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第4页

                       

user avatar   yi-zhou-xiao-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年2月在国外某私立大学问读研究生的事,出门遇见一老头,据他说是他研究中国发展超过20年了,听说我是中国来的,刚好讨论过这件事。

结论最近两三年中国大规模开放入境几乎不可能,但又因为是中国,也绝非完全不可能!


对于几乎不可能部分,他是这样理解的:

  1. 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部分城市老龄化严重。这个病毒传播性如此强大,如果开放入境导致疫情大规模爆发,假设按照死亡率0.05%-0.1%这样的死亡概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概要承担60w-120w人口因此死亡的风险。而且真实情况可能比这保守估计的要糟糕很多。届时可能面临严峻的医疗资源挤兑和公共管理风险....
  2. 当前入境条件颇多,境外不管是商业还是人,来中需求极大,立马大规模开放也会造成瞬间的资源挤兑,相关行业管理混乱,忙中出错,难免出现问题....逐步减少条件,缓慢开发才是符合真大国的做法....BTW,光我身边认识的,想来中求学,经商的外籍就超过40人了....只要打开入境条件,这几十个人绝对第一时间往前冲,说不定比国人自己回国还积极.....
  3. 即使再这样疫情条件下,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当健全的秩序,对国人生活没有太过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这种体量的大国,其实很难面对绝对的战争威胁,疫情实际在某种程度让中国有机会让自己真正的意识到国家在面对艰巨困境的时候,其资源调配能力有到底有多强!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需要补充....还有哪些需要加强...所以站稳后在逐步承受外力,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波疫情也算是对国家的一个压力测试。
  4. 人民共识还没放松,国内众人防疫意识还比较高,如果直接大规模开发,容易引发信任危机。欧洲躺平了...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没事,日增几千上万都觉得没事...所以得病不会怪政府。但我们暂时还不行,至少等疫情更加可控的时候,在逐步对民众普及相关知识,让民众理解才行....


至于:“但因为是中国,也绝非完全不可能”他是这样理解的:

  1. 对于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不惜封城和暂停大量经济活动等措施,相信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独裁国家,其余国家基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中国做到了!
  2. 中国在疫情管控上,能精确到人,精确到活动轨迹,精确到空间防控。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执行力,更多的是依赖当前我们这么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高水平科技行业带来的福利。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各个方面都做到防疫,这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科技实力!
  3. 中国人民在疫情上的表现,总的来说,他看到一个前所未有团结的民族!和美国这种移民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向心力而团结不同,中国的团结是来自民族同胞相互爱惜的。在面对巨大困难之下,没有太多人去吃饱了跟美国崽一样没事去怀疑国家的决策,去示威。而是按部就班,甚至不惜争先恐后去一线帮忙。这种状态在他来看是一种很厉害的精神。

以上种种,让他又觉得,如果是中国的话,说不定也能做到别的国家完全做不到的事....


我们如今真的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面.....



话说最近发现鬼佬研究中国发展的人还蛮多的

住的学校附近有个学院叫中国中心,2022年春节学校首页还庆祝了中国新年。

认识的希腊小哥研究的是21世纪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他觉得这门课应该叫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他的老师几乎全部是拿中国在举例....


user avatar   liu-pei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放指恢复航班还是取消四舍五入长达一个月的隔离呢?

不寄希望于22年夏天开放。然而冬天疫情会严重,所以22年年底也悬。猜测2023年夏天会恢复航班。

难得看到这种话题,我要来脱离理性全是个人感性的讲一讲。这破疫情19年开始,20、21、22没完没了,多少人在海外这么些年不曾回过家,有的人与爱的人在时差、距离和未知的困难下分开,有的人与家人长辈这几年一分别就成了永别。是在海外的人终究还是少数么,所以成为了没有声音的人,成为了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被牺牲的人。可是对于在海外的人而言,人生可能都已经被百分之百改变了。在高昂的机票和隔离费用面前,在超长的隔离时长面前(隔离时长超过了假期时常),失去了原本想要共度一生的人,失去了国内本来可以争取到的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失去了在家人身边共度时光的权利,就在人生本来就会发生很多转折改变的毕业这几年,一切都变了,和预想的和曾经为之努力奋斗过的不一样了,未来要怎么走呢,怎么能让人不感慨。

对我而言世界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世界了。


user avatar   hai-kuo-ti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日本疫情为例,大家看看情况。几个重要前提

1.日本在9月,打过2针疫苗的人数就超过了50%,换言之到今年3月,50%的人疫苗都不超过半年。然后在12月的时候,疫苗接种率就快接近80%了。

2.日本人和欧美人不一样的是,非常听话守规矩。比如带口罩、比如避免三密等等。

3.日本ICU及相当ICU功能的HCU病床数一共约1.7万张,折合每10万人13.5张,高于意大利(12.5张)、法国(11.6张)、西班牙(9.7张)、英国(6.6张)。中国呢?每10万常住人口综合ICU床位数为4.37张。

然后面临奥密克戎,是什么情况呢?

