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第1页

     

user avatar   gao-leng-le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嗷!说真的,我就是靠这些记忆方法,从哈工大化学系,考研到北大中文系的。答应我,死死撑住,把它看完,并实践。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段文字的记忆方法:怎么记,以及怎么才能不忘记,做到信手拈来地引用。——是记,不是背。

不夸张地说,我能成功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最重要的记忆方法就是这些。而且,我确实是在最后半个月,才开始记忆我的十多门专业课的。


既然要记,肯定是要考试。一个重要前提:考试对这段文字的要求是,记住主要观点,能够化为己用;但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誊写于卷面上。

先明确适用对象,我们接着说方法。


01

首先,跟大家澄清一个误区,「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

「机械复述」是指直接背诵书上的原文,这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仅仅按照书本的叙述顺序、具体表达来记忆,时效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在初次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时,是「短时记忆」。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没有容量限制,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可以长达数年甚至终身。

「加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而且,加工得越精细,你的记忆效果越好。

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单词的联想记忆法,就是用的这个原理。

而在记忆大段文字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叙述风格和习惯,也属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02

大家大概会觉得,重新组织语言去记忆,太麻烦了,很花时间。肯定还是直接背书上的原文,速度更快。

其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在第一次记忆时,如果你用的是「机械复述」,书上的内容,按照作者的逻辑和语言系统进行表达,于我们是陌生的。这时我们记忆的东西包括知识本身、以及叙述方式。——两块儿都很陌生。

但如果是用「精细复述」,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相对口语化,会更容易记住,首次记忆也未必比直接背诵来得慢。


而且,记东西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需要重复。「机械复述」的首次记忆效果并不牢靠,在第二次、第三次记忆时,依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再者,书本的表述非常详实、细节丰盈,但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绝非需要全部记忆。一般来说,提取最关键的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跟直接背诵原文相比,「精细复述」所要记忆的内容减少,速度并不比「机械复述」慢,甚至快得多。

而且,越是在之后的复习中,「精细复述」的优势越能展现出来。你只会越来越熟练。


03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是症结所在。一般来说,书本自身的表述,就已经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语言体系,哪还能有自己的语言?

我的方法是: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而后自己去连「点」成「线」。——指的是把这一块的「点」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


怎么串?怎么连?

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记关系:并列?因果?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然后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语言系统,把关键词串起来。

想想把关键词连接起来的是什么?有哪些词:主语、量词、连接词等等;哪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等。把细节填充进去。


我们打颗栗子:

《自控力》关于睡眠的表述: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萌生欲望、受到诱惑。你还会很难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

关键词已标出,关系是因果。串起来是: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压力、减弱自控力、情绪失控、注意力不足。


注意,这并非标准答案。不看屏幕,自己说出来的那段话,才属于你。你要使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加工,也就是转换为独属于你自己的语言。

试一试,串起来并不难,但需要你调动大脑去思考,可能会磕巴,但一定能做到。


04

一定要有串起来进行表述的这个练习,连「点」成「线」,它的好处之一,是记忆效果更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

1、只需记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省时;

2、「串起来」相当于进行了编码(心理学名词,意指对知识点的加工处理),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己的语言;

3、「串起来」时,有主动回想知识点的行为,相当于检测,主动回想而非机械重复,才是记忆的关键。


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更流畅地答题。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预先进行了对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语言表达的练习,考试答题时,你可以知道如何信手拈来地化用这些内容,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


直接照搬书本的原文去答题,会很生硬、过渡不自然。而如果你在考场上,现行化用,会很费时费力,不熟练。

所以说,连「点」成「线」的练习,不但有助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答题。


05

记忆大段文字的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什么叫做记「少」?如果是某一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不必非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细节,但只记核心句即可。


这么做的原因是:

其一,如我之前所述,教材和论著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既然要学习,那么这本书于我们而言有太多「新知」,详实的细节讲述是必要的。

但并非需要我们全部记忆,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其二,以期末论文为例,开始写作前,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积累论据、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你看到的很多材料、观点,都会觉得很有用,然后一一划线、一一扔进文档。

但真正写的时候呢?往往一整块的材料,你只提炼出了一句话,用在你的论文中。

论述题的答题,就相当于写作或者写论文,而非背诵默写原文。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誊写的,基本上都是看个人自由发挥。


其三,关键是你记不完,即使当时记完了,考试时候一紧张,也容易忘记前后顺序,然后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一崩全崩。

