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们整个合订本
1.当初武汉封城的时候,西方的主流声浪是“东方的切尔诺贝利”。这个时候,应声虫们敢说共存?他们极力宣传的是不是“西方的防疫响应机制”?是不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是在西方,疫情广儿都不会发生”?
2.来,疫情在欧美也抬头了,他们的宣传是什么?是不是“35艘医疗船”?是不是“迅速扑灭疫情”?那个时候他们敢说共存?怕不怕“黑色车”分分钟怼死你个“投降派”?
3.再后来,欧美疫情失控,人家是不是请牧师做法“送瘟神”?是不是祈祷病毒“在夏天消失”?人家宁可出“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丑,也不愿意跟病毒共存(方法虽然搞笑,但态度上明显不愿意共存的)。这节骨眼上,走狗们敢提共存?
4.再然后,西方一会儿“神药”,一会儿“疫苗屏障”,整个氛围都是“毕其功于一役”,“决战兵器”,何曾想过跟病毒共存?人家分明是想一决胜负吧?你那个时候敢提共存?
5.一直等到“神药”和“疫苗”的愿望落空了,始终战胜不了疫情,这时候才开始有共存的声音。再到后来疫情一浪崩过一浪,共存的声音才越来越大。若不是洋主子在前面带头,应声虫们敢擅自宣扬共存?
6.哪怕局势都已经糜烂至此了,每当感染人数有下降的时候,你看西方媒体是不是当喜事报道?这说明,打心底里还是希望“送瘟神”的嘛。但凡有望,还是不愿意委屈自己共存的嘛。这种时候看他们敢不敢泼洋大人的冷水?敢不敢说“你管他感染人数升还是降呢,反正迟早都是要共存的”?
2年前武汉疫情的时候一个个哭天喊地的,恨不得一天写18篇日记,现在欧美都变成武汉了,又开始说为什么不躺平,美又赢
谁还记得当年非典。挺严重吧。没感染的人,有啥事吗?不是屁事没有,歌照唱舞照跳。只是没死到自己头上而已。
死了,还能上知乎吗?
人在美国,周围不断有道听途说有人死的消息,可是早就麻木了,就是一个数字。没死到自己头上而已。
每次一个变异波峰一过就有人鼓吹全民免疫了,都至少5次了,还不学乖点?
说对生活没有影响,那说明是没有生活。
在家办公两年了,特别是前半年,不敢出门,人都要抑郁了。现在是躺平了,该出门出门。但是社交少了太多了。每天在办公室和同事划水侃大山的乐趣没了。这叫对生活没影响?
物价涨的厉害,有点2007年国内猪肉大涨带动所有物价上涨的感觉。自己买菜做饭感觉特别明显。这叫对生活没影响?
房价涨的厉害,很多疫情前的新移民,刚好赶在这个点买房子。涨价不要紧,关键是没房源。这叫对生活没影响?
人工费上涨,很多当老板的朋友都招不到人,原料也进不到,物流贵了几十倍,还慢。最后不都摊到消费者头上?这叫对生活没影响?
小孩的学校今天停课了,是整个学区几十所小初高一起停课。教师教工缺口1/3,不是感染请假的就是家人有感染的要隔离的,或者怕死辞职不干了。新招人也来不及,大家也不愿意干。学区没钱开网课,州长不让强制戴口罩不让强制打疫苗,谁愿意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干活啊?小孩不上学家长都受不了。这叫对生活没影响?
不只是影响,新冠已经严重改变生活了。
不要看那些阴阳怪气的回答,多半是三无小号
不要看那些移民留学中介的回答,无利不起早
更不用看那些在国外没有生活的人的回答,这题问的是生活
几乎没有影响?我在意大利看到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没错,现在能看到街头熙熙攘攘,商店里也人满为患。这也是一些海外博主最喜欢也最容易拿来说事的。他们随便在街头拍一段视频,甚至几张照片,不需要说明时间地点,只需要加一个“海外疫情”的标签,就能收获一批点赞,能引起一大群人产生题主同样的疑问,能让一大群人对我国国内的防疫政策产生质疑。
但,街上人多,就等于“几乎没有影响”吗?
