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到过两本关于抗美援朝战俘管理的著作,里面有几段比较有意思的小故事。
1,朝鲜战争,日本其实也参战了,大量的日本人配属美军,负责扫雷和通信。战俘营里有三个日本战俘。俘管人员对日本战俘的印象是非常有礼貌,见到俘管人员都主动鞠躬,全然不同于二战时期日本军人的不可一世。
2,土耳其战俘大多是游牧民出身,吃苦耐劳,大多会自己做饭,比起娇生惯养的美国战俘较为好管理。有的土耳其战俘竟然还把志愿军配发给他们的粮食做成一种饼子,放在火上烤熟,然后卖给美俘,交换钢笔、手表之类的物品。
3,有一段时间,志愿军俘管人员发现美俘总出现精神恍惚的现象,一调查方才得知原来战俘营附近有一种草本植物,带有精神麻醉作用(有说法称是大麻)。被美俘拿来当精神药物使用。
战俘营里面类似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如果在电影的前半段拍上几个这样的小故事作为剧情铺垫,介绍一下战俘营的大体情况,感觉应该不错。
我去,这个可太特么的牛了!这个拍好了,票房超越长津湖没问题!
战俘奥运会是我最期待的一个题材。貌似朝鲜战争有关的,我都会提一下这个。
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对于中美双方来说都是很敏感的,而且是最难处理的。争论到最后,最难达成的一致的是战俘问题。最后基本是按照美国提出的方式来解决。
志愿军被俘虏人员主要是在李奇微时期,尤其是180师造成的重大损失中被俘虏的。这是一次作战不利的情况。
志愿军被俘人员主要有如下几件事情。
中方被俘人员中,职务最高的是吴成德。他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代政委兼政治部主。在战俘营里是被虐待得不行,进去的时候是130斤,出来的时候90斤不到,瘦的跟火柴棍一样,完全是皮包骨。
1952年的一天,志愿军战俘们发起了绝食和罢工抗议。抗议是两个事情,主要是抗议所谓的自愿遣返。
随后美方的巨济岛战俘营总司令——法兰西斯·杜德进入战俘营谈判。
随后这个杜德被扣押。
战俘们拿出了一份文件,上面详细记载了他们一年多以来在战俘营遭受的折磨,同时要求杜德承认“自愿遣返”是美方的阴谋,中朝战俘是极力反对的。
78小时之后,杜德在上面签字。
随后战俘想法设法把这份文件送出去了。
当然,美方也展开了报复行动。
巨济岛战俘营事件可以说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
所谓的自愿遣返,是分为两拨,第一是朝鲜人民军的战俘自愿加入韩国。其实大部分都是加入韩国了的。他们毕竟是同民族的。
中方的战俘,主要是去台湾,第二是留在韩国,其余的去往世界各地,比较大的一部分是去南美。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归国的,或者说更多的人是去了台湾的。
因为这些兵都是打过仗的,台湾开始还把部分战俘补充到他的部队里。
战俘的待遇肯定跟正常参战归国的待遇不停。
当过战俘的是要重新进行政审与甄别的。到了文革期间日子是很不好过的。
联合国军战俘,最多的肯定是韩国人,再次就是美国人。不过韩国人基本不算在战俘里,很多都是丢掉枪,然后换一身就变化了一个身份。美国的战俘以时间点划分主要是仁川登陆前,跟仁川登陆后。朝鲜人对美国佬是不人道的。所以后来有美国兵拼死抵抗朝鲜人,然后专门找志愿军投降。他们辨别志愿军的方法很简单,看到穿得破的就投降。以至于特朗普上台以后,这事就成了,要投降“川普”……
美国战俘回到国内也是不待见,美国不会象以前一样大肆宣传,而且还会防贼一样防着这帮战俘,并审查他们是否被赤化……
总之这帮联合国军战俘充满了各国的众生相,充满了故事性。现在讲几件事。
钱学森当时想归国,美国人扣住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随后中美双方经过接触,讨论了双方侨民的问题。
朝鲜战争的中的战俘,我方基本放完了,剩下的是基本是飞行员这些受到优待的战俘。他们都是在国内。另外一些美国人其实是特务,被抓后关押起来的。
当时美方提出了这个要求,周恩来立刻指示王炳南同意此事。
并且光速的放了11名战俘。姿态非常的高。
