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传达了什么信号? 第2页

        

user avatar   Robin_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办法,中小县城已经兜不住了。再不放点水,那就是自下而上的爆破,和美帝的次贷危机有的一拼。而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系统大佬总结经验教训时经常提到应该提前动手救市,把风险先摁住,然后再去拆弹。至于能不能拆掉……

郭主席的话讲的基本是上面的思路,从17年到21年,主要的工作是拆雷:“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换成白话的说法是成果大家感受不到,但未来不会更坏了,讲的还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的问题还存在,能解决的已经解决了,剩下都是难啃的,需要合适的时机来解决。

为了佐证这个判断,郭主席特别提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只是说改善,并没有量化说明。因为有些钱刹不住车,只能通过倒腾来缓解问题。但是由于疫情影响,最近几年所谓的“返乡置业潮”被打断腿,很多小地方大拆大建搞的小区没人接盘了。在一线100W可能只够个首付,去小地方那都是全款。少了100个人,中小开发商还顶得住,少了1000个呢?

虽然放水之后大城市的年轻人必然继续躺平,但新市民被拿捏的死死的,想要进城就得买票,哪怕竭泽而渔也在所不惜。因为大城市的不能崩,还指望他们转移支付。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新动能支棱不起来,没有完成产业置换。由于我国主要是靠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来保持竞争力,动的话一般是靠头部带着整个产业链过去。但是如果某些经济强省自己都没有更好的,又怎么可能舍得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其它省份?政策指导它也不好用呀。

所以,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拖”字诀上,能拖一点是一点。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天花板就在那,也很符合二八分化的常理。要么苦自己和家庭,要么苦孩子和未来,按照常规思路,理想情况下,两瓶毒药总得选一个吧?

只不过90后这一代有点不一样,独生子女们茕茕孑立,有些人选择孤独的活,孤独的死。


user avatar   ling-tian-b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发布会信息量非常大。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郭行长以前的讲话,在整个金融口能公开发言的领导中,郭行长是对房地产最为鹰派的。因此这次发言的意义不亚于布拉德认同2022年加息,都意味着央行内部的最后一丝政策转向阻力已经消失。

2月新房销售数据太惨烈了,百强房企销售额比2020年2月疫情爆发时期还要低,虽然统计局没有单独披露投资端数据,但估计高层也看到了非常惨淡的样本信息。

金融口过去几年的房产调控+扶持小微工作也积累了非常大的剪刀差:风险更高的信用贷,例如经营贷、消费贷利率已经降到了3%~4%,而违约率很低且为抵押贷的住房贷款,利率却高达5%~6%,风险收益严重倒挂,本质已经是让购房者补贴银行和企业,亟待改革。而这次讲话也是在监管层面给金融系统松绑:短期政策目标可以先放一放了,赶快恢复正常风险定价机制吧。

补充两句:评论区有朋友理解为我在说房地产见底,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房地产的周期性非常强,并且政策几乎总是滞后的,因此处于衰退-刺激-过热-矫枉过正-衰退的循环当中,现在很明显是一轮人为制造的衰退期,除了信贷还面临着各种问题:房企信用风险,包括偿债和交付风险、人口结构上刚需衰退、土地供应和人口分布错配,等等等等。应该说信贷转向可以延缓探底的过程,降低着陆的“硬度”,但离市场转向还比较遥远。


user avatar   114105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来的原函数:

土地财政

一阶导数:

房地产

二阶导数:

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

三阶导数:

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的势头

所以这里是扭转了三阶导数,传达的意思就是虽然客观上没什么用,但我觉得很有用,而且我觉得我又行了,我要复吸。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几个月前就写过。

目前经济无解,很有可能再来一轮涨价去库存



user avatar   ni-guan-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这叫灵活泡沫 哈哈哈


user avatar   yu-wu-85-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一位发誓戒烟的老烟枪朋友向你炫耀:“以前一天三包,现在三天一包”的时候,你就要明白:这个烟,他是戒不掉了。

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这货以后只会吸得更厉害。

(温馨提醒:吸烟有害健康)


user avatar   yan-zhong-re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吸食毒品,一次就能使人上瘾。即便是戒毒后,复吸的概率也高的惊人。有人统计,吸毒成瘾者戒毒后受心瘾难除或受毒友诱惑等因素,复吸的比例达95%甚至更高。


user avatar   shengjingj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我是可以戒毒的。

所以,我又要吸了。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杠杆之后,就该加杠杆了。

这是很好理解的点,其实很多朋友也都写出来了。

不过比起这个杠杆的范畴,大家现在要关心是代价和收益到底要去到哪里。

在放水成为既定现实之后,谁来承担这个杠杆就成了关键。

信贷不是没有代价的,谁享受了资金,谁就要对应承担代价。

在当下M1下降,M2上升加之居民短期中长期借款呈现收缩之势的状况下,这波的债务在表面上看由政府承担了的。

但这不代表加了杠杆的群体会承担风险。

在居民杠杆不断抬升,企业杠杆居高不下的状况下,似乎让政府抗一部分杠杆也算是题中之义,毕竟在其它发达国家,人家政府杠杆都是朝着三位数去的,咱这边相对要少得多。

但问题在于,杠杆的承担真的是这么计算的吗?