你要有取舍的勇气和决心。记「少」会让你记得更多,并不是让你真的舍弃。——这点需要看下文。


06

记「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多」。

我说记「少」,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记忆时。

这时候的记「少」,可以减少任务量、缩减复习时间;而且,由于「少」,也熟悉得更快,记得更牢,能够提高记忆内容的覆盖面:当考试时,基本上能做到把关键观点全部罗列出来。时间不足时,尤其需要这么做。


然后,开始由「少」记「多」。这一过程,放在后几遍复习之中。从第几遍开始记「多」呢?当你已经把「少」记得比较熟练,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以第三遍开始记「多」为例。


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在第三遍复习时,核心观点已成为你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那么,当你把这一段落剩下的陌生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记忆时,会更高效。

因为这些知识点,只是相对陌生,它们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记「多」,相当于全部在记忆陌生知识,两者高下立见。


07

无论时间是否充足,都先记「少」;但如果最后只记住了「少」,那也很能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真正理解、牢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在后续记「多」时,你会发现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它们表达的东西,和核心观点无大差别。

这是因为,一开始,这块知识点对我们而言,全部是陌生的,所以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但是熟悉之后,方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

那么这个时候,「少」也不必再增多。


我的建议是,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都先记「少」,有时间的话,再继续记「多」。

总结

我们都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总结:

1、想长期记忆知识,必须经过「加工」。「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 。

2、加工的意思是,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3、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4、在记忆大段文字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叙述风格和习惯,也属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5、跟「机械复述」相比,「精细复述」所要记忆的内容少、速度快,而且,记忆效果更牢靠。

6、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以及逻辑关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逻辑、语言系统,把关键词串起来,连「点」成「线」。

7、一定要有串起来进行表述的这个练习,不但有助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答题。

8、记忆大段文字的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9、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把它变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后再去记「多」。

10、当你记住了「少」之后,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继续记「多」。


今天分享的方法,是非常系统全面的,不是读完之后就能真正理解和吸收的。大家学完之后,记得在下次需要记忆大段文字时,翻出这篇文章,结合我所说的,进行实践。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55万关注)。我有20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30万赞同+310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user avatar   sharetech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学中的532比例是什么含义?

难题和简单题的差异在哪?

高中物理公式真的很多吗?


从三本无望,到国内top10重点大学;

从成绩中下游,到成功保送读研;

从处处碰壁,到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

出生于河南东南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环境方面,对比于现在大多数同学,绝对谈不上优越。

当和朋友聊起这些,旁人给出的定论大多数是幸运、聪明。

相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并不聪明的人,唯有的途径就是拼搏努力、找对方法。

或许,这看上去“老生常谈”,但是我认为至关重要。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学习不是学生时代的专属品,它同样适用于工作之后。

因此,掌握住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对于大多数资质优秀、天赋异禀的同学提出那些让人琢磨不透的高大上学习方法,我认为,本文的方法会具有更强的普适性,也可以给很多怀疑自己的同学一点启发。

总结我的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1. 总结与思考
  2. 点-线-面
  3. 善于提炼知识

总结与思考

1个小时的认真思考,要比10天盲目拼命努力更加行之有效。

我一直是这一理念的坚实推崇者和践行者,因为,我切实的从中受益颇多。

记得高三经过半年的努力,成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400多分进步到500多。频繁的考试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我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再取得丝毫突破,560分这个界限似乎成了一面铜墙铁壁,无论如何,都无法越过。

为什么我比那些排名前列的同学更加努力,却依然无法取得超越?

为什么每次已经加倍小心,还是无法避免疏忽大意带来的错误?

为什么有些题型变了一种表现方式,就能给我带来新的挑战?

那个寒假,我没有按照老师安排的要求去盲目的完成寒假作业,我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进行了彻头彻尾的评估,也对自己反复犯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寒假过后不久,迎来了冲击高考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一跃突破了640+,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跌出全班前3名(班级共125人左右)。

记得大学时期和当年的高中同学聊起这些,朋友说“当突然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进入光荣榜前列的时候,很多人都感觉惊讶。”

但是,我很清楚,这一切都得益于寒假期间的总结与思考。

当对高中三年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会发现很多规律和技巧:

  1. 数学考试难度比例符合5:3:2,其中80%是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剩余20%才是具有挑战的
  2. 99%的数学难题都是基础题型的综合与变化;
  3. 看上去物理公式非常多,真正值得注意的每章只有1-2个

了解这些“真相”之后,就可以把书本看薄,把知识点浓缩,对待考试就更加轻松自如。

点-线-面

我不止一次的给前来咨询的同学提起过“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容易很多。”

