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时至今日有没有人正面回答一下情为何物?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情为何物”通常表示“爱情是什么”。目前看来,爱情是一种情感,由演化和文化共同塑造,有一系列内分泌规律、情绪和行为。

性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涉及繁衍的“哺乳类的爱”视为一种动力,与饥饿、口渴、睡眠欲类似。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将此类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阶段:

  • 欲望,涉及性欲相关的神经回路与神经递质、激素调节,通常持续数天到数个月;
  • 吸引力,涉及性选择塑造的性吸引力和追求方式,可以节约与大量伴侣磨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特定对象产生个性化的浪漫渴望,这渴望通常随着对特定对象作出更多承诺和接触而逐渐消退;
  • 依恋,涉及共享衣食住行等资源、照顾对方和后代、防御外来侵袭等职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

你可以测得热恋时人脑释放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会刺激愉悦相关的脑区,并引起心率加快、食欲下降、睡眠欲下降、兴奋的感觉。这些变化通常在一年半到三年内消退[1]

Enzo Emanuele 等科学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在人们初次恋爱时水平升高,1 年后消退[2]

你还可以用 fMRI 窥测人们的大脑,预测他们何时开始上床、何时开始吵架。

依恋可以长时间持续。婚姻、后代、共同利益、友情等带来的关系可以持续数十年,并对应到更高水平的催产素、血管加压素。早已停止繁衍或从未繁衍/生物学身体上缺少生殖能力的人仍然可以对他人或其他物体表达爱意,可以有“至死不渝的爱”。

在“只有一个交配对象”方面,灵长类中约 27% 的物种采用“一夫一妻”,但多为“社会化一夫一妻”——雄性和雌性的居住空间距离很近或重叠,并一起养育后代,但它们也会去跟其他异性交配[3]。在 2013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剑桥大学的 Tim Clutton-Brock 和 Dieter Lukas 为搞懂“为什么有的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而分析了超过 2500 个物种,得出结论:

雄性只有在无法主导雌性时才会接受一夫一妻制。

  • 如果雌性能够分散地独立生活,雄性就趋于演化成“宠爱孩子的丈夫”,以便他们能够和至少 1 位雌性产生后代。
  • 如果雌性必须依附于雄性才能生活,“一夫多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同理,在雄性必须依附于雌性才能生活的一些物种里,存在“一妻多夫”。

对灵长类开展的其它研究也显示,两性的外观差异和身体能力差异较小的物种更有可能采用“一夫一妻制”。

  • 对大部分长臂猿物种来说,雌雄长臂猿的外貌和身体能力差不多。长臂猿的“一夫一妻”伴有“出轨”,黑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二妻”,成年后雌雄毛色不同的黑冠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多妻”的小群体。
  • 雌雄的体型有百分之十左右差异的黑猩猩采用群婚制,雌雄体型差异显著的大猩猩则采用一夫多妻。
  • 人类两性生物学身体的差异与黑猩猩相似,并在数十万年前采用过群婚制。
  • 类似地,90% 的鸟类是所谓“一夫一妻”共同抚养幼鸟的,但不同鸟类物种中 15% 到 75% 的个体会“出轨”。

在此基础上,对脊椎动物来说,如果一个物种栖息在危机四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了提高后代的成活率,父母往往会生活在一起来保护后代。

  • 幼年长臂猿很容易被各种捕食者和一些杂食动物——包括同为类人猿的黑猩猩之类——给吃掉,需要父母的保护。

一些雄性动物会杀死其“配偶”跟别的雄性动物所生的后代,这称为“雄性杀婴”。这促使雄性动物抚养自己的后代、减少后代被“继父”杀死的概率。伦敦大学学院的 Kit Opie 领导的团队研究了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常见的交配形式和一些其他行为。Opie 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分析很明确地显示,杀婴行为会引发灵长类动物中的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人类社会的杀婴率从未降到零。过去几十年间,人类通过技术掌握的堕胎能力更是远远超越了地球上大部分动物。


你可以往前追溯。寿命比智人短的许多生物一生只能繁殖一次,只能“从一而终”——尽管它们大抵没有所谓爱情的概念。

人的寿命远长于繁殖所需的时间,可以多次寻找交配对象,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群采用过乱婚、群婚、一夫多妻等,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存在一妻多夫制和“对偶婚”,人类中的一夫一妻制并没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事实上经常是社会化一夫一妻。

