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剧《切尔诺贝利》拍得怎么样?为何能获得高分? 第3页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说,再让西方媒体这么抹黑下去,二战就要变成苏联发动的了。

参考上述思路,我想说,见图

,切尔诺贝利迟早要成美国派海豹部队炸的。目前两方势均力敌,战况非常胶着。


还高光时刻,切尔诺贝利事件彻底揭掉了苏联政权虚弱无能的遮羞布,苏联人民从此不再相信这个这个政权的谎言,事件还再次掀开了乌克兰的疮疤,饿死人家三百万(保守)农民旧账还没算清,又送了这么一个大炮仗,此时距离乌克兰拒缴全苏经费还有四年。可歌可泣嘛,丧事当喜事办,大家都不是外宾了,熟得很。

在公开场合中,瓦列里·列加索夫在苏联核工业安全的问题上,继续与政府保持同一口径。他说,他没有指责苏联的反应堆,除了那些最无法预见的因素,这些反应堆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位院士坚称,核电代表着原子能科学的巅峰,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不可或缺。但在私底下,列加索夫却被他听到的、总理雷日科夫在一年多以前告诉戈尔巴乔夫和中央政治局其他成员的话所震惊:雷日科夫说,切尔诺贝利的爆炸不可避免,而且就算不发生在那里,也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在另一座苏联核电站。只有到了这时,列加索夫才最终意识到,这个核能大国的中心已经堕落到了何种程度:秘而不宣、漠不关心,傲慢自大、玩忽职守,以及设计和施工的低劣标准,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他看到,无论是RBMK反应堆,还是与之竞争的压水式VVER反应堆,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危险。他开始对这些问题开展更详尽的调查,并向中型机械制造部提议,设计新一代以熔盐为冷却剂的反应堆。但他的建议却被报之以狂怒和义愤,当时仍担任中型机械制造部负责人的叶菲姆·斯拉夫斯基告诉列加索夫,他是个技术盲,最好别插手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
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坚信的所有政治教条划地绝交,这位院士说,苏联科学已经迷失了方向。那些创造了苏联技术的辉煌壮举的人们,那些建成了第一座核电站、将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的人们,一直在为一个崭新的、更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其所作所为都秉承着源自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崇高道德和勇敢坚毅。但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却在他们手中断了线,只留下了一代技术精湛却道德败坏的年轻人。列加索夫认为,正是这种苏联社会实验的彻底失败,而不仅仅是几个冒失莽撞的反应堆操作人员,应当为四号反应堆爆炸所引发的那场巨大灾难负责。
列加索夫死后两个星期,在一场召开于基辅的有关事故医疗后果的国际会议上,苏联卫生部长致开幕词,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派代表参加。苏联科学家第一次承认,在这场灾难发生时,有1750万人,其中包括250万名7岁以下儿童,生活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污染情况最严重的地区。在这些人中,有69.6万人在1986年底之前接受了苏联医疗政府部门的检查。然而,到那时为止,官方口径中,因这场灾难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仍与上一年公布的数字一致:31人。卫生部长说,他们没有发现人群中出现任何一例因辐射而导致的伤害,“我们今天可以肯定地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已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
但苏联公民不再相信他们的科学家。在基辅,即便事故已经过去了两年,年轻夫妇仍不敢生育子女,人们将任何一种微小的身体不适都归因于辐射影响。《乌克兰真理报》遵循承诺,开始刊登距离核电站最近的三个主要城市的每周放射性报告,像天气预报一样时时更新。但原子能工业的官老爷们仍旧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但因习惯了自己在乌托邦中备受崇敬的偶像地位,他们虽然发现自己面对着种种猜疑和敌意,却依然无动于衷,不屑一顾。