在学习中也是这样,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取得突破,很多原因来自于陷入了一个死角,而不能从全局去看待学习这件事情。

以数学为例,集合、映射、函数、导数等。

看上去这些像是毫无关系的离散“点”,如果用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会发现它们每个阶段都有紧密的衔接关系,相辅相成。

如果,我们能够再纵向延伸,把这些知识点在脑海铺成一个“面”,形成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那么,当遇到对应问题时,就能够取得融会贯通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把目光陷入到当面看到的这道题目,不知所措。

善于提炼知识

这一点让我在大学期间屡试不爽,而且,还成功帮我拿下保研名额。

大学时间的生活应该都很清楚,丰富的课外生活、兼职、比赛,留给学习的时间特别少,尤其我这种经常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项目和兼职方面的人,每学期末到该考试的时候书本甚至都是崭新的。

而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长则一周,短则两天。

针对这种情况,想安心待在图书馆把书本从头至尾详细看一遍,然后再把习题做一遍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时候,一直以来养成善于提炼知识的能力就帮了大忙。

仔细研究历年的试卷,会发现,每一年的出题方式不停在变,但是题型分布却从来没有变过。如果按照题型进行归类,你会发现一张试卷涵盖的知识点屈指可数。

然后,再针对每一种类型的题去逐个突破,掌握这类做题方法,考试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无论是本文介绍的这3种我个人的学习方法,或者是不同地方看到的其他方法,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高效的学习方法一定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点,而是理解学习的真相

工作三年,脱离学校环境的我似乎已经忘记当初苦苦寻觅学习方法与技巧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直到最近半年,经常和我妈聊天过程中谈及11岁的侄子教育问题时,才让我突然惊醒。

不止一次听长辈在我耳边谈起“你们这是寒门出贵子的最后一代了”,这一点让我从侄子身上有了更加强烈的感受。

教育方面软硬件条件都比较落后、不负责任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补课班、一对一补课无论从经济还是环境方面都不允许…

或许,这就是目前大多数人看到的教育状况:

  1.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2. 经济条件悬殊大

生活在一线城市,家境条件优越的同学可以请来名校大学生一对一补课,从那些优秀的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成功的秘诀与方法。而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孩子,即便是身处其位的老师都可以脱离职责。

至于千千万万像我侄子这样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孩子,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在黑暗中摸索。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高考英语成绩高达105分,而同年的另一个省份高考英语平均分只有66分。

从表面来看,教育确实有差异和差距。

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评估目前的教育环境,情况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打破经济条件带来的教育不平等、信息不对称,让教育更加普惠、让信息更加流通。

例如,很多学生用来帮助拍题做作业、上网课的作业帮,你以为它只是一个APP那么简单,但实际上背后代表着我们在课外能获得的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

我尝试对比了教育类几种不同的平台和工具,但作业帮让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这些当年「引以为豪」的经验,作业帮早已为大家提炼并总结出了一份学习的真相。

关于怎么学习、学科痛点、怎样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等等。

比如前文关于数学和物理的3条真相,在作业帮就有系统的梳理,小初高全科的网课都有老师用这些的“金句”让学生醍醐灌顶。

再比如如何写作文:

作业帮总结用于提升语文写作水平的大招“动作分解法”就是其中比较好的一个例子,

利用动作分解法,把一个动作拆成一连串动作,可以把10个字变成50个字。

例如:

a. 她发了一个球。
b. 只见她高高的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她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

通过(b)对(a)进行动作分解,不仅能够让内容和字数丰富起来,而且从写作方面也更加充实吸引人。

除了这些,针对英语同样有精炼的方法总结,例如,跳过虽然但是,观点即答案。

作业帮的直播课内容,无论是付费类,还是免费类,都与我一直推崇高效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大家可以有意愿的上,也可以“白嫖”。

学科的内容以“学习的真相”这种更加通透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帮助你提炼出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把厚重的书本浓缩成精华。那些花费很多金钱请的一对一辅导都无法给出的高效方法,在“学习的真相”里都能够找到答案。

就像每次和侄子视频那样,我都会反复强调,“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或者迷茫的点,你随时可以问我,也可以借助学习工具寻求答案,让自己有方法可寻,离学习的真相更加接近”。

借助外力是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技巧。

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阶段,找寻方法这一点都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许你的薄弱点就是对方的强项,同样一个问题,自己盲目的摸索可能花费几天时间,通过咨询有经验的人,几分钟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而且,从别人那里还可以得到更加独到且有高度的见解。

