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最早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20 多年前的中学课本上,关于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以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要记住这么长的名字,实在是费了很大工夫。
上大学的时候,在缥缈水云间 BBS 的 Reading 版,《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常年讨论话题,被奉为神坛之巅的经典。于是到书店翻了一下,厚厚的上下两册,一看开篇的人物介绍,人名的平均字数超过 13 个字!光是记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够我喝一壶的了,13 个字,我把书又放回去了。
不过,当时已经盘算好,未来的某个时间,总是要读一下这部小说的。
我每年的阅读书单中,总要有大约1/5的文学类作品,每年享受一位大师的盛宴。在认识了茨威格、马尔克斯、雨果等等之后,今年终于再次翻开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然后就彻底被震撼了!
一流的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不断调动读者的情绪,或悲戚,或燃动,或温馨,或悬疑,总归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超一流的作家,在上面的情感满足之外,还可以上升到一些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谈论,讨论「主义」和「问题」,指点江山,针砭时弊。
而陀氏,则是在超一流的基础上,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重新反思人性。
其实,有不少所谓反思人性的文艺作品。但是在我看来,那不过是把人性中的某一个侧面作为母题和线索,而实际还是在调动情绪的层面。
陀氏不是为了某个主义或价值观而表达,他的主题就是撕开人类本性,不断的拿着他的笔刀,做冷酷的剖析,再对剖析进行剖析,再对对剖析进行剖析进行剖析……直到让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阅读体验,用陀氏在《鬼》(又译为《群魔》)中描写的话说:
……善于深深地触动朋友的心弦,在他的内心引起最初的、还颇为朦胧的忧伤。有的人一旦品味了、体验了这种悠远、神圣的愁绪,以后就再也不会拿它去换取廉价的满足了。
二
要做到真正对人性的剖析,有一个很难的条件,就是敢于直面自己的本性。
陀氏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不同角色,强调着「不对自己说谎」的态度。
但是,「不对自己说谎」,实在是太难了。人们只有在自欺欺人中,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就拿我自己来说,做学生时我曾对自己说,以我的聪明程度,我要是像第1名那么刻苦,我也能当第1名;只是我不想要那种笨功夫。但事实是,那时我缺乏「刻苦」这样的品质。
做医生后我曾对自己说,要是我对每个病人都解释清楚,哪还有那么多时间给其他人看病;我不解释病情,其实也是为其他病人着想。但事实是,那时我缺乏对病人需求的提炼,对病情解释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更不要提平时实现不了目标,也总是能拿出各种借口安慰自己,或者找借口说,「其实还是有其他方面的收获的」。
「认识你自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需要你完全站在第三方的视角,拿起手术刀残酷的暴露自己。
人们很难甘愿忍受这样的痛苦。
人们鄙视阿谀奉承之辈,但是,每个人都喜欢阿谀奉承自己。然后在岁月的自欺欺人之中,逐渐心安理得。
于是,当你对自己残忍的剥开自欺欺人的自保铠甲时,你的额头会渗出大滴的汗珠,你会咬着自己苍白的嘴唇,双手发抖。
这就是阅读陀氏的体验。
三
当然了,如果认为阅读陀氏就只是为了「自虐」,那就太狭隘了。
陀氏的作品,可谓包罗万象,有《百年孤独》里那样对细节的绝妙洞察,也有《围城》里那样的精彩比喻。只是,他并不热衷于炫技。
比如,在《鬼》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读的时候忍不住笑出来:
我们俱乐部最受尊重的主任之一,彼得·帕夫洛维奇·加甘诺夫,一位老者,工作很有成绩,他有一个无可厚非的习惯,说起话来会热烈地加上一句:
“不,先生,牵着我的鼻子走可不行!”
那就随他去吧。
可是有一天在俱乐部里,他谈起一个激烈的话时,又对聚在他周围的一群来宾(都不是无足轻重之辈)说了这个警句。尼古拉·弗谢沃洛多维奇独自站在一边,谁也没有招惹他,却走到彼得·帕夫洛维奇面前,出其不意地用两根手指紧紧捏住他的鼻子,竟拖着他在大厅里走了两三步。他对加甘诺夫先生不可能有任何恶感。可以设想,这纯粹是小学生的顽皮,不用说是绝对不能原谅的。
阅读陀氏的作品,有时候像是拿着你的心,像拧湿毛巾一样拼命的绞干;有时候又像是带你在一个黑屋子里摸索,在你最需要光的时候,不是给你一个蜡烛,而是直接突然打开一扇门,照进阳光,还有新鲜的空气。
每读到一些场景或者细节,总会在脑子里浮现出曾经经历的一些事,一些人,然后就会在陀氏的分析和引导下,产生一些新的更深刻或者有趣的认识。
而且,陀氏自己也深知生活的复杂,所以也从未想着以「人生导师」的面目示人。
陀氏曾经评论说:
那些眼高手低的才子先生们,一到晚年往往陷入文思枯竭的窘境,自己却懵然不觉。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作家长期被认为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因而人们期待他对社会的发展发挥非凡的重大影响,结果却暴露了他的基本思想是如此浅薄、渺小,以致谁也不会为他那么快地文思枯竭而惋惜。
然而白发苍然的老先生们却见不及此,因而气愤难平。正是在他们的文学生涯行将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虚荣心却让人触目惊心。
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剖析和挖掘,使得他的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成为了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四
作为一个崇尚理性分析的人,能读到陀氏的作品,实在是感到幸运极了。就像是第一次看到人间胜境,第一次尝到绝品美味,第一次听到天籁之音,内心波澜起伏,被无限的幸福感填充,但却找不到任何文字可以形容!
陀氏是对这个世界严肃思考和艺术展示的完美结合。
我曾经想,要是在20多年前,或者大学的时候就读了该多好啊。甚至我希望女儿能在20岁左右的年纪,就领略到这份文采。
但是,阅读也是需要「匹配度」的。就好像如果我期望刚刚要上小学的女儿,就已经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该多好啊,显然这样的期待是过高了。所以,对于我来说,在那个年龄,以那时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恐怕也很难真正感受到这一份震撼。
虽然还没有读完陀氏的全部作品,不过已经深深的陷入对他的顶礼膜拜之中。对于这样的神作,只读电子版是不够的,一定要纸质版,放在可以随手拿起来的地方,任意翻到一页,然后读下去,陷进去。
但是家里实在没地方放他的文集了,太太说,真要觉得非买不可,那就从家里现有的书里,挑出同等体积的卖掉,给你认为更有价值的书腾地方。
最终,我选出来 20 本书卖掉,来给陀氏文集腾地方。
很多优秀作家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值得购买的;而陀氏的作品,就算是让我为买它而卖掉以前的藏书,也在所不惜。
最后,用黑塞对陀氏的评价,来作为结束吧: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
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
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
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我认为(单纯的自己认为),有人肯定再搞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