在基辅的某次医学会议闭幕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苏联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严词斥责了那些公开预测将有数千人因事故后果而患上癌症的科学家。“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忘记了,导致癌症的原因存在多种变量,”他说,“我们永远都不会讨论到底有多少例的问题。这是不道德的。”
他还驳斥了那些关于因爆炸造成的长期后果而导致疾病的报道,认为它们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放射恐惧症”(radiophobia)的表现。
……
对于苏联最后的当权者来说,被四号反应堆的爆炸释放出来的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并不是放射学意义上的,而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扩散到整个欧洲上空的辐射云,令这场浩劫无法继续隐藏,这使得中央政治局里那些以往对戈尔巴乔夫推销的“公开性”政策最不情愿接受的保守派,也不得不开了个口子。这位总书记意识到,即使是国家的核工业机构,也已因遮掩、无能和经济停滞而受到了破坏,这使他确信,整个苏联已经病入膏肓。这起事故后,沮丧且愤怒的他,面对彻底变革的需求,一头扎进了名为“重建”的经济改革中,试图在一切太晚之前拯救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验。
然而,对信息的严格管控一旦松禁,苏联便无法再获得以往的控制力度。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开始日渐公开的新闻报道——先是发表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的新闻故事,接着是电视纪录片和流行杂志上的个人回忆——让人们可以公开讨论以往一直被禁止报道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药物成瘾、流产危机、阿富汗战争和斯大林主义的恐怖镇压,等等。开始时的星星之火,逐渐汇成燎原之势,苏联公众开始发现,在许多问题上,他们长久以来一直被深深地误导着。这场灾难,加上政府在保护国民免受灾难后果影响上表现出的软弱无力,终于打碎了那个苏联是一个拥有足以领导世界的先进技术的超级大国的幻影。此外,当它试图掩盖业已大白于天下的事实真相时,即便是最忠诚的苏联公民,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领导人是如此腐化堕落,那些梦想不过是一个假象。
瓦列里·列加索夫自杀后不久,《真理报》发表了这位院士用录音带记录下来的切尔诺贝利口述回忆的编辑摘要版本,在其中,他描述了应对这场浩劫的准备工作是如何不足,以及灾难发生前的一连串安全事故。“去过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之后,我得出结论,这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苏联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全面崩溃的集中体现。”他在一份发表时题为《说出这些,是我的职责》(It’s My Duty to Say This)的个人陈述中这样说道。到1988年9月,为了向外界发出整个系统迅速转变的信号,中央政治局屈服于公众的疑虑,终止了两座新建核电站的工程,尽管位于明斯克市郊的那一座已经接近完工。
10个月后,苏联核工程师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在《新世界》上发表了一篇掀起轰动的事故曝光文章。尽管有所谓的“开放性”政策,梅德韦杰夫仍花了两年时间与克格勃和切尔诺贝利新闻审查委员会——专为避免有关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最敏感信息外传而成立——暗中角力,才最终令自己的文字得以发表。站在这些反对力量背后的,是切尔诺贝利政府委员会主席鲍里斯·谢尔比纳,他担心梅德韦杰夫会曝光自己在普里皮亚季的一举一动,而这种担心并非全然没有根据。梅德韦杰夫的《切尔诺贝利笔记本》(Chernobyl Notebook)一文,根据他对事故现场的亲自访问和对目击者的数十次采访,逐分逐秒的重建了发生在4月26日那一天的事件。文中,维克托·布留哈诺夫是一个软骨头的笨蛋,一个典型的既麻木不仁又昏庸无能的苏联核工业官僚,并指出,谢尔比纳不必要地推迟了对这座命途多舛的原子城的疏散工作。苏联最大名鼎鼎的持不同政见者,刚刚被戈尔巴乔夫解除内部流放的安德烈·萨哈罗夫为这个故事撰写了导言。在他亲笔写给总书记的信中,萨哈罗夫威胁道,如果中央委员会不允许梅德韦杰夫的文章发表,他会亲自出手,将文中包含的信息散播到天涯海角。“任何与切尔诺贝利灾难有关的一切,无论是它的原因还是后果,都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萨哈罗夫在导言中写道,“完全彻底地公开赤裸裸的真相,势在必行。”