Omicron病死率低,这是目前大众和科学界共同认可的结论,再有疫苗加持,病死率进一步下降。
然而只因为病死率这一个数据,就说Omicron“是大流感”,那其实是被误导了。
因为事实上,尽管病死率下降,但是感染人数却暴增。一降一增,结果就如图所示:
在最近这波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数,已经快要追平2021年3、4月份的高峰。2021上半年疫苗还没铺开,病死率比现在高很多。那时候可没几个人相信新冠是“大流感”。
如今每天同样多的人失去生命,却仅仅因为病死率低,有些人就选择性忽视那些不幸的人们,声称“几乎没有影响”。我不理解。
还有的人说这波病死的大多是感染Delta,而不是感染Omicron;还有人说这波病死的大多是没打疫苗的,而不是打全疫苗的。可这又有什么影响呢?有谁能保证从今天起所有人都只感染Omicron不感染Delta吗?有谁能保证从今天起Omicron只感染打过疫苗的,不感染没打过疫苗的吗?
而且Omicron的重症率低,重症里面的病死率也低;但感染人数多,造成实际病死人数跟前一个高峰接近,那么反推过去,是不是医院里需要被治疗的重症人数反倒更多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曾经在媒体上流传过一些一线医护的照片,最著名的就是李兰娟院士脸上的勒痕。
可是,大家见过有几个海外博主把镜头对准一线医护的?
甚至别说这些海外华人博主了,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翻翻欧美主流媒体,有几张照片真实反应他们的情况?
按照上述推论,医院里重症监护的病人不比前一波疫情少,而且狂飙的感染人数当中,很多医护人员自己也感染了。他们要照顾“爆仓”的病人,而且不少还得带病上岗。
这叫几乎没影响?还是说在他们眼里,医护不是人?
有的人说国内清零的成本很高。但当我们观察欧洲的“不清零”时,是不是也该像西方媒体那样问一句:but at what cost?
国内防疫确实发生了一些荒唐事,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
比如有人家的猫儿狗儿被饿死了,被扑杀了,很不人道,很不合理。很多网友义愤填膺。
于是有些海外博主,吃起这狗血馒头,说,你看你看,在欧洲就不会这样,欧洲这里“几乎没有影响”,从来不会有猫儿狗儿被饿死被扑杀。
可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的是,在欧洲,在意大利,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还有猫儿狗儿,却没了亲爹亲妈。
再比如,国内有孤寡老人因为封城无人照料,孤单地痛哭流涕。有人会说,你看欧洲就没这种事,欧洲的孤寡老人就不用忍受封城的孤单寂寞。
没错,在意大利,有成千上万的孤寡老人再也不会寂寞了,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在天堂跟逝去的亲友团聚。
这种黑色幽默还能说很多。
失去亲人的痛苦,难道真的只需要一两年就“几乎没有影响”了吗?
这种cost,意大利比中国付出的多太多。
虽然街头熙熙攘攘,可那些匆忙的行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没心没肺,并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无牵无挂。
情感、情绪的问题过于主观,那么可以说点实在的。在米兰,有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叫Corso Buenos Aires(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因为离大学城(Città Studi)近,所以是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主要的休闲购物场所之一(我只说我熟悉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情况)。
2020年夏天,第一波封城解封之后,这条昔日繁华的商业街上,就有不少店铺没挺过去,关门停业。后来又是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整个意大利封封开开,这两年的时间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在封城/半封城的状态,导致有更多商铺被折腾得无以为继。
直到最近,我跟朋友每次去逛那条街(大概每两三周一次),都能看到一两家“新店”。对于我们这些拿着奖学金不愁温饱的学生来说,新店倒也是新奇。但是,只要稍微一想就知道,每一家新店的光鲜背后,都是原店主的一把辛酸泪。
甚至,已经有几家“三手”店铺出现,也就是第一波疫情之后倒闭易主,又在后续几波当中再次倒闭易主的店铺。
而且,原来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尽管总体消费水平算不上高端,但至少也是中档小资。可现在,每走个几十米就有一家Kebap或者同档次的餐饮店。不少原本小资文艺的店子,就是那种在小红书上能臭显摆好几条动态的店子,疫情之后“沦为”Kebap。有在欧洲生活经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Kebap是什么档次的店。明显的消费降级。
那些倒闭的店铺的店主们,他们可能不会再走上这条街,也就不会进入那些“几乎没影响”的海外博主的镜头里。
但,不进他们的镜头,就真的“几乎没影响”吗?
