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方伪史论这种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的东西,为什么会流行?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tokam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有或者说曾经有几位自学或主修古典学的朋友。


题主这个问题“西方伪史论这种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的东西”就是有很大问题的。

即使我个人反对伪史考,也无比支持我的朋友们在普及古典学方面的努力,但是我还是要说:

认为“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伪史考”是一种相当轻慢的态度。

(1)从最基础的角度上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古典学在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因为种种原因缺失了公众史学的一环,那么“多读两本书”,而且是“合适的书”,本身就是需要相当高的成本的:无论是认知能力/欲望的缺失,还是求知渠道/闲暇时间的缺失,都会阻断这种“多读两本书”行为的可能性。

而古典学恰恰不是什么可以速成的学科:你可以在一两本书里面基于某种既有范式快速了解当代政治哲学,但你不可能通过相信一本《抄工与学者》就打倒伪史考。如果你真的需要基于某种”独立的““精深的思考”来反驳伪史考,只靠一两本书是非常不够的:你需要了解古典学+世界各国不同模式(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大概如此)的比较考古学,以及,作为分支也庞大无比的文献学基础。简单说就是“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后面如果接受不了可以到此为止了----

(2)当我们谈到“西方伪史论只要多读两本书就能反驳的”的时候,这里暗示了书籍指向了一种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但是为什么可以100%地肯定,这种功能最终实现了对所有”伪科学“(这个概念也是相当混杂的)的有效抵制(这里暗示了一种读者,甚至可以说是”公民“的有效行动)?反之,如果某种书的效果是“只要读两本书”就能对某种意识形态“形成有效抵制”,那我会觉得这种书,或者说阅读行为中体现的”行动“非常可疑。

(3)更进一步而言:伪史考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讨论历史,而是关乎当下的认同。但是,一种观念上的政治行动,并不一定会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展开。以种族歧视话题来做个比方,你写了一万遍给你展示真实的某个人种历史、生活面相,甚至指向某个人种和你共享一种具备人类层面共性的生活方式,难道就能在实践层面反驳得了”我就是歧视某人种“的观念吗?

(4)我们不能单纯从捍卫历史真实的角度来展开对伪史考的认识,因为伪史考也以”捍卫真实的学科政治“为名义来展开自己的实践。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希腊伪史考本身的研究逻辑是要树立,或者说重申一种知识型的阶序,这种阶序树立了一种观念,把不同文明的发展方式和纯粹性的计量概念比如时间、地理范围、农业/工商业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政治性的匀质化改造,在这种观念下,我们将单一的核算观念批发到各个文明的研究上(伪史考也依赖于这一套标准对其进行自认为的数据、材料推翻),就可以形成对这个文明的某种地位结论。


user avatar   gao-wu-f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呢?当然是有人别有用心啊

三百多个赞,口气大的不得了,一看评论区,一开始写的是狄德罗的《风俗论》,好么。

这不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扯《风俗论》的虎皮做大鼓的,也不是第一个把《风俗论》的作者说成狄德罗的。理直气壮的说瞎话,错都错得一模一样,说明什么呢?有人生产出这些谬论,有些人要么是不加以分辨就无脑复读,要么就是明知道是谬论也要传播。说过很多遍了,非蠢即坏。

题主说得好,多读两本书,伏尔泰的《风俗论》怎么写的,可以自己看嘛。可是呢,有些人明明读了书也要扭曲其中的内容来传播谬论,有些人就是乐意复读谬论还自以为自己在思考,骗子遇到了傻子,怎么办呢?我是觉得无法可想,唯有提升自己的防骗意识,对于被骗而叫不醒的,那就只有扁鹊三连了。


2021.12.28


虽然题主说的“多读两本书”只是虚指,但是有两本书我是一直推荐的: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伪史论的人在讨论的时候,经常进行学术成本转移。

比如,我之前说过不少新柏拉图主义对柏拉图的引用并以此证明柏拉图至少在10世纪之前就被引用了,但是伪史论的人会不断要求你提交新的证据,要求你提交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年代证据,要求你说明为什么只引用了这么一小片(实际上新柏拉图主义者写过很多大篇的引用)。幸亏我这方面小有收藏,多少还能应付,但伪史论的人还不满足,甚至要求我提供文物的残篇的原版图片。

看似很合理,但实际上这是在转移学术成本。我如果向伪史论的人要《淮南子》的宋代刘泖生原版抄本全部图片(我不要涵芬楼影印本,天知道那是不是伪造的?doge),他们能给我?伪史论的人敢不敢用同样的证据强度去要求研究《淮南子》的人?要知道我要的还只是《淮南子》的宋本原版图片,还不是各种《淮南子》残篇的图片。