也许我们目前没有与巨人一样的高度,但我们却可以借助巨人的肩膀眺望更好的风景,这就是学习方法的变通。

希望我们都能在更好的风景下有更加长远的目光,不断去掌握学习方法,接近学习的真相。未来很长,路途很远,但我相信不断努力与学习,征途就在前方。


user avatar   ttam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中时我还是一个,学啥啥不行,倒数第一名的学渣。后经高人(此高人已经北大毕业留学剑桥)指点一二,后来考上了一所非著名985,高人指点了我四个法子可以短期内极快的提升你的学习效率。学会一二就有学霸能力,四项贯通绝对可以迈向学神之路。


一、用仇恨情绪调动学习动力。

一般人,对于恨,只会把它转化为对别人的伤害。但是,牛逼的人,是把恨转化为自己的动力。有一种学霸就是如此——能够把愤恨转化为激发自己持续奋斗的动力。这种愤恨可能是对人,比如一个羞辱你的,瞧不起你的人;或者环境,比如贫穷,落后的家境。

我有一个初中学霸同学就是属于这种人。在小学的时候因为脑袋瓜看起来并不是很灵光,被班主任严重鄙视过,经常惩罚他。后来,上初中,他很不幸,那当初的小学班主任被调初中部,又阴差阳错地当了他的班主任。


按照常规的剧情发展,他应该是请求转班,或者是破罐破摔,故意跟班主任作对。但是,他,这两种剧情路线都没有走。而是在初一时,他挤进了全班前十,到初二时,时不时拿个第一名,到初三时,稳坐第一,跻身全校前三……

他还真不是脑袋聪明的那种人,所以,我就一直很好奇,为毛他可以直接稳稳地干掉了我的第一名位置,让我被迫当了老二,他到底修炼了什么绝世神功,一下子逆袭成学霸?

是后来的一次同学会,解开了我心中多年耿耿于怀的困惑——正是仇恨。那次同学聚会上,醉酒三分时,大家不约而同进入了对初中班主任的吐槽模式。


他当时就讲了自己多年来怀恨在心的一件事情——他说初中班主任就是他小学班主任,对他是一百个瞧不起,甚至是羞辱。特别是有一次,惩罚他,让他趴在臭水沟上面,爬了一节课……巴拉巴拉讲了很多,讲着讲着突然哇哇大哭,我们全部人都怔住了,什么情况?

那时候都大学毕业了,都成年人了,而且他还是个大男人,怎会如此反常表现?听他讲完,才知道,他对班主任恨之入骨。小学时,班主任对他的不公对待,让这位学霸同学留下了非常大的阴影。他内心非常不服气。

我瞬间豁然:原来,正是这种仇恨的力量,让他必须用成绩来一雪前耻。隐约明白了,为啥自己被干掉了——我似乎没有他那么强烈的恨的力量来推动自己。

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想说一点,“恨”的力量,你用好了,带给你的奋斗动机,是会非常之强烈的。这对你的高效学习,会有非常大的贡献,正如我这位初中同学一样,甚至可以帮助你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二、为自己设计学习“爽点”。

说白了就是给自己设置一个激励。

让你打游戏,看网络小说,你为什么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看个通宵?就是因为它们一直在触碰你的爽点。所以,你就可以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

在学习上,你也可以利用这种量,找到一个让自己很爽的点,然后,不断强化它。比如,你很享受别人用仰慕的神情看你——哇塞,学霸好厉害,好羡慕。那你就可以经常想象这种场景。为了保持别人对你的崇拜,你就需要不断精进。


再比如,你看中的妹子,就喜欢学霸型的人,那你就经常想象,妹子跟你在一起探讨高深有牛逼的话题时的场景,然后不断强化它等等。

这种力量,跟“恨”的力量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从学习动机上面去不断强化,从而促使你对学习形成强烈的渴望。当你对学习有强烈的渴望时,即便没有什么很牛逼的学习方法,效率也绝不会低到哪里去。

所以,要想获得高效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你为了什么而学。


三、一段时间只解决一个问题。

先上个案例。

斯科特·扬,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了。一个1988年出生的加拿大人。他之所以广为人知,就是因为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并且全部顺利通过考试。

这是怎样的一种学习节奏?