你可以再看看上面的灵长类研究,掂量一下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出轨率、杀婴率。


人是群居动物,个体的力量小于能够进行配合的集体,演化出与他人接触时降低冲突、增加合作的机制是自然而然的。过去数百万年间的变异·表观遗传·文化·社会行为经历广义自然选择,塑造出识别同伴并在靠近同伴时释放激素来让人感到安全、平静、信任的机制。

这机制之一是群居的灵长类渴望被其它个体(无论是不是同类)拥抱和抚摸。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实验显示过少被抚摸和拥抱的群居灵长类幼体会出现行为变化,其不利影响可以延续终生,乃至造成早死[4]
  • 历史上,即使能确保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在员工不向孩子们表达爱意的情况下,孩子可能终生显示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吃不饱穿不暖乃至恶意虐待孩子的孤儿院也很多。

在激素的层面:

  • 在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受到周围的人重视时,血清素水平会上升,这关联到自诉幸福感、信心、归属感上升。与他人拥抱、进行有氧运动、晒太阳、接受按摩、想象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都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
  • 人在靠近自己重视的人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会上升。在与喜爱的他人或非人生物进行身体接触或目光接触时,催产素的水平会上升。催产素对哺乳类来说可以参与协调亲子关系、母乳喂养、保护幼体等行为,在安全环境里带来平静与信任、帮助建立社会联系,在危险环境中则可能参与触发捍卫群体的战斗行为。
  • 实验显示,一些人与自己养的狗互动约 30 分钟后双方尿里的催产素水平会上升,其中狗的凝视时间较长引发的催产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大[5],这和人注视婴儿的效果相似。

在这些机制和后天习得的文化与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爱”等正面情感的表达可以为个体及其同伴带来精神、身体、关系等多方面的利益。

“爱”允许个体基本无条件地接受另一个体,在至少一定范围内将另一个体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互相建立这种关系可以显而易见地降低相互冲突的概率、增加互相合作的概率,单向地接受这种关系则显然至少在关系持续的时间之内对自身有利。

这不限于“爱情”。许多动物会照料后代、为后代提供食物·栖所·保护、为群体中血缘关系很浅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提供梳毛等互动,乃至不同物种共生在一起。过去数十万年间,人在为其它个体提供物质资源方面的能力急剧上升,在数万年间驯化了多种动植物,在过去至少数千年间歌颂“亲情”“友情”“忠诚”等等。

参考

  1. ^ Winston, Robert (2004). Hum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SBN 978-0-03-093780-4.
  2. ^ https://doi.org/10.1016%2Fj.psyneuen.2005.09.002
  3. ^ 许多人推崇(至少是嘴上推崇)的排他性夫妻关系属于“性一夫一妻”。
  4. ^ https://darkwing.uoregon.edu/~adoption/studies/HarlowMLE.htm
  5. ^ Nagasawa M, Kikusui T, Onaka T, Ohta M. Dog's gaze at its owner increases owner's urinary oxytocin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Horm Behav. 2009 Mar;55(3):434-41. doi: 10.1016/j.yhbeh.2008.12.002. Epub 2008 Dec 14. PMID: 19124024.



  

相关话题

  能够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向普通本科生解释清楚最前沿的理科科研工作(偏理论)吗? 
  线性代数对物理学有什么帮助? 
  男人对恋爱过于理性是否一定表示他不够爱一个女生? 
  为什么漂浮在液面上两固体,均被浸润或均不被浸润时表面张力使之相互接近;一被浸润一不被浸润时相互远离? 
  女朋友和前任认识时间很短就发生了性关系,却一直拒绝跟我发生关系,很想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关于相对论度规的约定未来会统一吗? 
  在算力足够的前提下,能够用世界上已知状态推演出所有真实发生的历史,即反向的「拉普拉斯妖」吗? 
  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为什么头屑看起来是无限的? 
  你们的男朋友都是怎么来的? 
  俄罗斯“物理数学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因子分析的计算过程能否手算得出?
下一个讨论
哺乳类的祖先因变异导致后代愈合力变差吗?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