到了最后,美国也放了钱学森。
上面讲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打架事件。非常好的呈现了美国大兵、英国兵、土耳其兵的特点。
美国士兵跟土鸡国士兵打了几次架,其中一次是因为野大麻。
美军战俘就拿军用钞票去换土耳其人的大麻烟。很快美国兵的钞票就用光了,然后就开始赊账,再然后就开始赖账。赖账赖久了,土耳其战俘又围殴那几个美国兵。
志愿军管理人员马上对双方进行了批评,可惜那帮美国兵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这个时候英国战俘用英语说了一句:“志愿军同志,我认为应该把这几个美国人交给朝鲜军人处理……”那帮欠钱没法还的美国兵立刻老实了,因为这些美军战俘一直受到了美军方面的教诲,中国军队是仁义之师,投降也只能向中国军队投降,千万不能向朝鲜军队投降,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到了后来这几个美军战俘帮土耳其战俘干活算抵消了欠下的钱,干的活包括给土耳其战俘锤肩捏腰、唱歌跳舞,不会唱歌跳舞的就弄一些学狗叫学鸡叫等娱乐节目,最后通过这些方式总算把欠的钱还上了。
左边这个就是土鸡过兵……
这个奥运会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奥运会了。因为国家太多了。
联合国军参战的国家,好像只有一个国家的兵没有成为过志愿军的俘虏。那些犄角旮旯的国家,比如哥伦比亚都有人成为了志愿军的俘虏。
战俘奥运会的很多照片都是由著名美联社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弗兰克·诺尔现场拍摄并记录。这个哥们当了俘虏后就不愿意走了。
拍了很多很多照片。
回去后就发财了,当时就成为了百万富翁。
姜文可以考虑请乔丹,或者长得像乔丹的人来演一个角色。大家看那个乐队。右手边的那个人就特别像乔丹。
另外请个长得有点象陈冠希的人来演,就是那个盯着土耳其打牌的那个兵。
最后,这个题材是我最想看到的电影题材。绝对是一片空白。世界电影史上都没有出过这个题材。
而且中方这个绝对是符合普世的价值观的
当然,战俘运动会这种以德服人背后还有强大的力量所支撑的。
真心地希望姜导在恶心西方人的时候,能够达到像“子弹飞”一样的新高度。
首先:介绍一下奥运会的历史背景
1952年7月,第15界奥运会在芬兰举办。对于新中国来说,这东西就是西洋景,可惜西方人没有给我们发入场券。
没关系中国人自己也能搞,我们琢磨了一下,西方主要国家不愿意派人过来参赛,朝鲜那边不是抓了很多联合国军么,足够举办一场奥运会了。
运动员绝对不愁,当年的列强、伪列强、二构子几乎人人有份。
其次:说说当年各国运动员的惊艳表现。
在这场奥运会上,因为人多,美国队的表现非常突出,包揽了绝大多数的奖牌。
尤其是当年的黑叔叔更是踊跃参赛,那会的Black Lives No Matter!
来自美国队的黑人选手约翰•L•托马斯,甚至在战俘奥运会百米赛上跑出了10.6秒的成绩,当时的世界记录是由美国的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在1936年创造的,数据是10.2秒。
韩国队的战俘数量也不少,但是在绝大多数项目里都没有拿到奖牌。
不过在一个项目里,韩国选手震惊了所有人。
对,你没猜错就是长跑!
在3000米长跑项目中,韩国选手碾压了所有的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包揽了第一名到第四名。
韩军战俘逃跑能力特别强,这一点是得到志愿军盖章认证的,很多志愿军老兵都回忆说韩军战俘特别难抓,两条腿跑的一点都不比志愿军慢,很多韩军本来是可以俘虏的,结果都硬生生跑掉了。
……
大韩民国,恐怖如斯。
项目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和正常的奥运会没啥区别。
另外不得不说战俘奥运会人才济济,有关战俘奥运会的一切,都由著名美联社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弗兰克·诺尔现场拍摄并记录,然后发送到美国媒体进行报道。
这么大的一个美国记者,为什么会报道战俘奥运会?
