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回答一个关于恒大的债务的问题时,我认为恒大生死存亡的关键就在于无风险利率。
之后呢,我提出了一个说法,最近三年以来,中美货币政策之间,逐渐开始持续性的反向操作。
而且中国并非那种靠加强经济体封闭性来保障不被美联储政策扯动的类型。反而是一个不断扩大开放的经济体。
一个不断扩大开放的经济体,却要和美国货币政策准备长期反向操作,这几十年来,还是首次。
我们有幸见证这样一个奇景。
一般来说,如果经济体要持续开放,同时不和美联储大致步调协同的话,外汇储备,汇率,都会遭到重大潮汐扯动影响。
即使是欧盟这样的经济体,都会被美帝影响得很厉害。
具体到中国身上,疫情中期,美帝疯狂宽松,中国则是保持稳中偏紧。
当时美国其实是非常希望中国跟进,它自己可以减少部分刺激,不让美元购买力掉那么快。
可惜中国不跟。
到了这回,美国开始考虑阶段性收紧,压制通胀,嘿嘿,中国开始稳中偏宽了。
中美围绕无风险利率啊,这是一场龙争虎斗。
地缘战略层面,美攻,中守。人才争夺,也是美攻中守。
但是经济层面,攻守之势已经转换。
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决定的。
当美帝大发货币挽救国内疫情通缩危机的时候,中国基于卖方市场的底气,实行偏紧政策,大赚经常项目贸易顺差(资本项目被美帝割购买力羊毛,但是走香港渠道吃进新增投资。)
如今美帝试图维稳美刀购买力,中国则开始考虑偏宽,压制人民币升值,虽然一定程度上等于配合美帝抬升美刀购买力,可经外贸帐则是继续叫吃!
对美国决策层的考验就来了,债务,逆差,双扩大,那么,这个紧缩周期能持续多久呢?
最让美帝生气的,则是,当供应链问题得到表面缓解,自己债务,逆差,失业三扩大,那肯定要立刻终止紧缩周期,回归刺激吧。
到时候,它又会发现,太平洋对岸那哥们在偏宽周期内赚了足够的外储,又可以当本钱拿来开启相反的紧缩周期了。
那可真特么要吐血。好气呀。
中美经济战,利率战攻守之势已经完全转换,到美国再开宽松周期时,中国又要开始偏紧周期吸收国际游资。美国紧缩周期,则中国压汇率赚外贸。
当然,对中国自身有什么影响?有利有弊那是肯定的。
比如对房市而言,我之前断言恒大,碧桂园等渣渣的生死,取决于国债利率。
十年期国债03合约突破100.475则可以苟活。
目前看,这个宽松周期为止,它们都将继续苟活下去。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国房市的冷冻交易量换手率战略还将坚持。最多是人口流失城市允许局部放松微调。这对于中国的生育率,年轻人口的活力,都是不利的。
下一个美国想宽松,中国要偏紧的周期呢,则不一定,如果中国攒够了本钱,是可以在房市对一些巨头进行定向爆破,让它们个别公司去死的。
对股市的影响则不必过多考虑。中国A股正处于2019-2029的十年历史级牛市之中。现在路程才走了三分之一,后面至少还有两大段暴涨段,所以者制小级别的稳中偏宽,对股市大趋势没什么直接影响。
唯一能够影响中国A股这十年或十三年超级牛市的,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战争。
利率战场和外贸战场上中国对美攻势越明显,则美方在地缘上挑起对中国局部冲突的概率也就越大。
南海,台海都是火药桶。
台湾和菲律宾就像两道铁闸,确保了美国人牢牢把持东北亚的海上命脉。
也让中国最为富庶的东南区域当面无战略纵深可言。
中美之间潜在冲突的风险将会随着货币政策步调持续相反而不断升温。
每一轮都会比前一轮更接近冲突。
最大的作用大概率是让企业和一些收到年终奖员工过个好年。
至于对于房贷的影响,要看本月20号这些流动性和预期,能不能降低五年期的lpr,上次的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也并没有把lpr降下来,毕竟最终供应市场的利率是lpr。这也是lpr改制以后最大的特点,很难直接像过去基准利率模式下,大开大合的方式短期内把利率水平压低几十个基点,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接近市场利率,经济上行,市场收益率预期增加,大家举债意愿增加,利率水平增加,经济下行,市场收益率下降,大家举债意愿下降,利率水平也会下降,供需关系决定利率。
lpr模式下政策干预利率,都是间接渠道,比如降准释和MLF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间接影响lpr定价,大放水相比于过去的基准利率政策,多了几道限制器,最终利率不仅要看供给,还要看市场的需求如何,还是那个问题,金融空转造成利息黑洞非常缺钱,银行不敢给,而普通行业消费能力限制收益,也不愿意借,结果就和上次的降准释放2万亿流动性一样,很难变成有效信贷供给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lpr改革还是非常及时的,很难出现大开大合的利率变动,以及出现的货币供应激增,乃至于进一步推高资产泡沫。
感谢大家的邀请啦
人行19年自己算的2021-2025年国内潜在增速5.5%,昨天的数据出来后,不变价GDP大概比2019年增长了10.7%,考虑到疫情,从数据上看,人行计算的一点都没错。
然后今天就开始抽自己脸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为什么?因为确实急,我至少觉得他有三个地方应该急。
我们一个一个来
不讨论GDP数据质量的问题,我们就用它的数据去算。就算消费
消费三个数据,最终消费支出(年度),城镇居民消费(季度),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2017年一直有政协代表写信给统计局要求编撰统一的总消费数据。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上面三个消费数据经常互相遗漏。
最终消费支出 = 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 + 除了餐饮的服务业消费+海外消费+虚拟消费(给原神氪金可能就算这个)