1989年2月,事故发生近3年后,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时代》节目的一条报道,向苏联民众揭露了一直被掩藏的30公里禁区以外放射性污染的真实程度,并曝光了禁区之外的总污染面积事实上超过禁区内面积的真相。“我们应当用‘开放性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句话作为这个故事的开始。”播音员说道。在他身后,是一张五颜六色的地图,上面显示着放射性污染最严重的热点区域,有些甚至远至核电站300公里以外,越过了白俄罗斯的边境,深入到戈梅利(Gomel)和莫吉列夫(Mogilev)等地区,那里的人在1986年4月和5月亲眼见到黑雨从天而降,土壤深受毒害。白俄罗斯政府预计,将有另外10万人需要被疏散,并准备向莫斯科索取相当于160亿美元的进一步援助。
几个星期后,就在最后一支苏联军队灰溜溜地从阿富汗战败而归,国内经济的新闻日益负面的情境下,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来到事故现场视察。他穿着一件白色外套、戴着顶防护帽与陪同在侧的妻子赖莎一道,巡视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二号反应堆,并参观了斯拉夫蒂奇。在基辅,他对党内官员讲话时宣布,要推行一个保护环境的项目,同时承诺对任何有争议的新建项目采取全民公决。他恳请大家耐心对待日益严重的短缺问题和衰败动荡的经济,同时警告说,任何想要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是在“玩火”。但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新兴独立运动的聚焦点,并很快为乌克兰的反对党“绿色世界”(Zelenyi Svit)提供了平台。在基辅的某次计划好的公开露面中,当戈尔巴乔夫从他的豪华轿车中钻出来,开始谈起需要大家支持“重建运动”时,围观群众偏离了给定的脚本。“人们都怕了。”一个女人告诉他。当他试图回应时,另一个女人打断了这位总书记,问他对于正在克里米亚兴建的两座新的核反应堆有何看法。
随着事故3周年的临近,《莫斯科新闻》(Moscow News)从乌克兰日托米尔(Zhitomir)地区某个位于隔离区西面40公里处的集体农场发来报道,在那里发现了锶90和铯137的热点区域。当地农民观察到,自从事故发生后,有出生缺陷的牲畜的数目急剧上升,小猪仔长着青蛙一样的眼睛和畸形的头骨,生下来的小牛没有四肢、眼睛或头。位于基辅的乌克兰科学院派出了一个考察团,其中一名成员对媒体说,“令人震惊”,应当立即疏散该地区。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一名代表拒绝承认这种出生畸形和事故之间存在任何联系,他认为,大量使用化肥和不当耕作方式才是罪魁祸首。1989年10月,《苏维埃俄罗斯报》(Sovietskaya Rossiya)的报道称,从1986年起,数百吨被放射性元素铯污染的猪肉和牛肉已经秘密掺入香肠中,卖给了蒙在鼓里的全苏联消费者。尽管,在与此相关的肉类加工厂中工作的工人,都得到了奖金——作为对他们受到的辐射暴露的补偿,一份打给中央政治局的后续报告却坚称,这些“切尔诺贝利”香肠绝对安全,可以食用,而且整个加工过程“严格依照苏联卫生部的推荐标准”。
到最后,几乎已经不可能计算出在禁区中服役的清理员的总数,部分原因在于苏联政府的虚报数字。到1991年初,来自全苏联的60万名劳动者参与了清理四号反应堆附近放射性炼狱的工作,官方承认他们为“切尔诺贝利清理员”。作为对他们的服务的表彰,许多人被颁授了特殊的身份证件,以及一枚珐琅奖章,上面用希腊文镌刻着α、β和γ,环绕着一滴鲜血。在所有人的理解中,和那些伟大卫国战争的老兵一样,他们的牺牲为自己赢得了来自祖国母亲的终生关怀照顾。在基辅,苏联卫生部设立了专门的诊所——全苏放射医学研究中心(All-Union Radiation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为每个经受过辐射暴露的人提供治疗。但随着第一批退役的清理员开始发病,带着看起来无法解释、不可预料或过早出现的各种症状来到医院,他们发现,这些吃公家饭的医生,并不情愿将他们的症状与在30公里禁区中忍受的恶劣条件联系起来。已经经济破产的国家,无力为50多万新增的、随时可能残废的人提供承诺过的专业治疗,因此,医生们以代码形式写下诊断,这些人的医疗档案也被列为机密。除了那些最极端的案例,几乎所有病人都会被给出与玛丽亚·普罗岑科同样的诊断:“普通疾病:与致电离辐射无关。”