因为他想拍摄美军抵达鸭绿江的照片,再拿一次普利策奖……
然后,被活捉了。
最后,再说说这届奥运会诸多不为人知的槽点
1、这是唯一一届东道主无权参加的奥运会;
2、赛后某申遗强国竟然没有对韩国长跑申遗;
3、东方大国在1952年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什么是中式浪漫;
4、中国的战俘政策在全世界,乃至于人类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美国陆军部曾对归国战俘进行了长达10年左右的跟踪监视,在文件中,陆军部断言数千名美国战俘中已经有超过1/3的人犯有“严重通敌罪”,因为他们逢人就夸共产党好,还有75人“已成为共产党的特务”。
5、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西方法西斯强盗,对我战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强硬宣称要回中国的志愿军战俘,被活生生打死的,不计其数。
总共2万多志愿军战俘,最终能回国的只有6000多人。
……
最最后,纠正一个被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常识性错误。
新中国第一届奥运会,其实举办于1952年,不是2008年,那届奥运会的所有运动员都对赛事非常满意,最主要的是裁判非常公正、非常威性、非常专业!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战俘奥运会,由战俘组成的奥运会 远方青木
补充:
评论区一直有人在说志愿军战俘的话题,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没什么可回避的,都可以说。
首先,美帝也不像他们说的那么人性,前文说了,FBI调查了好几年,就怕混入间谍;
其次,当时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不允许有任何投降主义思想冒头。按网上的话说就是:
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
一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
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
一代人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把这群人当做英雄接回来,让杨根思、邱少云的战友怎么想,让为国牧边的战士怎么想,让在戈壁滩卧薪尝胆的科学家们怎么想,让在南泥湾垦田的革命功臣怎么想,让在各行各业中默默奉献的工人农民们怎么想……
最后,和美国人担心的一样,我们也怕混入奸细,既然无法分辨就只能一刀切了!
总之,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这就是时代的灰尘落到了个人身上,那会的中国容不下圣母。
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我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会妄自揣摩当年的政策,实在是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了!
部分内容来自:战俘奥运会,由战俘组成的奥运会
作者:远方青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xITP_qY1YIaA6eQ4adsXA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一看这题材,不用细说都知道是姜文
很期待
国内演员请姜文导演自由发挥,国外演员我给点建议,高价请马特达蒙来出演那个被俘虏的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这样他就参加过二战和朝战了,另外反正他演过一次长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再请加特林出演战俘奥运会百米冠军,完美再现当时黑人战俘运动员夺冠的历史。
这两人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助于打全球票房,并且体现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尊重各民族各种族平等的人民。
再更新一下评论区的建议,请韩国明星来演获得长跑冠军的韩国战俘,建议前三名是:张东健,李秉宪,权志龙。
中国共产党的致胜法宝之一:不断的分析总结经验
这部戏的重点,不仅有奥运会,还有战俘营,所以就要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战俘。
战俘题材是很难拍的,用力过猛会产生“低级红高级黑”的效果,而力度不够,战俘就难以引起观众共鸣,毕竟“这么个东西为什么不直接打死”。
而且,以姜文的风格,他多半会找一个剑走偏锋的角度切入, 这就首先产生了一个能不能过审的问题。而为了过审,姜文往往会选择一种把想说的东西云山雾罩起来,最后做出一部带有荒诞和意识流的作品 —— 简单说就是,左中右都可以在姜文的电影里找到想要的东西。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有争议的,如同一个当红的明星一定受争议一样,没有争议就意味着凉了。但有争议的前提还是要让观众看明白你讲的是什么故事,然后细节上的坑才会引人关注,如果故事本身就各种坑,让人看不明白,观众自然提不起兴趣来内涵。前者如让子弹飞,后者如一步之遥。
让子弹飞之后,姜文票房铩羽而归好几次了。虽然姜文脾气倔,“为了这点醋才包这顿饺子”,但若不向市场做出部分妥协,很难在市场上获得充分认可。
姜文电影中的角色多姓马,看过一个姜文的访谈,他喜欢角色姓马是因为自己姓姜,有“缰绳控马”之意。而假如真做这部电影,期待就是也有一个“缰绳”来控制一下姜文那天马行空的想法,至少讲一个普通人能看明白的完整故事。
梗当然要有,内涵更要有,但故事的完整度也要有。
看到姜文新电影的立项主题,不得不感慨,姜还是老的辣。立足战争但是立意高远,这个思路类似《鬼子来了》,属于是另辟蹊径式的。这要是拍出来,一定可以吸引住观众!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于,姜文是否愿意讲好这个故事——是想再像《让子弹飞》那样通俗而深刻呢,还是想延续《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的那种迂曲而巧妙的风格呢?
