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蝙蝠的免疫系统没有达到“不怕病毒不怕癌还有抗衰天赋”这样吹牛皮的地步,这是“在传播事实的过程中层层加码,最终变成了奇怪的误解”。
另一方面,蝙蝠没有掌握人类水平的技术,生活在缺医少药的肮脏、拥挤环境里,而且平均体重比人要轻得多。
目前一般认为古人类的平均寿命被其高夭折率拖累,长期低于 30 年,这会被一些蝙蝠物种超过。
关于蝙蝠的免疫系统:
- 人类已经知道蝙蝠具有跟氧化应激水平相对应的修复 DNA 损伤的能力,而且 ABCB1 等基因的高度表达改善了蝙蝠清除细胞内废物和有害物质的速率,降低了蝙蝠患癌症的概率。那并不是“不怕癌”,人们记录过蝙蝠患癌的病例[1]。
- 蝙蝠缺失了一部分哺乳动物通用的免疫相关基因/通路[2],而另一部分功能上有差异,还有一部分独特的基因,使蝙蝠在保持高强度的免疫响应、持续释放 α 干扰素的同时,对感染的反应相当克制、炎症水平很低,蝙蝠 I 类 MHC 分子结合内源性肽段的精确度也更好,让其免疫细胞能较为精确地攻击感染病毒的细胞而不是胡乱摧毁自身细胞。
- 蝙蝠有发达的体温调节系统,动辄 40 摄氏度以上的体温限制了许多病毒的复制。在细胞水平上,蝙蝠细胞的热休克蛋白表达远高于人,使其细胞在 40 摄氏度条件下 24 小时不会降低活性。
- 但是,温带蝙蝠在气温较低时会进入休眠状态并可以冬眠,此时免疫响应下降,让病毒可以长时间感染。蝙蝠体内中和抗体的半衰期也可能短于一般哺乳动物。这使蝙蝠不倾向于迅速清除病毒,容易在拉长的感染期内传染给其它动物。
- 蝙蝠漫长的寿命允许病程极其缓慢的病毒发展。
蝙蝠洞内的高密度居住、声波定位系统伴随的狂叫和喷出的带毒气溶胶带来了反复的交叉感染,此条件甚至能以空气传播狂犬病毒。
白鼻综合征真菌可以在蝙蝠冬眠期间毁灭性打击集中冬眠的蝙蝠种群[3],在北美一些地方可消灭 94.5% 的蝙蝠[4]。
受真菌影响最严重的是北美长耳蝙蝠(上图就是一只),这种蝙蝠已从 69% 的冬眠地点中区域性灭绝。
总之,蝙蝠相对于人更不容易死于免疫系统的自杀行为,一般病毒也难以压倒蝙蝠的免疫系统,允许蝙蝠携带大量病毒继续生存[5],但蝙蝠并非一些人宣传的那样百病不侵:
- 有一些病毒,例如狂犬病毒,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杀死一部分蝙蝠,并留下一些看起来健康、带有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蝙蝠;
- 白鼻综合征这样凶恶的玩意则在哺乳类中极为罕见、可能需要人类出手救援蝙蝠[6]。
- 对蝙蝠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度还很初步,需要更多时间和投入。
关于蝙蝠的寿命:
野生哺乳类的寿命与体重(或作为体重的指数函数的代谢率)有不严格的统计关系:
- 图中空心圆点为 195 种陆生哺乳类的情况,实心圆点为 40 种海洋哺乳类的情况。
这让蝙蝠在和体重远比它大的生物直接比较寿命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在比较对象是智人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智人的寿命也是显著超过同体重的其它哺乳类的。
- 与蝙蝠体重相近的非飞行野生哺乳类的寿命一般在 3 到 4 年,而蝙蝠物种的平均寿命散布在 7 年到 30 多年,最长纪录有 42 年,在缺医少药的环境里这已经长得可以了。
- 在哺乳类中,表现出这样相对体重的异常长寿的物种除了蝙蝠就是智人和裸鼹鼠了。
飞行鸟类在这方面与蝙蝠有相似之处:在高代谢率的同时,寿命比同体重的非飞行的同纲动物要长。这可能涉及身体在长期的飞行生活中做出的多项演化适应。
参考
- ^ McLelland DJ, Dutton CJ, Barker IK. Sarcomatoid carcinoma in the lung of an Egyptian fruit bat (Rousettus aegyptiacus) J Vet Diagn Invest. 2009;21:160–163. doi: 10.1177/104063870902100129.
- ^ 例如通过产生IL-1β介导炎症反应的炎性小体通路中,蝙蝠缺失了PYHIN家族的基因
- ^ 单独冬眠的蝙蝠受到的打击较轻,喜欢寒冷干燥的洞穴的蝙蝠受到的打击相对较轻。
- ^ 打击手段是让蝙蝠在冬眠中受到痛苦折磨、频繁醒来而消耗能量并损伤翼膜,使其无法撑过冬天或开春后难以获取食物。是相当厉害的机制。
-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39106/
- ^ 这非常难。事实上人类既难以出手大量打死蝙蝠,也难以救助它们,无论人手还是经费还是可用的工具都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