通常,我们学习一门课程,一本教材都是以学期来计算和安排的,但是,他的学习画风是这样:

十天掌握线性代数;

三十天学画人物肖像,接近专业水平;

十二个月自学通过麻省理工大学四年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

牛吧。很多人甚至会觉得这种能力,天才级别,神秘、只能望其项背。

但其实,我告诉你,一点都不神秘。只要了解背后的学习原理,其实,一般人,都能做到。这其中的门道,就是一层纸,捅破了,就那么点东西。这里,我就把我的研究结果免费送给你。


对于学习市面上流行的说法都是,你学习要学会文理搭配,学一下英语,再换一下数学,再换一下物理……你信,你就完了。

学习千万不能这么学。学东西,就要像烧水,一烧,就要一把火从头烧到尾,并且还要加大火一直烧。直到烧开,他才能称之为烧熟的开水。你要是烧着烧着,中途熄火,然后,再点火,烧到中途,又停火。那你这锅水,就一直都是生水。时间浪费了,柴也浪费了,水还没烧开。

学习也是一样的,一门学问,你要是学学停停,停停学学,就相当于,烧水,中途停火,然后又重新点火,到中途又停火,你就很难一次性把知识点学透,到家。只是徒劳浪费大把时间在原地踏步。

大多数人为什么学习效率低?不是什么方法太笨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在这里——都是走走停停式的学习模式。所以,学了后面的忘前面,复习了前面的忘后面。


正确的学习姿势就是,尽可能抽出一段整块的、连续的时间,一口气把一本或者多本同主题的教材学完。这样,你很快就会建立起一门学问的底层系统逻辑和基础。之后要再钻精,钻深都很容易。你要是东一下,西一下,你的学习就只能长期处于夹生饭的状态,给你的都是负面成效的反馈,要一直保持高效地学习就很难了。

但是,集中突破就不一样了。一本普通难度的教材,其实,对于具备基本学习能力的人来说,集中突破其基础,其实,有二三十个小时足够了。你一天要是能够集中十来个小时去学习,那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

其实,你仔细算一算在学校里一本教材给你每周安排两次课,一个学期20周,算下来,也就是三四十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只不过,把这些时间分散之后,你觉得很长。以至于给你造成一个错觉,一本教材,天生就需要很长时间才学得完。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你看了我这个计算,就知道,斯科特·扬十来天就搞定线性代数这门学问并没有吹牛。一册线性代数,一个学期差不多40堂课程,也就是30来个小时,他把这30个小时集中起来,一天花十几个小时来学,不就是两三天就搞定一本么。然后,整个大学的三四本教材,都这么去搞,不就是十来天的事情吗?这有什么秘密?很简单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当你这样去学的时候,你还会表现出学霸特质——别人可能要学几个月的内容,你一两天就搞定。这种“速成”的成就感、收获感,会促使你更加疯狂地再投入学习中。那么,对于“高效率学习”这个问题,你就再也不用愁了。

学习不仅是要只从书中或者自己探索经验更多的是听别人的总结和分享,就像世界各大名校的学习演讲视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第四,索因能力

这是适用于任何领域学习,非常牛逼,又简洁的一项学习技术。

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话,同样的知识内容,同样多的时间内,别人学完可能只是会背知识点,而你学完讲出来,则会有一种大师的感觉——有思想、有深度,学识渊博。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学习效率,相比普通的学习者,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要点就是从一个点,直线式的不断追问“为什么”。

注意,是“追问”为什么,就是说,不要只问一个“为什么”,而是连续追问多个为什么。一个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和连续问多个“为什么”,学习深度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

拿你中学时候的历史课本中鸦片战争这段中国历史知识来说,为何西方列强要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历史课本的回答就是中国闭关锁国,禁止跟外国贸易,故步自封,导致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第一个追问。大多数人的学习就只到这一步。

但是,学霸级的学习方式,就还会继续追问:中国为什么要禁止贸易?

然后,你会发现,TMD外国人卖给中国的大多都是鸦片这种祸国殃民的玩意儿,凭什么要让它来祸害自己的子民呢?

这就相当于你辛辛苦苦地耕地锄草,等了好几个月才丰收好大米、土豆这些有实实在在价值的干货型产品,然后呢,旁边邻居随便拔两根毒草来包装一下,说这是飘飘欲仙大力丸,然后,标以天价,把你一年的收成轻易就换走了,然后,还让你从此丧失劳动力。你作为一家之长,你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家人身上?


然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这些人干什么生意不好,为毛偏偏要选择对中国卖鸦片的方式来做生意?

