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2022 中国经济年会上房地产被定义为支柱产业,这将会对楼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会松点,但影响想大也大不到哪去。


这句话的来源确实级别比较高,出自发改委副主任兼统计局局长之口。

而且是在中国经济年会上讲的,一个专门解读政策的通气会。

所以今天一堆财经号房产号炸了毛,纷纷表示我们的好日子来力。


我没那么乐观的原因很简单:

哪还有那么多钱啊。

中国居民部门(你可以理解成“打工人+个体户”)的净存款,最能直观反映中国普通人手里的财务状况。

12年时,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不到30%;

19年第一季度冲到53.6%,这是85年日本的水平。

照中行前副行长王永利的说法,现在的居民部门本外地存款突破100万亿,但贷款也接近70万亿。

居民部门接近70%的负债率,我都不知道这属于什么水平。

不要觉得这数字夸张。央行这两年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去年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是72.5%,今年一季度是62.1%。


房地产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用普通人的负债来换增长,把债务变成现金。

毕竟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现金全款买房,都得向银行借钱。

你向银行借三十年的钱,你这未来三十年的债就瞬间变成了银行今天向房地产上下游发放的现钱。

所以房地产的增长空间,其实就是看普通人还能借出来多少钱。

照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我国去年的家庭负债GDP占比是58.8%,这个数字倒是和我国的居民部门负债率接近。

那咱比日本的57.2%还高一丢丢。

不是说房地产不能涨了,但比照日本,日本是普遍涨么?东京、内畿、中京之外的房价能有啥空间?

除非打算学韩国。韩国去年的家庭负债GDP占比是97.9%,基本掏空。


房地产一直就是支柱产业。我指的不是那7.3%的GDP占比,那是水面上的。

去年年底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对各大银行设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中资大型银行被要求降到32.5%以下。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监管要求控制放贷(还是监管力度最严的时候),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这才是真正的支柱,金融交易量和稳定性的支柱。


现在再提一下,无非是监管松点,让银行对房企的放贷支持松点,不要人为限制非东京都市圈的房地产库存出货。

但要指望这就能形成普遍的热度,那是做梦。

没钱,就这么简单。

一线城市的房产总归是优质的,哪怕跌一点。因为这个优质不仅指保值升值,更指能够快速出手。

至于四五线乃至某些“新一线”,那就得非常谨慎地分析区位地段。因为你这个地区后续可能没有那么多本地居民存款来接盘。


最后,真正的看点还是政府支出。

政府自己举债搞房地产,别让普通人借钱扛了。

咱这也不是暴论。从政府、居民、企业的负债率来看,中国的企业是债最多的,19年的收入负债率在151.9%,远超发达国家100%左右的水平;

居民收入负债率56.1%,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但比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明显要高;

政府收入负债率只有38.5%。比发达国家动辄100%的要低,比印度巴西这些60%70%的也要低。

真要用房地产刺激经济,只有政府上,其他人没余粮。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条新闻后,我坚定了做一个吃瓜群众的决心,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但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既然住房是居民的消费,房地产能否纳入cpi呢?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老百姓没什么影响,难道一句话就能让人买得起房?本来就买不起,再涨也买不起。

这是说给地方政府的企业的话,是给他们安心的“平稳发展和良性循环”强心针。就算他们不说,谁不知道房地产是支柱产业。

基于既要又要的原则,前面还要再泼一盆冷水,就是重提“房住不炒”总基调。就是怕地方控制不住寄几,看看网上各种舆论已经疯了。天威难测,一句话都能揣测上半天。

不管怎么说,放开部分多套房限制应该是没跑了。但怎么判断谁是“合理性”住房我个人持谨慎态度,“针尖大的窟窿能漏斗大的风”。对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和制度安排必须要提速,起码给一些人准备一艘诺亚方舟。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真的要救房地产,都是悄悄地转移注意力以后,生怕别人知道要启用夜壶,当时不少城市可是把节制房价过快上涨天天挂在嘴上,这些城市对于供给市场的操控往往玩的更溜。表现为央行突然在短时间大幅度降息,配合地方的限购政策放开和货币化棚改,才能快刀斩乱麻的转移负债和推高房价,居民反应过来进一步加杠杆上车。

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大概率是给市场打气,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用,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不可能不管,居民负债也接不住再来一次债务转移,生育率和消费能力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降息和居民负债空间这种筹码未来有更重要的用途,打气成了维持房地产市场信心最主要的政策手段,降准也很难形成有效的信贷,大概率只会推高超额准备金,大家一天多接一些推广电话而已。毕竟打气也能影响人的思维,高杠杆的投资者信心在,咬咬牙坚持就不会出现大规模抛售恐慌,正如本人之前的回答所说,16年涨价去库存之后的投资者大概率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这部分老乡要为房地产站好最后一班岗。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下我反而明白了,楼市现在非常危险了。

如果不危险,不至于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予支持。

不过我唯一不理解的事情是,这危险程度,得有多糟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大概率戳破泡沫。

这就非常非常有趣了。

或者说,大的不是风险,而是泡沫么?

