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全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死亡交叉,和信心逆转。


日本08年时65岁以上人口占比是22.1%,当年死亡人数是114万;20年是29%,当年死亡人数是137万。

八十年代我国年死亡人数在700万档,九十年代末摸到800万档,07年到910万人,20年是997万人,首次逼近千万。

而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13%。

年死亡千万只是一个新起点,如果没有机械飞升这类科技革命,二十年内的长期年死亡人口应该会稳定在1500万至2000万区间。

人造器官移植(前几天美帝不是移植修改基因的猪心成功嘛)这类技术可以延缓死亡。但假如把死亡看成一种必须出清的库存,那这类技术只是拉长的出货周期,并没有改变总库存量。

总体上升的死亡人数曲线是必然的。

至于不断下跌的出生人口曲线...这个不用说了吧?

死亡交叉不仅肯定会来,而且会越叉越大。


然后是真正的麻烦,信心逆转。

日本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是啥时候?不查资料的话你的第一反应是啥?

我之前和一个小胖友聊,小胖友的第一反应是“九十年代中后吧?”。

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是2005年,日本统计署修正的数据是2007年。

我们取早点的2005年,那时候日本离95年巅峰(人均GDP 4.3万美刀)已经过去二十年,是实打实的“失去的二十年”。

但05年日本人均GDP还是有3.7万美刀。


日本是老龄化剧本里非常优势的开局。

先富后老。

50年代承接美帝的朝鲜战争后勤订单,60年代连续景气,70年代开始推行雁阵转移,80年代全面起飞。

即使到91年经济泡沫开始戳破后,日本人只有不到一成认为自己是“下流阶层”,“一亿总中流”已经成型。

到两千年初时,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日本”体系:

政府发债买股,将资金输送给日本大型企业;日本大型企业再利用日本政府的ODA渠道,获取海外的排他性订单和优质资产。

日本在本土自然增长停滞之前,找到了一套资产收益体系。这套体系的投资收益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南亚,北美西欧以资本收益为主,东南亚以企业准垄断销售为主。净资产总规模约合人民币21万亿元。

咱不能说日本靠这套海外体系就能千秋万代,但这套体系极大地压缩了日本本土自然增长的影响。日本可以趴在这个全球化收益上,用一种中高质量生活水平全民苟着,苟到天下大乱崩盘为止。

这就是日本“失去的xx年”。

深度老龄化社会能做到经济停滞也是需要功底的。本土市场萎缩、超过三分之一政府开支用于社保、总劳动年龄人口减少14%,这种鸟样不是暴跌而是停滞,就是因为找到了其他收益来弥补。


那我们有么?

我们是未富先老,我们没有其他足够的收益来弥补本土交易总量的萎缩。

(其实也有,就庞大的国有资产。但老是拿国有资产万亿万亿地填社保基金也不是个事)

所以我们必然要面临信心的逆转。

资本会提前布局,产业转移会加速。不仅是为了供应链安全,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在停滞前夜,没有追加投资的预期;

本土企业会普遍转入存量竞争。如果没有额外的海外订单刺激,非国有经济里的就业和研发也会明显放缓;

普通人的预期就更简单了,处处无增量,一成不变的生活。

人口净增长消失,又无足够的外部收益,这就是个明确的看空信号。外部对中国的判断将从增长转入存量,即:你现在已有的市场和劳动力还能支撑多久的信用?

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庞大、治理能力强悍,存量环境里支撑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

但预期比黄金还宝贵,当外部对你的判断转入存量时,离月满就很近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统计局的新闻会上,再次证实了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

这些人大多是适合生育年龄段的人,工作不确定性很大,明天说不定就没了任何收入。

社会福利也缺少保障,医保社保缴纳率没人统计。

想鼓励大家多生孩子的诸位专家,还是先研究下以上这些人如何获取足够抚养至少一个现代人口的必要条件吧(保证长期居住的房子,未来10多年最低的收入,疾病和失业保险等)。


user avatar   jesuistresb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就觉得《三体》里最离谱的设定,就是里面的人物真·一本正经地担忧450年后的三体人入侵地球。

450年足够长了。


人类真的会为了450年后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而把眼下的苟且生活都搭进去吗?

只靠现代社会的压力,就能把生育率拉低到现在的地步。如果真是为了准备在未来开展惨烈的“地球保卫战”,建立一套长达450年的战时体制,现代人真能受得了吗,真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吗?