然后,你就会发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别的值钱的东西可卖,但是,又有求于和中国做生意,于是就想出了这种下三滥的、强盗式的方式来讹中国的产品。

事实就是如此。英国当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就是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这些东西,他们不能自产自制,就只能从中国进口。并且,这些产品都是相当于现在的高端奢侈品一样的东西。光是茶叶这一项的消费都要占到当时英国家庭收入的5%。

而英国能对中国出口的只是棉花和羊毛这些东西,但显然,这些东西我们都有啊。结果就是,英国从中国这边赚不到钱,而我们很快就能把他们的钱赚光,以至于,十九世纪,清朝对英国的贸易顺差每年都在两三百万两银子。


钱被中国赚光了怎办?

为了把贸易差补起来,于是,暴利的鸦片贸易出现了。

你再追问:为什么外国人不能像中国一样去正正经经地生产一些像丝绸、茶叶、瓷器之类的、正当的、有真正实用价值的东西来跟中国交换呢?

这就要从农耕文明与西方海盗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等的层面来谈了。这里就不细谈了,否则就偏题了。

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够从两种文明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心智模式等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你的深度、广度就超越了常人一大截了。

这就是一条线地追问到底带来的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以上这四种方法,前两种是从动机层面来达成高效学习,后两种是从策略技术上达成高效学习效果。如果这四种方法,你都具备了,就道术兼备了,那么,成为学霸,乃至学神,指日可待!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小到大记忆力都特别好,小时候背一首诗只需要两分钟,后来高中学了文科,一直都是班里前几,大学考试周用了五天背下了一整本《文学概论》拿了95分,以年级第三的总成绩成功转到了全校最好的专业。

全文约1700字,全是干货方法论,不长篇大论,不枯燥。耐心看下去,我会把我的记忆方法都教给你。

首先,我一直认为我记忆力好是跟小时候学过珠心算有关。珠心算是脑子里有一个很清晰的算盘,清晰到每一颗珠子都能看得见,然后用手凭空拨弄,就能算出答案。甚至比按计算器算得还快。这个技能培养了我的图像记忆能力。这篇文章就是围绕图像记忆法来开展的。

背书的话也不要一上来就稀里糊涂地开背,背之前我们先要把书中的文字转化成一个框架。做框架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把书读薄,十页书就总结成一张纸它不香嘛!!!

比如这个《艺术学概论》框架,首先我们要知道第一节艺术的本质里面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几种看法,一个是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艺术本质问题一共由三种看法,要知道各自的观点,本质和中西方的代表人物。然后从人类生活来看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种,艺术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活,然后重点是艺术生产理论,这个艺术生产理论还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启示。这么一串,你就大概明白这一章的逻辑思路了。

接下开我们开始记忆。

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时候,先产生瞬时记忆,然后再慢慢变成短时记忆,在通过大量重复变成长时记忆,最后变成永久记忆

● 第一步瞬时记忆我可以比喻为用眼睛当照相机,照下来一张照片,为了让瞬时记忆记得更多一点,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拿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把关键词画上,或者是画圈、画三角、画方框,总之先把关键词整的与众不同一点,这样瞬时记忆会记得更多一点。

*而且背的时候就重点背这些关键词就行。句子里都是有一定逻辑的,只要把关键词记住,中间的许多动词都是可以顺口就连上的。而且老师本来就是按点给分的呀!

我觉得名词一定是要记住的,记不住是不能凭空想出来的,但是动词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都是可以稍微有点差别的。

就像东北有一个万能的动词叫“整”,它可以代表很多具体的动词,整点水就是喝点水,整点面就是吃点面,咋整呀就是咋办呀。

而且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喜欢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一大串不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中间内容太多太长,就有点理不清句子是要说什么的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找出主句说的是什么,然后再逐渐添加内容。比如“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这句话,主要成分就是封建地主阶级是社会基础,然后往里填是什么的社会基础。

当然,瞬时记忆无论这一步再怎么做,你闭上眼睛的时候,脑子里也还是些模糊的影子,上面的字一个都看不清,接下来要做的事让字清楚起来

● 第二步,开始短时记忆,把第一句话读两遍,然后闭上眼睛,把脑海里的画面想象成在word里打字,边背脑子里边出字,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在脑海里一笔一划地写上字。

每背一遍,就在脑海里写一遍,几遍之后话就清清楚楚印在那了,可以在脑子里直接读了。能完整在脑子里读两遍,这一句话就是背下来了。(这里不是要求一字不差,关键词关键信息背下来就可以)

● 第三步,就是以此类推,接着在脑子里写下面的话。

● 第四步:巩固。我一般是每写三句就会闭着眼睛在脑子里从头读一遍。记住巩固重复的时候一定不要看现实中的书,要直接看脑子里的书!忘了哪一块就先跳过,等背完再回头找书看。然后背到一半读一遍,全部背完再读一遍。这个看各人情况调整吧。

