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分享这个论文的,但是考虑到不能就我自己脑子进水,大家都应该来进一进。 @毕导 就很机智的没有接招。
这个论文是我在深圳商报的报道里看到的。
第一眼看到青年学者发现病毒正在重组的时候,我心里一惊啊。我最近啃了这么多新冠的生信论文就是担心这玩意重组了,因为一旦重组对疫情的影响太大了,比如对现有的药物开发,疫苗研发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对病毒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于是我就很紧张的看了报道,论文是2月14(情人节呐)投的稿,3月4号被接受的。据媒体报道是作者在家隔离期间根据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数据库里的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
对,就是哪个我前段时间写的哪个回答中提到的中科院版纳所发的哪个论文用的数据库,可以说他们用的数据来源是一样的。而且版纳所提交论文的时间是2月21日,比他还晚了几天,数据可能还更多一些。
同样这篇论文也用的GISAID的数据,比中科院版纳所的还多了几个数据。其实也不怪大家,在拿不到一手测序数据的情况下,目前大家都是在GISAID下载数据来做分析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2篇论文都明确的指出了目前通过对这些病毒毒株的测序结果进行了生信比对,都没有发现突变,那么这个青年学者是怎么判断出突变来的呢。所以赶紧查论文啊。
于是我就查了论文。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哎,大刊物啊,传染病分类1区刊物,影响因子有9,不得不说这个刊物接收的论文我第一时间就信了不少。
下载了论文以后我惊了。
这是我见过最干净的第一页。
一作和通讯作者都是同一个人,通讯邮箱留的是gmail,论文全文共有9页,这就已经占了一页了。
整个论文的正文(不知道称得上不)的只有,2页?
没有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 DISCUSSION ,这些传统而又迂腐的格式内容,只有一个TO THE EDITOR?唯一一个跟大家论文有重叠部分的就是References了。
那么作者是怎么的出来这些病毒产生了重组呢,是根据生信分析的图的一个网格发现的。
然后坐着用了大概5行文字和这样的一张配图就确认了,新冠病毒,已经,正在,发生重组行为。
作者认为在突变目录上出现网格状就是代表着发生了重组,然后他自己也说了能是反向突变或者是测序错误。然后作者就根据这个判断出病毒重组了。
那么你要说这个图看着眼瞎,我这几天刚好看了一个更好看的图,跟这个很像。
是不是很像?几乎一样一样的?这个是就是上边提到的中国科研团队发的NSR的哪个论文,就是L型和S型的哪篇。因为大家用的数据库是一样的,所以画出来的图也基本一样。然后青年学者根据几乎一样的图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他就说这个病毒重组了,比如他提到H48和H50感染了同一个细胞。
two different 2019-nCoV strains (here, hap_048 and hap_050) should have coinfected the same cell;
真的,看青年学者哪个图我有点瞎,我们看后边北大做的图,翻译过来他说H4和H7感染了同一个细胞,看图哈,H4来自武汉,澳大利亚,台湾和比利时,H7来自于重庆和新加坡。敢问是如何进行感染一个细胞并重组的?
同时作者还做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图片来说明重组和突变的情况。
作者认为,画X的地方就是重组了。※的地方是突变的。真的是简单易懂,就几个位点的碱基突变怎么就重组了呢,这不就是昨天论文里讲的L型病毒和S型病毒的位点突变造成的吗?
我已经快搞不清楚病毒重组的定义是什么了?
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自己在些写什么了,感觉脑子里的水都快溢出来了,如果这是发在bioRxiv预印本网站的文章我可能看都不看,但是发在了的CID上的论文是我感到无比的困惑,是我水了还是CID水了?
疫情期间神人辈出吗?
真的有趣,不光连南科大的校名的署名都写错了,留的还是gmail邮箱…实在让我怀疑Dr. Yi的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