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一定会是革命而浪漫的。革命来自于时代,浪漫来自于导演一以贯之的特色。
本人学画画的,大学专业是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从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喜欢姜文,我们上课学的都是《百花深处》和贾樟柯的《小五》,但是我一直觉得不喜欢,从内心深处根本无法勾出我的兴趣,但是姜文的每一部片子我都看了,而且看了不只一次,不得不说,他初期的片子一直在模仿黑泽明,而且直到现在还有些他的影子。
说实话,我认为姜文导演的每一部片子都是经典,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邪不压正》,包括饱受人诟病的《一步之遥》。但是他出演的片子确实有好有坏。
我和他一样,从小出生在部队大院,大院里自有大院的潜规则,我们从小接收父母家人的教育,可谓真正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小时候院里放的音乐都是《我的祖国》、《南泥湾》等。以至于现在我每每受到挫折我总是放这些歌曲,让我回想到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才重拾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可我们内心虽然遵从这些我们打小就明白的潜规则(虽然当初并不了解什么叫潜规则),但循规蹈矩久了,心里也会萌生出一些叛逆的想法。就好比有一年大年三十,我带领几个小喽啰把邻居这个司令那个政委家刚贴的春联都撕了,你问我为什么?不知道。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撕人家春联,也许就是为了好玩,就是为了叛逆?每每回想起来,我确实想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撕人家的春联。
用现在的话说,压抑的久了,总是要爆发的。
直到看到《阳光彩烂的日子》,才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又可以肆意妄为的日子,在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了。我在内心和姜文产生了第一次共振。依稀记得宁静洗头的那个长镜头,虽然没有任何色情,但确实让我年少的身体有了一丝丝的悸动,当时我立马就了解了春心荡漾这个词的含义,而且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造词形容的这么贴切。
《鬼子来了》现在还是我电脑中的珍藏版,无论怎么换电脑,换硬盘,这部电影都会跟着我。“家走”?
《太阳照常升起》不论从叙事方式,视听语言,艺术元素,在专业眼中是她拍片子中比较有深度的。要知道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根本的目的是要表达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或者一些有深度的社会现实道理。那么你看来再巧妙再艺术的视听语言,也都是为这个根本目的服务的,换句话说,哪怕我不用那么多华丽的拍摄手法,但是我所表达出来的,也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
《让子弹飞》是兼顾了梦想和赚钱。就像电影里讲的,站着,把钱挣了。
攒够了钱把《一步之遥》拍了出了来,个人感觉这就是姜文个人为自己拍的一部片子,充满了反讽,寄托了他自己这么多年爱而不得的感情、梦想和他理想中的电影该有的模样。没错,我也出社会这么多年,我心理也有不满,也会看到许多不公,但是我却没有敢表达出来,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表达出来,而他却能通过我就是我,我就是要拍这种我心中的电影,挣不挣钱无所谓,我就想拍一部我心中的电影。人一辈子必须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所以,姜文再拍的这部新片子我肯定会看的,而且我敢打赌,他表达的角度一定是你们预料之外的,要不还叫鬼才么?
