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第2页

                       

user avatar   wang-li-li-88-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性不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个人认为快则今年底,慢则2023年中,就会放开。不要担心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只要媒体一开动,很快就是另一个局面。

目前看全世界除了中国和朝鲜都会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现实。这这个大环境下,坚持清零是不可能永远完成的任务。

从国家批准辉瑞特效药就能知道国家已经在为开放做准备了。

从2022夏天开始,应该能看到国内媒体各种吹风,为放开做铺垫了。

——————————————————-

人工分割2月21日更新

这不,风已经开始吹了


————————————

3月14日更新:

现实面前,不断吹风。


user avatar   playh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开边境,前提是改变现在大多数老百姓一直以来的固有认知:1. 新冠病毒是很厉害的病,得了会死。 2.即使好了,也会有非常可怕的后遗症。

这两点认知,会直接导致开放的政策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如果真的开放,也会有大量本不需要去医院的患者涌入医院,导致医疗资源挤兑。

而改变这些认知,又需要多少时间呢?最乐观的估计,如果今年夏天其他国家疫情缓解明显,才有可能在年底开始媒体适当吹风,然后再经过一个冬夏的周期,先从国内开始,慢慢降低防疫级别。一切顺利的话,到2025年秋天,出入境的防疫措施才有可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而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建立在全世界疫情不出现反复且国内经济受疫情影响明显的前提下。

更:争论集中在这两个认知上,我来做个对比吧:

  1. 新冠病毒是很厉害的,得了会死 vs 经过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现在得了新冠绝大多数的人会很快痊愈。
  2. 即使好了,也会有很可怕的后遗症 vs 以别的国家数以亿记的患者经历来看,绝大多数人没有长期,严重的后遗症。

好了,以上两点哪一个比较符合事实? 再说一遍,我绝对认可中国的抗疫政策,但是也认为政策需要根据事实情况进行调整。具体到开放这件事情上,如果想开放,首先要让老百姓从心理上接受会死人。

事实上,抽烟会导致很多死亡,但是贡献了大量税收,所以人们接受了烟草行业。交通事故会导致大量死亡,但是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所以也接受了。一个社会运行的逻辑从来就不可能是尽最大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而是要在社会发展和生命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关系。而这个合适的点,很大程度上实际取决于老百姓的心理认知。中国的重大政策在出台前,是肯定需要在内部统一认识,再让民众做好心理准备的,这都需要很长时间逐步进行。

再更: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是民众认知,而认知不一定是事实,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就像美国制裁新疆棉花一样,不是事实,但是符合美国民众认知,所以就通过了。在这儿争执国外疫情到底如何,国内开放会死多少人的,其实知乎上类似问题都辩了几百轮了,谁也不可能说服谁,不会有结果的。 还是那句话,什么时候舆论改方向了,才说明研究开放可能性这件事被提上议程了,然后才可能有时间表。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优先开放俄罗斯入境


user avatar   xing-rui-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明确答案:开放边境=与病毒共存=放弃清零,所以不可能

2022年开放边境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最主要原因是二十大召开前后不会有太大的防疫政策转向,次要原因是开放意味着要和病毒共存,这是绝大多数国民无法接受的末日场景,最后一点是因为国产灭活疫苗有效性不佳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第一点是政治因素,优先级最高,其他一切都得让步,就不细说了。

第二点是民族心理预期,我国不断通过疫情迅速控制、死亡数最低、人道主义优先来论证清零策略的合理性和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不断通过美国病例、死亡数屡创新高来证明新冠致死率高、会有后遗症,与病毒共存会让国外尸横遍野、民生凋敝、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接近奔溃。在这种长期的宣传熏陶下,很多民众是无法接受”共存“策略的,这是充满西方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防疫策略,认同或采纳这种方式等于对我们社会主义根基——以人为本,最大保障每个人生命健康——的背叛,是忘了本,是与西方同流合污,是基本路线的动摇,是执政合法性的丧失,是对民意的违逆。总之,共存和清零已经和意识形态挂钩,清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胸前最大的一块勋章,时不时给周围的邻居炫耀一下,事后想摘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第三点是现实条件显然不够有力。

1.我国灭活疫苗有效率低于mRNA疫苗,且有效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低于平均值(去年12月卫健委的数据是我国还有20% 60岁以上,即5000万老人未接种疫苗)。这导致最应该受到保护的老年人群体中没有形成广泛的免疫力。

新冠患者死亡的中位年龄是73岁,同时根据美国数据,65岁以上老人死亡数占总死亡数75%,英国则是88%。可以说老年人群免疫力决定了新冠致死数的基本盘,保护老年人是疫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点。显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奥密克戎带来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是更温和,内在的治病性确实更低了

