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德国的21型潜艇大规模量产,盟军可以用什么方法有效反制? 第1页

  

user avatar   xichuangyue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其实是有明确答案的。战后美苏双方都各自获得了21型潜艇的技术,美国人认为苏联可以在短期内建造部署大量的苏版21型,从而给自己的反潜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所以回答盟军可能如何反制,实际上约等于观察美国人在这一时期做了什么。

21型的能力进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气管化。当然,通气管本身也是一个足够大的进步。对于当时陆基反潜机使用的雷达而言,对通气管的侦测范围基本相当于水面目视范围,甚至更低,换句话说需要的反潜机架次将成倍增长。

21型本身足够安静且足够快,她是专门为了水下高速优化的,具备大功率的安静电机与远超以往的大容量电池组。在电动水下航行时,其6节航速的噪声与旧式舰队潜艇2节航速的噪声差不多,且高速时没有强烈振动,噪声也没有显著增加;在战后演习中,美国人手里的U2513号曾在16节高速下连续航行了1小时12分钟。这样的速度,足以让其摆脱传统的探照灯式主动声纳的追踪——如果能看懂《灰猎犬》的话,应该对此有足够深刻的理解。这个能力是最可怕的,水面舰的反潜效率一下子低到无法接受。

德国人在战争末期发展出了短程无线电通信能力,这对此前的HF/DF是相当大的压力。

德国潜艇拥有优秀的被动监听阵列,且德国人的一贯思路就是增强低频被动探测用于搜索与攻击。在21型上面,其被动阵列能在水下高速航行时探测到10000码的目标,这赋予其相当强且隐蔽的搜索-攻击能力。这套系统很快被搬到美国潜艇上面,成为后来美国被动声纳的基础。

而美国人的短期针对性手段有这么几个:

能在X波段工作的APS-20E雷达服役并用于航空反潜巡逻,对通气管的发现距离大幅度提高,重新夺回了空中探测优势;

使用被动声纳来实施搜索,这针对的也是通气管航行状态。众所周知通气管状态下潜艇本身的振动几乎都会被水体吸收,从而制造出比水面航行还要大的低频噪声。

更好的自导鱼雷。自导鱼雷本身没什么新鲜的,但通气管状态的强烈信号特征变相拉高了被动自导的性能上限。美国人发展出一套颇为复杂的鱼雷体系与相应的被动探测火控体系,这里不展开多讲。

潜艇反潜。还是水下噪声问题,美国人意识到安装被动声纳的潜艇本身就是探测对方潜艇的利器,随之发展出来的基于被动探测的鱼雷火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潜艇靠电力航行时本身几乎是不可能被发现的,由此发展出了蹲点拉网式的战术,潜艇们被展开成一道栅栏部署于关键水道(比如GIUK线),等待向外海部署的苏联潜艇并实施猎杀。

除了被动声纳,其余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才搞定,而且其中最关键的信息还是基于美国人手里有现成的21型用于测试和演习才得到的。所以应该很容易理解美国海军当时为何要把反潜战的优先级提高到与核打击等同的位置。

但反过来说,美国人认为苏联到1950年会拥有300艘苏联版21型(实际当然没做到)。指望德国人能刷出这么多21型当然是做梦,问题在于少量21型能否有效存活,是否会被现有的反潜体系压垮,或者反过来压垮现有体系。古巴导弹危机中,5艘俄国常规潜艇航行到了亚速尔群岛附近才被发现,部署在纽芬兰的航空-潜艇联合拦截线并未做出有效的反应,似乎可以作为此事的一个注脚。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味强调反潜系统已经成型或者强调等待陆战胜利是没有意义的幻想历史。要理解Type XXI这个“danger that never was”,就必须要首先理解Type XXI究竟和之前的潜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被视为新的威胁。

1943年2-3月开始截止到当年所谓的黑色5月,U艇部队的战斗效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而之前及各相关回答中提及过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我们按照地理条件来看。从比斯开沿岸到大西洋中段西东向西有:

1,在比斯开湾和西部入口,由于U艇原先装备的FuMB1 Metox反雷达探测器无法有效探测ASV Mk III为代表的新式厘米水面搜索雷达,穿越比斯开湾进入大西洋的航程变得极其危险,在水面通行或者上浮的潜艇随时可能被盟军航空兵威胁;

2,在大洋中段中,首先由于43年初有护航商船遭受的重大损失,限制兵力进入护航战的政治阻碍不再存在,于是在3,4,5EG的现代化护卫舰甚至舰队驱逐舰被增援进大西洋护航中后,盟军在护航战中投入的兵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一个短期的激增;