实际不是的。

对于消费主义胜利的西方市场来讲,通过几十年的消费教育,居民们习惯了分期消费,习惯自己给自己上杠杆,这是天然的杠杆闭环。

但对我们来讲,这个逻辑是不行的。

按历史惯性来讲,我国居民并没有什么超前消费的理念,反倒是相对更相信储蓄,提倡勤俭节约,不搞超预期消费。

可杠杆总归是必须要有人背的。

在现实逻辑上,我国杠杆实际上走的是转移过程,由地方开始举债,主动加杠杆,然后通过工程项目将杠杆过渡到企业身上,进而最后通过房地产过到居民身上。

企业做工程会被拖账,会有流转问题,需要借贷筹措资金,这就自然产生了企业杠杆,居民买房需要贷款,这就自然形成了居民杠杆。

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加的杠杆会通过后续两者进行消化,也就形成了事实上的杠杆转移。

于是给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

在国外,政府杠杆最高,然后才是企业个人,在我国则倒过来,企业最高,个人政府次之。

承担杠杆的主体是有差异的。

当然,出于国情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就把杠杆率通过数字进行横向比较,就比如说很多人会习惯拿着我国政府杠杆率与其它国家的政府杠杆率做比较,但在我国不存在政府破产这种前提下,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从现实考虑,加杠杆的大头或许会由政府起头,但结束则一定是转换到企业和个人身上的,但问题的点在于,到底要通过什么模式呢?

就像美国“全民撒钱”引起的讨论一般。

不管是全民撒钱,还是增加社融,从本质上讲都是整个社会在进行加杠杆操作,只不过是承担杠杆的主体路径存在差异罢了。

全民撒钱的路径很好证明,通过政府承担杠杆,把钱扔给居民,然后居民消费,带着企业一起走,最后代价扔到社会。

钱先扔到社会,居民先拿到,然后被企业拿走,最后通胀由社会承担,于是你看到了美国企业赚得发麻,民众被通货膨胀搞得发慌,政府债台高筑。

举债的路径也很好理解,通过政府增加杠杆,然后开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将杠杆逐步过度到企业,然后分摊到个人手中。

钱先扔到社会,地方先拿到钱,然后开始做项目,企业拿走一部分收益,承担部分风险,居民拿走一部分收益,承担通货膨胀。

在加杠杆周期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到水,每个人也会相应承担代价,就像美国放水呈现出来的通胀一般,只要是放水,就一定会出现代价,只不过最后计算收益的时候有差罢了。

在放水周期中,你接水的收益超出了代价,你就是赚的,你承担的代价高于收益,你就是亏的,这很简单的计算题。

在加杠杆周期中,在无法改变趋势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去考虑加杠杆的模式,而是加杠杆的路径和代价。

如果这次的杠杆还是由房地产释放,那么对于个体来讲需要考虑的就是尽可能地从加杠杆周期中获得收益,然后尽可能地逃避这个加杠杆的代价。

举个例子来讲。

对市面上的企业来讲,如果你做的是国企生意,在国企最先接到水的时候,你最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冲抵掉后续的代价,但相应地,如果你做的是劣质资产,那么你不仅不容易获得超额收益,反而有可能会被企业后续资金紧张拖垮。

这个逻辑其实也是一样。

杠杆加给谁,即是分摊代价一种方式,也是收益路径的一种分配。

在上次的加杠杆周期里,房东赢麻了,生育亏惨了。

这次会例外吗?

我不清楚。


user avatar   gao-yang-73-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速度为正,加速度减小,但是依然为正的意思。




        

相关话题

  特斯拉 5 天涨价 2 万元,为何提价这么频繁?自主品牌车企会跟涨吗? 
  如何看待全球缺芯问题蔓延,从汽车蔓延至手机、游戏机等领域,苹果也警告iPhone用半导体吃紧? 
  商品期货的大牛市要来了么? 
  有人知道吉姆·罗杰斯在美国的地位和评价吗? 
  马云一年套现40亿的背后代表着什么呢? 
  为什么资本家不组成富豪联盟,集巨资操纵地区经济,以获取暴利? 
  有钱人赚到一百万与平民赚到一百万有什么区别? 
  哪个瞬间起你开始接受社会的「黑暗面」? 
  如何看待李国庆质疑瑞幸咖啡买断 90 多吨花魁咖啡豆涉嫌垄断,瑞幸回应 90 多吨 10 天喝掉一半? 
  如何看待 ETH 以太坊跌破 200 美元?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称「开征弃籍税能有效规避富豪移民税收漏洞」?具体落实下来会带来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俄罗斯政府计划暂时限制外资退出俄市场?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