前几个月很火的北大学姐A4纸记单词法我觉得也是图像记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原版视频。
「简单来说,就是拿一张A4纸,先工整地把要背的第一个单词写在纸上,然后看着他,把单词的长相记在心里,然后看着他默念五遍中文意思。」

学姐说为什么要“工整”地写上去呢,因为我们将来在试卷上、书上看见它的时候他也是工整的印刷出来的,方便我们认出它。很显然,这就是用到了图像记忆,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样子,就跟我们记住兔子,记住老虎长什么样是一样的!

这种图像记忆特别适用于没有逻辑的文字背诵,比如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文学概念、定义之类的,毫无逻辑的长单词等。重点是背得牢!

最后,码字不易,我把老本都交给你了,觉得有帮助的小伙伴就给我点点赞,收收藏呗~关注我,持续为你带来学习干货!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超级大佬处学的

1、看一句核心内容,原文抄在笔记本上,

2、然后看讲录,(看懂了之后),把讲解分出几层意思来,提出关键词或小标题,抄在这句原文下

3、然后关上书,按照小标题,用自己的话把这段完整复述出来



大佬永远是大佬

效果好的出奇

不用不知道,谁用谁知道


user avatar   jupingxiaow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习生涯走了太多弯路?是不知道《高效学习者的7个习惯》

题外话:

发现收藏超过1.5K次,点赞才刚刚过700。

观众老爷们哇,你的随手一赞,可是答主“用心码下一篇文”的动力哈~

我是个终生学习者,如何高效学习?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国内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机械,低效,重理论,轻实践。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己任的学校,谁是知识最大受益者?不是学生,是老师。至今记得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

自己听懂不是真正的理解,能给别人讲会了才理解的更加透彻。

将知识给别人讲会了,本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大学阅读《如何高效学习》一书,才知道其暗合了费曼理论。此后多年的阅读工作学习生活,一直带着这个基本问题: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看知乎上有这类问题,就将多年总结的《高效学习者的7个习惯》分享出来:

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输入-内化-输出。

a.输入:

1.草木竹石皆是知识

2.稀缺的注意力

b.内化:

3.作战地图

4.费曼技巧

5.类比

c.输出:

6.知识型写作

7.知行合一

1.草木竹石皆是知识

不少学习者将知识的输入途径,局限在了阅读,这就错过了太多汲取知识的机会。一个高效学习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这种认知模式需要训练。人类的大脑,在没有接收明确指令时,会像永动机一样,习惯性地制造各类幻象。你回想下,当你走路、坐车、发呆时,头脑是不是习惯性地处于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当时制造的各类幻象,可有任何创造力可言?当你能阻止大脑的凭空幻想,认真用眼睛、耳朵观察这个世界,就能收集到更多的灵感、现象、素材,这远比幻想有意义的多。

哲学家约翰·杜威也坦诚:

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当你习惯了这种新的认知模式,汲取知识的通道就会宽广很多。再举个例子:如何通过看辩论节目《奇葩说》来汲取知识?不是作为存粹的内容消费者,我的观看方式:在正片开始前,就针对辩题写下来自己的正反观点,在正片开始后将自己的观点和辩手观点对照、佐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挖掘尖锐角度的能力。

延伸阅读:

2.稀缺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是你能专注做事的时间,言外之意,注意力不等同于钟表上的时间,有一部分时间会悄然溜走,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总有放空大脑的时候,不然也不会有消磨时间(kill time)的说法。

高效学习者能认识到注意力的稀缺性,格外吝惜自己的注意力:

a.知识付费能减少注意力消耗

一旦能分辨注意力和时间的区别,就能理解知识付费节约的并非时间,而是注意力。喊着学习时间不够的大多数人,他们真的缺时间么?实话是,他们只是缺少专注于某件事的注意力。花钱买知识,减少了挑选知识的注意力消耗;另外心疼钱的缘故,学习者会下意识投入更多注意力,以规避损失。

b.像锻炼肌肉一样锤炼注意力

注意力就像肌肉,可以被锻炼。记录每天注意力花销,分析其是否被善用,久而久之会愈少浪费注意力。

c.健身能提高注意力储备

一个强健的体魄意味着同等时间下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注意力。高效学习者,不会让身体拖了大脑的后腿。

d.绝不考验自己的自制力

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绝不将分散你注意力的物件,搁在附近。阅读的时候,将手机放在了余光扫到的地方,难免有忍不住刷刷朋友圈的冲动,难得的心流体验就会被打断......