所以,伪史论的人真就不考虑印刷和学术成本么?真以为搞古典哲学的都是喝凉水和西北风长大的?你们告诉我哪家出版社会大量用铜版印刷附上照片的?直接把一个经济问题转变成为一个攻击的证据?任何一套原版古籍的照片都是有市场价的,不是免费的。如果伪史论不吝赐本的话,也可以把OCT(Oxford Classical Texts)系列的所有照片都发给我,我来帮你们鉴定真伪。

所以我劝大家以后转移思路,比如质疑柏拉图作品的,就请他准确的给出章节编号,版本分析,以及原文。让他先证明出一个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不是泛泛的说什么西方中心论。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乐见这种理论的流行。它又一次帮我降低了鉴别一个人的成本。


user avatar   bai-lian-6-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反驳伪史论的普遍水平很差。

20%嚼学术名词和生冷知识,在秀专业门槛。

20%自己也在胡说八道(比如这个自以为读两本书就可以反驳伪史论的提问者,偏偏还很自信)。

还有60%在装逼和扣帽子:你居然不同意我的,你是何新之流。


旁观者看伪史论这个话题,简直乌烟瘴气。

要知道,国内最聪明的群体压根不会花精力研究这个领域。你diss何新学术不行,可惜国内有几个顶尖的学生和学者会研究古希腊史?这种又找不到工作又没啥经费的行当?

你去看看AI、互联网、金融下的各类回答,观点犀利、逻辑清晰、大神频出、各领风骚。

这些优秀人才谁有精力研究考证古希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目前为止,连中西历史研究方法论(或者说双标)问题都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论述,专业出身反驳伪史论的,最高水平也就是掉书袋而已,有啥资格举着科学大旗反伪史论?就那水平也配?

没有人才基数,水平臭是肯定的。

这个道理和中国男足的实力和国内经济实力成反比类似,如果中国男足鄙视球迷不够专业,外国月亮就是圆,你服气吗?

反过来,伪史论的支持者,虽然水平也层次不齐,同样有人才基数不足的问题,但有一点我觉得是很好的:人家不装逼!


我站质疑,一切反对质疑的,或者想在这个领域搞政治正确、或身份权威、或知识权威、或扣帽子、或煽动民族主义或者逆向民族主义的,都是不入流的玩意。


user avatar   chen-wei-44-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刚刷到了这个问题

下面真的是群魔乱舞

懒得评论他们的言论,这些人真的是地摊文学读的太多了,伤了脑子

*************************************************

你这个问题恰恰是问到了关键处了。

读书是为了干什么?

求知啊,对不对。

可读一本书必不可少的会存在一些疑问,所以读懂一本书,就要去读N多的参考书,只有这样,才会明白其中的原理,要知道,这个世上从不存在一本书便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哪怕只是本行业的也不行。

所以,书读的多了,问题就越多,我们会发现一知半解的人总好为人师,可学富五车的人却总是默不作声,原因便是如此,书读越多,会发现疑问越多,于是就想求解。

我们读中国史,不仅仅有官修史料,还有民间史料,有县志地方志,有文人骚客的笔记,有石刻,有古藏,甚至还有不断出土重见天日的古文献,就这样,我们想要复原一个两千年前的事件都很难,然而,你所谓的西方史,两本书就搞得定?

当然,大家都知道,你这个“两”字用在这里是个量词,不是真的说两本,但这个量词在中文中的使用,绝对不是指很多本,而是几本的意思,最多不超过十本。

来来来,现在是你表现自己的时候了,给大家展示一下,西方史如何用这寥寥数本书便能说的明白?

我们可以问各种问题,但就是不能质疑西方史?

所以问题来了,这是书读的多了开始质疑了的问题,还是只读了两本地摊文学,然后张嘴闭嘴的给人戴帽子的半瓶子货的问题?

奉劝一句,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不要认为什么事物读了两本书就以为掌握了真理,其实不过是丢人现眼罢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知识有问题,书能解决,但精神有问题,书解决不了,要找大夫。

国家有世界知识出版社,有《列国志》系列图书,有汉译世界名著,有三联,商务大量学术出版社,高校很多都有历史学系,有世界史专业,每次领导出访,都会对所访国家的历史文化总结概括。国家已经很尽力了,还有傻的,那只能找大夫,书没用。饭到嘴边了,你自己不嚼,还说饭都毒,这不是神经是什么。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找公安法院的。



user avatar   yw-y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普通的盲信西者没有义务提供公元前文物的资料。

但是历史学学界有义务拿出这些证据支持古希腊文献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些证据,就应该承认他们不知道古希腊文献是不是公元后新写的。