尽管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全球各国无一幸免。但问题是,意大利采用保守的防疫措施,一直就是打着“保护服务业”、“减少经济冲击”的名义,以此为理由牺牲小部分人的生命健康。可结果呢,不仅服务业一点没少受冲击,同时人命也没少丢。
这种cost,小吗?
我们不妨把每个国家都视为一个“人”,那么新冠疫情就可以视作这个“人”得了一场大病。
得了病,就要治,就有不同的治疗路线。
我国是采用了非常积极,甚至激进的治疗,一旦发现新病灶,立马局部麻醉,局部手术;而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疼痛、流血;甚至因为某些主刀医师医术不精,伤及健康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过每次手术过后,就能快速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
而如意大利,则是用了保守的治疗路线。每次病情复发的时候,对全身使用较为温和的“药物”,不开刀,而是希望“药物”把病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虽然病情不发作的时候,这个“人”看起来能跑能跳,可一旦发作,就浑浑噩噩迁延不愈。
这两种治疗路线,目前的效果各有评判,但要问我长期来讲孰优孰劣?我给不出答案。
但我知道,一个“人”频繁手术,频繁开刀失血,会对身体造成一些长期的伤害;但保守治疗,迁延不愈,把急症拖成慢性病,也一样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伤害。
尽管我不是专家,也无法预知未来,没法判断到底孰优孰劣。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说:
目前意大利的逐步“躺平”,实际上就是疫情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最直接的表现。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都有一定的“韧性”(resilience)。在新冠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这个概念,就连我们建筑、城市研究领域内,也开始频繁提起“urban resilience”的概念。
按道理来讲,越发达的、越完善的、越健全的经济和社会,韧性应该是更强的。意大利这种西欧发达国家,韧性应该是世界一流的。
再来想想,现在,连我一个平头老百姓都知道,这波疫情实际造成的死亡人数与之前接近。那么,难道德拉吉(意大利总理)他不知道吗?斯佩兰扎(意大利卫生部长)他不知道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却选择性忽视这一数据,坚定地引导舆论去关注病死率而不是实际病死人数,坚定地向民众灌输“只要有疫苗、有疫苗通行证就没问题”的想法,并且坚定地推动意大利逐步“躺平”,逐步地所谓“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
难道德拉吉真的不把人命当回事?难道斯佩兰扎真的认为这波疫情每天损失的三四百条人命,不如去年每天丢的三四百人命珍贵?
但凡他们有办法的话,难道他们不想保护每一个国民的生命,难道他们不想实现0死亡吗?
他们当然想!但他们没办法了。
两年多的“保守治疗”,两年多的封封开开折腾之后,意大利这个发达的、一流的经济体,它的韧性,已经消耗殆尽了。
意大利现在就像是一个被压到最短的弹簧,再加一丁点压力,这弹簧就没法回弹了。
现在,东欧俄乌局势紧张,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美各国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意大利这根弹簧,实际上面临着很多潜在的、无法避免的压力。所以德拉吉、斯佩兰扎这些人,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避免给自己加压,期待这种“躺平”能为今年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留出一定余地。
去年面对近乎同样的死亡人数,意大利政府采取了强硬而相对有效的措施,甚至被某西方主流媒体评为“年度国家”。可如今,却开始引导舆论,打算逐步“恢复正常”了。
曾经被吹捧是“人间天堂”,号称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尊重这个尊重那个的欧洲,如今却黔驴技穷,被迫选择忽视生命(虽然他们明面上不这么说,但实际上这么做了)。
这,不就是最大的影响吗?