以前我也对自己的自制力过分自信,买的跳绳、哑铃等健身器械基本几个月处于吃灰状态。今年醒悟了,不作死就不会死才是生活真谛。今年买了瑜伽垫,秉持这一原则,绝不考验自己的自制力,将瑜伽垫放在了非常醒目,便于拿到的位置。实测证明,确实大大提升了健身频率。办的健身年卡,离家也不到5分钟的步行距离。

延伸阅读:

3.作战地图

如果你连一张地形图都没有,就不可能组织一场进攻。

a.做研究的三种方法:打井、犁田、旅游

我大学毕设的指导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位贵人。为了完成毕设的剪力墙实验,导师带着我从北京赶往苏州,在高铁上,导师分享了我受用一生的道理,这是我导师的导师分享给她,她又转授给我的,那一刻有点武林前辈将毕生内力传给他徒弟的意思,这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识带给人的充盈感。

做研究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打井,是在一块很小的领域做到极致,打出井水来;一种是犁田,是选择一亩三分地,耕耘的比较透彻;一种是旅游,观光的地方足够广,你都体验过了解过,总能作出系统化总结。

毕业后,虽然没走研究这条路,去了相去甚远的传播行业,但这种做研究方法一直没忘,其对不同领域的学习有着普适性。如今面对新领域,我通常选择先旅游,先绘制目标领域的知识地图;再选择打井或者犁田,有了全局了解,再选择感兴趣的细分领域深耕。

b.基本问题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终身学习者和广告人,这也是我在知识的版图上旅游后,我发现自己特别热衷的两块领域,我就给自己提出了2个基本问题: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做出打动人的营销?没有天分的我,凭着学习生涯中一直带着这两个基本问题,时间也帮我战胜了很多同行者。

如何高效学习,对终生学习者而言,就像哲学家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是伴随一生的基本问题。

4.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的,操作起来很简单:

a.拿张白纸;
b.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过程;
c.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这个想法。
是不是很像知乎模式,知乎上认真分享干货的答主,答题本身也是在帮助自己,对已有知识查漏补缺。

5.类比

类比是利用二个不同领域(源域、目标域)中的知识相似性,通过类比从源域推导出目标域的相应知识,从而实现学习。这就好比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你站在桥梁的一端(已知),去看桥梁对岸的风景(未知)。第二句就是一种类比。

6.知识型写作

写作能厘清你的思路,但同样是写作,这个时代绝大部分自媒体人,从事的是热点写作,营销写作,情感写作。知识型写作者很少,但他们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创作人,他们产出助力于个人成长的“干货”。

从事知识型写作,会倒逼着你去学习,凭你固有积累,最多2个月,你大脑中的存货就会被掏空,为了产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你只能以终为始,收集资料,再通过写作内化成知识。

写作者的资料可以定义为:

a.理论。人类对某一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比如上文提到的费曼理论。
b.事例。各种例子,这个例子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c.操作方法。关于鸡汤的定义,有一个形象的说法,鸡汤是不给勺的废话。能具体实践的知识,才是对读者有意义的。

7.知行合一

知识被使用才彰显价值,否则,只是正确没卵用的废话。

如何高效学习,对终生学习者而言,就像哲学家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是伴随一生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好答案,只有更为合适的答案。


user avatar   lid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windows phone手机


user avatar   cindy-wong-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只是打个前站,标志着满清正统化已经正式进驻历史教育。

对满清皇帝的美化和对汉人王朝的诋毁将不断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user avatar   LittleBallOfF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为什么有“情话”这个词?
user avatar   gao-tai-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理科生觉得哪些知识不知道是文科生的遗憾? 
  怎样看待大学的学习? 
  如何看待国家官媒对「996工作制」的发文表态? 
  你坚持过哪些细小的好习惯? 
  国务院学位办明确「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位证书具有同样效力」,这意味着什么?将产生什么影响?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无法理解有宗教信仰之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你更喜欢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喜欢逛书店吗,在书店里会有一种很强烈的安全感吗? 
  领导答应的事不兑现,老是画饼怎么办? 
  工作不开心,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到底该不该裸辞呢?焦虑? 
  现在工作压力大,真的可以辞职换一份吗?辞职换工作的成本有多高? 

前一个讨论
美人鱼的下半身部分是什么鱼?
下一个讨论
逍遥游到底是在表达什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