——大不了不生就是了。人类血脉断绝真的是那么可怕的事吗?瞧,现实中没有外星人入侵,现代人已经主动选择不婚不生了。

至于想传宗接代的人,能给家族血脉延续450年也该满足了。古代几个王朝能达到这个数?


大刘希望有章北海、维德这样的天降猛男,超越“群氓”,为人类找到一条保存火种的路。

然而现实中,贝勒爷和农民军的屠刀已经砍到脖子了,晚明/南明的肉食者照样浑浑噩噩,也没见谁杀出生天了。


如果大刘把三体舰队到达的时间放到45年而不是450年后,断掉剧中这一代人醉生梦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可能性,这辈子就要扛起枪打三体人,那剧情就有意思多了。

毕竟,你去跟安史之乱时代的人说,450年后蒙古大军会在中原大杀特杀,没有意义。


user avatar   zhang-a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提到日本,那我说下日本,

视频里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分布,

时间跨度是战后到2050年间。

日本2021年末人口约1亿2610万人,

2020年10月国势调查时人口1亿2622万人,

1年间减少12万人,5年间减少86万人。

完美诠释一条华丽的下坠线......日本政府很慌了。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吧,类似的话题,提前预设出N个版本的数据,再按每一个版本的数据,分别从唱赞和唱空两个角度,给出几套解读话术和分析说辞,这任务已经早就可以AI化了。

真心的,各路思路和话术,听得简直耳朵都要长茧子了。随便给一个什么机器学习个几天,都不用撅屁股,机器都能知道各位要放什么屁了。

唱赞和唱空的人,会停止唱赞和停止唱空么?不会的。会因为数据不如预期而转变态度么?不会的。会找不到支持自己态度的所谓 “数据” 和 “解读” 么?也不会的。

我个人对这具体的信息有啥具体解读么?没有的。如前几天的想法所说,我并不觉得今天的出生率和未来的人口规模,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且我也完全不指望90-00一代人能突然变得生育意愿爆棚 — 可能性不大,且没这个必要。

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意识不到,过去二三十年的你我他,本质上其实都是 “欧美人口”,即过去二三十年,欧美不管如何,都不会缺人口,因为对岸有十几亿中国人在当他们的人口,那就永远也想不清楚 “人口” 相关的几乎一切话题。

但很明显,我总体上是乐观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10年前,20年前,我国唱空一派能抓住的点,有多么地多,多么地花哨,多么地有信服力,让人不但很难反驳,且充满了 “不如加入其中一起唱空” 的念头。


user avatar   chen-tian-yuan-1-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生育问题,我们需要拿出新水平、达到新境界,通过新举措、新发展,形成新突破,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新方法、看清新形式、厘准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期待、新关系中,用好新本领、展现新风貌、走出新高度,新知识造就新事物、新实践获得新成果。


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明了紧迫性、坚持自觉性、拿出主动性,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把握时代性、坚持实践性,特别要有针对性,面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我们需要考虑到其复杂性与艰巨性,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有计划性、敏锐性的干好事情。


同时,不能遗忘规范化、程序化与制度化的重要程度,只有在有序化、科学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让年轻化变得正常化。


主动热心、坚强耐心,拿出诚心与决心,用我们的红心坚持铁心与公心,明确辨析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学习意识与上进意识,最终育养出管理意识。


找准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注意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重视着重点、着力点、关键点,这些是做事情的支撑点。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公布了gdp数字,是114.3万亿RMB,汇率现在是6.35,也就是18.0万亿美元。

人口数是14.126亿人,意味着人均gdp是12700美元。


user avatar   gong-xin-77-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晚生几年,你家孩子又少几百万竞争对手


user avatar   gududat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62万。虽然不符合我的预期,但我也不是特别惊讶。趋势是确定的,我们即将见证人口拐点这一历史性的里程碑。

公布出生人口为1062万、死亡人口为1014万,人口增量仅仅是48万。而《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的2018-2020年的人口增量分别是530万、467万、204万,基本可以确定人口总量达峰就在2022年。趋势就在这里,它到底发生在2021年还是2022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由于我国目前并未按月公布出生人口,上面的图表是台湾省的人口变动数据。可以发现,人口变动是在持续进行中的。台湾省在2020年就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但当年并非每个月的单月数据都呈现负增长(图表我暂时没找到),因此全年的负增长的幅度并不大;而2021年由于每个月的死亡数都多于出生数,台湾省的人口负增长出现了扩大。