不从专业角度。拍摄手法什么的都不讲,今天咱们就说选题角度,叙事和艺术方面,我个人觉得,目前中国影坛无人出其右。
我上面的话仅代表个人观点,代入了我个人崇拜的观点,但是中国电影人中,既能让我轻松看懂,又不失艺术性的,就只有姜文、宁浩二人。
看他们的片子的感觉就是,我本不想思考,但是电影逼我深思。
日前,姜文要拍《战俘营里的奥运会》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除了“奥运会”外,朝鲜战场志愿军战俘营里还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呢?在“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的支持下,通过专访抗美援朝老兵莫若健爷爷,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些历史细节:
学会那个喊话,好处多啊!见到敌人叫“哈罗”!
“萨暖得儿”(Surrender)是“投降”
“汉志阿普”(Handsup)“举起手”
……
节奏明快的东北小调、配上琅琅上口的歌词,这是当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50军中无人不知的《英语喊话歌》。本文的主人公,便是这首歌曲的作者,原50军149师政治部敌工组副组长莫若健。
莫若健,1930年生,四川成都人。1950年1月入伍,同年10月入朝,58年回国复员。入朝时的他,英语口语已远胜当年许多大学翻译。这源于他在成都外国人聚居地长大、还曾师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抗战时期,吕叔湘逃难到成都,迫于生计,在华西坝兼职当外语教师。莫若健因此与他结缘。
刚入朝时,20岁的莫若健是50军149师445团2营4连的文化教员。那时的他未曾想过,少年时期研读英语的经历,竟会在抗美援朝敌工工作以及志愿军随军翻译史上留下一笔。
初战告捷
1950年10月,第一次战役打响后不久,莫若健忽然接到命令、赶赴师部。149师成功活捉了一名美军俘虏还缴获了一些“奇怪”的装备,首长急需从战俘口中获取情报。
“那个美国兵被俘时,吓都快吓死了。神智错乱、很难交流。”莫若健解释道。
此外,军部派来的几位翻译,和俘虏几番沟通均以失败告终。首长正焦急时,有人提出4连的小莫可以试试。
莫若健到达师部,立即与美军战俘交流起来。他反复宣传志愿军优待战俘的政策,这位美军下士总算开了口。但审训过程中,战俘仍闪烁其词、留有后路。
第二天美军飞机袭来,莫若健不顾自身危险、先辅助战俘隐蔽。飞机走后,对方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抓着莫若健的手臂问:“志愿军真的不杀战俘?我说完了,你们不会‘割鼻子、挖眼睛’?”
在莫若健揭穿“志愿军残杀战俘”的虚假宣传后,这名战俘终于将自身携带的两台“步谈机”如何使用以及对应的科技知识,全盘托出。当年,此类先进设备,在美军中已普及至步兵班,50军却连师部级首长们都没见过。首长们感慨道:“美军有这么好的装备,竟然这么不经打!”
没有高墙与铁丝网的战俘营
莫若健“初战告捷”。师政委兼代理师长金振钟在战役总结会上宣布:师政治部成立敌工组,陈轲颜任组长,莫若健任副组长。
莫若健自豪地说:“我敢说,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到像我军这样的战俘营了。战俘营没有高墙、铁丝网和荷枪实弹巡逻的士兵,营地四周连矮墙、篱笆都没有。俘一团就设在昌城主路两边的民房里面。每间房子住半个班,或6至10个俘虏,民房中间那条路,日夜不停地有汽车、牛车、行人通过。中队(连)之间只有一个岗亭,一位战士站岗。但是,听说四周山上的隐蔽哨不少。万一发生暴乱,应变部队是有充分准备的。”
“那不担心战俘逃跑吗?”
“他们在战俘营过得好好的,跑到山上又冷又饿干什么?如果遇到朝鲜老乡,更完蛋了。朝鲜家家户户都和‘联合国军’有血海深仇,哪会像我们一样对待战俘?”
