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目的描述,这位老师未必算民科,他的教学方法大概有待改进。
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同化率有很大的散布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土壤微生物的同化率从 6.5% 到 15% 不等,在实验室提供特定碳源时可达 61%(Elliott 等,1983 年);历史上被分类为分解者的食碎屑动物的同化率通常低于被分类为消费者的同科动物,在 10% 到 30%,但白蚁的同化率普遍高于 50%(T.Winsome,2005 年);海洋生态系的一些消费者的同化率不到 10%;桡足类的同化率在 13.7% 到 31.1% 不等(Richman,1958 年)。
关于离子通道的问题,你可以纠正他。
为中学阶段做题推导的式子可以是中学阶段出的群落演替题目的实质,要看他化简之后的式子解题的效果如何,好用就行。
果蝇卵巢可以切片,但对光学显微镜来说往往是剥离装片就够了。学校里未必有条件进行好的切片。
别的老师和考试给的答案确实可能出错,这位老师可能希望以此显示自己的水平,那么他应当指出具体的错误之处并给出来源。
不全是你老师的责任,似乎生态学部分大概是他当年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没给他讲明白。
1.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划分,是根据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进行的区别。这是一种生态学分类,不能与物种分类简单对应。很多生物会同时扮演着不同角色。特别是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区别不是泾渭分明的,因此有的学者也会把分解者称为“小型消费者”。
生态学分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种功能上的分类,而不是物种分类。一些物种占据中间位置,而另一些物种随环境条件改变其营养模式……小型消费者或腐生生物都是典型的分解者。但是,不要指定某种生物为分解者,把分解作用看成是一个涉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个过程似乎是更可取的。
生产、消费和分解是用于描述群落全部功能的有用术语。这些及其他生态学分类都是根据功能进行的,而根据物种来分类则是不必要的,因为某个特定的种群可能行使多种基本功能。
——E P Odum
2. 群落演替的那个等式,似乎问题更多一点。生态系统所吸收的能量,一定等于它固定下来的能量和它所消耗的能量,能量守恒嘛。但后面的推导过程似乎很值得商榷。演替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演化,最终呈现出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但是群落组成和结构是否改变,与光合是否大于呼吸,这个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光合大于呼吸,只反映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一部分被固定在了生态系统里面而已,仅仅能推到这一步。举个简单的例子,森林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存贮在树木自身的生物量里,一部分被树木自身呼吸所消耗,一部分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被微生物所分解,还有一部分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储在土壤里。这完全可以不涉及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不过必须得说,你老师这种能流和物质流去解析生态系统的方法,是一个正确的思路。虽然结论不一定恰当,但不妨碍参照他的思路去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