它的论文也被指出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一些地方不仅是相似,可能就是用了同一张图,有时连PS都省去了。

上面的图片,出现在一篇发表于2016年的Cancer Research的论文。实验采用了三只小鼠的肺切片,其中的两张图片存在高度相似。M2的图片似乎就是M1经过平移后所得。

以上的行为如果都被实锤的话,那么这些造假行为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既不用修改数据,也不用伪造实验结果,只需要会PS就能干。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论文均被引用了上百次。其中2008年发表在JBC的那篇,有媒体称在谷歌学术被引用1405次以上,是绝对的高引用频率论文。

和许多深陷学术丑闻的大咖一样,格雷格本人也有许多的光环和头衔。

格雷格出生于1956年,如今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授。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疗中心的官网资料,格雷格目前任儿科学,放射肿瘤学和分子放射科学,生物化学,医学和肿瘤学等学科的教授,而且还是美国医学遗传学学院的创始成员。

不只是在理工方面闪闪发光,格雷格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个文理双全,写论文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那也太小看他了。格雷格本人还是好几本科研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这件事情会得到这么多关注,除了手段奇葩外,还有就是格雷格本人的诺贝尔得主身份。那么如果一旦证实造假,格雷格本人的命运会如何?已经拿到的诺奖会被收回吗?

霍普金斯大学称格雷格本人已经知晓此事,但同样没作正式的回应。

之前超模君就说过,在打击学术造假的方面,没有哪个国家交出过满分的答卷。此次格雷格参与的研究出现这样的纰漏,也足以说明造假问题广泛存在。

其实学术造假和行为不端,有时候并不高明,但偏偏就能鱼目混珠数十年之久,造假者甚至还拿了诺奖。到底怎么做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将是一个永远值得讨论和警惕的课题。

====================


user avatar   Lincolnh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全球金融面临系统性风险时,企业必然会开始存储现金裁员节流,人才也会趋于回归旱涝保收的体制内。

就像我几个月前在另一个答案(如何看待字节跳动 AI 实验室总监李磊入职 UCSB?)里写到:

行业如同人生,有波峰必有波谷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年内发生的事(欢迎补充):

1、字节跳动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马伟英,重返学术界——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惠妍讲席教授、首席科学家。

2、字节跳动 AI 实验室总监——李磊,重返学术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助理教授。

3、周志华弟子,旷视南京研究院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负责人——魏秀参,重返学术界——南京理工大学任教授。

4、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主任——张彤,重返学术界——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并出任港科大和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

5、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I四神之一,重返学术界——斯坦福计算机专业兼职教师,一边兼职一边继续创业中。

5、Google副总裁,Google Cloud AI/ML首席科学家——李飞飞,重返学术界——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主任,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总结起来就两句话。

在AI行业上升期:离开迂腐象牙塔,进入互联网企业拿股份挣热钱;

在AI行业衰退期:逃离资本家剥削,进入体制内安心做研究发论文;

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user avatar   qiu-hao-chen-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里有很多只做过消费互联网的人在指指点点,哎呀“AI可以赋能搜推广”,“你不懂不代表没有”。。。

说这些的同学不妨自己去想想搜推广是什么业务属性,不妨想想你赋能搜推广的模型能不能复用到 其他领域,以及为什么不能。。。搜推广赚的是流量钱而不是ai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服务的钱,属于营销领域,就在营销域吃得开。所以说不是我看不到搜推广,AI可以做的领域太多了,是你们只看得到消费互联网场景

最后不妨去问问搜推业务和各个大厂Lab的关系,去问问负责运维的团队,线上是强化学习、GNN多还是LR、GBDT多,不是以前哦,就当下。然后再想想,搜推广现在都卷成啥样了,看看自己团队人员砍一半会对业务造成什么影响

========================================

补充一点

大厂做lab刷论文很多是为了品牌,技术品牌做起来有这么几个好处:

一来可以让公司脸上有光可以PR宣传

二来可以招揽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招聘上有心智的优势

三来就是和业务最相关的,卖货更容易。销售在兜售AI solution的时候,客户肯定会问你这个和XXX家有什么区别,其实哪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时候大厂销售顾左右而言他,直接说我们xxx榜第一,超过了人类,论文每年xxx篇,技术NB。。。然后客户就会形成刻板偏见了


前两点的价值呢,不好证伪,那么只要第三点没问题,这个套路就可以持续包装演进。


那么第三点这个情况现在咋样了呢?

愿意付费买ai solution的客户,在吃了不少亏以后变聪明了,懒得看你的ppt做得多么高端了,懒得鸟你什么榜是不是第一了,大家直接上demo吧

很多披着“顶尖AI”的大厂解决方案这下就出问题了,ppt没输过,demo没赢过。。。大量的产业远没有到技术创新的阶段,地基都不牢,就开始担心我们的楼太高被飞机撞到怎么办了,于是就在解决楼不要被飞机撞到的问题


然后老板们也就发现被忽悠了,说好的我们的技术壁垒多NB,怎么在招标过程中输给了很小的公司了呢?

然后你指望“AI科学家”们脚踏实地的做AI解决方案?


user avatar   jianghong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lao-ba-ai-che-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fym-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zhao-ce-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he-yu-peng-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AI领域的灌水之风如何破局? 
  怎样提高英语水平达到看国外文献资料没障碍的程度? 
  新浪微博为何渐渐失去了人气? 
  如何评价教育部发文:AI、算法等2018年进入全国高中课程? 
  如何评价《最强大脑》第四季第一期中人机对战? 
  复旦教授称「8 元油价太低,建议提高 10 倍油税,就能缓解堵车」,你认可这个观点吗? 
  如何看待AI杀入斗地主领域,快手DouZero击败344个AI排名第一?未来人类斗地主能斗过AI吗? 
  如何评价史玉柱说的每季度淘汰10%的员工,将兔窝变成狼窝? 
  如何看待清华应届生张口要三万月薪被 10 年 HR 怒喷? 
  有哪些看似王者,实则青铜的视频分享?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举全国之力发展氢能源电池,而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却在大力发展三元电池?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特斯拉市值 2 天蒸发 1.3 万亿,马斯克弟弟抢先套现 7 亿元?特斯拉股票市值态势如何?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