莫若健上任伊始,立即在全师开办英语喊话培训班,集训全师文化教员,并增进了上级下发的英语教材。《喊话歌》正是在此时诞生的,并在军中迅速流行开来,至今仍有不少志愿军老兵们会哼唱几句。
战友们对莫若健佩服不已。让他哭笑不得的是,他为战友解释的“联合国军有七八个英语母语国家”,传到首长那里变成了“小莫会八国外语”,吓得他赶紧向首长“辟谣”。
回忆到此处,莫若健哈哈大笑:“虽然不会八国外语,但可能首长还是觉得我不错。在各军部师部开展外语交流学习大会时,师长每次都叫我不要出现,好像生怕其他首长把我‘抢’走了……’”
连审近300战俘
“蒋的‘60熊’变成毛的‘50凶’”,这句话,了解军史的人并不陌生。50军的前身是滇军60军,在加入人民军队后,50军脱胎换骨,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尤为亮眼。“50凶”最为高光的时刻,是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29旅皇家来复枪第57团一部和英军皇家重坦克营。
英29旅曾是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的队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装备有“联合国军”最先进的重型坦克,是世界知名的装甲精锐。
1951年1月3日,50军149师在佛弥地区对英皇家坦克营发起进攻。没有像样的反坦克武器,149师每个班只有一根爆破筒、一个炸药包和人均4枚手榴弹。甚至,很多年轻的战士,是一次见到这种钢铁怪物。但战士们毫不畏惧,利用山谷地形迂回作战、将坦克营分割包围。
在此役中,第149师445团1营和第446团2营,炸毁敌军坦克和装甲车27辆、汽车3辆,毙、伤敌200余人,俘敌227人,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2门。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上唯一一次全歼成建制的坦克部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轻步兵反坦克作战奇迹。
莫若健说:“那是我一生中最忙碌、最紧张的一天,也是最令我自豪的一天。”除了英军,还有颇多美25师战俘。莫若健必须不分昼夜、尽快完成近300名俘虏的审问和翻译工作,虽极为疲惫,但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四川解放前,我在成都见到的外国人个个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视中国人如蝼蚁。如今这些外国人终于也向我们中国人俯首称臣了!看到他们排成一串灰头土脸、畏畏缩缩的模样,简直扬眉吐气!跨过鸭绿江时,新中国才成立一年啊!就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老兵激动不已,他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说:“抗美援朝,是惊天动地的立国之战!”
将《投降安全证》视为至宝的战俘
莫若健回忆,英29旅没有同美25师战俘一般情绪崩溃、惊恐万分,反而很注重保持所谓“老牌强国的格调”。
莫若健刚走进战俘群,便看见前排的几名英军战俘将一张张纸片举过头顶,随着前几个战俘摇动纸片,后面的战俘们开始有节奏地喊着:“We believe this!We believe this!”
莫若健上前询问,一名俘虏赶紧将手中的纸片递给他。莫若健一看,原来是司令部印发的《投降安全证》。此证盖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关防”大印,用英语、汉语、朝鲜语三国文字印制,下发给敌工部门用于瓦解敌军。上面的内容是:
命令
凡持证投诚之敌军官兵,不论国籍,应依我军宽俘政策,妥为接待,护送至最近之司令部或俘虏管理处,并切实执行下列四条命令:
一、保证生命安全。
二、不没收私人财物。
三、不虐待、不侮辱人格。
四、受伤者给予治疗。
此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莫若健诚恳地对俘虏们说:“请放心,宽待俘虏是我军的一贯政策,我们必严格执行!”
当年,《投降安全证》由各部队精干小分队深入敌后散发,或用炮弹射向敌人阵地。因物资紧缺,每一张都无比珍贵、意义非凡。想到此处,莫若健便亲切地与俘虏商量:“把《投降安全证》拿给我吧?”
