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行业相关来强答一波,只是个人观点和观察。
最好的方法是个人不从国外买东西,公司货物戴手套内外消毒并放置一段时间。我看到大多数回答都不信这些,但事实上这是国内的国际运输业从2020年就已经作好的心理准备。
2020年六月的时候国内基本消停了,但国外才刚刚开始。因此说出来诸位可能不知道,但确实是从差不多十月份开始海关和国家邮政已经要求对进口货物消毒了。总有人说这概率微乎其微,那是对一个人的一件包裹而言,对普普通通一个上海航空快件关口,是一天八到十万件。
到了2020年十一月,所有接触货物的人全套防护已经穿上了,到有了核酸检测方法后,我们一周三次。我告诉我的朋友们不要从国外海淘,而那时国外开始疯狂打折我们一家公司的私人进口货量就增加了三倍。
2021年夏天国外疫情有所缓和,防护服实在穿不住就变成了防护帽防护镜和n95,但国内先后出现机场相关的散发后,防护服再热也还是穿上了,核酸从下降至每周一次后又变回了每周两次,到2021年秋国外德尔塔爆发后重新变成一周三次核酸,货物消毒升级至每天五次。
北京的邮件阳性在业内一点都不意外,知道的时候只有靴子落地的确认感。我知道国家邮政海关和我们业内的小伙伴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就算有人不信,也无所谓了。
有些答主满嘴科学,但是恐怕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精神。
首先,发表出论文不一定是对的。事实上现存有大量已发表论文是相互矛盾的。在假设论文实验是真实的情况下,其作用也是报道现象和提出理论,而不是树立权威。论文提出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根据理论预测的现象也不一定与接下来的实验结果相符。如果你只知道以论文为唯一论据,那跟你就谈不了科学。
其次,科学的逻辑是:收集实验——总结现象——提出理论——做出预测——新的实验验证预测——验证、修改或否定理论。科学的逻辑不是:提出权威理论——根据权威理论做出预测——利用理论指导实验——验证、修改或否定实验。在科学里,实验的优先级永远是高于理论的,只有实验结果能验证或否定理论,没有理论能否定实验结果的道理。(除非实验造假或设计有漏洞。)
最后,现在的实验现象是在特定条件下(北半球冬季,加拿大和北京两个很冷的地方之间的快递)邮件传播了新冠病毒,在相信北京疾控中心的学术道德,认为北京疾控中心没有造假和明显实验漏洞的情况下,应该优先相信这个实验结果,然后利用这个实验结果去验证、修正或否定什么柳叶刀杨叶刀或者什么刀上某篇论文的理论。而不是拿着一篇论文来否定实验结果。当然,理论被修正被否定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也不意味着论文作者就有什么学术道德上的问题,也不意味着什么不讲科学了什么科学不管用了之类的事。实验条件的不同、样本量不够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预测出错。尽量收集更多的实验结果来调整、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理论才是理想中科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搞什么二分法、阴谋论和分门论派互相攻讦(虽然现实社会中往往如此)。
有些答主的表现很像是学术界的一句笑话:“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就修改实验结果。”
omicron在各种表面上存活的时间,目前没有研究(感谢评论区补充了相关研究)。直接拿原版新冠病毒去刻舟求剑,是误导性极强的,不知道那些人是蠢还是坏。
不过这货能把美国、加拿大的废水阳性率飙到爆表,R0都已经从2.5涨到10了,肯定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
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有人被老虎吃了,然后一堆"伥"在到处叫嚷 "猫不吃人,懂么?"
此前有个“核酸检测的悖论”,通过这次来看,又有了“Omicron感染性悖论”。
按照现有的对Omicron的认知,它是一个高传染力的变异毒株。
参考我12月从东京往上海寄的EMS,寄到目的地花了8天时间。加拿大寄往北京,花了4天时间就到了收件人手里,这个速度让我感觉有点过快了。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细菌离开人体,照样活蹦乱跳。沾染了Omicron病毒的邮件,经过长途跋涉(就算4天),层层消杀,还能感染了收件人,那么说明它的感染性是真的强。即使只残存一点点,剩下来的都是生命力强的,还是能感染人。
那么,这么强的感染性,怎么没有感染中途的经手人呢?当然您可以说邮件的信封是防水不透气的,消杀对邮件内容不起作用。那么患者被感染后,怎么没有传染她的男友,家人,同事呢?那么说明这个毒株,传染性其实不强。
这就产生悖论了。
在我看来,特斯拉想石锤掉张女士太容易了好吗?
现在事情这么大了,都惊动到特粉的精神领袖马斯克了。
行车记录不是特斯拉后台都有吗?
不是只有特斯拉能读取(破解)吗?
直接倒出来事发前后10分钟的记录公布大众不就直接锤死了吗?
还轮的上张女士跳脚吗?
至于隐私啥的,涉及面这么广已经不存在隐私问题了,反正特斯拉也不尊重车主,就直接公布呗?
多少数据啊,拘留5天都整理不出来,都不如我们新招的实习生呢。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不锤呢,人道主义吗?
还有人在那说,车主不给车就鉴定不了。
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那特斯拉给一份精选的数据是咋回事?
不用怕网友看不懂,我看不懂,我后面有千千万万网友会翻译成我能看懂的Excel。
你倒是公布啊。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