每日确诊总人口的百万分之700,换算到中国,每天98万人。

ICU这种鬼门关前走一遭的人数,还没要赶上德尔塔那波。

但是死亡人数,超了。每天因新冠死亡总人口百万分之1.6。换算到中国,每天2240人。这个数不大吧。但从新冠发生,到现在,中国累计因新冠死亡人数还没有超过6000人。

医疗系统承受压力情况。东京周边(东京都、神奈川、琦玉、千叶)都红了。这里必须要看神奈川的一个特色数据:

PCR阳性率,100%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实现的。

在日本更多的人是居家在自己隔离治疗,这些人有多少呢?82.9万。德尔塔那一拨的顶也就24万。

下面说说疫情对社会的影响,请看下文:

这个文章是按每日新增4万来算的,密接者会有180万。那等比例放大,一天确诊8万人,密切都有360万。OK,问题就来了,密切的人可以到处跑么?是不是得居家隔离呢?

日本人口一共1.258亿,每天在家隔离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86%,换算到中国,是4000万人。4000万人居家隔离。

最后看一眼经济。这是季节调整后实际GDP环比情况。

不知道奥密克戎这波,能把GDP的坑砸多深。


日本可是在12月初就宣布禁止外国人入境了。(原来有签证的,还有日本人还能入境)。但不成想,美军基地成了扩散源。

其实不是中国开不开放国门的问题。而是国家对于新冠政府防控的策略问题。

中国的医疗资源水平比日本差距还是很大的。10万人icu,日本是13.5,中国是4.3。每万人普通床位数在2012年是日本的三分之一,现在往多里算二分之一。

开放,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疫情扩散的风险。而且防疫,外防输入口岸隔离--及时流调隔离-区域封锁-全城封锁-多点爆发-医院选择性治疗。

真的到了最后一步,那就是各顾个了,全靠个人想办法了。美国那个河山硕的例子还是挺震撼我的——就给你安排到等死区,医疗资源有限,只能救高价值的人。 @拍照稀烂帮帮主 那个专业词儿叫啥来着?

完全开放,每天100万人的确诊、每天2000人的死亡、每天4000万人需要居家隔离。以及派生的医疗资源挤兑、社会劳动不足、消费下滑。

这些代价,和人员自由出入相比,孰轻孰重?

如果说外向型经济,请看两个数据:

2020年,我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99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折合1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折合17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
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

user avatar   lixk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医护太廉价了,骂的都是机票贵,旅店贵,从来没人说治疗贵,

但凡治疗收费高一点,共存党都那么多底气,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劝人学医,_____,


只为一个加纳情圣就让14亿人置于危险之中,那可太亏了,

得加钱,

中国有钱人爱往国外跑,一出状况,没钱的跑不了,有钱的跑没了,

在武汉爆发时,国内多少明星包机跑路,拦也拦不住的,

一开放,会出现多少个武汉?

有钱人吃饱了饭,想吃点血馒头,买个热搜,吹点口风很正常,穷人也跟着起哄?


冷战时期,美国有大量老牌科学家,跟年轻的“快乐教育”一代不同,这些老顽固是正统的“填鸭教育”一代,基础扎实,聪明伶俐,而且桃李满天下,一个人能带回一支军队,

良禽择木而栖,聪明人在哪儿都是稀缺资源,平日里,求还求不来呢,

当年苏联自爆,有钱人跑去了欧美,有些科学家就来到了中国,

如今,这种人还在观望,虹吸效应还没有完成,鱼还没游过来,


真爱党实在等不了,可以去香港嘛,

别问,问就是不爱他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道我们现在没有开放入境吗?

如果没有开放,如果我们真的是像朝鲜那样锁国,那每天的境外输入是通过异次元传送门进来的?

还是说,你们说的“开放”,是不设防的那种?