所以不难判断:总体上呈现“人口增长48万”的2021年,其实已经有几个月份的数据出现了单月人口负增长。

拐点到底出现于何年何月,可能要通过八普、九普数据结合死亡人口数修正才能准确得知。因为目前的死亡人口数其实是一个估计值,死亡人口的延迟上报甚至漏报是大量存在的。死亡人口的延迟上报甚至漏报是大量存在的。

在人口方面第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在2012年,当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值之后便开始减少,这个巨大的变化直接导致对供给侧的冲击。总人口达峰/减少就是新的历史性的里程碑。虽然除了早已因新生儿数量较快下降受到较大影响的母婴相关行业,其他行业并不会马上就感受到新的变化,但总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最终将影响到所有人。它不但会同时影响供给侧和需求侧,也会影响到一些在普通人心目中已成“铁律”的观念

过去权威部门做预测说我国大概在2030年迎来总人口拐点,后来时间逐渐提前到2029年、2027年、2025年,直至前不久专家说的“总人口拐点随时可能到来”,其实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人口发展的大趋势是可以很早就确定的,但具体的人口变动情况其实是不可预测的。

这一点在我之前写的长期人口变动预测从方法上就存在固有缺陷 预测结果只能是“仅供参考”中已经充分说明。
人口学界做过很多预测人口变动或单因子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研究,但由于方法存在固有缺陷,预测类研究的结果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单因子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研究只能得出该因子确实影响到生育的结论,而无法准确说明到底能影响多少、不同的因子组合起来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除出生人口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数据:

  • 总人口性别比继续下降。随着老龄化水平的增加,总人口性别比将来跌破100也是意料之中的。由于很多人并不清楚总人口性别比与适龄群体性别比的区别,所以这个数据很可能被误读。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216万,而65岁以上人口增加992万。
  • 城镇化率不断推进,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依然在增长,这些因素不利于出生人口增加。
  • 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2%,高于14%的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比此前预期的“ 十四五末达到中度老龄化标准 ”提前四年;
  • 2021年末男性人口72311万人,而2020年末男性人口72357万人,男性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 公布的2021年二孩占比是43%,由此推测2021年一二孩数基本持平,多孩数约150万,与2020年多孩数持平。

2021年5月31日公布的全面三孩政策,会使得2022年的出生人口“回升”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须知出生人口数的较快下降主要是一二孩的“竞相”下降所致,三孩及以上生育在完全没有过生育限制的现代化国家也是极少数。

并且不像一些人以为的“全面三孩之前几乎没有多孩出生”,正相反,多孩生育是一直都存在的,年出生多孩的规模一度达到了161万,这个数据已经比很多不知情的人估算的全面三孩后年出生多孩的数量还要多。

如图,近年来一孩数和二孩数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达峰并持续较快下降,而三孩数在2019年达峰并在2020年出现了回落,2021年很可能会延续回落的态势。至于2022年,即使三孩数确实因政策放开出现回升,也必然是在小几十万的规模,并不能找补回一孩二孩的下降。其实,一孩的低迷,就奠定了二孩与三孩的低迷

翟振武在2020年年底(注意那时尚无全面三孩政策)接受采访时也说,全面放开生育的情况下每年也就多出生30万左右

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据一拖再拖,怎么2021年的出生人口这么早就公布了?

中国从1997年开始在统计公报中公布每年的出生人口数(此前只公布出生率),但逢人口普查年的出生人口并不会在相应统计公报中公布,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都是如此。2020年同样是普查年,并未在统计公报中公布2020年出生人口也是符合惯例和规定的。很多人认为“2020年出生人口公布大幅推迟,所以1200万肯定是有问题的”,其实是不了解这个惯例(当然七普结果推迟发布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查看2000年统计公报2010年统计公报就会明白,统计公报同样是没有公布2000年和2010年出生人口数的。只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2015年后人口话题热度走高,2020年统计公报中没有公布出生人口便显得可疑并引起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年度统计公报中的主要数据在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就会进行公布,并且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时间会比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的时间要早一个多月;而2021年也不是人口普查年。因此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1年的出生人口也是不足为奇的。回望2018年、2019年也是一样。

《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里的新生儿数量恐怕才是真实的数据吧?