3,同样在大洋中段中,同样由于政治限制的解除,B-24VLR轰炸机为代表的远程轰炸机和护航航母同样被重新部署在大西洋之战中,大洋中段的航空兵同样出现了兵力激增。所谓的“大西洋中段缺口”现在被航空兵覆盖了;

4,U艇部队在42年中到43年初享受的其他一些优势现在被盟军追平了。在42年中GC&CS被恩尼格码机增加的新转子堵在了电话线外,而B-Dienst却在继续读取对方的信息。这一点在42年底不再成立,3月之后GC&CS进一步巩固了破译进展恢复了均势。另一些问题比如美方刚刚参战时悲惨的反潜备战和RCN早期缺乏训练的问题至此也部分缓解;

一旦明晰了这四点,就能够意识到21型Type XXI或者Elektroboot或者“fast submarines”为什么极其危险——Type XXI针对上述43年4种新情况中都有直接或者间接回解决方案:

1,Type XXI有直接潜航渡过比斯开湾的能力,这会直接降低盟军短程/中程轰炸机(比如,威灵顿)带来的威胁。即便是ASV Mk III有能力躲过反雷达侦测器并探测潜望镜大小的目标,其也无法探测水下状态的潜艇。

2,在抵达远洋之后,Type XXI在对抗水面舰艇时有3个优势:1,其噪音更小,一旦下潜更不容易被侦测;2,其水下航速更快,预计最大可能会达到17节,所以任何无法在水面上(尤其考虑到大洋中段袭击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海况)下达到这一航速的护航舰,都会出现重大的战斗效率下降;3,其火力更强,水下装填更快,所以更少数量的潜艇可以达成原先需要更大潜艇来完成的火力投送。

3,针对远洋可能遭遇的航空威胁,则Type XXI更长的潜航时间和更少的上浮时间仍然可以减少航空兵的威胁。

4,针对情报战的颓势,更高的航速意味着潜艇群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巡逻线间调度,意味着更多的潜艇可能加入进攻。


在这四者中,最难以对抗的,是第一条,也就是比斯开的突防。

对于有直接潜航驶出比斯开的潜艇,航空巡逻仍然可能会摧毁一些落单或者故障上浮的潜艇,但是对于完全下潜的潜艇,只有盟军武库中最新式的武器才可能对抗。具体来说,就是声呐浮标和MAD(磁异探测器)。声呐浮标是反潜机投放的声呐定位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投放声呐的雏形,在反潜战或者稍稍偏僻一点的水下考古领域都有应用。这些“sonobuoys”首次应用于战斗的时间点实际上非常早,在1941年RN就开始试验相关系统,到了1942年RAF已经测试过投送了。MAD则是至少在17年就在美国作为军方目标和水下勘探启动的项目了,截止43年列装幅度并不小。在战争中声呐浮标和磁异常探测设备并没有获得战后如此巨大的资源投入部分是因为ASV雷达实在是过于有效。如果ASV不再能够封闭比斯开湾,则盟军在这一区域的首要反制手段是使用并进一步发展这些水下探测设备。

Type XXI经常被视为“可能会改写战争的兵器”,这一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认为其完全有能力躲过航空兵是不正确的。其潜航仅仅能够保证躲过比斯开巡逻线上没有水下探测能力的航空兵,对于有足够水下侦测手段的巡逻机或者超出其最大潜航半径的航空兵,其仍然在很多层面上是非常脆弱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可以规避一切航空兵,这是即便是今日核潜艇也不敢做出的夸口。

对于后面几点,则相对复杂一点。

如前所述,水面护航舰艇实际上在43年后是在继续出现革命性变革的。对于那些突破比斯开湾的Type XXI,则盟军的应对手段,是他们的最先进的新一代护航舰。

老式护航舰在面对Type XXI的时候效率不会很高。这里指的主要是战争早期的第一批护航舰,比如花级。花级非常简单的没有足够的航速来匹敌这些高速潜艇的水下航速。另一些护航舰,比如那些没有装备首向射击反潜火箭/反潜迫击炮的河级等等。战争中水面舰艇反潜能力的提升,在加速性适航性或者硬航速之外,主要包括ASDIC/SONAR设备准确度(扇面广度,准确度)的提升,反潜设备组的升级(更庞大的深弹阵列意味着投放后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密集的打击度,更精确的测深/定时设备意味着更准确的打击,首向发射可以增加打击的精确度和保持接触的能力),以及标注/追踪或者说预测能力的提升,后者和ASDIC设备的显示端相关。

