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就能回答。

每个时代都有文学创作者,但每个时代给创作者的关注是不一样的,而文学,是需要正向反馈的。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理想国牵头,创办了理想国文学奖,目的就是让年轻创作者能被大众关注。只不过暂时来看,即便集中资源,对创作者的帮助依然有限。毕竟信息获取渠道太多了,书也太多了,后浪、文景、文治、一页folio、理想国……每个出版公司每年出版的读物都几十上百,但读者就那么多,再分到小说,读者就更少了。


user avatar   zhang-qiu-zha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问一下,为什么21世纪美国不再出现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大作家了?

俄罗斯不再出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了?

法国不再出现纪德、罗曼罗兰了,拉美也没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了?

这就要涉及时代因素、市场环境和作家的代际划分了。

我国90后作家可能有很多网络作家,因为我没怎么读过网络小说,不作评价。

其实80后作家中,我们普通人能耳熟能详的,也只有韩寒、张悦然、蒋方舟、春树等等,以及一些诗人。

甚至,对于70后作家,我们普通大众了解的也非常有限,徐则臣、张楚、路内、田耳、石一枫,以及成名很早的卫慧,等等。

我们所最熟悉的余华、格非、苏童都是60后人,莫言、阎连科、王安忆、贾平凹则是50后作家了,陈忠实、刘心武则是40后。

在80年代那会,三十出头甚至二十来岁的作家就写出了代表作,在《收获》《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然后一炮走红文坛。

比如格非还在大学期间就在火车上写下了处女座《追忆乌攸先生》,并很快发表了成名作《迷舟》,成为短篇经典。余华、苏童也都是20来岁就成为先锋文学的新秀了。

张爱玲也在20出头写下了惊世骇俗的《传奇》小说集。

几代人的时代背景是完全不同的,而时代背景对一代人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大。

五六十年代人的记忆我们都懂,50后插队下乡,经历了人生磨砺,很多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巨大的时代转折中,整个社会心态对每个人的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6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插队,但也受余韵影响,在时代的大转折、大波动中最早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比如拉美的爆炸文学,博尔赫斯也在80年代引入中国,被很多先锋作家借鉴。

很多人怀念80年代,认为那是一个思想活跃、生活诗意的年代。文学在那个时代的意义可能相当于娱乐业之于今天,全民都在看书、读诗。文化环境和氛围,呼唤着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出现,寻根文学、新历史小说、新写实文学都出现了。

一个人的写作,永远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离不开他所经历或者听来的时代往事。

50后60后作家的小说中,永远都离不开时代转折给予他们的烙印,悲欢离合以及据此展开的思考,都是深植于他们所经历的时代故事,比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往往通过前后两个时代的对比,来控诉暗黑岁月,讴歌美好生活。再往前,他们还会写到抗战、解放,甚至写到清末民初(比如《白鹿原》),这些故事他们虽然没有经历,但可以从父辈那里听来。

对于我们90后来说,听那些民国往事,已经像是很遥远的故事了。对于50后60后的成长史也难易理解了。

经验对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比起作家的阅读量更为重要。

沈从文几乎没上过学,但人生阅历丰富,算得上是非学院派的天才作家。

我们80后、90后开始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到现在读研的比例也很高,读研毕业时,已经过了25岁,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很多作家已经在社会这个修炼场上磨练了十几年,而且在那个诗意的年代,他们精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

我们只是偶尔文艺一下,生活经常被娱乐、被繁琐的工作和学习打断。

我们面临的信息如此过剩,有时读一本本书,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读的是没有营养的畅销书。浏览网上的资讯或者视频,来消磨时间,过程中很亢奋,但过去之后便是空虚。

所以,在我看来,90后并不是没有优秀作家,而是在这个过熟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大学走出的学生,要想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文学素养,需要的时间成本已经大大增加了。说白了,就是成熟得没有50后60后快了。

就像我爸那时候家里穷,他15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被逼成熟起来。现在的15岁孩子,还是少不更事,很容易哭鼻子吧。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80后、90后深度介入历史的难度远大于50后60后,毕竟后者是历史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我们拥有的只有隔膜。我们的历史就是他们曾经的现实。我们的现实已经不是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整个世界范围其实都是这样的,除了海明威、卡佛等大作家,近几十年来你还听说过美国文学出现过什么大师吗?

一个方面是因为当代文学和我们的现实离得太近了,很多作家作品还没有写进文学史,还没有盖棺定论,比如《白鹿原》再过几十年可能经典化程度更高。

因为离得太近了,子弹需要飞一会。

此外,作家成名不一定和年纪有关。

毕竟鲁迅38岁才写出了现代小说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啊。


user avatar   wang-que-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冰冰,丁真的“黑料“在普通人身上不算黑料,这是真的,

但王冰冰,丁真的优秀,在普通人身上也不算优秀,这也是真的。


大多数人乐见明星,名人的塌方,破格,倒不一定是嫉妒。

更多还是一种活在艰辛的环境中,却看到了和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

并没有比自己强的明星,名人,因为一张脸,因为出生,因为运气好,因为资本捧,

因为能力之外的太多拼“爹”拼“运”的加持,过上了大众渴求却永远得不到的幸福生活。


前段时间有一则热闻,TVB很多大众熟悉的知名演员,因为行业不景气,没有收入,转行做保安,搬运工这样的普通工作。

这些专业水平远比片酬千万,片酬过亿的流量明星强的普通演员,因为长相平凡,年龄增长,更努力更卖力却同样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


很多明星,名人,见识能力,业务水平,一旦换上一张普通人的脸,褪去时代和金钱加持,并不比社会中被骂普信的平常人强。


但这些因为命,因为运而被追捧的“幸运儿”却享受了全社会90%以上的赞誉和目光。

这是现代流量社会,媒体行业谄上欺下从本质上对大众生活的污染和破坏。


在流量至上,媒体唯利的时代,符合大众公平心理,德位匹配的例子将越来越少。

是彻底麻木接受一切的不合理与不公平,还是逃离媒体污染,减少被影响是当代人不得不学会的生存技能。




  

相关话题

  古诗真的是完美到无法提出批评意见吗? 
  角色三观能否代表作者三观? 
  癸酉本石头记是真本么? 
  有哪些有趣的文学哏? 
  如何评价《血色浪漫》? 
  有没有又甜又短的甜文啊? 
  如何评价张承志? 
  如果与鲁迅相处一个下午,你会问什么问题? 
  假如身边的东西会说话,会是种怎样的场景? 
  为什么我感觉《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相似度非常高?而且觉得《白鹿原》要比《百年孤独》写的更好? 

前一个讨论
中国,中华,中华民族这些名称是何时,如何形成的?之前我们古人们不都自称大唐大清之类的嘛?
下一个讨论
如何区分古典主义、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筑风格?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