听到这话,英军战俘们神色紧张、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以后我们见到别的中国军队时,还要用它。”
莫若健耐心地问:“你知道毛泽东主席吗?”战俘们答曰:“知道。”他接着解释:“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正是我们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制定的。无论哪位战士都不会违反,无论哪个部队都会严格执行,你拿着它也没有用。”
英军俘虏仍然不同意。莫若健早对“联合国军”的贪生怕死了然于心,便不再勉强。
在很多老战士的回忆中,联合国军“装备优越、人却不行”,常常不战而降。在莫若健的手中,曾经珍藏着一张从美国空军处收缴的、并非我军印发的《通行证》(现已捐赠)。
这张小纸片的原始出处,至今成谜。当年美军飞行员驻地远离前线,志愿军印制的《投降安全证》根本无法散发到空军基地。此外,此卡片还有诸多蹊跷之处:例如,卡片内容是投降政策、卡名却是《通行证》;落款将“志愿军司令部”写为“志愿部队”;没有关防大印;行文格式不符合中国文字规范等等。
因此,莫若健和军史专家高戈里曾推测,这张《通行证》可能是美军飞行员从联合国军内部高价买来的仿制品。但无论出处如何,美军中流通着投降证且视若珍宝地放在胸兜里,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士兵约翰帕林森曾说:“我看到中国军人来了,我祷告着,上帝啊别让我死,我不想死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负伤回国的里弗斯说:“中国军人,永远是站着冲锋的战士,我对此感到恐惧和敬畏。”如他们所言,很多美国老兵穷尽半生也想不明白,这些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志愿军战士,为何能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奋不顾身的冲锋陷阵、向死而生。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渴望胜利;但不是所有军队,都愿意为胜利贡献一切。志愿军怀揣着的,不是封侯拜相的个人仕途,而是勇往直前、定国安邦的必胜信念。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是侵略者们永远也无法明白的!
军史奇迹:敌我双方最初均不相信
莫若健紧锣密鼓地审问战俘,不知不觉,天已拂晓。在不经意间,他识破了伪装成坦克兵、混入战俘中的皇家坦克营营长柯尼斯。
审讯时,每每问到军队情报,柯尼斯只会重复“不知道”。敌工科长丁永年颇为气恼,拍桌子骂了一句国骂。柯尼斯误以为他说的是“枪毙”,吓得立马跪下、哆哆嗦嗦地求饶:“我们都是指挥官,如果你被俘,你会说出重要情报吗?”丁永年从事政治工作多年,听了莫若健的翻译,虽知这位敌军将领有着重要情报,他还是决定不再审问柯尼斯。
转移至碧潼战俘营时,柯尼斯对坦克营的覆灭耿耿于怀。他认为志愿军一定使用了苏联提供的先进反坦克炮,才击毁了那么多坦克。莫若健的战友、敌工干事苏峥嵘告诉他:“我们是靠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炸毁了你们的坦克。”
柯尼斯瞪大眼睛、几乎快跳起来:“你吹牛。军事教科书上,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之后,知道真相的英军战俘们连连惊呼:“中国人太可怕了!”他们无奈地感叹:“天上飞机是我们的,地上坦克大炮是我们的,可是作俘虏的还是我们。”
“别说他们不相信。最开始就连我军内部都不信!”莫若健接着说:“战斗胜利后,446团上报战果被军部压了回来。军部意思是我们吹牛太狠了,怎么可能打那么多坦克。尤其李光禄,1个人炸了3辆坦克?”此役确实惊世骇俗,军部、志司多次派人核实后,才报给彭德怀。彭总不信,只说了一句“谎报军情是要杀头的”。
“我军军长曾泽生又派了一个排,护送军政治部摄影记者胡宝玉到现场拍照给彭总,彭总这才相信。1个人炸了3辆坦克的李光禄,听说回国后,毛主席还请他吃饭呢。”莫若健笑道。
1951年,胡宝玉在院子里拍摄了一张149师警卫连战士看押英军战俘的经典照片。彼时,若相机再往左移动一点,便能拍到站在高处、正在给战俘宣讲优待政策的莫若健。虽然照片中没有收入莫若健的面孔,但这经典一刻,已将他参与书写的抗美援朝中的伟大瞬间永远定格。
仁义之师:被感召的战俘们
战俘们除了和志愿军同吃同住同劳动,莫若健所在的昌城第一战俘营,还时常举办大型集会和文艺表演,邀请战俘们一同参与。
1952年,昌城大礼堂那场近千人的文艺晚会上,志愿军和战俘们都表演了很多节目。“我唱了一首西南军区创作的《歌唱二郎山》。战友们都知道这首歌嘛,就在台下喝彩‘二郎山’、‘二郎山’。战俘们以为这是我的名字,在这之后,战俘们都叫我‘二郎山教官’。叫来叫去,战友们也开始叫我‘二郎山’。”莫若健忍俊不禁。
“常常能感受到战俘们真心的谢意和感动,部分战俘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思想。熟络之后,一些战俘们看到我就跑过来想拥抱、勾肩搭背。与之相反,战俘内部反而常常内讧。”
“什么原因内讧呢?”