恩……

我宁愿大的是前者,如果是后者,那么泡沫戳破之日,市场崩塌之时啊……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一年美国除了纽约以外的地区房价暴涨,我还担心再这么暴涨几年美国房价就要赶上中国了。

果然担心是多余的……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有人问过一个问题:既然自由市场下的经济危机确实可以自动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能忍受一下这个调节,而非得用行政手段干预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理论上危机一下解决二三十年,确实可行,甚至这种解决比靠人工干预做的仅仅延迟危机要彻底不少。但是,危机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耽误不起。你让一个个人就忍受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损失,甚至仅仅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不愿意,不愿意,社会危机就来了,政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大家就去解决政府。


房地产问题其实可以这么类比。

这几年对房地产的治理对不对?对。确实过去那种几年一上升的玩法不行了。但问题是,该怎么治理呢?是否就该按网友们支持那种暴力处理法?事实上,处理力度还没有达到网友们的要求,仅仅就是三道红线之类,就已经出现经济问题向社会问题转会的情况了。

比如这两年里,以恒大为代表的大大小小房地产公司出问题甚至破产一大堆,留下的是什么?是遍地烂尾楼。这就不说恒大理财那些问题了,光说全国这些烂尾楼,背后是多少个钱包?上百万家庭身家都进去了,你说这说房地产调节的正常阶段,让我等?等你个头啊。

然后这些人上访,围政府。政府怎么解决?你让恒大们解决,真没钱了,银行也贷不出来,当然许老板们确实有钱,但这是有限责任公司,依法你不能去要人家自己的钱;你去找别的房地产公司接盘,不接了,过去接盘是因为接了这个政府会给我别的补偿,把别的地拍给我,现在既然拿地死得快,那政府也没有什么可补偿的了,傻子才接呢。


所以怎么办呢?

办法一,去他娘的资本家,让他们尝尝人民铁拳,把他们抓了,把家抄了,靠抄家的钱、政府补贴再加上群众的一些义务劳动,把这些烂尾楼建好,让买房的人可以住进去。

方法二,妥协,放松政策,让房地产商适当少一点利润就是了,烂尾楼还得有人接手,还得有人善后


方法一这种法子,没人敢用,尤其买得起房的阶层,大概率内心也不愿搞这么狠,恒产者有恒心嘛。


所以,只能方法二喽。变相承认过去两年对房地产的方法是错误的,太左倾了,既然过去已经进两步了,这会儿赶紧退一步,也算目标达成。


user avatar   ding-li-30-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预测一下

1.国内很多类似恒大这样的企业会被洗牌洗掉,然后有些东西会被国资委继续逐步收紧。

2.大基建又要开始做了。这个投入只高不低而且会越来越高。

3.后面两年通胀会越来越厉害。物价会越来越高。不动产依然也会水涨船高。

4.现在的情况和08年的时候一样,一开始很多的资金都是投在各个实业的,但是没有一个实业能容纳这些资金,所以最后兜兜转转可能又会流到房产。这个过程大概有个一年到两年。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谁都知道不应该继续这样下去了,但是你又没其他的办法。最后只能饮鸩止渴。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要去库存。

1

如果回顾这些年的房地产政策,什么是大家最讨厌的点呢?

没错,是涨价去库存。

这个在2015年大放异彩房地产调控手段直接把全国房价普涨了3倍以上的同时还成功带动了一系列数据和社会观念的剧烈变化。

自15年起,生育率开始了剧烈滑坡,自15年起,房产成为了衡量居民财富的唯一指标,自15年起,社会整体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极其厌恶的观感.....

就以房地产税的试点为例吧。

单纯从经济学理性人角度来看这件事,大众对于房地产税这种普征的税种应当是很拒绝的,但实际上在推动房地产税的时候,普罗大众的态度整体还是支持的。

这就涉及到行为经济学范畴了,出于公平原则,人们宁愿自己付出一点代价让那些靠着不公获益的人承担更多的代价。

大家都想让炒房者付出代价。

但如果我们平息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待“涨价去库存”这个事的时候,其实大家会发现这似乎又是一个唯一的选择。

带有金融属性的资产都遵循着“越涨越买,越跌越卖”的属性,房地产市场自然也是一样。

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房产卖的好,地自然就不愁卖。

去库存稳的不是地产,而是财政,而涨价就是去库存的最好办法。

单纯地从财政角度考虑,涨价去库存的逻辑没有任何一个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还能对经济带来一些反哺。

对地方来讲,如果靠土地财政收到足够多的钱,那么相应的其它税收就会少些,具体来说就是当地百姓和商家的税负会稍轻些,整体的经济运转也会更效率些。

但对15年房地产调控来讲,它的最大问题不是手段,而是微操层面上实在太糙了,甚至于直接就把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给玩脱了。


2

其实涨价去库存这个操作最初并不源于15年,只是15年彻底被人熟知罢了。

纵观我国商品房改革之后,房价总体一直就是上涨的,但其实这个幅度相对还是可控的,所以大家也没感觉到什么。

就按7年堆积一波库存来算,堆积这波库存换算到地产上,其实微操得当的话上涨个30-50%也是能把库存给消化掉的,然后房价稳一稳,再等个7年攒一波库存然后再来个30-50%去一波是比较合理的。

这样做,既然把房地产库存给消化了,而这个涨幅也能通过通货膨胀等给消化掉,而站在老百姓角度上,有房的人对这个涨幅也是满意的(保值上),没房的人努努力、咬咬牙也是能接受,而且这样财政也能有个维持。

但15年把这个健康发展的逻辑给毁了。

为了清理一波库存,我们把房价拉了3倍,你从去库存上看确实效果很好,但结果又如何呢?

