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些高级程序员宁愿在国内 35 岁被辞退,也不愿意去国外工作?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ya-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这是信息茧房了,事实上很多大龄高级码农一直在这么做了。

这批码农的主要特点是英语良好,但是不好上岸或者错过了上岸。

除了知乎谈得最多的美国、加拿大、澳洲,西欧、新加坡,日本很多“战略撤退阵地”可能你都没听过.....

除了广为人知的Indeed、Google等大厂以外,诸如东京Metlife、东京Encoo、CTW、Cootect Japan、Oppo日本等等都有很多润过去的。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常见的原因:

1,配偶没法换地儿;

2,担心孩子不适应;

3,亲子关系好,父母已年迈;

4,房子买得太勉强,不好过渡,又出不了手;

5,语言完全不灵光,也不想学;

6,只盯着美国,美国签证门槛又居高不下;

7,已经有积蓄和稳定外快,失业就直接选择半退休了,没有转换的动机;

8,一直都有野心搞事情,不愿意抛弃这种可能性。

总是,这事儿大可不必操心。

一个人若真的是 “35岁的大厂高级程序员”,做出的决策,依然可能导致实质性的两难乃至困境,但决策的结果,大概率是综合了诸多因素后的唯一选。

一无所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年轻,才有可能围绕 “润” 这么一个自主而自我的个体自由,去各种刷无关的宏大叙事。但到了中年,大家默认都是日子人,即哪怕谈不上精致,也都会利己小确幸。

人生比程序复杂多了。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爱国。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识不少这类程序员。

第一类原因:个人价值取向,人生中有比职业和赚钱更重要的事情,例如父母、中餐、热闹的中国城市、体制内的关系……

第二类原因:在美国被叫做「缺乏 growth mindset」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认定自己过去怎么样,接下来是不可能变的了,也就一直会怎么样。例如觉得自己从有英语课开始,英语就很差,所以这一辈子英语不可能好的了。

很多不愿意出国的程序员,上述原因就算没有导致下定决心不出国,也会造成巨大的阻力。出国不是一个需要爆发力的短跑,出国是一个跨越多年的长跑,阻力在就意味着跑不起来只能走走,既然走不到目标那干脆躺下好了。

出国对于程序员来说是个 5 年计划,只要下定决心其实也不是做不到。5 年时间足够提升英语水平、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移民政策、研究什么类型的公司和职位跟自己匹配。如果强迫自己外向一点,还可以提前认识目的地国家的中国人和当地人,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有需要时请求他们帮忙。

这样的 5 年计划很多人前半生也执行过,你想想你从多早开始被告知「你接下来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高考」就明白了。不过高考拼的不是个人,而是背后的老师和家长,跟打仗拼补给一样。我觉得可以开玩笑地说:有些名校毕业的程序员没办法出国,缺的就是一对到了这时候还能够「你晚上学英语我们陪读和做宵夜给你吃」的父母。

这显然不太现实,因为工作 996 没时间,父母通常也不住一起,所以就全凭个人努力了。在没有父母和老师的支援下,个人的意志力能够去到哪里就是哪里了。成功的样板其实不少,但大多数程序员连调研的第一步也迈不出去。

Twitter 上时不时就有人说,自己成功拿到某某公司 offer,已经搬到某某国家入职工作。其它走过同一条路的人会在下面回复恭喜。有时候成功的人还会分享一下自己的历程,转发当年立 flag 的那一条 tweet 来强调自己说到做到。看一看时间线,从立 flag 到成功都是要几年的,就看这 flag 能挺多久不倒了。


user avatar   zhuobih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见高级二字,就知道这个问题和我无缘了。

可能是那些高级程序员的薪资是我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吧。他们在被裁员之前,在国内还算是真中产阶级吧。


user avatar   wang-wei-23-6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米国无限量开放H1B签证供应就行。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什么“不愿意”,都是“不能够”。我都知道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他们在圈子里不可能不知道:发达国家居然承认中资企业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张发展中国家的文凭。


user avatar   cainmus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经常嘲讽神神嘴润,但我真是劝润的。

之前同事,还不是程序,是游戏策划,应该也30多,润的澳大利亚,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学校,就申了个计算机博士还是啥,现在也留下工作了。