无线电侧向设备,也就是所谓的HF/DF,以及厘米雷达,本身并不需要更多的升级。这些设备仍然可以有效定位任何潜望镜深度的潜艇或者进行通讯联络的潜艇(的方向,而不是方位)。所以如果Type XXI真的进入了大规模服役,那么在护航段的第一要务,是进一步增加最新式护航舰(比如湖)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安装了首向射击的反潜火箭/反潜迫击炮护航舰的数量,进一步升级他们的ASDIC接收/显示设备让操作人员可以标注侦测到的目标的轨迹从而更有效地预测潜艇航向。这个问题在之前一些回答里已经提到过了——升级这些护航舰需要资源投入。购买更多的湖需要钢铁和黄金,而淘汰老的花级或者将其转为二线会导致一些资源浪费,但是究竟是德方在Type XXI上烧尽了更多资源还是盟军更能够承受护航舰队的升级,就是个邓尼茨不愿意量化说明的问题了。

大洋中段的航空兵不表。更多的四发轰炸机和更多的护航航母意味着全航程上更密集的航空巡逻,而Type XXI虽然在水下续航力上有优势但是并不是核潜艇。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43年2月,3月和4月中比斯开巡逻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威灵顿+ASV Mk III)。计数5月左右的潜艇损失却会发现在大洋中段的损失开始占据上风,这是盟军更强的水面舰艇护航和远距离轰炸机/护航航母的战果。这些是Type XXI只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的部分。

对于情报战,Type XXI的表现则更加误解一些。虽然其更高的航速和更强的火力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潜艇可能投入打击,更少的潜艇可能达成更大的战果,要想解决情报问题的本质还是打破本土舰队对大洋的掌控和让德国海军掌握自己的航空兵,赫尔曼迈耶决定了这一点不会发生。


之前在几个问题里暗示过这一点但是一直没敢说出来,在这里稍稍多说一点:

我一直强调简单地认为德国海军是在39年战争中不过是昔日残影,是不足道的无法撬动战争的小舰队是不合适的。德方倾注在海军上的资源并不少,其新式主力舰数量并不少,而其潜艇编队的规模是特别巨大的,即便是和皇家海军,合众国海军或者帝国海军这样一等一的世界级大舰队相比,“战争海军”潜艇舰队的规模仍然是恐怖得大,和那些专注于潜艇发展的舰队,比如法国的“国家海军”和红海军相比毫不逊色——是的,我在刻意说出各个舰队的全称来表示尊重。

而这一点可能更加可悲一点,或者说至少更复杂一点。

因为大西洋之战的扭转真的是盟军的碾压性的技术优势或者系统优势吗?

真的是罗辛斯基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候从只言片语中拼凑出来的“无法系统性掌握海权的舰队无法通过经济战取胜”或者是70年代BBC和某些KCL(磨牙)教授们眼中的情报战胜利吗?真的是后来90年代初00年里我们发现的“技术进步赢得了胜利”吗?真的是某些伊利诺伊和纽大教授们眼里的“自由世界军火库”压倒性的生产力让反潜战本身变得不再重要了吗?

不是,放下成见,怀着对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双方的尊重,怀着对事实的尊重,去观察究竟有多少潜艇,多少商船和军舰损失,在什么时候损失,损失于什么,事实上揭示的是不同的结局:

无论美方在商船上的生产力扩大如何,截止到43年中,盟军,尤其是英军(不包括联邦和帝国)已经在消耗战上改变了局面。即便是美方的商船产量没有决定性增长,43年中开始的潜艇损失速度都是德方无法承受的。这意味着美方生产力的体现可能并不是在商船上,而是在护航航母的产量上,在护卫舰上——以及在庞大的租借法案解放了UK资源投入其他科研和军品生产的角度上。技术商船和钢铁产量的意义是有限的。

同样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反潜武器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这些技术优势是暂时的。所谓的反潜雷达, 在42年中因为德方在反雷达侦测技术上的突破,并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巨大成效。雷达和反雷达,潜艇和ASDIC的较量是动态的,不存在任何一旦完成就无法突破的系统。

情报战的影响是有限的。盟军情报方面的成果是拒绝了德方情报优势,从而让没有其他侦测手段的德法舰队无法获取调度优势,而非单纯的制胜秘密。

43年年初到年中真正发生的是什么?

