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在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脆弱得就像薯片,一压就碎。题主问的是上进,其实这个上进早就已经不是原来我们所说的上进,而是上进之后的变现,套现。
我国应试教育的主旨是利己的,也是逃避的。高考改变命运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彻底和原来的阶层剥离,成为上面的阶层,这就是为什么总说人上人。当人上人就是为了不当原来的泥腿子,成为中产阶级,上层阶级,然后可以俯视自己原来的阶级。以前我看到那些读书读得厉害点了的人,进城当城市人了,就开始鄙视农民,说他们不努力之类的,我不太懂那些人的心态,现在想明白了,他们其实是非常成功的应试教育产品。应试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群渴望摆脱原有阶层,提高自己分数,然后成为上面阶层的人。你赢了,就可以俯视下面的人,骑在他们头上,因为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这样的,读书读好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逃避,逃跑的机会离开自己原来的阶层。
但是,在那个包分配的年代,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能不能变现,能不能赚钱成了唯一的标准。题主通过高考卷赢了大多数人,却发现高考的作用没有立刻反馈在自己身上。那些早题主父母一步实现阶级提升的人,他们的子女在题主面前,展现了现实沉重的引力。
而且高考改变命运这种观念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我国经济转型,出现了不少实践效果差的案例,没有与时俱进或者更新,让很多做题家都迷茫了。附加效果也不止这个。现在不是生育率低嘛。把高房价的原因放在一边,单看教育的原因,可以看出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我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的,怎么能读了书之后还跟乡下的泥腿子妇女一样生娃做那么多家务?我的命运这样不是没改变吗?我书不白读了?
这就是要求变现。什么样的人可以生娃之后,家里有佣人帮带,有人煮饭洗衣服,自己只要时不时逗一下娃展示自己的母爱父爱就可以了?有钱人,中产阶级,上流社会。读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读书时的苦,通过考试筛选出高低之后,理论上胜利者可以不用再受同样的苦才对吧?所以很多人读了书之后,认为自己应当过上可以匹配自己学历的生活,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不甘心回归现实。
而这种观念,遇到了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更是惨不忍睹。你的知识多,高考赢了,只代表你真的有知识,除非高考分数和每个月固定收入直接挂钩,知识硬核自动变现,做题家才能心理平衡。但是,知识变现的办法受到了个人机遇,时代,环境以及个人思维的影响,每个人都得重新起步,重新思考出路,所以做题家们迷茫了。没有教程,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没有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这个时候如果想不那么痛苦,不那么不甘心的话,就得改变自己的思维,去除功利的部分,认同读书就只是为了增长知识,增长知识只是为了精神上的爽,不为钱,不为被别人看得起,也不为脱离原来的阶层。
但是如果这个想法成为共识的话,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样读书没用啊,又不能改变命运。既然不能改变命运,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把书读好?这不符合学校的利益,更不利于社会的利益,唯一作用就是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这个“变得”的來源只有你自己了!
结论是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