还有个路线低一点的,润的日本,也不是啥好offer,就是派遣程序员先干着,很久没联系但也在日本呆了小10年了吧。

所以说,别光在评论区里润,外面有广阔世界等着你。


user avatar   hu-hai-san-ren-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期错过了殖民掠夺,后期在分蛋糕战争中站错了队


user avatar   yue-yiping-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研究,过去这20年里,90%做了半飞秒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但是,我国台湾地区的所谓“近视手术之父”,当年(2011年左右)宣布“封刀”就是因为他从1999年到2010年间,都在做半飞秒。最后因为来自半飞秒术后并发症患者给他的压力,退出屈光手术圈,开了自己的治疗眼疾的眼科诊所。外界对他退圈的理由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诊所,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不要去做半飞秒,而是想跟大家说说,选择术式的时候,除了术后视力以外,还需要关注更多方面。当然,如果你希望在正式选择术式之前有一个地方可以先咨询一下的话,可以加我,忙完就会第一时间回复。

从1999年美国FDA通过半飞秒(Lasik)激光矫正术之后至今,所有接受激光矫正的人中,最多接受的应该就是半飞秒了。当然也拥有最多的研究报告,在全方面分析术后的情况,包含术后视力,还有干眼情况和术后一系列安全性的研究。

半飞秒手术过程

--------半飞秒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过去的这20年,有学者统计了全球主要的百份研究报告,至少60万眼接受了半飞秒手术的术后视力情况:

98%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40的视力;

90%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也就是说,半飞秒术后九成的人可以维持1.0的视力,我相信可以回答题主关于视力恢复的问题了。

--------半飞秒术后的干眼比例

20%-40%的人,会在半飞秒术后开始感受到,并在3个月左右时达到干眼巅峰,而大部分人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得到改善。

这些感受到干眼的患者中,有一半人会有持续性症状,但一半不会特别影响日常生活,约有2%-3%的患者认为生活因为干眼而困扰。

--------半飞秒术后的屈光回退比例

屈光回退和再度近视是两回事,屈光回退一般约发生在术后半年至一年内,比较高发于表层激光(Smart)和半飞秒(Lasik)。

因为在术后复元的过程中,结疤反应使角膜厚度增加而形成的近视。总结起来更容易导致屈光回退的患者方面原因可能有:

上皮增生、角膜增厚、干眼、眼压不稳、不合理用药等。

有研究发现,手术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都和屈光回退有相关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传送门)

北京的一份报告,医生们回顾了过去44,580眼,在术后3年以上的二次手术情况,并对比了Lasik和PRK,结果发现,表层激光PRK的回退率还比半飞秒更高,达到了3.2%,Lasik则是1.1%。

对比表层激光和半飞秒结果来说,SMILE的术后屈光回退情况就明显更少了。美国有学者随访了SMILE患者术后3个月到7年的屈光表现,平均只有-0.35 D的屈光度数[1],患者基本不太能感受到了。

还是那句话,不论想要选择什么手术方式,都应该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能只看某一项表现。比如有的人听说术后上皮层可以自行恢复,所以就只想选择表层,但是却忽略了屈光手术的最初目的是摘镜,如果是容易回退的,做完表层激光之后可能半年一年,又近视了,还是需要戴眼镜,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果大家有近视相关的问题,也欢迎来加微信咨询,忙完会第一时间回复,希望可以帮得到大家。




文末传送门:

文献:

Wilkinson, J. M., Cozine, E. W., & Kahn, A. R. (2017). Refractive eye surgery: helping patients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LASIK.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95(10), 637-644.

参考

  1. ^ https://journals.healio.com/doi/abs/10.3928/1081597X-20210712-02



     

相关话题

  电脑发展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思想和技术? 
  IT 行业加班到底有没有价值? 
  为什么感觉国外的程序员更专业? 
  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辞去月薪2w+的工作去当司机? 
  有没有人考虑付费金额与代码量成反比会发生什么? 
  程序员必须掌握哪些算法? 
  为什么国家定义程序员为新生代农民工,而不是高端或科技人才,这说明程序员门槛低吗? 
  如何获得高并发的经验? 
  怎样判断自己适不适合科研? 
  程序员大牛与菜鸡分别写音乐播放器,播放同一首歌,音质会有差别吗? 

前一个讨论
机器学习中macro-F1的计算公式?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浙江大学ACL 2021论文实验数据存在问题?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