《全国姓名报告》不是《全国新生儿数量报告》。《报告》给出的当年年内出生且登记过姓名的新生儿数与实际的年度新生儿数确实不是一个口径的数据,且这种差距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

这份报告本身就不是用来体现某年全国新生儿数量的,而是掌握户籍信息的公安部给出的重在探究在当年内已经登记过户籍的新生儿姓名、姓氏和名字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纠结其中的“XXX万”这个数字,除了探究及时登记户籍的新生儿的占比情况,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注意到我前面在强调的“当年年内出生”吗?是的,很多人只会说“2020年时公安部的数据明明是1003万,所以1200万是假的”,其实是根本没仔细看《报告》原文。原文是怎么写的?做个简单的阅读理解吧。

“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

未来一段时间的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如何?

我前面说人口变动的具体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但人口变动的大趋势是已经确定的——近几年出生人口变动的大的趋势就是减少。

影响出生人口规模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育龄妇女规模、结婚率和意愿生育水平。而育龄妇女数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在十四五期间育龄妇女数是处于下行趋势的,奠定了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总体上呈现下行状态的基础。

国际上通常将处于15-49岁年龄段的女性作为育龄妇女,但任何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15岁、25岁和45岁女性生育的可能性是明显不同的,把15-49岁列在一个分组难免有简单粗暴之嫌。国内的人口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通常采用20-29岁年龄组作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但随着婚育年龄的不断推迟,不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奔着30去了。因此在我之前做过一个育龄妇女规模变动的图表中我选取的年龄组是25-34岁。

任泽平说“生育不能指望90后”,但这只是一句助长情绪的假话。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4岁、25-29岁与30-34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都超过了20%,其中20-29岁年龄组贡献了61%以上的生育,且20-34岁育龄妇女生育数占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了85%

因此,以20-34岁年龄组作为“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可能要更好,要比人口学家选的20-29岁年龄组或我之前选的25-34岁年龄组更具代表性。我把前面提到的15-49岁、20-29岁和20-34岁年龄组的育龄妇女的变化情况制成图表,就非常直观:

不难发现:在2021-2025年,三个年龄组的规模都是下降的,且生育数占到85%的20-34岁的下降速度是最快的用大白话说:尽管有全面三孩的“干扰”,但基本可以确定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总体上会呈现下行状态

不过,育龄妇女数并不是唯一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因素,不能简单等比例计算
20-34岁育龄妇女规模在2010-2020年间的变化其实是非常平缓的,但这个时期的出生人口规模却发生了重大转折。结合我们过去十年的经历和经验,这是生育意愿在总体上的下降与生育限制解除(全面二孩)后生育意愿堆积短时间内释放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虽然在2026-2030年间20-34岁育龄妇女规模保持平稳,但我们并不能简单认为出生人口规模将在这里“触底”。同样的道理,2020年的20-34岁育龄妇女的规模是2016年的92.65%,但2020年的出生人口规模却只有2016年的63.73%,因此并不能简单地把未来某年育龄妇女数占2020年育龄妇女数的比例当作未来出生人口占2020年出生人口的比例。

由于原始数据为2020年七普时点数据,且对于某确定的年龄,存活人口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不断减少的。因此,表中在2020年之前的育龄妇女数低于当年实际值;表中在2020年之后的育龄妇女数高于当年实际值。也就是说,育龄妇女规模在2010至2040年之间实际呈现下降的程度要比图表中的示意略微大一些

虽然我对2021年出生人口的预计出现了100万的偏差,但我还会继续收集2022年各地出生人口相关数据


由于评论非常多,系统帮我开了审核后显示。光是把评论显示出来就非常费劲了,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逐条回复,所以只能就一些共性的观点和疑问统一回复。

——关于人口性别比

很多人其实搞不清楚“总人口性别比”和“适龄人口性别比”的关系。

  • 总人口性别比

由于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一些(导致这一点的因素很复杂),在一个已经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国家,总人口性别比也会逐渐降低。再加上往往与老龄化相伴的少子化,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并放大老龄人口降低总人口性别比的作用。

中国在七普时的总人口性别比是105.07,而2021年末就降到104.88,这主要就是老龄化加深导致的。前面提到过按公布的数据,2021年人口总量微弱增长的同时男性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男性人口负增长先于总人口负增长也是老龄化程度加深在数据上的反映。

中国的总人口性别比必然还会继续下降。现在是刚刚进入中度老龄化,将来还会进入重度老龄化,总人口性别比以后还会降到100甚至更低,比如90多。这并不是拍脑袋。比如日本,它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05,由于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它的总人口性别比已经降到94.6(2020年)。

  • 适龄人口性别比

谈这部分并不讨好,容易挨骂,但是还是得说清楚。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概念:低龄人口漏报。