所以历史上看,最终消费支出总是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高
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开的2021最终消费支出数据,但可以倒算,因为它的贡献率出来了,当然,统计局经常喜欢的事情是,在一些细节上让你很难受,比方说这个贡献率到底是现价的贡献率,还是不变价的贡献率。
如果是现价,那么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应该是64万亿,如果是不变价,那么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不变价)应该是60万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是有的
所以2019-2021年,社零的增速两年总共增长了7.3%,2020-2021年增加了12.5%
然后你会发现,2019-2021,2020-2021,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速要比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更快
这就比较有趣了,最终消费支出比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里面更多的,要么是医疗,要么是教育,要么是虚拟经济,要么是海外消费。都在被打压的名单上,这个增速更快怎么出来的?
有一种好解释,如果你相信这两个数据,就是政府部门的医疗支出非常大,在抗疫上花费了大量的钱,所以导致最终消费支出比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更大。但这个解释也有讲不通的地方。但我觉得没必要深究。
所以我们的消费数据有两个前提假设
那么我们接收这个解释,你也会发现,这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你想在2022年增加GDP5-5.5%,今年贡献了65.4%的消费支出总不能太拉胯吧
最终消费支出 = 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 + 除了餐饮的服务类消费 + 虚拟消费 + 境外消费 - 房屋装修等计算在投资里面的东西。
那首先社零不能太差,然后教育,医疗,虚拟消费境外消费也不能太差,这里还有个雷在于,如果你觉得2020-2021年的最终消费支出增速较快是因为政府抗疫支出,那么意味着今年,医疗,教育,虚拟消费,境外消费要填掉政府抗疫支出减少的部分。
这么一想很多人看反垄断监管放松不是没道理的,很多东西算经济账比算政治账简单。你说我要加强反垄断,有道理,你说我要暂缓反垄断,也有道理,但政府最后肯定是看着财政和经济做决策的,领导干部要懂经济就是这个道理。
114万亿现价GDP,消费支出64万亿,剩下差不多固定资产形成将近50万亿,净出口估计就3-4万亿。所以要指望出口拉动GDP是不现实的,体量太小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那么固定资产形成呢?我自己觉得今年M2可能和GDP不会那么匹配,但当然也不会像2020年那么高。
同样地,我们来算总账,2015-2019年,人行觉得可以保持M2和名义GDP相匹配的时候,M2一般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3%。固定资产投资是个非常容易拉动GDP的东西,在疫情前它对GDP的拉动大概在30%左右,疫情后降到了和发达国家一个水平15-20%。我们就算20%,如果明年要增加5%的实际GDP,假定平减指数2-3%,那么支出法算出的GDP应该要增加114*0.07 = 8万亿左右。其中如果20%来自固定资产形成,我估计这个比例会更高,那也需要1.6万亿左右的增量
之前展示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固定资产形成的增加里面差价特别大
而且这里面主要就是土地,因为你买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那么假定今年房地产监管稍微放松一下,这个数字不会继续走低,假定回到2020年的状态,至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应该在1.6+7 = 9万亿左右
那意味着下面这个图要回到前高附近
也就是说,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要增加9万亿,才能增加2万亿的固定资产形成,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慢。5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中14万亿地产,剩下的是制造业,基建等其他投资。如果真的今年要维持这个增速,你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要求也很高。
出口本身比较小,而且实话说要指望它继续特别好也不至于,114万亿GDP里面他可能就3-4万亿,除非他把自己翻倍,不然我感觉没啥超预期的地方。
上面这些东西写完,我觉得大家就理解了为什么之前会有很多人觉得2022年经济压力很大,因为你看图,是觉得,哦,经济先行指标见底反弹了,M1反弹可期,但你真的算算总账就会发现,这几万亿的增量从哪里来?几个地方
算完账你就发现市场真的是有效的,也是很聪明的
我觉得今天人行的讲话就是承认了两点
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
一年之计确实在于春,但今年春天还有个事情是
联储3月16号加息的概率已经是97%了...