你要说这个,那我可不困了啊。

咱们来立字据吧:

1.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和组织不得借此中断,阻碍与我国的人员及物资交流往来,不得借此提高我国公民入境的门槛。

2.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相应的舆论风向转变,比如压热搜,删求助帖子,不得抱怨“发声无门”,不许刷“吹哨人”。

3.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感染人数增多,从而改变诊疗政策,比如,自费治疗,自费检测(还不一定轮的上),挂不上号入不了院(因为只有重症才能住院),轻症只能居家磕退烧药,喝热水,捂被子,不许抱怨,不许发帖子求助,不许转发医院门口躺满了人的视频,甚至不允许去医院门口躺着,违反了就删帖封号,活该被人骂是“散布恐慌,给境外势力递刀子”,要认识到这就是开放共存的常规操作。

4.如果因为第3条当中的情形导致出现伤亡人数增加,不许大惊小怪,不许写日记,不许转发“满地无主手机,一粒沙,一座山”等等质疑开放共存大业的不当言论。

5.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甚至影响到社会心态,致使消极情绪蔓延,消费疲软,经济低迷,不许发牢骚,不许说“早该管管了,这要是放在谁谁谁家里,早就控制住了,怎可能闹这么大”这种丧气话。

怎么样,很公平吧?

立字据嘛。

啥?你问我为什么不立字据?

喂,麻烦你们搞清楚,我是支持清零反对共存的,我反对不设防的开放,我为什么要立“不设防开放”的字据?

再说了,当初武汉封城,我可是老老实实呆在武汉,肉身陪伴,哪都没润,没跑路哦。而且,后续那么多次的疫情反复波动,那么多次的防控措施,我也都配合了。我已经以实际行动支持动态清零了,就不需要立字据了吧?

当然喽,你要是说对防控措施当中的一些不足有所不满,想要改进,比如减少或者弥补损失,更方便群众,惠及大众,那完全可以谈,我很欢迎,很支持。

明人不说暗话,不论是动态清零还是不设防开放躺平,我都不喜欢叶公好龙,选择了就得承受,不许双标,不许翻脸。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时候当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啊!

就算不怕疫情导致的死亡,有人说什么管控死得更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先假设他们说得是真事。

那么开放的那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如何?

不要拿什么他们回头就发展的好,中国等下就落后了。

请拿出他们开放后经济发展证据来说话。

说封控影响经济,这个是事实。但开放就不影响了?

3月1日,亚特兰大联储官方发布数据显示,它将美国第一季度GDP的预测从前段时间的1.7%和2月25日的0.6%大幅下调至0.0%。

那么我们当前的动态清零措施,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要愿意正视现实的人,都不会否认我们的措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在应对境外输入上,大多还是维持旧的隔离酒店方式,而没有采取新建专门的设施,容纳那些入需要隔离的人员。结果造成了隔离酒店条件不足,内部互相感染,甚至外溢到社会上的漏洞。

证明大多数地方,还没有意识到,动态清零是一场执久战,面对新型变异株,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认为过去能行,现在也能行。应当针对新型变异株的特点,以快打快。

好在3月10日,国家已经推出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

针对当前变异株传播快发病快的特点,采取了抗原检测初筛,核酸检测为准的新手段,能有效的将感染者更快更早的筛选出来,尽可能的减少核酸检测时,人群密集造成的交叉感染。


当然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比如说防控不够精准化,由于我国小区人口大约是7000~15000人。

封小区一下子就影响这么多人,而其实本身病毒并没有传染到这么大范围。但封小区后,进行的全小区核酸检测,造成的人员密集,反而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比较难,需要将小区再细粒化

前几年吹过街区制的风,但民众反响不好,很快被叫停了。

这个街区制的不足之处,就是光想着拆小区围墙。

把一个小区的围墙拆除,把道路变成公共道路。这个固然好,但也造成了民众的许多不便。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呢?

拆掉小区的围墙,把小区内的房子,以若干栋楼为一组,再用围墙围成一块,等于是把原来公共道路围绕的小区,切分成若干个更小的微型区,开辟出更多的公共道路。

让小区变得更小更细,那么无论是在平时的城市道路交通上,还是现在面对疫情的封闭小区防控上,是不是更便利,影响更小了呢?


当然了这个措施不是一时能收效的,不过可以考虑逐步做起来。


还有就是对封闭小区的物资保障方面,能不能更有力一些?当然这也涉及到小区内人口众多的问题。

还有就是封闭小区后,因为不能上班、不能做生意,那些人经济受到影响,能不能在房租、房贷方面,水电费用方面,延长缴纳期限?