“主要是针对美国人。英29旅说美军最开始坑土耳其人,坑了土耳其又坑英国人,估计下次该坑法国人了;他们怪美国对朝鲜人惨无人道、连累他们也被战俘营附近的朝鲜人敌视;他们恨美国和英国首相把他们骗到朝鲜战场作战……”此类事情,战俘营里时有发生。
但某一天,战俘内讧险些爆发为流血冲突。英国战俘们群情激愤,将怒火对准了美军战俘。原来,按国际公约的规定,志愿军战俘营都设置了“POW”(战俘营)标志,并通知了“联合国军”。然而一天夜里,美军飞机夜袭昌城俘管营地。炸弹呼啸而下,战俘们惊恐万状,此后数月,美军飞机又飞来轰炸扫射,炸死炸伤很多美英战俘。
莫若健说:“如果没有志愿军劝解和协调矛盾,战俘内部可能会爆发不少伤害事件。”
美军对战俘营的轮番轰炸滋扰;美军溃逃时遗弃的伤员被志愿军不断救入战俘营并悉心照顾;战俘营干部王玉瑞携带大量战俘家信至开城转交美方却被残杀;以及被俘美国飞行员口中的“重磅炸弹”——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的事实,让很多原本深信“美国最文明人道”、“纳粹和日本才会丧心病狂”的美国战俘理念崩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对敌军伤员“令人惊异的同情之心”(约瑟夫.戈登所著的《朝鲜战争》);战俘营里“人道主义、平等而友爱的生活”;就连“联合国军”第二任司令官李奇微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国人甚至将我军重伤员用担架抬到公路上还给我们,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没有向我们射击” 。
面对这样的仁义之师,战俘们又怎能不被感动呢?
停战后选择留在中国,晚年回到美国走遍47个州、发表700余场“战俘营真相”演讲的温纳瑞斯,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朝鲜战争几十年后,温纳瑞斯在与当年的志愿军战俘营管教干部郭维敬促膝长谈时,动情地回忆:“1950年11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说它是我的被俘日固然不错,但更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我的‘解放日’。因为从那天起,我意外地逐渐获得了真理,有了真正的理想。”
志愿军战俘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不平凡的战场,也是人类军事史上独有的光辉业绩。
3年里,世界舆论与各国人民均密切关注着战俘营的动向。许多世界著名人士和团体,多次到战俘营参观访问。战俘们对志愿军的称赞、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在美国军政界引起了巨大的不安和惶恐,进而直接影响着举世瞩目的板门店谈判,常使美方代表处于被动地位。
在朝鲜战场挥洒青春与热血、做出卓越贡献的莫若健,1953年被朝鲜政府授予军功章。1956年,莫若健与同为志愿军的妻子刘益成结婚。
退伍时,莫若健婉拒组织安排的成都铜线厂工会主席一职,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1977年和1979年两度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4年至今,莫若健先后获得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4)、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15)、成都市“十佳”退休干部志愿者(2016)、社区及学校优秀志愿者(2021)等荣誉。
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如今91岁高龄的莫若健,仍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不顾辛劳、不取分文,多次到学校、社区、企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愿年轻人们勿忘历史、薪火相传。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