答案是盟军把此前没有投入大西洋之战的巨大资源"砸进"了这个战区里而已··· ···

43年初大西洋航路陷入绝境的时候,盟军立刻中断了从UK到苏联的航路了吗?没有。盟军中断了本可以等待的太平洋攻势了吗?没有。盟军中断了燃烧着UK本土产量此时微乎其微的宝贵航空燃油的大规模对德轰炸了吗?没有。UK考虑了护航系统的终结但是最终没有达成,决定性的进口收缩也没有出现。哈里斯仍然在鲁尔起舞,本土舰队的驱逐舰仍然好好地停在斯卡帕湾,或者借往地中海为登陆准备··· ···护航航母仍然被用于北海和地中海,挤占护卫舰和轻护舰,近岸护航的拖船和摩托艇生产资源的登陆艇/登陆舰仍然在大规模生产··· ···而阻止四发重型轰炸机封闭大洋中段缺口的不是邓尼茨也不是迈耶,而是波特尔和哈里斯。庞德和他的海军上将们需要磨破嘴皮子一次又一次,在今天就在kew白纸黑字人人可见的会议记录里苦苦哀求,都不能让军棍这个混蛋重视其大西洋的问题来。那么大西洋之战队本质究竟是击沉数还是牵制资源呢?

Type XXI所以才是“danger that never was”, "but a danger nonetheless."

一方面,以“Type 21有没有能力赢得吨位交换,人员伤亡交换比”,或者决定性影响盟军的决策,甚至战争结局来看——答案是不,从无任何机会。这不是因为type xxi不够优秀而是潜艇战整体的问题。认为这些潜艇可以“赢得战争”是幻觉。但是严格意义上这个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许多反潜武器对于Type XXI仍然是极其危险的。然而另一方面,既然德方已经注定无法摧毁本土舰队,注定无法提供舰队航空侦察和其他弥补信息端缺位的手段,迟迟不能研制出反之ASV Mk III的系统——那么Type XXI绝对是保证盟军必须持续性继续在护航系统和反潜封锁中投入大量资源的王牌。

其不能赢得战斗,但是其可以促进花,城堡甚至河退出一线,迫使盟军继续生产湖和美制护航驱逐舰,迫使盟军调拨重型轰炸机进行反潜巡逻,迫使盟军继续发展新的反潜武器,迫使其继续使用护航系统等等,这就是题外话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单纯评价其“无法阻止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或者“无法撼动盟军优势”是没有意义的。要贴近观察其究竟会导致什么变化,才能够意识到其真正意义。

再次引用海军部模范员工某桑的话来说:

“(21型)本可能成为强大的对手,虽然她们仍然不可能为所欲为。护航系统的本质是其迫使袭击者主动进攻护航编队,护航舰艇则可以以此集中。一旦潜艇被探测到,则Squid(反潜迫击炮)和ASDIC仍然是致命的,而更强大的Limbo反潜迫击炮也近在眼前了。湖们仍然保有一定的战斗力,而船长级重新用Squid武装后亦同。

在空中,反潜浮标和MAD在战争结束前已经投入使用了。和Mk 23反潜鱼雷一起都可以成为Type XXI的强大对手。对于未来反潜作战来说潜力更大的直升机也已经首飞,这些技术的发展完善会是非常迅速的。”

认为之从始至终没有意义不足一提和认为之有能力彻底改写战局一样是错误的。

Type XXI就是继续牵制盟军在大西洋之战中的王牌,虽然其不足以赢得经济战,但是少量快速潜艇将产成不成比例的威胁迫使反潜系统反应。反之Type XXI虽然是强大的对手,但是认为其可以撼动盟军在各个战区的优势仍然是不现实的。以轴心国或者说纳粹德国而言,很难说这个资源投入是否是值得的——但是其对比Mk VIIC而言,如果潜深等技术问题能够解决,应该说是有优势的。Mk VIIC为代表的U艇,在此时已经开始蒙受异常惨重的损失了。仅仅以潜质资源而言,也很难认为她们仍然在发挥足够的作用。年度200余艘的损失是不能接受的,XXI为代表的新设计是保护潜艇部队不在这场牵制战中消耗殆尽的必须···

如果能够真正进入战备状态量产的话。

送去意大利带着Beatrice去六轩岛吧。

呜呜呜呜呜,贝阿朵(失智)。




  

相关话题

  苏联有哪些做得成功的地方? 
  这啥坦克?正脸怎么少一块? 
  为何中国极少对外侵略? 
  我国 JF22 超高速风洞预计 2022 年建成,JF22 超高速风洞有什么优势和科研意义? 
  手枪上膛有哪些经典动作? 
  《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里的人们,大汗淋漓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穿着毛衣?因为潜艇各区域温度差别大? 
  假如美军空袭把我在深圳的房子炸了政府会赔款给我吗(假如我还活着)? 
  为何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重量普遍较轻? 
  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30年代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最合适的巡洋舰配置应该是什么样的? 
  印度的核武器对中国有多大威胁? 

前一个讨论
为何德空在东线战场上诞生了一大批战绩100+的王牌飞行员, 而德空飞行员在西线的战绩则略逊一筹?
下一个讨论
乌克兰外长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断电,48 小时后有核泄漏风险」,目前情况如何?能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