当然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行动,让人热泪盈眶是很容易的,实际效果有多大,要看调查报告说话。如果你们就喜欢热泪盈眶,那就更好了。

在一项后来持续了数年的行动过程中,综合体探查队的成员逐渐深入到四号机组内部兔子洞一样的废墟深处,在那里采集样本,拍摄照片,为所发现的一切拍摄视频资料。就是在此时,他们揭开了一个秘密:在切尔诺贝利之战最激烈的时候,反应堆建筑内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他们发现,在以反应堆建筑为靶心、从上方空投的那17,000吨材料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准确投到了反应堆坑室中。绝大部分空投材料,都散落在堆满主厂房的瓦砾废墟中的其他地方,形成了一座座高达15米的小丘。一些铅锭击中了红白条纹的通风烟囱,而距离靶心几乎有100米远的三号机组屋顶,已经被那些空投的物质压垮。此外,看起来,没有被爆炸冲力甩出反应堆的那1300吨石墨,几乎全部被火焰吞噬了:到最后,这座熊熊燃烧的反应堆,把自己生生地烧了个一干二净。那些苏联飞行员在反应堆上方200米空中投沙灭火的英勇行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这本报告发表于1994年,多国科学家团队重访了切尔诺贝利,利用先进仪器进行了现场调查。我就随手摘两段。


累了,赶紧快进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美国阴谋,从院士到核电站操作工都是美国间谍,事故由秘密潜入空投炸药的海豹部队引发。谢谢。

以上引文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午夜》。里面掺着一些注释的编号,我懒得删了。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害,还不是全剧没有颂扬伟大的克里姆林宫官僚体制和领导,都在展示灾难下的民生和人性。最戳某些人肺管子的就是刻画这场灾难中的英雄们竟然带有人性的面孔,竟然有人性,他们舍生忘死的原因竟然不是克里姆林宫的辛勤培育和伟大闪光的社会理想,而是仅仅为了身边的爱人,格局太小,不行,绝对不行。

我们苏联的英雄必须是苏联伟大体制的培育下的英雄,必须是在伟大理想、宏大史诗感召下牺牲的,我们苏联的英雄必须是闪着金色光芒的那种尊神。

什么?你问我没灾没祸的,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怎么就爆炸了?是不是因为设计时候的缺陷,是不是因为操作者管理不当?我劝你,多听真理报转载的英雄故事,多流泪,少思考。


user avatar   she-qu-guan-li-gu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资本推啊

上映之后不久新冠疫情爆发,殖人们都觉得这剧预测到了武汉疫情,纷纷弹冠相庆,直接奉为神作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像方方编日记黑武汉一样,刚翻译完准备出版,欧美都爆了,还不是小爆,是往粪坑里扔一斤TNT的爆,直接爆了个大的

从此以后方方无人问津,因为大家都发现她日记里黑武汉的段落,在欧美都发生了

殖人们几天前还在庆祝武汉爆发疫情,几天后……

如果大家足够闲,可以去豆瓣讨论区看看殖人们在2020年初是怎么黑武汉的


user avatar   lllllzs-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xiao-chen-90-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ceng-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user avatar   shen-long-wei-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告人犯罪

动机卑劣、蓄谋已久,

手法残忍、对象无辜,

主观恶性极高,

犯罪后果极重,

社会影响极坏,

群众愤慨极大,

犯罪事实清楚、定罪证据确凿,

被告人供认不讳,

依法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罪刑相适。

被告人死有余辜、死不足惜。


后续还有二审和最高法核准,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在六一节前伏法。


user avatar   Big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user avatar   huainan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比中国还成功的故事可以不?