还有能不能对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也是刺激消费啊!现在很多钱在金融业空转,放不出去。

还有在个人所得税退税方面,能不能增加因为封闭小区,因此得到退税?


user avatar   san-ge-lao-ba-shi-ya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混淆视听的说法太多了。

先不说其他的,直接看图,红色是死亡人数,蓝色是感染人数,

注意坐标轴,纵轴左边是感染人数的坐标轴,右边是死亡人数的坐标轴,两个坐标轴数量级不一样,不同国家数量级不一样,主要是看看跟前面几波的对比。

奥密克戎已经不如流感的言论现在到处都是,隐含意思是不是德尔塔应该算比流感强吧?

那我们看看世界主要强国的战绩吧。

世界图打底(数据不准,毕竟印度这类国家的数据根本没法看)

世界灯塔美利坚,德尔塔跟奥秘比,死亡和感染都是弟弟

下水道找到油布包的德意志,在路上,暂时看没超过上一波德尔塔。

最近大热门,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德尔塔?弟中弟!

高卢雄鸡法兰西,德尔塔?垃圾!

北欧典范?一起上吧!从图上能看出来哪波比上一波德尔塔差?

除了银行可以被美国随便查,其他都中立的瑞士

最近有人鼓吹死亡率已经低于万分之二的宇宙之国,韩国!确实暂时不如德尔塔,不过现在还在感染高峰期,可以去回顾一下美国的图。

而韩国更典型的就是今年10月份宣布共存之后,竟然让德尔塔的死亡超过了阿尔法时代,与上面世界列强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路径。

最后,大理段氏一阳指发源地,我们最合适的可以观察从清零到共存转变的国家——越南。我们要好好看看这个邻居!

这图形,在去年放弃清零之前,可以说简直是抗疫典范

而且越南在2020年经济在全球几乎都在毁灭性倒退的情况下,是为数不多为正数的国家,增速高达2.91%

到了2021年,越南年初预测自己GDP增速要达到6.5%

本来正常搞就能达成目标的情况下

越南在六七月份被德尔塔突袭之后,一开始在北方强力压制,后来在南方想共存,来回摇摆之下失去了先机,最终无力压制,后来直接躺平

结果是在全球经济强劲回升的2021年,GDP增速仅有2.58%,连2020年都不如!


很多人扯现在死亡率下降了,确实,按照感染人数和死亡率的对比,死亡率确实有所下降。

但是仅仅因为分母扩大了,就觉得是大号流感了?甚至有人都开始鼓吹是小号流感了!

看看上面的图,当直观的用图形给你展示的时候,只要有眼睛,好意思再说这是比流感还低?

如果这么说,那么德尔塔也应该是流感,更前面直到阿尔法之前的都是流感好了。

就算我们抛开这个,看看越南

从几乎毫无波澜,到犹豫不决之后逐步躺平的波涛汹涌,再对比越南的经济走势,共存之后用崩溃来形容都不为过。

现在经济不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经济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动态清零么?

这几年经济变差是因为疫情和贸易战双重作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日子都不会好过。

日子不好过根本不是因为清零,恰恰是清零,让我们在这两年全世界一个比一个差的时候,还能有稳定的环境让经济保持着平稳发展。

想不明白这件事,老是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是清零导致的,那就是真的一叶障目了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不会认为中国已经闭关锁国了吧!!!!还有没有办法,你去加纳大使馆办签证,然后订飞机票就去了呀!这还有什么困难的?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非新冠病毒变异到真的和普通感冒一样,并且没有肺纤维化等后遗症,而且有特效药能治,在不就医的情况下死亡率低于万分之一,那么还有可能放开,否则一切免谈!现在这个情况下放开,结果就是:

一、中国人怕死,一点发热就跑医院,分分钟把医疗体系击穿,床位挤爆,然后群体性恐慌蔓延,越没床位越要往医院挤,挤不进去的在家敲锣打鼓,搞的人人心惊胆战,社会极度恐慌;

二、中国人怕死,美国能死100万人云淡风轻,按照人口比例换到中国就得死400万人,拜登15亿美金狗粮都砸下来了,到时候公知美分群体嚎丧,内外联动,微博天天亡国,一粒灰一座山,满地无主手机,各种谣言满天飞,一定是体制问题,你国的切尔诺贝利,你国药丸;

三、中国人怕死,一点发热就不上班了,工厂公司一半人请假,无法正常开工,最后制造业崩溃,物流业崩溃,超市里生活物资全抢空,老百姓饭都吃不上;

所以说,别心存幻想,别以为人家行,你也行,人家不怕死,你怕呀!