这叫“几乎没有影响”?
这样的cost,小吗?
所以实际上意大利现在的情况,应该把题主的问题反过来:看起来几乎没有影响,但实际上还是很严重。
Again,我不是专家,也不是预言家,我无法断言说意大利未来是能走出困境,还是越陷越深。
也许意大利“共存”这条路走的通,也许走不通。
类似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今年或者至少明年,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能否从“清零”有序地过渡到“安全的共存”。如果这个过渡顺利而有序,那皆大欢喜;如果不能,那必然也会造成大问题。
不同的“治疗路线”,各有利弊,各有潜在的机会和风险。我无法判断孰优孰劣。
但无论如何,说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西方国家,疫情已经“几乎没有影响”,甚至潜台词表示“目前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比对西方国家影响更大”,这种观点实在为时过早。
海外博主的镜头里,熙熙攘攘的街头上,再多的“幸存者”,都无法弥补不幸者的损失。
最后讲个简短的小故事:高中三年二班里,面对高考的压力,已经保送的学神张三胸有成竹,每天放松,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乐乐。另一边,知道自己怎么着也考不上的学渣李四,也是一样每天放松,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乐乐。
有人给李四拍了一段vlog,记录他的放松生活。发到抖音,附上一段描述:“看起来李四学习不好,高考堪忧,但实际上高考对他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是啊,看起来高考对李四“几乎没有影响”。我也没法否认,他看起来就是这样。
我只能说,冷暖自知吧!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新冠病毒对生活的影响,不是一下子的影响,而是逐渐累加的。病毒一直在,则你必须一直做防疫措施,而且你在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感染。
一个蚊子在你耳旁嗡嗡一分钟然后飞走了,你可能会想“不过是蚊子而已”。但如果蚊子持续地在你耳旁嗡嗡嗡,还每几分钟叮你一口,也不多,就持续一个整天,24小时,你一定会发疯。
如果只是短期地在国外生活,确实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东京奥运会的选手们参加奥运会过的也挺不错的,也没有人感染。
但如果需要长期地生活,那么反复感染新冠,累加的后遗症,时不时的医疗挤兑。以及永续的中高强度防疫措施,如每几个月一针高副作用的疫苗,出门必须时时刻刻戴KN95,出现小伤不敢去医院看病等等,会对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这些不便,在欧美的现状下,不会消除,反而会逐渐积累叠加。
美国刚宣布印钱的时候,通胀率只有0%,但现在是7%。
特朗普宣布抗疫成功的时候,美国只死了6万人,现在是90万。
而且别人的不便也会叠加给你。疫情下,听到好几例室友因为新冠反目的案例了。甚至还有因为对防疫措施理解不一致的原因发展到激情互杀的。
而这才不到两年……按欧美的现状,后面还有几十年……
如果有人说“国外疫情看起来很严重,但是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那说明他是生活在国外的时间还不够长,量变对他还没有积累成质变。
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通过思考,在量变积累成质变之前,预知到危险的发生,做出应对。
疫情发生了,无非感染或者不感染。
不感染就没影响。
感染了,无非有症状或无症状。
无症状自然没影响。
有症状呢,不过就是轻症或重症。
轻症不担心。
重症呢,无非是死亡或者治愈。
能治愈就不用担心。
如果不幸因病身故……
你命都没了,也就没什么生活了,自然无须考虑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死人在墓地,病人在医院。
医院里的人如果治好了,那就皆大欢喜。
如果治不好,那就去墓地。
发现了吗?这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
人死了钉在棺材里,只要不闹《聊斋》或者《行尸走肉》,怎么可能影响你的生活呢?没有道理嘛。
他们在医院或者墓地里躺着,你在家里,在街上。能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所以啊,只要别去墓地和医院,你就不会感觉到有人死了、病了,也就等于地球上没疫情。
什么90万、100万,敲多少次钟,那都是一些新闻数字。
按100万算,则1000个人里才3.3个。一个人无论生活在哪里,能够交往的人多一点也很难超过150,很大概率是身边一个感染或者死于新冠的都没有。
那怎么会有影响呢?