越南vinagame


越南网络游戏市场的起步比中国稍晚一点,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有破解版的网络游戏进军越南,越南第一款正式网络游戏叫坦克宝贝,据新闻说

第一网游如何炼成?《剑网1》越南历程全回顾 _国内网游资讯 _太平洋游戏网

2004年9月,越南vinagame成立,2005年初,《剑侠情缘》来到越南,从此,改变整个越南网络游戏的进程。

vinagame公司市占比非常极端,比中国最极端的时候都极端,2005年,刚刚起步的越南网络游戏市场,vinagame依靠剑网,占据整个越南网游市场收入的95%,简直是超级垄断。


2005年8月,《剑网》开始收费,刚开始vinagame想用点卡的模式,被玩家激烈反对,被迫改成月卡模式。2006年全年的《剑网》总销售达到1500万美元,雷军表示

雷军讲述海外辛酸:后悔没投资越南_天极网

这应该是雷军最后悔没去投的项目之一了。


vinagame的市占率比当年盛大集团还要极端,自然会受到当年盛大的同样待遇,与中国一模一样的是,自2005年9月开始,越南媒体突然指向网络游戏,这又和中国一模一样,什么电子海洛因之类,由于vinagame市占率最高,因此受到的打击最大。


《剑网》在越南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高于传奇在中国的地位,也是越南历史最悠久的网游之一,当然《剑网》在越南不叫《剑网》,叫《武林传奇》,嗯,诡异的名字,一度占据越南网游的70%的市场,震惊了雷军,运营商vinagame非常优秀,经常组织各种对抗赛,vinagame积极学习中国市场的推广经验,尤其是网吧这块,从2008年开始,vinagame免费给网吧提供网吧管理软件,但是要求网吧的桌面必须放置《剑网》的广告。


《剑网》在越南成功的本身,除了vinagame的成功推广外,本地化做的非常扎实,尤其是翻译这块,真是功不可没,我们知道《传奇》当年在中国,翻译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个例子


这把武器在中文传奇里面叫什么?叫炼狱,知道原版的叫什么吗?就叫大斧。


由于中文本身表达间接,比如说“降龙十八掌”,这要在越南语里面,得有26个字母,直译过去只有一个下场:乱码,甚至根本无法显示,因为超出对话框了,为了这个翻译的工作,vingame和金山来回矫正,包括名字,地理,历史背景等等。


在越南市场,《剑网》还有两个特别的优势


第一,由于武侠和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传播的比较广,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在越南早就流行,因此《剑网》这种游戏对于越南人来说不陌生。


第二,这点我敢说知乎的网友没几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特有审查机制。审查机制在中国早就被骂惨了,比如说《WOW》里面的骷髅之类的,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网游不能有过多的色情暴力之类的,这点看起来很操蛋,对于中国游戏开放商束手束脚,但是当开发商开发出这类游戏的时候,投放到越南市场,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越南政府也是这么规定的!所以中国游戏到越南反而删减的部分非常少。


可能大家还不理解这点重要性,越南本身就是一个小中国,越南政府长期在中国有驻点,中国政府一旦有各式各样的改革文件,一般都会被翻译成越南文,包括限制网络游戏在内,越南规定,网络游戏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经验和道具减少50%,超过5小时,完全无法获得经验和道具,同时禁止播放网游广告,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所有网吧必须关门,学校200米之内禁止设立网吧


是不是很中国style?


当然,当年在金山的雷军说没钱投了,对于腾讯来说,钱这玩意,那还算个事?