我国自有国情在,欧美那群是听天由命死都不怕的泼皮,我国是14亿被国家保护得太好不知道危险和世道险恶的老百姓,没有可比性喔。

整天嚷嚷要放开的人,你不妨把话说明白点,你到底想干嘛?!你到底是蠢还是坏?还是又蠢又坏!


user avatar   cang-hai-yisheng-xia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看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的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了新的回国政策,真不想用“又双叒叕”这个词儿,却又不得不用一下。没记错的话进入2022年以来,这是第二次修改回国政策,当然是越改越复杂……

有朋友说看完流程,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操作的样子,的确,看上去还算通俗易懂。主要是我这位朋友不明白在日本做一次核酸检测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以为跟国内一样,就近找家医院40块钱的事情。

在日本给所有回国人员做检测的核酸检测点,首先必须是中国驻日使领馆指定的场所,每次费用1.5K人民币左右,那么3次就是4.5K。其次所谓交叉双检测,估计是对检测点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希望双保险,可明明这些检测点都是使领馆指定的呀……

不由想起这两年来的疫情期间,时不时有针对航空公司的熔断措施。好像一个航班上如果有超过5名乘客在目的地国内机场被检测出阳性,就要对该航班实施熔断。初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核酸检测点一般都是中国驻各国使领馆指定的;健康码是中国驻各国使领馆根据检测结果发布的,航空公司只是按要求验明健康码和登机牌就放行,到底做错了什么 ……除非健康码是乘客自己伪造的,可伪造的健康码登机前就会被识破。

虽然满脑子的问号❓但不敢说也不敢问。早已过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好奇心太强不合适。本以为国内在进口了辉瑞的抗疫药物之后,会在3月份两会闭幕后逐渐放松管控,所以原定4月份回国的,看来我又幼稚了。

昨天看外媒报道,是有关取消所有管控措施彻底“躺平”后的丹麦。文中有个副标题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大家都能在一起了……而不用互相害怕”。

昨天国内的患者总数有1.1万多人,除去港台地区的约1万人,大陆地区大概有1000多人。近日靠近上海的苏州有了本土病例,上海本地的聊天群里时不时会有些针对外地来沪人员的歧视性甚至敌视性发言。

疫情过后,如果要说什么是疫情遗留下来的副作用,在国内大概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缺失。看上海的小伙伴们嘴上冷漠地喊着“加油”、“挺住”,内心却极度嫌弃所有外地来沪人员,我猜这应该不是上海的特有现象。

在同样放弃了疫情管控的西班牙当地,尽管大街上都是行走的病毒,但遇有节日庆典,我还是很愿意跟妹子们同框的。难得的是每次她们都没有一秒的犹豫,笑眯眯地凑过来跟我合影,而国内的小伙伴们,如果看到有歪果仁要求合影,估计第一秒就会落荒而逃……

随着国内疫情管控的继续,这种人与人的隔阂只会加剧。日本的管控措施间于中国和欧美之间,从3月份开始还将进一步放松对歪果仁的入境管控。尽管如此日本国民还是不满,看到某人的网上留言,很有意思:

在新冠之前,每天有超过15万人进入日本,现在每天仅有0.35万人(以前的2%),就算增加到0.5万人(以前的3%),也只是杯水车薪。

不仅观光客,商务人员和外国留学生的入境也应尽快恢复。这不是一个既得利益或利益集团压力的问题,而是日本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根本基础所在。

很多商业谈判不是通过远程会议就能解决的。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创造性的讨论和坚持到最后一秒的谈判极其重要。我们需要放松管控,除了观光客,很有必要每天最少允许以前的20%左右的3万人进入日本。

说到这里,我去年5次(出国)出差,今年两周后首次从国外(出差)回国。每次乘坐日系航空公司的航班,看着机内寥寥无几的乘客非常难受。

无论是商务舱还是经济舱都空空荡荡,在机上染疫的可能性小虽然是件好事儿,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2年,想到这样下去日本经济还能坚持多久,不觉后背发凉。




                       

相关话题

  过边检/海关时遇到过什么难忘的事情? 
  因未按时提交材料,美国高校强硬劝退中国学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介入协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中国大陆公民加入外国国籍后,中国政府部门依据什么来取消其中国国籍? 
  美国学生签证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如何看待知情人士透露称:美拒签中国 500 余名理工科研究生?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签证怎么就拿到张纸?上面也没什么信息,那岂不是很容易造假?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称「部分海外留学生 5 月底前可入境」,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外交部表示「中方宣布对美对等反制,限制部分美国官员签证」,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目前日本开放留学生和工作签入国,我没有留学签证或就劳签证,却有工作面试机会,要如何去日本参加面试?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西梧州学院以东航乘客需要献血为由号召学生献血?
下一个讨论
局部战争里,存在无人机由幕后大国代操作的情况吗?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