这些证据的资料本身就算是付费,也应该有免费的索引。

问题是,盲信西者连这样的索引都不知道,就坚持责骂质疑者的怀疑。这不太合适啊。

最近看思想史。发现了西方的洗脑功力深厚。所谓的古希腊文献,只有十二世纪的结论。几乎没有九世纪之前的文字证据。

而这,绝对是有目的的,那是几百年拉丁语系学者的努力。




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所在地是小亚细亚+埃及+两河+伊朗+印度河+粟特+北非,还拥有西班牙很长时间。几千万人口。

而且小亚细亚,两河,埃及都是几百年间有和平的宗教场所(修道院,清真寺),养着大量的脱产学者。

特别是伊斯兰高度推崇知识。教义上就说物和人的崇拜是错的。真主给人类最重要的是古兰经,其次就是知识。

对比之下,古希腊只涉及现在希腊地区+小亚细亚爱琴海沿岸+短暂埃及和亚平宁。两三百年历史中连年战争,人口几十万最多百万。稳定提供学者保护的场所很少,所谓的学园都只有一两代人就毁于战乱。而亚历山大等图书馆不是学园,只提供查阅。并不能保证大量学者生存和安全的保障。


结果,古希腊文明以青铜文明,农具还没有金属的半原始农业社会,居然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人口,更加动乱的学者生存环境,活生生创造了多数哲学和数学物理知识。而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以铁器农具和几十倍人口外加稳定的保护学者的社会文化。居然只能是“抄写和翻译”,“几乎没有原创”。

这就是西方认知的历史的世界观。

当然,作为严肃作品,他们还是必须捏着鼻子,用尽量少的篇幅,在篇章的末尾不起眼的地方,说其实传抄过程中大幅加入了新东西 以至于后人难以区分。

当然,信仰是不能丢的。所以你看完这本书后,留下的印象绝不是阿拉伯学者有不小贡献。而是古希腊贡献了绝大部分,伊斯兰学者只是是翻译,只会毫无具体感知到含糊记得伊斯兰学者有贡献,甚至他们的新知识是副作用更多的。




user avatar   kato-megumi-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意义的“伪史论”者并不是不读书,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乐于输出观点伪史论者在阅读(一部分)中国古典文献,以及掌握相关语料的水平都可以说是可圈可点的。对相当一部分伪史论者来说,堆砌更多语料(不管是真是假)都是论证自己观点权威性的几乎唯一手段。毋宁说,很多人是读得越多,越坚信自己的伪史论观点的。

不要预设这样一条路径:存在一条掌握知识的路径,只要通过这条路径就能得到“科学”的无谬结论。

当题主默认“读书”可以得到“正确认识”的时候,恰恰落入了伪史论者同样的逻辑里:所有书籍都是,且理应是意识形态工程。只不过伪史论者觉得,应该把当下普通书籍里充斥着的“西方中心论”置换成别的一些东西罢了。


user avatar   tie-tie-80-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记载,明朝人李田所最早建立了完整的微积分理论和引力理论,并写成著作《仲夏夜的引理》,然而还未等李田所发表他的著作,李自成就带着大顺农民军打进了北京,一名叫做王远野的同性恋农民闯入了李田所家中,对其实施爆菊恶行,李田所失血过多而死。好在李田所死前曾把书稿交给一名叫做碧丽·海令墩的西方传教士,大顺进京之前,碧丽风餐露宿一路南逃到澳门 乘坐葡萄牙商船辗转回到了欧洲,并把书稿卖给了汉学家英国人木吉。木吉大加赞赏:“你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一个传教士!”木吉废寝忘食地翻译书稿,写断114514支笔,共计1919810字,然而就在翻译完成之时,一名叫做伊萨克牛顿的惯偷偷走了他的全部心血。牛顿如获至宝,立马把仲夏夜的引理改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发表,一时名声大噪。一百五十年后,英国人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偷走发明微积分的功劳,便捏造了惯偷牛顿的履历,编造了苹果砸脑袋等故事,把他塑造成了一名科学家。西方伪历史其心可诛!




              

相关话题

  为什么打捞战沉舰的纪录片里从未见人骨? 
  如何看待「双城之战是个彻头彻尾的西方逻辑的片子」这句话呢? 
  有较高学历的人倾向于西方伪史论吗? 
  中国如何得到得到西方的认可? 
  西方国家为什么反对死刑,反对死刑的理由有哪些? 
  现在的作者写历史穿越小说为什么爱走西方那套? 
  希腊歌曲《你将如闪电般归来》中的歌词“黑色星期二”和“红色苹果树下的紫衣贵族”是什么意思? 
  1500-1900年欧洲社会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只有欧洲有中世纪的说法? 
  如果我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我如何才能长期把持罗马皇帝,如何才能让罗马皇帝垄断成我这一个家族? 

前一个讨论
以汉朝时庙号的严格标准汉朝以后哪些皇帝能保留庙号?
下一个讨论
如果三体中钢印族打上的思想钢印不是「人类必败」而是「不可以色色」剧情会怎么样?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