于是乎

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之进击的腾讯_搜狐科技_搜狐网

2008年,腾讯收购游戏公司VinaGame约20.2%的股份,并于2009年增至22.34%,后者目前是越南当地最大游戏运营商,并开发出一款类似微信的通讯应用Zalo。


我们翻翻当年的报纸,以《电脑报》2005年11月7日的报道为例


《剑网》奇迹与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蜡笔小新
发生在越南的 网络游戏奇迹

提起越南,大部分读者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从东南亚旅行的介绍中得知的。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我国改革开放一样的“革新”,IT 行业也在这个时代,悄然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越南的互联网奇迹、网络游戏奇迹的土壤已然成熟。


2004 年 10 月。此时的越南没有任何网络运营商认为人们玩游戏应该交钱。就在这个月,越南公司
Vina Game 来到了北京寻找一款中国的网络游戏准备代理运营。此时他们竟然也面临着和中国的网络游戏创业前辈的尴尬:同样账面上只能拿出 30 万美元最后一搏,同样面临一个未知的前景不明朗的市场。
他们拿出这最后的 30 万美元选择了代理金山的《剑侠情缘 ONLINE》,由于游戏名称意译过去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给越南版的《剑侠情缘 ONLINE》取名《武林传奇》。他们当然不知道,“传奇”这两个字对于网络游戏业界,特别是中国网络游戏业界,代表的是一个奇迹。

《武林传奇》于 2005 年 6 月正式公测,结果这一个开端惊人地与当年那个网络游戏奇迹一样:首日公测在线人数就突破了越南的历史最高记录,过了万人。在 9 月正式收费第一天 3 万多
付费用户把他们吓了一跳。而到了10 月,这个数字是 5万,到了11月初,这个数字已经是 6.2万,活跃账号有 80 多万,并在不断增长中。此时,越南各大网吧里,已经充斥着这款来自中国的网络游戏。而 Vina Game,也和当年盛大一样,淘到了越南网络游戏的第一桶金。

奇迹的另一头
这个奇迹无疑让 2005 年有些郁闷的国内业界有了当头棒喝的感觉。

“我的理想就是把金山的软件卖到全世界去。”,金山公司总裁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非常有信心因此这个成功他认为是非常自然就发生了的。

谈到《剑网》在越南的成功,他显得兴致勃勃。当时金山考虑到越南市场容量并不算大,折合起来潜在消费人口 2000 万左右,因此就抱着大家友好合作,支援越南方面的心情把《剑网》的代理运营权给了 Vina Game而在分成等方面的条件也“相当优惠”,十分灵活。


30 万美元,同等金额在中国也许是很多渠道商代理点卡销售的入门保证资金。可以说在一开
始似乎《剑网》卖得似乎太便宜了点。然而 2005 年 8 月雷军应 Vina Game 的邀请到越南考察运营情况的时候吓了一跳。“走进每一个网吧都看到里面六七成的人都在玩《剑网》越南版,我拉住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玩家询问,他说他们班上每个同学都在玩!”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知道这游戏在越南算是成了!”雷军依然掩饰不住当时的兴奋。而越南方面则对收费还是有所顾虑,因为玩游戏收费在越南还是头一次,何况收费金额并不算便宜:月卡价格
6 万盾,折合人民币 40 元,只比中国版《剑网》便宜8元。

“我坚信网络游戏一定会响彻全球,因此告诉越方,收费后玩家过 3 万绝对没有问题,运营得好可以上 10 万。”后来的情况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说,《武林传奇》确实已经成为了“越南的《传奇》”,在越南的网络游戏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上周我们有员工去武汉,在网吧中看到一种没有发现过的《剑网》,以为是私服,上去调查,却发现是一个在武汉读书的越南留学生在玩。”
尽管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给记者透露具体数字,“这是商业机密”,他笑着说,“但是我们今年的确可以从越南的代理运营业务中收入不少。”

看来,奇迹的另一头,也未必不是奇迹。然而,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奇迹三要素:品质、题材、耐心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在内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难题。

“品质是最重要的。”在和《电脑报》记者的讨论中,雷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国产网络游戏‘走出去’要想成,要做到以下几点:别吹牛、好题材、慢慢来。”而这一切都是以品质作为核心的。

“要想在海外成功,就先不要吹牛,你就必须在本土市场成功你如果连本土市场 10 万人的市场规模都做不到,怎么做规模小些的海外市场?要在本土做成,品质就很重要。”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以前是走出去了不少,但是国内的玩家在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新闻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纳闷:我怎么没玩过这款游戏?