坏消息是免疫逃逸能力超强,对疫苗的击穿明显。如果3针灭活约等于2针mRNA的话,目前3针灭活的防重症应该在50%上下,这个数字不是很理想。

3.中国医疗能力并不弱,但不同区域差异悬殊。蓝色、红色和绿色分别代表1996、2000和2016年各国的医疗质量及可及性,可以看出,中国在过去20多年医疗质量有明显提升,但上限和下限差距大的惊人。这和我们的认知相符,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和人员都很落后。并且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工作,乡村老年人比例极高。这些不利因素叠加起来可以预测到一旦引入病毒,农村将毫无疑问成为疫情最严重,风险系数最高的地方。

4.奥密克戎专属疫苗前景不明。多篇独立初步研究都表明以奥密克戎专属mRNA作为第三针加强接种未显示出相较于原版疫苗的优势。目前科兴或国药的奥密克戎专属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未知,但基本可以确定是,1针奥密克戎专属灭活疫苗加强接种是不够的,2针才行。

综上,开放边境目前在任何角度都不具有可行性。

我的其他文章


user avatar   wang-zi-yuan-9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是否经历过全省一个病例没有,大学却在封校?你是否经历过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一个确诊,大学立刻封校?你是否经历过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一个确诊,你离开所在县市就要向学校/单位申请,需正当理由,且大部分理由不正当?你是否经历过申请出省时遭受辅导员/领导白眼?你是否经历过,需要权衡过年跨省回家/平时跨省见家人和失去工作/被学校处分,最后放弃出省?

我发现防疫爱好者喜欢通过幻想逃避问题,“说不定新冠明年就消失了呢”。就想问问,如果已知新冠要持续几百上千年,你们要几百上千年一直动态清零吗?别说毒性会下降,鼠疫这么多年了,毒性也没下降,都不一定。不是说不防疫彻底放开了,而是口罩可以继续带,社交距离继续保持,确诊的人继续隔离,入境也可以继续隔离,但别搞几十万几百万人连坐,别限制出行限制流动了。

——————————

事到如今了,那些还在鼓吹新冠后遗症的人,我很难不相信他们是50w、来电了。

因为前脚张文宏说长期看未来会共存,奥密克戎致死率低重症率低,后脚微博上“新冠后遗症”15评论107赞上热搜了。味太冲了朋友们。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


user avatar   amos-ma-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世界各国抗疫斗争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抗疫的问题了,而是中国与西方之间一直在进行的是两条不同道路和政治制度的斗争:

中国走得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正道,利用我国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也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所以实行的是清零的国策。

西方走得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邪道,利用资本和个人贪婪的本性,宁可牺牲人民生命,也要把资本安全增值放在第一位,所以实行的是共存的策略。

如果放开出入境,不仅意味着我们向病毒投降了,也意味着我们向西方投降了,还意味着我们也要走上资本主义邪道了。这是我们决不能接受的,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坚持清零,坚持走社会主义正道。

我们一定要逼迫西方向我国看齐,也走上社会主义正道,等西方也实行病毒清零后,我们才能开放。而不是相反,让西方逼迫我们放弃正道,走西方与病毒共存的邪道。

这不仅仅是抗击疫情的问题,而是一个很严肃的基本政治原则问题,是一个中西方之间政治路线的斗争,是一个中西方之间在体现各自政治制度优势的斗争。我们绝不能为了开放,而放弃自己的基本路线,改变自己的道路,放弃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与西方同流合污。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不可能。

再说原因。

第一,中国人确实比较怕死。这是世界观决定的,改不了。你不能把国外经验搬来国内,因为人就不一样。有宗教信仰国家彼岸关怀很强,中国不是。

第二,这个就比较有意思,就是专家集体不发声。简单说,官员虽然有决策权,但官员不是专家,他们还是要听专家意见的。但专家也有自己的权衡。

至于未来,我随便说几句。

随着时间变化,大家对疫情看法是不断变化的。举个例子,昨天我因为去过成都,健康码变黄了,然后我打了一个电话给社区说明,几分钟就改过来了。而在一个月前,改过来需要几小时。

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现在的行程码,只显示到城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城市人口那么多,出现的几率太大了,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疫情就是西安、天津、深圳、成都、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巨型城市反复折腾,反而小城市比较“安全”。而很多大城市各区县的距离,其实远比大城市到小城市的距离远……

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过程,可以说是探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精准化的过程。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从疫到病,谁病治谁,没病该干嘛干嘛。这个过程多久不知道,但是这个过程跳不过去。