在之前的五普六普数据中,低龄组人口(10岁以下)的数量往往显得非常少,并且这些年龄段的性别比也高,有些年龄段的人口的性别比竟高达120以上。面对这样的数据,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由于低龄人口特别是低龄女性人口的大量漏报导致的

主流观点也给出了自圆其说的解释:在严格的计划生育背景下,一些人对男孩的偏好使他们在一孩是女孩时往往选择超生来生出男孩。由于超生需缴纳罚款,所以优先给家里的男孩上户口,女孩则成为“黑户”被漏报。如果加上这些被漏报的女孩,低龄组人口就没有那么少,性别比也就回归正常。这样的解释,也是先前把出生人口数和总和生育率的调查数人为进行调高的理由。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各阶段电子学籍普及和七普数据再次对五普六普低龄组人口的反馈,结果表明:五普六普的低龄组(主要是90后和10后)人口数量确实少了,性别比也确实很高。

虽然实际中有女孩未上户口导致漏报的情况,但到七普时点,生育政策已经放开,普查期间上户口可免于缴罚款,况且在七普时点最小的90后也年满20岁,不可能有成规模的漏报现象,再用“黑户”和“逃避罚款”来解释这些人群的性别比失衡已经不成立了。

我将七普口径的80后到10后的男女人口规模与性别比数据列在下表,同时按照六普时点解放军现役人员的年龄分布对90后人口的性别比做了修正。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的十五至二十年内的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整体保持在115以上,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有原因的:当时B超等能够检查胎儿性别的技术和堕胎手术都普及了。

到2020年,全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有110.46,并且部分地区的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一直是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的,具体是哪些地方,其实看过数据就非常明白。

综上,由老龄化导致的总人口性别比的下降和年轻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同时发生、各有原因的。二者不能互相否定,二者的存在也不能被否认。其中的年轻人口性别比偏高就是现在“天价彩礼”等乱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政府觉得这并不是问题。

至于其的思路是觉得现有人口够了,甚至说觉得有点多,等到出生高峰的那波离开,让我国人口控制在7-8亿,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理由很简单。

首先人口数量是红利,某种程度也是负担。

就拿解放军的历史来说。最高峰时600多万人,到现在的200多万,裁改只会变的更好。一个拥有很多军官士官的职业军队,远胜过一个靠大量短期服役义务兵组成的军队。

至于人口红利,也是一样。我很久之前就在一个回答里说过。就拿我国现有的工业人口做比,而且你也知道,我国劳动生产效率并不高,自动化程度很低。就这种情况下,理论上说只要7亿工业人口,生产的产品就能满足全球所有人。

至于人口红利的另外一面,可以参考印度,看看印度奢侈品、汽车等的销量。盲目的增加人口数量,并没有什么消费红利。消费红利,不是只是算人吃大米的数量。

再就是。生孩子除了硬件也就是各位都提到的房子、劳动报酬、劳动时长等问题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理驱动。

就国内已经变成了“女拳”最友好的地区,不光是个人、公众人物。甚至大官媒都在散播男女对立。试问,张口就是小X子的女性,你指望她去结婚生孩子?

如果说,你有天看到网络上散播男女对立就封号,公众人物直接封杀。那可能才是政府急了。就现在政府乐于看到现在这种状况。大概率是觉得这根本不是事。

所以,这事可能根本就不算个事。




              

相关话题

  武汉又一律师遭人持刀伤害,正在创伤外科住院治疗,警方已介入调查,有哪些信息点值得关注? 
  您如何看待乔拜登告诉人群他已经担任美国总统“大约 15 个月”,当时大约是 5 个月?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称「乌克兰军队正在顿巴斯地区接触线大规模集结」,释放了哪些信号?局势将如何发展? 
  建国初期,印度甚至非洲的钢产量、发电量、人均寿命等大部分指标都超过中国,为何现在他们都远远不及中国了? 
  印尼大海啸我国政府为什么不计前嫌慷慨激昂给予援助,还发动国内老百姓给予捐款?真的是大国风范不计前嫌? 
  如何看待「美国女生被穿裙子男生强奸,反歧视却成犯罪帮凶」?这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些问题? 
  中国用世界7%土地,养活21%的人口,已经做不到了。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对世界农产品需求量将会怎样程度? 
  如何评价知乎最近有关香港问题的做法? 
  乌军情报称「俄军被告知必须在 5 月 9 日前结束战争」,这一可能性大吗?目前当地局势如何? 
  为什么印度被称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中国 GDP 突破 1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日本动画业是否会出现“媚华”趋势?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