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并没有在国内进行正式运营,甚至连规模大的公测都没有进行过,像这样游戏品质当然难以保证,怎么不会影响运营商的成绩。而且这种“拿洋人当小白鼠”的心理,也极大伤害了海外合作者。因此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走的是“一锤子买卖”,在很低的游戏品质下,游戏往往运营一年便无疾而终,海外运营商也将其转为免费运行的“添头”游戏。可以说,粗制滥造是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在海外之路并不顺利的一大症结。

同时,以游戏品质为核心牵涉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题材。很多国内厂商在自身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盲目模仿“韩国模式”,操作的题材大走奇幻路线,而且是在对奇幻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这样的欧美化的游戏。结果是欧美的玩家认为这些游戏完全没有内涵,错误百出,而亚太玩家又毫无认同感(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两头不讨好,只有失败。而立足于本土文化或者是文化圈的认同感,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的经验。

而慢慢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公司选择海外代理商只看人家有钱没有,急功近利,不看对方的长期合作诚意。结果有钱的海外代理运营商不重视,往往只把这些游戏作为扩大的产品线的组成部分。而《剑网》在越南的成功就是因为金山看到了对方的诚意──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Vina Game)的推广确实非常卖力,还搞了很多选秀之类的活动大造人气。”

看来,国产网络游戏长期以来走得出去,赢不回来的困局,并不是因为我们先天不足。经过数年的市场与玩家的考验,我们的运营与开发商在世界上对网络游戏可说是最为熟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信务实的心态,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精工制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我们的原创网络游戏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从代理国外游戏开始,然后注重线上线下培养市场,注重网吧推广,甚至连起家的本钱都有点像盛大:都是30万,当年陈天桥从陆家嘴集团辞职,而VNG的CEO黎洪明也是一样,他是从普华永道公司辞职的,而今天的VNG比曾经的盛大集团更加成功,它不但有王牌的网络游戏,而且已经推出了ZINGMP3,电子支付123pay,输入法laban key,网吧管理软件CSM,互动社区zing me,甚至还有个即时通讯软件zalo。


它是越南的盛大,又是越南支付宝,又是越南腾讯。


而且它已经准备赴美上市

以开发游戏起家,VNG有望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越南科技公司

目前,VNG自主研发的游戏包括Sky Garden、Farm in Paradise and Dead Target 已经陆续登陆230多个国家;其聊天应用程序Zalo在越南和缅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拥有超过7000多万用户。其管理团队预计2017年营收为1.8亿美元,相比去年的财务数据,同比上涨70%。


而同样依靠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集团,哎,不说也罢了,人家上市,它退市,还说个屁。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即将翻拍的切尔诺贝利? 
  《权力的游戏》中哪些桥段有真实历史或传统神话的影子? 
  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4月12日发布的第六季预告片? 
  为什么HBO神剧《切尔诺贝利》中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更便宜,算是项目支出型腐败么? 
  要做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就必须像"弗朗西斯·安德伍德"那样吗?如果选择做一坨正能量,会是什么结局? 
  如何评价美剧《洛基》第一季第三集? 
  哪些纪录片可称「神作」? 
  如何评价美剧《旺达幻视》第五集? 
  就我一个人觉得《洛基》美剧很烂吗? 
  《瑞克和莫蒂》为什么会让人看得心里难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震旦学院女教师」视频发布者隐私信息被泄露,接到大量辱骂短信?
下一个讨论
清灭亡时领土多大,只剩一个紫荆城,清朝是否在扩展疆域方面贡献巨大?





© 2024-11-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