如果是亲戚朋友不幸去世,大概有影响。
但是亲戚有讨厌的和喜欢的,讨厌的亲戚去世了你会无所谓。
喜欢的亲戚去世了,你难过。但是过一段时间你也无所谓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再说说朋友。
你要是有朋友,还会整天泡在知乎上看这种无聊问题吗?
你整天泡着知乎上看这种无聊问题,哪能有朋友?
所以啊,我的朋友,你根本不用担心什么朋友。
疫情对生活没影响,并不完全是撒谎,从个人的角度看很可能不存在。
真的对新冠恐怖的人,都是看数字。
90万、100万,你能想象是多少人吗?你看看窗外,90个人站在那里是多少,1000个人,10000个人又是多少?100万的话,你的窗外已经全都是人了,他们可以沿着街道蔓延出去,一直站到你视线所能及的最远方。
这些人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死了,而且这种死亡还不会停止,这个数量还会增加。
有人说了,你们干嘛把国外疫情描绘成像地狱一样?
地狱不在你身边,残酷的现实不在大街上,都在统计数字里。
写这个之前我看了几句混账话,说塞尔维亚刺杀了费迪南大公,他们活该,不值得同情。
一战中,南斯拉夫地区1100万人,损失了190万。奥匈帝国的大公是贵族,有名有姓有照片,这190万有什么?死了就死了。
我们是凭自己的本事活下来的吗?根本不是,我们只是运气好,活在这个时代罢了。
真正在国外没影响的,会说有影响。
真正在国外有影响的,反而会说没啥。
你住着大豪士,每天开车上下班,时不时可以和邻居芭比Q,出去旅游渡个假什么的,现在闹得人心惶惶,你叫他说没影响,这不是扯嘛!
但是实际上,疫情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大的,毕竟有医保,就算病了,马上去治疗也死不了,就是有点糟心而已。
所以,在网络上他们往往会嚷嚷一下国家的防疫政策,但是疫情对他们生活真的没啥大影响。
而真正有影响的,河山硕之流,病死也不能说有影响啊!
当然了,河山硕之流那会儿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对了,随他们而去的,还有他们的理想信念。
武汉有几千人感染的时候,网上的舆论是“这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
可没人说“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可能是居住在国外的人误以为居住在国内的人有认识偏差,误以为,居住在国内的人,误以为国外的人处于人间地狱中,特别可怕,所以要开展一个宣传运动,反复告诫国内人民,我们在国外挺好的,生活挺幸福的。
事实上,我们居住在国内的人,并没有这种认识偏差,只不过支持政府的抗疫政策,清零原则。
无论病毒危害如何,人类的行动有一个准则,就是越来越多地掌握对抗病毒的科学技术,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来越多,越清楚,越好。而根据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得越多,认识越清楚。
所以,放弃实践的态度是不好的,因为你放弃抵抗了,则认识也就没有提高了。
例如,对疫情期间对社会的大规模管理,也是要积累经验的,这些经验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例如,每一个市发现了几个新冠患者,立即就能跟踪每个患者近期的密切接触者。这个技术是可以用在反间谍上面的。
而美国社会对于每一个人的跟踪技术是差的,不然怎么会有大量的非法移民?如果中国涌入大量非法移民,抗新冠疫情决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当然中国的系统也有问题,例如健康码崩溃。这些在实践中都会越来越好。
而国外放弃抵抗,就缺少了抗疫管理经验,未来万一出现大危害的病毒,应对一定不如中国好。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一定是科学技术成为世界前列,这就需要实践,包括全民的实践。
想想两年前的武汉,死了几千人,就被公知形容成了人间炼狱,遍地的无主手机,4g信号都被烧穿了,全网都是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一个老百姓身上就是一座山,甚至公知们众口一词中国必定崩溃灭亡,记得当时有个热评最高的是一个公知发了一碗牛肉,说到年底这碗牛肉差不多就能换一个墙内女大学生了,再到现在又众口一词的要求我们必须放开防疫,真的是无比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