之前有个文章介绍过联储加息的底气之一,手握那么多存款,不虚,至少暂时不虚。给人行留下来的时间真的不多,以前大家是想6月份联储加息,然后人行可以在上半年慢慢逆周期。现在看起来时间非常紧。确实你不知道联储加息之后怎么办,但手头的问题就是联储要加息,你如果和15年那样,联储加息你降低OMO
最后出了事情谁负责?我们还有4万亿外汇储备么?
最后一点,前面解释了经济中放松监管的必要性,加强基建投资甚至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必要性。这就是为什么行长要说
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等到监管放松之后,如果企业好不容易开始想贷款,结果这边利率不给力或者没有宽松的姿态。最后锅是谁的呢?或者等到货币乘数上来之后,货币供应量姗姗来迟增加,最后预期爆表,通胀上去了,锅又是谁的呢?
我想从经济,联储加息,放松监管节奏三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很好理解央行这次发言的态度和问题。并且设计好与之对应的投资方法了。但我只想说,2022年不确定性我觉得不会低,即便我们现在看得到很多表面上应该发生的逻辑,今年依然不一定容易
为各位知友补充更多信息。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调降后,7天逆回购利率由2.2%降至2.1%,1年期MLF利率由2.95%降至2.85%。这是自2020年3月调降7天逆回购利率和4月调降1年期MLF利率后首次降低政策利率。
业内人士认为,在去年12月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下降5个基点之后,虽然市场对降低政策利率的呼声仍然较高,但此次超额续做MLF和逆回购,并降息10个基点超出市场预期。这一方面旨在平滑春节流动性,另一方面释放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靠前发力信号。
“从过去看,在1年期LPR下降后的次月,再进行降息继续引导LPR下降的情况并不多见,即使在2020年疫情之中,两次LPR下降之间也至少存在1个月的时间间隔。”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对于本次降息,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政策需求较为急迫;另一方面,本次降息10个基点,与疫情初期第一次降息等幅,力度不算小,是加大逆周期调节的体现。
当下,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冲击,稳增长的压力增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更加主动有为。MLF和逆回购中标利率下降,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成本,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稳步恢复。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全面降准已经落地,会对2022年1月流动性紧张起到缓解作用,已相当于春节前降准。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考虑到与去年春节前相比,今年央行增加了全面降准安排,因此我们预计今年春节前市场资金面波动性将比2021年同期有显著回落(2021年春节前的1月29日,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最高达到7.5%,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更是曾冲高至13.0%)。这意味着今年春节前再现短期“钱荒”的可能性不大。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由于LPR是在一年期MLF的基础上加点报价,一年期MLF中标利率下降,本月LPR有望继续下行,进而推动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
“下一阶段,已经出台的政策有望持续发挥效果,预计央行将继续运用逆回购、MLF等常规性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更多以结构性政策为主,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重要领域。”温彬说。
董希淼表示,从操作上看,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相结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在推动MLF、逆回购、LPR等利率下降和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大对部分领域和行业、企业的定向“输血”。
效果堪忧。聊胜于无。
这个峰会在今年10月开幕,到时候俄乌战争局面如何尚未可知。
所以现在说这些都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