15年那一波,至少把预想中未来二三十年的涨幅给跑完了,炒房者赚的盆满钵满,没买房的人直接就上不车了,贫富差距直接拉大的同时也给商业运营增加了太多的成本。

涨价去库存的微操被彻底玩脱了。

毕竟你站在个人角度来看,你给我画个大饼,你说让我踮踮脚能够到我认了,你说让我跳一下我也能接受,就再扯一点你说我找个梯子也不是够不着,但15年相当于直接就把大饼给挂到月球上了。

愣是把人给整绝望了,结果不生了,躺平了,也不想奋斗了。

对于整个15年涨价去库存这个操作,战略层面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战术层面上却捅出了大篓子,所以就惹得争议很多了。


3

但在2022年,涨价去库存这波神操作会不会重演呢?

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去库存是肯定的,但至于涨不涨还要再看。

其实就像我最早所说的那样,2015年那波的涨价去库存微操实在太拉胯了,直接就把这些年的操作空间给整没了,除了靠时间和通胀慢慢消化之外,其实再拉也是不怎么合适的。

毕竟不像前些年,现在生育率也成了一个很需要关注的点了,再狠拉一波就真成了存地失人了,而且再拉又能拉多少呢?

你要说香港房价是以整个中国大陆为支撑还算说的过去,但你能想象到咱那个小县城房价再涨3倍的样子吗?

别说贫穷会限制想象力了,道德上也不允许我这样想啊。

2021年的市场逻辑更像是尝试性的“降价去库存”,然后尝试了这么个一年,选择性对房产进行了暴雷,然后设法推行了央企国企的进场,也试了试效果。

降价去库存不太可行。

当然,其实这事也不用说,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也就没考虑过降价去库存能成,只是说看看惯性能不能来一波。

于是接下来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尝试尝试“不涨价去库存”看有没有操作性。

具体咋操作也很容易,先对那些看空房产的言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然后找些机会去吹吹风,说什么房地产依旧会是优质资产,地产不会崩,房价不存在泡沫这些言论去稳定一下人心,然后再根据个别地区做点文章就好了。

因城施策嘛,房贷利率可以降一些,调控政策宽一点,然后制造一波焦虑看看效果。

在利好的消息影响下,出于房地产市场过往的优异表现,再加上目前市场投资风险的不断降低,肯定是会有人愿意主动参与买房的,只要这个数量足够对,库存也不就降下来了吗?

地价可以不涨甚至还可以小降一波,只要继续能继续卖就好。

于是“不涨价去库存”成了现在理论上的最优解。


3

当然,理论是理论,实践还是不太一样的。

但如果说“不涨价去库存”也效果不太好呢?

那其实就只剩下“涨价去库存”了,当然这个时候操作要怎么来呢?

先放松局部城市,让部分城市猛涨一波看看能不能做成示范效应带动周边一起上涨,然后如果不行的话就看看是不是利用指导价给微操一波。

涨价可以,得有个幅度,10%以内吧,还不能一下用尽了,然后靠着就开始去库存。

我知道很多人会问了,这个涨幅也不明显啊。

其实是可以进行配套措施的,就比如说定点拆迁搞点货币安置,并引导这些钱进楼市起示范效应然后把这波库存给消化了。

就算消化效果不好,但最起码也要给后续政策留有时间不是?

在这个过程中,搭配着税改等措施把以往不好收的税给收一部分,然后房地产税看看能不能再创收一波。

至于你说短时间看到大跌?

那啥,再来一波大涨的离谱操作都比大跌可能性大,财政这缺口咋办呢?

还是那句话,现在财政离不开卖地,而对楼市来讲也是这样。

就是要继续去库存。


user avatar   ben-ai-xin-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岸一...那啥来着?





        

相关话题

  2015 年初,中国制造业形势有多严峻? 
  2018 年的万达现状是怎样的?为什么不断「卖卖卖」? 
  如何看待 IMF 预计「中国将成 2020 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 
  疫情过后,多国房价上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国内房价又会如何变化? 
  和男友都有意向去市里工作,想让男方在市里买房子结婚,他说以后工作定了婚后再在市里买房,怎么说服男友? 
  女朋友贷款一百多万买车买房逼我结婚,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买小米呢? 
  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价何去何从? 
  中国房价涨成这样,为何没有任何经济危机的征兆?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胡锡进卸任环球时报总编辑,将以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身份继续工作?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害怕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