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回答被批很尬,诚心接受。但评论仅指出了我是错的,没有补充回答题主的问题,所以我并未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悟性不足,我决定阿Q下去,让这个现象继续,因为我第一次做的不够好,这是从别人的反馈中得知的。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所失不过是面子,那个无所谓;所得即可更新认知,稳赚不赔。
还有一位长者在评论区里举了爱因斯坦的例子,结果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传说。学这个课文的时候,只是觉得爱因斯坦也不过如此,时隔多年后,我才明白爱因斯坦从小就领悟到了如此强大的“套路”武器,果然不凡。第一次做不好,再做一次就会比上一次好一些,这不就是计算机软件行业所谓的“迭代”么!有些人一件事重复做了一辈子,有些人一件事迭代做了一辈子,这个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迭代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想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像是天天都有机会捡到一点点小金粒子一样,没准能改变命运,其实我一开始想讲的就是一个迭代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A君是我想反思的,相当于鄙视自己曾经那么自私,目的是超过别人的快乐,而不是迭代本身的快乐(这句话用来回答问题本身,习惯与他人比,是我们社会价值观里的不那么好的东西);“过一天算一天”的B君是我想平反的,活在当下是他具有的智商之外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我只是这么想当然的写,没什么科学依据。
人生大概率是命运已经决定的东西,面对天赋碾压自己的对手,不必气馁,接受事实就好。毕竟天赋异禀的个体在挑战社会成熟领域的利益团体时,也会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其实我说的套路主要是踏入社会后参加工作用的,不是上学时学习用的,所谓套路就是流程,流程通过迭代而不断完善,于是我喜欢的工作我就享受过程,我不喜欢的竞争我就迭代流程,这次不一定赢我也不在乎,下回有改善就好,要战胜的只是自己。
————原回答分界线——————
这是高智商孩子的弊端,习惯性依赖智力,就会忽略“套路”。我举个例子。
某次考试,写一篇作文《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聪明学生A君,记忆力超强,马上开始回忆这十几年的生涯,想起了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分析觉得不够有意义,于是继续回忆,终于灵光一闪,8岁那年去焦裕禄纪念馆参观过,就它了。然后开始构思如何把这个事情渲染支撑起来,又开始搜索自己的记忆库,找一个最适合描述这个事情意义的名人名言…一番下来累个半死,挺满意,自我欣赏半天,心想我真聪明啊。写完交卷!
笨学生B君,看完题目满脑一片空白,啥是事啊?都不是事啊!啥意义啊?没意义啊!完全没概念啊!我不会写!既然不会,没办法了,那就随便写吧:“今天考试写一件小事,我不会,这件事反映了我自己很笨,这很有意义。”写完交卷!
后来老师表扬了A君,对B君很无奈,然后说B君你要好好学学A君。B君表示认可,于是学会了有意义的事就是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后来又碰到类似题目的作文,A君从证明自己聪明的角度出发,不屑于再来一遍,于是再次穷举自己的记忆力,再次陷入苦思…B君胸有成竹:“8岁那年,我有幸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顺利交卷!
若干年后,A君博士毕业,去了研究所,拿着微薄的薪水,面对浩瀚的历史文献,夜以继日形容枯槁,努力从中寻找意义。某天A君接触了象棋,三分钟就掌握了基本规则,心说果然我还是聪明的,然后开始借助智力与人对弈,发现这玩意儿真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每玩一次都要殚精竭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怎么办,我好像也没那么聪明啊,还是回去面对浩瀚文献找回自信吧。
同样若干年后,B君中专肄业,流落社会,看着别人卖菜挺挣钱,也照着抄,挣了点小钱,又看见别人买房很好,也跟着买,最终成了个小城土豪,卖菜的生意也成了物流配送一体化了,手下一群员工各司其事,自己闲着无聊上街跟人学下棋,每每仍旧照葫芦画瓢,开局就当头炮,完事就拱卒…虽然输多赢少,也不以为意,偶尔赢了觉得自己也不算笨,还挺开心。
又过了若干若干年,A君年过半百,终于登上了百家讲坛,一举成名天下,各种访谈感慨世事沧桑,付出终有回报云云。
B君也已年过半百,在家看电视,惊喜地指着荧幕上的A君对孙子说,看,这是我中学同学!然后感慨道,若干年前我在街头跟他下过一次象棋,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普通的研究员,下棋很专注,光琢磨棋局了,都没有认出我,结果三局我输了两局,他反倒还挺不开心的。