过年出行一路,我一直给各地区防疫工作提意见。我就发现,你说中国人脑子都不清楚吗?并不是,除了门口劳务派遣的保安反应慢点,其它有一官半职的都是明白人。但重点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你既然没大富大贵的想法,那就静观其变好了。


user avatar   da-jiang-jun-50-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看何时和香港通关,大陆和香港不通关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一个国家。已知香港已经失控了,由于香港自下而上的怠惰的防疫态度,共存是他们的唯一选项。而且香港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永远不会割舍。而且香港挨着深圳背靠广东,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省,深圳和广东很难独善其身。

而且台湾和中国大陆也是两岸一家亲,其表现不比HK好多少。

港台不清零,也难言全中国都清零了。有这俩坠着,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被迫接受共存了。


user avatar   li-yi-53-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由于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大,免隔离近期不可能

看了回答下很多评论,焦点在疫情、防疫措施和经济下行的联系上,这里重点说下经济

一,想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真实的根源

不少人将经济数据不好看归结为防疫政策

最近经济下行给很多人带来了压力,我非常理解大家想回到疫情前生活的想法,但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真正的源头,做到“对症下药”。

经济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和中美贸易战有关,可能和疫情本身有关,可能和防疫措施有关,还可能和我国居民债务负担过重有关。

如果找不准症结盲目下药,就可能好心办坏事,将本来不好的形势搞得更糟糕。


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先理一下:

1.我国2021年大多数时间经济还不错

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其中四季度增幅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3.6%,但为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低(2020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2.美国千方百计将中国排挤出全球供应链,但叠加疫情影响后,美国政策起了反效果

2020年1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1]

从产品看,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又增长了13.2%;

观察海关总署提供的118种主要产品出口量发现:2021年前11个月有101种商品出口量比2020年同期高,只有17种低于2020年同期水准。出口数量高过上年的主要产品及其增幅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7.0%、分析仪器22.0%、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26.7%、中央处理部件19.6%、机床28.0%、空调11.6%、集装箱161.3%、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316.4%、乘用车109.7%、紧固件21.1%,这些商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

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大量工厂因为工人离岗间歇停工,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海外供需缺口,推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一度达到16.7%的历史新高。[2]

这位网友反应了实际情况,嘉兴和绍兴的纺织业从2020年秋天开始,就越来越忙了。


3.“共存”情况下,疫情对工业生产有长期负面影响

从厦门疫情1传37的情况看,随便一个工人感染,就很容易传染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工人大面积请假离岗后,基本就瘫痪了。这样的停产还会影响到上下游企业。

在美国,越需要人工操作的肉类越短缺,价格涨幅最大的是蟹肉。

自从2020年以来,作为全球主要橡胶产品生产基地的马来西亚就深受疫情影响,陷入“工人聚集性感染,批量请假-->生产线停工-->工人康复恢复生产-->下一次聚集性感染”的循环里面。

由于东南亚等地的汽车配件厂(轮胎等物资)不能正常生产,美国等地的卡车生产受限,当地很难买到新车;另外由于缺乏配件,农机很难维修。

2021年10月12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40%。


4.即使放宽防控措施,民众也会尽量避免线下消费,造成第三产业的滑坡

2019 年美国票房收入为 110.2 亿美元。

2020 年,美国票房收入下跌 54.2%,只有 50.5 亿美元,

2021 年,美国的票房收入进一步下降至只有 29.8 亿美元,比 2020 年下降了 30.2%。


三、由于产业链全面,我国工业生产受到疫情影响小,我国吸引外资还创了新高

  • 我国有工业受疫情影响小,产业链全面的特点。严格清零环境下,工业受损的只是个别地区,其他地区的工业全年正常,效率高于其他间断停工的国家,
  •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 我国存在产业链效率优势。、

实际吸引外资创新高


202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493.6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021年,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利用外资磁力不减,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2021年,我国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引资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64.9%;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引资同比分别增长2.2倍和25%。大项目数量较快增长,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26.1%、25.5%。

松下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对生产网络体系进行了调整,在中国新建了8个事业基地,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目前,松下在中国拥有近9000名研发人员,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更多依托中国团队开发。[3]

最近特斯拉扩产,热门潜在地点都是中国城市,说明了国际资本,尤其是实业资本非常看好我国的工业环境。


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工业资本呆在我国的唯一原因就是能多赚工业生产的钱,如果我国搞“共存”,就会丢掉产业链效率优势。

结合美元加息背景,外资出逃会很快。


四、新冠疫情很难在短期结束,境外经济持续受到疫情干扰

每一次群体感染达到“群体免疫”后,新的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毒株就会成为新的主流,引发新一轮疫情。

南非的毒株在持续迭代,2020年夏天流行原始毒株,2020年年末到2021年初期流行Beta,5月后流行 Delta,11月流行Omicron[4]

详细分析:


五、特效药不是万能的

由于病毒不断进化,药物都面临潜在的耐药性问题。
还要考虑目前中美关系,中国很难大批量买。

另外该药品售价高达500美元(3000元人民币以上)/疗程,负担很大。

境内“共存”后,如果医保买单,由于人均医保财力在1000元左右,会导致医保入不敷出,影响其他疾病诊疗。

如果个人买单,考虑到中西部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买药会导致严重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


六,境外“共存”导致农机配件供应困难,已经导致农业减产,“共存”难以持久

1.美国缺乏农机配件

农机配件短缺已经影响到2021年美国秋收。[5]

2021年10月12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芝加哥农民戴尔·内辛拥有联合收割机,但他找不到任何备用轮胎。因此,这位伊利诺伊州的农民告诉他的收割人员,今年秋天不要在路旁开车,以免金属碎片损坏轮胎。

堪萨斯州的新农业供应公司恳求客户现在订购春耕零件。在爱荷华州,农民科德·霍鲁布每晚都把机器锁在谷仓里,因为小偷从当地的迪尔公司(DE)偷走了难以找到的拖拉机零件。[6]

CNH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经使公司损失了10亿美元。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40%。[7]


2.美国农业已经减产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春小麦占该国小麦总产量四分之一。2021年8月,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美春小麦产量将同比下降41%,其中美国小麦年产量最高的北达科他州受干旱影响近期减产严重,小麦产量只有往年40%左右,美国小麦整体供应水平面临八年来最紧张状态。[8]

菲律宾商业镜报》(Business Mirror)2月2日报道,美国是软白冬小麦最大出口国,约80%出口到国外,亚洲是最大买家。受炎热干燥气候影响,本季美国软白冬小麦减产37%,价格同比上涨了50%以上,导致农历新年期间蛋糕饼干的价格飙升。根据Commodity 3的数据,最近软白冬小麦的价格从一年前的每吨298美元飙升至454美元。[9]

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统计局在2022年1月4日发布的冬小麦作物状况报告显示,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内布拉斯加州和科罗拉多州等硬红冬小麦主产区的作物状况普遍差于11月底。不过冬季状况并非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关键,春季对单产的影响更大。美国干旱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11日,美国69%的冬小麦产区处于干旱状态。


3.美国小麦库存减少

2021/22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预计为6.28亿蒲,这将是2013/14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农业部的谷物库存报告显示,截至12月1日的美国所有小麦库存为13.9亿蒲,同比减少18%。


4.美国粮食出口减少

美国粮食自给率很高,减产对国内需求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美国的粮食出口。

美国小麦产量占比约17.62%,减产对粮食进口国有影响。

2021/22年度所有小麦出口预测数据较上月预测值下调1500万蒲,为8.25亿蒲,因为销售及装运步伐疲软。根据美国统计调查局的数据,6月到11月期间小麦出口总量为4.37亿蒲,同比减少14%。这也占到调整后的2021/22年度(6月到5月)出口预测数据的53%。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FAS)的报告显示,截至12月份,小麦出口销售(新的销售及装运)依然缓慢。[10]

5.美国减少出口粮食预计引发部分国家饥荒

参考

  1. ^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354917
  2. ^ https://m.yicai.com/news/101119244.html
  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419374464838902
  4. ^ https://www.ft.com/content/d42bcd3d-e70d-4e97-818b-40b92d89d7ff
  5.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the-great-reboot/desperate-tires-components-shortage-roils-us-harvest-2021-10-12/
  6.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the-great-reboot/desperate-tires-components-shortage-roils-us-harvest-2021-10-12/
  7. ^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9ufHC1dFY
  8. ^ http://www.zqrb.cn/finance/hangyedongtai/2021-08-14/A1628898186964.html
  9. ^ http://news.foodmate.net/2022/02/619946.html
  10.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406169971036706



                       

相关话题

  9 月 28 日起,持有效中国工作类、私人事务类和团聚类居住许可的外国人可入境,对此你怎么看? 
  因未按时提交材料,美国高校强硬劝退中国学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介入协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日本重新办理留学签,出勤率两年一共百分之80会被拒吗? 
  日本留学续签,出勤率只有55%怎么办? 
  如何看待埃及赴华 2 架次航班 108 人检测阳性,境外人员在入境防控措施上还有哪措施? 
  为什么大陆人到香港需要港澳通行证,而部分欧美国家护照持有者却可以免签? 
  夫妻一起申请日本语言学校是否影响签证通过率? 
  如何办理加拿大工签? 
  为什么中国的免签国如此之少? 
  免签是对等的,为什么180个国家给美国免签,而美国只给30多个发达国家免签?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广西梧州学院以东航乘客需要献血为由号召学生献血?
下一个讨论
局部战争里,存在无人机由幕后大国代操作的情况吗?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